新型传感器总结与展望-结课论文

学院期末论文

新型传感器总结与展望

学生所在系(院)电信系

专业(方向)电气

年级 14级

姓名于佳妮

学号 B

任课教师汪之又

完成时间: 2017 年 5月

目录

一、传感器的定义 (4)

二、传感器的发展历史 (5)

三、新型传感器如今的发展 (7)

四、传感器发展方向 (8)

五.新型传感器分类 (10)

1.智能传感器 (10)

2.模糊传感器 (10)

3.微传感器 (10)

4.网络传感器 (11)

六.未来中国传感器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11)

七.参考文献 (11)

[摘要]:传感技术作为当今世界迅猛发展起来的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传感器朝着灵敏、精巧、适应性强、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全球的传感器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创新之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关专家指出,传感器领域的主要技术将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延伸和提高,各国将竞相加速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和产业化,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新技术的发展将重新定义未来的传感器市场,比如无线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金属氧化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的出现与市场份额的扩大。

[关键词]: 新型传感器,发展趋势,研究现状

一、传感器的定义

现如今,信息处理技术取得的进展以及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都需要在传感器的开发方面有相应的进展。微处理器现在已经在测量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这些系统能力的增强,作为信息采集系统的前端单元,传感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感器已成为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技术中的关键部件,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结构组成,其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最广义地来说,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物理量或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的器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 Committee)的定义为:“传感器是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前置部件,它将输入变量转换成可供测量的信号”。按照Gopel等的说法是:“传感器是包括承载体和电路连接的敏感元件”,而“传感器系统则是组合有某种信息处理(模拟或数字)能力的传感器”。传感器是传感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被测量信号输入的第一道关口。进入传感器的信号幅度是很小的,而且混杂有干扰信号和噪声。为了方便随后的处理过程,首先要将信号整形成具有最佳特性的波形,有时还需要将信号线性化,该工作是由放大器、滤波器以及其他一些模拟电路完成的。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电路的一部分是和传感器部件直接相邻的。成形后的信号随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输入到微处理器。

传感器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传感器,传感器把某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有两类传感器:有源的和无源的。有源传感器能将一种能量形式直接转变成另一种,不需要外接的能源或激励源。.无源传感器不能直接转换能量形式,但它能控制从另一输入端输入的能量或激励能传感器承担将某个对象或过程的特定特性转换成数量的工作。其“对象”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它们的状态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即过程)的。对象特性被转换量化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检测。对象的特性可以是物理性质的,也可以是化学性质的。按照其工作原理,传感器将对象特性或状态参数转换成可测定的电学量,然后将此电信号分离出来,送入传感器系统加以评测或标示。各种物理效应和工作机理被用

于制作不同功能的传感器。传感器可以直接接触被测量对象,也可以不接触。用于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效应类型不断增加,其包含的处理过程日益完善。因此常将传感器的功能与人类5大感觉器官相比拟:光敏传感器——视觉;声敏传感器——听觉;气敏传感器——嗅觉;化学传感器——味觉;压敏、温敏、流体传感器——触觉。虽然与当代的传感器相比,人类的感觉能力好得多,但也有一些传感器比人的感觉功能优越,例如人类没有能力感知紫外或红外线辐射,感觉不到电磁场、无色无味的气体等。无一例外的,人们对传感器设定了许多技术要求,有一些是对所有类型传感器都适用的,也有只对特定类型传感器适用的特殊要求。针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在不同场合均需要的基本要:高灵敏度、抗干扰的稳定性(对噪声不敏感)、线性以及容易调节(校准简易);高精度、高可靠性、无迟滞性、工作寿命长(耐用性);可重复性、抗老化、高响应速率、抗环境影响(热、振动、酸、碱、空气、水、尘埃)的能力;选择性、安全性(传感器应是无污染的)、互换性低成本;宽测量围、小尺寸、重量轻和高强度、宽工作温度围。

二、传感器的发展历史

国外发展传感器枝术有两条不同途径,一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走先军工后民用、先提高后普及的路子。另一条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侧重实用化和商品化,先普及后提高,由引进、消化、仿制到自行改进设计创新的路子。前者花钱多,后者花钱少,速度快。据国专家评估,我国传感器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科研开发上要落后10年,在生产技术上则要落后15年。国外传感器技术发展较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非常重视传感器功能材料研究。2.对传感器技术开发十分重视。3.重视工艺研究。4.重视质量管理与市场分析。当今传感器技术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结构型传感器例如应变式位移计。(2)物性型传感器例如固态压阻式压力传感器。(3)智能性传感器例如美国霍尼威尔公司的ST--3000型智能压力传感器,它带有微处理器,具有检测和信息处理功能。自诊断、自适应功能。(4)分子型传感器,它是利用竹子的构形和构象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电磁现象为理论基而制作的。显著特点:尺寸小到竹子级,并由一个大分子或几个分子器件所构成。

人体是各类传感器会集之处,而且绝大部分生物体的传感器都是分子传感器。到目前为止,真正的传感器,只有在生物体能够找到、这就提示我们,可以借助基因工程、生物合成分子传感器系统。而在我国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却仍旧令人担忧。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涉足传感器制造业,那时在、、等地成立的一些企业现在仍然存在。但是今天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仍然是德国、日本、美国、俄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在这些国家里,传感器的应用围很广,许多厂家的

生产都实现了规模化,有些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能达到几千万只甚至几亿只。相比之下,中国传感器的应用围较窄,更多的仍然停留在航天航空以及工业测量与控制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大的传感器公司的年产值也仅有55000只。而且,高、精、尖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的市场,几乎全被国外品牌或合资企业垄断了。

谈及国传感器发展水平与国外相差甚远的原因,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瑜先生认为“主要是技术基础薄弱,研究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从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的企业、单位有1688家,但研制、生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仅占总数的10%左右。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芯片加工,自主研发的产品少之甚少,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甚至许多企业仅停留在代理国外产品的水平上,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国产传感器企业按照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惯性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不仅失去了中高档产品市场,而且也直接导致自己能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十分严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国产产品只能模仿别人的外形,即使这样,由于技术水平低,模仿产品的灵敏度、精度和可靠性也差强人意。除此以外,我国传感器行业分布上还不均衡,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传感器、测试测量展览会上,中国传感器协会副理事长谷荣祥提供了以下情况:国传感器企业主要集中在省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其他地区以及陆地区相对较少。但是随着传感器向产业化更积极地迈进,包括通用传感器在的传感器应用领域和围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客户采购制度的完善,谷荣祥先生说“未来国传感器厂商的数量会先增后减”,从而使中国传感器产业走向规化发展的轨道。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传感器、测试测量展览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国传感器企业发展可喜的一面。传感器中心和青鸟元芯在压力芯片制造中取得了突破,我国很多国家级的航天、电子研究所的芯片制造技术相互组合,如果再有市场因素推动,规模生产指日可待。而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中星测控、麦克传感器等开始集中力量考虑专项技术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国也已经有企业跟踪高端传感器的发展,比如MEMS技术,而MEMS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

现在我国传感器面临着历史上的最好时刻,市场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一方面许多国企业在努力开发自己的新技术,企业管理模式大大改进,另一方面来自国际的AMA德国传感器协会还参会进行支持。茂军所长说:“传感器的质量、价格、功能都是将来国企业要重点提高的方面。

将来国传感器还要走好从工业过程检测向功能独立的设备仪器转化的过程,比如日常用血压计就属于此类。”大家也都相信国企业会在取长补短上更有作为,从而争取早日与外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传感器微型化、网络化、专业化进军。我们期待未来的中国传感器取得不菲的成绩,而中国传感器企业仍然任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