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博物馆导游词

【篇一: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是由我国中科院院士齐康先生

主持设计的,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

是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

代化国家及博物馆。在2003年召开的第18届客属恳亲大会上,与

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成为中国四大博物院。

在绿草如茵的院区内,共分布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传

说大雨时讲天下分为九州,又铸了九个代表权利的鼎。从此历史上

便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整个主建筑从空中鸟瞰的话,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两侧的

配房好像大鹏的翅膀,展馆的俄大门就像大鹏的头。后边与文物库

房相连的过廊,恰似大鹏的尾巴。这一切都寓意着河南会飞速发展,河南的明天会更好。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馆,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厅的装饰物,同时也是河南古代

文化的象征。我们看到一个人推开两只大象,他寓意,人类的出现

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

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我们知道河南简称豫。豫字在甲骨文中,

便是人牵着大象。这就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还有大象出现。

后边的壁画,最哦上方漂浮的朵朵白云是由甲骨文和青铜器花纹组

成的。两侧大门上分别绘制的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纳大佛和迄今为

止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开封的繁塔。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3万余件,在长出的3000对件文物中,向中

华第一笛,中华第一龙,莲鹤方壶,云文铜禁等都堪称国宝。下边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华第一龙。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为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之中华

民族的总图腾,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

的顶礼膜拜。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

化遗址中出土的---龙图案。龙用蚌壳摆塑而成,身长是1.78米,造

型生动,腾跃预飞。与之相对的是虎的图案,身长1.37米。不过这

是复制品,真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虽然说这是复制品,但这些蚌

壳还是6000多年前的。旁边这张图片是当时出土时候的照片,中间

是墓的主人,身高1.84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84米在当时是多

么的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三皇五帝中某个人的墓葬,但镇

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毕

竟这个时候的历史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个

人的身份地位是相当的高。又因为该图案的摆放方式,与古代天文

学中“东青龙,右白虎”的说法相符,所以不少天文学家认为,这一

组墓葬可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幅天象图。

龙的起源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史,在地域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华第

一龙发现与濮阳,也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分不开的。

【篇二:河南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

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外形,内部分为三层。其中的“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共设有七个展厅,分为五个部分,即: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北宋、金、元时期。此外

还有古代玉器展厅、工艺品展厅、楚国青铜艺术馆、华夏渊源展厅

和中原丰碑展厅,平时也有临时的展出,例如书画展、摄影展等。

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它

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称“豫”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豫”字是由“予”

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予”就是人。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状,

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迎接天下宾客,再者,这好像是一个人

和两只大象搏斗的姿势,也暗含着“人定胜天”的寓意。在这个巨型

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

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大家再看脚下的这个特殊的图案,说它特殊,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和我们经常见到的道家阴阳鱼的图案的非常

相似,这个就是道家阴阳鱼图案的前身——浑圆太极图,这个图案,浑圆一体,呈向四周辐射状,也暗示了的中原者的天下的含义。

下面我们从河南古代文化之光的第一个展厅——原始社会开始: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距今已有8000——6500年的裴李岗文化,黄河

流域是人类较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

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

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还

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是形成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下面我们看到的这

个模拟场景就是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

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工

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人类从打制

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

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石斧、石镰和石铲的作用与我们今天的几乎是一样的,石磨盘长68cm,石

磨棒长58cm,主要用于稻谷的脱壳,1978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陶鼎,叫做乳钉纹红陶鼎,1977年出土于

新郑裴李岗,它表面的这种纹饰叫乳钉纹,在以后很多的陶器和青

铜器上都有应用。定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锅的应用,这个鼎通高

22cm,口径23cm,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手工制作的,首先搓泥成条,盘制成胎,烧制而成。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一件非同一般的展品,这就是我们刚才在模拟

场景中看到的“骨笛”,这件文物1978年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它是用仙鹤的腿骨制作而成,长23.1cm,因为是仙鹤的腿骨,所以

它的两端粗细不一,这样就导致了音调的难以调节,所以我们可以

发现在它的二、四两个孔旁边还有两个小孔,以调节音阶,1987年

11月3日,经中国音乐研究院测音发现,它可以吹奏出六个音节,

甚至有可能是七个音节。骨笛的出现表明了古老艺术的出现,艺术

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形象表述,在河南出土的原始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品,也包含着神秘的宗教色彩,透射出原始人类对

世界的理解与畅想,有些所达到的艺术成就震惊中外。

这件展品叫做双连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1972年出土于河南郑州

市大河村,通高20cm,以泥质红陶作成两壶并联,连腹处有一圆孔

相通,两壶体近似于橄榄型,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是

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共执此壶,同时饮用。这种饮酒习俗在

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紧接着我们看到的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多为彩陶,器物身上

的花纹各不相同有鱼图腾、鸟图腾、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

拜和天文崇拜。从这些图腾崇拜中我们不难看出,仰韶彩陶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绘制出的图案,有许多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接下来这组展品是仰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组,这是1987年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龙虎图案”,因为它把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濮阳也因此称为“龙乡”。

这是一组仿制品,出土的时候,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在其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左侧为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右侧为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如下山猛虎。在其脚的下方,还有用蚌壳摆放的北斗七星的图案,这一组展品的摆放位置正好与我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相吻合,这也正体现了古老的星象和方位意识。

此后我们看到一件很是不起眼的文物,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块儿铜渣,这块铜渣出土于周口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长1.3厘米,断面近正方形,铜绿色。证明在四千三百年前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这是人类物质文化由石器向青铜转变的物证。和铜渣紧挨着的是两节陶制管道,这就是当时的排水管道,和今天的排水管的外形和相似,

每节长35—45厘米不等,直筒状,一端有榫可以套接。出土时成北高南低状,易于向外排水。如果说铜渣的出现划开了陶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那么这两节排水管道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将有穴居生活走向了城邦生活。

人们便告别洞穴生活,建立起最早的村落。从半地穴式房子到原始城邦,居住条件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建筑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婚姻及组织结构的发展。走出这个展厅,我们就走出了原始社会,

下面我们来到下一个展厅,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历史时期——三代辉煌——夏、商、周。上一个展厅我们说到人类有穴居走向了城邦定居生活,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宫殿模型,原址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占地一万平方米,四周有长廊相接,形似我们现代的四合院。在二里头的遗址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其中也有一部分青铜器,也体现了青铜工艺的

逐渐成熟,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叫做铜铃,据考证,它是当

时的一件乐器。

此后我们间接触到下一个奴隶王朝——商朝,商朝历经公元前十六

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四百余年,由于受到政治、战争和自然灾害

的影响频繁迁都,多在河南境内,郑州也是当时的重要建都之地,

现在还可以在商城遗址上看到当时的土城墙,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郑州的二里岗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器和青铜器,因为商朝饮酒成风,这些文物也多为酒器。商朝后来建都于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地区,在安阳地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商王朝宫殿遗址,同时在安阳的小屯村

也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当时的人们无

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无穷变化,就迷信于占卜,首先在龟甲或兽骨上

钻孔,把要占卜的内容刻写在上面,然后放在火上烧,根据骨表面

烧裂的裂纹走向以断定事情的吉凶,最后把推测的结果也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中记录的内容的形式。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其中保存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资料。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反

映了我国古文字的造字规则——“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瓷器,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

物质象征,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中原地区出土的瓷器花纹繁缛,

形制美观,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以及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施有青

釉的瓷器,为我们找寻瓷器之渊源提供了线索。

现在我们看到这件文物叫做原始瓷尊,1955年出土于郑州商代墓葬中,它是用高岭土烧制,烧结温度高达摄氏一千度以上,表面施青

色薄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器,这也是把它称为“原始瓷尊”的一个原因。

商周时期,河南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不仅有

了瓷器的发端,。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文明物质象征,在祭祀、战争、宴飨等重大国事活动中也得到了大量使用,不仅有威严凝重的

庙堂祭器,而且还有纷繁多样的兵器和生产工具等。其冶铸技术、

造型工

艺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国之重器——鼎。相传夏铸九鼎,三代奉为传

国之宝,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青铜礼器在中原的最早出现,证明中

原地区率先跨入了青铜时代的大门。商代和西周时期,随着礼乐制

度的完善,代表这一制度的成套青铜礼器也走向鼎盛,它以瑰异庄

严的形象和繁多的品类,显示了商周贵族对上天和先祖的敬畏,对

自身权势,财富的肯定和炫耀。

这个方鼎——乳钉兽面纹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这种商代前期

的大型王族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此鼎深腹四足,沉稳优雅,简洁有力的阴线,在器物的上腹与四足刻画出兽面纹,

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还有大量的商代青铜器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下面我们看到的这

几件青铜器就是出土这里。

妇好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女将军,并且参与国事,受到武丁得荣宠,在其死后,予以厚葬,

其墓穴中出土的青铜文物就有468件之多,可见她的地位之显赫。

这里还有一件和妇好有关的文物,它的造型非常的别致,名叫“妇好

枭尊”,妇好枭尊是当时的盛酒器具,此尊的外形取一只昂首“”目的

鸮鸟,双爪与下垂的尾翼形成三足支撑,器身各种繁缛勾连的纹饰

达八种之多,鸮被商人视为神禽,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多有此类形象

出现。

至此商朝的青铜工艺已经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此后的青铜器大多

是西周时期的,还有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展品的名字叫“玉柄铁剑”,由于在出土的时候

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已经断为两截。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

虢国墓中,长20厘米,径长13厘米,剑柄是玉质,剑刃是铁质,

剑柄和剑刃的连接处是绿淙石,这三种物质的结合在现在的冶铸技

术中都不可能实现,可见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广。最重要的是,我

们从这件文物上可以考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冶铁技术,因

为它的年代之早,所以它又被叫做“中华第一铁剑”。在铁剑旁边的

是和“中华第一铁剑”一起出土的是“金腰带饰”,它是纯金质地,含

金纯度大百分之九十八,其自身价值及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下面我们参观第三个展厅,是与上一个展厅相接的,同样是夏商周

时期。

青铜兵器在青铜文化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锐利的兵器为疆域的开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开辟

了道路。这里首先为我们展出的是“国之利器”,其兵器的种类有铜戈、铜钺、铜剑和铜镟等。

接下来我们将要认识一个古城遗址,它叫“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位

于河南新郑市城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都城,郑、韩两国先

后在这里建都长达五百三十年之久。城内发现多处贵族墓地及铸铜、铸铁和刻骨作坊遗址。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组展品就是出土于此,这是一组鼎和簋的组合,一共是九鼎八簋,大家知道,“九鼎八簋”这个规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而在这里,经专家考证,出土该组鼎簋的遗址是一个诸侯的墓葬,这是对天子的一种不敬,可见此时“礼崩国乱”,是战国时期天

下大乱的一种表现。与此组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对“龙耳双壶”,

也是分外显眼。这些都是诸侯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前面我们看到如此种类繁多的器物,美丽多变的花纹雕饰,它们是

如何被制造而成的,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当时的制作工艺。

商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铸造的过程中,在青铜中按照一定比例掺

入了锡、铅、锌等金属,总结出不同的合金比例铸造不同的器物,

同时,失蜡、模印、嵌错、刻划等工艺也相继出现,使青铜器的工

艺水平达到了顶峰。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失蜡法工艺。

这里展出的是一种工艺流程,即失蜡法,这种工艺直至现在还在使用。首先在内模上涂上石蜡,塑成想要的模型,其次,在外面用泥

附(做)“范”,称为“外范”(这里的“内模”、“外范”两个词语也正

是“模范”一词的来源)。做完这道工序后放到火里烧,里面的石蜡

溶化,留下空隙。然后,向里面浇注铜汁,待冷却,最后敲碎外范,取下内模,就完成了制作工序。在这里我们展出的工序有些简单,

实际中的应用是很繁琐的。

除了失蜡法,在这里我们还展出了使用模印法、嵌错法、刻划法工

艺的几件代表展品有如此多的青铜器物,如何使用呢?在此,我们

就其中的几件,摆设出一个场景来,以供大家参观,这个场景是参

照春秋时期诸侯宴饮的场景进行设置的。

这个场景表现的就是春秋时期宴饮的一个场景,上面的正坐让客人

就坐,旁边是主人陪坐,下边是一组鼎,一共九个,可见这个主人

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鼎的旁边都有一组簋,是和鼎配套使用的,

一共八个。鼎里面盛放肉食,簋里面盛放稻米一类的素食,再鼎和

簋的旁边还有一溜像小板凳的物件,这就是我们说的“案板”,在

《鸿门宴》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里的“俎”

就是这个形似板凳的东西。侍者从鼎里取出肉,在“俎”上切好,端

上去供主人和客人享用,再上去的台阶旁,左边放着一个石案,用

于放酒,右边放有用于洗手的器具。在整个场景的两边,还放有编钟,在宴饮的时候还可以听编钟的演奏,欣赏歌舞,这也是“钟鸣鼎食”这个成语的出处,也正说明了当时统治者生活的奢靡。(注:这

里只参照院内解说员的讲解,不顾及其他资料的说法。)

到此,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展览就结束了,下面我们将要看

到的

第四展厅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展出,

【篇三: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河南博物馆,始建于1927年,原址在开封,是

在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大力倡导扶持下建成的。后来,为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河南得天独厚的文物优势,继承和传播优秀的

民族文化遗产,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兴建了此院。博物馆新址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于1998年8月开馆。它是一座

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

化国家级博物馆。在2003年召开的第18届客属恳亲大会上,与北

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成为中国四大博物院。现在我们到了博物院的广场。博物院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

——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

一层。冠部呈方斗状,恰似仰斗以承“甘露”,下接覆斗以纳“地气”,是由我国中科院院士齐康先生主持设计的。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

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概念。也有“汇宇宙之气,聚

天地之灵”的内涵。在绿草如茵的院区内,共分布大小建筑九座,寓

意九鼎定中原,传说大禹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又铸了九个代表权利

的鼎。寓意“九鼎定中原”。从此历史上便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如果我们从

空中鸟瞰的话,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两侧的配房好像大鹏

的翅膀,展馆的俄大门就像大鹏的头。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恰似大鹏的尾巴。这一切都寓意着河南会飞速发展,河南的明天会

更好。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馆,展现在我们面

前的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厅的装饰物,同时也是河南古代

文化的象征。是由我过著名雕塑家江碧波创作而成的。我们看到一

个巨人推开相持的两头大象,他寓意,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

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

代文化。我们知道河南简称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牵着大象。这就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就已有大象出现。雕塑的背景是一

副绝妙的壁画,大家请看,最上方漂浮的朵朵白云是由甲骨文和青

铜器花纹组成的。画面两侧是两扇敞开的大门,中间若隐若现的绘

制着龙门石窟、开封繁塔、观星台等著名历史景物,象征着中国历

史的大门由此打开。

河南博物院常年开放有8个陈列展览,分别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楚国青铜艺术展、河南古代建筑明器展、明清工艺珍品展、河南古

代玉器展、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恐龙世界和中原丰碑。河南博物

院馆藏文物13万余件,在长出的3000对件文物中,向中华第一笛,中华第一龙,莲鹤方壶,云文铜禁等都堪称国宝。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各位可自行参观。

好了各位朋友,河南博物院的讲解到此就结束了,希望璀璨夺目,

叠彩纷呈的中原文化能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给大家留出30分

钟的时间参观留影,然后请您准时在大门口集合。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