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演变教案

笔的演变教案
笔的演变教案

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笔的演变》教学设计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赵爱芳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笔的演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而来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次口语交际我将笔的演变分为“笔的变迁”、“笔的自述”、“笔的诉说”、“笔的未来”四部分,引导学生大胆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一切听说交际活动,而且与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笔的资料,了解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排练有关笔的自述和诉说的小品。教师制作有关笔的演变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和笔打交道,你都见过哪些笔?(有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水彩笔……)同学们用过的笔可真不少呢!那么,最初的笔是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呢?这次口语交际,我们就来说说手里的笔是怎样演变的吧!

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笔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同学们在下面交流的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笔的了解和大家分享,好不好?首先请第一组同学给我们介绍笔的变迁,掌声欢迎!

二、笔的变迁

1.组长:同学们,我们组将以变魔法的方式给大家介绍笔的变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学生甲介绍第一代笔

笔的家族历史,恐伯跟我们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了。早在远古时代,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时,就出现了第一代笔,它只不过是用树枝、尖石块之类的东西来记数或作记号罢了。

3.学生乙介绍第二代笔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笔也不断发展。于是,在奴隶社会中随着文字的创造,出现了第二代笔:刀笔——用刀在甲骨上刻字记事;石墨笔——用石、墨条在石壁上书画记事;有的地方还用树枝作笔蘸着天然有色液汁来书写。这些笔就是后来铁笔、铅笔、钢笔的前身。

4.学生丙介绍第三代笔

在我国,由于造纸术和油烟制墨术的流传,很自然地出现了第三代笔——毛笔。人们用兽毛扎成一束,安装在竹管上制成大小不一的毛笔。按笔头原料的不同,可分羊毫、狼毫等。直到现在,毛笔仍是书画家不可缺少的爱物,他们用各种毛笔泼洒丹青,绘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有的地方人们用禽类的羽毛将硬端削尖了蘸着有色液汁书写,发展到近代流行于欧洲的鹅毛笔。

5.学生丁介绍第四代笔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第四代笔应运而生。从石墨笔演变而来的铅笔,向着经济简便实用发展,除了有软硬粗细之分外,还出现了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这种笔为中小学生普遍使用。鹅毛笔、毛笔由于携带不便,逐渐被现在风靡世界的自来水笔

即钢笔所代替。钢笔是笔的家族中的骄子,它实用、美观、书写流畅、方便,品种与牌号众多,为其他笔种所不及。在第四代笔的家族中还有粉笔、铁笔、蜡笔、圆珠笔、彩色水笔、软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色各样的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名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选用。

6、组长:这就是庞大的笔的家族。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笔的家族还将不断地得到改造、更新、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家对我们的介绍满意吗?

师:刚才第一组同学非常清楚地向我们介绍了笔的变迁,谁还了解笔的演变的知识,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补充介绍)同学们查阅的资料可真丰富呀!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们,我们来听第二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笔的自述”。

三、笔的自述

1、毛笔的自述

我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白发满头,爱抹黑油,闲时戴帽,忙时光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呀!我刚出生时,就有白头发了!那时候我就特别爱把我的朋友——墨汁抹到我的“头发”上,来帮助小主人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我以竹节做杆,动物的毫毛为笔头--“笔”字的来历大概也出于此吧。动物毛软硬适中,吸水力强,用之于书法绘画,流畅自如,于提顿行止间,颇富神韵。我可以写出甲骨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七大书体,画出好看的国画。举世闻名的画家齐白石就是用

我来画鱼和虾的,还有徐悲鸿画的骏马,张大千画的山水画,可都离不开我呀!

我有这么大的本领,小朋友是不是非常喜欢我呢?我可是小主人的“得力干将”呢!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齐白石画的虾戏图,徐悲鸿的奔马图和张大千画的山水画,毛笔真神奇呀,寥寥几笔,传神逼真。毛笔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笔,一支小小的毛笔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国书法大家的作品,真是墨迹飘香,千古留芳呀,希望大家能喜欢和毛笔做朋友,将我国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拓展了课堂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热爱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感情)

2、钢笔的自述

Hi,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钢笔,是笔这个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我的兄弟姐妹众多,有圆珠笔、毛笔、铅笔、中性笔、水彩笔等等,真可谓家族兴旺。而我则是这个大家族中与你们人类交往最密的一员,所以你们常把我比作你们的朋友和伙伴。

我长相特威风。头戴钢盔,身穿华丽的盔甲,还披着长披风呢,你们说我帅不帅?在这身装扮里面,藏着一个亮晶晶的笔头和一个忠于职守的内脏——笔芯,一个永远需要保持丰满的肚子——笔管。这些是我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任何一件儿都将使我命归黄泉。

我对你们人类的要求并不高,给我喝点儿墨水,我就会为你们吐

出一行行工整美观的文字、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许许多多宝贵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就会忠诚地为你们服务,帮你们上理的大学;考出优异的成绩;签订合理的合同等等。我对你们人类的用处真得好大哦!

3、圆珠笔的自述

嗨!大家好,今天我来介绍自己——圆珠笔。

我的身高约13-14厘米,穿着一件漂亮的外套,看起来很精神。

我的上半身是笔杆,周围镶着一圈铝,保护着里面的笔心。笔帽是我的小外套,平常不穿,写字的时候再穿。笔帽旁边是一个笔夹,那就是我的手,它令我依附在小主人的口袋里。笔芯是我的内脏器官,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笔管,另一部分是笔尖。笔管是一个直径3-4毫米的塑料管,里面盛满油墨,连着笔尖——我的脚,笔管和笔尖中间还有一个小圆珠,油墨通过小圆珠的滚动流到笔尖,使人们在纸上挥洒自如。

我的年龄不算大,才30几岁。我在英国出生,但并不走运,后来英国把我卖给了美国资本家,我到美国后,借助了原子弹的神威,改名“原子笔”。改了名后,我的身价大大提高了,因为资本家说我的墨是原子墨,用也用不完;另一个原因是我写出的字清秀、美观、线条流畅,为其它笔所不及。我换一支笔芯就可以写八十多万字。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会把我创造得更实用。

4、水彩笔的自述

这小盒子可美啦,四壁是透明塑料,盒顶上贴着有趣的卡通图案,一旁写着嗨,我是人见人爱的水彩笔,大家一定不陌生吧?特别

是喜爱绘画的小朋友,总是少不了我这个好伙伴。

我们一家12个兄妹住在一个漂亮的小盒子里“Colours pe n 12色”。房子里有12格,那分别是我们的小床。

打开盒盖,就能看到我们的模样啦。我们穿着同样的花衣服,衣服上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萝卜呢!我们戴着不同颜色的圆顶帽子,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告诉你吧,帽子的颜色正代表着我们各自的水彩色。这样,小主人需要什么色彩,就会一目了然地找到。

旋开我的小帽子,火柴棒似的笔头就露出来了。拧开后盖,就会看见我那圆柱形的海绵体。它的前端与笔头相连,外面还套着塑料膜。那海绵体浸透了彩水,正是它,给我的笔头输送着养分,让我为小主人绘出了斑斓的图画。

瞧,我们正在帮小主人画彩虹呢。原本画纸上铅灰色的彩虹经过我们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兄弟一妆扮,顿时让人眼前一亮!接着小主人又把其他图案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哦,真美!雨后,西天悬着七彩虹桥,大树绿得发亮,还闪着晶莹的露珠,花儿也张开了五颜六色的笑脸。小主人把画贴在房间墙壁上,所有人都夸他画得棒。听到别人的赞美,我们就觉得那是在夸我们似的,也感到无比自豪!

师:听了他们的自述,让我们知道了笔对我们的帮助可真大呀!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好伙伴的呢?(展示实物)同学们请看,这是老师从我们校园里捡到的笔,这支没用完就被扔掉了,这支钢笔

的笔尖被弄歪了,还有这支圆珠笔更惨,头都被弄歪了,老师仿佛听见它们在哭泣,它们在诉说,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倾听第三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笔的诉说”。

四、笔的诉说

第三组同学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扮演成笔,表演笔的自述。

1、铅笔的诉说

我原先是一棵大树,生活在一片大森林里,天是湛蓝湛蓝的,空气里弥漫着一丝丝的甜味。这里有我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我们过着平平凡凡的日子。后来,被一个伐木工人砍倒了。那时我非常伤心,为什么要把我砍倒呢?

我被运到一家工厂。工人们把我送进乌黑色的高大机器里,制做成了一枝枝精美别致的铅笔。后来我又被装在一个红纸箱里,成天呼吸不到新鲜甜润的空气,看不到湛蓝深远的天空。

终于能呼吸到新鲜甜润的空气了,能看到湛蓝深远的天空了。现在我过着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文具店里,低年级小朋友来买铅笔,他们都能看见我。后来,我被一个学习很棒的低年级小朋友买走了,放在他那漂亮的铅笔盒里,和一块橡皮过着平凡的日子。上课的时候,他不小心把我掉到了地上,让我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我好不容易挨到放学,小主人在收拾书包的时候一声不吭,一点也不理我,我伤心极了。

我多么希望人类能够好好珍惜我,好让我为人类多做贡献。

2、圆珠笔的诉说

我是一支可爱又美丽的圆珠笔,自从被工人叔叔做出来以后就过的很快活。可我被一个同学买去以后,我就觉的:我的苦日子就要开始了。

我是一支多功能圆珠笔。全身大多呈白色,先的很纯洁;身上有小动物的图片,还有大家爱吃的零食,让人爱不释手。我的身边有一个小小的按扭,只要轻轻一按,我那蓝色的小脚丫就会钻出来,为人们写字。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头上引人注目的小话筒架,还有一个配套的小话筒,只要一插上,一个小巧玲珑的话筒就出现了。

就是因为这个小话筒,让我变的好惨。每天早上,小主人就拿着我,呜哩哇啦的唱起歌来。哦,天哪!小主人的嘴可真臭啊!没办法,我只有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啊!没想到,更倒霉的还在后面呢。小主人把我带到了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开了!大家连忙过来看,这边捏捏,那边摸摸,弄的我浑身不自在。他们还把我头上的话筒拿走了,让我觉的非常孤单。

天哪,地哪,谁可以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让我对小主人说出苦衷呀!

3、自动铅笔的诉说

大家好,我叫自动铅笔.我可苗条了,肚子里能装下几十个铅芯宝宝,每用完一个,我就拔掉一个放到后面.我还有个保护我的帽子,你可别小看这个帽子,它能让我的铅芯宝宝不受到伤害.

我还有个家叫文具盒,这里住着橡皮弟弟.钢笔姐姐.还有三角尺哥哥,小主人不用我时,就把我放在这里休息.玩耍.

有一天,可怕的事发生了.小主人竟把我当成兵器,去刺别人的眼睛.最后,把别人眼睛刺坏了,我也被老师没收了,我真伤心啊.

我希望大家都保护我,不要让我受到损坏.

4、钢笔的诉说

嗨,大家好!我叫钢笔,是主人的好帮手。告诉你,主人可爱我了。一到家,主人就用我来写作业。我穿着一件银白色的衣服,外面套件蓝色的外套。每次主人写完作业,都要给我“吃”蓝墨水,把我喂得饱饱的。如果吃不饱,我就不能很好地为主人服务了。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主人把我捡起来一看,摔坏了,她就找大人把我修好,继续用。

我非常喜欢我的主人。当然了,主人也很喜欢我。

师:听了笔的遭遇,你有什么感想?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小帮手呢?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了学生爱护学习用品的意识)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你希望未来的笔是怎样的呢?有请第四组同学给我们畅谈笔的未来。

五、笔的未来

未来的笔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进入未来吧。

第四组同学表演未来的笔。

2、第四组同学想象多么丰富,多么新奇呀!未来的笔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畅谈未来的笔。其他学生做补充。

3、习作指导

要写清未来的笔是什么样子的,有那些特殊功能。想象既要大胆,又必须建立在真实合理的基础之上,写好想象作文同样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你的想象变得更生动。写后要注意修改。

4、小小辩论会。

未来科技发展了,电脑能不能替代笔?

小组讨论。

分成正方和反方,开始辩论。下面同学可补充发言。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讨论。我个人认为,科技再发展,电脑也不能替代笔,特别是毛笔书法方面,电脑打印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神韵。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通过这一环节的设

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给学生留下了探讨的空间)

六、我们都是小小评论员

看谁说的好,看谁演的好。

评比获胜的组奖励五角星。

七.总结发言

师:笔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结果,笔的演变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纵观笔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请握好手中这支笔,书写更辉煌的未来吧!

翻译教案

二、掌握翻译的技法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6个字:释、留、去、替、补、调。 1.释 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6“众相顾,迄无应者。”(2005年湖北卷) 分析这里,“众”翻译为“大家”,“相”翻译为“互相”,“顾”翻译为“看着”,“迄”翻译为“最终”,“无”翻译为“没有”,“应”翻译为“应战”,“者”翻译为“的人”。于是,整句话就译作:“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当然,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 例7“奇之,立许字以女。”(2005年山东卷) 分析“奇”是意动用法,必须翻译成“认为……非凡(与众不同)”;“字”是一词多义,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这里翻译作“嫁给”;“之”和“以”都是虚词,“之”代指“周维城”,可翻译作“他”,“以”是介词,表凭借,应翻译作“把”。 2.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8“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分析其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就不需要翻译。 例9“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2005年全国卷Ⅲ) 分析“御史大夫”是官职,也不需要翻译。 3.去

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例10“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福建卷) 分析“之”在这里是个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 例11“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005年浙江卷) 分析“盖”在这里是发语词,翻译的时候也必须去掉。 4.替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例1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全国卷Ⅱ) 分析“妻子”古文中的意义是“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的词义缩小了。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用“妻子和儿女”来替换。 例13“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湖南卷) 分析“学者”古文中的意义是“学写文章的人”,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已经不同,翻译的时候也必须替换。 5.补 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 例14“故吾继之,述而不作。”(2005年上海卷) 分析全句话翻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景色之美),而不能再建造(其他亭)了。”其中,加括号的部分就是原文中省略的内容,翻译的时候必须补出。

《语言的演变》教案完美版讲课稿

《语言的演变》教案 完美版

《语言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理解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古今汉语在语汇、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古今汉语在语汇、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破解了这些问题。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四、讲析第一部分: 1、讲析第一层(第一自然段) ①体现本自然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明确:“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 ②第二——四句和第一句的关系怎样? 明确:第二句是从语言的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对中心观点的说明。第三句是从语言的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对中心观点的说明。这两句是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是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教学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小组活动、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语变现象 冯巩有段相声说:过去叫出租车,现在叫“的”;过去叫汗衫,现在叫“T”;过去叫情人,现在叫“蜜”之类,亦庄亦谐,意蕴顿增,传神有趣而耐人寻味。今昔叫法大异其趣的,还可列出一长串:过去叫点子,现在叫创意;过去叫减价,现在叫甩卖;过去叫跑龙套,现在叫友情客串;过去叫关系密切,现在叫零距离接触;过去叫瘦弱,现在叫骨感;过去叫半老徐娘,现在叫资深美人;过去叫很痛快,现在叫爽歪歪……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一事物因世异时移,表述时则变了说法。其实只要留意,“过去式”嬗变为“现在式”的现象,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今语言的这一特征。 二、整体思路 教师出示题目,小组讨论、合作抢答。 1.在速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全文。 2.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第一部分总说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全文结构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3.“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1.1《语言的演变》教案3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形貌衣镜妻自信外 ↓↓↓↓↓↓↓↓↓ 今:体形容貌衣服镜子妻子自己相信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

《语言演变》教案例文

《语言演变》教案例文 《语言的演变》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 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形貌衣镜妻自信外 今:体形容貌衣服镜子妻子自己相信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Examples of teaching design of language evol ution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设计A) 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 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 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 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 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 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 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 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 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 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 读 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语文 -《语言的演变》 示例_高三语文教案

语文-《语言的演变》示例_高三语文教案 教法展示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2. 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 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3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 ③学生发表意见。 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词语,有的是与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随身听”;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作秀”,想必同学们都有体会。可是,语音的变化好像很难察觉,语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二、研习课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狼》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狼》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

(完整版)语言的演变精品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高一语文第1 周第01 总编号:01 主备人:杨孝茜 语言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2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 3.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方法 一、预习提示 1)解题、简介课文与作者 吕叔湘(1904—),江苏丹阳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 《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文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 “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选入 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原题也改 成现在的题目。 学生预习 二、整体感知 ( 一) 通读全文,请说说课文第一、二、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要求:第一部分是说明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是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着全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课文研习 (一)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 . 这一部分举了《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全纳谏》作为例子,是因为:① 这段文字大家都很______;②这段文字中,大多数的字现在还用,可是,仔细一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这个例子很典型。阅读课文筛选信息

第1课语言的演变

第1课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 1.迁移运用,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设计思想 《语言的演变》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被安排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中的第一板块“汉字的王国”中。说明文的一般常识,初中已经讲授,而有关语言知识的说明文,有了专论论文的味道。此文的教学模式是“文本研习”,就是要研习出此文所介绍的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从而了解语言的变化,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也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言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全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语言的演变》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说明文的文本研习。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1)作者简介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2)文章的出处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文常谈》,全书共八篇,包括:1.语言和文字,2.声、韵、调,3.形、音、义,4.字、词、句,5.意内言外,6.古今言殊,7.四方谈异,8.文字改

语言的演变教案

《语言的演变》教案 《语言的演变》教案(一)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5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褴褛、佝偻、表情木然、虚设、辛酸、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奇特感人的故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故事内容,并且深深震撼于“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精学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就产生了那样的“魅力”的原因。 教具安排:生字卡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

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6个字,认识5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褴褛、佝偻、表情木然”的意思。 2.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生活处境的艰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一、导入: 师:“语言”是人类思想表达的工具,语言的内容非常非常的丰富,一辈子也说不完,语言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表达出细腻丰富的情感,人与人之

间更是无法交流沟通了,语言的魅力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有关“语言的魅力”的课文。你们有兴趣吗?首先呀,这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请快快翻开书本第5页读读这片奇特的故事吧!)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师: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学习第1自然段: 第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衣衫褴褛,佝偻着腰,头发花白,表情木然”说明她贫困交加,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

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 (设计A) 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 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着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

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论语》十则优秀教案

《论语》十则优秀教案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论语》十则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

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 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

3_01语言的演变(新)(高中语文版配套教案)

语言的演变 吕叔湘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 教学设想: 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 ”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 (担柴的人)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 ,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学习《语言的演变》。 二、作者及课文简介 吕叔湘(1904-1998 ),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 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 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1983 年5 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 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2003 年9 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 ,“语法、语音的变化” ,“从文言到白话” 。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三、解题 本文的题目的《语言的演变》。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语言” ,还是“演变”?是演变——演化、变化。本文就是讲语言的变化的。这说明本文是属于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 。 四、研析文章 (一)学生自读全文 1. 根据简介,给三个部分标出题目。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演变的? 3. 在文中划出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的语句,并标上序号。 (二)分析文章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一: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第1 段)问题二: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语言的演变》教案

《语言的演变》教案 吕叔湘 【教学目标】 1 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 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 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 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 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重点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1、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 字义的变化有哪些情形 第一种情形: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第二种情形:“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第三种情形: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2、请把《邹》里特殊句式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君美甚。——你漂亮得很。 (3)、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

关于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关于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教学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小组活动、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变现象 冯巩有段相声说:过去叫出租车,现在叫“的”;过去叫汗衫,现在叫“T”;过去叫情人,现在叫“蜜”之类,亦庄亦谐,意蕴顿增,传神有趣而耐人寻味。今昔叫法大异其趣的,还可列出一长串:过去叫点子,现在叫创意;过去叫减价,现在叫甩卖;过去叫跑龙套,现在叫友情客串;过去叫关系密切,现在叫零距离接触;过去叫瘦弱,现在叫骨感;过去叫 半老徐娘,现在叫资深美人;过去叫很痛快,现在叫爽歪歪??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一事物因世异时移,表述时则变了说法。其实只要留意,“过去式”嬗变为“现在式”的现象,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著名

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今语言的这一特征。 二、整体思路 教师出示题目,小组讨论、合作抢答。 1.在速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全文。 2.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第一部分总说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全文结构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3.“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明确: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更快。 三、同声翻译第一部分:情境活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眣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一组任务:逐句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文字。第二组任务:解释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有所不同的字。第三组任务:按三种形式归类 1.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貌衣镜妻自信外↓↓↓↓↓↓↓↓↓今:体形容貌衣服镜子妻子自己相信外面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有余”、“之”、“者”、“美”、“而”、“与”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旦、之(他)、若(比得上)、尺 四、课堂小结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2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 言。 3.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 4.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说明文。它把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普通读者。文章本身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但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就写得深入浅出。讲课时,既要考虑到课文“深”的一面,把握住文章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懂得一点语言学常识;又要考虑到课文“浅”的一面,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的,让学生摸到写事理型说明文的门径。 2.教课时注意体现以新知带旧知,用旧知去加强对新知。理解的特点,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说明文知识,讲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3.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先着眼于把握整体框架,再逐层逐节消化,最后用适量的练习扩展知识面。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预习全文,理清全文结构,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讲析第一部分。 第二教时:讲析第二、三部分,总结,练习。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1)解题、简介课文与作者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丈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划线部分板书) 吕叔湘(1904—),江苏丹阳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2.指导预习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组说明文。其中有事理型的,如本文和下一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有事物型的,如《我国古代的车马》。作为说明文,它们都有些共同点,现在我们把学过的说明文知识理一理。 提问:(1)什么是说明文? (2)写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说明文,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