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第七讲-移情与反移情

曾奇峰-第七讲-移情与反移情
曾奇峰-第七讲-移情与反移情

第七讲:移情与反移情

曾氏语录:

1.移情即人类唯一的情感,因为人类的一切情感均可以归结为它;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精神分析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越是勇敢地接受自己情感的人,越适合搞精神分析;如果一个人过于聪明,逻辑思维很发达,这本身就表明这个人更倾向于隔离自己的情感;

4.作为一个好的治疗师,就越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即有专业的之态,更是一个充分感受生活和他人的人;

Note:

(移情,也跟所谓的宿命论决定论有关。)

1.学不好外语是因为移情,忠诚于(自己的)过去,通过对自己早期学习语言环境的忠诚,对背叛之后所可能有的惩罚的恐惧,让自己跟早年的关系保持链接;这是移情,表示我们还生活在过去的生活当中。

2.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打破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切断跟过去的链接”);

3.移情(transference):即“过去在现在的重现”;潜意识里伴随对背叛自己的过去之后所可能有的惩罚的恐惧;,德语译作转移,台湾译作“转移关系”。这么翻译,视野就会开阔很多,移情就是我们跟

现在的人打交道,只不过是照搬了以前的关系模式而已;狭义:来访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特指则是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给了治疗师;移的是关系,而不只是情感,情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4.因为transference有时间上的跨越,所以精神分析好比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移情等于时间的错误;

5.心理学的曾经的三大思潮: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文主义;现存的心理学治疗有约250种学派;

(不要太在乎学派之争。任何一个学派都有它的强项,比如说精神分析的强项就在于了解人的潜意识,行为主义的强项就是能够导致在短时间里面的行为的那种改变,这是精神分析所做不到的。哪怕我们有相反的观点,也不防碍我们各自都掌握真理。)

6.理智是对情感的防御,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情感过于丰富的人,因他害怕这类情感,所以把自己搞的很理智;如果内心情感上就是迟钝的,那么也就不需要要理智的防御了;

7.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即“逆转移”;

(举例:一个年轻小伙子到我这来做咨询,我在跟他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越来越瞧不起他,我都瞧不起他就是反移情。作为一个好的治疗师就越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己,我有专业的状态,但是我更是一个充分感受生活和他人的人。我作为一个男人来感受这个小伙子的时候,我会觉得瞧不起他,这就是反移情。我怎么针对他工作,就是我给自己这样说,我对他的瞧不起,是他“勾”引我瞧不起他的,然后我就知道他的移情是什么,或者他整个人格特点是什么。就是他曾经被他

人贬低过,然后他也曾经在生活中间教会一百个人来贬低他或瞧不起他,我只不过是他试图要教会的第101个人,如果我真的瞧不起他,对他进行侮辱,或者把他赶出去了,这就叫做跟他配合完成了一次强迫性重复,我对他就没有治疗价值了,我就跟他生活中间遇到的那些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因为我是精神分析师,我知道他在勾引我瞧不起他,而我坚决不配合,我要让他理解,他是怎样攻击自己的,然后让别人也来攻击他。如果他在我这里获得的不是我瞧不起他,而是尊重的话,他就有了新的经验(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不会被我勾引的瞧不起我,我不管怎么样勾引他瞧不起我,他都是对我尊重),然后这个新的经验会使他以后变得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用反移情来理解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8.精神分析作为探索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治疗师能够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来访者在一起的感受,这本身就是反移情;9.治疗师或分析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情感分成两部分:

9.1反移情:即被来访者“勾引”起来的部分;

9.2治疗师的移情: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治疗师本身固有的(治疗师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这个需要在自己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中间被解决,我们把自己的那些问题解决的越多,把自己的移情部分解决的越多,我们“反射”病人的部分就越大,就越像一面好“镜子”);

10.共情:即“一致性的反移情”达到的高水平状态,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的感觉,但这些痛、爱和悲伤始终是来

访者的,而不是治疗师原来就有而被来访者诱导出来的;来访者痛苦时,治疗师要么出现一种从没有体验过的痛苦-----共情作用;要么平静如水;

11.用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来访者无法用语言告诉治疗师他的的痛苦,但他的潜意识里知道如何告诉治疗师----就是让治疗师跟他一样痛苦;-精神分析永远都涉及退行到早年的关系中,来访者所“勾引”治疗师的感受的方式,相当于婴儿对母亲的行为方式,类似本能的方式,也是移情的手段和表现;而成年人的方式-直接言说,是婴儿还不会的;

(如果来访者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咨询师把他岔开,这说明咨询师本身内心有对这件事情无法面对的伤痛,或者勾起了他内心的伤痛。如果这个人要做一个好的治疗师的话,他自己首先要被治疗。)

(一个早年的时候,自尊心被反复蹂躏的这样一个人,他也非常善于让别人觉得自尊受到伤害。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这样子的,比如你让我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你攻击我,挑剔我,然后我在痛了之后,我就知道这个痛可能不是我的,是你的,因为你没有办法直接告诉我说你如何如何痛,你只能通过让我痛的方式,让我知道你曾经怎么痛过,我们在生活中间可以碰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让我们难受,一个普通人的做法就是以眼还眼,你牙还牙,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反移情来理解的话,我们就会想,他是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他是怎么难受的。但是他的潜意识知道怎么告诉我怎么难受,就是让我跟他一样的痛。)

(如果在生活中间,我们认为某一个人给我带来了羞辱的话。出于防御的考虑,我可以先这样认为再说,因为我没有办法告诉我,他是有如何的被羞辱之痛。只能够让我觉得羞辱,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如何被羞辱过,这样子我就被解放了。这是一种缓解自己的一个策略和事实,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解放了我们自己。相反的,如果我本身就有很多的羞辱感,然后这个人只不过是让我变得更加羞辱而已,然后我就对他有仇恨的话,这使我处在一个更加不自由的状态中间,会获得更多的屈辱。

我们有两种回应方式,一种回应,就是认为他羞辱了我,然后我们像普通人一样回应。还有一种就是我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需要告诉我他怎样被羞辱过,然后我基本上就可以不回应,或者给予它相反的回应,我宽恕他,爱他,我心里宽恕他,这会极大的增加我们宽恕的能力。)

(有很多来访者,他们无法用语言告诉他们如何难受,他们只能够通过让周围人难受,破坏人际关系,让别人难受,来告诉别人我是怎么难受的,所以他们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的糟糕。其实他们是潜意识在做这件事情,跟他们打交道,除了难受还是难受。那么,现在我们知道他们内心里面是有没有办法直接用语言来言说的痛苦。他们想找一个人理解他们,仅此而已,而不是他们跟我们过不去,要让我们难受。当他使别人难受的时候,别人也会还击他,那就使他的境地更差。

有好多人就是用这种方式让自己越来越糟糕。

那这样对他本人有什么好处?因为他让你知道,就相当于婴儿一样。

我肚子饿了,妈妈不知道,如果能让妈妈也肚子饿,妈妈就知道我肚子饿了。同时,这也是移情。

问: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曾:因为他没有成年人的办法。成年人的办法就是告诉你我很痛苦,你安慰我一下吧。但是他不是这样说的,他是把你整的一样难受,然后他就婴儿般的想到,我已经让妈妈难受了,所以妈妈会来喂我的。)(从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是投射性认同,看到这一点,可以使我们不跟别人的内心冲突纠缠。)

本讲小结:

1、移情:即转移关系。

2、反移情:即关系的逆转移。任何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强项,精神分析的强项就在于了解人的潜意识。

3、一致性反移情上升到艺术水平的时候,就是共情。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美感与移情 摘要: 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 何为美感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他研究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立普斯认为,审美就是移情,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

曾奇峰-第七讲-移情与反移情

第七讲:移情与反移情 曾氏语录: 1.移情即人类唯一的情感,因为人类的一切情感均可以归结为它;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精神分析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越是勇敢地接受自己情感的人,越适合搞精神分析;如果一个人过于聪明,逻辑思维很发达,这本身就表明这个人更倾向于隔离自己的情感; 4.作为一个好的治疗师,就越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即有专业的之态,更是一个充分感受生活和他人的人; Note: (移情,也跟所谓的宿命论决定论有关。) 1.学不好外语是因为移情,忠诚于(自己的)过去,通过对自己早期学习语言环境的忠诚,对背叛之后所可能有的惩罚的恐惧,让自己跟早年的关系保持链接;这是移情,表示我们还生活在过去的生活当中。 2.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打破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切断跟过去的链接”); 3.移情(transference):即“过去在现在的重现”;潜意识里伴随对背叛自己的过去之后所可能有的惩罚的恐惧;,德语译作转移,台湾译作“转移关系”。这么翻译,视野就会开阔很多,移情就是我们跟

现在的人打交道,只不过是照搬了以前的关系模式而已;狭义:来访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特指则是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给了治疗师;移的是关系,而不只是情感,情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4.因为transference有时间上的跨越,所以精神分析好比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移情等于时间的错误; 5.心理学的曾经的三大思潮: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文主义;现存的心理学治疗有约250种学派; (不要太在乎学派之争。任何一个学派都有它的强项,比如说精神分析的强项就在于了解人的潜意识,行为主义的强项就是能够导致在短时间里面的行为的那种改变,这是精神分析所做不到的。哪怕我们有相反的观点,也不防碍我们各自都掌握真理。) 6.理智是对情感的防御,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情感过于丰富的人,因他害怕这类情感,所以把自己搞的很理智;如果内心情感上就是迟钝的,那么也就不需要要理智的防御了; 7.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即“逆转移”; (举例:一个年轻小伙子到我这来做咨询,我在跟他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越来越瞧不起他,我都瞧不起他就是反移情。作为一个好的治疗师就越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己,我有专业的状态,但是我更是一个充分感受生活和他人的人。我作为一个男人来感受这个小伙子的时候,我会觉得瞧不起他,这就是反移情。我怎么针对他工作,就是我给自己这样说,我对他的瞧不起,是他“勾”引我瞧不起他的,然后我就知道他的移情是什么,或者他整个人格特点是什么。就是他曾经被他

曾奇峰 第六讲 神经症的动力性解释

第六讲:神经症的动力性解释 曾氏语录: 1. 所谓个性就是,总是犯同样的错误,直到别人不再认为那是错误的一种境界; 2. 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成年后就勾引别人不喜欢; Note: 1. “青少年”:某香港心理学家:“青少年是工业社会制造的怪物,古代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 2. 曾奇峰:学习中能够享受攻击性和性驱力的满足,学习对个人来说就不是一种虐待,否则学习就是浪费或者虐待; (青少年的同一性,现在翻译成认同,认同涉及到很多方面:身体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等几十种) 3. 肥胖既是力比多的压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的后果; 4. 对只跟女孩玩的男孩的分析:这也是性压抑;也只有在精神上把自己完全阉割的人才可以出入女孩堆里面而没有焦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刻意回避与男孩相处时不可避免的一些竞争;但一个正常的男孩,因为对自己的性的欲望的焦虑,而会有意回避女孩;(关于性别认同) (青春期有好多孩子都认为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性别,比方说好多女孩认为自己应该是男孩,有好多男孩,因为父亲的缺失或者其他什么问题,让自己不要变得太男人的人。

举例:一个单亲家庭的妈妈,带着儿子相依为命。爸爸基本上不出现,妈妈给医生说这个孩子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太肥胖,身高1米65,体重是200多斤。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习成绩永远是倒数第一名。第三个问题就是只跟女孩子玩,不跟男孩子玩。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让自己长那么多脂肪,实际上女孩子在青春期为生孩子做准备的,然而如果一个男人长这种无效的肉,实际上是相当于向女性认同,就是我不是男人,也是一种性压抑,相当于用自己一身的脂肪告诉女孩说,我跟你是一样的我没有肌肉,我没办法保护你,你就不要来找我吧。这就是性压抑,力比多的压抑,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压抑。因为他这个时候要用很多的肌肉来承受自己的重量,要是跟别的男孩子打架就差一些,被别人打倒比较容易。 第二个问题是,他的学习成绩永远倒数第一。这也是性压抑,因为一个男人要吸引女性的注意,他需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女人会本能的要找优秀的,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很好的适应的种子,在自己的身体里面生根发芽,但是这个男孩显然在用这种方式说,你不要找我,我的种子不好,因为我在跟别人的竞争中间永远都是失败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压抑,如果每一次考试我都是正数第一的话,就相当于把全班人都攻击了,但是如果我永远都是倒数第一名,相当于我永远都在被别人攻击。 第三个问题,他只跟女孩玩,这也是性压抑。也只有在精神上把自己完全阉割的男人,才可以出入女孩堆里面,而没有焦虑,但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因为对自己的性的欲望的焦虑,他会有意的回避女孩,

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

2008.01.29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一天 1、需要:{a性,广义快乐、b攻击,动力学理论} 2、精神分析的历史:经典精神分析(三元,三角关系)--客体关系(自我和我的关系)--自体心理学 3、精神分析的特点:{a宿命论,强迫性重复,6岁以后无新鲜事,20%人格弹力的部分可作为。b意识的分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4、人格层面的骄傲是让人进步的-赏识教育。 5、研究潜意识的技术:自由联想、口误、笔误、成功与失败、语言的模式。 6、道德绑架-满足自恋、双重勒索。 7、精神分析是一门观察的学科,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告诉别人。 8、精神分析的满与病人要求的快的矛盾? 病人要求的快是父母的否定、不接纳自己和内化的父母,把父母的关系移情至治疗师,想让医生尽快的改变自己。 9、一个器官的压抑会致使另一个器官的过渡使用。 10、一个女人的性得到满足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宽容的。 11、压抑:在潜意识层面里,意识不到的需要。 12、压制:在意识层面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 13、一个人的人格是父母塑造的,所有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 2008.01.30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二天

1、初始访谈所占精神分析全程的20%。 2、遵守设置即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咨询师。 3、初始访谈; a目前的求医动机、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缓解、诱因、求医经过、为什么是现在、事件地点......以症状和问题为核心和平台提问。 b回到过去的事件进行收集。 c过去和现在串联。 d把治疗目标拉到将来的平面。 4、在治疗中治疗师要有抱持的态度,使用节制的技术(医生学会倾听、病人学会说话)。 5、精神化的层次:a躯体化-低级的表达方式 b行动-初低级的表达方式 c图象-次高级的表达方式 d语言-高级的表达方式 6、躯体化:头-对父的不满乳-对母的不满 脖子、颈椎-关系的问题 糖尿病-对爱的持疑 晕车晕船-控制强度大 7、自卑的本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8、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部分是我们自己教会了他们。 9、不能表扬孩子的父母人格不完整,批评孩子是父母满足自恋的

心理咨询与辅导复习提纲完整版

禹老师上课部分 一、咨访关系: (一)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必要条件: 尊重、热情或温暖、真诚、通情达理、积极关注 (二)通情达理/共情、积极关注的定义 “通情达理”简而言之,即指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的立场体会、感受当事人的心情和观点(或称内心世界),同时透过适当的沟通方法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对方。 积极关注,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 二、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未来发展三大趋势: 第一大趋势:“适应性”、第二大趋势:生物学趋势 第三大趋势:与东方哲学的融合 (二)精神分析的两极化发展:一极是:分裂性;一极是:整体和综合 (三)弗洛伊德关于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 (四)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1、自由联想2、解释3、梦的解析4、过失论(过失或失误)5、移情6、阻抗的分析 (五)自由联想的操作 安静与光线温柔的房间;当事人打消一切顾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谈话是保密的;治疗师倾听;鼓励当事人将原始想法说出;必要时治疗师可以引导,但尽量以当事人为主;鼓励回忆幼年所遭受的一切创伤或挫折;发觉当事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情结或者矛盾冲突 (六)在进行解释时,治疗者要注意的事项: (七)释梦过程: 病人报告他的梦,分析者鼓励他自由地联想显梦中的某些要素,回忆其激发的情感,共同研究显梦的象征意义,发掘梦的隐意,帮助病人理解过去的人际关系模式,梦与目前行为的关系。 分析师在为来访者释梦之前必须对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不熟悉的来访者可通过交谈或自由联想而掌握线索。 (八)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是指来访者把自己早年生活中对某个人(通常是父母)的情感或态度,移渡到咨询员身上。 【反移情】是治疗者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反应倾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九)移情的处理: 1.提醒来访者其行为已经背离基本规范或咨询关系的界线 2.直接向来访者指出其移情反应 3.使用解释来促进来访者的领悟

育儿心理学

曾奇峰先生的六个忠告 一、这个世界,他人,还有我们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理解他人的困难自不消说,即使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也是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人们往往都喜欢相信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感觉和行动,但精神分析却坚持说,我们所想、所感觉、所做的事,有许多时候是我们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它们受着潜意识的指挥和控制。比如(这也是曾老师在讲课中讲到的事例),做父母的拼命督促孩子刻苦学习,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学不好将来没有工作云云,以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更加不好,还产生了诸如强迫等神经症的症状。表面上看,做父母的是希望孩子好,但他们的真实思想是害怕孩子将来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自己没有面子,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是做父母的不愿意承受失败的焦虑,就借督促孩子学习,将这种焦虑推卸给了孩子。这是“虽曰爱之,实则害之”的典型事例。 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文明和社会的要求下,我们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当内心的想法与这些规则冲突时,我们习惯上的做法是将其压抑下去,以致后来连自己也不认识或不承认了。 一个人见了异性脸红,不自在,他(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内心里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位女性,总是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心,虽经过观察、考验并无实据,但却摆脱不了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她自己对某位丈夫以外的男性有强烈的爱慕,内心接受和抵抗两种情感的冲突,投射到了丈夫身上。 一位强迫症患者,是摆脱不了对于童年时代性游戏的内疚。 一对婚姻不和的年轻夫妇,潜意识里,女性总有着男方家庭等各方面条件不如自己而产生对丈夫的轻视,而做丈夫的也总有很强的自卑感,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对妻子全部的征服来摆脱自卑。于是他们总是争吵不断。 一个年轻女孩,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挥之不去。她害怕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她不知道,这是她生活中压力过大而在潜意识里想逃避的象征性的表达。 每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都有许许多多案例,充分说明着这一点。即使心理咨询师自己,有时也不免跌入潜意识的泥淖。我们也必须时时儆醒自己,当对来访者产生了过于强烈的爱恨等情感时,是不是我们将过去对于生活中某人的印象,投射到来访者身上? 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类的自负心理遭受过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创立“进化论”,证明我们人类仅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

一致性反移情

首页> 心理学者> 徐钧 一致性反移情、神入、共情、包容 徐钧 当客体关系理论为主导的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进入中国之后,由于之前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在中国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几个概念值得被关注及澄清。这几个概念就是一致性反移情(或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拉克尔)、神入(科胡特式的)、共情(罗杰斯式的)、包容(比昂),对此我利用第三期中德班的机会与瑞士和德国的精神分析家Andrea等等教师作了交流和澄清,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受这些内容。 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 一致性反移情(或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是由阿根挺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克尔(Racker)于1968年,在其著作《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中提出(《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P134——135),拉克尔(Racker)指出:“一致性认同类似共鸣(虽然不是共鸣),当我们看见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时,我们可能感到悲伤。这种悲伤是和那个孩子的自体相符合或类似的。那个小孩这时候也感到悲伤。由于看到那个小孩的人认同和感受到那个小孩的悲伤,这在彼此的自体感受上是一致或类似的,那就是一致性反移情。” 共情,似乎是罗杰斯的专利,他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含着几个方面的情况。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在他后期一篇论文中他又强调说,“促进人际关系的要素是同情心的了解,就是说,治疗师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力,很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并能体会到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只要进行得顺利,治疗师不但能够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所要澄清的各项意义,甚至他在下意识里对情况一目了然。” 对于共情的强调还包括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观点。科胡特与罗杰斯共情定义的不同在后面讨论。 在德国和瑞士精神分析教师的回答中,他们认为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的内涵是相同的,虽然不同的作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致性反移情更加属于理性的表达方式,而共情则是从感性上所作的阐述。 但我这里觉得需要补充的是,似乎一致性反移情似乎是被动引起的,而共情似乎是更多主动性体验的。而实际情况中,一致性反移情在一些来访者的负面移情中可能有被来访者的情绪同步调的感受所控制住的情况,而未必对此有觉察。例如来访者的焦虑引起了治疗师的焦虑感,这可以说是一致性的反移情,但还没有到达共情的阶段,而治疗师未必能够觉察这一焦虑来自来访者的自体而去共情。但共情在咨询过程中似乎能够扮演一更主动和建设性的去体验来访者的角色,心理治疗师似乎能够直接去理解来访者的处境以进入来访者的自我,到达对来访者的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 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也许并非是生和死,而是男和女。生死是上帝独玩的游戏,人类在其中只是被操纵的对象;而男女之间发生的故事,人类自己是主角。只要你不跟胆小的人一起去冒险,不和小气的人谈钱,不在好嫉妒的人面前自我表现,不和偏执的人发生争论,不跟老板比谁说了算,那就是很好地避开了别人的不美好了。人际交流的目的,就是要愉悦别人和愉悦自己。 希望不是物质的存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力量。 内心有希望的人会心情愉快,看待事物乐观,行为从容而有条理。 要做一个绝顶高手,心理状态可能比武功本身更重要。 父母可能犯的另一个错误是,跟孩子距离过近,给了孩子过多的关注和关爱。 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聪明易,厚道难,既聪明又厚道更难。对一个已经很聪明的人来说,努力做一个厚道的聪明人,应该是一种更加聪明的聪明。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点评:关键是个度。过度接近必然导致过度排斥,这可从很多家庭成员的关系看出来:爱,爱得死去活来;恨,恨得死去活来。两者病态地纠缠在一起。 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什么痛苦的经历,只要他打败了曾经控制了他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或者说命运的力量,那他的未来也会是一部讲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诗。 从深层的动机上看,过度热衷于减肥或者患了神经性厌食症,可以是下意识地拒绝成长的表现。 一个女孩如果不希望自己“丰满”,可以被理解为拒绝在自己身上出现第二性征,也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不愿意成为母亲。 照镜子是女人自恋的铁证,追逐更高的权威、更大的成功则是男人自恋的典型表现。 小时候,我们生了病,就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长大以后,我们自己不会允许自己装病,但潜意识里会留下一些希望自己生病的想法,以获得病人的“特权”。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 规则本来是应该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的,但遗憾的是,人类经常会把规则看得比人类自己都重要。点评:日本、德国是最遵守规则的,二战却是他们挑起的。遵守了某种规则,往往意味着其他规则会遭到破坏。遵守了做事的规则,就可能破坏做人的规则;遵守了做人的规则,不定就破坏了做事的规则。兼顾不容易。 父母爱孩子,这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该如何去爱。 人是关系的动物,关系越多,养分也就越多,成长得就会越好。但是,持久的、深入的关系却只能有一种,太多了,养分就可能变成毒药。 学任何东西,最重要的是心存高远。高远的心会覆盖人力能及的一切领域,并指引你所向披靡。 “我在活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有人来提醒,那大约是因为自己在很多时候是在为自己之外的某些东西活着。点评:仔细思考《心经》开始五个字:观…自…在…菩萨…。自,自己;在,存在;观,观照。观自在,时时处处观照自己的存在,那他就是菩萨了。

曾奇峰精神分析 第一讲 精神分析是什么

第一讲: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氏语录: 1. 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 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 经典精分与新精分是平行的,两者可整合为精分理论的整体,而不是互为表里,一深一浅;或者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是关系”; 4. 精神分析的价值:育儿学&人格鉴赏学; 5. 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但是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活在21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人,他们已经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然后我们自己也保留一些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 Note: 1:精神分析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三句话说清精神分析(移情、反移情、阻抗) 1.1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之间是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以及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关于移情 1.2 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那另一个人教会的;——关于反移情 1.3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自我防御机制(阻抗) 1.4 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的特点: 1.4.1决定论的观点;——移情、强迫性重复;早年的经历和关系决定了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方式; 1.4.2意识“三分法”——意识、前意识(precons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三者相互渐变,界限模糊,不截然可分——精分是唯一研究潜意识的学问; 前意识——活动时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稍加思考后可意识到; 潜意识——活动时和思考时都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精神分析方法引导下可被意识到; 1.5与进化论及有关演化的理论相比 进化论、进化心理学:时间跨度——数量级大(万年或百万年);关注群体; 精分:时间跨度——人的一生(几十年);关注个体;涉及治疗方法;也涉及进化心理学理论; 2:流派: 2.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 经典精分创始人和初学者;生物还原论倾向较强; 贡献:内驱力理论(力比多&攻击性); Special Note: 力比多: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等美好“感受”。 攻击性:即攻击驱力或攻击欲望,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对事物的有意损毁、破坏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攻击他人、破坏社会等等。

精神分析145句话-曾奇峰语录

精神分析145句话 (曾奇峰语录)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44.性行为合理性三要素是成人、私密、自愿。(李银河) 45.自我防御机制的失败带来心理症状。 46.人一生都是超我和本我的斗争。 47.健康的人是在现实层面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 48.总是让自己不平衡就容易让自己生病。 49.心理治疗就是帮助病人找个合适的理由骗自己。 50.如果一个女人叫床不好的话,她在生活中就乱叫。 51.女性的性冷淡是性压抑。 52.欲望得不到宣泄叫憋着,应该有的欲望而没有叫压抑。

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1、酒精这种精神活性物质可以解除顽固的防御,使灵魂柔软通透,可以融化突出的自我,使个性酥软滑嫩。 2、如今做人难,做俗人难,做个精神分析的俗人就相当的难。 3、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4、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5、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 6、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 7、我们与其问有多少人需要心理医生,还不如看看每一天烟和酒的消耗量有多大,就知道这个需求有多大了。 8、精神科的诊断应该是供同行之间交流的,而不应该是用来吓唬患者的。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一个诊断的。我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也决不给人下诊断。 9、在有钱、有闲的情形下,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实在是一种明智而高雅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你了解自己,因为它可以使你活得缓慢而从容。 10、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11、人有两种:一种是在出门之前把自己“暴揍”一顿的人,一种是在出门之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猛吹一顿的人。 12、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13、丰衣足食之后,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大约可以分成三个类别:①艺术类的喜好;②科学上的探寻;③自我探索,以了解自己为目标,更好地活着,是这些人的最高理想。 14、现在社会的生活,简直在制造“抢劫犯”,似乎每个人都在“抢劫”着一切可抢之物,不可有丝毫的停歇,因为停歇就意味着放弃和失败。 15、名人们购豪宅、找情人或者剃发出家,其共同点就是追求“享乐”。

9再谈移情与反移情

第九讲再谈移情与反移情 其实啊,看心理医生是这样一个过程,第一,在我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地对待过,然后就形成了有问题的人格。第二,我试图改变我这样的人格,我就去找一个专业做这个事情的人,希望他能够恰当的对待我。第三,在我跟心理医生的关系中间,我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的诱导他像我的父母或者其他人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我。第四,心理医生要顶住被勾引不恰当地对待这个人的压力,坚决的,不要不恰当地对待这个人。 刚才这四句话,实际上把移情和反移情全部都说了。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有一个中年男性来找我,他是惊恐障碍,具体来说就是,经常的惊恐发作。比如说,他走在大街上面,有很多人从他旁边走过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濒死感,就觉得自己马上要心跳停止,或者是脑中风倒下去,而周围都是陌生人,没有人管他。在他不断地向我描述他怕死的这些经历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儿烦了,然后我就把他训斥了一顿。我说,你向我呈现的就是一个胆小鬼的形象,一个男人如此怕死,这个真的会让别人瞧不起你,而且你自己都会瞧不起你自己,死了就死了嘛,有什么了不起,像你这个样子,成天在那里怕自己死了,真的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然后二十多年之后呢,又是一条好汉。我在一边说这个话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我说,你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克制我当时要训斥他的那种冲动。我刚才就是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再重复一下,刚才我说的那四个过程,第一,这个中年男人在小时候的时候,曾经被不恰当地对待过,怎么不恰当呢,就是他父亲是军人,军人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求自己勇敢,他父亲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勇敢,所以他把这些不勇敢呢,投射到他的儿子身上,然后每天都指责儿子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你长大之后会变成一个懦夫,你贪生怕死,活在这个世界上面没什么作用。在长年的被这样暗示之下,这个病人呢,就真的变成一个怕死的人,经常有惊恐发作的症状。也许这个病人的潜意识会觉得,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之所以变成一个怯懦的人,是因为爸爸需要我变成一个怯懦的人,以衬托他的勇敢。所以他想找一个心理治疗师,让治疗师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来找我的时候是,期望我不要像他爸爸一样的,不恰当地对待他,但是他的潜意识呢,又不断地勾引我,要我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像他爸爸一样的,不恰当地对待他,而且训斥他。我刚才已经说了,在他的这种强大的勾引之下,我没有坚守住决不不恰当地对待他的诺言,然后我就真的在那一瞬间,像他爸爸那样子,被他勾引的,训斥他说,你是一个胆小鬼,不如死了算了。 还有个移情和反移情的例子,一个女性来访者,她在跟我有了两三次的访谈之后,就跟我说,曾老师,你能不能评论一下我?我说怎么评论,她说,比如说一个糟糕的女人是0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是100分的话,那么你给我打多少分?我当时体会了一下我的感觉就是,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她还是接着问说,曾医生,你一定要回答我这个问题,因为这对我很重要。我又增加一个感觉就是,我好像是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非常挑剔的人,用放大镜去看她的有哪些缺点,有哪些优点,然后把优缺点综合起来,看占百分之多少。在我觉察到这个之后呢,我回答她说,我给你打100分,然后她听了之后呢,有一点点短暂的高兴,然后又告诉我说,曾医生,我知道,你这样说是为了鼓励我,其实,你如果给我打95分,我会觉得非常的高兴,因为,那表示你说的是真实的。然后我就跟她说,我给你打100分也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把你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我没有把你这个人分成好的和坏的这种方面,而只是把你看成老天爷制造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比如说,你如果是一个残疾人的话,我绝对不会因为你某一个部分残疾,而给你减多少多少分,因为残疾也是你完整的人的一部分,只不过那个部分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被消弱了而已。而且我还紧追问了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 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这一发端的确定还为情感发展的线索提供了起点,从而使情感发展的全过程都置于被观察对象的地位,最终实现理性对情感的控制;潜意识也许被称为潜情感要更合适一些,弗洛依德天纵神明,连冬眠了的情感都不放过,为它取好了一个名子,以便在它从冬眠中醒来后的瞬间就用理性牢牢地抓住它。 被命名了的非理性的客体便不再仅仅是非理性的客体。因为名子是在对客体的属性进行基本的、理性的判断以后产生的,而且命名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非理性的客体有了一个名子,就等于它有了几分理性。精神分析产生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的接纳。 在弗洛依德时代,命名活动还仅停留在针对每个个体的情感内容上,如内驱力等,这就是精神分析学说早期发展阶段的所谓内驱力理论。由内驱力理论发展到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史上划时代的进步。也就是说,在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中,人际间的情感活动被命名了。如客体分离、客体丧失等等。 从弗洛依德造词的那一刻起,那些词所代表的情感就已经从我们的整体精神活动中独立了出来,变成了我们可以观察、分析和控制的对象。这就是西方人的造神模式的翻版:把自己的一部分意识活动取名为上帝,然后让这一部分监督另外一部分;表面看起来,是上帝在控制人类,而实际上是人类在借他的制造物----上帝----自己控制自己。那些被命名了的情感

曾奇峰先生依据我们精神生活的六个忠告

曾奇峰先生关于我们精神生活的六个忠告 一、这个世界,他人,还有我们自己,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理解他人的困难自不消说,即使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也是我们自己都不容易知道的。人们往往都喜欢相信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这样感觉和行动,但精神分析却坚持说,我们所想、所感觉、所做的事,有许多时候是我们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它们受着潜意识的指挥和控制。比如(这也是曾老师在讲课中讲到的事例),做父母的拼命督促孩子刻苦学习,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学不好将来没有工作云云,以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更加不好,还产生了诸如强迫等神经症的症状。表面上看,做父母的是希望孩子好,但他们的真实思想是害怕孩子将来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自己没有面子,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是做父母的不愿意承受失败的焦虑,就借督促孩子学习,将这种焦虑推卸给了孩子。这是“虽曰爱之,实则害之”的典型事例。 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文明和社会的要求下,我们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当内心的想法与这些规则冲突时,我们习惯上的做法是将其压抑下去,以致后来连自己也不认识或不承认了。 一个人见了异性脸红,不自在,他(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内心里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位女性,总是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心,虽经过观察、考验并无实据,但却摆脱不了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她自己对某位丈夫以外的男性有强烈的爱慕,内心接受和抵抗两种情感的冲突,投射到了丈夫身上。 一位强迫症患者,是摆脱不了对于童年时代性游戏的内疚。 一对婚姻不和的年轻夫妇,潜意识里,女性总有着男方家庭等各方面条件不如自己而产生对丈夫的轻视,而做丈夫的也总有很强的自卑感,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对妻子全部的征服来摆脱自卑。于是他们总是争吵不断。 一个年轻女孩,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挥之不去。她害怕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她不知道,这是她生活中压力过大而在潜意识里想逃避的象征性的表达。 每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都有许许多多案例,充分说明着这一点。即使心理咨询师自己,有时也不免跌入潜意识的泥淖。我们也必须时时儆醒自己,当对来访者产生了过于强烈的爱恨等情感时,是不是我们将过去对于生活中某人的印象,投射到来访者身上? 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类的自负心理遭受过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创立“进化论”,证明我们人类仅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第三就是精神分析,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不被人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自己。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的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的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关系,是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曾奇峰精神分析145句话

精神分析145句话-曾奇峰语录 (2012-01-30 12:09:29) 转载▼ 标签: 分类:精神分析 杂谈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