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教程.ppt

针织学教程.ppt
针织学教程.ppt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资料

地图的基本特征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地图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图形认知和空间认知)。 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国家基本比例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千这八种。 地图类型:按尺度划分、按区域范围划分、按地图图形划分、按地图维数划分、 虚地图:存在于人脑中或电脑中的地图。实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 地图的应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 现代地图的生产,可以分为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两种,后者包括: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 第二章 法线是测量地球的基准线。 地理坐标是用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经纬度有三种提法: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 在地图学中,认为大地经纬度来定义地理坐标更好、因为大地经纬度定义的地理坐标,是在规整的椭球面上构建的,每条经纬线投影到平面皆呈直线或平滑曲线,便于地图投影的研究与应用。 大地控制网简称大地网,由平面控制网和高成控制网组成。平面控制网一般可由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完成,高程控制网:一种称绝对高程,另一种称:相对高程。 投影,数学上的含义是两个面(平面或曲面)上的点与点(或线与线)的对应关系。地图投影的变形具体变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 地图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根据球面与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正轴方位投影、横轴方位投影、斜轴方位投影。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等角航线与大圆航线 投影选择依据: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 方位投影适用于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正方位投影适用于两极地区图,圆锥投影适用于编制出于中纬地区沿线方向东西延伸地域的地图 地图比例尺的含义:我们把地图上所表示的空间尺度。比例尺的几种表现形式: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又称说明比例尺)、图解比例尺 第三、四章 数据分布的量表的量表法可分为:定名、顺序、间距、和比率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于一种或多种数学的处理方法。数据处理的三种方法:量表法、两种现象的相关分析、回归残差制图 地图学概括的实质,是在制图过程中对地图数据和图解形式经过科学化处理,使其能表现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制图现象的基本的、典型的面貌和主要特点 影响地图学概括的因素:地图的用途与主题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地图比例尺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数据质量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图解限制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地图概括的内容:选取和简化:资格法、定额法、区域指标法。简化就是显示空间数据的重要特征,删除不重要的细部。数量特征简化:其目的将是空间数据按数量排序进行分级,以等差分级,等比分级或任意分级处理。分级的等级愈多,概括程度愈低。数量特征的简化主要表现为减少数量分级,增大各等级间的数值间距。夸张包括:不以比例尺的放大和移位。符号化,数据的符号化,其实质是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是地图概括的最终结果的体现。 第五章 基本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变量尺寸变量、方向变量、颜色变量、网纹变量。

新编地图学教程(试题及答案数套)嘉园

地图学复习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

(2020年7月整理)《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doc

《地图学》复习提纲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

《新编地图学教程》期末复习

题型:填空(20*1′分)名词解释(5*4′=20′)简答及计算(6*5′=30′)论述及应用(3*10′=30′) 复习内容: 第一章地图的特征、地图的定义 地图的基本特征 构成地图的三大数学法则 地图的定义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 地球体的三极逼近 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三种经纬度 地图投影的概念 投影变形的三个方面:角度、长度、面积适合制作中国各类地图的投影类型是:正圆锥投影 课后作业题2,5,6,7 第三章地图数据源 电磁波谱的概念 航空像片的投影方式

不同比例尺高差限制的计算 四种数据处理的量表 课后作业3,4,5 第四章地图概括 地图概括的定义 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 地图概括的步骤 选取的方法 运用开方根规律法计算新编地图中要素的数量课后作业4,5,8 第五章地图符号化 地图符号的功能 视觉变量 色彩三要素 雁行字列屈曲字列 第六章地图表示法 点状分布地理数据的表示方法并举例 线状分布地理数据的表示方法并举例 一、点状分布地理数据的表示 定性表示,定量表示

1、定性表示部分的知识点: a.视觉变量组合:一级分量是(),二级分量(),三级分量() b.定位符号法的定义: 2、定量表示部分的知识点: 1)表达地图信息的强度或排序采用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法;表达地图信息的数量差别采用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法或()法。 2)常数法、线性比率法、对数法的特点 二、线状分布地理数据的表示 1、定性表示部分的知识点: 视觉变量组合:定性:一级分量是(),二级分量();定量:一级分量是(),二级分量(); 本章知识点: 1、定位符号法和分区统计图法的异同 2、类型图和范围图的异同 3、分区统计图和等值区域图的异同 4、点值图和等值线图的互换 等值线的特性 首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新编地图学教程习题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方邪、迂直之校”触及地形图的正射投影问题。 18、裴秀绘制《地形方丈图》,以“一寸为百里”,以“分率”为六体之首,表明在我国“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最晚始于晋朝,开启后代用方格缩放法确保图形准确性的传统。刻在石碑上的南宋《禹迹图》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计里画方”地图。 19、我国存世最早的木质地图模型是南朝谢庄制作的“木方丈图”;存世最早的石刻地图是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整理资料

第一章导论 地图的功能 1.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 2.地图的传递功能 3.地图的模拟功能 4.地图的认知功能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球投影 地图投影的概念 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的变形 1. 性质地图投影引起变形的具体表现: 长度(距离)变形 角度(形状)变形 面积变形 2.变形椭圆:地球上一个无穷小圆——微分圆,在投影后一般会变为一个微分椭圆,利用该椭圆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这种图解方法称为变形椭圆,也称底索指线。 特别方向:变形椭圆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及经向和纬向。 3.长度比 4.角度变形 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 1.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 2.比例尺 3.地图内容 4.出版方式 斜分比例尺(微分比例尺)(重点掌握)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制成可以量取比例尺基本长度单位的1/100。读数:2.640 第三章地图数据源 本影:是地物本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阴暗部分的影像。 落影:是在地物背光方向上地物投射到地面的阴影在像片上的构像。

地理属性信息可通过量表系统进行描述和区分,它是制图对象分类分级的理论基础。量表系统是按从定性到定量的四级(或四类)精确度描述和区分制图对象的属性特征,由低到高依次为: 1.定名量表 2.顺序量表 3.间隔量表 4.比率量表 第四章地图概括 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 1.选取——空间数据的排序、分级或分群。 2.简化——显示空间信息的重要特征,删除次要的细部。 3.夸张——提高或强调符号的重要特征。 4.符号化——将空间信息通过分类、简化、夸张等方法所获得的记号,根据其基本特征、相对重要性和相关位置制成各种图形。 确定选取指标的几种数量分析方法 1.图解计算法(苏霍夫) 2.开方根规律法(特普费尔) 3.等比数列法(鲍罗金) 影响(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1.地图的用途与主题 2.地图比例尺 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4.制图数据质量 5.制图图解限制 第五章地图符号化 地图符号的分类 1.几何特征分类点状符号 线状符号 面状符号 体状符号 2.视觉含义分类 形象符号 抽象符号 3.比例分类 依比例符号 半比例符号 非比例符号 地图注记: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文字说明,它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注记也是一种地图符号。 (一)名称注记名称注记包括地名、河名、山名等,其中以地名为主 (二)说明注记说明地理要素具体的属性值 (三)图幅注记指对整幅图的各种说明文字,如图名、图例说明、制图说明等。 符号与分类量表根据地图比例尺和制图目的不同,同一地物可有不同空间维度。

《新编地图学教程》教案第1章导论

《新编地图学教程》教案 第1章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认识地图的特性、分类和功用。了解地图学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地图的概念、特性、构成要素和分类 【教学难点】 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方法】 板书+讲授+讨论+课后练习 [引入]以图形作为人类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已经存在几千年,经历了几千年来社会的发展,人类以地图作为认识客观世界传递时空信息的方式之一,不但没有被其他形式所代替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图的制作精度不断提高,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应用功能不断扩大制图理论日趋成熟,地图成为生产建设、科学试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地图学也成为一门具有完善学科体系及多层次地图理论制成的综合性学科。

第1节地图的特征、地图的定义 一、地图的基本特征 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数学法则、地图概况、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1.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 地图必须准确地反映他与客观实体在位置、属性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因而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随着对地图特性认识的深化,更趋向认为地图是一种客体模型,这就突破了地图不仅具有欧氏几何的长度、面积的比例尺,而且还具有拓扑比例的概念。此外,地图作为一种模型,不仅是具体而现实的图形形式,还可以以数字或数学的方式来表现。 2.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 缩小了的地图不可能容纳地面所有的现象,地图上所标似的,是在大量的地理信息中,选取某些缩小的、需要的信息加以处理,并经过人类的思维与加工,形成地图。这种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就是地图概况。它反映了人们对所选取地理信息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及联系的认识。 3.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地图表现的客体主要是地球。地球上具有数量极其强大的,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信息。只有透过完整的符号系统,才能准确的表达这种现象。把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质量和数量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与相互关系,用十分概括与抽象的符号加以表示。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表示----符号,不仅可以是图形,还可以广义的理解为文字注记和数字形式。 4.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而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以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实体模型、可以是各种可视化屏幕影响。、声像地图,也可以是触觉地图。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

《地图学》复习提纲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与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与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与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就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就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与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就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就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就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就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与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与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与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她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就是圆球的观念, 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就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她的名著就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与地形等地图的要素与比例概念基本形成,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就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她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她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就是: 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

(完整版)新编地图学教程总结,推荐文档

中国大地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水准原点高程H=72.289m、1985青岛国家高程基准水准原点高程H=72.2604m 平均海平面:黄海平均海平面 第一章导论 地图的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 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构成要素: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 地图的功能:①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②地图的传递功能;③地图的模拟功能;④地图的认知功能。 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地图的类型:①按尺度划分,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②按区域范围划分,星球图和地球图;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和大洋图;国家图、下属行政区地图;局部区域图;③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前者较详细,后者较概略)和专题地图;④按地图维数划分,二维平面地图和三维立体地图;⑤按其他指标的分类,用途、语言种类、历史年代、出版和使用方式。 国家8种基本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千。 裴秀,“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一里=500m,十里=5000m,一寸=3.33…cm。(P13) 地图的成图方法:①实测成图(在现场或记录载体上,利用各种测量设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测量作业,将成果缩小绘制在介质上的过程),分为野外地形测图和摄影测量成图(我国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都采用摄影测量方法进行);②编绘成图(根据各种制图资料,以室内作业为主制作地图的过程,属于地图编制)分为常规编图、遥感制图(利用航空和卫星数据进行各种地图编制的过程)、数字制图(应用计算机和图像输入、显示和输出设备,在制图软件的支持下,模拟手工作业各阶段进行地图设计和原图编绘的成图方法)。 1.野外地形测图过程: 大地控制测量→加密控制网→展绘控制点→碎步测量→符号化→清绘→地图复制。 2.常规编图过程: 资料收集、分类与区域特点分析→地图设计→原图编绘→出版前准备→地图制印。 3.遥感制图过程: ①地图数据→地图制作→ ②遥感数据→图像增强、几何纠正、图像解译→专题编辑、矢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