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就西华县而言浅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西华是女娲的故都,2005年感动中国10大新闻人物洪战辉的故乡。它属于黄河冲积平原,位于东经114°5′—114°43′,北纬

33°36′—33°39′,东西长57公里,南北平均宽2l公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在47.8—55.8米之间。境内有沙河、颍河、贾鲁河、鸡爪沟、双狼沟、清流河等14条骨干河道,俗称“七沟八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质经市、县水利局、环保部门联合检验合格,无污染现象,水量充足,能够满足大型工业生产项目及生活用水需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水量750mm,平均日照时数1971小时,无霜期224天,最大风速10.6米/秒。

西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棉花、大豆、花生、大枣、苹果、桃子、芦笋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原绿色先进县,森林覆盖率19%,活立木蓄积量达130万立方米;现有果蔬冷库440座,年贮存量1.8亿公斤。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农田灌溉率的上升,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地表水的污染,西华县水资源可承载最大工业产值是越来越少。按现有用水状况,在保障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几十年以后,工业就有可能出现无水可供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提高农业节水灌溉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业,提高各行业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中水及雨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尽量减少住房占用耕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从而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近年来,在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林粮矛盾的问题上,我县采取了一些措施:村旁植树,形成环状林业;路、沟、河旁植树。形成带状林业;实施农果间作,形成块状林业;利用低洼地、废坑塘造林,形成点状林业。既发展了林业生产,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实现了农民的增收。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运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制定系统的政策。要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过程中,必须考虑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实施城镇化战略、重点工程建设、城乡规划时,必须进行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把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使项目投入使用后对气候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既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发展特色旅游,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丰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又要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形住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绿

色消费。大力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干旱灾害,保障农作物需水和人畜饮用水,使之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经过政府的改革和正确领导,产生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乡镇:

葡萄养殖之乡叶埠口乡

叶埠口乡位于西华县城南15公里处,该乡南依沙河、北靠颖河,属夹河套地带。颖河沿岸为淤土,沙河沿岸为两合土,属国家农业重点开发项目区之一。

近年来,叶埠口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增长点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发展林果业为先导,以乡镇企业为重点,畜牧业为基础,促进了全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原麦棉之乡艾岗乡

艾岗乡位于西华县城西北22公里处,南靠颖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为西华县小麦、棉花生产基地乡。小麦种植面积5.7万亩,棉花4.2万亩。

中原蔬菜花卉之乡迟营乡

迟营乡位于西华县城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5公里,

迟营把发展当地经济作为兴乡富民的第一要务,特别是近几年来立足本乡实际,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招商引资、与时俱进、采取政策开路,市场驱动,能人带动的措施,强力发展迟营乡经济,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较为合理的蔬菜花卉产业结构链条。

中原苗木之乡红花集

红花集位于西华县城西北11公里处,素有“中原苗木之乡”。近年来,他们瞄准国内外市场,结合本镇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判定出“引导、扶持、服务、特色”的实施办法,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镇以农枣间作为主的杂果面积2.5万亩,大棚瓜菜面积达2.2万亩,其中大棚无公害西瓜5000亩;以街道绿化树种,香花槐、金丝柳、黄金槐、七叶树、雪松、栾树、大叶女贞等绿化树苗面积达20000亩,食用菌发展到10000万袋,禽兽养殖已成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煤炭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平顶山市依煤而兴,煤炭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全市现代化工业的蓬勃兴起,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备,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的减少、生态的退化。考察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模式50年来的变化,基本上采取的是以煤炭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经济发展的单核增长模式。煤炭采掘过快,深度加工工业、辅助配套工业跟不上,区内其他资源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整体经济发展为“物质单项流动—线型经济”模式。平顶山市目前已知矿产资源57种,除煤和盐外,其余矿产储量优势不明显,呈现出自然资源结构性缺陷。一是人地矛盾突出。采煤使地表塌陷、农田受损;采选产生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积占用大量耕地;城市空间布局受煤炭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城市聚合度低,土地浪费严重。二是水资源短缺。目前平顶山市拥有的水资源总量为18.34×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72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8%,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人均500m3严重缺水线。三是其他矿产相对缺失或开发不足,产业结构单一。这种资源结构性缺陷已经成为该市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2000年以来,平顶山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强化管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耗显著下降,但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价值数十亿元的工业废渣尚无有效开发利用。二是圈占耕地现象严重,利用程度低,耕地面积锐减。平顶山市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污染严重。一是水环境质量差,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8%,与全国和河南省内的先进城市(上海市70%、洛阳市66%)相比差距明显。二是大气环境质量差,大气月平均降尘量为11.54t/km2,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为224d,较全省平均水平低45d。三是工业固体废弃物问题突出。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

为了正确处理平顶山市的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提出了这样几点:(一)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通过“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努力保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本态势,进一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围绕实现“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崛起”和“三个50%”的目标,实施“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四大发展战略。要更加注重人均水平,力争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保持一个较高水平。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二)体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高端化和终端化的路子,注重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三)体现绿色增长的要求。要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正确处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是最佳的选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致力于建设一种“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合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核心,追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日趋增强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刚性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循环经济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为避免煤枯城衰的悲剧发生,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循环和再生利用,是实现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降低物耗、能耗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

下面是建议平顶山市实施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1)洁净煤发展模式。洁净煤生产是平顶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选模式。洁净煤发展模式就是根据煤炭产品的生命周期,整合煤炭开采、加工、利用及排放物再利用的各个阶段,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洁净煤发展模式:源头——清洁开采,过程——清洁洗选加工,末端——伴生资源和排放物的循环再利用。

(2)煤、盐“联姻”多维多链发展模式。平顶山市煤、盐资源丰富,以盐化、煤化为主线,加大煤焦油、粗苯的精深加工和环已烷、已二酸、已二胺等尼龙66盐中间产品的开发利用,发展甲醇、二甲醚、合成氨、尿素等煤制气产品与纯碱、烧碱、PVC树脂等盐化工产品,推进原料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建立煤、盐“联姻”的煤化、焦化、盐化等多维多链的循环生产模式。

(3)循环型绿色种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农业,建立农业生态区和绿色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造生态乡镇、生态农业示范村、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在西部山区以中药材、水果、柞蚕等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建立以辛荑、山茱萸为主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猕猴桃为主品的水果生产基地,以核桃、板栗为主品的坚果生产基地,以柞蚕养殖为主品的柞蚕生产基地。中部丘陵区以杂粮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建立以大豆、玉米为主品的粗粮生产基地。东部平原区以精粮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建立沿沙河谷地以优质稻为主品的大米生产基地。三是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通过环城防护林、通道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打造碧水、青山、绿地、蓝天、环境优美的生态平顶山。

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就西华县而言浅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西华是女娲的故都,2005年感动中国10大新闻人物洪战辉的故乡。它属于黄河冲积平原,位于东经114°5′—114°43′,北纬 33°36′—33°39′,东西长57公里,南北平均宽2l公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在47.8—55.8米之间。境内有沙河、颍河、贾鲁河、鸡爪沟、双狼沟、清流河等14条骨干河道,俗称“七沟八河”,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质经市、县水利局、环保部门联合检验合格,无污染现象,水量充足,能够满足大型工业生产项目及生活用水需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水量750mm,平均日照时数1971小时,无霜期224天,最大风速10.6米/秒。 西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棉花、大豆、花生、大枣、苹果、桃子、芦笋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原绿色先进县,森林覆盖率19%,活立木蓄积量达130万立方米;现有果蔬冷库440座,年贮存量1.8亿公斤。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农田灌溉率的上升,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地表水的污染,西华县水资源可承载最大工业产值是越来越少。按现有用水状况,在保障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几十年以后,工业就有可能出现无水可供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提高农业节水灌溉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产业,提高各行业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中水及雨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尽量减少住房占用耕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从而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近年来,在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林粮矛盾的问题上,我县采取了一些措施:村旁植树,形成环状林业;路、沟、河旁植树。形成带状林业;实施农果间作,形成块状林业;利用低洼地、废坑塘造林,形成点状林业。既发展了林业生产,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实现了农民的增收。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运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制定系统的政策。要把它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过程中,必须考虑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实施城镇化战略、重点工程建设、城乡规划时,必须进行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把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使项目投入使用后对气候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既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发展特色旅游,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丰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又要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形住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绿

4.3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3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设计理念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 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 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 学知识。 二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持续培育和 利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 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地以掠夺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现在 某些自然资源受到严重在破坏,甚至有些非可再生资源出现了 耗竭的现象。因此安排了本节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应 该在地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利用资源,避免自然资源的 耗竭,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本节着重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 源是如何分类的?二、从生产、生活出发,探究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三世界重要的资源的分布;四、从而倡导学生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保护自 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纵观教材,优点明显:一是数据可信说服力强;二是活动类 型多样,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活动的问题设置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学情分析: 对于资源与人类的紧密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教学 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中预学生对资源的认识还缺 乏系统性、条理性,有些认识不够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课标要求分解成若干分要求,然 后设置问题情境,依托学生现有感性认识,通过分层递进的问

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第六讲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案 【课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高考考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点解读: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能够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成因与分布特征 3.以水资源为例,通过读图分析世界及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高考展望: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在区域发展中,考查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以图表资料和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还能记住哪些自然资源?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回答不全面,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复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部分内容。 考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知识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完成《高考总复习》P67“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是否可再生分为两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特征: ①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一般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不仅仅体现在空间上,也可以体现在时间上。对于某一种资源而言,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因此,产生的自然资源的跨时空调配需求。 ②自然资源间存在着联系性。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可能会引起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变化。比如,森林资源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质量的下降。 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是不可再生的,固然是有限的;但纵使是可再生资源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段之内也是有限的。比如,对于某一个区域的水资源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如果过度利用,则会造成更水资源的枯竭。人类过度狩猎某生物物种,则可能造成该种生物资源的灭绝。 ④自然资源的发展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范畴是在不断扩大的。截止到当前为止,整个地球上,在人类可预期的未来,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资源了。【想一想】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之间关系的是: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利用用

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枣庄八中南校詹井周 【课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当堂达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四大文明古国及所在大河位置。 人类文明发祥地大多产生和发展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大河流域,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以外,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也相继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这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我们2013年高考的热点之一。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板书课题]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1、概念:自然资源即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关于它的概念我们要理解三个内涵。 ①自然属性:即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四大圈层中。如气候资源、水资 源、生物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而经过人类加工后形成的如火电(能源)就不属于自然资源。 ②社会属性:是用于生产和生活,才能称之为资源。如农业生产中,要利用光、热、 水、土地等资源。 ③物质与能量。前者作为物质被利用,而后者被当作能源利用。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就是物质与能量的两个典型代表。 2、分类:按是否可再生分为两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特别地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特征: ①分布的不均衡性。 ②资源间的联系性。 ③数量的有限性。 ④利用的发展性。 [典例解剖] 例1、右图所示,能正确 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示意 图为()

解题思路: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二者是包含关系。而有些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为一次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这其中也有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也有些不属于矿产资源如太阳能。另外一些能源则是人类加工后形成的二次能源,如火电、核电等。故能源与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均为相交的关系 参考答案:C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来通过读资料和图表,分析一下其分布特征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为合理利用其他自然资源提供一个研究的思路。 二、水资源 1、水资源及分布 [自主学习] 结合下图,完成《高考总复习》P79“知识梳理”,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是什么,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世界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③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诱导点拨] ①狭义水资源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通过左图可知: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所以,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因素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②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亚洲、南美较多,而大洋洲最少。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区域面积大小,影响到集水范围;二是降水量;三是蒸发量; ③中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空间上由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这是因为我国的降水总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造成的;而时间分配上也不均衡,受不稳定的夏季风的影响,夏秋多,冬春少,且年际变化大。 【过渡语】那么,水资源对人类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P61文字,完成《高考总复习》P80“知识梳理”,并能举例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诱导点拨] (结合幻灯片:千岛湖和农夫山泉等)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西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小有水资源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而“农夫山泉”成为了瓶装水中效益较好的品牌利益于水资源的质量。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目前,更多的地区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那我们如何合理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为环境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环境资源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今后 年和 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新时期环境资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标志着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护和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有 部环保法律, 多项行政法规, 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多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 个生态省、 个生态示范区、 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 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所国家级 绿色学校 和 个省市级 绿色社区 。我国已经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也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趋势展望 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 十一五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发展趋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 用战略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读图,运用交流、分析的方法,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初步认识 到合理利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难点: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三:桑基鱼塘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理解并描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活动四:局部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的条件。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探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板书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种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二、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3、设计说明 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是《初中科学》第十五章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策略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众多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侧重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对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源的相关知识,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事例的分析,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阅读图表、分析典型事例,获得有关自然资源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

3497.商务星球初中地理八上《3活动课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word教案 (1)

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课型】活动课 【课标要求】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式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小组竞赛。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如何? 2.如何合理配置水资源? 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我国 的其他自然资源问题一样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合 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我们采用 “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法来探讨这一课题。 介绍“问题-解决”式学习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了解 “问题-解决”式学习 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二、探究研讨,质疑问难知识点一:了解国情,发现问题 读课文P69-70材料,完成下面内容: 1、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中的原料、燃料,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种类()、总量()、许 多自然资源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 3、根据材料二找到石油消费大于生产分界点及其与汽车保有量的关 系,明确我国石油需要大量进口,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的数量 ()。 4、根据材料三了解我国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引导学生我国中西部 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 贫乏,但经济发达。说明重要自然资源集中分布区与经济发达地区 距离()。 5、活动“观察身边的资源浪费现象” 展示图片: 按照课本给出的数据 知道中国人均资源占 有量,认识我国人均 资源量不足的现状。 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应 采取的对策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 题,教师应给学生足 阅读 材料,查 找,对比分 析、讨论, 交流彼此 看法,小组 探究找出 问题。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二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概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道理。 2.能够树立爱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1.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怎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接着上一节的内容介绍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性问题——资源。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认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可基本认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按照课本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分析和游戏的完成,并针对每个探究活动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总结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拥有量之间的差距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等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这些收集中国自然资源资料,以及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 是人类过渡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的一种行为。自然资源与人类社 会密切联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呢 初步了解过度开发对自 然资源造成的影响。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探 究竟1”并讨论“人类在开发自然资 源时存在哪些问题” 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捕鱼”游 戏,并讨论哪种方法能捕到更多 的鱼。最后可以确定每次捕捉10 条“鱼”可以捕到数量最多的鱼,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个 结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林 木的砍伐、野生动物毛皮的采 集、鱼类的捕捉等。进而引出资 源开发利用应保持适度的结论。 阅读课本的“探究竟1”进 行讨论,分析人类在利 用自然资源时存在的问 题。 按照课本的叙述完成游 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讨论,进而认识资 源开发利用应注意适度 的问题。 拓展应用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针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认识自然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 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 [教师总结] 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鱼虾(是) 春小麦(否)汽车(否) 草原(是)袋鼠(是) 教师: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师: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 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浅谈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浅谈自然资源 姓名班级学号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林产品资、旅游资源、草原产品资源等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 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即按照资源的性质,划分为四类: a 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b 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c 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d 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 自然资源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从自然资源利用的一般过程来看,社会生产最终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然后再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

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约200多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用坚硬的矿物和岩石——燧石、石英与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制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切割兽肉,挖掘植物块根,扩大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来源。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祖先,开始采用以矿物原料打制成的石镰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当地栽培植物、饲养役畜,并能够从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供生活需要,同时也开始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的土地垦殖成为耕地,利用草原来放牧牲畜。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冶炼业成为社会生产发展重要物质基础。距今约5970年,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便有了最早的用铜记录。由于大量矿物采冶生产知识的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关于我国矿物资源分布的丰富记载。秦代秦始皇曾专设铁官管理全国的矿冶事业。汉晋时期,我国已懂得用天然气煮盐、从硫化汞中提取汞,还曾有陕西延长地区石油可燃现象的记录。到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当燃料在我国已是相当广泛了。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海洋作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地。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并大力发展沿海捕捞。西汉时代便发展了海洋运输,与日本等国开展了频繁的海上交通往来。唐宋时代(618年~1279年),我国商船队已成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跃的船队。明代我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航海船队,于1405年~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40多个国家,更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取得显著成就。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50年代中期,各省、自治区、市都相继成立了地质勘探及矿山开发的专门性机构,用于矿产勘探的钻探工作量,每年平均达二百几十万米,为1949年前最高年份万余米的数百倍。已探明储量的矿种已从1948年的18种,激增至目前的148种;其中有些矿种如铁矿,30年代全国探明储量仅18万吨,而目前其探明储量几近500亿吨!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5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我国辽阔海域所蕴藏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潮汐资源等作了专项调查。目前,除海洋捕捞、海盐生产(海盐年产量世界第一)和海运等产业继续有所发展以外,正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新兴的海洋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大规模地查勘大陆架海底油气资源,潮汐发电、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的研究试验工作,也都在蓬勃发展。 【开发利用尚有巨大潜力】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业绩,但由于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水平尚低等原因,目前总的来说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尚有巨大开发利用潜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左右,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仅4%~50%,化工原料的利用率仅33%,木材利用率为40%~50%,能源利用率仅33%,冶金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中的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与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就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 存质量的天然物质与自然能量的总与。本文探讨的就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就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就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 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就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 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就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就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她因素保持 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 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与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就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就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与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 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就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她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就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 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10)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第3章 自然资源利用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自然资源利用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其 对人类合理利用的启示 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同的具体特性。总体上看,在各种资源之间以及资源总体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共同特点。明确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特点对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来说,自然资源有下列基本特点。 一.整体性 自然资源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因此,当我们在利用和开发某一种资源时,必将引起其他资源的连锁反应。例如我们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地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还引起了土壤和径流的变化,对野生动物,甚至对气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比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的状态,而且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即使是非再生性资源也总是和周围的条件密切相连的,特别是当它们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所利用时,在利用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影响周围的环境。例如开采铜矿,即便我们所开采的是富矿,其含铜量一般也不过o.?%左右。这样每开采1吨铜就要消耗355吨矿石。此外,在冶炼过程中又会出现145吨废渣,即每生产1吨铜要排除废弃的岩石和矿渣达500吨之多。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大量能源。据统计,每生产1吨铜约需消耗35吨煤。这些排出的废物和消耗的能源都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影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当生态系统一旦成为人类利用的对象时,人类就已进入资源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措施开发和利用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又影响周围的环境。所以,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性的观念,要重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利用,对它进行整体性的管理。 二.有限性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如果说在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由于人口数量少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自然资源的有

年高二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3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含答案)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4.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