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财政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工程班级:1401 学生姓名:洪锡顺学号:2120140451

完成日期:2016.12.20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摘要:我国的财政收入是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收入体制改革的反映和结果。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收入的构成主要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税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要求税收成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成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在经过多次改革后,税收取代了利润上缴成为财政收入的主导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国富民强之路,但同时,百姓收入差距也日渐扩大,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非常悬殊。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滞后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

关键词:财政收入背景,财政收入现状及其规范,财政改革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其实质是反映了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劳务或者一部分经济资源的支配使用权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手中转移给政府的经济关系。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

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接下来将从我国近年财政收入背景,财政收入分配现状及其原因,并给出规范建议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国财政收入相关问题。

(一)我国近年财政收入背景

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收入次突破10万亿。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蛋糕”继续增大。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逾1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但是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放缓,增幅放缓至12.8%,较2011年回落12.2个百分点。专家表示,2012年财政收入完成了预算,但

是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经济增速放缓、物价尤其是PPI下行、进口增速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四大因素,导致2012年财政收入增速回落

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虽然在四季出现反弹,但全年经济增速回落至7.8%。税收收入的增长与宏观经济运行关联度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财政收入中的主体——税收的增长放缓符合预期。一些税种的税基与物价密切相关。2012年我国物价总体在低位温和运行,尤其是PPI同比大多在负增长区间运行,相应地增值税、消费税增幅出现回落。

近年来,我国进口环节税收的增长在税收中的作用逐步增强。一般来讲,进口环节中一般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税收增收较多。然而,去年国内需求放缓,致使我国进口增速减速,一般贸易规模增长放缓,对税收的影响较大。我国实施的诸多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在去年得到充分释放。除了备受关注的个税之外,增值税转型是长期的减税措施,其减税政策效应明显。此外,对小微企业政策倾斜效果继续释放,大大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不少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的优惠政策。企业负担减轻了,相应地我国税收收入减少。此外,出口退税舒缓外贸企业压力,受到外需低迷、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更强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在去年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为舒缓外贸企业的过重负担,我国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相应增加退税数额,对出口退税的税率进行了多次调整,主要是增强对小型外贸企业的支持。数据显示,2012年出口退税10429亿元,比2011年多退1224亿元。总体来看,结构性减税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中初见成效。

2013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态势将会走向何方?是否已经告别20%以上的高速增长时代?从目前来看,出于经济增长小幅增长的预期,多地下调了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目标。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再加上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都将减少2013年的财政收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仍然面临压力,难以重现高速增长态势。

(二)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是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收入体制改革的反映和结果,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现状也是财政收入制度多年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分配过程向政府倾斜,居民收入被持续压低。

据报道称,从1990到201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28.3倍,而城乡居民收入仅增长10倍左右。1990年到2010年,居民可支配收人占国民可支配总收人的比重从66.83%下降到50.63%,而2010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更是超过居民收入增速的三倍。"国"与"民"的分配失衡造成我国现在"国富民穷"的现状。

2.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并持续下降

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研显示,从1996年到2010年,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49.49%下降到39.74%,而《新京报》曾做过一个估算,数字更为惊人: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从1983年的峰值56.5%,到2005年下降到最低点36.7%,22年的时间内下降了20个百分点。这些数字都标明劳动者收入占总体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

3.财富向富豪集中,贫富差距大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尼系数只有0.16,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到了2007年,我国就已经成为成贫富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20%的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全国10%最高收入家庭和10%最低收入家庭之间收入差距大约是55倍。其中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下级阶层收入增长缓慢,长年被压低到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存底线,而富豪们则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投身于使资产增值的金融投资或经营性活动。贫富差距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内需的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行业之间、高管与普通职工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为1.8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行业收入的极端差距已经达到15倍,而西方国家一般在2至3倍之间。企业高管和一般员工的收入也相差悬殊,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部分行业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相比,收入增长偏快,水平过高。有的行业员工平均收入达到当年城镇单位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倍,有的高管年薪已经达到当年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

对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有以下几点原因作出解释:

1.收入分配改革滞后,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很多关于收入分配的政策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大多治标不治本,对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缺乏具体的要求。

2.在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一次性分配结构中,资本收入比重大,工资性收入偏低。

3.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设定得不合理。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最低工资水平标准都定得偏低,一些企业以最低工资作为职工的基本工资,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垄断行业依靠垄断获取超额利润。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垄断行业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利用其优势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却并未上缴国家或回馈社会,而其中很大部分转化为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使垄断行业职工的薪酬收入远远高于一般企业职工。

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缓慢,体系建设落后,村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建议

为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当前加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对此可以提出以下几点规范建议:

1.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应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适当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格局,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适当调节,逐步使中等收入者占我国居民的多数比重,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坚持共同富裕。

2.进行并落实税制改革,提高财政效率

税制改革关键在于对富有阶层加税的同时对大部分人减税、免税。个人所得税方面提高起征点;生活必需品所包含的增值税应实施低税率甚至零税率;降低企业税负,使企业能够有更大空间提高劳动者薪酬;开征遗产税、房产税等财产税调节财富存量的分配;其他名目繁多的不合理税费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免。

3.打破国企对某些行业的垄断,增强行业竞争

对垄断行业要逐步放松管制,消除行政性的市场准入壁垒,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

行业经营。其次要创造机会公平,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在企业内部要健全收入机制,管理层的收入要和普通员工的工资挂钩。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争取逐步把社会保障扩大到乡镇农村,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受惠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而且还能达到增加劳动者报酬的作用。这需要国家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公共服务的功能,使财政资源能够更多的运用在改善民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上,增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

5.完善财税法律制度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收入法律制度中,除了税法具有相当的规模之外,国债、费用等领域,尚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应当尽快形成合理的财政收入法体系,主要包括税收实体法、国债法、特别财产收益法等。财政支出方面,我国目前除了《政府采购法》之外,其余领域都明显缺乏法律的深度调整,财政支出的权力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且缺乏必要的监督。基于财税法所具有的保障分配公平正义的功能,我们应当从合理设定财税法结构的思路来设计相关制度,争取能够实现财政收支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唐祥来康锋莉主编.财政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尚金梅主编.财政学.科学出版社

王小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

谷亚光.《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状态、原因及治理对策》

陈刚、李树.《中国的腐败、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经济科学》

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摘要: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受国民经济发展、预算外资金收入、税收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排除简单多元回归模型存在的严重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的模型,分析了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预测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之声》报道,2010年中国税收收入预计将达到7.7万亿元,加上非税收入,今年财政收入走入“8万亿”时代已成定局。而一旦实现了这个数字,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中国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超越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二的宝座,这一变动将会对全球经济及政治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统计1978~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扩大了近50倍。“十一五”期间,中国财政收入从“十五”末年的3万亿元起步,以年均1万亿元的幅度增长,年度增速数倍于同期GDP。 同时,“中国税负是否过高”引发了全民关注。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外收入是指不通过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预算外收入为347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30.6%;而2006年的全国预算外收入总量,已与3.9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不相上下。预算外收入已成为影响中国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因素。 ③税收收入。税收是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中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④能源消费总量。未来十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48亿-53亿吨煤,等于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近20亿吨,而从供应端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能源的角度考虑,中国也必须叫停大量耗费能源的“世界加工厂”模式,这必然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变化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财政税收增长的具体影响。 二、模型设定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变量的选择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大多数相关的研究文献中都把总税收、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还有一些文献中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变量,

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规定

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规定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财务会计规范化管理制度设计1.1 财务管理制度设计 1.1.5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审计管理制度 第1章总则 第1条目的 为规范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维护公司利益,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对所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活动做出了规定。 第3条职责划分 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审计监督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审计部负责执行、各相关部门配合执行。相关机构的职责如下表所示。 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及职责说明表

第4条内部审计内容 内部审计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5项内容。

1.遵循性审计:对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政策、流程、计划、预算、程序、合同协议等遵循性标准的情况作出评价。 2.风险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3.绩效审计:对本公司及下属单位经济管理效率和效果进行审计。 4.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本公司及下属单位管理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5.其他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等专门审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司董事会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2章内部审计实施 第5条审计计划 1.年度审计计划应包括审计项目、审计目标、时间与人员安排等内容。 2.审计部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前两个月内制订次一年度的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报审计监督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3.审计部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时,应根据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董事会相关决定,评估当年的审计重点,以确定当年的重点审计项目。 第6条建立审计工作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9年的2664.9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20年平均每年增长了16.98%。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财政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底就业人数。 一、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主要反映的是财政收入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在这里,我们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底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以下数据。 年份财政收 入 (亿元) 财政支 出 (亿元) 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 (亿元) 年底就 业 人员数 (万人) 进出口总 额 (亿元) 1989 2664.90 2823.78 1260.70 601.50 7074.20 55329 1116.00 1990 2937.10 3083.59 1510.20 686.30 7250.30 64749 5560.10 1991 3149.48 3386.62 1700.60 708.60 8245.70 65491 7225.80 1992 3483.37 3742.20 2026.60 784.00 9704.80 66152 9119.60 1993 4348.95 4642.30 2577.40 921.60 12462.10 66808 11271.00 1994 5218.10 5792.62 3496.20 1221.00 16264.70 67455 20381.90 1995 6242.20 6823.72 4283.00 1577.70 20620.00 68065 23499.90 1996 7407.99 7937.55 4838.90 1926.10 24774.10 68950 24133.80 1997 8651.14 9233.56 5160.30 2090.1 27298.90 69820 26967.20 1998 9875.95 10798.18 5425.10 2162.00 29152.50 70637 26849.70 1999 11444.08 13187.67 5854.02 2210.30 31134.70 71394 29896.20 2000 13395.23 15886.50 6280.00 2253.40 34152.60 72085 39273.20 2001 16386.04 18902.58 6859.60 2366.40 37595.20 73025 42183.60 2002 18903.64 22053.15 7702.80 2475.60 42027.10 73740 51378.20 2003 21715.25 24649.95 8472.20 2622.20 45842.00 74432 70483.50

财务会计处理制度规范

第一章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第一节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集团的会计核算和财务行为,完善财务制度体系,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的有关规定,并结合集团的经营活动特点和管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亿利集团、各事业集团及对所属分子公司的管理。 第二节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及权限 第三条集团建立严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第四条集团设财务管理中心,负责组织、监督集团财会管理工作;编制、执行、分析集团财务预算;对集团资金实施管理;参与经营决策,并做好企业成本、费用、利润指标的考核;监督集团财务收支,如实反映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依法正确计算、缴纳各项国家税(费);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各事业集团设财务部,负责组织本事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各分子公司设财务科,负责组织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 第五条集团董事会财务管理责任、权限: 一、决定集团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二、决定集团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财务报告方案; 三、决定集团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四、决定集团增减注册资本方案; 五、决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集团财务负责人。 第六条集团监事会财务管理责任、权限: 一、负责检查集团财务状况,查阅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核对集团财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 二、对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情况进行监督等。 第七条集团总裁财务管理责任、权限:

一、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立以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为重点的企业管理观念; 二、根据集团年度财务预算,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成本费用计划组织好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确保财务预算和年度利润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集团资产保值、增值; 三、根据集团规模、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设置集团财务管理机构; 四、负责组织集团的投资决策,并对决策结果承担主要责任; 五、依法保障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履行职责; 六、接受财务、税务、审计机关等外部和集团监事会的检查监督,对集团发生的经济损失和重大违纪事项负主要责任; 七、组织制定具体财务管理办法; 八、加强对集团所属独立核算部门负责人的管理,督促所属单位认真执行有关财务制度。 第八条集团财务副总裁责任、权限: 一、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规,组织制订企业财务管理和会 计核算实施细则;及时研究国家的各项政策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 影响; 二、组织领导集团财务部门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协调企业各职能部 门的关系,保证财务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 三、参与集团经营决策和项目投资决策,对项目效益可行性提出主导意 见,并承担相应决策责任; 四、负责集团筹资活动,权衡筹资成本,掌握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发现问 题负责向企业负责人提出解决意见; 五、组织领导集团财务部门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协调企业各职能部 门的关系,保证财务部门正常的工作秩序; 六、组织制定集团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成本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考 核; 七、审核集团重要财务事项,对发生的重大违纪事项负有直接责任: 1.审核集团月、季、年度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并对报表和报告的正确性负责; 2.审签限额以上资金的划转; 3.负责集团各类资产盘盈、盘亏及损失的审批,并负责组织查明责任; 4.负责各类资产的转移和租赁的审批; 5.确定集团内部价格的定价原则,签发企业内部结算价格;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提高我国财政收入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一、引言 财政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上的平衡和结构上的平衡两个层次的内容。财政收入的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因此,在税收体制及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着经济衰退而下降。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国有经济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四种形式,因此,财政收入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看,财政收入又表现为来自各经济部门的收入。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就是在财政收入中,由来自国

民经济各部门的收入所占的不同比例来表现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它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 因此,本文认为财政收入主要受到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影响。 二、预设模型 令财政收入Y(亿元)为被解释变量,总税收收入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其他收入X3(亿元)、就业人口总数为X4(万人)为解释变量,据此建立回归模型。 二、数据收集 从《2010中国统计年鉴》得到1990--2009年每年的财政收入、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统计数据如下: 财政收入Y 总税收收入X1 国内生产总值X2 其他收入X3 就业人口总数X4 obs 1990 2937.1 2821.86 18667.8 299.53 64749 1991 3149.48 2990.17 21781.5 240.1 65491 1992 3483.37 3296.91 26923.5 265.15 66152 1993 4348.95 4255.3 35333.9 191.04 66808 1994 5218.1 5126.88 48197.9 280.18 67455 1995 6242.2 6038.04 60793.7 396.19 68065 1996 7407.99 6909.82 71176.6 724.66 68950 1997 8651.14 8234.04 78973 682.3 69820 1998 9875.95 9262.8 84402.3 833.3 70637 1999 11444.08 10682.58 89677.1 925.43 71394 2000 13395.23 12581.51 99214.6 944.98 72085 2001 16386.04 15301.38 109655.2 1218.1 73025 2002 18903.64 17636.45 120332.7 1328.74 73740 2003 21715.25 20017.31 135822.8 1691.93 74432 2004 26396.47 24165.68 159878.3 2148.32 75200 2005 31649.29 28778.54 184937.4 2707.83 75825 2006 38760.2 34804.35 216314.4 3683.85 76400 2007 51321.78 45621.97 265810.3 4457.96 76990 2008 61330.35 54223.79 314045.4 5552.46 77480 2009 68518.3 59521.59 340506.9 7215.72 77995 三、模型建立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 的统计分析报告.doc

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报告 14经济统计1班 陈秋昱 陈翔强 毛翔宇 2016年4月13日

目录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因素的统计分析 (3) 一、引言 (3) 二、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3) 2.1变量的选择 (3) 2.2数据说明 (3) 三、模型建立 (4) 3.1模型数据 (4) 3.2相关分析 (6) 3.3模型建立 (7) 四、模型检验 (7) 五、个别数据的折线图分析 (9) 5.1从业人数与国家财政收入间关系 (9) 5.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于财政收入间关系 (9) 5.3财政收入占GDP的时间变化 (10) 六、从模型中得到的结果 (10) 6.1财政收入对GDP的依存度 (10) 6.2财政收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依存度 (10) 6.3财政收入对实际利用外资的依存度 (11) 6.4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依存度 (11) 七、结论 (11)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因素的统计分析 摘要:影响一国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如税收收入,三大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本文选取GDP、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9个指标,建立了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了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一、引言 财政作为最为重要的政府活动,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能够调节资源配置。因此,财政收入的变化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性基金收益等。同时,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还要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以财政收入为因变量,GDP、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9 个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利用R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何。 二、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2.1变量的选择 研究影响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基本经济指标,许多文献资料中都把税收、GDP这两个指标列为影响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本文通过对较多指标的综合分析,企图在众多而复杂的指标当中寻找财政收入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 2.2数据说明 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3、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总量是一定时期内全国或某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是反映全国或全地区能源消费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3

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准则

财务会计制度 为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及财政部发布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参照《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的财经法规,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一部分财务制度 一、财务计划 根据公司的计划管理制度,财务部门应定期编制财务计划。 公司编制的财务计划从时间上分为长期、中期及短期三种,超过一年的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即为年度计划,一年以下的为短期计划,短期计划主要指月度计划。 年度计划应于上年年底前完成草案,于当年元月31日前正式编制完成;月度计划于上月月底前完成草案,当月5日前编制完成。 各区、块的房产或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其他相对独立的项目,还应在上述基础上单独编制财务预算。 (一)财务计划的主要类别和容 1、财务收支计划。财务收支计划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包括计划期公司的一切可以预计的现金收入与支出。财务收支计划的主要容

及列示方式如下: ?计划期各项现金收入; ?计划期各项现金支出; ?计划期期初现金余额; ?计划期可用现金(计划期现金收入加期初现金余额); ?计划期拟筹措的现金(计划期可用现金减计划期现金支 出); ?计划期期末现金结余数。 2、成本费用计划。成本费用计划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包括计划期将发生并应计入计划期的成本费用,及虽未在计划期发生但应计入计划期的成本费用,其主要容与列示方式如下: (1)房地产开发成本 ?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 ?前期工程费; ?建筑安装工程费; ?基础设施费; ?公共配套费; ?开发间接费。 (2)期间费用

2019年4月自考《财政学》练习题及答案六(章节考点复习练习)

2019年4月自考《财政学》练习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A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B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 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 B)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4.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经济体制 B.分配制度及政策 C.价格变动 D.经济发展水平 5.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收入是(C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专项收入 6.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发展中国家( A ) 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判断 7.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在国家预算科目中列为 (B ) A.事业收入 B.规费收入 C.公产收入 D.专项收入 8.作为财政收入核心依据的是( A) A.政治权力 B.公共资产所有权 C.国有资产所有权 D.公共信用权

9.财政收入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分类方式是( A ) A.按照财政收入的形式 B.按照财政收入的级次 C.按照财政收入的经济性质 D.按照财政收入的连续性 10.经国家批准开采或利用矿藏、森木、河流等资源的单位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的管理费属于(C )。 A.规费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国有资产管理收入 D.公产收入 11.国有山林、芦苇等公产的产品收入属于(D )。 A.规费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国有资产管理收入 D.公产收入 12.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依据(C) A.只有政治权利 B.只有资源(资产)的所有权 C.政治权利和资产(财产)所有权 D.人权 13.关于水资源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水资源费属于税收收入 B.水资源费属于非税收入 C.水资源费是中央收入 D.水资源费是地方收入 二、判断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所以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F) 2.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为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因素是财政分配政策和制度。(T) 3.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剩余产品价值率的提高,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一定会提高。( T) 4.从国际比较看,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居于主要地位。(T) 5.社会主义国家行使财政权力,既凭借政治权力,也凭借财产权力,两者并重。(F) 6.收入规模过大,影响市场机制的良性循环。(T ) 7.税收属于分配范畴。(T)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以后从事财务核算及投资分析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参考课时54课时;3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本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建立三个层次,由学校、教师、学生分别在实施、教学、学习中进行选择。三个层次为: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知识。考核以基本知识为主体。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5、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四)内容课程框架结构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一)知识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新会计准则》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2、能办理日常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并能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能进行日常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清查。 3、能填制和审核常用的银行结算凭证,能办理常用的几种银行转账结算业务。 4、能说出常用的几种银行结算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结算程序;能选择适当的银行结算方式为企业供、销部门办理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业务的款项结算。 5、能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处理。 6、能登记总账和各种格式的明细账。 7、能填制各种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申报。 8、能根据会计账簿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二)技能教学目标 1、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认知实习,即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将

财政学部分练习题范文

第一讲财政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政府B.财政C.政党D.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 A.剩余产品B.国民生产总值C.社会总产值D.商品价值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B.满足国家需要 C.满足经济建设需要D.国防需要 4.我国将在未来几年内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是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首次在( )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宣布的。 A.1993 B.1996 C.1998 D. 2000 5.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它起源于( )。 A.社会主义国家B.封建社会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D.计划经济国家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产品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 A.非竞争性B.竞争性C.非排他性D.排他性E.盈利性 2.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 A.分配不公B.经济不稳定C.私人产品D.公共产品不足E.自由竞争3.财政作用的范围包括( )。 A.提供公共产品B.纠正外部效应C.维持有效竞争 D.调节收入分配E.稳定经济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A.资源配置职能B.宏观调控职能C.收入分配职能 D.经济稳定职能E.服务职能 5.经济稳定包含着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 )。 A.经济增长B.收入增长C.充分就业 D.物价稳定E.国际收支平衡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下列资源配置中属于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范围的 有( )。 A.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需要的物品和劳务所需资源的配置 B.对社会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所需资源的配置 C.为保证市场主体正当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不同地区、部门、企业、居民的贫富悬殊状况进行的资源配置 D.为弥补市场缺陷、调节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而进行的资源配置 E.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的资源配置 三、判断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而不是政府来进行配置。 2.公共财政必然是法治财政。 3.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经济条件;另一个是物质条件。4.公共产品的内容和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四、问答题 1.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述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 3.如何理解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4.如何理解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5.如何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五、案例分析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贫富差距的扩大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障低收入者及无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财政支出无疑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请结合财政的职能谈谈如何发挥其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学题库

《财政学》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D )。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4. 财政的基本特征(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C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3.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C )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 (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的影响最大,其系数估计值为1左右,这说明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率之间呈1对1的关系,财政收入超收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高度相关;(2)财政支出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9和0.6左右,这说明基于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的财政(税收)收入计划具有刚性,通常计划本身安排就比GDP增长速度要高,实际执行时又会超额完成,所以财政支出具有很高的收入弹性,甚至超过GDP的收入弹性很多;(3)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变化率的系数估计值为0.1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的影响最差,其系数估计值为0.06左右,这说明消费的收入弹性较高,而投资的收入弹性较低;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15和0.40左右,这说明居民收入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同时意味着其工作积极性越高,创造出的财富越多,这些因素都能带来财政收入的更快和持续增长。 《计量经济学》报告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 金管0202 穆兰 ◆前言 本篇报告我们主要是要来研究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之所以研究这一问题,是因为,财政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财政收入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上的平衡和结构上的平衡两个层次的内容。财政收入的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 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因此,在税收体制及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着经济衰退而下降。 ◆理论背景 我们从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来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看,财政收入又表现为来自各经济部门的收入。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就是在财政收入中,由来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收入所占的不同比例来表现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它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其中工业和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最大。 第一,农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这样说并不是从农业直接为财政收入提供的数据来分析,而是基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来认识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背景 财政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财政政策到底是什么,如何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制定出利于中国国民的福利制度,是我们所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对帮助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入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增长十分快速。许多学者为了研究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财政的增长趋势,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回归模型等进行过多次研究。影响财政收入水平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例如,税收、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总人口数、税收体制、就业、科学教育发展程度等都可能对财政收入有影响。现针对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总人口数等因素对我国财政收入做简单分析。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 2.1设置指标变量 回归分析模型主要是揭示事物间相关变量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目的设置因变量y,然后再选取与y有统计关系的一些变量作为自变量。 2.2收集、整理统计数据 回归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回归变量的样本统计数据。当确定好回归模型的变量之后,就要对这些变量收集、整理统计数据。数据的收集是建立经济问题回归模型的重要一环,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样本数据的质量如何,对回归模型的水平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3建立模型的数学形式 当收集到所设置的变量的数据,就要确定适当的数学形式来描述这些变量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