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题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题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题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题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题

审计:是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收集和评估证据。并

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

管理层的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明确或隐含的表达,反映了管理层在处理各种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时,遵循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的范围、程度及结果。

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包括标准措辞的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正性用语。

公布目的审计报告:一般是用于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非特定利益关系者公布的附送财务报表审计报告。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的报告:一般是用于经营管理、合并或业务转让、融通资金等特定目的而实施审计的审计报告。

简式审计报告:又称为短式审计报告。它是注册会计师对应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简明扼要的审计报告。

像是审计报告:又称长式审计报告。它是指对审计对象所有重要经济业务和情况都要做详细说明和分析的审计报告。

审计证据:是指注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适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永久性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并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直接作用的审计档案。

当期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在各年之间经常变化,主要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档案。

重要性: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联通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审计模式:某一时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

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

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抽样单元: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随机数表:也称乱数表,是由随机生成的从0到9十个数字所组成的数表,每个数字在表中出现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出现在表上的顺序是随机的

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

随意选样:也称任意选样,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即注册会计师不考虑样本项目的性质、大小、外观、位置或其他特征而选取总体项目

PPS抽样:也称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是一种运用属性抽样原理对货币金额而不是对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也被称为金额加权抽样j货币单位抽样,累计货币金额抽样,以及综合属性变量抽样

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

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或类似的决策、治理结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控制测试:对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管理建议书:注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

审计业务约定书: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分析程序:注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函证:直接发函给被审计单位的债务人,要求核实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法会计估计: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应当

对其作出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估计负责

关联方及其交易:为了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是否真是存在、关联方交易的记录是否适当、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适当以及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是否恰当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期后事项:是只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以及审计报告日后发现的事实

审计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的专业指南,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

威性准绳。

职业道德:是某一职业组织以公约、守则等形式公布的,其会员自愿接受的职业行为标准

法律责任: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一种责任,是行为人有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或仅因法律规定,而承担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管理层: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或组织验资工作底稿:验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

财务报表审阅:指注师接受委托,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上,说明是否注意到某些事项,使其相信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重大方面公允的反映被审阅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鉴证业务

简答题

鉴证业务设计的三方关系人:注册跨及时、责任方、预期使用者

审计主体的分类: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独资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美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鉴证服务、其他保证服务和非保证服务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审计、审阅、审核、执行商定程序、税务服务、管理咨询、会计服务

财务报表验证阶段:财务报表的验证阶段依据所侧重的财务报表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标验证阶

段和会计报表验证阶段。

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注师应做到:1、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2、注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3、

注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与交易事项相关的管理层认定

与余额相关的管理层认定

管理层认定通常包括:1、存在于发生。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实发生。2、完整性。是指在会计报表应该列示所

有交易和各项是否都列入了。3、权利和义务。是指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审计单位的权利,各

项负债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4、估价或分摊。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按照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5、表达与披露。是指被审计单位已经正确列示、说明和披露会计报表的各个组成项目、附注及说明。

审计报告的作用:1、鉴证作用。注师签发审计报告,不同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报告,是以超然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2保护作用,注师会计师通过审计,可以对被

审计单位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提高或降低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厉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3、证明作用,审计报告是对注师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及其结果所做的总结,它可以表明审计工作的质量并明确注师审

计责任。

审计报告种类:1、按照审计报告的性质分类,可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2、按照审计报告的

目的分类,可分为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的审计报告。3、按照审计报告的详略程度,可分为简式审

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类型: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证据的特征: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分类:1、按外形特征划分。分为实物证据、文件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2、按来源不同划

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3、按获取的证据对审计结论的支持程度划分为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

收集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1、风险评估程序。通过风险评估程序,注师可以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明确审计工作中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为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提供公钥基础,从而可以帮助注师合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2、控制测试,其目的在于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从而支持或修正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据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证据的评价

审计证据评价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这是审计证据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2、合理怀疑原则,即要

求以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事实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运用因果分析、逻辑推理的方法,对造成证据缺陷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假设,以便找出证据缺陷途径2、恰当分析原则。及要求分析问题时,应恰

如其分地给予评价,做到具体问题分析、综合分析,并认真分析和妥善解决审计证据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

审计证据评价需考虑的因素:审计证据的评价主要针对证据是否符合充分性和适当性,能否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满足审计目的和要求。(1)审计证据的特性。适当性:相关性和充分性。(2)审计证据的经济性(3)审计证据评价中是职业判断。1、审计准则2、职业竞争3、法律诉讼4、审计客户的具体情况

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1、审计工作底稿是链接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2、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

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3、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审计责任,评价、考核注师专业胜任能力与工作业绩的依据4、审计工作底稿便于进行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5、审计工作底稿对于未来审计具有参考备查价值。

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1、按审计工作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综合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和备查类工作底稿2、按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不同,分为分析表、问题备忘录、核对表。

审计功过档案的分类:按照实务中对审计档案适用的时间的划分,审计档案可以分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考虑:1、重要性原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数量方面要考虑金额大小,相知方面则是注重错报性质。3、确定重要性水平必须从财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某单位面临的特定

环境。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1.审计模式的阶段

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2.风险基础审计的特点

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的大小来分配审计资源,就是综合考虑客户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要素,利

用风险模型量化审计风险,最终达到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控制所有审计风险的目的

3.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比较

两者都要运用内部控制,都要考虑审计风险,但二者属于不同的审计模式(1)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依据

不同(2)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同(3)对内部控制的运用不同(4)对审计风险的处理不同(2)审计出发点不同

4.审计抽样的步骤

(1)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2)样本设计(3)确定样本规模(4)随即选取样本(5)实施审计程序(6)分析样本误差(7)推断总体误差(8)评价样本结果

5.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区别

(1)样本规模的确定:统计抽样运用模型确定样本规模(明确承认相关因素),非统计抽样运用判断确定

样本规模(不明确承认相关因素)(2)样本选取:前者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后者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3)评价样本结果:前者运用概率论和职业判断评价样本结果,后者运用判断评价样本结果

7.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主要内容

(1)必备条款(2)补充条款(3)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试的特殊考虑

8.具体审计计划的主要内容

(1)风险评估程序(2)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3)其他审计程序

9.计划审计工作的步骤

(1)初步业务活动(a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b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2)总体审计策略(a制动总体审计策略的目的b总体审计策略的内容)(3)具体审计计划的主要内容(4)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a对总体审计策略的记录b对具体审计计划的记录c对计划的重大修改的记录)10.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主要内容

(1)了解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了解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

11.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1)所有权结构(2)治理结构(3)组织结构(4)经营活动(5)投资活动(6)筹资活动

12.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行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4)会计政策的变更(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13.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风险的重要性(2)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3)设计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的特征(4)被审计单位采用的特定控制的性质(5)注师是否拟获得审计证据,以确定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

14.内部控制基本要素

(1)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2)企业文化(3)人力资源政策(4)内部审计机制(5)反舞弊机制

15.控制措施的内容

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

16.了解内部控制相关的审计程序

(1)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2)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3)检查文件和报告(4)追踪交易在财务报表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17.控制测试的要求

(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

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