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炎,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指能够检测出至少连续6个月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和)HBV DNA阳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全球曾感染HBV约20亿人,其中CHB感染者为3.5亿人,每年约有78.6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对肝癌统计显示中国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占全球的50%以上,且不断上升。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高达60%和80%。20多年的乙型肝炎疫苗政策的实施和近些年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婴幼儿HBV的感染率大幅下降,急性HBV发生明显减少,但感染HBV人口逐渐老龄化,近年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本文对近些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靶点和药物做一综述。

1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周期和抗病毒靶点

HBV生命周期开始于吸附到肝细胞上,即病毒膜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Ag)与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结合(NTPC)结合,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到肝细胞质。经内化释放出病毒核衣壳蛋白(CP)包裹的松弛状DNA,CP经机制不详的磷酸化后在肝细胞核孔入口处脱去衣壳,使裸露的rcDNA进入肝细胞核。之后的rcDNA发生了在宿主DNA聚合酶帮助下的正链缺口修复和在拓扑异构酶作用下的两条环状DNA链的共价连接,最终形成具有超螺旋结构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通常cccDNA主要是以游离基因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中,作为后续病毒RNA转录的模板。另外cccDNA可以沉默,也可以整合到宿主的基金组里且高度稳定存在于干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尽管肝细胞内cccDNA水平能够通过抗病毒治疗来抑制,但是cccDNA似乎很难被根除。cccDNA可以编码4种主要的RNA转录体,其中最大的RNA转录体具有信使RNA(mRNA)和前基因组RNA(pgRNA)的功能。pgRNA作为逆转录、聚合酶翻译和核衣壳蛋白合成的模板。病毒蛋白的翻译涉及到4种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表面包膜(S)、核衣壳(C),聚合酶(P)和X。S的ORFs编码3种不同表面膜蛋白:大、中、小的HBsAg蛋白,C的ORFs编码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前核蛋白。HBcAg介导pgRNA的衣壳化。前核蛋白最终在内质网中经过蛋白水解变成病毒e抗原(HBeAg)。HBeAg可能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宿主内的慢性感染,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P的ORFs编码HBV聚合酶,该聚合酶在复制过程中有多种功能,包括促进病毒DNA的合成,逆转录和pgRNA的降解。X的ORFs编码病毒X蛋白(HBxAg),被认为涉及多个功能如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和病毒DNA修复,还与肝癌的发生相关。HBV核衣壳的装配是在肝细胞质里开始的'。PgRNA封装在核衣壳里成为逆转录和新的HBVDNA合成的模板。PgRNA在HBV DNA聚合酶的介导下发生逆转录生成新病毒粒子,即衣壳化的rcDNA。病毒rcDNA接下来既可以重新脱衣壳进入肝细胞核形成新的循环,增加肝细胞核内的病毒cccDNA存储,也可以同富集在内质网上的HBsAg蛋白发生进一步的装配,形成成熟的子代HBV,最终通过发芽或膜泡运输分泌到宿主细胞外。

通过上述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介绍,知道如果能切断生命周期中的某一个环节,就可以破换病毒的复制甚至杀死病毒细胞。如此本文以病毒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发生过程来总结潜在的靶点,如表1所示。

2

已上市的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自1992年美国FDA批准a-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来,相继又有6种药物获批,如图一所示,分为两类,即2种干扰素和5种核苷酸药物。其中干扰素类因其有固定疗程,不易产生病毒耐药性,HBeAg和HBsAg血清转化率高而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诱导细胞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的双重功效被美国FDA最先批准用来治疗乙肝。长效干扰素IFN-α(a-2a)较普通干扰素(a-2b)能取得更高的HBeAg血清转化率、HBV DNA转阴率,ALT 复常率等。但因为干扰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多,还有禁忌人群范围比较广,经济负担大,所以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而核苷类药物因其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的优点被大家广为认可,也是近年来抗病毒药物应用和研究的热点。

虽然核苷酸药物的作用机理都是抑制乙肝病毒DNA合成,从而发挥抗乙肝病毒的疗效,但因化学结构不同,影响病毒DNA复制的不同环节而在疗效和耐药上有所区别,具体如表二分析。这五种药物都是前药,首先需要在细胞内活化,生成活性磷酸盐代谢产物,通过竞争抑制内源性核苷酸参与到HBV-DNA的复制,都作为HBV病毒聚合酶的抑制剂,阻断cccDNA的扩增,但不能完全根除cccDNA。通过表二中疗效(HBV DNA转阴率)和耐药发生率及药物经济性的比较发现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都有着强效、高基因屏障、高病毒学应答率的突出优势,故2015年中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亚太肝脏研究协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护理指南》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护理指南》都把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酯作为初治患者优选的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同时也可联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但需谨慎。临床上应坚持个体化、规范化用药原则,才能最终获得最大收益。

3

抗慢性乙型炎病毒的在研药物概述

众所周知,目前治疗HBV的临床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不良反应较大,后者存在病毒耐药问题,且都不能根除细胞核中的cccDNA。因此,针对HBV不同靶位的新药研发显得意义重大。从HBV生活周期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抗病毒治疗的研发过程来看,要根除HBV感染,从多个角度切入都有发展前景(表3,来源于乙型肝炎基金会,截止到2016年1月)可以归成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以病毒DNA聚合酶为靶点,目前的3个小分子都属于A型无环核苷类似物。以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为例,其血浆稳定性比TDF更好,进入乙肝感染的细胞后仍能保持最大程度的完整性。已证明该药在低于TDF的1/10剂量时即25mg,就具有非常高的抗病毒效果,同时可改善肾功能和骨骼安全方面的参数。第二大类是以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相关蛋白为靶点,依据病毒的生命周期,首先是RNA干扰基因沉默的小分子包括ARC-520,ISIS-HBCRX等,它们通过RNA分子抑制基因表达和新病毒体释放。其中ARC-520最具典型代表,因为它已经处于临床II/III期,具有功能性治疗乙肝的潜力。其次是核衣组装效应分子包括NVR3-778等,它们通过引起病毒粒子的不稳定来抑制HBV复制,前期研究显示这些小分子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具有治愈性的潜力。再者是病毒入侵和释放抑制剂,包括抑制吸附NTCP的小分子CPI-431-32,Myrcludex B等以及抑制HBsAg释放的Rep2139-Ca等。前期基础研究表明具有很强的表面抗原抑制性。第三大类是以免疫细胞为靶点,可分为治疗性疫苗和toll样受体激动剂两种。其中治疗性疫苗的I期临床显示均有良好免疫应答,但GS-4774的临床II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乙肝表面抗原的血清未达到治疗水平。Toll样受体主要存在于

免疫细胞上,提前触发开启机体的免疫应答,杀灭入侵的病毒。目前这类激动剂中最早开发的GS-9620也还处于临床疗效评估中。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药物,但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明确的,就是继续应用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临床上提倡使用强效、高基因屏障的药物来治疗该疾病,且坚持个体化、规范化用药原则,才能最终获得最大收益。同通过HBV生活周期的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抗HBV治疗的临床药物研发,我们有信心找到的靶点和新型治疗药物,最终实现慢性乙肝的根治愿望。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炎,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指能够检测出至少连续6个月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和)HBV DNA阳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全球曾感染HBV约20亿人,其中CHB感染者为3.5亿人,每年约有78.6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对肝癌统计显示中国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占全球的50%以上,且不断上升。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高达60%和80%。20多年的乙型肝炎疫苗政策的实施和近些年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婴幼儿HBV的感染率大幅下降,急性HBV发生明显减少,但感染HBV人口逐渐老龄化,近年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本文对近些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靶点和药物做一综述。 1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周期和抗病毒靶点 HBV生命周期开始于吸附到肝细胞上,即病毒膜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Ag)与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结合(NTPC)结合,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到肝细胞质。经内化释放出病毒核衣壳蛋白(CP)包裹的松弛状DNA,CP经机制不详的磷酸化后在肝细胞核孔入口处脱去衣壳,使裸露的rcDNA进入肝细胞核。之后的rcDNA发生了在宿主DNA聚合酶帮助下的正链缺口修复和在拓扑异构酶作用下的两条环状DNA链的共价连接,最终形成具有超螺旋结构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通常cccDNA主要是以游离基因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中,作为后续病毒RNA转录的模板。另外cccDNA可以沉默,也可以整合到宿主的基金组里且高度稳定存在于干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尽管肝细胞内cccDNA水平能够通过抗病毒治疗来抑制,但是cccDNA似乎很难被根除。cccDNA可以编码4种主要的RNA转录体,其中最大的RNA转录体具有信使RNA(mRNA)和前基因组RNA(pgRNA)的功能。pgRNA作为逆转录、聚合酶翻译和核衣壳蛋白合成的模板。病毒蛋白的翻译涉及到4种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表面包膜(S)、核衣壳(C),聚合酶(P)和X。S的ORFs编码3种不同表面膜蛋白:大、中、小的HBsAg蛋白,C的ORFs编码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前核蛋白。HBcAg介导pgRNA的衣壳化。前核蛋白最终在内质网中经过蛋白水解变成病毒e抗原(HBeAg)。HBeAg可能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宿主内的慢性感染,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P的ORFs编码HBV聚合酶,该聚合酶在复制过程中有多种功能,包括促进病毒DNA的合成,逆转录和pgRNA的降解。X的ORFs编码病毒X蛋白(HBxAg),被认为涉及多个功能如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和病毒DNA修复,还与肝癌的发生相关。HBV核衣壳的装配是在肝细胞质里开始的'。PgRNA封装在核衣壳里成为逆转录和新的HBVDNA合成的模板。PgRNA在HBV DNA聚合酶的介导下发生逆转录生成新病毒粒子,即衣壳化的rcDNA。病毒rcDNA接下来既可以重新脱衣壳进入肝细胞核形成新的循环,增加肝细胞核内的病毒cccDNA存储,也可以同富集在内质网上的HBsAg蛋白发生进一步的装配,形成成熟的子代HBV,最终通过发芽或膜泡运输分泌到宿主细胞外。 通过上述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介绍,知道如果能切断生命周期中的某一个环节,就可以破换病毒的复制甚至杀死病毒细胞。如此本文以病毒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发生过程来总结潜在的靶点,如表1所示。

抗艾滋病HIV用药市场分析

抗艾滋病HIV用药市场分析 一、抗HIV市场与需求 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合成的特性,是一类最原始的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自从1898年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概念后,病毒种类已由最初的几十种发展到今天的数千种,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免疫缺陷病毒的滋生,使艾滋病(AIDS)患者每年递增,在发展中国家和贫穷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督导与控制,导致了感染率直线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浆报道显示,自1981年发现和报告艾滋病以来,全球感染者累计69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占40%,每年约新增500多万HIV感染染病例,目前HIV/AIDS患者总数达4200多万人,若不能有效的预防控制,预计20年后HIV感染者将达2亿人。从地域上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患者占据了70%,而病死率已达八成;在拉丁美洲和加物比地区流行率也较高,60%感染者失去生命,而亚洲也已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 纵观全球的HIV/AIDS感染情况,与文化素质、思想意识、贫富状态和卫生保健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多种传播方式中,性爱、体液、血液是传播的主要媒介,毒品注射、违法采集血浆结下了恶果,虽然艾滋病的直接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但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后,继发性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已成为致命的主要因素。 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认为,中国已处在艾滋病灾难的边缘,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共同分析显示,中国现存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为84万人,AIDS患者约占10%,约占亚洲地区的1/5,在全球居第14位,HIV感染者占全国总人口0.066%。专家估计的数字要比这个大,尤其在易感染群体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全球的快速蔓延,抗HIV药物已悄然发展成为产销两旺的市场,年销量增长率约在13%-15%左右,在发展中国家有降价策略和呼吁中,销售收入未能得到同步上升,但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据Pharma Business杂志公布的2000年全球畅销500强药物中,抗HIV药物市场已达50.42亿美元,主要由世界七大制药厂商把持,其中逆转录酶抑制剂山65%,蛋白酶抑制剂药物占35%。 在众多抗艾滋病毒药物生产商中,葛兰素克克、百时美施贵宝和雅培已成为前三强,2002年3 家的抗HIV药物销售额已达40亿美元,占全球的3/4;2003年抗HIV药物市场已近6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约5.5%,其中:葛兰素史克拥有的6个药品形成了创收能力,2003年销售收入已达15.01亿英镑,比上一年的14.65亿英镑增长了2.5%,百时美施贵宝5个药品为16.73亿美元,比2002年的16.1亿美元增长了3.9%。国外分析家预测,到2005 年世界7大主要市场抗HIV药物的销售额将增至71亿美元,而且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瞄准了巴西、中国、印度、南非和泰国这五个新兴的市场。 二、抗免疫缺陷病毒药物开发 自从第一个艾滋病治疗药物齐多夫定问世以来,美国FDA已相继批准了80多种预防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疗效显著倍受推崇的已有20 多个药物,被认为对AIDS感染者病情具有较好的缓解和控制作用,我国已批准进口8种,自己开发的产品已经上市销售。 核苷酸是构成细胞和病毒遗传基因的重要物质,对核苷酸的修饰所得到的抗代谢物,能抑制核酸合成酶,阻断病毒的复制合成,20世纪下半叶,国外上市了许多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自1996年后,艾滋病治疗领域有了重大的突破,设计了具有高活性的逆转录酶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常用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协向发挥作用,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目前推荐方案是两种核苷逆转录酶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或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复合疗法,

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

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那你对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那你对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目前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目前尚无一种能迅速、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仅能达到50%左右。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如赛若金(重组人干扰素1b)、进口及国产干扰素2b、2a、组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泛昔洛韦等。 干扰素作用于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诱导和激活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它还可以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系统的(2-5 OAS)和蛋白激酶,抑制病毒的复制。从以上机制来看,干

扰素不能杀灭病毒,只是起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一旦撤除干扰素病毒又重新复制。因此干扰素的对于肝炎病毒的治疗复发率高,所以要求疗程长(4—6个月),如果能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者自身固有的免疫力,可达到相加效应,以企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有强大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后在肝脏中在逐步加入磷酸形成活性5-三磷酸盐,类似脱氧胞苷三磷酸盐可以渗入病毒DNA终止DNA的合成:可竞争性的抑制HBV病毒DNA依赖和RNA 依赖的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迅速抑制HBV-DNA的复制,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作用特点:毒性低,可以长期治疗;口服吸收良好,每天服药一次,使用方便,病人依从性好;短期治疗后停药复发率高;长期治疗后,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及耐药。 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进入机体后所表达的产物能治疗 患者的病,或灭活患者的有害基因。这种通过对基因的修饰、置换或灭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基因治疗。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基因治乙肝过程中。 治疗乙肝的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平衡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发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发展 姓名:华欣 学号:1147125 学院:管理学院 摘要: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发病快,流行广,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病毒结构较简单,易发生基因变异,产生新的突变病毒株,能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增加了疾病防治的难度。截至2011年4月底,全世界批准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有63个品种,而这些药物只能预防和治疗少数几种病毒所致的疾病。国内外正在积极研制新型抗病毒药物,并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字:病毒;抗病毒药物发展历程 一、病毒 (一)病毒概念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2011年第9次报告,将ICTV所公认的6000多个病毒归为6个目,87个科,19个亚科,349个属,2284个种。“种”作为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最小分类阶元,病毒“种”以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的名称由公认的国际专家小组确定,ICTV不负责分类和命名[1](二)病毒的结构 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 病毒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核算作为其遗传物质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蛋白质外壳具有抗原性,能保护遗传物质并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有些病毒蛋白质外壳外还有一层脂蛋白双层膜结构,称为包膜,能保护外壳,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也具有抗原性。 (三)病毒的生理特点 1.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 2.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3.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2] 4.在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若病毒繁殖的数量和引起组织损伤超过某一限度,将发生疾病。

几个药物中间体的市场前景分析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型药物中间体地开发与应用 医药作为精细化工领域中重要地行业,成为近十年来发展与竞争地焦点,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许多医药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造福人类,这些医药地合成依赖于新型地高质量地医药中间体地生产,新药受到专利保护,而与之配套地中间体却不存在那样地问题,因此新型医药中间体国内外市场和应用前景都十分看好.新型医药中间体品种众多,不可能完全介绍,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开始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地新型地医药中间体及一些重要医药中间体地新工艺. 1-(6-甲氧基-2-萘基)乙醇 非甾体消炎药物萘普生有多种合成方法,其中羰基化合成路线地高选择性、环境友好性,使得羰基化合成地非甾体消炎药优于传统地路线.羰基化合成萘普生地关键中间体就是1-(6-甲氧基-2-萘基)乙醇.国内湖南大学以2-甲氧基萘为原料,采用1,3-二溴-5,5-二甲基乙内酰脲盐酸催化溴乙酰基化、乙酰基化和常压下钯多相催化加氢还原,经过1-溴-2-甲氧基萘、5-溴-6-甲氧基-2-乙酰基萘等中间产物最终得到产品. 4-丙硫基邻苯二胺 4-丙硫基邻苯二胺是高效广谱驱虫药物阿苯达唑地关键中间体,阿苯达唑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上市地新药,对人体和动物毒性低,是苯并咪唑类药物中药性最强地.以邻硝基苯胺为原料,与硫氰酸钠在甲醇存在下,经过硫氰化、丙基溴取代得到4-丙硫基-2-硝基苯胺,

然后还原得到4-丙硫基邻苯二胺,由于4-丙硫基-2-硝基苯胺结构上含有丙硫基,因此其还原成4-丙硫基邻苯二胺是其中关键,国外研究采用镍或铂系金属催化加氢技术都因为催化剂易中毒或者丙硫基易破坏而难以工业化;而水合肼还原易爆炸;因此最适合工业化生产以硫化钠还原法来合成,尽管会产生一定含盐废水,但是技术可靠.另有报道国内外研究一氧化碳催化剂还原法,但是离工业化尚有距离. α-亚甲基环酮 α-亚甲基环酮是许多具有抗癌活性药物地活性中心,其含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属于抗癌活性基团地隐蔽基团,成为合成很多重要环状抗癌药物地重要中间体.文献报道合成路线有三,1)是环酮和甲醛地羟醛缩合;2)由Mannich反应产生β-二烷基胺甲基环酮,产物胺或季铵盐地热分解产生α-亚甲基环酮;3)是环酮与草酸二乙酯缩合后,与甲醛反应得到α-亚甲基环酮.国内中科院广州药物研究所开发出分别以环戊酮、环已酮、异佛尔酮分别与草酸二乙酯反应后,反应产物再与甲醛一起反应得到相应地α-亚甲基环戊酮、α-亚甲基环已酮和α-亚甲基异佛尔酮等.其中第一步要在溶剂存在下反应,溶剂一般选用二甲基亚砜和四氢呋喃等. 4,4'-二甲氧基乙酰乙酸甲酯 4,4'-二甲氧基乙酰乙酸甲酯是重要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尼伐地平地中间体,尼伐地平是由日本藤泽药品公司开发,1989年上市地第二代钙拮抗剂,是目前国际市场上主导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国内尚没有生产.以乙醛酸为原料与原甲酸三甲酯在浓硫酸存在下合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8-01T09:30:55.5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王淑贞 [导读] 预防流感推荐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1次,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预防用药的时间为至少7天。 王淑贞(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018-02 【摘要】抗病毒药师病毒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开发,治疗其他病毒感染的药物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不包括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临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常见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抗病毒药物发展做以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核苷类似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病毒药物发展 1 常用抗病毒药物 1.1利巴韦林 广谱抗病毒药,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抑制剂,使病毒的复制与生长有抑制作用,进入体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具免疫及中和抗体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45%,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长期用药后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67%,药物可透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在肝内代谢,主要经肾脏排泄。 利巴韦林适用于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治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合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滴眼液可治疗HSV性角膜炎。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α-干扰素佳。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较少见的有疲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等。 1.2 阿昔洛韦 本品为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累抗病毒药,在组织培养中队单纯疱疹病毒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阿昔洛韦对HSVI型的活性比阿糖腺苷强160倍,比碘苷强10倍,比阿糖胞苷强2倍。对HSVⅡ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阿昔洛韦口服吸收差,一般静脉滴注。药物能广泛分布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脑脊液、疱疹液中,可通过胎盘。肝内代谢,半衰期约2.5h。 阿昔洛韦适用于HSV、VZV感染、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不良反应少,常见轻度头痛,长期口服本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轻度肝损害、偶见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等。 1.3更昔洛韦 又称丙环鸟苷,属鸟嘌呤类抗病毒药,其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但作用更强,尤其对艾滋病患者的CMV有强大抑制作用。药物在已感染CMV的细胞内,其磷酸化的过程较正常细胞中更快。 本品口服吸收差,空腹吸收后,生物利用度为15%,进食后服药为6%-9%.静脉地滴注的半衰期2.5-3h,口服则为3.1-5.5h,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更昔洛韦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并发CMV视网膜炎的治疗。注射剂可用于接受器官移植以及CMV血清试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预防CMV感染。 1.4伐昔洛韦 本品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阿昔洛韦为其抗病毒活性成分,本药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为65%,口服吸收后在肝脏迅速水解成阿昔洛韦,半衰期小于30min,血浆中测不出伐昔洛韦,但阿昔洛韦的血浆浓度很高。 伐昔洛韦适用于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肝炎、病毒性脑炎等。 1.5喷昔洛韦 为无环鸟苷类抗病毒药,作用机制与阿昔洛韦相似,体外对HSVI型和Ⅱ型、VZV及EB病毒均有效,且其三磷酸酯在雪旺细胞中半衰期长,可保持长时间高效抗病毒作用,明显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喷昔洛韦抑制HSV的有效浓度与阿昔洛韦相似,但耐阿昔洛韦的病毒对喷昔洛韦仍敏感。本药口服难吸收,外用几无吸收。外用于口唇及面部单纯疱疹、水痘、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 1.6泛昔洛韦[1] 为喷昔洛韦的前药,体内转化为喷昔洛韦发挥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实,泛昔洛韦和喷昔洛韦对病毒的作用谱与阿昔洛韦相似,两者对抗HSV及VZV的活性均好。 泛昔洛韦适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带状疱疹感染和复发性生殖器单纯疱疹感染的治疗、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陷患者复发粘膜和皮肤单纯疱疹的治疗。成人常用口服剂量为150-750mg,每日2-3次,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胀气等。 1.7金刚烷胺与金刚乙胺 抗RNA病毒药物,体外组织培养对粘病毒,副粘病毒、披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但临床仅对甲型流感有效。 2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磷酸奥司它韦 为活性药物GS-4071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后转变为活性形式。具有强效特异性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与神经氨酸酶的疏水部分结合,改变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位点结构,从而阻止流感病毒复制。对其他病毒、细菌、或人类的神经氨酸酶没有或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本品只适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成人口服给药每次75mg,每日2次,连用5天。预防流感推荐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1次,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预防用药的时间为至少7天。

我国抗病毒药物市场分析(doc7)(1)

我国抗病毒药物市场分析 病毒是最小的生物病原体,许多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病症也可由多种病毒引起,病毒可随感染机体条件不同而引起不同的疾病,如麻疹病毒一般情况下引起麻疹,在免疫受损者身上可引起巨细胞肺炎;在神经系统持续感染后可引起亚急性硬化全脑类。另如流感病毒在一般人身上会引起感冒,而在免疫受损者身上同时会引起心肌炎而威胁生命,现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埃博拉病毒已成为全人类药物工作者重点攻关的目标,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药物研究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对各种不同抗病毒药物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下面就各大类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市场前景作简要分析。 抗病毒药物的研制起步较晚,在临床上能有效地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十分匮乏,在世界药物销售市场所占比例仅为1%-2%。近10年来,随着AIDS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急剧增加,促进了新药的研制及销售市场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抗病毒药已扩大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商业养殖、水产业等,使抗病毒药成为世界医药市场令人关注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抗病毒药世界销售总额为19.6亿美元,1994年为21.6亿美元,1996年为32.2亿美元,1997年为45.6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超过60亿美元,至2005年其销售市场仍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1 第一个上市的抗病毒药——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amantadine,别名三环癸胺,Amantanamine,symmetret,virofral等)是由Setter公司于1959年合成,1964年Daris等首先发现其有抗病毒作用,1996年上市。金刚烷胺是美国批准的第1种抗病毒药,具有多巴胺能(dopaminergic)和抗病毒作用,口服给药可治疗和预防流感、甲型病毒和治疗帕金森病引起的神经障碍,也可用

近两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

近两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 陈本川陈历胜 (抗病毒药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病毒感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病毒的基因组发生变异和新病毒株的出现,频频引发世界范围或局部区域的大流行,如2003年的冠状病毒变异引发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5年的H5NI高致病性禽流感和2009年始发于墨西哥的猪流感(后经世卫组织正名为H1N1变种)等,都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1.病毒感染的危害性与治疗药物的匮缺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动物、植物以及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酶存活和复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966年成立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于1971年发表第一份报告,将当时确认的500多种病毒分成43个病毒属(组)。1973年该委员会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2005年7月发表了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将ICTV所确认的5450多个病毒归属为3个目、73个科、11个亚科、289个属、1950多个种。“种”作为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最小分类阶元,病毒“种”以下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的名称由国际公认的专家小组确定,ICTV不负责分类和命名。2010年6月ICTV在巴黎召开第42届执委会,将2005年以来,经ICTV第40和41届执委会讨论确认的215种新病毒分类建议,用E-mail提交ICTV全体委员表决通过,已列入ICTV正式病毒分类名录。此届执委会提议于2011年9月在日本札幌召开ICTV全体会议,将表决通过42届执委会建议编制的第九次病毒分类报告,此份报告将包含6000多个病毒,分为6个目、87个科、19个亚科、348个属、2285多个种。 在上述的病毒分类报告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若包括病毒血清型、基因型、毒力株、变异株和分离株,总数接近1万多株。而人类能通过药物能干预的病毒性疾病,只有少数几种病毒:⑴.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有HIV-Ⅰ和HIV-Ⅱ两种亚型,是导致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原凶,其危害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属难治性的病毒性疾病;⑵.乙肝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全世界有近3.5亿病毒携带者,中国有9300万,约占26.6%,感染后极易慢性化,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体;⑶.丙肝病毒(HCV),属黄病毒科,全世界有1.7亿病毒携带者,中国的感染率为3~4%,约有5000万感染者,受病毒感染后,患者长期转氨酶升高,极易慢性化,也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体,每年全世界有近100万患者死于HBV和HCV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⑷.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表面抗原极易发生变异,经常引起区域或全球性的大流行;⑸.疱疹病毒科使人体致病的有8种病毒,是常见多发病,其中,E-B病毒是引起鼻咽癌的主要病原体,巨细胞病毒(CMV)对免疫缺陷病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的患者是致命性的病原体; ⑹.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属乳头瘤病毒科,是引起人体生殖器和肛周疣的病原体,也是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致癌病毒。 抗病毒药物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在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若病毒繁殖的数量和引起组织损伤超过某一限度,将发生疾病。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能抵御病毒的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应尽可能在发病早期治疗,才能取得较

抗病毒药市场报告范文已开发的抗病毒药物有些种类

抗病毒药市场报告范文已开发的抗病毒药物有些种类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xx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 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 肝炎 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 ___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 抑郁 、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一) 慢性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对慢性HBV 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 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 ≥2×ULN,且同时HBV DNA 阳性,可用IFN α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二)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对于HBV DNA 定量≥ 1×105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1.普通IFN α 5 MU( 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 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 (I)。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 年或更长[52] (II)。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如治疗6 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I)。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治疗1 年时,如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转阴但未出现抗-HBe 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 血清

学转换,经监测2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85] (II),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4.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85](II)。 5.恩替卡韦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三)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α(ALT 水平应1.普通IFN α 5MU ,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 年 (I)。 2.PegIFN α-2a 180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 1 年 (I)。 3.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当监测 3 次 (每次至少间隔 6 个月),HBV DNA 检测不到(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和ALT 正常时可以停药[87](II)。4.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治疗终点同阿德福韦酯[87] (II)。 5.恩替卡韦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阿德福韦酯。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摘要】病毒是一种病原体,能够危害人体健康。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治疗。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陈述,并综 合所查文献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部分观点,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抗病毒药物;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1962年碘苷局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获得成功,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病毒及其特性 病毒包括DNA及RNA病毒,病毒吸附并穿入宿主细胞内,病毒脱壳后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 统进行增殖复制[1],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按照病毒基因组提供的遗传信息进行,待病毒颗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病毒具有严重的胞内寄生特性,而且在复制时需要依赖宿主 细胞的许多功能,以及在其不断的复制过程中会因出现的错误而形成新的变异体,病毒的这 些分子生物学的特点,使得理想抗病毒药物的发展速度变得相对缓慢[2]。直到今天,全世界 发现的病毒已有3000余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及研究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1、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对病毒吸附进行阻止。 2、阻碍病毒穿入和脱壳。 3、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4、增强宿主抗病能力,抑制蛋白合成、翻译和装配。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及作用 1、广谱抗病毒药 对多种病毒生长繁殖进行抑制,主要有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物和生物制剂类药物。 利巴韦林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衍生物,为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包括甲 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3]。也有抗腺病毒、疱疹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4]。 干扰素 被感染的肌体细胞受其他刺激后,产生有抗性的糖蛋白物质。在病毒感染时起作用。 转移因子 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出的一种核苷肽,无抗原性[5]。可治疗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霉 菌感染等。 胸腺肽α1 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的免疫活性肽,可调节功能。

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佩乐能和派罗欣不同讲解

浅谈佩乐能和派罗欣新七大不同 1.适应症不同: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2种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但适应症有一定区别。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适应症是成年人慢性乙肝(包括阳性及阴性乙肝),每周一次 ?聚乙二醇干素α-2b的适应症是成年人HBeAg阳性慢性乙肝,每周一次(没有HBeAg阴性乙肝适应证)2.临床疗效不同 ?迄今为止,派罗欣是针对乙肝和丙肝具有最高的应答率和治愈率。 ?只有派罗欣真正具有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的疗效。 ?佩乐能在多数患者中的治愈率与普通干扰素相似。 3.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同 2 种聚乙二醇干扰素各种官方批准的数据显示,派罗欣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佩乐能。同时,派罗欣的不良事件停药率低于普通干扰素,而佩乐能的不良事件停药率略高于普通干扰素。 4.PEG 技术不同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40KD)派罗欣的PEG 分子比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12KD)佩乐能更大——在一定 范围内,PEG 分子越大,干扰素在体内活性就越高;派罗欣的PEG分子是更为理想的支链结构——比佩乐能的线形PEG分子结构更稳定,纯度更高,体内清除更慢。 5.药代动力学和病毒动力学不同 每周1 次注射佩乐能,无法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无法持续抑制体内病毒,在一周之内病毒水平将显著回升。每周2 次注射,血药浓度也会在给药的间隔出现明显的波动。 派罗欣是唯一一种每周1 次(180 μg/周)注射的聚乙二醇干扰素,可以使体内血内持续抑制病毒水平,不会出现回升。 6.给药标准不同 佩乐能由于分布容积大,呈全身分布,因而必须根据体重调节剂量。因为派罗欣分布容积小主要集中在肝脏,而无需根据体重调节剂量。 7.用药方式不同 惟有派罗欣可以真正施行标准化的用药剂量——180μg/周。 惟有派罗欣可以采取预充式注射液的形式——无需重溶。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陈修婷沈阳药科大学 76期药学院基地班 摘要:本文对病毒的影响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实验研发 前言:病毒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元凶,危害性极大、影响面甚广。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近年来,由于病毒的肆意蔓延,抗病毒类药物发展较快,已成为抗感染药物中举足轻重的品种,可以说,抗病毒药物有了一定的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也仍在研发与临床试验中,这将是一个永不衰落的大类。本人也借此综述讨论一下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病毒:一种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的恶意代码。病毒无法自动获得运行的机会,必须附着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代码上或隐藏在具有执行脚本的数据文件中才能被执行。专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还有药学方面的专业学科。引用文献起止1962-2010 新的病毒在不断滋生,导致了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行,从而带动了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约有60%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自然成了医药界投资的热点。乙肝免疫球蛋白、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单克隆抗体、干扰素α-2b等一系列抗病毒药品已成新宠,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医学家发现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①。1991年至今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病毒有庚型肝炎病毒、人疱疹7~8型病毒,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Sin Nombre病毒,巴西出血热病毒和委内瑞拉出血热病毒等②。1998年1月~2003年3月底,国外首次上市的抗病毒新药共12个,(1)抗疱疹病毒药3种,占25.0%,(2)抗流感病毒药2种,占16.7%,(3)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6种,占50.0%,(4)广谱抗病毒药1种,占8.3%。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③2、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2)利托那韦软胶囊(雅培,1999),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3) trivizir含有阿巴卡韦300mg、拉米夫定150mg和齐多夫定300mg的复方制剂(葛兰素史克,2000)④;(4)司他夫定缓释片100mg(百时美施贵宝,2002),一日给药一次;(5)依非韦伦口服液及胶囊(默克,2002)。3、国外统计年报未作为新药统计的新活性物(1)干扰素复合物(先灵葆雅,2000),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干扰素复合物(2001),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单用或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⑤4、新上市的生物制品1998~2002年有18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首次上市,如基因工程甲型、乙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混合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旅行者及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等⑥。 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物(1)1998~2002年,我国首次生产的原料药及制剂,共8个品种:膦甲酸钠及其注射剂和3%软膏(1998);泛昔洛韦及其片剂和胶囊(1998);喷昔洛韦及其1%乳膏(2000);盐酸金刚乙胺及其片剂和口服液(2001)⑦;齐多夫定及其片剂和胶囊(2002);司他夫定及其胶囊(2002);奈韦拉平及其片剂(2002);去羟肌苷及其胶囊、分散片和散剂(2002);⑧(2)1962~2002年我国首次批准生产的原料药总数共20种,按类别统计:抗疱疹病毒药11种;广谱抗病毒药1种;抗流感病毒药2种⑨;截止2008年12月,共25个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被FDA批准投放市场。⑩(3)1998~2002年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新制剂:阿昔洛韦分散片(1998)、凝胶剂(1999)、氯化钠输液(2000)、咀嚼片(2002)○11;利巴韦林葡萄糖输液(1998)、氯化钠输液(2000)和冻干

市场格局分析报告

第一篇市场格局篇 第一篇市场格局篇 本篇是针对目前感冒药的市场总体格局,特别是口服液类感冒药的市场格局进行阐述,从而为进一步讨论品牌特征、消费者特征、消费者习惯和媒体习惯前,对市场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了感冒药的市场状况和发展前景,香雪抗病毒口服液的覆盖率状况、以及市场划分情况等。 本篇的主要架构如下: ?第一章感冒药市场简况 ·市场状况 ·竞争状况 ?第二章香雪的覆盖率状况 ·产品铺货率 ·新包装到达率 ?第三章香雪的销售比例 ·医院和药店的销售比例

·城市和乡村的销售比例 ?第四章市场划分情况 第一章感冒药市场简况 一、市场状况 1、感冒药品市场潜力巨大 感冒类药品是我国非处方药(OTC)的重要组成部分。而OTC药品是药品行业中增长迅速且潜力巨大的品种。据相关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的OTC药品销售总额是19.1亿元,1994年大约为77.16亿元,1996年达到了99.32亿元,1999年增长到了178亿元,2001年更是超过了200亿元。有关专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OTC类药品还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可望达到600亿元,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OTC销售市场之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感冒类药品大约占有OTC市场20%左右的销售比例,仅次于保健类药品(大约占OTC30%)。而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城镇居民常用药消费调查,感冒药居首位,有85%的服用率,其次的润喉药、止咳药,分别有55%和48%的服用率,这三类药品实际上均属于感冒和呼吸道用药,感冒药已经城镇居民的首位常用药品。 据权威部门估计,目前我国感冒药品的市场容量大约是30—50亿元。但事实上,感冒药品的潜在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若这一潜在市场得以实现的话,感冒药市场容量将远远不止30-50亿元。国家统计部门的相关资料显示,全国约75%的人每年至少患一次感冒,这意味着每年全国大约有10亿人左右至少需要服用一次感冒药物,按照每次平均用药10—20元来计算,则意味着国内感冒药的潜在市场空间有100—200亿元。以上估算尚未考虑重复服用的情况。从目前实际容量和潜在容量的对比来看,感冒药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随着我国城镇人口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加快;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较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都会促进感冒药市场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