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附200例报告)

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附200例报告)
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附200例报告)

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附200例报告)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照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为浅表软组织肿块病理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结果:采用高频彩超诊断有很好的准确性,敏感性高,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87例,恶性病变13例。结论:高频彩照在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中敏感性高,能够判断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具有使用价值。

【关键词】体表软组织肿块;高频彩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158-02

体表软组织肿块种类繁多而复杂,一般情况下,通过患者体检或者触摸的方式都能够发现肿块,但是无法判断肿块的良性或恶性,采用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能够很好的诊断肿块的良、恶性,为分析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价值,整理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浅表软组织患者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龄(41.7±18.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超诊断,经过术后和病理分析证实为浅表软组织肿块。

1.2 方法

彩超诊断仪器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SSA68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直接接触病变部位,直接接触病变范围、形状以及内部回声,与健康部位信息相对照。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病变部位和周边的留学状况,并对血流状况进行分析。肿块内部血流状况采用Adler半定量法诊断标准,无血流信号为0;血流信号闪烁或者是呈现不稳定点状为I级;存在稳定的短棒状信号为II级,存在树枝状或者片状信号为III级。

2.结果

2.1声像学特征和多普勒特点

浅表软组织肿块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见表1所示,经高频彩照诊断,40有例患者体表肿块为脂肪瘤,表现为平行于皮肤呈现椭圆形的实质性肿瘤,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较低,呈现出网格状态;22例患者体表肿块为甲状舌骨囊肿,整体呈椭圆型或者是圆形,颈前正中舌骨水平境界非常清晰,探头加压情况下,肿块会变形,小部分肿块可以看到光点漂浮;20例患者表现为血管瘤,边界表现清晰,皮下肌层团块低回声,内部存在管状结构粗细不均匀;27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胭窝囊肿,能够看到清晰的囊性边界,呈现圆形或类圆形,存在良好的透生,小部分肿块内能够看到光点回声漂浮;27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纤维瘤,呈现圆形实性中等团块,边界清晰,回声均匀;18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皮下炎性肿块,肿块呈现类圆形,边界比较清晰,内部回声为较低;16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神经源性肿块,和神经行走有关,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出现坏死时能够看到无回声区[1]。

2.2 肿块良性或恶性诊断

恶性肿瘤信号丰富肿块能够探测到II、III级概率达到了100%,良性肿瘤仅仅只能探测

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附200例报告)

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附200例报告)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照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为浅表软组织肿块病理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结果:采用高频彩超诊断有很好的准确性,敏感性高,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87例,恶性病变13例。结论:高频彩照在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中敏感性高,能够判断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具有使用价值。 【关键词】体表软组织肿块;高频彩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158-02 体表软组织肿块种类繁多而复杂,一般情况下,通过患者体检或者触摸的方式都能够发现肿块,但是无法判断肿块的良性或恶性,采用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能够很好的诊断肿块的良、恶性,为分析高频彩超诊断体表软组织肿块的价值,整理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浅表软组织患者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龄(41.7±18.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超诊断,经过术后和病理分析证实为浅表软组织肿块。 1.2 方法 彩超诊断仪器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SSA68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直接接触病变部位,直接接触病变范围、形状以及内部回声,与健康部位信息相对照。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病变部位和周边的留学状况,并对血流状况进行分析。肿块内部血流状况采用Adler半定量法诊断标准,无血流信号为0;血流信号闪烁或者是呈现不稳定点状为I级;存在稳定的短棒状信号为II级,存在树枝状或者片状信号为III级。 2.结果 2.1声像学特征和多普勒特点 浅表软组织肿块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见表1所示,经高频彩照诊断,40有例患者体表肿块为脂肪瘤,表现为平行于皮肤呈现椭圆形的实质性肿瘤,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较低,呈现出网格状态;22例患者体表肿块为甲状舌骨囊肿,整体呈椭圆型或者是圆形,颈前正中舌骨水平境界非常清晰,探头加压情况下,肿块会变形,小部分肿块可以看到光点漂浮;20例患者表现为血管瘤,边界表现清晰,皮下肌层团块低回声,内部存在管状结构粗细不均匀;27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胭窝囊肿,能够看到清晰的囊性边界,呈现圆形或类圆形,存在良好的透生,小部分肿块内能够看到光点回声漂浮;27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纤维瘤,呈现圆形实性中等团块,边界清晰,回声均匀;18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皮下炎性肿块,肿块呈现类圆形,边界比较清晰,内部回声为较低;16例患者体表软组织肿块为神经源性肿块,和神经行走有关,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出现坏死时能够看到无回声区[1]。 2.2 肿块良性或恶性诊断 恶性肿瘤信号丰富肿块能够探测到II、III级概率达到了100%,良性肿瘤仅仅只能探测

腹部肿块地诊断和鉴别诊断

腹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腹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腹腔肿块与腹壁肿块的鉴别 在腹部发现肿物时应首先确定是腹壁肿物还是腹腔肿物。腹壁肿物如脂肪瘤、皮下脂肪结节、腹壁脓肿、脐囊肿等,位置较表浅且可随腹壁移动,当患者坐位或收紧腹肌时,肿物更显著腹肌松弛时肿物即不明显。检查时令患者仰卧位起坐时,如肿块仍然清楚可触及为腹壁肿物;如系腹腔内包块往往不能触及。 二.右上腹部肿块 (一).肝脏肿大 (二).胆囊肿大 1.急性胆囊炎约1/3的患者可触及到肿大的胆囊。本病诊断并不困难。患者常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胀及右上腹剧痛腹痛剧烈间歇性加剧,可向右肩部放射。右上腹可有压痛及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部分患者有黄疽。根据上述症状和体征可做出诊断。 2.胆囊积水是由一种慢性化学性炎症引起。由于胆囊管阻塞,胆汁滞留于胆囊内,胆色素被吸收而引起化学性刺激发生慢性炎症。 腹部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临床诊断较困难。B型超声CT检查可协助诊断,本病确诊依靠手术探查。 3.淤胆性胆囊肿大由于肝外胆道梗阻所致的淤胆性胆囊肿大,可见于壶腹癌及胰腺癌。常有典型的梗阻性黄疽的临床表现如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陶土样便,直接胆红素增

高,B型超声、CT检查可辅助诊断如系胰头癌,X线钡餐造影可见十二指肠环扩大。 4.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本病又称胆总管囊性扩张,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多属先天性发育畸形是一种少见疾病。患者多为女性青少年与儿童。如果在右上腹发现较固定的不随呼吸运动的囊性肿物,临床上有右上腹钝痛或无疼痛,间断发热及黄疽。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X线腹平片可见右上腹致密肿块影。钡餐造影显示,胃向左前方移位,十二指肠向左前下方移位十二指肠环增大,结肠肝曲向下移位。胆囊造影多不显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形术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B型超声和CT检查可显示肿物呈囊性,明确提示肿物位置和大小一般能确诊,部分患者需在手术探查时确诊。 5.胆囊癌胆囊的肿瘤,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临床上可有右上腹痛、黄疽。进行性食欲缺乏消瘦。多并发于胆囊结石症。常被胆石症症状掩盖,借助胆囊造影、B型超声、CT、MRI、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提示诊断。有时确诊须手术探查。 6.胆囊扭转发病急剧,突然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绞痛。向右侧后肿及背部放射,短时内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胆囊,表面光滑,明显压痛,右上腹肌紧张。肿大的胆囊可随呼吸移动。若无胆石症病史,发病初期无发热、白细胞不高,临床上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鉴别困难。常须紧急手术探查方能明确诊断。 (三)肝曲部结肠癌 本病常有右上腹部不适感或疼痛可有血便及不完全性肠梗阻,有时可在右上腹部触到条状肿块,质地硬,钡剂灌肠造影与结肠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三.中上腹部肿块 中上腹部肿块常见于胃部疾病胰腺肿物。肝左叶肿大、肠系膜肿物小肠肿物等。 (一).胃部的肿块 1.溃疡病一般单纯的胃十二指肠溃疡不会出现上腹部肿块。常见于溃疡病并发慢性穿

常见浅表软组织病变超声表现

高频超声诊断四肢软组织肿块各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点分析如下: 1 肌肉损伤及血肿 损伤的肌肉局部组织水肿、纹理中断、回声减弱。出现血肿时,存在无回声的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显像。时间久之,逐渐出现回声,甚至因机化而成为高回声。 2 滑液及腱鞘囊肿 滑液囊肿为滑液囊内液体积聚,出现无回声区,无彩色血流显像,本组多为腘窝囊肿。而腱鞘囊肿多见于腕、足背部的关节及肌腱附近,单房的无回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像。 腱鞘囊肿:也可表现为低回声甚至等回声,用谐波试一下,可呈现出“无回声、后方增强”的效果。 某些囊性病灶,内部透声不一定好,比如积乳囊肿、舍管囊肿等。 3 皮脂腺囊肿 边界清晰,壁较厚的囊性肿物,内有细点状回声,呈漂浮状,后方回声增强,加压后可变形,无彩色血流显像。 4 关节囊积液 关节囊扩张,内出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示。本组多发生于膝关节。 5 纤维瘤 发生于皮内的圆形中低均匀回声、边界清楚的、实质的肿块,无彩色血流显像。 6 脂肪瘤 ①位于皮下的多表现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均匀的低回声区。②位于肌肉组织内的多为梭形,无明显包膜的不均匀的强回声区,当肌肉收缩时肿块更清晰。均无彩色血流显像。 7 腱鞘巨细胞瘤 多位于皮下,小于1.0 cm的分叶状实质性低回声肿块,中央有强回声分隔,其内可有液性暗区,常有完整包膜,探头加压时肿块可以压缩。彩色血流显像可见闪烁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0.75~0.90。 8 血管瘤 多位于皮下或肌肉内。边缘一般多较清楚,而弥漫分布的血管瘤则边界不清。多无明显包膜。实质部分为强回声结构,扩张的血管或血窦为液性暗区,探头加压时液性暗区可以变小或完全消失,取消加压时,液性暗区还原。扩张的血管或血窦内血流缓慢,常有血栓形成及钙化,声像图上表现为肿块内呈强回声光带或光斑,后方伴有声影。彩色血流显像可了解血流的速度、流向及来源。肿瘤也可表现为实质性中等回声结构,肌肉内血管瘤Vp17 cm/s,RI 0.75。 9 神经纤维瘤 为软组织内类圆形的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血流显像可见条状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0.65~0.83。 10 神经鞘瘤 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的低回声区,内部可见小片液性暗区,彩色血流显像可见实质部分有较丰富的动脉血流,Vp<20 cm/s,RI 0.65~0.95。 11 假性动脉瘤 表现为动脉的前方液质不均质包块,瘤颈部与后方的动脉有沟通。彩色血流显像示瘤体内旋转血流,一部分为红色,一部分为蓝色。瘤颈部可见花色血流,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血流丛来源动脉进入瘤体,舒张期则为瘤体内血流回入来源动脉。 12 肌疝 表现为筋膜外、皮下的椭圆形实质性肿块,为肌纤维回声,结构紊乱。内侧与肌肉相连无边缘回声,在外侧可见边界回声。有疝口时,见筋膜回声连续性中断。无彩色血流显像。

盆腔肿块的B超诊断价值

盆腔肿块的B超诊断价值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盆腔肿块 我们对经B超诊断且有手术及病理对照或治疗前后对照资料的57例盆腔肿块患者进行分析,探讨B超诊断盆腔肿块的价值及方法,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至2007年8月我中心收治的盆腔肿块患者57例,不包括明确诊断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6~55岁,平均39岁。临床表现:持续性或间断性下腹疼痛,阴道不规则出血,体检时发现腹部肿块等。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ATL公司超4型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膀胱适度充盈,腹部暴露至耻骨联合上方,皮肤涂以耦合剂。先在耻骨上至脐下做横向扫描,找到子宫横断面后再纵扫,找到子宫纵轴时,向左右扫查子宫。平位、后位子宫时,探头重压宫底部,以

便能观察到较为完整的子宫。必要时可采用逐次排空膀胱对比法和直肠充盈法。 2 结果 57例B超诊断的盆腔肿块中,经治疗性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52例,其中炎性肿块6例,宫外孕10例,畸胎瘤3例,子宫肌瘤23例,卵巢囊腺瘤1例,卵巢囊肿8例,子宫腺肌病1例。炎性肿块误诊为异位妊娠2例,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肿块2例,急性阑尾炎误诊为卵巢囊肿扭转1例。误诊率为8.8%。 3 讨论 B超诊断盆腔肿块可以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来源脏器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根据动态观察肿块内部回声特点,结合临床还可估计肿块的病理性质。 盆腔肿块结构复杂,病种繁多,须仔细观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每一种病灶都有其特征,要根据不同点加以鉴别诊断。宫外孕破裂常有急腹症症状,一般有闭经史,尿HCG(+),超声多在一侧宫旁发现混合性包块,外形不规则,呈包裹状,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与一侧卵巢粘连成团,于子宫周围、双髂窝及肝肾隐窝可见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区。卵巢肿瘤多数为囊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囊性畸胎瘤均为赘生性囊性肿瘤,卵巢囊肿宫旁均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大部分透声较好,形态规则,包膜光滑整齐,部分囊肿内可见分隔回声或絮状、点状回声。卵巢畸胎瘤是由皮脂样物、毛发、骨骼、牙齿等三胚层的不同结构组成,由于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同,使肿瘤内

不可轻视的“颈部肿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2620572.html, 不可轻视的“颈部肿块” 作者:吕斌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8年第05期 案例一:张勇在半个月前的一次洗脸时无意中发现,右耳下方有一个肿块,没觉得痛,摸起来硬硬的,也不滑动。听人说可能是淋巴结肿大,应该关系不大。但张勇怀疑会不会是什么严重的病呢? 案例二:在幼儿园上大班的6岁的文文,2周前左耳下出现了肿块。两边脸明显不一样,早晨起来就叫痛,但过了一天肿块就消了。妈妈担心是不是扁桃体发炎或淋巴结肿大。看看孩子没发热,就没有贸然吃药。但1周前,文文左耳下又出现一个肿块,一天后肿块又消了。妈妈怀疑这次可能是中耳炎,因为入夏以来,孩子一直在游泳。但仔细看看孩子的耳朵,没发现流脓。虽然孩子两次耳后出现肿块都是自行消退,但妈妈还是挺担心,会不会是其他什么疾病的先兆.是不是应该去看看医生? “颈部肿块”是指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或颈部出现异常的包块。颈部是头面部和躯干部淋巴的重要汇总处,是呼吸道、消化道的枢纽,是消灭细菌等有害病原菌进入机体的重要门户,也是先天性畸形、肿瘤的好发部位。因此,颈部是人体的肿块多发区。据临床统计,颈部肿块可由60多种疾病引起。 国内外学者对颈部肿块的诊断总结出一条“80%规律”:①对于不是甲状腺部位的颈部肿块,有大约20%属于炎症或先天性疾病,而其余80%属于真性肿瘤;②对于真性肿瘤,又有大约20%属于良性肿瘤,80%为恶性肿瘤,同时与性别有关,女性约占20%,男性占80%③在颈部恶性肿瘤中,有20%原发在颈部,而来源于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转移病灶占80%;④颈部的转移病灶有80%来源于头面部,20%来源于躯干部。 儿童颈部肿块以淋巴结炎最为常见。这种肿块本质上是一种炎症反应性肿大。其特点是:①肿块大多位于下巴周围;②肿块一般呈圆形,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有移动性,触摸时有疼痛感;③肿块大小会有变化,发炎疼痛时往往会增大,疼痛减轻时又会缩小,这种可变性大部分是炎症肿块的特征。不过,我们也不要忽视儿童颈部恶性肿瘤,虽然很少见,但预后较差。因此,如发现有单个、质地较硬的肿块时,还是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 学会自查颈部

四肢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

四肢软组织肿块超声诊断 四肢软组织肿块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有肌肉损伤及血肿,滑液及腱鞘囊肿,皮脂腺囊肿,关节囊积液,纤维瘤,脂肪瘤,腱鞘巨细胞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假性动脉瘤,肌疝,骨化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炎性包块,滑膜肉瘤,腺泡状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现将各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点归纳如下。 1 肌肉损伤及血肿损伤的肌肉局部组织水肿、纹理中断、回声减弱。出现血肿时,存在无回声的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显像。时间久之,逐渐出现回声,甚至因机化而成为高回声。 2 滑液及腱鞘囊肿滑液囊肿为滑液囊内液体积聚,出现无回声区,无彩色血流显像,多为腘窝囊肿。而腱鞘囊肿多见于腕、

足背部的关节及肌腱附近,单房的无回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像。 3 皮脂腺囊肿边界清晰,壁较厚的囊性肿物,内有细点状回声,呈漂浮状,后方回声增强,加压后可变形,无彩色血流显像。 4 关节囊积液关节囊扩张,内出现液性暗区,无彩色血流显示[1]。多发生于膝关节。 5 纤维瘤发生于皮内的圆形中低均匀回声、边界清楚的、实质的肿块,无彩色血流显像。 6 脂肪瘤位于皮下的多表现为椭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均匀的低回声区。而肌肉组织内的多为梭形,无明显包膜的不均匀的强回声区,当肌肉收缩时肿块更清晰。无彩色血流显像。

7 腱鞘巨细胞瘤多位于皮下,小于cm 的分叶状实质性低回声肿块,中央有强回声分隔,其内可有液性暗区,常有完整包膜,探头加压时肿块可以压缩。彩色血流显像可见闪烁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 8 血管瘤多位于皮下或肌肉内。边缘一般多较清楚,而弥漫分布的血管瘤则边界不清。多无明显包膜。实质部分为强回声结构,扩张的血管或血窦为液性暗区,探头加压时液性暗区可以变小或完全消失,取消加压时,液性暗区还原。扩张的血管或血窦内血流缓慢,常有血栓形成及钙化,声像图上表现为肿块内呈强回声光带或光斑,后方伴有声影[2]。彩色血流显像可了解血流的速度、流向及来源。肿瘤也可表现为实质性中等回声结构。 9 神经纤维瘤为软组织内类圆形的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血流显像可见条状的低速动脉血流,Vp<30 cm/s,RI ~。

腹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

腹部肿块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吕进23人已访问 腹部肿块 一、右上腹肿块 (一)肝右叶肿大 1、原发性肝癌 [诊断要点]多数病人有慢性肝病史或长期饮酒或血吸虫感染史。右上腹部疼痛,以胀痛为主,精神疲软、乏力、纳差、体重减轻。肝病面容、肝掌或蜘蛛痣;右上腹部可触及肝脏肿大,质地硬,可有压痛或叩痛;弥漫性肝癌肝左叶也可肿大;其他尚可以有肝硬化的体征,如腹水、双下肢水肿等。血细胞及血小板降低,AFP升高,动态观察可见其持续性升高,若>800ng,则可以确诊。超声、CT、磁共振成像均可见肝内占位效应。如行血管造影可见肝内肿瘤血管染色。超声、CT引导下肝内穿刺获取肿瘤细胞也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要点]与肝硬化鉴别:后者有肝硬化的症状与体征,常无肝肿大的表现,AFP阴性或处于低滴度阳性;影像学检查无占位效应。与肝脓肿鉴别:后者常有肠道阿米巴感染史或皮肤细菌感染史;病人可有发热、肝区钝痛;肝区压痛及叩痛明显;AFP检查为阴性;影像学检查可见肝有液性占位性改变;如穿刺出脓液则可以确诊。与转移性肝癌鉴别:后者无肝硬化改史,而有原发性肿瘤的症状和体征,

肝内占位常为多发;AFP常为正常。与肝良性肿瘤鉴别:后者一般情况良好,AFP正常。 2、肝脓肿 [诊断要点]有肠道阿米巴感染或皮肤细菌感染史;发热伴肝区钝痛;肝脏肿大、边钝、肝区压痛及叩痛明显;B超、CT、MR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为液性;抽出脓液做细菌培养可以确诊;AFP检查阴性,血白细胞升高,中性比例增高。 [鉴别诊断要点]主要与原发性与继发性肝癌、肝脏良性肿瘤相鉴别。根据病史,肝区叩痛体征、是否发热、AFP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不难鉴别。 3、肝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要点]较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可无症状;如血管瘤直径较大,尤其>10cm者可以出现肝区胀痛;确诊肝脏肿大,但边缘尚光滑,质地软;B超、CT、MR均可见肝内占位,单个存在;CT增强扫描时延迟增强效应是肝内血管瘤的特征之一;肝血管造影可见肝内血管瘤显影。 [鉴别诊断要点]主要与原发性、继发性肝癌及肝脓肿相鉴别。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尤其CT出现延迟增强反应可资鉴别,必要时可行肝血造影以确定诊断。 4、肝炎 [诊断要点]不洁饮食史,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或接受生物制品输注的病人,近期内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食欲不振、厌油、乏

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用CDFI对经病理证实的218例乳腺实质性肿块进行超声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18例肿块经病理诊断,178例(81.7%)为良性肿块,40例(18.3%)是恶性肿块。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良性肿块的符合率为92.7%,恶性肿块的符合率为85.0%。良性肿瘤中以均匀低回声为主,周边可伴有包膜回声,形态较规则,无钙化灶,内部无血流信号或可见少许彩色血流信号,较大纤维瘤内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呈多角形或蟹足样,内部多呈低回声,无包膜,肿块内出现形态不一,呈细点状、斑片状、团状、条状、线状,以细点状多见的钙化灶。良性肿块、恶性肿块的血流阻力指数分别为0.60±0.05、0.74±0.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of benign and m alignant breast tumor diagnosis. Methods: 218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cases of breast solid mass were detected by CDFI, an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218 cases of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178 patients (81.7%) were benign, 40 patients (18.3%) were m alignant tumor. Compliance rate between ultrasonograph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benign tumors was 92.7%, in line with m alignant tumors was 85.0%. Benign tumors showed mainly a uniform low echo, associated with echo around the capsule, which form was regular, no calcification, no blood flow or visible within a few color Doppler signals, the larger fibroids could be seen the rich color flow within the signal. M alignancy were irregular, ill-defined, polygonal edges or crab-like, mostly within the low echo, no capsule, the mass appeared in different form, was fine point-like, patchy, tangled, strip, linear, more common in fine punctate calcification. Benign and m alignant tumors of the blood flow index were respectively 0.60±0.05, 0.74±0.07, bot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Color Doppler has good clinical value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and m alignant tumors. [Key words] Breast masses;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近年来乳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其中乳腺癌占我国妇女恶性肿瘤的第2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长寿命的关键。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得到肯定[1]。现回顾性总结218例乳腺实质性肿块患者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的检查结果,以探讨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软组织肿块超声波诊断价值

软组织肿块超声波诊断价值 笔者对经灰阶与彩色普勒超声检查,后行手术或穿刺活检被病理证实的154例体表软组织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高频彩超诊断软组织肿块的临床价值,临床正确处置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6月经我院高频彩超检查,后在我院及跟踪随访到外院处置的154例体表软组织肿块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证实。男95例,女59例,年龄1~72岁,平均50.3岁。其中良性134例(87.01%),恶性20例(1 2.99%)。 1.2 检查方法使用HP Imaging-Hx及TOSHIBA-6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变频探头,频率5.0~10.0 MHz。增益调至最灵敏度而不产生噪音,脉冲重复频率设置在500~1000 Hz,一般在500 Hz。能量输出调至能清晰显示出所检血管的最低水平。壁滤波一般置于50 Hz。脉冲多普勒取样框大小通常为1.2~ 2.4 mm。充分暴露患处,对病变部位作十字交叉位扫查,测量上下、左右及后三组径线。重点观察形态、包膜、边界及内部回声情况。用CDFI观察病灶内血流分布情况,PW测其收缩期最大流速(Vp)及阻力指(RI),θ角度纠正控制在60°以内。别病例当即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抽吸活检。 2 结果 2.1 154例软组织肿块的病理结果分类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134例,包括良性淋巴结增生2例、异物肉芽肿1例、结节性及增生性筋膜炎2例、骨化性肌炎6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鳃裂囊肿1例、皮样表皮样囊肿2例、滑膜及腱鞘囊肿18例、皮脂腺囊肿4例、脂肪瘤44例、脂母细胞瘤1例、纤维瘤10例、韧带状瘤3例、血管瘤13例、淋巴管瘤2例、平滑肌瘤2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腱鞘巨细胞瘤3例、假性动脉瘤6例及颈动脉体瘤1例。恶性病变20例,包括转移性淋巴结1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腺泡状肉瘤1例、淋巴管内皮肉瘤1例及滑膜肉瘤1例。 2.2 声像图特征及多普勒特点 2.2.1 头颈部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及皮样表皮样囊肿分别发生在颈正中舌骨水平上下、颈侧方及颏下部的类圆形无回声区,透声性好、周界清晰,无彩色血流显像。 2.2.2 滑膜及腱鞘囊肿分别发生在腘窝、臀部滑膜囊及膝部、腕踝等处的类圆形无回声区,透声性好、周界清晰,无彩色血流显像。 2.2.3 皮脂腺囊肿发生于皮内的类圆形无回声区,透声较差,内有中等密集回声,可被压缩,无彩色血流显像。 2.2.4 异物肉芽肿位于皮下的椭圆形、境界清晰的低回声区,内部可见异物所致的高或强回声伴彗尾征。无边界清楚的扁圆形低回声区。 2.2.5 良性淋巴结增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扁圆形低回声区,中央部分为中等回声。大多为散在,多发,有的呈串珠样排列。彩色血流显像仅在中等回声区内见血流,Vp均<20 cm/s,RI 0.55~0.75。

浅表软组织肿块

浅表软组织肿块 2009-01-29 19:46 一、皮肤乳头状瘤 皮肤乳头状瘤(cutaneous papillomatosis)为皮肤的常见良性肿瘤。主要由于原因不明的鳞状上皮增生,在皮肤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肿瘤为单发或多发,表面常有角化。易恶变为皮肤癌。阴茎乳头状瘤极易癌变为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治疗以手术为主,连同基底部完全切除,亦可行冷冻或电切。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 乳头状统非真性肿瘤,多由病毒所致。表面是乳头向外突出,见多根细柱状突,其中轴见毛细血管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伸延。有时可自行脱落。 老年性色素统多见于头额部近发际、暴露部位或躯干等处,高出皮面,黑色,斑块样,表面干燥、光滑或呈粗糙感。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伸延。如病变扩大或增高、破溃出血,则有恶变为基底细胞癌的可能。但总的恶变率不高。无恶变征象者,可予观察,亦可手术切除。 二、皮肤癌 皮肤癌(dermoid cancer)是皮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多见于头面部及下肢。具有发展慢,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等特点。 基底细胞癌(basalcell carcinoma)来源于皮肤或附件基底细胞,多见于老年人;以局部形成溃疡为主要表现,呈浸润性生长,发展缓慢,很少有血道或淋巴道转移。可伴色素增多,呈黑色,称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但其质地较硬,表面呈蜡状;破溃者呈鼠咬状溃疡边缘,易出血,有臭味。好发于颜面及颈部,如鼻梁旁、眼睫等处,有时破坏颅骨而侵入颅内。对放射线治疗敏感,也可行手术切除或术后辅以放疗。 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主要表现为具有感染征象的局部肿物,多见于成年男性,常发生于头颈、阴茎及四肢常暴露的部位。早期即可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其也可能由慢性溃疡或窦道恶性变而来。表面呈菜花状,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致恶臭。可有局部浸润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在下肢者常伴骨髓炎或骨膜炎。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时至少包括肿瘤外周围Zcm 以上的正常组织,并需切除足够的深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时,应同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其对放疗亦敏感,但不易根治。在下肢严重时伴骨髓浸润者,则常需截肢。 三、痣与黑色素瘤 黑痣(melanoticnevus)又称色素痣,是由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色素斑块。可分为: 1.皮内痣(intradermal nevus)最为常见,呈局限性颗粒,亦可成片状,表面光滑。痣细胞位于真皮层中,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没有活跃的痣细胞。常有毛发生长(称毛痣),很少恶性变。一般不需任何治疗。 2.交界痣(junctional

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方法

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因其简便、无创,且可重复进行,故而成为颈部肿块辅助检查的首选方法。应用此项检查可以了解肿块的大小、部位、形态,其与周围组织,特别是邻近血管的关系;肿块为实质性还是液性;有无结节,结节边界是否规整等情况。然而超声影像对肿瘤的诊断仍不够理想,尤其是良、恶性的鉴别尚有困难。 2.X线拍片 颈、胸部的x线正侧位平片检查可以观察颈部软组织块影,及其内有无钙化影,如沙粒样钙化影较常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还可了解气管有无受压移位、狭窄、肺部有无原发灶或转移灶等情况。 3.CT、MRI检查 对颈部肿块的定位和鉴别,不仅具有诊断意义,更具有指导手术的意义。可观察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密度改变,在周围组织与肿块密度对比尚小时,还可通过注射造影剂行增强扫描,提高对肿瘤的分辨率。对于判断肿块的良、恶性,以及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上,有独到的优越性。 4.核素扫描 可用于甲状腺肿块的鉴别。此外,对于颈前正中线肿块,有排除异位甲状腺的意义。 5.喉镜和鼻咽镜检查 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中,原发灶多来自鼻咽、口咽、喉咽、喉部等区域,应用喉镜和鼻咽镜含纤维或电子鼻咽镜、喉镜对上述部位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寻找原发灶有重要意义。发现可疑原发灶者,应行病理学活检以明确诊断。 6.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 目前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穿刺后,针道种植性转移的机会极少。可判断颈部肿块的组织来源和良、恶性,因其简便、安全,以及阳性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高等优点,目前临床被广泛应用。 7.肿块切除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 肿块尽可能整块切除活检,非做楔形切除不可时,应妥善缝合被膜,防止肿瘤对创面的种植。

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颈部肿块 颈部肿块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对一个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乃至耳鼻喉科、外科医生如何决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颈部解剖层次复杂,组织结构精细,以及胚胎发育、淋巴回流等特点,使该部位不但肿瘤类别多,就是同类肿瘤其表现亦有很大差别,再加上自胸腹腔及鼻咽部等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肿瘤,使之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1,4,5]。本文试就颈部各分区的好发肿瘤、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1 诊断步骤 和全身其他部位的肿块的诊断步骤一样,问诊、视诊、触诊、听诊都是必须的。在问诊中应特别注意病史的长短,Skandalakis提出的“7”的规律,对颈部肿块的初步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即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多为炎症,发病在7周~7个月的多为肿瘤,发病在7年以上的多为先天性畸形[3]。视诊要着重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表面皮肤色泽、有无搏动等现象。触诊是颈部肿块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初步探知肿块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还可探查肿块的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波动感,以及肿块的大小、形态、有无压痛、搏动、震颤等情况。听诊一般不属常规检查,但对一些特殊肿瘤如蔓状血管瘤、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瘤等有一定帮助。全身检查在鉴别其他部位原发灶在颈部的转移性肿块是十分必须的。如发现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应想到消化道或呼吸道肿瘤转移的可能。某些辅助检查有时可成为颈部肿块最后确诊的重要依据,如X线、造影、B超、穿刺、脱落细胞检查、活组织检查、同位素、超声波检查等,必要时可选择CT、磁共振检查,以提供确诊的可靠依据[4]。 Skandalakis提出的“颈部肿块80%规律”可使临床医生在作出诊断之前就有一条正确的思路。此规律如下: 颈部肿块甲状腺肿块占±20% 非甲状腺肿块占±80%炎性肿块、先天性畸形及其他占±20%肿瘤性肿块占±80%良性肿瘤占20% 恶性肿瘤占80%原发性占±20% 转移性占80%来源于锁骨下占±20%来源于锁骨上占±80% 国内所报道的百分率与上述结果有所差距,但大体相近,基本符合这一规律[3,8]。 一些特殊试验如伸舌试验、透光试验、吞咽试验、肿块加压回缩及体位试验、穿刺液观察等,在一些特殊肿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位于颈中线舌骨上下的甲状舌管囊肿,在伸舌时,肿块有内缩现象;甲状腺来源的肿块,由于其包膜和气管前筋膜的来源一致,故在作吞咽动作时,肿块可随喉头上下活动;囊性水瘤由于其内容物为透明的淋巴液,故透光试验阳性;肿块加压回缩及体位试验多用于鉴别海棉状血管瘤;穿刺检查用于鉴别囊性肿瘤,如血管瘤可通畅地吸得易凝血液,有时肉瘤亦可吸出血液;囊性水瘤的穿刺液

常见颈部肿块

颈部肿块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是颈部肿瘤、炎症、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常见体征。引起颈部肿块除甲状腺疾病外,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一、甲状舌管囊肿(瘘)是与甲状腺发育有关的先天畸形。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是由口底向颈部伸展的甲状舌管下端发生的,以后该管自行退化闭锁。若退化不全或未退化,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颈前区中线、舌骨下方出现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囊性感,无压痛,不与皮肤粘连,随伸舌而上下移动。有时继发感染而破溃,形成甲状舌管瘘。治疗应采用手术切除;合并急性感染者,需先控制感染,再行手术切除。二、颈淋巴结结核是结核杆菌经鼻咽部、扁桃体等处侵人引起的,少数继发于肺结核。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出现单个或多个成串肿大淋巴结。病变多数位于颌下区及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早期,淋巴结肿大,质韧无痛,散在而活动,以后逐渐互相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移动的结节性肿块。晚期,肿大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变、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溃破后流出豆渣样碎屑或米汤样稀薄脓液,日久潜行蔓延,形成不易愈合的窦道或溃疡。部分病人有低热、消瘦、食欲不振等结核病全身症状。患者应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局部治疗视具体情况而定。早期病变较局限可作切除;形成寒性脓肿尚未破溃时,可穿刺抽尽脓液,并注入链霉素或异烟肼溶液;已破溃者可行病灶刮除术,加强用链霉素或异烟肼溶液换药,伤口多能愈合。三、慢性淋巴结炎常继发于头、面、颈、口腔的炎症病变。一般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常位于颈侧区、颌下和颏下区。体积不大,扁平,质中等,表面光滑,能推动,活动而互不粘连,可有或无明显压痛。经治疗原发病灶后,颈淋巴结炎自能好转,颈淋巴结可缩小,但难以完全消失,且常反复发作。通常不必作特殊处理。在鉴别诊断困难时,可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四、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肿大的淋巴结常首先出现在一侧或两侧胸锁乳突肌周围或锁骨上窝。早期,肿大的淋巴结散在、尚活动、稍硬、无压痛;以后可迅速增大,相互粘连成团,且固定。同时,全身淋巴结及肝脾均肿大,并有不规则高热。淋巴结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多采用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五、淋巴结转移癌一般先有原发癌的临床表现,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上颈部淋巴转移癌的原发病灶,绝大多数(85%)在头颈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状腺癌转移最为多见。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病灶,多在胸腹部,如肺、乳腺、胃肠道、胰腺等。肿大淋巴结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坚硬如石,表面不平,尚可被推动;以后迅速增多,互相融合呈块状,且固定,常伴有局部或放射性疼痛。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破溃、感染、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带有恶臭的分泌物等。有时原发癌灶往往很小,多无自觉症状,而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此时,需要全面细致地检查才能发现原发病灶,必要时可切除肿大淋巴结活检,以助确诊。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7-02-20T14:32:34.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作者:朱红霞1 赵静2 任金霞3 [导读] 临床在鉴别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疾病时,可考虑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式,诊断准确性高,有较大应用价值。(1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山东聊城 252600(2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磁共振室山东聊城 252600)(3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卫生院山东聊城 252653)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取方式,从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浅表软组织肿块患者中,抽取67例纳入到研讨范围中,回顾分析其病历记录资料,患者均经病历检查证实,再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方式进行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67例患者中采用病理学诊断方式结果显示共55例患者为良性患者,占比为82.09%,其中超声诊断良性52例,3例恶性,诊断准确率94.55%;病理诊断共12例恶性患者,超声诊断出10例,准确率为83.33%。总准确率为92.54%(62/67)。对比良恶性患者血流参数状况,包含获动脉谱、可探及血流信号、Vmax、RI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鉴别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疾病时,可考虑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式,诊断准确性高,有较大应用价值。【关键词】浅表软组织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050-02 Clinical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masses Hong-xia zhu1 jing Zhao2 Jinxia Ren3 1The ultrasound liaocheng in shandong liaoche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252600 2Magnetic resonance (NMR)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room shandong liaocheng liaoche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252600 3Lao zhao zhuang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in shandong linqing city, liaocheng in shandong, 25265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masses. Methods Using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rom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masses in patients from 67 cases into the scope of the stud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edical records,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then receive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method, the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67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55 patients with benign patients, accounted for 82.09%, The parameters of blood flow were compared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patients, including arterial spectrum, blood flow signal, Vmax, RI index,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masses can be considered,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is high, and it ha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masses;Color Doppler ultrasound;Diagnosis; Inspection; accuracy 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则为浅表软组织肿块,肿块成分具有一定复杂性[1],且病变状况也较多,所以,给予常规性二维图进行检查,无法进行有效诊断。研究指出,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判定和血流影像诊断在诊断浅表软组织肿块上具有较高灵敏度。此研究列入67例患者到研讨领域中,其目的在于研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块的临床诊断作用和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取方式,从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浅表软组织肿块患者中,抽取67例纳入到研讨范围中,回顾分析其病历记录资料,67例患者接受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均满足WHO组织规定的浅表软组织肿块疾病判定标准[2]。67例患者中37例男性,30例女性,年龄阶段18.6岁~75.6岁,年龄平均为(47.3±4.1)岁,患者均在入院时则可触摸到肿块,出现肿块的时间大约为2.5天~21.5年,平均为(1.6±1.3)年,肿块直径为0.6厘米~12厘米,平均直径(5.5±1.2)厘米。67例患者各方面条件均完全性满足此研究中规定的各项入选标准。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方式检查,5mHz~13mHz为探头频率,按照其病变位置,采用合适体位,用直接扫查方式。肿块内部回声状况、有无包膜、边界、形态、大小等均先采用二维超声进行观察。再采用CDFI方式观察肿块内部血流和附近特点,并用PW方式检查血流,记录其阻力指数、血流最大速度等参数。其金标准为病理诊断结果,把病理诊断结果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χ2)、计量资料(t)分别采用(n,%)、(x-±s)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67例患者中采用病理学诊断方式结果显示共55例患者为良性患者,占比为82.09%,其中超声诊断良性52例,3例恶性,诊断准确率94.55%;病理诊断共12例恶性患者,超声诊断出10例,准确率为83.33%。总准确率为92.54%(62/67)。详见下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