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环境科学是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文从分析教材入手,选择了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材,构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国家于2010年批准设立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基础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面广,既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1]。而且由于该学科发展极为迅速,课程内容的理解差异较大,如何紧跟时代发展

的步伐,全面体现该课程的科学内涵,是环境科学基础教学中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环境科学的教材,比如师范大学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中山大学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等。其中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被多家院校选为教材,因为该书理论体系较完整,既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又涵盖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是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更偏重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剖和解决技术。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有一定深度,较适合研究生教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则以生态环境为主线,淡化了环境污染问题。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引入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2]。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关于

环境科学的一些教材也比较重视人口、资源及其生态问题,涉及面更广。通过考察国内的多本教材,结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最终选定的教材是南开大学鞠美庭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该书教学内容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环境、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本教材中添加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近期研究成果,同时重要概念均配英文解释,这更加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2教学模块的构建

以鞠美庭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为基本教学内容,我们设置了三个教学模块,第一大模块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人口及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第二大模块分述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物理污染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第三大模块是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与实践。通过第一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对环境

科学学科有综合、系统的认识,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第二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以及污染物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第三模块的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环境科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使命感。此外,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有深有浅、有详有略。比如,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后续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固体废物资源化,因此讲授固体废弃物时资源化部分则略讲。鉴于学生对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部分知识已在中学掌握,这些方面的部分内容也略讲。而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探讨,则不仅限于教材内容,还就书本上未涉及的海洋污染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3教学模式的探索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由于本课程是在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所以整个内容的讲解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又要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还要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

果。针对上述基本要求,为了实现由“专业对口”观念向“专业适应”观念的转变,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知识、素质、能力”并重教育模式的转变,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有效地探索。首先,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备课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筛选、归纳相关材料,通过列举大量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力,通过案例分析梳理专业知识,通过分享国内外前沿的科研动态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最闪光的前瞻性思想和环保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展现案例。注重课堂互动,将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项目调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作用。可以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辩题,通过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再次,角色互换模式。分配部分章节让学生搜集资料,分组讲解。通过收集资料、甄选资料、制作课件、讲解阐述等环节,锻炼学生制作PPT课件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角色互换模式,在培养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还有助于增进班级团结,有助于建立更融洽的师生关系。综上所述,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须不断探索,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红,郭硕.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3-94.

[2]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57-59.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专业开题报告

环境专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 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下面是环境专业开题报告,欢迎参考阅读! 论文题目: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研究 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08环境工程一班 一选题依据 1.设计题目: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研究 2.研究领域: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3.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我国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也不乏废弃物的产生,其中秸秆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固体废弃物,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处理。焚烧秸秆现象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造成烧伤甚至死亡,更是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利用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既将农业秸秆有效的处理了,减少了固体废弃物,节约了资源,也制备了具有良好吸附性能、也可以作为燃料的活性炭,满足了人们对活性炭的需求。处理了固体废弃物,较好的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利用农业秸秆类废料制备活性炭是一种既可以减少环境 污染,又可以拓宽能源渠道的新模式。制备活性炭的秸秆有:玉米杆、

稻壳、稻杆、剑麻杆、黄麻杆、蚕豆杆等。不同的秸秆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备活性炭。如稻壳类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NaOH法、磷酸法、氯化锌法。稻杆类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方法、微波辐照法。近几年来,利用廉价易得的农业废弃物—秸秆来制备活性炭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制得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还可以作为燃料来燃烧。 虽然我国拥有巨大的农业秸秆类资源,但现阶段对其应用还十 分有限,对于很多秸秆制备活性炭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对于真正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利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推进。利用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不仅可以扩大废弃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环境,真正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活性炭在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制备质优低廉的活性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将来可能生产出更优质的低廉的活性炭。 二毕业设计研究的内容 1.重点解决的问题: (1)制备工艺的选取,活化剂的选择 (2)活性炭性能的研究 (3)活性炭灰份去除 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方面: (一)、使用何种活化剂 (二)、活性炭的性能研究

环境科学导论09级关键知识点-201012

环境科学导论10级考试题 Ch1绪论 Ch2生态学绪论 Ch3人口问题与环境 Ch4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h5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Ch6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Ch7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Ch8能源、粮食与环境 Ch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与对策 Ch10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 一、选择题: Ch1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 A ),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B.社会环境C.生物环境D.研究重点 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就是通常所称的( D )。A.中心事物B.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D.自然界 3、水俣病的成因是人由于食用鱼、贝,而使机体中富集了( D )。 A.镉B.多氯联苯C.砷化合物D.甲基汞 4、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5、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B.全球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水旱灾害 6、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 C )。 A.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B.最优状态的要素C.最差状态的要素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Ch2 7、种群是指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C )的组合。 A.不同个体B.生物群落C.同种个体D.生态位 8、群落是指不同种的( B )有规律的集合体。 A.细菌B.种群C.食物链D.动物 9、一个营养级上生存的生物量有一个极限,它取决于( A )的数量。这个事实适用于人类。因而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数量。 A.前一个营养级B.下一个营养级C.生态效率D.分解率 10、某些有毒物质在沿( A )传递过程中其毒物沿营养级增高而富集,毒性增强。许多公害病就是这样引起的。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位D.生态金字塔 11、生产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 A ),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类群及人类的需要。

环境学概论论文(水环境)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XXX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北京100044) 摘要本文浅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形成与特点等方面浅析地下水资源被工农业及城市广泛利用的缘由,叙述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一些不良环境问题这一现状,最后从法律和技术等角度提出一些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特点利用保护 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由于其分布广泛,水质良好,便于利用等特点被人类广泛利用。地下水可以说是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的重要水源。但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城市缺水现象尤为严重。地下水作为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引起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 1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海洋和江河湖泊中的水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圈中成为大气水,大气水在重力作用下以大气降水(降雨和降雪)的形式落回到地球表面。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进入土壤中和岩体里,形成了地下水。地下水存储和运移在地表下的土体孔隙、岩体空隙和裂隙之中,它们在重力作用下,从陆地向海洋运动。在地形低洼处,地下水会喷出成泉水、聚流成江河、汇集成湖泊,进而形成地表水。然而,绝大部分地下水,依然在地表下默默地向海洋进军,最终回归大海,完成自身的循环。 地下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水质良好,不易遭受污染,是饮用和生活用水理想的水源;流量比较稳定,在干旱季节有一定的调蓄能力;水温变化小,并可调节蓄能,冬灌夏用或夏灌冬用;就地利用,修建取水工程投资少、周期短、速度快。因而,在我国的国土开发、农林业、畜牧业及重要工业基地的兴建及城市发展中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与利用[2]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地下水的年开采量约为5 500亿立方米,其中美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分别约为l135亿立方米、760亿立方米、138亿立方米和27亿立方米;到了20世纪末,全球地下水年开采量已经超过7500亿立方米;近3O年中,全球地下水年开采量以印度和中国的增长量最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约为767亿立方米每年,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已成为主要供水水源,北方l7省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达660亿立方米每年,约占全国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的87%,北方地区总用水量的3O%;其中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开采量为236亿立方米每年,占全区水资源利用总量的5O%以上。全国l81个大中城市中,33%的城市以地下水供水为主,22%的城市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兼用,其余城市则以地表水为主。华北27个主要城市中,地下水供水量占城市总用水量的8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促使人们不断加大对地下水的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层在不断加深,开采范围持续扩展,甚至是超量开采。这种开采方式,在水文地质学界被称为“掠夺式开采”。近几十年来,超采地下水资源已经诱发了地面沉降、地表塌陷、地裂缝、生态退化、土壤沙漠化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在我国西部的许多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导致大量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在新疆,由于超采地下水,天山北坡和吐哈盆地绿洲边缘植被严重退化,一些片状的沙漠呈现合拢之势。因此,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到达不得不节制的地步,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行动起来,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 3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化学生物学小论文 (3)

化学生物学论文 班级:2009级化学生物学班 姓名:冯昊源 学号:2009111123

酶结构研究的内容概述 【摘要】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分子,所以又称为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在温和的条件(如温室、常压和水溶液中)下以很高的速度和效率进行。所以,酶是维持生命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可以说,没有酶就没有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也就没有生命。而酶的催化活性是由其结构所决定的,酶结构的研究成为了酶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酶结构研究的举例,重点介绍酶的1到4级结构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酶结构酶结构研究

1 引言 1.1 酶的概念 生物体内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绿色植物、某些藻类和细菌能够以简单物质(如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为原料,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动物和大多数细菌可以通过摄取外界营养物质,经过分解、氧化、合成等过程,为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结构材料。实际上,所有的生命现象(如生物个体的繁衍、生长、分化、代谢、运动等),都是各种复杂的化学变化的结果。生物体内进行的所有这些化学变化都由一种特殊的物质,即酶的催化下进行的。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分子,所以又称为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在温和的条件(如温室、常压和水溶液中)下以很高的速度和效率进行。所以,酶是维持生命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可以说,没有酶就没有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也就没有生命。酶和一般的化学催化剂一样,它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酶能够稳定底物形成的过渡状态,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所以一般的化学催化理论和规律,同样适用于生物催化体系。 1.2 酶的催化作用特性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不仅作为各种复杂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而且也作为生物体内不同能量之间转换的中间体。与一般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有高度专一性、高度催化效率及其催化活性的可调节性和高度的不稳定性(变性失活)等特点.酶的这些性质使细胞内错综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物质代谢与正常的生理机能互相适应. 1.3 酶结构概述 酶属生物大分子,分子质量至少在1万以上,大的可达百万。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若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可导致酶活性丧失。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酶所催化的反应物即底物,却大多为小分物质它们的分子质量比酶要小几个数量级。 酶的活性中心只是酶分子中的很小部分,酶蛋白的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并不与底物接触。组成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存在不同的功能基团,如-NH2.-COOH、-SH、-OH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其实学环境的挺不好找工作的,如果能考上公务员那是最后,去环境的设计院也很不错,再有就是去污水处理厂,去环保公司。有的工厂也有环保要求得也需要学环境的,如化工厂,制药公司等。其实第一份工作干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积累经验。(天津科技大学) 就我们今年这批毕业生来看环境科学专业是比较难就业的几乎没有几个工作理想的大多都改行了没办法啊被逼的我们毕业后总得先养活自己而不能守着环科不放至于发展的话当然还是去政府部门最好了比如市政规划环保局等都不错.如果是进污水处理厂化工厂的话也可以毕竟可以对口,前景也很看好毕竟经济的发展必然回让人们重视环境但那估计是67年后的事假如能在老本行上坚持下来也会很好的.但当前找工作的话从我们学校来看大多对口的转到仪器分析上去了毕竟环科接触的仪器很多^偶尔还有个跑环保仪器设备的(青岛科大) 环境科学最好去环保局,污水处理厂那些单位只是单一的一面,去建设系统的也可以,比如说自来水公司,我是环境科学毕业,就在自来水工作(青岛理工) 最好的是去大型的企业,一般有配套的设设施。这方面要靠机遇。去政府和事业单位也是不错的,当然要考,退而去其次去政府办企业也是不错的。机遇很重要,看准了赶快定,我个人认为工作不是难找,是机遇问题,比如我,就收到好几个大型企业的签约要求,有的同学就一直没找到。找工作,看以后个人的发展环境最重要,一定要挑个有发展前途的(去政府是因为待遇好,稳定,其实发展环境不是很好)。(山东科技大学) 看你是从事什么方向的研究了大气的可以去气象局据说今年宁波气象局今年是硕士年薪8万环保局环境监测站都可以去事业单位工作低待遇好要是有关系以后可以考虑升到局长之类的还还可以去飞机场做天气预报大气污染指数搞水的也可以去自来水厂要是对工作没要求只是要求工作环境事业单位是首选(东北农大) 要当一个体面的白领那当然是去设计院了最好是大点的不要去那些小公司拿人当驴用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要屈就一下毕竟做设计要的是经验然后就可以考环境类的工程师有了这个本本混几年能拿到年薪十万左右但是目前环境的就业情况正在好转中.. 行业也在发展中一时可能不会待遇那么好如果确实对此行业有兴趣还是不要抛弃本行做做设计不错的.. 然后可以考公务员嘛那待遇太好了不过可能比较难要求比较高... 然后就是去化工企业那就不是做设计了可能是搞生产管理之类的发展的好的话比去做设计起点高一些前途大一些你要是硕士毕业的还可以去一些科研单位博士毕业的还可以去大学搞教学、科研(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前国内的就业单位,分为公职(公务员、教师)和企业用工。企业内的岗位主要分为(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行政、财务、法律等岗位),所以,有一些专业,是通用型专业,比如市场营销、财会、法律、行政管理等,到那个企业都可以。 而其他的非通用型的专业,则需要选择相应的行业就业。比如学医药的,可以去医药行业的不同岗位(比如去医疗机构做市场推广、做销售、做研发等等),学环境的,当然也是去环境类企业的不同岗位。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生物与环境论文

生物与环境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时时刻刻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即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是普遍适应环境的。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大自然对水的分配是很不公平的。既有浩瀚的大海、数不清的江河湖泊、成片的冰川;也有“水贵如金”的沙澳,以及炎热的热带干早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有生物的生存,而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在潮温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一般是能够得到满足的。然而,在那些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区,植物是怎样利用水分的呢? 我们知道,各种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不同的环境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适应能力。而在干早炎热的严酷自然条件下,也锻炼出了一大批百折不挠的抗旱植物。特别是在沙漠地区,这些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缩得很小,以尽可能的减少水分的蒸发。 如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针刺状,麻黄的叶子变成茸毛状,怪柳的叶子变成鳞片状,而有的植物如沙拐枣干脆就没有叶子。有的植物就用绿油油的叶柄或枝条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些属的植物如景天、落地生根、仙人掌等,一方面在降雨时,可将水分吸进体内储藏备用,另一方面在代谢途径上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植物的苹果酸含量在夜间增高,白天减少;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正好相反,白天减少,夜间增多;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也是白天少、夜间多。 仙人掌,在墨西哥被传为是神给墨西哥民族的一份赏赐。在墨西哥的一些史书里记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过着游牧生活的阿兹舌克部族,得到神的启示:“当看到一只兀鹰叼着一条蛇停在仙人掌上时,你们就可以在那定居。”一天,阿兹舌克部族人,果真看到了神所说的情景。于是,他们便定居在特斯科湖的一个岛上。后来,他们在那儿创建了特诺奇蒂特兰城。 这种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仙人掌是墨西哥的象征,却是属实的。墨西哥的国旗和货币上都有传说中的情景---“一只兀鹰叼着一条蛇停在仙人掌上”做成的图案。 墨西哥境内多缺水,半数以上的国土在海拔1000---3000米之间,全国70%---80%地区属于干早地区。那么,仙人掌是怎样在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里生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 境 科 学 导 论》 试 题 (50%) 一、 填空(每空格 1 分,共 2 0 分) 1、 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 圈、 水 圈、土壤 ---------- 岩石 圈和 生物 圈。 2、 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 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 5、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 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 的建议。 6、 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 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 之上, 之下的中间尺度。 __重金属污染 ________ 、 放射性物质污染 和持 染 物 污 染 等。 ,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 因 素 。 和 问题。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 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 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噪音 、振动 、热 光辐射 、放射性 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能源短 7、 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 地理实体,它处于 久 性 有 机 污 9、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 和 和 1 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三、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21分)

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4、T OC 总有机碳 5、 TOD 总需氧量 6、 TSP 粒径小于100叩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 7、 PM2.5 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卩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8、 PM10 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9、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 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 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 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 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 mg/m3。已知标况下 T为0C,压强为101325Pa (5分)。

环境科学导论课题论文

武汉工程大学 专题论文 论题:环境问题 题目:关于雾霾天气的污染问题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01 学生姓名:丁武斌 学号:1106020104 2014年5月7日

目录 关于雾霾天气的污染问题——以武汉为例 (1) 一、引言 (1) 二、雾霾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2.1、什么是雾和霾 (2) 2.2、雾霾的组成 (3) 三、雾霾形成的原因 (3) 四、雾霾的危害 (5) 五、雾霾的治理 (6) 六、个人如何应对灰霾 (7) 七、结论 (7)

关于雾霾天气的污染问题——以武汉为例 丁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生物工程01班,110602010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今武汉乃至全国关注较多的“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以及主要危害,预防措施。 关键字:雾霾;雾霾天气;雾霾成因;防治;环境污染;雾霾危害、预防; 一、引言 武汉市从2012年6月11日开始一周内出现两起严重灰霾天气。从2013年1月8日起武汉开始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来势凶猛,整个武汉三镇都被浓雾笼罩,空气达到重度污染。受雾霾和大风影响,汽渡、轮渡出现短时停航,长江江面能见度不足500米。据了解武汉雾霾天气已持续10天为新世纪以来最长,等到21日才终结。2014年1月,武汉市雾霾天气应急处置专项应急委员会决定,发布雾霾天气黄色预警,据了解此次是我市今年首次启动雾霾黄色预警,也是史上第三次同时启动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武汉市空气质量持续处于污染状况,出现了1天轻度污染、1天中度污染、5天重度污染、1天严重污染,特别是1月6日来,我市空气质量持续出现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水平。 雾霾天气的元凶是PM2.5,下面是世界各国的PM2.5标准:

生物小论文

生物小论文:进化理论的确立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一)比较解剖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二)古生物学1. 凌乱的化石证据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学号: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6.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7.生态学规律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的? 8.试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9.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 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举例说明,大型水电站对环境的正负效应。(提示:如长江三峡、埃及阿斯旺水坝等)。 2.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 3.有哪些途径可提高粮食产量? 4.为什么施用化肥、农药能污染环境?应如何防治? 5.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电、水力发电等方面) 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使用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1.太阳辐射等级数 表2.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 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 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 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 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 B 次生环境问题 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 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水俣事件:甲基汞 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 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二全球环境问题 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澄江县阳宗镇大竹箐瘦大地普通建筑石灰岩矿开采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分析 刘飞 (玉溪师范学院环境科学系,2007级 2007044111) 指导教师:高小茵 提要:本文对云南澄江义丰砂石料厂通过竞拍取得的澄江县国土资源局拍卖的阳宗镇瘦大地普通建筑用石灰岩矿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主要从项目开采对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物和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该项目的开采对于当地资源的利用,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石灰岩矿开采;环境影响分析。 引言 新建项目澄江义丰砂石料厂阳宗镇大竹箐瘦大地采砂场位于澄江县县城(凤麓镇)正北方向,平距约15公里左右。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0′15″~103°00′28″、北纬24°47′23″~24°47′23″,矿区平面投影面积为:0.0326km2,开采深度为:2225—2325米。矿区属澄江县阳宗镇管辖。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阳宗镇,阳宗镇至澄江县有高等级公路相连。矿区至最近村庄大竹箐1km,大竹箐距离阳宗镇4km,距澄江县城约15km。建设项目区内植被类型主要以杂草为主,覆盖率约50%,生物群落一般,生态结构一般。项目区没有国家和省级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动植物,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本文从项目开采对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物和水土流失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从政府对于该项目环境影响的判断,对于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的预测,对策措施的选择和发展控制方向的引导开展此分析,以期该建设项目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项目所在区域没有做过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的监测,项目地处农村荒山坡,砂场所在地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周围是荒山坡和部分林地。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及项目周围环境情况,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属二类区,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进行保护。评价区范围内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环境空气质量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1.2 建设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过程中,地基开挖、原料运输、土建施工等产生的扬尘量较大,对周围大约200m范围环境空气会造成一定污染,应及时洒水抑尘,加强监督管理,运输车辆采取遮蔽、覆盖等措施,杜绝运输途中沿路漏洒,材料堆放要规整,场地挖方产生的土方应及时回填,使施工时产生的扬尘降到最低限度,达GB162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无组织排放的要求,即周界外最高点颗粒物浓度≤1.0mg/N m3。 1.3 生产运行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矿山露天开采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爆破、采装、破碎筛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炮烟。露天开采产生的粉尘大部分为粒径大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迅速沉降,影响范围较小,通过采取洒水措施可防止粉尘高浓度扩散。项目地处偏远山区,距离居民区在800m,矿山露天开采产生的粉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范围较局限,并且只发生于白天。因项目作业场地开阔,炮烟很容易扩散,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 (1)粉尘:建设工程产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凿岩粉尘、爆破粉尘、矿石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露天采装时的扬尘以及运输扬尘。为无组织排放。 ①凿岩粉尘:凿岩钻孔时粉尘无组织排放量为2.90m3/a。 ②爆破粉尘:爆破产生粉尘约2.25m3/a。 ③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在晴天,每年破碎时产生的粉尘量为4.77吨/年,以无组织形式随风扩散。项目采用湿式破碎作业,即向空气中以及碎石洒水雾的方法降尘。其除尘率按80%计,粉尘排放量为1.908吨/年。在雨季,空气中水分含量大,矿石含水率高,破碎作业时基本不产生粉尘。 ④采装时筛分扬尘:根据类比,该项目筛分时所产生的无组织扬尘约为6.75m3/a。经洒水除尘后,除尘率按80%计,排放量为1.35m3/a。 ⑤道路扬尘:项目使用道路距离大竹箐村民小组约650m,且间隔许多高矮林木,要求运输车辆在经由居住区附近时以≤5km/h的速度行驶。根据《工业逸散性粉尘控制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得分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姓名学号 院系班级 任课教师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主要介绍其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一些解决方略,以此来表明部分环境现状,并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再从一些调查数据描述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出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不足。最后,再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温室效应、;因素;现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对策。 1.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在此我仅从第二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而在众多的次生环境问题中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就当前来看,全球变暖等大气问题也连连被拿上了桌面,足见大气问题在人们心中的重视程度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有多大。本文就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对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2.温室效应介绍 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次作业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次作业 姓名:甘倩雯 班级:制药二班 学号:1106030207 通过课上的学习我知道了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出现的雾霾、水华、干旱、水污染等都是由于人们肆意破换环境及环境治理不当造成的。在几年前我们还能看到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而现在连我们常去的东湖都散发着鱼腥和腐臭的味道,空气质量更是严重污染,蓝天白云已经很难看见,我有时会想现在的武汉应该快赶上曾经的雾都那种污染了。我觉得环保必须从个人做起,环保的意识也应该传播开去,让所有人知道目前过的环境状况和实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我通过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发挥历程,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78年)。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第二阶段(1979~1992年)。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1989年1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期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水、大气、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文件。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1992年在“里约会议”后,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主要有商品(各类产品) 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的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行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实行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的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项重大举措。 我从资料中发现随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一次次召开我过的各项环保规定不断细化,也获得了不少可惜的成就。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自然保护工作都取得了进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采取退耕还林,实施“山川秀美”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