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物质资料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有用的物质客体。按照基本用途的不同,可以把它分

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人类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包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

有。物质资料占有的形式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一、工业时代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

自原始公社解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物质资料占有形式一直表现为单一的私

人所有,即全部物质资料,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被私人所占有。这种物质资

料占有形式是与农业时代孤立、分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适应的。

十八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工业

时代的到来。在工业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社会化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形式和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不再相适应;另一方面在生活领域最初却并没有显示出社会化

的迹象,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和当时主要表现为个人消费的依然孤立、分散的生活

状况仍旧是相适应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理所当然地提出要

消除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消除生活资料私人占有的问题,所以他最初所设想的未

来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只实行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并不实行生活资料的公共占有

。他设想“自由人联合体”的成员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

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

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注:马克思:《资

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即分配给他们个人,由个人占有和支

配。显然,以马克思看来,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将表现为公共和

个人双重所有: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公共所有,而生活资料则属于个人所有。马克思把这

种物质资料的双重占有形式理解为“否定的否定”,指出:“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

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

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马克思:《资本

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后来,恩格斯又在《反杜林论》中对马

克思的这段话作了进一步说明:“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

品即消费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0页。)

随着工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也逐渐兴起和发

展起来,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不仅生产日益社会化了,而且生活的社会化也日益显露出来

;生活资料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生活资料,如饭店、旅馆、公共交通

、学校、医院等等;生活也日益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活动,如共同到饭店就餐,共同到

旅馆住宿,共同到学校学习,等等。这样一来,不仅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和生产社

会化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和生活社会化的矛盾也越来越不可

忽视了。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在生产领域实现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革是不够的,还必

须在生活领域实现变革,变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为公共占有。因此,马克思后来又进一

步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生产者用公有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社会总产品

”以后,应该从中扣除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维持和扩大生产的生产资料(包括“用来

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来应付不幸事故

、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另一部分是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生活资料

(包括“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

保健设施等”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两部分被扣除的物质资

料仍旧属于社会公共所有。只有在扣除了这两部分公有的物质资料之后,“才谈得上在

集体中的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费资料”(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9-10页。),即用来满足生产者个人自身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生

活资料,它属于生

产者个人所有。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物质资料占有

形式表现为公共和个人双重所有: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属于公共所有,另一部分生

活资料属于个人所有。

应该看到,马克思早先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他后来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

会第一阶段”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是有所区别的:前者的生活资料中不存在公共占有的

部分,而后者的生活资料中存在着公共占有的部分。可见,马克思本人对未来社会物质

资料占有形式的设想也是随着他所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按照上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设想,在本世

纪上半叶,苏联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随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包括中国)也相

继按照苏联的物质资料占有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种苏联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分为公共所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

两部分,公共所有的部分包括生产资料、部分生活资料(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生活资料

,如公共饮食服务、公有住房、城市环境保护、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等设施);个人

所有的部分是另一部分生活资料(满足个人自身生活需要的消费资料,如家具、用品、

服装、食物、农民的私有住房等)。因此,该社会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也表现为公共和

个人双重所有;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属于公共所有;另一部分生活资料属于个人所

有。这和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是一致的

二、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

十九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垄断时期,“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

的领导。这种转化为国家财产的必然性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

铁路方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5页。)。然而当时转化为国家财

产的物质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物质资料中所占的比重极其微小,没有也不可能改变

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的单一私人占有形式,因此,恩格斯指出,这部分物质资料转化

为国家财产并“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仍旧是“资本主义

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6

页。)。

二十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信息时

代的到来。在信息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单一的私人占有形式开始发生变化。随

着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在资本主义社会由国家占有的物质资料也在不

断增加,它们在社会全部物质资料中所占的比重相应地不断提高。当这一比重终于达到

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时,一定范围内的物质资料公共占有形式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

。物质资料公共占有形式的出现,特别是那些在国民经济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生产部门

的生产资料公共占有形式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一定限度内摆脱了“资

本属性”而具有了公共属性,从而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理想的总资

本家”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社会的经济管理机构,担负起调控社会经济的职能,这标志

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信息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分为个人所有和公共所有两部分,个人所有的部

分包括大部分生产资料(如私人企业、私营农场的生产资料,个人以股票形式占有的生

产资料的一定份额)、部分生活资料(包括:1.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生活资料,如私营

酒吧、私营美发厅、私人出租汽车、私立学校、私立医院等,个人以股票形式占有的服

务行业生活资料的一定份额;2.满足个人自身生活需要的消费资料,如私有住房、私人

轿车、家具、家用电器、服装和食物等等);公共所有的部分包括小部分生产资料(如

采矿、能源、钢铁、汽车和机器制造、大型水利工程、电力、铁路和航运、邮电、高新

科技等部门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国家以股票形式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一定份额)、部分

生活资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生活资料,如公立医院的医疗设施、公共学校的教育设

施、市政建设、园林环保设施、电视广播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国家以股票形式占有

的服务行业生活资料的一定份额)。因此,信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表现

为个人和公共双重所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和一部分生活资料属于个人所有,小部分生产

资料和另一部分生活资料属于公共所有。

信息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显著区别在于:后者的

全部物质资料都属于私人所有,没有属于公共所有的物质资料;而前者则只有一部分物

质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另一部分物质资料(小部分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已属于公

共所有,虽然目前它们在社会全部物质资料中所占的比重还十分有限。二十世界下半叶,在苏联和绝大多数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物质资

料的占有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我国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由于实行经济

体制的改革,个体和私营经济产生和发展起来,于是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形式在我国出

现了。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

期。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及其总趋势: 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仍旧分为公共所有和个人所有两部分,公共所

有的部分包括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主体”的国有和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国家和集

体以股票形式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一定份额)、部分生活资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生活

资料);个人所有的部分包括小部分生产资料(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个体和私营经济的生产资料,个人以股票形式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一定份额)、另一

部分生活资料(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和个人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新时期中国社

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仍表现为公共和个人双重所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和一部

分生活资料属于公共所有,小部分生产资料和另一部分生活资料属于

个人所有。

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过去苏联式社会主义社会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区别主要

表现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后者的全部生产资料都属于公共所有,要么属于全民所

有,要么属于集体所有,没有属于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而前者的生产资料中已有一部

分属于个人所有,虽然它们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相比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

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和信息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区别也主要

表现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前者的大部分生产资料都属于公共所有,生产资料的公

有部分是主体;后者的大部分生产资料都属于个人所有,生产资料的私有部分是主体。

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是在苏联解体以后开始。由于

推行生产资料私有化,在这些国家,生产资料中属于个人所有的部分不仅从无到有地产

生了,而且从小到大地急剧扩张,以致于公共占有的生产资料和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相

比在数量上已不占什么优势。目前,就生产资料中属于个人所有和属于公共所有两部分

比重的大小来说,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大体上介于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

和信息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

三、信息时代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变化的总趋势

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共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

母系公社、父系公社和阶级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它们的

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各不相同。

母系公社即原始无阶级社会(人类第一社会基本形态)的全部物质资料,无论生产

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由公社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其物质资料占有形式表现为单一的共

同所有。那里的“家庭经济是共产制的,其中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凡是共同

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155页。)。

父系公社(人类第二社会基本形态)的物质资料分为公共所有和个人

所有两部分,

其物质资料占有形式表现为公共和个人双重所有。

阶级社会(人类第三社会基本形态)的全部物质资料,无论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

,都被私人所占有,其物质资料占有形式表现为单一的私人所有。

由于父系公社实行部分物质资料的公共所有,因此它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和原始无

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共同占有形式有共同点而区别于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形式

;但又由于它实行另一部分物质资料的个人所有,因此它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又区别于

原始无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共同占有形式而和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形式有共同

点。它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既和原始无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共有形式有共同点和区别,

又和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私有形式有区别和共同点,因此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由前者转变

为后者的中间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父系公社称为“古代过渡社会”。

父系公社物质资料的双重占有形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在父系公社前期即家庭公社(或称“家长制家庭公社”)时期,物质资料

的双重占

有形式表现为:土地、园圃和房屋(不动产)由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共同使用;而动产

(牲畜、农产品、手工制品等)则由单个的个人占有和支配(注:参阅《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第26页;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版,第55-5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56页等。)。

到了父系公社中期即农村公社(或称“农业公社”)时期,物质资料的双重占有形

式进一步表现为:土地尽管被分给个人使用并定期在他们之间进行重分、但仍由公社成

员共同占有;而园圃、房屋和动产则由单个的个人占有和支配(注:参阅《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2-47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4-435页等

。)。

到了父系公社后期即城市公社(或称“古代公社”)时期,物质资料的双重占有形

式又表现为:部分土地(“公有地”或“国家土地财产”)由公社成员共同占有;而另

一部分土地(“私人土地财产”)和园圃、房屋、动产一样,也由单个的个人占有(注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474-482页等。)

最后,在父系公社末期,“当以农为业证明地球整个表面都能成为单个人财产的对

象和家长成为财富蓄积的自然中心时,人类便走上了新的为私有制所神圣化的道路”(

注: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3页。)。

从以上情形不难看出,在父系公社由原始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随

着家庭公社经农村公社向城市公社的转变,其物质资料双重占有形式变化的历史总趋势

表现为:物质资料中属于公共所有的比重日益减少、属于个人所有的比重日益增加。最

后,当全部物质资料都被个人所占有时,父系公社物质资料的公共和个人双重占有形式

就被阶级社会物质资料的单一私人占有形式所取代。

阶级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大体上说,奴隶社会和封

建社会属于农

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于农业时代后期,经过工业时代而延续到信息时代,它的典

型形式属于工业时代。

到了工业时代后期,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又开始出现第四种社会基本形态。该社会

基本形态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又一次表现为公共和个人双重所有,似乎是远古父系公社

物质资料双重占有形式的再现,但这并不是在原来的历史条件下,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的再现。从工业时代后期到信息时代先后出现的具有物质资料双重占有形式的苏联式

社会主义社会、信息资本主义社会、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

和东欧社会,本质上都属于这种社会基本形态。

人类第四社会基本形态将来必然要被更高级的第五社会基本形态所取代,这就是彻

底消除了人与人之间贫富差别的无阶级社会。在那里,全部物质资料,无论生产资料还

是生活资料,都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没有属于个人所有的物质资料,从而消除了

产生贫富差别的任何可能性。恩格斯曾大致描绘了原始母系公社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

“家庭经济都是由若干个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乃是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

小的园圃归家庭经济暂时使用,……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共产制的家庭经济和氏

族都知道它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战争残废者所负的义务。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

括妇女在内。”(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2-93页。)未来无阶级社会的

物质资料共同占有形式,将是原始母系公社物质资料共同占有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再现。

由于上述第四社会基本形态实行部分物质资料的个人所有。因此它的物质资料占有

形式和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形式有共同点而区别于未来无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

共同占有形式;但又由于它实行另一部分物质资料的公共所有,因此它的物质资料占有

形式又区别于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形式而和未来无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共同占

有形式有共同点。它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既和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私有形式有共同点和

区别,又和未来无阶级社会的物质资料共有形式有区别和共同点,因此它是介于两者之

间由前者转变为后者的中间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这种社会基本形态称为“

现代过渡社会”。

现代过渡社会和古代过渡社会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虽然都表现为公共和个人双重所

有,但它们变化的历史总趋势截然相反:古代过渡社会的物质资料中属于公共所有的比

重日益减少、属于个人所有的比重日益增加,因而不可逆转地向着阶级社会物质资料单

一的私人占有形式发展;而现代过渡社会的物质资料中属于个人所有的比重日益减少、

属于公共所有的比重日益增加,因而不可逆转地向着未来无阶级社会物质资料单一的共

同占有形式发展。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尽管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个人所有的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以及公共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社会全部物质资料中所占的份额会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这一份额增加那一份额减少,有时这一份额减少那一份额

增加,但社会物质资料中属于个人所有的比重日益减少,属于公共所有的比重日益增加

的历史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从而未来无产阶级社会物质资料单一的共同占有形式是必

然要出现的。这一历史总趋势和它所必然导致的物质资料共同占有形式的再次出现,从

根本上说,符合一切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受这一共同规律的支配,这一共同规律可以

简要地表述如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两次过渡一个周期”,即由肯定经过肯定

否定过渡到否定,然后经过否定肯定过渡到新的肯定,在新旧肯定之间形成一个周期。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变化的完整过程是:由原始无阶级社会的单

一共同占有(肯定)经过古代过渡社会的公共和个人双重占有(肯定否定)而转变为阶

级社会的单一私人占有(否定)然后经过现代过渡社会的个人和公共双重占有(否定肯

定)而转变为未来无阶级社会的单一共同占有(新的肯定),在原始无

阶级社会的单一

共同占有(旧肯定)和未来无阶级社会的单一共同占有(新肯定)之间形成一个周期。

这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周期,即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时期,只有到

了未来无阶级社会,当人类彻底消除了对一切物质资料的任何形式的个人占有,按照客

观经济规律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全部由人类共同占有的物质资料,从而使一切人都能够自

由自在地生活和劳动时,他们才真正进入了“自由王国”。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历史新

起点,现代社会正向着这一伟大的人类历史新起点迈进。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及其总趋势: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占.. 物质资料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有用的物质客体。按照基本用途的不同,可以把它分 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人类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包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 有。物质资料占有的形式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一、工业时代物质资料占有形式的变化 自原始公社解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物质资料占有形式一直表现为单一的私 人所有,即全部物质资料,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被私人所占有。这种物质资 料占有形式是与农业时代孤立、分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适应的。 十八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工业 时代的到来。在工业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社会化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形式和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不再相适应;另一方面在生活领域最初却并没有显示出社会化 的迹象,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和当时主要表现为个人消费的依然孤立、分散的生活 状况仍旧是相适应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理所当然地提出要

消除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消除生活资料私人占有的问题,所以他最初所设想的未 来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只实行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并不实行生活资料的公共占有 。他设想“自由人联合体”的成员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 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 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注:马克思:《资 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5页。),即分配给他们个人,由个人占有和支 配。显然,以马克思看来,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将表现为公共和 个人双重所有: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公共所有,而生活资料则属于个人所有。马克思把这 种物质资料的双重占有形式理解为“否定的否定”,指出:“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说课稿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岳麓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它讲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时代”)的起因和部分成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次革命在继承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同时也为第六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活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追求真 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科技是把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也会带来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3)、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开发和利用,电讯业的兴起。 依据: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变化,它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电讯业的兴起为迅速和远距离交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类通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依据:由于教材仅有几句话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提供的素材十分有限,学生难以深入感知,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有关材料,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说学情: 本次授课对象是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其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工业革命,学生应该并不陌生,前边我们已经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

中国快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中国快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实行自动化网上办公;商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市民利用网络查询信息、学习、交友及休闲娱乐。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信息网络提高工作效率、领略生活的丰富多彩。网络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7.23亿,位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6.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9.1部/百人。尤其令人注目的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年来,其用户规模、业务应用、运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90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信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设备、软件的研发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正在快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图片说明: 01.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网络进行交通管理,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从购车后的车牌登记,到汽车年检和违章罚款都实行信息自动化管理。图为北京市公安局交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各路口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和调度。 02.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图为海军军官在舰艇上利用电子信息设施指挥演习。 03.北京街头设立有许多“数字信息亭”,为人们提供新闻搜索、电子地图、各种票务查询、打折信息等各项免费服务。 04.现代化的图书馆借助磁带、光盘等各种存储介质有海量的信息,读者通过终端和网络可随时查阅和访问这些信息。图为读者在图书馆通过信息检索系统查找资料。 05.在许多地方,电脑知识掌握如何已经成为考察工作人员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无纸办公、网上办公已是机关、企业推行的目标。图为南京市举办首届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技能大赛。 06.中国许多城市在公共交通领域,开始选择IC卡、智能卡刷卡进站,方便民众。图为上海市民在地铁使用IC卡。 07.医院通过对病人和病历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为医生诊病带来极大方便。图为北京一家医院利用遥控心脏监测仪器对心脏病人心脏情况进行监控。 08.许多农村用现代化手段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以提升其品质。图为安徽亳州一家企业的工人们在数字控制的现代化面粉生产线上精心操作。 09.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可以实时或延时发送数字云图,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气象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018年3月20日)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但我们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科学、有序、扎实有效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②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③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用图表示为:

第三讲——信息时代的项目管理

第三讲信息时代的项目管理 信息时代的特点 1.信息时代的特点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是: ?用纸记录信息和知识,通过书本传递知识。 ?有了电视、电话、互联网。 ?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知识爆炸。 ?变化加快,技术含量增大,复杂性增加。 请看一组关于美国经济的数据: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整个经济的变化,19世纪是农业经济时代,50%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农业工人;到了20世纪,农业工人从50%降到了4%,制造业工人上升到40%;到2010年,农业工人继续降低到2%,而制造业工人由原来40%减到5%。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将出现一种新的工人——智力工人。 2.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要求我们的组织、业务、管理等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 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发现新的商业模式、采用新的战略、新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时间压力越来越大,要求我们更加强化时间管理。 ?更强调工资和成本 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变化,要求我们的管理必须要采用新的模式。项目管理两个最突出的管理点,一个是资金,一个就是成本,信息时代的发展比过去更强调工资和成本。 ?要求人们学习速度加快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也就是说从数字处理时代到微机时代,到现在的网络化时代,学习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的管理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 总之,由于信息时代变化加快,信息量递增,知识爆炸,复杂性增加,还有所谓虚拟组织的出现,导致项目大量增加,更需要加强技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沟通管理,同时还需要一些创新的组织手段和管理手段。 【自检】 信息时代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项目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要求我们的组织、管理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更加注 重工资和成本;要求人们学习速度加快。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是世界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生活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 示例一:通讯改变生活 活动目标 1.能够从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切身体验等方面来了解通讯改变生活,感受信息时代的来临,感受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与快乐,增强好奇心和探索欲。 2.了解现代通讯的种类和方式,了解一些常用的通讯方法及其特点和功能。 活动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各种自己与外界联系时所使用的物品、资料、图片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查找“网上购物”“家校通”等资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信息时代 1.教师用课件展示“网上购物”“家校通”等图片资料,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的?关于信息时代,你想了解什么? 二、我眼中的信息时代 1. 足不出户知天下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下几个问题。 (1.)请你说一说,你认为哪些东西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为什么? (2.)你是从哪儿知道这些情况的? 2. 我与通讯零距离 (1.)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通讯设施、设备的图片、实物,说说自己与这些通讯设施与设备之间的小故事,互相交流通讯如何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 (2.)学生汇报交流成果,教师抓住有代表性的通讯设施与设备的图片和实物进行总结,感受现代生活的信息化。 (3.)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1.页,说说每张图所反映的通讯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接触到的类似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3. 现代通讯炫酷秀 (1.)教师:现代通讯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最酷、最炫、功能最强大的通讯设备是什么。 (2.)学生展开想象,设计多功能的通讯设备。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加以表现。 4. 现代通讯乐处多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2.页的学生作品,说说自己家里什么时候会用到现代通讯工具,这些现代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和乐趣。 (2.)学生讨论:你认为信息时代加强通讯有什么益处?为什么? 5. 一个真实的故事 (1.)教师讲述《一个手机与1.2.8.条生命》的真实故事。提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独立阅读教科书第4.3.页的故事,然后交流各自的感想。 6. 现代通讯多宝盒 教师:现代通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和乐趣?把你的看法写在空白卡片上,写得越多越好。每个小组的卡片集中起来,看看哪组的想法最多、最妙。 三、我的通讯生活 1.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讯为我们的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蒸汽机的发明及其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人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台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③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④通过选做有关电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状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话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分析爱迪生等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对个人成功的作用.使学生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③分析法拉第等科学家、发明家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学习他们造福社会、热爱科学、虚心好学、勤干实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我们前面学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影响如何?共同回顾后,教师指出:19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新课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行讲评。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激烈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人类技术与文化融汇结晶的工业设计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与此相适应,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工业设计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自从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致力于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活动。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图形显示器。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瑟兰(Ivan S utnerland)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论证了计算机交互式图形技术的

一系列原理和机制,正式提出了计算机图形学的概念,从而奠定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开辟了广泛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在硬件及软件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也因其快捷、高效、准确、精密和便于储存、交流和修改的优势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的各个领域,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工业设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用计算机来绘制各种设计图,用快速的原型技术来替代油泥模型,或者用虚拟现实来进行产品的仿真演示等。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并行结构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三位一体优化集成于一个系统,使不同专业的人员能及时相互反馈信息,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保证设计、制造的高质量。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具有更高的整体意识和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效果图表现。 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的格局,新兴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开始取代钢铁、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力军,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苹果、IBM、惠普、美国在线、亚马逊、思科等IT 业的巨头如日中天。以此为契机,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开始了战略性的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将高新技术商品化、人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开创了工业设计发

走进信息时代教案

&19.1感受信息新课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记载和传播,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中作出的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了解电话、电报的工作原理。 感受周围信息的获得,并了解其感受过程。 讲授,讨论、演示 归纳 电话模型图

[一]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二]进行新课: 1、介绍记录信息的发展及意义: 牛骨、竹筒、木牍等造纸和印刷术磁记录、光记录2、介绍信息传播的发展: 烽火、驿马、信鸽等电话电磁波、因特网等 3、电话的结构及原理: 贝尔发明了电话 (1)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结构:金属盒、碳粒、膜片,与麦克风相同 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 (2)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结构:电磁铁、膜片,与喇叭相同 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 (3)电话线:传递信号 [三]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作业:预习“让信息飞起来” 【板书设计】 1、介绍记录信息的发展及意义: 牛骨、竹筒、木牍等造纸和印刷术磁记录、光记录2、介绍信息传播的发展: 烽火、驿马、信鸽等电话电磁波、因特网等 3、电话的结构: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原理:振动变化的电流 听筒: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

&19.2让信息飞起来新课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光是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磁波的了解,认识电磁波的用途以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演示实验法、讲授法 讨论法 两个手机、收音机、电源、开关、锉、导线等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答: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体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能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位置关系。 2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惊醒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已是人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类表现及本质特性。 3 对立统一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片联系的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已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辩证关系以及方法论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5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6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主要表

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三、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一、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是介绍现代通信方式,通过学生感受身边的通信方式,主要从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比较其优劣处,通过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尤其是关于光纤通信,应让学生结合激光玩具笔传输光的特点来体现光纤通信的特点。同时还应注意结合“相对静止”的概念去理解对同步卫星(通信卫星)的要求(包括轨道位置,运动周期等) 学生课前可准备透明玻璃丝(或尼龙丝)激光电棒(或 玩具激光手电筒),提示当光从尼龙丝一端射入(如图1A处) 时,会从哪个部位看到亮光,即激光射出。 图1 也可让学生深入医院了解胃镜检查时所用的光导纤维作用。 教师引导注重于电磁波的知识以及光的传播方式。初步介绍用于通信电磁波――微波的范围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移动通信或卫星通信必须要有地面基站。对于光在光纤中全反射的现象(不讲全反射的原理)可采用实验方法演示全反射的光路,帮助学生体验光在透明介质内传输时为什么不会从介质的界面上射出。在授课同时应强调电磁波、光波都是一种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工具,必须加载信号才有意义。 对互联网主要让学生从感受中体验其获得信息的优点,同时解绍运程教育,远程录取,网上阅卷等最新用途,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情感上体会现代通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立志于学好物理,掌握现代技术。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卫星通信是通过微波来传递信息的 (2)知道光纤通信是通过光的反射来传递信息的;知道光导纤维是现代通信的 主要传输工具。 (3)了解卫星通信的大致过程,知道同步卫星的作用。 (4)知道互联网的用途,感受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全反射,理解光纤内光的传播路径。 (2)结合地理知识,理解同步卫星轨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回顾我国人造卫星事业发展史,树立荣誉感。 (2)对比现代信息传播特点,激发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现代通信方式的各种用途和特点 2.光缆与电缆的优劣对比 难点:1.光缆中光传输的光路 2.通信卫星的要求 四、教学资源 1.自备:玩具激光电筒 2.教师演示:激光笔、尼龙丝、水槽。 五、教学设计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工业设计史美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美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美国是最早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还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更使美国社会全面迈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全新时代。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美国工业设计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苹果电脑公司就是这种变化的典型代表。 图12-1苹果电脑公司于1984年生产的Mac计算机 苹果电脑公司于1976年创建于美国硅谷,1979年即跻身于《财富》前100名大公司之列。苹果电脑公司首创了个人计算机,在现代计算机发展中树立起了众多的里程碑,特别是在工业设计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苹果电脑公司不但在世界上最先推出了塑料机壳的一体化个人计算机,倡导图形用户界面和应用鼠标,而且采用连贯的工业设计语言不断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计算机,如著名的苹果II型机、Mac系列机(图12-1)、牛顿掌上电脑、Powerbook笔记本电脑等。这些努力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看法和使用方式,计算机成了一种非常易用的工具,使日常工作变得更加友善和人性化。由于苹果电脑公司一开始就密切关注每一款产品的细节,并在后来的一系列产品中始终如一地关注设计,从而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创意的设计组织。

苹果电脑公司的成功有赖于其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乔布斯深切了解产品必须具有普通大众能理解和欣赏的特质。对高科技产品而言,产品的技术性能和指标与其外观和个性同样重要。因此,苹果电脑公司在努力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工业设计,一方面邀请世界级的设计公司为其提供设计服务,另一方面又组织起了自己的高水平的工业设计部,从而确保了公司无可匹敌的设计质量。在苹果电脑公司,优秀的设计是企业的一项战略,而不仅是美学的抉择。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一致性,苹果电脑公司开发了自己的系统软件,这在计算机生产厂家中是决无仅有的。苹果软件的图形界面、移动光标、拖动操作、下拉式菜单等早已成为业界标准。 图12-2苹果电脑公司于1998年生产的一体式电脑iMac 1998年,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了全新的iMac电脑,再次在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的浪潮,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图12-2)。iMac秉承苹果电脑人性化设计的宗旨,采用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大大方便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用户,打消了他们对技术的恐惧感。从外形上看,iMac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机壳,造型雅致而又略带童趣,色彩则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完全打破了先前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和乳白色调的传统,高技术、高情趣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iMac的基础上,苹果电脑公司又相继推出了iBook笔记本电脑和G3、G4专业型电脑,对IT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工业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巨大能量,因而更加注意产品的创意。毫不夸张地说,iMac带来了计算机设计的文艺复兴。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节目和素材作为电视台最重要的“内容”,已经成为电视台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这个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电视台在当今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所在。 所谓媒体资产,是指媒体行业的数字资产,它是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生产价值、知识产权价值或标志价值的数字文件。对于电视台来说,媒体资产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指对电视台节目和素材(如视音频数据、文字图片、文稿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达到科学管理、快速检索、反复利用的目标。 目前,在电视行业人们谈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发点: (1)出于抢救电视台现有的模拟磁带节目资源需要; (2)出于台内音像资料的归档管理需要; (3)出于台内节目快速检索、资源共享需要; (4)出于节目资源增值再利用的需要。 从2001年起,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开始进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央电视台投资6000多万元建立了“新闻共享系统”;上海文广集团从2002年4月正式开始媒体资产数字化转存,建立文广集团数字媒体存储中心,总目标是转存10多万小时电视节目。 然而,从国内电视台节目资源的现状来看,一个地市级以上电视台少则存储有一万多盘录像带,多的甚至有七八万盘录像带,总的节目量有1.5~10万小时。建设如此规模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至少花费1000万元。如果仅仅为了电视台内部节目制作的检索与共享,花费如此巨额的投资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得不偿失的。至少对于地市级电视台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地市级电视台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出路在哪里呢? 1.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人们常说,当今媒体的生存状态就是“内容为王”。而这个“内容为王”的所在就是市场。 对于电视台来说,实现“内容为王”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以目前传统的广播式电视频道为主渠道,提供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赢得高额广告;另一个是以交互式电视、宽带网络技术为手段,开办付费电视业务,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向用户提供经过细分的个性化视频“内容”,获得个性化服务费用。在广告竞争日益激烈、广告市场日趋饱和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赢利方式,将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单一赢利模式,变为广告收入与付费电视收入并举的新赢利模式。这个新赢利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交互式电视、视频点播为代表的电视增值业务。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趋势 一、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使现代工业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其设计的内容、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在企业逐步信息化的今天,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工业设计的设计风格——简单、精确和统一。 1、新的需求 这种风格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传统工业的特点(在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容许有复杂的造型设计;它要适应原有简单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它必须要适应大批量协同生产的需要。)而形成的——在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和现在以中国制造为特征的制造业,特别是大多数国有老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为落后的老的和传统产业装备、落后工艺、而无法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问题所困扰。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产品创新力度和方式,在很多设计问题上受制于工艺设备而是很多好的想法无法实现。也从而尴尬的无奈的固守着简单、精确和统一这些几十年前形成的工业品制造时代的产品设计原则。而到了今天这个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很显然然这些设计原则是和现在这个时代是不相符的。因为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多的趋向于追求审美的个性化和使用的个人情感体验,简单、精确和统一这些原则,很显然是与此有出入的,因为从消费者的现在特征中我们看到,他们

需要的是一些更好的满足自我的东西——而且这是一些很难用某种东西统一起来的概念,也许个性化在这里是最好的概念。 2、生产力https://www.360docs.net/doc/0d7048439.html, 简单、精确和统一这一产品设计风格,在这里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的是,它的形成也是当时低生产力的背景下,以卖方市场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形势下的产品设计原则。这一点上,新中国建国之初到80年代末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消费情况,也许让大家对这一设计原则会有更深切的体验。消费者着这种情况下是没有过多选择的自由的,此时消费者能做的只能是更能(使用价值)上的交换。而至于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诉求,是一种奢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主流的普通消费领域之外一直存在一个奢侈消费的领域的原因。而今天,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支持下,这种奢望变得越来越可能得到实现。这应该是个性化产品将成为主流的最大原因。在这种消费趋势研究方面,那些有实力的商家,都做得很多的工作,看看市场上的形形色色的个性化和产品,对我们的设计原则也应该有新的参考价值。 3、设计方式 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的进步,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它们在解脱了机械化时代对产品设计的束缚的同时,也同时解脱了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子时代、原子时代、信息时代)对消费者需求的束缚和限制。 传统的工业设计一支铅笔和一张绘图桌,可能就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全部工具。而今天,设计师不再使用这些,也能很出色的完成设计任务。电脑、扫描仪和绘

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五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③通过回顾物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④通过要求学生课后选做有关电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活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分析爱迪生等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对个人成功的作用,使学生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③分析法拉第等科学家、发明家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学习他们造福社会、热爱科学、虚心好学、勤于实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电能的利用和电讯业的兴起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去年5月1日,世博会在我国上海举行,世博会主要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同学们有没有参观过世博会啊?今天,我就带大家参观世博会,当然,不是上海世博会,而是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 1933年世博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纪的进步”,是对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一次总结,它开创了主题展示的先河。芝加哥世博会专门开辟了科技展区,主办方要求所有的参展方聚焦科学的主题,将展品与主题挂钩。 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板书)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板书)

谈谈对信息时代的认识

信息时代 教育学院 心理学类(师范) 李艺伟

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汽车、飞机、钢铁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性产品,这些产品至今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1909年,仅占美国企业总数1%的企业,已控制了美国工业生产的将近一半。许多到现在还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型垄断企业在本世纪初大量诞生或取得迅速发展。如美国钢铁公司、摩根、洛克菲勒财团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等。20世纪上半叶是经济动荡的年代。垄断的加速发展造就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1929年10月,危机发生于美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洲各国,最后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33年,西方各国工业生产较1929年减少37%以上,退回20世纪初的水平。美、英、法、德30万家企业倒闭,300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30%以上。经济危机催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并推行“新政”,新政的政策包括财政信贷、工业、农业和城市等经济政策和法令,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动荡直接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爆发,造就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40年代末50年代初揭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将延续到新千年。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五大领域。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极大地降低信息传播的费用,其结果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些新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样,热爱任何美好的事物,对互联网也不例外。中国政府1991年就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这一愿望于1994年4月20日得以实现。15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拥有3.5亿网民,世界上五分之一的网民在中国。在今天的中国,平均每天有24万人成为互联网的新用户,平均每400个中国人就拥有一个网站。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再过两年,中国的互联网使用者将超过5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将从目前的25.5%提高到38.5%。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互联网能够如此快速普及是一大奇迹。 中国人民从互联网受益匪浅。在中国,互联网正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教育、新闻传播等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在中国快速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在过去5年保持4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008年超过4600亿美元。互联网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将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独特作用。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在中国媒体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民众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中国近80%的网民浏览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