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论文完成日期2013 年 4 月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11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张帆(1161001262901)

【内容提要】:本文从白居易二百余首诗歌中的酒、琴、江、月等众多意象中,筛其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月亮”意象,总结出“月亮”这一形象在诗人坎坷多舛的一生中充当着四种角色:“月亮”,于诗人,它是忧患烦愁的载体,是关注民众的替身,是抒怀寄情的依托,是思亲和友的媒介。月亮,一直是诗人心情起伏的直接反映者和权威见证者。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月亮替身依托媒介

一白居易诗歌的概述

“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三如是评价白居易。盛唐是诗家辈出、诗星璀璨的一个时期,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更有李白、杜甫这两位双子星座。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入中唐,该如何发展,成了许多诗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这种思考的结果,便有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两大诗派,中唐诗坛才有了可与盛唐相抗衡的实力。而在这些诗人中,白居易以其明确的诗歌理论和勤勉而多产的诗作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其在中唐诗坛的宗师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约三千余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①

白居易算是一个长寿者,他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八个皇帝的统治。自诗人二十九岁登第起,他的创作就同他的仕途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他的诗歌,揭示出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揭示出造就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个阶层的特质。从他的诗歌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一个和传统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唐人眼中的现实世界。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痛苦的,而诗人的作品也伴随诗人一生,因为诗人要抒情,要谏言,要生存,要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终身。

自古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而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

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和客观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是带有主体情志,“象”与“意”已融为血肉相连的一体,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意”的对应物——“象”被某种“意”长期浸泡,遂逐渐人格化、象征化了,被赋予种种同人的情感命运相关的意义。题材与意象的相伴,使得意象具有了稳定的内蕴。如柳、长亭、把酒之于送别,雁、月之于相思,于是这些意象具有了原型的特征。内容积淀成形式,形式一旦形成,又有唤起内容,调动情感的作用。读者从这些寄寓着诗人烦恼与忧伤、理想与瞩盼的客观物象上,品味出现实生活中的诸般情思。风花雪月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吟风弄月又似是诗人们的专利。诗人爱月,月爱诗人,“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在我国历代堆叠而成的诗词群峰上,汇聚而成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朗照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始终流泻着一股清冽的月辉。古代诗词中的明月,完全人格化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时,明月是一位丰姿绰约的佳人,温情万端,善解人意;有时明月也是一个任性逗人、性格执拗的“犟姑娘”;有时明月又是一位可亲可近可邀可伴的挚友。月与人的心灵回应,跟人的思想默契,传达人的情感,寄托人的思绪。诗人们游观伤别写月,相思离愁写月,抒情言志写月。弦月纤纤,满月圆圆,千百年来确实一直是诗人笔下的偏爱,“月色更添春色好”②(贾至《别裴九弟》),明月在我国古典诗词的阆苑中,始终可人无限,春意浓浓。

白居易的一生,无论是从社会,从仕途,还是从家庭角度都是不尽人意的。“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期君君不至,人月两悠悠”;“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无论诗人高兴、痛苦、失望、思念,那一轮明月,总还是那样时圆时缺,总还是那样或清辉或玉环,它就是诗人起伏不定的一生的见证,它就是最能明了诗人心理与志向的胜过元稹的“挚友”。《醉吟先生墓志铭》如此回顾其一生: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那么,月亮到底与诗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月亮,是诗人忧患烦愁的载体。

(一)诗人如何与月亮结为知音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十七年后(772),白居易降临到这个帝国的土地上,局势表面

上已经比较安定了。虽因藩镇割据,战乱时有发生,破坏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但比起大乱的岁月,人们重新鼓起了勇气,似乎都觉得如果诞生一位圣明君主,加上贤臣辅弼,开元、天宝盛世也许会重新回来。诗人在这样的希望中来到了人间,也带着同样的希望踏上人生的旅途。然而,他的生活从起步就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他耳濡目染了军阀的厮杀、关中的大饥荒;而贞元十年(794)父亲死后,年青的诗人一方面饱受了种种煎熬,另一方面也促使诗人志向的立成。在父丧服满后的不久,将之饶州,孤舟一只,载着忧愁的诗人,头顶的明月第一次打动了诗人: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藩镇作乱,加上连年灾荒,诗人随家人迁到符离,又逃难于苏杭等地,流离转徙,居无定所,亲身体验了“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的生活。一直埋头苦读的诗人从此与月亮结为知音,伴随诗人终生。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歌罢继以泣。《夜闻歌者》

烟淡月濛濛,舟行夜色中。江铺满槽水,帆展半樯风。《江夜舟行》愤怒、困惑、迷茫、委屈,一股脑儿向诗人袭来。“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③,他明白,对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报复真的来临了;但他又不明白,自己的一腔忠诚,一片赤心,为什么圣明君主竟视而不见呢!在前往江州的途中,他的万般思绪化作诗行,一首首诞生。诗人夜泊鹦鹉洲,秋月映照得江水更加清澈。传来的歌声打破了诗人的思绪,少妇的不幸遭遇使自己对政治上所遇挫折感到前途渺茫,诗人心灰意冷,黯然神伤,于是以诗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悲伤事。在去往江州的途中,孤舟载着诗人,只有月亮一直陪伴在诗人身边。

(二)《琵琶行》的诞生

江州司马,这是一个无法施展才华的闲适之职。很显然才尽其用的工作机会与环境没有了,其“志存兼济”、“为民请命”的更高更大层面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就同时意味着丧失。因此他惨淡经营的精神家园和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也就轰然被摧毁。通往高高庙堂的道路被无情切断,理想人格的政治条件也灰飞烟灭,高层次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就必然地渐行渐远。面对突如其来的这种人生打击,处于焦灼而空虚心理状态下的白居易,就迫切地需要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和满足业已形成的精神空向。对白居易来说,此时,欣赏音乐尤其是欣赏来

自唐朝流行音乐之乡长安的“京都声”就是再好不过的精神抚慰方式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诞生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几杯浊酒赶不走因朋友离别而带来的悲伤,借酒消愁愁更愁,于是只好默默地望着倒映在江中的月亮。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这里的“茫茫”,既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后,朋友将踏上茫茫之路,天高地远,相会无期,自己若有所失深感惆怅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江面上的茫茫水烟,这水烟如同愁丝万缕。缠绕着作者的心,“江”、“月”无声,但作者却心潮涌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当琵琶女曲终收拨的时候.白居易及其朋友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眼望“江”、“月”,默默无语,此时无声,却胜过有声。虽然音乐已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而那一轮倒映在江心的明月似懂人情,仿佛也为这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现在凄凉孤寂的生活向谁诉说?琵琶女现在内心的痛苦又有谁了解?琵琶女在江口独守空船的日子里,绕船陪伴的只有那明亮的月儿和寒冷的江水呀!月明星稀的夜晚,琵琶女独守着船儿,透过船窗,那秋日寒江冷月不正感受着她现在的孤独与凄凉?而白居易旋即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何等相怜相惜的心境!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倾听了琵琶女的自述,自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叹息不已:首先,“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无趣生活;其次,“地低湿”的住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恶劣环境;最后,那“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村野之乐。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生活是孤寂无聊的,心情是凄凉悲苦的,不管是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还是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诗人只有独杯自饮,聊解心愁以打发时光了。春去秋来,诗人伴着涨落的江水和圆缺的明月排遣那“秋月夜取酒独倾”的苦闷牛活。这寒江冷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诗人的苦闷与孤独。“江”,“月”正是诗人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见证者!

这月啊,无论诗人是何种心情,遭遇何种不幸,是处于忧患中,烦恼中,愁闷中,它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再缺。把自己的这一切不愉快都

委托给了月亮罢,也许,唯有月亮,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心!

三月亮,是诗人关注民众的替身。

白居易登第后,被诏入翰林,次年除左拾遗,充翰林学士。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强大的政治势力,他没有多少思想准备,但觉得实现理想的机会到了,为国报效的机会到了。他要将自己所体察到的民情反映给皇帝,要改变不合理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要为冤狱翻案,要为百姓减轻赋税,他要关心民生的疾苦,要把眼光铺向天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笔倾吐出来……

白居易的早期生活算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经过自己的刻苦勤奋,二十余岁进士及第,即授校书郎、周至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场角色,人臣之贵,可见一斑。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为民请命“的使命,他不是贪图享乐的一派,无论是青云平步,还是蹉跎岁月坎坷曲折,对百姓的深深的关怀和同情,始终贯穿于白居易一生,在他的身上始终闪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光辉。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月夜登阁避暑》

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在这样的月夜,登阁避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回家的途中,看到路旁“禾黍尽枯焦”,今年农民的收成又会大减了。“将何救旱苗”?抬头望望明月,似无任何天降甘霖的迹象,农民的苦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上阳白发人》

这些“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不幸宫女,她们的希望变成了绝望,青丝熬成了白发,她们曾度过多少了个不眠之夜?恐怕只有天上的明月能作见证。“东西四五百回圆”一句要多少辛酸的泪水,才能凝聚成这一句诗!诗人抬头望望天上的明月,何时缺了何时又圆了,宫女们的青春又一次轮回了,这是对人的一种生生的摧残!

白居易悲悯地注视着社会的各个角落,观察到民间疾苦的方方面面,从而毫发无隐地揭示了中唐普通百姓极其悲惨的生活状态。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社会下层,相反,他对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也予以密切的关注,并用尖锐、激烈的语言批判他们的种种恶行,从大臣、宦官、武将,直到皇帝本人,几乎无人可以逃脱白居易的批判锋芒。

四月亮,是诗人抒怀寄情的依托。

(一)白居易在杭州生活给诗歌的影响

一般来讲,艺术家比常人更容易受到感染。他们时而高兴,时而哭泣,时而疯颠,让人捉摸不定。看见了花儿,他们联想的触角常人难以企及;听见了琴声,他们浮想的维度常人望尘莫及。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愈是想平定心情,却愈是触动了心底的那根神经。月亮,在诗人高兴的时候与其一同活跃,在诗人孤独的时候与其一起共渡。是月亮,让诗人笔端的流泻更为流畅,让诗人情怀的起伏更为直接。

忽看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正月十五日夜东林寺学禅偶怀蓝田杨主簿因呈智禅师》江州的贬谪于诗人是自己人生中一个明显的划分,这种打击是沉重的。诗人就将建成庐山草堂,使诗人得以暂时找到了某种安慰与寄托。在江州已一年有余,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已或有一定程度的痊愈,又一次月圆了,又一个春天来了,而自己竟毫无知觉。是自己把心灵空间添满了别的东西?也许是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长庆二年,白居易赴杭州刺史途中,九月初三的那个夜晚,新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映入诗人眼中,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惊叹,也陶醉了。作者主动辞去京官到地方任职,没有了伴君如伴虎之虞,天气虽已入暮,残阳、江水、新月、露珠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就要到杭州了,在那里,诗人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

昨夜凤池头,今夜蓝溪口。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宿蓝溪对月》亲故寻回驾,妻孥未出关。凤凰池上月,送我过商山。《宿阳城驿对月》

去杭州的旅途是孤单的,也是充满希冀的。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统统都去罢,让我远离这是非之地,我的理想没有谁可以磨灭,我会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回头看看长安城吧,带着诗人的祝福,希望它能平安无事。凤凰池上的月亮,只有你还记得送我一程,伴我远去,去往我一直向往的地方。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骢。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夜归》

(二)七律诗歌中的月亮

七律《夜归》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青山下一片松林,郁郁葱葱;明月当空,洁白的清光映照在十里沙堤之上。景色迷人。

郭外迎人月,湖边醒酒风。谁留使君饮,红烛在舟中。《湖上夜饮》这首即兴小诗,委婉曲折地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绪。诗人在西湖上独自一人小酌,却偏偏加些热烈的渲染:看那迎人月,再加上那醒酒风将诗人吹醒,反而觉得更加孤独,只有红烛在舟中摇曳!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江楼夕望招客》

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而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正月十五日夜月》

几年前的正月十五日,诗人记忆犹新。在那让人说不出滋味的江州,那个月圆的正月十五夜,自己心中的疑惑得以在禅师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如今的杭州,多少让自己有点成就感。诗人要进一步为百姓造福,要修筑起钱塘湖堤,要让百姓不再为水的问题而烦恼。这个正月十五夜,看家家灯火与天上明月,听处处笙歌,是该做点事情了。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

第二句描绘了西湖的夜景。松树如同千重翡翠,排列在西湖周围的山上;明月就像一颗珍珠,镶嵌在西湖碧波的中央。前句的“排”字,

将松树傲然直立的情景.形象地写了出来。后句的“点”字,将湖水的碧绿、平静及月光倒映于水中的景致,逼真地写了出来。白居易为了逃避当时朝廷激烈党争的政治漩涡,自求出守杭州。此诗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作者在杭州住期将满。其诗作不免流露出离开了是非之地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这首诗则因届满将归,而滋生怅惘的依依惜别情。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浸月冷波千顷练,

苞霜新橘万株金。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宿湖中》

如今,苏州的景色是如此的美,自己竟然一直没有认真欣赏过!就在这湖中歇息一夜吧,让诗人把这美景看个够。看月亮包围之下的冷波轻轻荡漾,而自己又不再有案牍之累,再喝几杯,醉了,又有何妨?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对琴待月》池月夜凄凉,池风晓萧飒。欲入池上冬,先葺池上閤。《葺池上旧亭》潭边霁后多清景,桥下凉来足好风。秋鹤一双船一只,夜深相伴月明中。《舟中夜坐》

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白月正圆时。

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清光知不知?《初入香山院对月大和六年秋作。》

人到暮年,当然免不了暮气沉沉,难免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思想。诗人早年的人生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他在政治上勇于进纳忠言,在文学上勇于批判现实,颇有为了正义的事业奋不顾身的气概。但是宦海沉浮,世事难料,理想与现实总是相距那么遥远。去洛阳,和月亮为伴,应该“乐天知命”了,至于功名富贵,已是无能为力,心中的理想虽然一直没有彻底破碎,但也几近绝望了。一双秋鹤,一中小船,一轮明月,于诗人,已足够了。

五月亮,是诗人思亲和友的媒介。

(一)诗歌中以月亮思亲的意象

唐建中三年(782),军阀朱泚、李希烈的叛乱,使诗人离开家乡,避难江南,从此弟兄离散,各自东西。不断的干戈,家庭的变故,亲人们很少有团聚的机会。贞元十五年(799),诗人在洛阳侍奉母亲,中宵望月,引起了他对故乡下邽的思念之情。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

五处同。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④

分散在“浮梁”、“于潜”、“乌江”、“符离”的弟兄和在洛阳的作者,五处都在怀念着故乡下邽,以共同能见的事物——月,兄弟姐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江楼闻砧》这首诗是诗人贬官到江州时所作的。江南天气暖和,所以十月才开始备制冬衣的工作。在深秋寒夜里,妇女在砧石上槌洗布帛的声音送入耳中,天上的月亮映入眼中,这件家家户户例行的工作,勾起了诗人到家乡妻儿的思念。想到自己的落魄飘泊,更觉得砧声悲怨,让人无限感伤。

爱君新小池,池色无人知。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忽看不似水,一泊稀琉璃。《崔十八新池》⑤

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科的崔玄亮是诗人的好友。崔十八新建的池塘景色优美,月夜里,宁静而奇特的水上风光使诗人陶醉,水池的清彻和月色下的波光,情韵两生。此时,诗人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心情上趋于缓和,与友同赏池赏月,不也很惬意吗?

阴阴花院月,耿耿兰房烛。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清泠石泉引,雅澹风松曲。遂使君子心,不爱凡丝竹。《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顺之琴者》

墙西明月水东亭,一曲霓裳按小伶。不敢邀君无别意,弦生管涩未堪听。《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

水南地空多明月,山北天寒足早霜。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初冬月夜得皇甫泽州手札并诗数篇因遣报书偶题长句》凄清冬夜景,摇落长年情。月带新霜色,砧和远雁声。《酬梦得霜夜对月见怀》

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

霁月光如练,盈庭复满池。秋深无热后,夜浅未寒时。《酬梦得暮秋晴夜对月相忆》

白居易一生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他喜欢结交朋友,并与他们结下了

浓厚的友谊。早在青年时代,白居易就在符离与当地人士张彻、张复等结为好友。贞元十七年,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相识。他们二人经常在一起游玩,走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他们一起在月下饮酒、吟诗。然而两虽亲密无间,但是宦海浮沉,萍踪不定,俩人在以后的人生中总是别多聚少。因此,俩人只能心有灵犀,互相和诗。俩人在政治生涯中同是几起几落,总在相隔数千里外,唯有天上的那轮月亮同时照耀着志同道合的俩个人。

(二)中秋时诗歌中的月亮

朋友,在每个人的心中地位都是很重要的,在白居易心中尤甚。元稹的早逝,对白居易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与刘禹锡的友谊,则在诗人的晚年中多多少少给了些许安慰。“开成元年后,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而刘禹锡罢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俩人的和诗频率明显提高,月亮,很自然地成了他们传递友情的媒介,共同见证了他们的友谊。”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中秋月》

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以上整理了一组白居易生活中的中秋之月。白日的喧嚣掩去了生命的真实,人们在虚浮的幻象中行走。而当黑夜来临,暮色渐渐收尽,凉意暗生,月亮无声无息地转过了中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时间静静地又是一刻不停地游走,把所有的存在变成了虚无。当诗人站在这月夜之中,面对着亘古如斯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渺小,只不过是瞬间的存在;今宵的月色固然美丽,却只是一瞬间的拥有,此后如何,无人知晓。在短暂的圆满之后,是数不尽的未知的日子,还得继续承受着生之痛苦,偶然的希望伴随着无数的失望。中秋月,诗人已然做着望乡的梦,流着思人的泪。经历岁月的年轮流转,诗人明白人生如月,

月似人生,变幻无常。昨日月色昏黄浊暗,今夜清光普泻环宇。今夜月圆如银盘,他夜月弯似残钩。此刻月挂中天,稍后银盘西斜,继而即会暗淡坠落。其实月亮圆缺因人心而定,人生如月,在完美与残缺中交替轮转,多少往事多少困惑,便都在月圆月缺中似水东流了。总让人玩味的是那一轮中秋之月,让诗人或陶醉在与友人的应酬中,或勾起了对家人无尽的思念,或感叹人生无常,或想起远方的友人近期可安。把酒,玩月,时而高兴,时而伤心,月亮啊,你不仅是诗人思亲和友的媒介,这个中滋味,或也夹杂着踌躇满志的心殇,或也夹杂着忧愁烦闷的感伤……。

六综述月亮是反映诗人人生的一面镜子

综观诗人一生,沉疴起伏,忧愁、烦恼、痛苦、高兴……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尝遍;但诗人也找到了能时时陪伴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作为诗人不可或缺的“意象”:月亮。这月亮,时而圆,时而缺,时而盈,时而亏,它就是诗人心情起伏最有权威的见证者。如果按照诗人一生的时段来划分,我们不难发现月亮在诗人的一生中总是如一面镜子,把诗人的心境反映得淋漓尽致。

(一)元和二年以前及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前者是诗人追求理想,三登科第的时期,后者是深受打击的时期。这个阶段,诗人少年因家境中落而品尝的种种不堪,那种忧患与因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匮乏及因贬谪而引来的烦恼,在诗人的作品有明显的体现,而月亮,开始并一直成为诗人倾吐忧患与烦愁的载体;

(二)元和二年到元和十年,这是诗人为理想而奋斗,升任谏官时期。诗人的理想有了可以施展的舞台,诗人要为民呐喊,自己能见到的能听到的,甚至自己不能呐喊的,诗人统统要揭露出来,这就是自己的理想,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个时候,月亮,成了诗人为民请命的替身,贫苦百姓与深宫高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三)元和十年至长庆初年,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冲突,贬谪江州司马时期。诗人的伟大理想在元和十年大打折扣,自己的努力,诗人的一片忠心,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受到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月亮啊,是你伴随着诗人渡过了这几年漫长的时光。把自己的心情倾吐于谁?看月亮在上空俯瞰着诗人的痛苦!

(四)长庆初年至大和初年,这是诗人理想挣扎、任苏杭刺史时期。忠州虽然是白居易最早当刺史的地方,但那段经历在他的仕宦生涯和人

生经历中都不重要。白居易少年时代曾经流寓江南,到过苏州和杭州这两个江南名郡。那个时候白居易就曾暗暗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在苏州、杭州两城的其中之一当上刺史,人生就算圆满了。既然长安不是自己施展自己最大潜能的地方,就到苏杭吧。上天的安排让白居易满足了这个愿望。在苏杭,白居易不仅政绩卓越,更多的是远离长安,抒怀于山水,寄情于星月,这是更大的享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此良辰美景,只有依托于月亮,诗人更是灵感迸发,一发而不可收拾!

(五)大和三年以后,这是诗人理想破灭、分司东都洛阳时期。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么,就独善其身吧。退居洛阳以后的白居易在安度晚年的同时,为自己编纂文集,捐资开凿龙门险滩,晚年生活既充实,又有意义。和友,是诗人晚年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天空的月亮还是那个老样子,而自己已是两鬓斑白,不久于人世了。抬头看看那轮陪伴自己一生的月亮,想起远方的老朋友,也许都将终其一生了。回头想想自己的一生,不正如那苍穹上空的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啊。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一生的时间分段:追求理想、三登科第→奋斗理想、升任谏官→冲突现实、贬谪江州→理想挣扎、造福苏杭→理想破灭、分司东都五个时段,正对应于诗人的心情分期:忧患→关注民生→烦愁→寄情、抒怀→和友、安度晚年。而烦愁与思亲则是贯穿于诗人一生的,因为诗人一生都是痛苦的,无论是从仕途上讲,还是从家庭中看。而月亮,是最能理解诗人痛苦的根源的,别人,又有谁能真正读懂诗人呢?我们只能说:月亮,是诗人心情起伏的直接反映者和最有权威的见证者。

注释:

①朱金城,朱易安-白居易诗集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01

②莫砺锋-莫砺锋评说白居易-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03

③王建茹、王新玲-《琵琶行》的艺术意象原型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4)

④宁群娣-白居易的痛苦内容与解脱方式-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02

⑤张学成-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矛盾心态-语文学刊,2008,(5)

参考文献:

1、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潘荣桃·别有幽情江月生·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8

3、唐守文·千秋明月泄诗行·文学教育·贵州遵义师范学院,2009

4、李再新·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

5、姚雪洁·从人生际遇看白居易之浅俗诗风·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

6、蔡江涛·白居易在长江流域的游历及创作·中南民族大学,2009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地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地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地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地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地魅力,受到诗人们地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地,一如温柔地女性,宜作倾吐心事地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地,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地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地,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地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地,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地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地“人化地自然”, 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地“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地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地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地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地“意象”.诗人地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地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地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地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地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地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 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地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地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地构件,作品地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地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地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地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地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地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地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地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地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白居易的诗集锦

白居易的诗集锦 白居易的诗全集——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词,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论文完成日期2013 年 4 月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月亮 11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张帆(1161001262901) 【内容提要】:本文从白居易二百余首诗歌中的酒、琴、江、月等众多意象中,筛其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月亮”意象,总结出“月亮”这一形象在诗人坎坷多舛的一生中充当着四种角色:“月亮”,于诗人,它是忧患烦愁的载体,是关注民众的替身,是抒怀寄情的依托,是思亲和友的媒介。月亮,一直是诗人心情起伏的直接反映者和权威见证者。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月亮替身依托媒介 一白居易诗歌的概述 “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三如是评价白居易。盛唐是诗家辈出、诗星璀璨的一个时期,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更有李白、杜甫这两位双子星座。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入中唐,该如何发展,成了许多诗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这种思考的结果,便有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两大诗派,中唐诗坛才有了可与盛唐相抗衡的实力。而在这些诗人中,白居易以其明确的诗歌理论和勤勉而多产的诗作毋庸置疑地确立了其在中唐诗坛的宗师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留下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约三千余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① 白居易算是一个长寿者,他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八个皇帝的统治。自诗人二十九岁登第起,他的创作就同他的仕途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他的诗歌,揭示出一位正直、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揭示出造就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个阶层的特质。从他的诗歌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一个和传统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唐人眼中的现实世界。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痛苦的,而诗人的作品也伴随诗人一生,因为诗人要抒情,要谏言,要生存,要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终身。 自古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而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

(完整版)古诗中关于月亮的诗歌精选

古诗中关于月亮的诗歌精选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2.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3.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6.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8.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9.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0.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12.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3.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5.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 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0.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1.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2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4.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25.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26.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

白居易的名诗

白居易的名诗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1、《大林寺桃花》描写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忆江南·江南好》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 4、《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别诗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5、《琵琶行》唐诗三百首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6、《钱塘湖春行》描写春天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观刈麦》描写夏天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 8、《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9、《采莲曲》爱情诗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精选.)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

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01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

白居易诗歌艺术风格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上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的诗风,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首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如有名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等。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实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则更欣赏杜诗通俗化的倾向。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籍、王建、元、白等人由于诗风相近,成为元白诗派的主要成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作诗2800余首,有“诗王”之称。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前两类体现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 篇一:关于月亮的现代歌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歌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歌文/吴佩瑶你这有皎洁光芒,时圆时弯的月亮啊!离我们有多远?没法用尺子量。你这银光闪闪的,夜夜高悬的月亮啊!你到底有多美?曙光也比不上。你这又圆又大的,如玉盘的月亮啊!你要干什么呀?照亮祖国的大地。劳驾您啊,月亮!请带去我们———无限的情谊,无限的未来,无限的希望。《关于月亮的现代诗歌》 篇二:关于月亮的现代诗歌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歌 月亮文/吴佩瑶你这有皎洁光芒, 时圆时弯的月亮啊! 离我们有多远? 没法用尺子量。 你这银光闪闪的, 夜夜高悬的月亮啊! 你到底有多美? 曙光也比不上。 你这又圆又大的, 如玉盘的月亮啊! 你要干什么呀? 照亮祖国的大地。

劳驾您啊,月亮! 请带去我们——— 无限的情谊, 无限的未来, 无限的希望。 月亮作者:春日放歌 ——送给外孙女六岁生日的礼物有两个月亮一个挂在天上 一个挂在心上 天上的月亮清澈明亮 心上的月亮聪明漂亮 天上的月亮时隐时现 心上的月亮总在身旁 我喜欢天上的月亮, 更喜欢心上上的月亮 月亮的名字 叫起来很响 听起来很棒 有时她随妈妈出门 我便站在窗前守望 看见了天上的月亮 就看见我家的小姑娘

天上的月亮像小船 船上坐着个小姑娘 漂啊漂 心上的月亮又回到我身旁 浓眉大眼,小脸胖胖 睡梦里笑得很香 我摘下一片月光 披在她的身上 ﹍﹍﹍﹍﹍﹍﹍﹍﹍﹍﹍﹍﹍﹍﹍﹍﹍快乐的月亮作者:晚点回来2 那优雅的快乐女神 拒绝了太阳的盛情 翘首等待夜幕降临 携手风云繁星 共度爱的良辰 在风轻云淡中漫步 是她最惬意的时刻 品尝风脉脉温情的拂爱 体会云绵绵千般的柔情 她早已似醉如痴 她早就心花怒放 那爱的激流呀 让她仙姿佚貌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在中西方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诗歌中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有所不同。 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 My Friend, The Moon Bob Tucker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这种拟人化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祥和的月夜——月光照亮了微风, 月色随风翩翩起舞, 月亮的清辉洒满大地。整首诗基调欢快,节奏明朗,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摘要: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带着他们的诗进入了唐代的第二次高潮。白居易则无疑是中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从白居易的生活遭遇起,个人的经历使他的作品的风格先由讽喻再到后来的闲适。无论从个人的遭遇抒发不平之鸣,或是关注社会反映人民的苦难,大都正视现实。反映人民的苦难,其观察与体验更为深刻,题材内容更为广阔。他的诗作只要分四类,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及杂侓诗。其中著名的就属讽喻诗和闲适诗,这两类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因此他的诗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影响 正文: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这是白居易在写给东华帝君的《与元九书》中写到的,也因此他的一生都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一、他的兼济之志 白居易在为官期间由于不满官场的黑暗,创作了很多的讽喻诗。如《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就是最具代表的作品。在《伤唐衢二首之二》中,白居易曾说:“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这表明了他作《秦中吟》的目的。《秦中吟》10首,内容主要暴露官场的黑暗,权贵的骄纵、对百姓的欺压。 如《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歌简单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歌简单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皓月》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月亮》 有两个月亮 一个挂在天上 一个挂在心上 天上的月亮清澈明亮 心上的月亮聪明漂亮 天上的月亮时隐时现 心上的月亮总在身旁 我喜欢天上的月亮 更喜欢心上上的月亮 月亮的名字 叫起来很响 听起来很棒 《温顺的月亮作者》 白天,头也不回的走了 只剩下月光 温暖而驯服 不会在音乐里哭泣 不会在屏前发呆 成为唯一可以占为已有的秘密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毕业论(白居易诗歌述评)文

白居易诗歌理论述评 [摘要]白居易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他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要求,主张文学创作要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形式上要通俗易懂,内容上要“直书其事”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为此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他的诗歌理论针对中唐时期的社会矛盾而发起,在与朋友的书信中得以阐释。本文先简单的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进而从诗歌的创作及功用的角度对白居易诗歌理论进行评述。体现白居易诗歌理论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思想内容;创作原则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所作的讽喻诗,在相当的广度上和深度上揭露了中唐社会的黑暗和下层人面的疾苦。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诗》、《采诗以补察时政》等文章中,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思想。这其中既讨论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又强调了诗歌的现实功用。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一、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的创作既表现社会现实又表达个体思想。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歌大量反映社会疾苦,这与其生活的时代特点以及白居易自身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中唐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重重,战乱不断民生凋敝。政治上腐败加深,对老百姓的盘剥也加重了,整个社会日渐动荡不安。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文人们的创作题材和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例如从边塞田园诗的写作转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文学创作,这其中的重要诗人就有白居易。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父白季庚是明经出身,做过彭城县令等官职。白居易的母亲善良贤惠。这样的家庭环境让白居易从小就有了一个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了白居易良好的学识修养。 白居易的少年时代,由于藩镇动乱的影响、父亲任所的变动,辗转各地。这样的经历使白居易从小就感受了百姓的疾苦,为他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打下基础。他从小聪明过人,想通过考进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刻苦攻读而通过宣州府的乡试、后又一举登进士第。 初入仕途的顺利,让白居易对自己的未来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抱负,产生了兼济天下的情怀。在与元稹相识备考的日子里,白居易思考时事写出了《策林》七十五篇,对当时社会各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来他们以相近的平易流畅诗风,共同开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元白诗派”。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但仍充任翰林学士并可草拟诏书。因为可以参与国家机要,陈述自己的见解,白居易显示出了很高的政治热情。他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对一些负面现象也直言上谏。 这一时期白居易创作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重要时期。白居易和好友元稹等以新乐府诗歌为轴心发起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在这种有利环境下创作的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是值得称道的。这既是诗人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诗人兼济天下情怀的集中展现。 2.出任江州司马,人生转折 “唐代文士多有遭贬的经历,这对其仕途、生活、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贬谪期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有情有义有理。 (一)月亮象征着伤情愁绪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日是太阳,月是太阴,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月亮高挂苍穹,放射出皎洁而又凄清的柔辉,让人不自觉会对之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类似借月抒发哀哀愁绪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像“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像“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像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像“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另外,月亮有明也有阴,有圆也有缺,常常让人联想到人世的圆满、欠缺。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敏感,常常因月明月阴月圆月缺而倍增。宋代苏轼面对明月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中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愁。 (二)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 当一轮明月升起,由于在极广阔空间中的人都可以看到,所以诗人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作品便几成定式。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都是抒发客旅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当时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明明是他看着长安之月思念亲人,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 (三)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苦苦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在梦中可以相逢,所以许多边塞诗中离不开“明月”这个意象。比如李白《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句子,诗中关、山、月三种物构成了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寂寥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当然,边关的明月也不全是幽怨和哀愁,唐诗里也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在明月辉映之下,那些边塞关隘分外苍茫而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