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DOC)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DOC)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DOC)

原子吸收

常用分析方法撰稿:裴治世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分析如果以原子化的手段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即火焰原子化及无焰原子化。在日常分析中火焰原子化应用最广。着重介绍利用火焰原子化进行分析方面的一些常识。

一、常用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又称工作曲线法)

这是原子吸收光谱最常用的方法。此法是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与试样溶液基体组成相近的标准溶液,分别测量其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同时,在仪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后,在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绘制标准曲线的步骤如下:

首先在坐标纸上确定一个坐标系,横坐标作为浓度轴,纵坐标作为吸光度轴,在坐标系内描出各标准溶液的浓度与测得吸光度的对应点,然后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即是标准曲线。

由于测量误差使测量值不能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采用描点法绘制标准曲线必然会引入人为误差,为了消除这种误差,可以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分析结果。 根据光吸收定律,物质的浓度C (以x 表示)和吸光度A (以y 表示)呈线性关系,可表示为y=ax+b 。设由N 点构成曲线,通过实验可得N 组观测数据(x i ,y i ),其中y i 为三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用线性回归法求a ,b 值。

()()()()

2

221()()1i i

i xy x y x X y Y N a x X x x N ---==--∑∑∑∑∑∑∑ b Y aX =-

标准曲线方程为y=ax+b

例如:某元素由4点构成标准曲线,其浓度及测得的吸光度如下 C(x) μg ·m1-1 0.00 0.50 1.00 3.00 (P479) A(y) 0.000 0.053 0.106 0.303

则 Σx=4.50 (x 值之和,浓度值之和)

X =1.125 (x 的平均值,浓度的平均值)

Σx 2=10.25 (x 平方之和)

(Σx)2/N=5.0625(x 值和的平方除以N 或x 值和的平方的N 分之1)

Σy=0.4620 (吸光度之和)

Y =0.1155 (吸光度平均值)

Σxy=1.0415 (浓度乘吸光度之和)

(Σx)(Σy)/N=0.51975

Σx 2-(Σx)2/N=5.1875

Σxy-(Σx)(Σy)/N=0.52175 a=0.521755.1875

=0.1006 b=Y -a X =0.0023

标准曲线方程: y=0.1006x+0.0023

斜率a =0.1006A/μg ·m1-1

由于仪器的工作状态经常有变动,标准曲线的位置随之改变,实际分析时应每次测定都绘制标准曲线;或用标准溶液对以前所得的标准曲线位置进行适当的校正。同时,在测定标准溶液和试样浓度时,应尽量保持仪器工作条件的一致与稳定。

2、直接比较法和紧密内插法

直接比较法的基础是吸光度与浓度间的线性比例,一般来讲,本法较适于低浓度范围的测定,并要求试样溶液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十分接近。直接比较法的计算公式:

C x =1i c Ax

A

式中: A 1-标准溶液吸光度;

A x -试样溶液吸光度;

C 1-标准溶液浓度;

C x -试样溶液的浓度;

紧密内摇法是选取标准曲线接近的两点作为标准,试料溶液位于两点之间。同时测定相应于这两点的两份标准溶液和试料溶液的吸光度,以两点的连线作为标准曲线(在标准曲线的弯曲段很接近的两点可以近于直线),按下式计算试料溶液的浓度:

211121

()x x C C C C A A A A -=+-- 式中:A 1,A 2 ——两份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A X ——试料溶液的吸光度;

C 1,C 2 ——两份标准溶液的浓度;

C x ——试料溶液的浓度,C 2 >C x >C 1。

3、 标准加入法

标准加入法也称标准增量法,直线外推法。这种当样品中基体不明或基体浓度高,出现共存成份干扰,又难以配制相类似的标准溶液时,使用标准加入法较好。此法是在等体积的试料溶于若干份(例如四份)相同体积的试料溶液中,从第二份开始分别按比例加入不同量的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均定容至同体积后测定。以测定溶液中外加标准物质的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对应作图,然后将直线延长使之与浓度轴相交,交点对应的浓度值即为试料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采用标准加入法时,也可通过计算求出试料溶中被测元素的浓度C x 。

2121()x x A C C C A A -=-

式中: C 2 ,C 1分别为试料溶液中外加标准溶液的浓度;A 2,A 1分别为C 2 ,C 1溶液的吸光度;C x 为试样溶液的浓度;A 为试料溶液的吸光度。

使用标准加入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标准加入法只能在吸光度与浓度成直线的范围内使用。

② 、为了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至少采用四个点(包括未加标准的试

液本身)。同时,第一次加入标准溶液的浓度(C 1)最好与试液浓度大致相当。然后按2

倍C 1 ,3倍C 1浓度分别加到第三、第四份试液。

③、空白值不为零时,必须同时用标准加入法求出空白浓度值,然后从试样溶液浓度值中扣除。

④、标准加入法只能消除物理干扰和轻微的与浓度无关的干扰。与浓度有关的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以及背景吸收干扰无法克服

二、火焰原子吸收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1、物理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任何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引起原子吸收信号强度变化的效应。

试液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变化会影响雾化器的溶液提升速率,进而影响雾量和雾化效率。溶液中盐或酸的浓度大时,雾化效率下降,因而火焰中原子浓度减少,导致吸收强度下降。

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

①、配制与待测试液基体相似的标准溶液。这是最常用方法。

②、当配制其基体与试液相似的标准溶液确有困难时,可采用标准加

入法。

③、当被测元素在试液中浓度较高时,可将溶液稀释。

2、化学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化学干扰是指试液转化为自由基态原子的过程中,待测元素与其他组份之间的化学作用引起的干扰效应。这种干扰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经常遇到的主要干扰。化学干扰有些是使原子吸收信号降低,称为负干扰。也有些化学干扰是使原子吸收信号增加,称为正干扰。正干扰有助于测定灵敏度的提高,所以又称增感效应。

化学干扰可分为阳离子干扰,阴离子干扰和阳、阴离子的混合干扰,关于阳离子干扰通常可解释为:共存阳离子与待测元素生成难熔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难于原子化,共有阳离子生成氧化物时,对氧的争夺影响原子化效应。如测定铝时有一定量钛存在会使测定灵敏度提高,这被认为是钛与铝争夺氧促进了铝的原子化。

阴离子干扰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阴离子与待测元素生成难熔化合物,使

原子吸收信号受到抑制如3

4

po-对Ca的干扰,另一种情况是阴离子与待测元素生成低熔点易解离化合物,使吸收信号增强。如测铬时加高氯酸能提高测定灵敏度。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混合干扰往往不是两种作用的简单加和。例如Al3+

和3

4

po-对钙的测定都有影响,同时存在干扰情况非常复杂。

消除化学干扰方法:

①、使用高温火焰:如在空气—乙炔火焰(最高温度2300℃)中测定钙时,

3

4 po-

2

4

So-对其有明显的干扰,但在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最高温度2955℃)中可消

除。

②、改变火焰气氛:对于易生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使用还原气氛的火焰有利于这些元素的原子化。例如,用空气—乙炔火焰测定铬,用富燃火焰(燃助比小于1:6为贫燃火焰,大小不1:3为富燃火焰,1:4为化学当量火焰)有助于CrO的还原。火焰的不同位置干扰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有时改变观测高度能抑制和消除某些干扰,但往往会降低灵敏度。

③、加入释放剂。释放剂是指能与干扰元素形成更稳定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而释

放被测元素的试剂。如用空气一乙炔火焰测Ca、Mg时,加入锶盐或镧盐可消除

3

4 po-的

干扰。释放剂必须加适量,加量过多可能造成释放剂在火焰中的生成物对待测元素包裹,使灵敏度降低。加入量由试验决定。

④、加入保护剂。保护剂是能与待测元素或干扰元素生成稳定络合化合物的试剂。保护剂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与干扰成份相互隔离,使待测元素在原子化前不会与干扰成

分生成难熔化合物,测钙对加EDTA能消除

3

4

po-的干扰,就是由于钙与EDTA形成稳定

的络离子。测镁时加8-羟基喹啉可消铝的干扰。

⑤、加入助熔剂:氯化铵学用来抑制Si、Al、

3

4

po-、2

4

So-的干扰,加氯化铵还

能提高许多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氯化铵的作用在于其熔点很低,能在火焰中很快熔融,对于含有难熔化合物的粒子有助熔作用。由于氯化铵能在火焰中迅速气化,所以能使火焰中的固体粒子进一步粉碎,有助于熔融和蒸发。

⑥、加入缓冲剂:于试液和标准溶液均加入一种过量的干扰元素,使干扰影响不再变化,进而抑制或消除干扰元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这种干扰物质称为缓冲剂。如测钙时在试液和标准溶液中加入相当量的钠或钾,可消除钠、钾的影响。缓冲剂的加入量,必须大于吸收值不再变化的干扰元素最低限量。用些法往往降低灵敏度。

⑦、改变溶液的性质或雾化器的性能。用有机溶液喷雾,可改变火焰的气氛,有利消除干扰。使用性能好的雾化器,雾滴更小,熔融蒸发加快可降低干扰。

⑧、预先分离干扰物。常用的方法有萃取、离子交换、共沉淀等方法。

⑨、采用标准加入法。此法能补偿化学和物理干扰,但不能补偿背景吸收干扰及光谱干扰。

3、电离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当火焰温度足够高时,中性原子失去电子而变成带正电的离子不参与吸收,因此,电离的结果使火焰中基态原子数减少,导致测定灵敏度下降,工作曲线向吸光度坐标方

向弯曲,这种现象存在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等电离势较低的元素。

为了消除电离干扰,一方面适当控制火焰温度(采用富燃火焰)另一方面在标准溶液和试液中加入大量容易电离的元素。如在测定钾时常加入一定浓度的钠或铯溶液。

4、光谱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①、非共振线干扰:在测定的共振线波长附近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被测元素的其他非共振线,这将导致测定灵敏度下降及标准曲线弯曲。常见于多谱线元素如铁、钴、镍等的测定。一般可用较小的单色器光谱通带来改善或消除这种干扰。

②、非待测元素谱线的干扰:非待测元素的干扰是由于空心阴极灯内的杂质所发射的谱线不能被单色器分离所致。而这种发射为非共振线时,则与上述的非共振线干扰类似。当发射为共振线而试样中又有这种杂质元素时,则会造成待测元素吸收的表观增高。例如,铅灯中痕量铜发射的216.5nm的铜线会干扰待测元素铅对其共振线217.0nm 的正常吸收。这种干扰常见于多元素灯。若使用具有合适的隋性气体,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可避免干扰。另外在空心阴极灯中充入的气体所发射的谱线和阴极氧化物产生的背景发射,也会产生干扰。灯的连续背景发射是由于灯的制作不良或长时期不用引起的,遇此情况可将灯反接,并用大电流空点一段时间,以纯化灯内气体,若情况不改善,换新灯。

③、光谱线重叠干扰

当原子蒸气中共有元素的吸收线波长与待测元线共振发射线的波长很接近时,将产生光谱重叠干扰。如用铁的共振发射217.902nm测定铁的吸收时,如果溶液中有铂共存,则铂的吸收线217.904nm将干扰铁的测定。消除这类干扰的方法;当怀疑或已经知道有能产生干扰的共存元素时,可选用待测元素其他分析线或分离干扰元素。

④、背景吸收干扰

背景吸收是来自原子化器的一种光谱干扰。它是由原子蒸气中气态分子对光的吸收以及高浓度盐的固体微粒对光的散射所引起的。可采用邻近非吸收线或邻近低灵敏度的吸收线(与分析线相差在10nm内)、连续光源(如氢灯)、塞曼效应和自吸等方式进行校正。

三、火焰原子吸收测量条件的选择

①、灯电流的选择

提高灯电流,增大发射强度,有利于改善信噪比。但另一方面,谱线宽度随之增大,自吸收显著,降低测定灵敏度,过高的灯电流还会使发射不稳定和缩短灯的使用寿命。当选较小的电流时,谱线宽度窄输出稳定,测定灵敏度高。但是如发射太弱,必须采用较宽的狭缝和较高的光电倍增管高压及放大器增盖,这将导致噪音增强,信噪比变坏。所以,选择灯电流时必须兼顾这两项。

空心阴极灯上均标有最大使用电流或可使用的电流范围,对大多数元素而言,应采用允许使用电大电流的40~60%,最适宜的灯电流是通过实验来决定的。实验的方法是配制一个含量合适(其吸光度为0.3—0.5之间)的溶液,在不同的灯电流下测量其吸光度,然后以吸光度对灯电流作图,从所得曲线上查得吸光值最大的最小灯电流作空心阴灯的工作电流。

②、火焰类型与状态的选择

火焰类型的选择与测定灵敏度及干扰情况有很大关系。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空气—乙炔火焰。温度更高的氧化亚氮—乙炔火焰,用于一些易生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如Al 、Si、 Ti、 B、 Zr等。

改变燃气和助燃气的流量比,可改变火焰的燃烧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实验来选定合适的火焰状态;在其他条件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喷入一定溶液的标准溶液,改

变燃气流量,测定吸光度,由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确定最合适的燃气流量。对乙炔-——空气而言,燃助比(燃料气和助燃气流量比)小于1:6为贫燃焰,大小1:3为富燃焰。

③、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吸收高度是指光束通过火焰的高度。通过用改变燃烧器高度来使光束通过火焰的不同部位。火焰中原子浓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改变燃气流量,火焰状态发生变化,火焰中最大吸收高度也随之变化。可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燃烧器高度。具体方法是:喷入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改变燃烧器的高度,得相应的吸光度,由吸光度一燃烧器高度曲线确定合适的燃烧器高度。

④、分析线的选择

一般来说,共振线是元素的最灵敏线。对大多数元素而言,通常选择共振线作为分析线;但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如此,如Hg的共振线185.0nm比Hg的非共振线253.7nm 的灵敏度高50倍,但Hg的共振线处于远紫外区。若选此线作分析线,则大气和火焰气体对共振线都有强烈吸收,反而使灵敏度大大降低。因此应选择Hg 253.7nm作为分析线。有些元素共振线附近存在其他光谱线干扰,如Ni的共振线232.0nm,其附近还有231.98nm 、232.14nm 、231.6nm光谱线,即使仪器狭缝很小,也难以将它们分开。因此不能用Ni的共振线232.0nm而用341.48nm作分析线。在实际工作中,即使共振线不受干扰,也未必都用共振线作为吸收线。如在测高含量元素时,为避免过度稀释,选用次灵敏线作分析线。但对于微量元素的测定,应选最强的吸收线作分析线。

⑤、光谱通带的选择

仪器的光谱通带宽度靠狭缝调节机构改变。绝大多数仪器的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是同步调节的,所以光谱通带宽度影响进入单色器的光通量和谱线纯度。小的光谱通带能得到高质量的谱线和纯净的光谱,有助于获得较高的测定灵敏度和较好的线性。但小光谱通带进入单色器的光通量小,必须提高光电倍增管的工作电压,这就可能导致仪器信噪比变坏。加大光谱通大虽然有助于仪器稳定性改善,然而如果通带大到覆盖其他邻近线的程度就会影响测定灵敏度。一般情况下谱线简单的元素如(Ca Mg Zn等)可选择较大的光谱通带,谱线复杂的元素(如Fe Co Ni等)应选择较小的通带宽度。在实际工作中合适的光谱通带宽度可通过实验确定,即将一定浓度的标准液喷入火焰中,从小到大依次调节光谱通带宽度,分别测出吸光度,直到宽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其他谱线或非吸收线出现在通带内,吸光度开始减小为止。能引起吸光度开始减小的最大光谱通带宽度,即为所选取的最合适的光谱通带宽度。

四、日常分析注意事项

原子吸收光谱仪是比较复杂精密的仪器,燃气与助燃气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测试溶液的浓度一般很低。因此日常分析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必要的操作规程。下面介绍一些注意事项:

①、原子吸收光谱仪应安装在稳固的工作台上,其周围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在仪器的火焰上方应装排风罩(减少仪器腐蚀,保证人员健康;离仪器的烟囱口20~30cm),排风量1700~2500升/分。如无风量测量仪表。可在风罩侧面放一支点燃的香烟,如烟雾能顺利吸进,表明风量合适。

②、仪器使用应严格遵守说明书规定,为保证工作稳定,在电源供电线路上最好加装一台稳定度为0.5%的交流电子稳压器,在较高温度(30℃以上)长时间使用仪器时,电器部分需要通风散热。

③、各种火焰的点燃和熄灭均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则:“先开后关,后开先关”即“后开燃气,先关燃气”,输气管路应定期进行漏气检查。最方便的方法是用肥皂水。

④、雾化器,雾化室和燃烧器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火焰的稳定性。通常分析完毕后应在火焰燃烧情况下喷入蒸馏水数分钟。如火焰呈现锯齿形或带特殊颜色,说明燃烧器缝隙上有盐类结晶沉积。可卸下燃烧器,先在自来水中用毛刷冲刷,再用蒸馏水冲洗后吹干。如洗刷不净,可用极细的砂纸仔细打磨或用刀片轻轻刮去。绝对禁止用酸浸泡。

燃烧过有机试剂的燃烧器,应先吸喷单纯的有机试剂5分钟,再用丙酮喷入5分钟,最后用1%HNO

喷5分钟。

3

喷雾器的塑料毛细管应防止弯折和堵塞,如堵可用细金属丝清除。吸取溶液的塑料毛细管,在使用中可能被一连串的气泡堵塞,用手指轻轻弹动可消除。

注意:喷雾器内的玻璃毛细管决对不能用细金属丝去通,那样很可能将其通坏。必要时,可取下文丘里管后将喷雾器咀在浓硫酸—重铬酸钾溶液内浸泡数分钟即可。

雾化室的废液管应保一定高的水柱。使用有机溶剂时,水柱和废液瓶中均应换成有机试剂。

⑤、试液酸度一般不宜超过5%,使用王水时更要降低。试液要避免含F-。如用氢氟酸溶样,最后应加高氯酸驱除尽或加硼酸络合,以防止整个原子化系统、尤其是喷雾器毛细管受腐蚀。在喷雾有机试剂测试液时,要适当减少燃气量,以减少溶液提升量,因有机试剂在火焰中会燃烧。

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一般仅在很低浓度范围内保持直线,故分析中溶液的污染问题值得重视。应用高纯试剂配制标准溶液,注意容器污染(如分析汞容器应用稀硝酸浸泡),低浓度标准溶液应贮存于聚乙烯瓶中,保存期不宜过长,分解试样的试剂杂质含量也应注意。水用离子交换水或二次蒸馏水。

⑦、空心阴极灯应谨慎装卸。窗口污染用擦镜纸擦拭,不能用滤纸等粗糙物擦。阴极材料为低熔点金属(如锡、镓、铯等)的空心阴极灯,使用时要防止呈熔融状态的低熔点金属从阴极内流出,测定完后小心取下,并将阴极朝上搁置。

⑧、单色器中光栅、透镜和反射镜表面有灰尘时,可用干净的吸气球仔细吹去,切不可用任何物体擦拭。

五、灵敏度、精密度、检出限(火焰原子吸收)

①、灵敏度

灵敏度是表示测量值随浓度或绝对量变化的程度的指标。火焰原子吸

收分析的灵敏度用特征浓度表示。其定义为能产生1%吸收(吸光度0.0044)时对应的元素浓度(μg/m1),用μg/ml/1% 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0.0044C C A

?= 式中C ——测试溶液的浓度μg/m1;

A ——测试溶液吸光度。测试溶液需用“纯水”配制,选曲线直线区吸光

度0.1~0.5A,测试在最佳条件进引,不采用标尺扩展。

②、精密度

表示在给定的条件对同一量进行多次测量,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它反映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根据误差理论,标准偏差能较好地反映测量过程的精密度,因此,原子吸收分析的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偏差来度量。标准偏差用σ表示,按下式计算

σ=

式中:n 为重复测量次数(一般测11次);

A i 为第i 次测量值(i=1.2…n );

A 为n 次测量的平均值。

相对标准偏差(RSD )由下式给出:

100%RSD A σ

=? (A 为吸光度平均值)。

铜(1μg/m1)的RSD 不应大于1%。

③、检出限

检出限是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是灵敏度和稳定性的综合性指标。检出限意味着仪器所能检出的最低(极限)浓度。按规定检出限定义为吸收信号相当于3倍σ对应的元素浓度。

计算式:

3C D L A

σ-= 式中: C--为试液浓度;

A --为试液平均吸光度;

σ--为对接近空白浓度的溶液进行11次测量所得标准偏差。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作者:————————————————————————————————日期: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 t =I e-Kvb 透射光强度I 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以K v 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 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 中心频率v 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 半宽度:△v 0B 4.吸收峰变宽原因 (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 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 L 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 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度极差。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DOC)

原子吸收 常用分析方法撰稿:裴治世

原子吸收常用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分析如果以原子化的手段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即火焰原子化及无焰原子化。在日常分析中火焰原子化应用最广。着重介绍利用火焰原子化进行分析方面的一些常识。 一、常用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又称工作曲线法) 这是原子吸收光谱最常用的方法。此法是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与试样溶液基体组成相近的标准溶液,分别测量其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同时,在仪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后,在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绘制标准曲线的步骤如下: 首先在坐标纸上确定一个坐标系,横坐标作为浓度轴,纵坐标作为吸光度轴,在坐标系内描出各标准溶液的浓度与测得吸光度的对应点,然后将各点连成一条直线。即是标准曲线。 由于测量误差使测量值不能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采用描点法绘制标准曲线必然会引入人为误差,为了消除这种误差,可以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分析结果。 根据光吸收定律,物质的浓度C (以x 表示)和吸光度A (以y 表示)呈线性关系,可表示为y=ax+b 。设由N 点构成曲线,通过实验可得N 组观测数据(x i ,y i ),其中y i 为三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用线性回归法求a ,b 值。 ()()()() 2 221()()1i i i xy x y x X y Y N a x X x x N ---==--∑∑∑∑∑∑∑ b Y aX =- 标准曲线方程为y=ax+b 例如:某元素由4点构成标准曲线,其浓度及测得的吸光度如下 C(x) μg ·m1-1 0.00 0.50 1.00 3.00 (P479) A(y) 0.000 0.053 0.106 0.303 则 Σx=4.50 (x 值之和,浓度值之和) X =1.125 (x 的平均值,浓度的平均值)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分析的应用及发展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分析的应用及发展 所在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123班 学生姓名赵家熙学号2012013424 指导教师张慧恩 完成日期2013 年10 月30 日

文献综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分析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原子吸收光谱法以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特效性好、快速准确等优点, 在地质、化工、农业、食品、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内获得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分析的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环境分析:应用:发展: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状况,环境质量监测已成为我国环境重点保护的一项内容。好的环境检测方法成为了研究人员追求的方向,而原子吸收光谱法也成为环境分析中的首选方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空心阴极元素灯光源发出被测元素的特征辐射光,为火焰原子化器产生的样品蒸气中的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通过测定特征辐射光被吸收的大小,来计算出待测元素的含量。子吸收光谱仪是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检测系统和显示装置五大部分组成的,其中原子化系统在整个装置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元素都已有特定的阴极灯、波长范围、狭缝宽度、灯电流值等配合测定。若想测定达到较高的数量级或提高检测质量,其关键还在于样品的预处理和进样技术。 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史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A.Walsh)发表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论文,开创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965年我国吴延照成功组装了实验型原子吸收分光度计。自此之后,原子吸收分析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和推广应用。1968年马斯曼在李沃夫(L’vov)电热石墨炉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马斯炉商品仪器。1975年我国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根据马怡载等研制的石墨炉原子器及控制电源生产出WFD-Y3型第一台带石墨炉的商品仪器。1990年美国PE公司首先推出横向加热石墨炉(PE-4100ZL)。1997年我国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生产出自动化程度最高、横向加热平台石墨炉(TAS-986型)。今天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已进入高水平发展的平台阶段,多元素同时测定,将是分析工作者与仪器公司今后关注的热门课

工作分析方法及案例

1工作分析方法介绍 观察法是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被观察人员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通过观察将有关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设备、工作环境等信息记录下来,最后将取得的信息归纳整理为适合使用的结果的过程。 采用观察法进行岗位分析时,应力求结构化,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和组织现有的条件,事先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位置、观察所需的记录单,做到省时高效。 观察法的优点是:取得的信息比较客观和正确。但它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主要用于标准化的、周期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长的、以智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能得到有关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观察法常与访谈法同时使用。 访谈法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按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为了保证访谈效果,一般要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交给访谈者准备。 访谈法通常用于工作分析人员不能实际参与观察的工作,其优点是既可以得到标准化工作信息,又可以获得非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既可以获得体力工作的信息,又可以获得脑力工作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取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信息,比如工作经验、任职资格等,尤其适合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其不足之处是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往往持怀疑态度,回答问题是有所保留,信息有可能会被扭曲。因此,访谈法一般不能单独用于信息收集,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问卷调查是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内容等事先设计一套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再将问卷加以汇总,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对工作分析的描述信息。问卷调查法是工作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的关键是问卷设计,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开放式调查表由被调查人自由回答问卷所提问题;封闭式调查表则是调查人事先设计好答案,由被调查人选择确定。 1.提问要准确 2.问卷表格设计要精练 3.语言通俗易懂,问题不能模凌两可 4.问卷表前面要有导语 5.问题排列应有逻辑,能够引起被调查人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

仪器分析笔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概述 4.1.1 概述 1、定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特点 ?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故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高) ?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由波兹曼分布公式 00 q E q q KT N g e N g - =知,激发态原子浓度与基态原子浓度的比 值 q N N 随T↗而↗。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器的温度一般低于3000℃,此时几乎所有元素的0 1% q N N =。也就是说, q N随温度而强烈变化,而 N却式中保持不变,其浓度几乎完全等于原子的 总浓度。 ?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子化器温度的影响比发射线小。另试样处理简单。RSD 1~2%,相对误差0.1~0.5%。 ?选择性高: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小,即抗干扰能力强。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各种样品中)。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分析。 3、操作 ①将试液喷入成雾状,挥发成蒸汽; ②用镁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波长285.2nm特征谱线; ③谱线通过镁蒸汽时,部分光被蒸汽中基态镁原子吸收而减弱; ④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镁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即可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 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 ?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试样在原子化器中被蒸发、解离成气态基态原子。 ?特征谱线穿过气态基态原子,被吸收而减弱,经色散系统和检测系统后,测定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与浓度间线性关系,定量分析。 5、与发射光谱异同点 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的吸收现象,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 ②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概率就小得多; ③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准确性都好。

企业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企业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员工恐惧 员工恐惧,是指由于员工害怕工作分析会对其已熟悉的工作环境带来变化或者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而对工作分析小组成员及其工作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 一般而言,如果在工作分析过程中,工作分析小组遇到以下一些现象,我们就认为存在员工恐惧: 访谈过程中,员工对工作分析小组的工作有抵触情绪,不支持其访谈或调查工作; 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虚假情况,故意夸大其所在岗位的实际工作责任、工作内容,而对其他岗位的工作予以贬低。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员工通常认为工作分析会对他们目前的工作、薪酬水平造成威胁。因为在过去,工作分析一直是企业在减员降薪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过去,企业如果无缘无故地辞退员工,无疑会引起被辞退者的控告、在职者的不满和恐惧;如果无缘无故地降低员工工资,同样会引起员工的愤慨,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但如果企业的这些决定是在工作分析基础上做出的,它就有了一个所谓的科学的理由。因此员工就对工作分析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恐惧之情; 其次,为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企业也经常使用工作分析。在霍桑实验中,实验者发现员工在工作中一般不会用最高的效率从事工作,而只是追从团队中的中等效率。这是因为员工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需求,更有团队归属需求。而且,员工认为,如果自己的工作效率太高,上级会再增加自己的工作强度。因此,员工对工作分析的恐惧也有其现实意义。 企业或者工作分析专家想要更为成功地实施工作分析,就必须首先克服员工对工作分析的恐惧,从而使其提供真实的信息。一个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可能将员工及其代表纳人到工作分析过程之中。 首先,在工作分析开始之前,应该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实施工作分析的原因; 工作分析小组成员组成; 工作分析都会对员工产生何种影响; 为什么员工提供的信息资料对工作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员工了解了工作分析的实际情况,并且参与到整个工作分析过程中之后,才会忠于工作分析,也才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分析小组也许应该做出书面的承诺,企业绝对不会因工作分析的结果而解雇任何员工,决不会降低员工的工资水平,也决不会减少整个企业工作的总数。 其次,在工作分析实施过程中和工作分析完结之后,也应及时向员工反馈工作分析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结果。以上这些措施也许会让工作分析专家可以从员工那里获得更为可靠、全面的信息资料。 二、动态环境 动态环境指的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等的变化发展,引起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的企业组织结构、工作构成、人员结构等不断的变动。 外部环境的变化。当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有人曾这样描述过:“当今社会,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处于高速变化当中的。当我们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而进行工作分析时,却往往会因组织的变革所引发的工作变革导致这些工作分析的成果不能适应于企业现在的实际状况,而只能被束之高阁; 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企业处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其战略目标也相应地会有所不同。在处于幼稚期时,企业追求的可能仅仅是生存,与此相应的,企业重视的是那些研发人员,公司中大量存在的岗位就是研发岗位,研发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出新颖的产品;而当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入发展期后,其目标就会相应改变。追求的可能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营销也就逐渐提高到管理日程上来,营销策划人员也会相应增加,其主

原子吸收光谱法习题及答案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试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者都为吸收光谱,吸收有选择性,主要测量溶液,定量公式:A=kc,仪器结构具有相似性. 不同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原子吸收分子吸收 (2) 线性光源连续光源 (3) 吸收线窄,光栅作色散元件吸收带宽,光栅或棱镜作色散元件 (4) 需要原子化装置(吸收池不同)无 (5) 背景常有影响,光源应调制 (6)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7) 干扰较多,检出限较低干扰较少,检出限较低 2.试比较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属于原子光谱,对应于原子的外层电子的跃迁;是线光谱,用共振线灵敏度高,均可用于定量分析. 不同点: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1)原理发射原子线和离子线基态原子的吸收自由原子(光致发光) 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 (2)测量信号发射谱线强度吸光度荧光强度 (3)定量公式lgR=lgA + blgc A=kc I f=kc (4)光源作用不同使样品蒸发和激发线光源产生锐线连续光源或线光源 (5)入射光路和检测光路直线直线直角 (6)谱线数目可用原子线和原子线(少)原子线(少) 离子线(谱线多) (7)分析对象多元素同时测定单元素单元素、多元素 (8)应用可用作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量分析 (9)激发方式光源有原子化装置有原子化装置 (10)色散系统棱镜或光栅光栅可不需要色散装置 (但有滤光装置) (11)干扰受温度影响严重温度影响较小受散射影响严重 (12)灵敏度高中高 (13)精密度稍差适中适中 3.已知钠蒸气的总压力(原子+离子)为1.013 l0-3Pa,火焰温度为2 500K时,电离平

分析化学习题参考答案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基本要求: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共振线、特征谱线、锐线光源、吸收线轮廓、通带、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灵敏度和检出限,掌握原子吸收的测量、AAS的定量关系及定量方法,了解AAS中的干扰及火焰法的条件选择,通过和火焰法比较,了解石墨炉法的特点。 重点:有关方法和仪器的基本术语。 难点:AAS的定量原理,火焰法的条件选择。 参考学时:4学时 部分习题解答 1、何谓原子吸收光谱法?它有什么特点?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共振辐射光(共振线)的吸收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1)准确度高;(2)灵敏度高;(3)测定元素范围广;(4)可对微量试样进行测定;(5)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2、何谓共振发射线?何谓共振吸收线?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哪一部分产生共振发射线?哪一部 分产生共振吸收线? 答:电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为共振激发,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当电子从共振激发态跃迁回基态,称为共振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光源产生共振发射线、原子化器产生共振吸收线。 3、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常常选择共振线作分析线? 答:(1)共振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2)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4、何谓积分吸收?何谓峰值吸收系数?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法常采用峰值吸收而不应用积分吸收?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将光源发射的电磁辐射通过原子蒸汽时,被吸收的能量称为积分吸收,即吸收线下面所包围的整个面积。中心频率处的吸收系数称为峰值吸收系数。 原子吸收谱线很窄,要准确测定积分吸收值需要用高分辨率的分光仪器,目前还难以达到。 而,峰值吸收系数的测定只要使用锐线光源而不必使用高分辨率的分光仪器就可办到。 5、原子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原子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光源:发出待测元素特征谱线,为锐线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 1、第一族元素 第一族元素主要测定条件 石墨炉法火焰法 分析线/nm 灰化温 度原子化 温度 特征质 量/pg 线性范围/μ火焰类型特征浓度 μ 检出限μ线性范围/μ Li 1000 2600 4 空气-乙炔 Na 1500 2700 4 空气-乙炔 K 1000 2200 4 空气-乙炔 Rb 800 1900 3 空气-乙炔 Cs 900 1900 空气-乙炔 Cu 900 2200 4 空气-乙炔 Ag 500 2200 2 空气-乙炔 Au 600 1800 5 空气-乙炔 碱金属是AAS易于测定的一类元素。碱金属盐的沸点较低,解离能较高,易于以分子形式蒸发,产生背景吸收。碱金属元素的电离电位和激发电位低,易于电离,测定时需要加入消电离剂,宜用低温火焰测定。空心阴极灯光源宜用较低的灯电流,测定Ru和Cs,多使用无极放电灯作光源。 铜、银和金化合物易于解离和原子化,宜用贫燃火焰测定,有很高的测定灵敏度,一般不受到其他元素的化学干扰。采用阶梯升温原子化和峰面积方式可提高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Ag的灵敏度。银化合物溶液应保存在避光的地方。金易被塑料表面吸附,溶液不能储存于塑料容器内。 测定Na宜用窄光谱通带,测定Li,K,Rb,Cs,Cu,Ag和Au宜用或更宽一些的光谱通带。GSAAS测定这些元素需校正背景。 2、第二族元素 第二族元素主要测定条件 石墨炉法火焰法 分析线/nm 灰化温 度原子化 温度 特征质 量/pg 线性范围/μ火焰类型特征浓度 μ 检出限μ线性范围/μ Be 1000 2600 乙炔 Mg 1000 2200 空气-乙炔 1200 2400 1 空气-乙炔 1000 2700 5 空气-乙炔 1500 2500 4 乙炔 400 2200 2 空气-乙炔 250 1000 空气-乙炔 250 2000 40 40-1000 空气-乙炔 加入消电离剂。氧化物的解离能较高,易生成MO和MOH,宜用富燃火焰测定。自由原子分布随火焰高度明显变化。铍的原子化效率很低,不能有效的测定铍。碱土金属与磷酸根、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由特征谱线的特征性和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对待测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仪器分析的方法。 中文名 原子吸收光谱法 外文名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光线范围 紫外光和可见光 出现时间 上世纪50年代 简称 AAS 测定方法 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别名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在线性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 A=KC

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由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原子对辐射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由于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的排布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具有不同的特征。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AAS现已成为无机元素定量分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法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谱线轮廓 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半宽度是指在中心波长的地方,极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吸收光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或波长差。半宽度受到很多实验因素的影响。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两个主要因素: 1、多普勒变宽。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从物理学中已知,从一个运动着的

(完整word版)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量分析方法(P145) (1)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在相同测定条件下,测定标准系列溶液和待测试样溶液的吸光度,绘制A-c标准曲线,由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上得到其含量。 (2) 标准加入法 当试样组成复杂,待测元素含量很低时,应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例加入 不同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O): 浓度依次为:cX ,cX+cO ,cX+2cO ,cX+3cO ,cX+4cO …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X ,A1 ,A2 ,A3 ,A4 … 直线外推法:以A对浓度c做图得一直线,图中c 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 (3)稀释法: (4)内标法: 在标准试样和被测试样中,分别加入内标元素,测定分析线和内标线的吸光度比,并以吸光度比与被测元素含量或浓度绘制工作曲线。 内标元素的选择:内标元素与被测元素在试样基体内及在原子化过程中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样品中不存在,用色谱纯或者已知含量 二、灵敏度和检出限 (1)灵敏度 1、定义: 在一定浓度时,测定值(吸光度)的增量(ΔA)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或质量)的增量(Δc 或Δm)的比值(即分析校正曲线的斜率) PS:习惯上用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表征灵敏度 2、特征浓度 定义: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 3、特征质量 定义: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2)检出限 定义: 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低浓度或最低质量。用接近于空白的溶液,经若干次重复测定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的3倍求得。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应用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应用 作者:张慧 (陕理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041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教师:秦公伟 [摘要]:本文综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使用方法及各使用方法的测定技术、优缺点、应用及与其它技术的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讨论。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 引言:原子吸收光谱法自1955年作为一种分析方法问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初始的序幕期、爆发性的成长期、相对的稳定期和智能化飞跃期这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由此原子吸收光谱法得以迅速发展与普及,如今已成为一种倍受人们青睐的定量分析方法[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Dymond首先将导数测量技术应用于仪器分析领域,用一阶导数技术来提高质谱检测气体激发电位的灵敏度。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导数技术本身日趋完善,在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导数技术的引进,使得这些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在提高方法的分辨能力和进行光谱校正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1953年,Hammond和Price 首次提出导数技术在分光光度法中的应用。六十年代末期,Morney和Butter等许多科学工作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机导数技术上,低噪音运算放大器应运而生,并成功地应用于早期的导数发光光谱和导数红外光谱中。1974年,导数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荧光分析领域。由于导数荧光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测定过程中的背景干扰和谱带重叠问题,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有关利用导数光谱法校正高纯物质的ICP-AES分析中的光谱干扰的报道相继出现。导数光谱法只要求在分析线附近的一段较窄的波长范围内,干扰线强度在仪器动态范围内,因而比传统的干扰系数法和离峰分析法有更大的适用性,能有效地消除各种背景干扰[2]。 本文针对其原理、测定技术、特点、联用、应用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 1.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化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分析化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是测量物质所产生的蒸气中原子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强度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光谱仪是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检测系统和显示装置五大部分组成的,其中原子化系统在整个装置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子化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测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无论是传统的原子化法,还是近些年才有的原子化法,都为不同元素的测定提供了较为高效的原子化方式,以下将对不同的原子化法分别讨论。 1.1.1 火焰原子化法(FAAS) 适用于测定易原子化的元素,是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对大多数元素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检测极限,且重现性好,易于操作[3]。 1.1.2 石墨炉原子化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也称无火焰原子吸收,简称CFAAS。火焰原子化虽好,但缺点在于仅有10%的试液被原子化,而90%由废液管排出,这样低的原子化效率成为提高灵敏度的主要障碍,而石墨炉原子化装

工作岗位分析-七大方法

职位分析的内容包括: 1.设立岗位的目的 这个岗位为什么存在,如果不设立这个岗位会有什么后果。 2.工作职责和内容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按照职责的轻重程度列出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每项职责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列出工作的具体活动,发生的频率,以及它所占总工作量的比重。 在收集与分析信息的时候,可以询问现在的任职者,他从事了哪些和本职无关的工作,或者他认为他从事的这些工作应该由哪个部门去做,就可以区分出他的、别人的和他还没有做的工作。 3.职位的组织结构图 组织结构图包括:职位的上级主管是谁,职位名称是什么,跟他平行的是谁,他的下属是哪些职位以及有多少人,以他为中心,把各相关职位画出来。 4.职位的权力与责任 (1)财务权:资金审批额度和范围。 (2)计划权:做哪些计划及做计划的周期。 (3)决策权:任职者独立做出决策的权利有哪些。 (4)建议权:是对公司政策的建议权,还是对某项战略以及流程计划的建议权。 (5)管理权:要管理多少人,管理什么样的下属,下属中有没有管理者,有没有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是中级管理者,还是高级管理者。 (6)自我管理权:工作安排是以自我为主,还是以别人为主。 (7)经济责任:要承担哪些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等。 5.职位的任职资格 (1)从业者的学历和专业要求。 (2)工作经验。 (4)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5)职位所需要的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写作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空间想象能力、创意能力等等。 6.劳动强度和工作饱满的程度 7.工作特点 一是工作的独立性程度。有的工作独立性很强,需要自己做决策,不需要参考上一级的指示或意见。而有的工作需要遵从上级的指示,不能擅自做主。 二是复杂性。要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还是只需要找出办法。需要创造性还是不能有创造性。 8.职业发展的道路 这个职位可以晋升到哪些职位,可以转换到哪些职位,以及哪些职位可以转换到这个职位,这些有助于未来做职业发展规划时使用 9.对该职位考核方式是什么?怎么考核?

(岗位分析)常用岗位分析方法分析

(岗位分析)常用岗位分析 方法分析

常用岗位分析方法分析 当目标计划等等规划方面的东西确定下来以后,实施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又是实施成败的关键。同样的于岗位分析过程中,根据目标、岗位特点、实际条件等选择采取合适的分析方法也就成为了关键。 目前岗位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只讨论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是访谈人员就某壹岗位和访谈对象,按事先拟订好的访谈提纲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和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为了保证访谈效果,壹般要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交给访谈者准备。访谈法分为个体访谈:结构化、半结构化、无结构;壹般访谈、深度访谈;群体访谈:壹般座谈、团体焦点访谈。 进行访谈时要坚持的原则有: 1)明确面谈的意义 2)建立融洽的气氛 3)准备完整的问题表格 4)要求按工作重要性程度排列 5)面谈结果让任职者及其上司审阅修订。 麦考米克于1979年提出了面谈法的壹些标准,它们是: 1)所提问题要和职位分析的目的有关; 2)职位分析人员语言表达要清楚、含义准确; 3)所提问题必须清晰、明确,不能太含蓄; 4)所提问题和谈话内容不能超出被谈话人的知识和信息范围; 5)所提问题和谈话内容不能引起被谈话人的不满,或涉及被谈话人的隐私。

其优点是能够得到标准和非标准的、体力、脑力工作以及其他不易观察到的多方面信息。其不足之处是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往往持怀疑态度,回答问题时有所保留,且面谈者易从自身利益考虑而导致信息失真。因此,访谈法壹般不能单独使用,最好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此外,分析者的观点影响工作信息正确的判断;职务分析者问些含糊不清的问题,影响信息收集。 该方法适合于不可能实际去做某项工作,或不可能去现场观察以及难以观察到某种工作时。及适用于短时间的生理特征的分析,也适用于长时间的心理特征的分析。适用于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访谈法也适合于脑力职位者,如开发人员、设计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就是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内容等,事先设计壹套岗位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再将问卷加以汇总,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对岗位分析的描述信息。问卷调查的关键是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形式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俩种。开放型:由被调查人根据问题自由回答。封闭型:调查人事先设计好答案,由被调查人选择确定。设计问卷时要做到:①提问要准确;②问卷表格要精炼;③语言通俗易懂,问题不可模棱俩可;④问卷表前面要有指导语;⑤引进被调查人兴趣的问题放于前面,问题排列要有逻辑。 问卷调查法的具体实施有,职位分析人员首先要拟订壹套切实可行、内容丰富的问卷,然后由员工进行填写。正式进行工作分析前,考量各部门之工作内容及可行时间,先行拟定了进行时间表,若不可行,则可弹性调整。 (1)问卷发放 进行各部门之工作分析问卷发放时,先集合各部门之各级主管进行半小时之说明,说明内容有工作分析目的、工作分析问卷填答、及问题解答,且清楚告知此次活动之进行不会影响到员工现有权益,确定各主管皆明了如何进行后,由主管辅导下属进行工作分析问卷之填答。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和基本原理,综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中的最新进展并做了展望。 关键词:原子吸收;分析;现状 自美国Perkin-E1mer公司196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到第一台商品石墨炉的推出,从横向交变磁场到纵向交变磁场塞曼背景校正,从纵向加热石墨炉到横向加热无温度梯度石墨炉,从光电倍增管到半导体固态检测器……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发展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1]。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仪器分析的高效性、精密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仪器分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凭借其诸多优势,已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以其高效精密的分析方法,成为普及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它具有以下诸多优点[2-3]: 1)高精密度。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可达1%-2%,石墨炉原子化法的灵敏度高达 10-12g。 2)高灵敏度。火焰原子吸收可测质量浓度mg/L~μg/L级的金属,是目前最灵敏的 分析方法之一。 3)测定元素广泛。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可测定近70种元素。 4)谱线简单。干扰少,选择性好,多数情况下可不经分离除去共存成分而直接测定。 5)操作简便快捷。自动进样每小时可测数百个样品,即使手工操作每小时也可测数十 个样品。 原子吸收光谱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它不能对多种元素同时分析,对难溶元素的测定灵敏度也不十分令人满意,对共振谱线处于真空紫外区的元素,如P、S等还无法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环科113 叶俊2011013243 摘要:本文综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原理和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底泥和固体物分析。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环境检测 前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简称原子吸收法。自1955年问世至今,已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而目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器几乎能分析所有的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具有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和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1]。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从空心阴极灯发射出来的锐线光源),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每种物质的原子都具有特定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列,因此不同的原子被激发后,其电子具有不同的跃迁,能辐射出不同波长光,即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的光谱线[2]。由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锐线光源辐射的共振线强度被吸收的程度与待测元素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总数成正比[3]。即: A=KNL 式中:A为吸收率;K为常数;N为待测元素吸收辐射原子数总数;L为原子蒸气厚度(即吸收光程)[4]。 在实际分析中,要求测定的是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而此浓度与待测元素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总数成正比[5]。所以在一定的吸收光程下,待测元素的吸光度(A)与其浓度(C),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6]。即A=KC。因此测定吸光度就可求出待测元素的浓度[7]。 某种元素被激发后,核外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最接近基态的最低激发态E。为共振激发。当其又回到时,发出的辐射光线即为共振线[8]。基态原子吸收共振线辐射也可以从基态上升至最低激发态,由于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不相同,并具有一

工作中常见问题分析

一、BW DTP 非法字符问题 无非就是业务上搞出一堆乱七八糟的字符,这些字符到了BW这边,就变成了井号(#) 这个解决办法有这么几种: 1、直接改PSA PSA可以修改,可是这样治标不治本,顶多是我们这边数据上载正常了,可是数据跟业务上的录入还是有差别 2、在转换中写Start Routine 方法类似,不过是把'#'替换成''或者' ' 也是和方法1类似,只不过是升级了一下,不用手工操作,代价就是上载的效率和传输的流程 3、增强数据源 这个方法比较惨,因为井号(#)在源系统中指不定是啥字符呢,仔细算算得有十几个,都控制的话代价比较大,不如写Start Routine,只不过一个PSA可能会上载到多个模型,就得写多个Start Routine。 4、找业务修改R3的数据 这个好,改完了BW再抽一遍完事儿,不过协调起来比较复杂 5、增强业务系统 在用户输入或者批导的时候,控制输入,当遇到这种垃圾字符的时候,就提示错误,禁止写入,这是最好的办法。 二、现在有一个 QUERY 运行十分慢 , 所以我想在 BW 里找到一个工具来分析这个 QUERY 是怎么运行的 . 想知道慢在什么地方 , 用了多少时间等一些具体信息 . 1、在 BW 中使用交易代码 RSRT 2、填上需要测试的报表的技术名称 3、单击执行 + 调试 4、勾选弹出的调试选项对话框的其他中的显示统计数据和未使用高速缓存 5、输入 Querry 的所需要的变量,运行结果回来之后, F3 返回统计数据界面:将持续时间求和减去时间等待时间、用户的时间,得到的时间作为该报表的统计时间 报表执行的速度一般都是 cache > BIA > Aggregate > Cube 自身 .. 所以第二次执行,能从 cache(缓存)取数的话,自然就快了 三、我在激活一个 DSO 时,由于数据量比较大,差不多有 2 千多万条的数据,之前的传输进程都是绿灯,可在激活过程中,就变成了红灯,不管激活多少次也是红灯,请问这个是什么原因啊? 这个 DSO 是主要做报表用,还是做数据存放及 delta 用,如果是后者的话,更改 DSO 的属性把“SIDs Generation upon Activation激活之后生产主数据标识” 的勾弃掉,如果是前者,可以通过事务“RSODSO_SETTINGS” 调整相应参数来提高你的 active 的效率。Parameter for SID Generation 中, Maximum package Size 是 2 万, maximum wait time for process 是 600(10 分钟 ) ,这个数字是否是越大越好 ? Maximum package Size 是根据你的内存来设的, maximum wait time for process 可以长一点。 四、执行“ 分配工作簿” 后,收到了邮件,可是 Excel 里的中文都是井号“### ####” ,请问该怎么解决?谢谢! BW 是 3.5 的。

质量管理常用的工作方法和分析方法

质量管理常用的工作方法和分析方法 1、PDCA管理循环 PDCA管理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程序),把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划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 检查)、A(Action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第一为P(计划)阶段,其中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定出目标 第二为D(实施)阶段:按照制订计划目标加以执行 第三为C(检查)阶段:检查实际执行结果看是否达到计划的预期效果。 第四为A(总结处理)阶段,其中分二步: ⑴总结成熟的经验,纳入标准制度和规定,以巩固成绩,防止失误 ⑵把本轮PDCA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中去解决。

2、5W2H法: Why:为何----为什么要如此做? What:何事----做什么?准备什么? Where:何处----在何处进行最好? When:何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 Who:何人----谁去做? How:如何----如何做? How much:成本如何? 3、QC七大手法 1.鱼骨图(又叫鱼刺图、树枝图、特性要因图、因果图),鱼骨追原因,寻找因果关系。 2、层别法:是运用统计方法作为管理的最基础工具,目的是把杂乱无序的资料加以分门别类的归纳和统计。 3、查检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常用调查表来收集数据。如不良项目调查表、不合格原因调查表等。 4、柏拉图:柏拉抓重点(找出重要的少数)。 5、散布图:散布看相关,(找出两者的关系)。 6、直方图:直方显分布(了解数据分布与制程能力)。 7、管制图:管制找异常(了解制和变异)。

Thermo SOLAAR原子吸收光谱仪操作及软件应用126181110

SOLAAR原子吸收光谱仪基本操作及软件应用 1.SOLAAR 软件及启动 1.1.概要 SOLAAR 数据工作站应用于SOLAAR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及其附件,用于执行原子吸收分析并产生样品分析结果。 1.2.启动软件 打开光谱仪电源(热电的技术工程师已在安装时连接好光谱仪和计算机)、计算机电源,进入WINDOWS桌面,双击WINDOWS桌面的SOLAAR图标,即出现SOLAAR-登录对话框。 用户名键入:ADMINISTRATOR,口令键入:SOLAAR。点击确定即进入SOLAAR软件。用户名和口令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更改,详见附录6.3.安全设置。 进入软件后,出现SOLAAR AA 系统操作界面,并会立即出现启动向导平台对话框。 启动向导平台对话框提供了包括建立一个新的方法、运行分析、运行PQ分析等等操作的逐

步的向导,提示你怎样逐步的来完成每项工作。怎样进行操作,该向导给出了详细逐步的指导说明,请按向导提示进行操作。 点击关闭,关闭启动向导平台对话框,即出现SOLAAR AA 系统操作界面,所有的编辑、操作、应用都在该操作界面下展开和完成。 SOLAAR AA 系统操作界面主菜单包括文件、编辑、浏览、校正、安全、停止、窗口和帮助等,这些菜单中仪器常用的操作都以快捷方式列出,其功能分别为: 自动调零 自动光路调整,自动波长选择 火焰法燃烧头参数设定/自动优化火焰参数,燃气比高/低, 燃烧头位置高/低 空心阴极灯自动准直,灯位置左/右/前/后自动调整 石墨炉自动进样器进样针清洗/毛细管清洗 石墨管高温清洗/自动进样器进样针头位置调整 执行分析/暂停分析/继续分析/插入单个样品分析 设置运行双分析时火焰/石墨炉自动切换 GFTV可视系统开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