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凡例

1.[]中為原簡文殘缺根據他本補出的文字。

2.()前為通假字,中為正字。

3.<>前為訛字,中為正字。

原文见知北游的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0e12099700.html,/wang20114。老子下經

第四十五章(王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殹(也);名可命,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以觀其所僥(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又)玄之,眾眇(妙)之門。

第四十六章(王本二章)

天下皆智(知)美之為美,亞(惡)已;皆智(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短長之相刑(形),高下之相頃(傾),言<音>

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辤(始),為而弗侍(持),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王本三章)

不上(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智(知)無欲,使夫智(知)不敢、弗為,則無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王本四章)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淵旖(兮)!佁(似)萬物之宗。?(挫)其脫<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袗(塵)。湛旖(兮)!佁(似)或存。吾不智(知)其誰子?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王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虖(乎)?虛而不屈,動而揄(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王本六章、七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虖(乎)若存,用之不墐(勤)。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虖(乎)?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一章(王本八章)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

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五十二章(王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梪(揣)而允(捃)之,不可長葆(保)。金玉盈室,莫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五十三章(王本十章)

載熒(營)魄抱一,能毋離虖(乎)?槫(摶)氣致柔,能嬰兒虖(乎)?脩(滌)除玄鑑,能毋有疵虖(乎)?愛民沽(治)國,能毋以智虖(乎)?天門啟閉,能為雌虖(乎)?明白四達,能毋以智虖(乎)?故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四章(王本十一章)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挻殖(埴)器,當其無,有殖(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十五章(王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盳(盲),敺(驅)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方(妨),五味令人之口爽,五音令人之耳聾。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被(彼)取此。

第五十六章(王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是謂寵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橐(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第五十七章(王本十四章)

視而弗見,命之曰夷;聽而弗聞,命之曰希;搏而弗得,命之曰微。參(三)也,不可致計(詰),故運(混)而為一。參(三)也,其上不杲(曒),其下不沒(忽)。台台微微,不可命,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沒(惚)芒(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智(知)古以(始),是謂道紀。

第五十八章(王本十五章)

古之為士者,微眇(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頌(容)曰:就(蹴)虖(乎)其如冬涉水,猶虖(乎)其如畏四鄰,嚴(儼)虖(乎)其如客,渙虖(乎)其如冰之澤(釋),杶(敦)虖(乎)其如樸,沌虖(乎)其如濁,廣(曠)虖(乎)其如浴(谷)。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

安以動之?徐生。抱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不成。

第五十九章(王本十六章)

至(致)虛極,積正督(篤)。萬物竝作,吾以觀其復。天物云云(芸芸),各復歸其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常也;智(知)常,明也。不知常,忘(妄)作,兇。智(知)常曰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而不殆。

第六十章(王本十七章、十八章、十九章)

大(太)上,下智(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安(焉)有不信!猶虖(乎)其貴言。成功遂事,百姓曰我自然。故大道廢,安(焉)有仁義。智惠出,安(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焉)有孝茲(慈);國家捪(昏)亂,安(焉)有貞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民棄義,民復孝茲(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參(三)言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六十一章(王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與何(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以不不畏人。芒(荒)虖(乎),未央哉!眾人巸巸(熙熙),若鄉(享)

大(太)牢而萅(春)登臺。我 (泊)旖(兮)未佻(兆),若嬰兒之未?(孩)。絫旖(兮),台(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蜀(獨)若遺(匱)。我愚人之心也,屯屯(沌沌)虖(乎)!猷(俗)人昭昭,我蜀(獨)若昏;猷(俗)人計計(察察),我獨昏昏。沒(忽)旖(兮),其如晦;芒(恍)旖(兮),其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抏(頑)以鄙。我欲獨異於人,而唯貴食母。

第六十二章(王本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沒(惚)。沒(惚)旖(兮)(恍)旖(兮),其中有象旖(兮);(恍)旖(兮)沒(惚)旖(兮),其中有物旖(兮)。幽旖(兮)冥旖(兮),其中有請(情)旖(兮)。其請(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說(悅)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哉?以此。

第六十三章(王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見,故明;不自視(是),故章(彰);不自發(伐),故有功;弗矜,故長。夫唯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邪?誠全歸之也。

第六十四章(王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剽(飄)風不終朝,趨(驟)雨不終日。熟為此?天地弗能久,而兄(況)於人虖(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安(焉)有不信。

第六十五章(王本二十四章)

炊(企)者不立,自見者不明,自視(是)者不章(彰),自發(伐)者無功,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斜(餘)食叕(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第六十六章(王本二十五章)

有物綸(混)成,先天地生。肅覺,獨立而不(改),偏(徧)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智(知)其名,其字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慸(逝),慸(逝)曰遠,遠曰反(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或(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灋地,地灋天,天灋道,道灋自然。

第六十七章(王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趮(躁)君。是以君子冬(終)日行,而不遠其輜重,唯(雖)有榮(縈)館,燕處超若。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趮(躁)則失君。

老子上經

第一章(王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忠信之淺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被(彼)取此。

第二章(王本三十九章)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精(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正。其致之也,天毋已精(清)將恐死<列>;地毋已寧將恐發(廢);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以盈將恐渴(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厥(蹶)。是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邪?非也?故致數輿(譽)無輿(譽)。不欲祿祿(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三章(王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也,弱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章(王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堇(勤)能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沬(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廣德如不足,建德如榆(偷),桎(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勉(晚)成,大音希聲,天(大)象無刑(形),道殷無名。夫唯道,善貣(貸、始)且成。

第五章(王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中(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是故物或損而益,或益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粱(梁)者不得死,吾將以為學(教)父。

第六章(王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閒。吾是以智(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第七章(王本四十四章)

身與名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

愛必大費,多臧(藏)必厚亡。故智(知)足不辱,智(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王本四十五章)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屈),大巧如拙,大盛如絀。趮(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政(正)。

第九章(王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產於鄗(郊)。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智(知)足,咎莫(惨)於欲得。故智(知)足之足,恒足矣。

第十章(王本四十七章)

不出於戶,以智(知)天下;不規(窺)於牖,以智(知)天道。其出 (彌)遠,其智(知) (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智(知),弗見而命(名),弗為而成。

第十一章(王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有(又)損之,

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取天下者恒以]無事,及

其有事,有(又)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王本四十九章)

聖人恒無心,以百生(姓)之心為心。善者虖(吾)亦善之,不善者虖(吾)亦善之,直(得)善也。信者虖(吾)信之,不信者虖(吾)亦信之,直(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匧匧(歙歙)然,為天下

渾心。而百姓皆屬(注)其耳目焉,聖人而皆晐(孩)之。

第十三章(王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姓(生)生焉,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姓(生)生也。蓋聞善聶(攝)生者,陵行不避 虎,入軍不被兵革。虎無所錯(措)其蚤(爪), 無所椯(揣)其角,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第十四章(王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形)之,熱(勢)成之。是以萬物奠(尊)道而貴德。道之奠(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恒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逐(育)之,亭(成)之孰(熟)之,養之復(覆)之。故生而弗有,為而弗持,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第十五章(王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智(知)其子。既智(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塞其脫(兌),閉其門。終身不僅(勤)。啟其脫(兌),齊(濟)其事,終身不來(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央(殃),是謂襲常。

第十六章(王本五十三章)

使我介(挈)有智(知),行于大道,唯蛇(迤)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街(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食,資貨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

第十七章(王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絕。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國,其德乃逢(豐);脩之天下,其德乃薄(溥)。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智(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十八章(王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蠭蠆蚖蛇弗赫(螫),猛獸?(攫)鳥弗(搏)。骨弱筋柔而摳(握)固。未智(知)牝牡之合而狻(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幽(嚘),和之至也。和曰常,智(知)和曰明,益生曰詳(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蚤(早)已。

第十九章(王本五十六章)

智(知)者弗言,言者弗智(知)。塞其脫(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畛(塵),挫其兌(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二十章(王本五十七章)

以正之(治)國,以倚(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智(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 (彌)貧;民多利器而固<國>家茲(滋)昏;人多智而苛(奇)物茲(滋)起;灋物茲(滋)章(彰)而盜賊多有。故聖人之言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第二十一章(王本五十八章)

其正(政)昏昏,其民萅萅(蠢蠢);其正(政)計計(察察),其國夬夬(缺缺)。福,禍之所倚;禍,福之所伏。夫孰智(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倚(奇),善復為芺(妖)。人之廢,其日固久矣。

第二十二章(王本五十九章)

方而不割,廉而不刖(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治人事天,莫如嗇。夫唯嗇,是以蚤(早)服。蚤(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智(知)其極,莫智(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抵(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王本六十章)

治大國若亨(烹)小鮮。以道位(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二十四章(王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游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以其靜也,故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國不過欲并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各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第二十五章(王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葆(寶),不善人之所葆(保)也。美言可以市,奠(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唯(雖)有共(拱)之璧以先四(駟)馬,不如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虖(乎)?故為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王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小大多少,報怨以德。圖難虖其易也,為大虖其細也。天下之難事作于易,天下之大事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大。

夫輕若(諾)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第二十七章(王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其脃(脆)易判也,其微易散也。為之其無有也,治之其未亂也。合抱之木,作於豪(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絫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第二十八章(王本六十四章)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第二十九章(王本六十五章)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智(知)國,國之賊也;不以智智(知)國,國之德也。恒智(知)此兩者,亦楷式。恒智(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三十章(王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欲高民也,必以其言下之;

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是以居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也,是以天下樂推而弗厭也。不以其無爭邪?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三十一章(王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以不宵(肖)。夫唯大,故不宵(肖)。若宵(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恒有三葆(寶),侍(持)而葆(保)之:一曰茲(慈),二曰歛(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茲(慈),故能勇;歛(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茲(慈)且勇,舍其歛(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夫茲(慈),以陳(陣)則正,以守則固。天之救之,若以茲(慈)衛之。

第三十二章(王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適(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肥(配)天,古之極。

第三十三章(王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適(敵)。禍莫大於無適(敵),無適(敵)則幾亡吾葆(寶)矣。故亢(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三十四章(王本七十章)

吾言甚易智(知),甚易行;而天下莫之能智(知),莫之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天<夫>唯無智(知),是以不吾智(知)。智(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三十五章(王本七十一章)

智(知)不智(知),上矣;不智(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不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六章(王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毋柙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智(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彼)取此。第三十七章(王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枯(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智(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善應,弗召自來,(默)然而善謀。天罔(網)怪怪(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八章(王本七十四章)

民恒不畏死,奈何其以殺戄(懼)之也?若使民恒不畏死,而為畸(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恒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希不傷其手矣。

第三十九章(王本七十五章)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脫(術)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也,以其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是賢貴生也。

第四十章(王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倰(骾)信(韌)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苦(枯)蒿(槁)。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核(?)。故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第四十一章(王本七十七章)

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輔(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奉不足;人之道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又)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也。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其欲不見賢也。

第四十二章(王本七十八、七十九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攻)堅強者莫之能失<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智(知),而莫能居,莫能行。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訽,是謂社 (稷)之主;受國之不恙(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

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肆(徹)。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第四十三章(王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人之氣(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朢,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而死不相往來。

第四十四章(王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聖人無責(積),氣(既)以為人,己俞(愈)有;氣(既)以予人,己俞(愈)多。天之道,利而弗害;人之道,為而弗爭也。

最新-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精品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 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 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 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 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 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 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 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 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 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 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 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留给后人的传世巨著。古今无数学者都拜读过道德经,很多人也从道德经中领悟到了智慧的火种,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现实环境留下了更多地的智慧宝典照亮中华文明并不断辉煌前行。当然,也有众多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义,即便拜读多篇也不能理解道德经所讲述的根本思想。这里通过我对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简单描述一下道德经是一部怎么样的经典?主要在讲什么思想?我们又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应用道德经的思想?由于能力有限,有错误的地方也请批评指正,一起进步。 根据理解,道德经是老子以国家及圣人(伟人)为立足点,以“道”即自然平衡法则为其思想根本,通过其以往治理国家的经验所写的一篇治国及修身的传世巨著。通过对“道”和“德”的不同表述,指导后人根据自然发展规律及当前所处的现实环境状态如何运用“无为而治” 和“有为得治”的方法去管理好其国家,民众及自身。 “道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丢弃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种种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借助自然平衡法则的力量,以积极无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无为”是利用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的基础的“有为”。这里所讲的“道”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无为,即抛弃种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有为,采用顺应自然平衡规律的无所作为。 “德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以为而不争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以符合自然平衡法则的规律,用主动有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有为”是顺应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基础的“无为”。这里所讲的“德”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有为,即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采用符合自然又不破坏自然规律的种种积极作为。 由于老子智慧的渊博,道德经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不管哪个论点都围绕着自然的平衡法则即”道”展开,其很多思想观点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当代人去思考学习,例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对当代人依旧具有开人智慧,指导行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老子所处环境时空与当代社会明显不同,有些思想已经不能适用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种思想对于古代信息沟通不便社会治理能力弱而言,“愚民”对当时国家帝王来说是很有用的管理方法,但对当今信息瞬时共享物质富足的社会来说,愚民只能让这个国家失去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国家因失去社会竞争力而衰亡。当然对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的治国难题,如果单以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加以束缚,那就是下策,但如果国家在加强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的同时,通过宣扬并广开社会奉献的“善”的渠道,同时也使民众因付出奉献在社会中得到相应的地位,名誉,财富等不同的回报,必将激发社会的活力,国家社会必然也因为民多智广而强盛不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学习道德经等其他经典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必须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及其思想核心,并通过领悟及根据自己现实社会环境加以灵活运用,这样也才能把他人的智慧变成为自己的智慧。否则,任何的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只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加的僵化愚昧,并自愚愚他祸害社会。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一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1 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

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要怀着爱的心,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举几个例子,比如龙泽站很多摆地摊的,有卖吃的的,有卖小玩意的,搞得周边环境是不太好,所以,过一段时间,城管会过来清理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出来了。那么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认为不应该这样来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劳动吃饭,辛辛苦苦出来赚点钱不容易,有的年龄也比较大了,整天被城管驱逐,不能乐业,他们也是要生存没有办法,如果有更好的环境又好又体面的工作,他们难道非要在那摆地摊?而且地摊摆在那是有它存在的价值,有人买啊。如果不让他们摆地摊,难道让他们去偷,去抢,去犯罪?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他们摆整齐点,别影响交通,完了让环卫工人打扫干净。对了,最近好像龙泽站又有摆地摊的了,国家也许已经不限制了。劳动人民都是光荣的,尊重每一位劳动人民。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关于淘宝网,淘宝网有利有弊,淘宝网上有卖名牌假货的,有买到假货识别出来的,很生气,恨淘宝啊,那这个假货店应不应该关闭啊?不应该,因为有市场啊,很多人想少花点钱买名牌,那么买到了没有识别出来他穿着用着很开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淘宝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就看你会淘不会淘。淘宝门槛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动车这东西,它也是顺势而生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修动车,村里挣不到钱啊,人都往城里挤,交通就拥挤了,就得修动车,动车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几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现在动车不修了,国家开始发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个国家也是要怀着爱心,循着规律,顺势而为。 关于地球,科技发展与环境恶化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难道随着科技的发展,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答案: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我校《大学美育》课程校本特色专题的是:管理美学与美育 经济精神与美育 法治文化与美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答案:自然美与社会美 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着作 《论语》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尼科马克伦理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答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 3.【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着作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 答案:“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5.【单选题】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仁” “中庸” “礼” 答案:“兼爱” 6.【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答案: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7.【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人生境界 中庸思想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答案:人生境界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 答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单选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出自以下哪篇文章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

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全校师生开启了诵读《道德经》一书的启动仪式。每天清晨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品悟经典。晚上,看着同学们的在读书群里的语音打卡,我也不甘落后,每天坚持读书打卡。今天的读书感受从两个方面来分享: 一、《道德经》是什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我最喜欢的句子及感受 《道德经》中我喜欢的句子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初读可理解为最完

美的善就像水品性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上善若水,多指为人处世时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却从不争名逐利,或者具有坚忍负重、谦卑居下的品格。 最近观看了《榜样》,我对“骑行天使守护健康”的乡村医生贺星龙印象深刻。作为一名80后,成绩优异的贺星龙主动放弃留城机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医生。近20年来,因为那句“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他没有拒绝过一次出诊,风里雨里,随叫随到;他看病只开最便宜的药,大多时候还免收出诊费和医药费,还主动关怀照顾村里的五保户和留守老人;当同学们纷纷进城发展时,他却“逆行”至农村服务乡亲们。 贺星龙扎根“众人之所恶”的农村,以“不争”的心“若水”般服务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生动地阐释着“上善若水”的人生最高智慧。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变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计算公式是() A:单位完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B: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C: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 D: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正确答案: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直接材料费用、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以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都属于( )。 A:制造成本 B:直接材料 C:其他制造费用 D:变动成本 正确答案:变动成本 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法,就是运用( )原理对过去若干期间销售收入(或销售量)及资金需用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计量后,确定反映销售收人与资金需用量之间的回归直线y=a+bx,并据以推算未来期间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A:回归分析法 B:判断分析法 C:加权平均法 D:季节预测分析法 正确答案:回归分析法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下列( )情况应该采取外购的策略。

A: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B: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C: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D:自制单位产品成本>外购价格 正确答案: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某产品销售收入800元,保本额500元,变动成本率为65%,则该产品的利润为( ) A:105 元 B:280元 C:175元 D:195元 正确答案:105 元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 A:结构性成本动因 B:成本动因理论 C:最佳价值链结构 D:执行性成本动因 E:价值性成本动因 正确答案:成本动因理论 以下那些属于执行性成本动因() A:员工 B:全面质量管理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

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4040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learning moral classics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一: 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

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网,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读《道德经》,修为虽浅,感悟犹多,参学百家,对于老子水之悟犹为尊崇,所以作下散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广济通达。水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山有水则灵,园有水则秀,木有水则青,地有水则绿。水是地球的血液,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

老子《道德经》全文 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着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选修课要求读经...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

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德州西收费站肖滨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

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

《道德经》全文古诗40首

四年级上学期诵读《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

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