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调研——曲水亭街

传统民居调研——曲水亭街
传统民居调研——曲水亭街

传统民居调研——曲水亭街

摘 要:郦道元在有名的《水经注》中写道:“历祠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寮宾宴公私所粹其上……”流杯池就是今天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便为曲水河。居民沿泉建宅,久而形成曲水亭街,原来的曲水亭街文人荟萃民风淳朴,1958年,政府改建曲水亭街,平了关帝庙拆除曲水亭如今的曲水亭街流觞的风俗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随着济南的丰富的传统泉水文化广传中国内外,吸引了各地的海内外游客的到来,济南老城变成了一座标本,供人欣赏把玩。曲水亭街延绵的泉水,传统的老民房,优扬的曲调淳朴的民风,被当做最好的范例“保护性”开发,政府所代表的公共权力介入的加强和原有居民的私有权力碰撞摩擦,必然使得原来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这种影响会体现在居民的活动空间、民居的布局形态、周边的业态结构、群体的构成等等。面对如今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传统的业态和生活气息显得弥足珍贵,是我们一直希望保留与传承的,传统与城市化的碰撞磨合,诞生出了像曲水亭街一样的产物,显示出新的特点与矛盾,这种特点与矛盾值得引起我们的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曲水亭街 权力 传统 城市化 矛盾

曲水亭街原本只是济南老城中一条普通的居民生活街巷,建国改造以后,现在商业是曲水亭街重要的构成部分,周边发达的商业中心,也使这成为游客休憩的重要之地,所以旅游业也成为难以分割的一部分,曲水亭街现在更貌似一个小型 的商、居、旅为一体的综合体。

前期调研分析

1、基底关系:

名士豪庭小区

曲水亭街周围片区

佛山苑小区 将曲水亭街与七八十年代的佛山苑和新式的名士豪庭的基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济南小区的模式转变,曲水亭街是代表性的四合院生活空间,佛山苑在建造时明显的有营造这种传统空间的意向,尽可能的形成一种内向型的庭院的空间,发展到名士豪庭,由于超高的容积率和建筑的高度,选择这种板式的排法,基本没有通过建筑直接围合的院落,更多的是通过小品和植被来营造空间。

2、泉水分布形态:

3、泉水与建筑的关系:

4、泉水与院落的关系:

5、

泉水分布与院落交通的关系:

芙蓉泉相邻关系位于一边位于一角位于中心

相交关系包含关系

王府池子曲水亭街

曲水亭街的水系主脉络是由大明湖流至王府池子

和珍珠泉,芙蓉泉和王庙池是一些支流所联系,

这样形成的水系网络,联系着家家户户的生活。

表格引至论文《济南旧城区聚落文明特征和保护性研究》作者:孔祥娜

6、曲水亭街周边建筑类型:

临街建筑 主要集中在芙蓉街一带,主要为商铺,1至2层,开间3至5间,坡顶灰瓦,屋脊高起。外型造型属于封建时期的风格。

文物建筑 主要指的是山东府学文庙及关帝庙,府学文庙是一片雄伟的建筑群,包括棂星门,照壁等。

民居建筑 主要是民居的宅院,多为清末至明初建造。土木结构,石砌墙面,沿居住街巷一字排开,多为一进院。

7、曲水亭街周边设施服务配置与交通:

8、曲水亭街周边公共活动空间:

9、

曲水亭街周边公共权力的形式:

曲水亭街周边卫生、学校等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基本的需要,周边的商业氛围兴盛,毗邻芙蓉街,相接泉乐坊,距离大明湖公园也很近,居民的衣食住行都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周边交通便利快捷,而内部呈现的是原有的济南小街小巷的空间,道路尺度对比强烈,快车道弥补了街巷的交通堵塞,街巷的曲水流觞的趣味性也 弥补了人们对于快车道的乏意。 曲水亭街的公共空间呈现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民居围合而成的,这种空间亲和性强,不存在压抑感,一种是宗教性的场所,面对这种空间会不由的苍生敬畏感,人的行为会自我约束,最后一种是政府性质的活动空间,由于尺度巨大和氛围压抑的,往往会有拘束不自然感觉。 公权力分别以宗教、政府和居委会的形式存在,约束规范的着这里的行为和活动,大尺度的广场,宽阔的街道 都是公权力的体现。私权力萎缩于居民的院落,小街小巷之中。

卫生所

学校

主干道

宅路

政府性

居委会

政府

宗教宗教性

民居性

10、曲水亭街周边边界关系:

引发反省的矛盾及其产生原因

商业办公待建区商业界线行政界线

新旧界线

传统民居

由图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民居所代表的私权利正一步步被公共权力所侵蚀,右图边界线显示出了私权利的被肢解和分割,原有的的私密空间被迫打开趋向于公有化,而且面对新兴商业建筑及办公的建筑高度,被保留的的传统院落空间的私密性也难以得到满足。

矛盾一: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民居建筑慢慢的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结构的破坏,外形的衰败外加空间的狭窄和采光通风的不足,都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所以曲水亭街的住区并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更多的人在寻求着改善,但是,政府所代表的公权力不希望原有的建筑形式和生活特色被改变 ,以满足其所希望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拆迁时减少拆迁费用,使得居民即使在建筑空间满足不了需求的情况下也难以对建筑进行改造,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加建容易引起外界人的注意,所以,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在私有的院子中进行加建,这是一种在公权力的监控下迫不得已的行为。

矛盾二:原有居民对私权利的述求转向与公共空间,而对于周边的公共资源却大量的被政府和游客所占据,还有一部分被商业空间所取代,公共空间缺且散,似乎只有在大明湖公园才能得到释放,原有居民的平常的生活行为被人为的“艺术化”,处于大众的视野当中,生活发生了改变,所能做的就只有慢慢去习惯。

建筑内部空间供不应,希望

追求的更多的生活空间。

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发展受

限,不得以只能减少生活的

院落空间,而对私权利的述

求只能转向室外公共空间。

居民的应对策略:

加建房屋

占用公共空间

我的应对策略:

针对现有的矛盾,我认为主要原因起始于最开始的整体规划之中,老城片区的功能规划未能处理好,旅客的观逛流线与原住居民的生活流线杂为一体,各自的独立性过于的微弱,这样的处理虽然能够丰富整个片区的商业活力,但在维护原有的生活形式上和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上却大大折扣,旅客的到来激发起各处的小商业点,原有的居民的迁徙又引起居住建筑向商业建筑的转换,而小商业点又是为事先得到规划,导致流线更为的错综复杂,互相影响。

流线的区分虽然有可能会导致片区商业活力的减弱,但是却更能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的原滋原味,现在针对老城片区的改造,往往大刀阔斧,拆旧纳新,新旧混为一体,放眼望去尽是假古董,前期的整体规划若是商业观光,居民生活的流线分割的明显一些,整体片区的商业价值能够延续更长的时间,能够减少居民公共空间的占有,维护居民生活的私密性要求。

而对于老城区人群的增加与居住面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建筑师介入方式来解决,在保留老建筑的建筑形式下,替换原有破损的结构,重新安排建筑的功能使用,精细化设计老建筑的功能空间安排,在建筑群落的空间处理上,可以整合院落空间,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对于老建筑的加建,我相信在如今的社会去寻求一种既能满足居民生活空间的增长,又能维护原有的街巷空间感觉的应对策略是完全存在的,只是要求我们去挖掘,而对于现如今只为维护带来的商业利益而采取的“保护性”开发,不顾居民对生活空间增长的需求,强力的压制对老建筑的改造,必然不是长久之计,当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少的时候,后期所需求的建筑围护与修护的消费将是更加的庞大,公与私的置之不理导致整体片区的衰败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0e1216850.html,/

古村落调查报告

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 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 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 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 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 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 壤,北与甲路镇毗邻。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 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 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由于胡氏家庭兴 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 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这 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 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 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 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 八、九品。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 治安。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这就是胡乐司名 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参与调查的男性有68.8%、女性有22,09%、还有9.31%未填写。年龄分布如下10-30: 23.81% 、30-60:44.05% 、60岁以上:28.57% 、未填写:3.57% 文化程度分布如下:未填写:4.19% 、小学及以下:2.11% 初中:23.07% 、高中及以上: 13.96%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可知,有96.7%的人是认为保护古村落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有69.6% 的人认为保护古村落对文化的传承有影响;90.59%的人认为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保护古村 落是有意义的;80.4%的人支持在古村落开发旅游;47.6%的人对于文化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 宣传不是很了解;55.81%的人认为当地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很好;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当地村民对于古村落保护的保护热情高涨,热爱驻扎在童年记忆 的古村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满腔热血,但是无能为力,受自身经济因素的影响,从 自身出资维护古建筑有些不切实际。政府加大对古镇的重视程度、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来 保 护股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古村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明确责任,调动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由有关乡、镇政府切实承担起古村落保护 与开发的相应责任,负责编制出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通过自行组织或招商引资进行保护 与开发。同时,强化群众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对古村古建筑整体环境,如村前小河、水口山、 水口林和村后的后山上的林木,进行悉心的保护。 第二、多方位筹措资金、重新规划古村落内的新区建房。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内 规划一块地,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 落或房子仍归政府或村民所有,而将经营权拿出来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建设新村。新村的建 设风貌与传统民居有机协调,使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得以有机维护。同时采取分散成组的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 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413·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任务书 调研任务描述 本次调研是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调研目的 目的是了解乡土建筑朴素但科学、多样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学们对乡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养同学们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路及手法。 调研地点 自主选取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些古村落必须总体保存完好,自然环境较少受到破坏,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推荐柿林村、李家坑、坪头村、北溪村。见后面参考文献) 调研要求 1.学生在外出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外出,尤其注意防窃、防骗、 使用交通工具防挤、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进入的场所。 2.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地调研。 3.调研完成后,学生应完成调研报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须附上手绘图片进行说 明,图片不少于三张。 调研报告封面及装订要求 1.封面 见psd文件 2.装订顺序 封面、调研任务书、调研报告。 3.纸张及装订要求 120克铜版纸,彩色打印。A3纸对折,中缝骑马钉式装订,上针离上边距6厘米,下针离下边距6厘米。

调研报告姓名:叶俊杰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是一座古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始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1954 年的1200多年间,一直是慈溪县 治。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慈 城文化底蕴深厚,在约5平方公里 的区域内,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33家。慈城的文明足迹可上溯 到河姆渡文化。1987年这里出土的 一双木拖鞋,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 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 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 最早的鞋类实物。 慈城是一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家井巷的明代甲第世家、福家门头、布政房,从西到东连成一片。状元第、探花第、进士第、太守第、尚书第林立在民主路、中华路、中山路。明代建筑大耐堂、冬官坊、恩荣坊、世恩坊、刘家祠堂、桂花厅、莫驸马第,清代建筑俞宅、冯宅、应宅、向宅,精镂细刻,一派古风。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

院落空间解析 (1)

ˉArt Pan 院落作为建筑空间基本组织手法之一,有其独特的空间构成特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之中。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构架房屋为主的封闭型院落式平面布局,其院落式空间组合形态,现知最早最严谨的实例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中。此后随着高台建筑的逐步衰落消亡,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这种院落形式就成了中国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主要形式。 一、设计目的 院落设计的宗旨在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景观,以此突出建筑并与建筑相协调。设计运用相对经济合理的建材既保证了院落正常的建设需要,又使景观设计具有现代风格且经济适用。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涵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二、设计理念 1.设计强调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协调统一,创造一种既相对开放、便于人们交流的空间,又相对独立、私密的院落空间。 2.设计强调现代简洁与自然相协调。构筑物的造型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在种植物上追求一种自然的环境。 3.设计力求将现代实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现代感极强的长廊可满足休息功能,艺术感十足的跌水墙可改善院落内的环境,为干燥的环境带来一丝院落所特有的温润。 4.设计重点突出个性,也强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造型上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材料上选择与建筑材料相配套的木条和钢架结构,颜色也尽量配合建筑以达到视觉上的统一。 三、设计要点 1.相对私密的院落设计。院落设计运用相同的元素,不同的组合形成各个院落独特的风格,将景观小品和水池设计安排在院落的入口,以欢迎的姿态来表达每个院落亲切的个性。通过院落内相对较少的铺装和丰富的植物配置来强调生态的一面。 2.院落间的开放式设计。院落与院落之间是相对开放的自然空间,这部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纯自然的空间,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丛为主,其间设计一些汀步式的小路,营造出相对静谧的气氛;另一类是以水系为主的休闲空间,中间有穿流的小溪和宁静的湖泊,形成一处处休闲的场所;第三类是以行车和停车为主的干道空间,两边是起伏的地形和相互交错的停车位,使穿行在主干道中的行人 同样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3.强调四季分明、各有千秋的种植设计。每个 院落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季相特征,形成不同的特 色,以乔木和常绿树种为主的公共空间,营造出植 物包围村落的空间感受。 四、院落空间的塑造 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早在公元前就形成 了,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意识中。其 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景观设 计中。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与院落保持 距离,房屋的位置反映了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 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院落内 的路径编织成网络,路径是绿色的空间,是交流的 空间。它们由广场、草地、小径、花架、喷泉等组 成。院落由此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成为社区可被 识别的标志。 1.风景设计 风景是院落和街道的表层,它定义了空间的性 格:公共、半私密、私密。风景元素定义了院落、 街道和建筑的界面。界面决定了院落、街道和建筑 的关系是柔和的(院落—建筑),也是分隔的(街 道—建筑)。风景并不止于界面,它蔓延到私家 庭院和建筑的立面,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并 最终成为其一部分。 2.建筑设计 建筑决定性地定义了院落和街道的边缘。内部 空间的功能和外部风景对它的影响决定了每个面开 敞、封闭和半封闭的特性。 中国传统的住宅院落似乎从来就不缺少风景园 林,文化的积淀使造园技艺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苏州园林艺术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得到保护。但景观一词却又似乎是一个“舶来品”, 景观设计在国内的兴起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 从先造住宅,然后将空白土地种树、植草加以点 缀,到有计划地规划景观环境。 五、院落中种植设计原则 在院落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方面,我利用各种 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来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 的组合,色彩、季相以及意境;另一方面我用植物 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的关 系来配置。 易长易管原则:院落中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于 管理、易于生长、少修剪、少虫害、适宜当地气候 的植物品种,并以速生植物为主导。 功能性原则:植物应与环境的功能相适应,如 考虑遮阳。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来选择植被。 艺术效果原则:要考虑四季的绿化效果,并注 重其层次感以及乔、灌、草的立体搭配和种植群落 的形成。 六、现代庭院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古人“家”是房屋,“庭”则是空地,“家庭”,意 思是说一个“家”多少有点空地才像样。但是在现 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庭”渐 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今天当人们开始对现 代居住模式“躯壳化”以及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 生厌倦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现代住宅如何来实现 这样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现代生活是否还需要院 落空间,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设计师怎样重 新引入院落空间,如何将传统建筑中院落空间的处 理手法融合到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去改善人们居住 的整体环境,改善我们的建筑设计。这些都应该成 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院落不只是一种视觉形象,而是生活场景的体 现和全身心的体验,优秀的设计首先必须是生态 的、人性的,然后才是视觉和功利等方面的权衡。 所以,院落绝不仅限于视觉感受,必须解决交通、 功能、邻里关系、活动内容、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问 题。院落设计应与人的生活内容建立关系,形式表 现不是目的,现代庭院关注人类生活的景观。设计 中注意以下三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文化要得以传承,需要尊重历史 与传统,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就代表陈旧与落后而 将其摒弃,但如果仅局限于传统而不加以完善与发 展,那历史便无法向前迈进,社会也不会进步和发 展。现代庭院的发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日益完善的 结果。然而,传承并不是设计师一定要去追随的东 西,一味地追求“文化”在设计形式上的表达实际 上是对文化的玷污。 自然与人工:庭院设计必须研究生态学,人类 置身于偌大的生态系统,设计师不可能重新建立一 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所以,首先要理解大的景观环 境,不管是多大规模的项目都必须融合到客观的生 态系统之中。 艺术与经济:并不是用金钱就能堆砌出好的作 品,艺术创作与经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经济永远 是设计的基础条件,如何做到用最少的经济投入去 创造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设计师必 须要面对的问题。 院落空间解析 文ˉ沈阳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ˉ马博华孙文婧 艺术与设计ˉ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第一批共计646个,第二批共计915个,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但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能够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中国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原始的生态文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能够把当地的土壤、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比如,西湖龙井等成千上万的地方名品,就是中国优质农副产品的代表,而这些优质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国际上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发表时间:2018-05-28T16:29:42.5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吕文杰 [导读] 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2001年,潘谷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29];2002年,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30];总体研究方面,1985年,荆其敏编著《传统民居百题》[31];1993年,陈从周编著《中国民居》[32];1994年汪之力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3];1998年,单德启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34]系列;2003年,陆元鼎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35]详细介绍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2004年,孙大章编著的《中国民居研究》[36]从历史、类型、形制、空间、构造、美学、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传统民居形制的因素。艺术美学方面,1988年,书名委员会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37];1992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38];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39];2000年,闫英编著《传统民居艺术史》[40]。②研究建筑与文化的相关著作。1991年-1999年期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系列;1995年,陆元鼎编著《民居史论与文化》[41]。 3-2 研究用新颖的、综合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工具研究民居及聚落,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规划(景观)学方面:1992年,彭一刚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2]开始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为角度研究民居建筑;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编著《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43]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梁雪编著《传统村镇实体环境研究》从景观学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人类社会学方面:1992年,陈志华等编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44]、《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45](1999)从文化视角分析了村落及其社会环境;1997年,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46]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文化意象。同年,雷家宏编著《中国乡里生活》[47];1999年,周若祁等编著《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48]探讨了民俗、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村寨格局形态的影响;同年,业祖润编著《北京古山村—川底下》[49]利用逐层剖析的方法系统地展现个案村落的历史、环境、美学、构造等等特点。生态学方面: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本课题关系密切,下文中将单列综述。 3-3 传统民居的保护。1999年,朱光亚等发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50];2002年,吴晓勤编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