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通电的线圈》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科学《通电的线圈》教学设计
最新小学科学《通电的线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通电的线圈》教学设计

通电的线圈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铁钉、导线、电池盒、电池、回形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电磁现象,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电磁铁的特

性作假设性解释;

2、学生会根据所给材料制作电磁铁,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知道其中能量的转化,知道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并会做控制变量(电磁铁正负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探究性实验。

3、了解电磁铁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心现实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电磁铁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年的春节晚会看了吗?感觉哪个节目最神奇?是呀,魔术师刘谦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想不想拜刘谦为师父,那看来不太好办。不过老师也会一点科学小魔术,想不想学呀?

教师出示装有电磁铁的盒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老师这里有一个魔盒,可以吸铁钉(出示并操作),让学生猜测盒子里有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猜测盒子里放的是磁铁。但这个魔盒我让它吸铁钉他就吸,不让他吸他就不吸,那它里面会是什么(断开电磁铁的开关,魔盒不再吸铁钉)。

2、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的基本构造,使学生了解利用电流通过绕制的线圈产生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的装置。(导出课题)

打开魔盒,出示电磁铁,学生观察电磁铁的组成。

(生答同时课件出示)

以小组为单位,拆解手中的电磁铁,来探究电磁铁的内部结构。

(二)探究新知:

1、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说电磁铁的构造,制作电磁铁需要哪些材料?(学生汇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材料制作电磁铁。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意图,尝试画出设计图,并推测所制作的电磁铁会有那些效果。

(3)生制作电磁铁,师巡视。

(4)交流,讨论: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电磁铁进行评价。

2、玩电磁铁。

(1)选派四名同学分为两组上台比赛,看哪组的电磁铁吸大头针多。

学生在比赛中发现问题,提出异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为什么磁力大小不同呢?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3)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实现资源共享。

(4)各小组依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5)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和结论。

3、生活应用,课后拓展。

(1)展示挂图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课后拓展:电能产生磁,磁能产生电吗?

反思:

前几天,我备了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2课《通电的线圈》,现将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总结一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给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基于此,我在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如下几点: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对魔术感兴趣但又不知道其工作原理,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研究构成

1、学生动手拆解电磁铁,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在拆解过程中,调动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2、制作电磁铁,提出问题

(1)电磁铁有南北极吗?(2)为什么两个电磁铁装置吸铁钉的数量不一样?(3)电磁铁也和小磁针一样有指南北的性质吗?(4)电磁铁是怎样造成的?

二、选择问题,提出假设

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加以验证。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小组合作做实验,

验证自己的结论。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的习惯和分组合作习惯。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按要求去合理分工,认真实验,比较准确地记录实验结果,既节约了时间,又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难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如:绕制线圈,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我就在分组实验之前,先演示线圈的绕制方法,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线圈绕制方法。

3、力争达到调动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兴趣。如: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我要求组长分工时,在一个实验完成后,进行另一个实验时,每个同学转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操作带来的不同的乐趣。

4、缩短老师讲解、演示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体验探究的快乐。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想方设法解决课堂的“活”与“乱”的问题,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气氛,又要使课堂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