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衡水大联考)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 项错误;依据所学,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增长情况并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2.(2019·上饶模拟)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道:“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陈云的这一认识( )

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

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可知,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提供了政策依据,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正确;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故B项错误;新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左”倾思想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是以工业建设为重点,故D项错误。

3.(2019·福州模拟)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显

解析:选A 该时期国家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物价进行了国家调整,故A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调整,但物资供应紧张,国家采取计划对物资进行分配,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援助是物价相对稳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物价进行调整,而不是三大改造的成就,故D项错误。

4.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解析:选C 据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故C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没有欣欣向荣,而是经济比例失衡,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故B项排除;1958年没有土地改革运动,故D项排除。

5.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从根本性上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这一组织指的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人民公社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故排除D项。

6.(2019·眉山模拟)下表为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

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C.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解析:选A 据表格可知从1953~1962年,农业收入减少,农业税收比例增加说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出现问题,而1963~1965年,农业税收比例减少说明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有所缓解,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化建设初期的资金来源于农业,故B项错误;据表格可知完成三大改造后的1958~1965年农业的收入下降,故C项错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涉及粮食的消费,材料仅体现农业的积累而不是消费,故D项错误。

7.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解析:选B 包产到户从兴起到批判再到肯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A、D两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虽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信息从通商口岸、关税定制、税率高低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关税服务的主体及目的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作答。

答案:(1)差异:乾隆年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道光年间: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

原因:乾隆年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2)特点:关税自主;关税税率较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

意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 世纪50~70 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恢复:经过3 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 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成就:超额完成;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 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 (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到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二、探索与失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题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衡水大联考)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 项错误;依据所学,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增长情况并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2.(2019·上饶模拟)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道:“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陈云的这一认识( ) 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 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可知,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提供了政策依据,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正确;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故B项错误;新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左”倾思想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是以工业建设为重点,故D项错误。 3.(2019·福州模拟)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显 解析:选A 该时期国家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物价进行了国家调整,故A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调整,但物资供应紧张,国家采取计划对物资进行分配,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援助是物价相对稳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物价进行调整,而不是三大改造的成就,故D项错误。 4.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解析:选C 据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故C项正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没有欣欣向荣,而是经济比例失衡,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故B项排除;1958年没有土地改革运动,故D项排除。 5.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是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从根本性上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可判断这一组织指的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人民公社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故排除D项。 6.(2019·眉山模拟)下表为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1--3题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 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对“起飞”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罗斯托把起飞定义为一种工业革命。即它是一种发生在较短时期内的在生产方法、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的重大性质上的而非程度上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历史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过渡阶段。罗斯托认为,确定一个经济是否处于起飞阶段需要有3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生产性投资率由国民收入的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二是有一种或多种重要制造业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三是出现一个有助于国内筹集资金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以保证成长的持续性。(出自课本) 2、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适用技术选择应满足三重目标要求:一是环境目标。即该项技术能够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社会目标。即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提供创造性的,能与传统文化相融的技术,并能促进社会和睦和使人们分享益处。三是经济目标。能够协助克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因素,广泛提高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取得较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国情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制定的发展目标也不相同。因此在技术选择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技术选择标准引进技术。同

时,还应该发展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技术人员,吸收、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并创造条件自主研发,逐渐更多的依靠本国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出自课本) 3、谈谈“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缺点。 答:进口替代的优点:一是实行工业化,避免国际剥削。二是排斥出口,鼓励内销。三是政府统制和保护。进口替代的缺点:一是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二是进口替代不利于出口发展,造成国际收支恶化。三是进口替代不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四是进口替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出口导向的优点:一是它能使资源的配置比较合理,并能得到有效使用。二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一席之地,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推动出口企业与出口相关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使企业改变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把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提高到世界水平。三是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国内企业和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从中能较快的旗手先进技术、科学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最新的产品设计等。四是对于政策中错误发现和纠正较快。出口替代的缺点:一是这种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二是实行出口替代战略使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内部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三是出口替代战略选哟实行一些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也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四时出口替代战略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存在很多局限性。(以上出自课本,但进口替代优点不明晰,又上网搜索以下答案,请同学们参考)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作业)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C[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 A.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B.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 C.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D.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 D[“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 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 项错误。] 4.“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标志着() A.我国工业终于摆脱了落后的面貌 B.全面且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C.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D[“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故排除A项;全面且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B项;C项是在1956年,且与题意不符,排除。] 5.(2019·湖北八校联考)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标要求: 1.概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一、【知识结构】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背景: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原因: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破坏。 意义:工农业生产,为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 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基础薄弱。 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成就: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长春、沈阳和。 意义:开始改变的面貌,为奠定基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年起,我国开始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转变为,标志着 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年) 内容: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 ; 我们的主要任务:。 意义:八大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 、、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失误 (1)总路线(指导思想):年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力争上游,。从主观上说,它反映了 的愿望,但忽视了。 (2)“大跃进”:片面要求、;工业上,制定出了几年内产量赶超和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的估计越来越高,出

现了“,“等主观臆断的口号。大跃进片面追求,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 (3)人民公社化运动: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许多公社大办,吃饭不要钱。 评价: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挫伤了。 (4)危害:到年,我过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错误。 (2)首先从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背景:1966年,中国爆发。 2、经济劫难:1966—1968年,国民经济急剧恶化。原因:扩展到经济领域。 3、1973年,国民经济。原因:周恩来主持,着手。 4、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原因: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 。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陷于混乱。 二.重难点突破 1.总结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重难点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成功: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②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失误: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文革”中的失误。 启示: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②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具体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历史

第23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三模)在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民拥有对余粮的部分处置权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C.统购统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材料中的“余粮”“自由”“少量”等关键词表明了农民可以对余粮进行有限的自主处理,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信息表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统购统销政策积极性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农村集体化道路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云南模拟)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解析此时中国积极建设“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民生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广东肇庆三模)我国“一五”计划期间,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该做法()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20世纪50--- 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 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 诗词导入 水调歌头游泳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A ) 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 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 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课时安排】 一节课 【教学设计】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2018届高三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专题练习(三十八)-答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 一、选择题 1~5.DCBAD 6~10.DBDBC 11~15.CCCDB 16~20.CACDC 二、非选择题 21.(1)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建成社会主义的需要。(2)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关系:人民公社化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导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 (3)经营方式: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分配制度:“大锅饭”(平均主义)变为自负盈亏。(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存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使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2.(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2分)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3.(1)因素: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包括:农村中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 对改革的影响:农村中的“小自由”成为改革的先导,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有利于提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政府是体制的主体,中国改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一:姓名:日期:2015-4-16编制:历史集备组编号: NO.11 自学促能力形成表现让魅力飞扬 课题: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型设置【自研45分钟+互动·表现45分钟】 一、【学习主题】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的历程;过渡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探索阶段出现的失误 2. 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历程中得出经验和教训 二、【定向导学·互动表现·当堂反馈】 课堂元素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表现提升 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45分钟)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15分钟) 表现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30分钟)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走进历史模块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国民经济 面临崩溃局面,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我 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阅读: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图片,认真阅 读P50相关内容 梳理:在文本上梳理以下知识点,并用 最短时间抢记或熟背:①社会主义建 设起步的背景②国民经济的恢复③“一 五计划”开始的背景、主要成就、意义 ④“三大改造”:对象、方式、实质、 意义。 探究:查看“一五计划”主要建设项目, 分析其分布特点,分析其原因。 群学:组长带领组内成员 群学交流。 ①互相交流自研成果,讨 论自研时存在的疑惑。 ②重点交流:a.新中国成立 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哪些 历程。分别有哪些成功和失 误? b.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 中,你得出了哪些经验、教 训? ③准备与预演 流程:1.交流板书内容及规 划,保证板书内容于展示内容 的一致性。 2.交流展示方案的展示方式。 3.成员分工,监督本组同学的 互动状态。 (预时10分钟) 展示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①带领全班同学分析p50-P51四 幅图片,从中得出有用信息。 ②精彩讲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起步相关史实。 探究:查看“一五计划”主要建 设项目,分析其分布特点,分析 其原因。 要求:声音响亮,语言简洁;板 书相关内容。不要照读教材,力 争脱稿展示、可以适当拓展延 伸。 一、自研成果呈现: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二、自研成果呈现:探索与失误 三、自研成果呈现:国民经济的劫难 模块二:探索与失误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 探索社会主义良好开端,但八大的方针 未坚持下来,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 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阅读: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图片,认真阅 读P51-P52相关内容 梳理:①“八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② 失误的主要史实。③国民经济的调整 探究:社会主义探索失误的影响和原 因及给我们今后经济建设带来的经验 教训。 展示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 ①通过你的了解,举例说说“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 ②精彩讲解:左侧梳理史实 探究:社会主义探索失误的影 响和原因及给我们今后经济建 设带来的经验教训。 模块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年到1976年是我国十年“文 革”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陷入了 严重劫难之中。 阅读: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图片,认真阅 读P53相关内容。 梳理:在文本上梳理以下知识点:①国 民经济建设陷入劫难的原因②陷入劫 难表现③国民经济的调整(周恩来、邓 小平) 探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 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的经验教 训。 展示主题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①分析:分析P53图表,从中得 出有用信息。并从中得出出现这 种情况的原因。 ②精彩讲解:左侧梳理史实 探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 我国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 出的经验教训。 (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fighting) 实战演练模块四:知识运用,能力提升 【体验之旅】 自研充分了吗?都掌握了吗?赶 快翻到背面来小试牛刀体验一下吧。 注意:一定要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彰显你的能力和魅力的时候到了! 展示主题四:反馈性展示 要求:1.小组内选派一人把学道 背面题目经本组协商出来的答 案写在黑板上。2、小组内选派 几名代表向大家说明解题的思 路3、注意质疑、纠错、并将正 确的答案规范的完成在学道上。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书目——《发展经济学》,车维汉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2 ISBN:7-302-12225-3 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2、发展中国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哪些? 3、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发展经济学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阶段发展思路有什么变化、强调重点各是什么?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 1、举例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如何评价各种经济发展指标? 3、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思考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第三章经济发展理论(一) 1、简要说明实际增长率、有保证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2、简述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3、比较新增长模型、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义? 4、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对“起飞”提出了哪些要求? 5、简述卡尔多模型的内容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第四章经济发展理论(二) 1、说明几种二元经济模型的异同; 2、简述“临界最小努力”模型的内容; 3、说明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4、“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义; 5、解释“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含义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6、简述“中心-外围”理论中“中心”与“外围”的关系; 第五章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 1、如何看待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储蓄的种类有哪些?特点? 3、简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动力和渠道; 4、比较影响家庭储蓄的几种假说,并指出其缺陷; 5、简述最小资本-产出率准则和时间序列准则内容; 第六章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1、试述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3、什么是人力资本?其有哪些形成途径? 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失业有什么特点? 5、简述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