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王尔德童话的翻译

目录

致 谢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

第一节 任务背景 (1)

第二节 理论依据 (1)

第二章 儿童文学翻译及目的论 (3)

第一节 儿童文学翻译 (3)

(一)儿童文学和童话的特点与功能 (3)

(二)儿童文学翻译 (4)

第二节 翻译目的论 (5)

(一)目的论的起源与发展 (5)

(二)目的论的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6)

第三章 案例分析 (7)

第一节 王尔德及其童话作品简介 (7)

第二节 王尔德童话的翻译 (7)

第三节 《快乐王子》与《神气的火箭》简介及特点 (8)

(一)《快乐王子》作品简介与特点 (8)

(二)《神气的火箭》作品简介与特点 (8)

(一)词汇 (9)

1.准确性 (9)

2.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11)

3.注意用词的教育意义 (13)

(二)句法 (14)

1.整合句意,意思直白,逻辑清晰 (14)

2.使用特殊句型,增强音乐感 (16)

(三)文化 (16)

1.异化加解释策略 (16)

2.异化加改写策略 (17)

第四章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附件(源语与译语) (21)

目的论视角下王尔德童话的翻译第一章任务描述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任务背景

此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是王尔德的两篇童话作品,之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喜好,笔者喜欢与天真烂漫的儿童打交道,未来期望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笔者发现儿童文学翻译没有引起学术界、翻译界的足够重视,译作质量良莠不齐,相关研究不够深入。而儿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儿童文学是少年儿童接触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开拓他们的视野,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儿童启蒙总是和“天下”,“家”,“国”联系在一起,并没有诞生专门的儿童文学作品。直到晚清,我国开始引进和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实在难以传达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童趣。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广泛使用,文坛涌起“翻译热”,在周作人、鲁迅、巴金等人的努力下,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走进中国小读者,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从整个儿童文学发展史来看,我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深入的理论指导。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

第二节 理论依据

笔者在研究生一年级期间学习到功能翻译理论,大为受用。功能翻译理论又称目的论,强调把翻译当成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的需求大于语言文字上简单对等的原则。翻译是为了特定的目标接受者,翻译意味着“在目标情景中为着目标文化中的特定目的和接受者产生文本(to produce a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s in target circumstance)”1。

笔者结合目的论,在翻译王尔德童话时,将目标接受者放在首要位置,既要充分考虑小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兼顾译文的功能和目的,使得儿童读者在欣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