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名词解释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PS:GPS是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多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导航定

位的系统,它可以直接测定地球表面人一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2、遥感制图:是指以遥感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现代地图的

制图方法,按照地图的规定和用途(用图)需要,来完成遥感信息的制图表示和制作地图的过程。

3、系列制图:指是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取得的遥感资料所编制的不同专业内容的专题图

件。

4、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5、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做出评价与预

报的统称。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6、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

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7、遥感信息处理:(再处理)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处理,

使遥感资料更适于各个专题的分析应用。

8、监督分类:从分析研究的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地作为样本,建立具有代表性判别

函数或判读标志,然后对样区或样本进行分类。

9、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选择取样区和样本,直接依据象元间的相似度大小或仅依靠不同地

物的光谱信息和影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归类合并或分析判读的方法。

10、直接判读标志:指目标物体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们包括形状、大

小、颜色、阴影、组合图案等。

11、间接判读标志:指地物本身的属性不能在资源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是通过与判

别目标有联系的其它相关地物信息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来推断判别目标物体的属性及影像特征。如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等。

12、灰阶:地面上各种地物的辐射强度不同表现在五行图像上是色调的深浅不同,色调

深浅的分级为灰阶。

13、光谱效应:由于各种地物的物质成分、表面结构以及表面温度等的不同,造成了光

谱特性的差异。地面遥感是多波段的,不同地物在相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同一底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因此,对不同波段的图像判读,识别地物的能力和判读效果是不一样的,称为光谱效应。即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遥感探测能

力。

14、航天遥感:以人造地球卫星、探测火箭、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或航天飞机作为工

作平台的遥感方式,主要通过光学机械扫描的方式来获取地表信息。

15、静止卫星:轨道高度36000公里左右,与地球同步。

极轨卫星:轨道高度1000公里左右,与太阳同步。

16、透视规律:中心投影成像规律,指航空相片上,同一地物所处的位置不同,又中心

投应所构成的形状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17、同物异色:相同的物体由于干湿程度的不同,其反射率不同。

18、异物同色:许多性质不同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反射率。

19、消色物体:也叫非彩色体,指对入射的太阳光没有分解成单色光能力的物体。即对

太阳光不能进行选择性吸收与反射,仅改变了入射光的强弱,其光谱成分不变。

20、彩色物体:对入射的太阳光具有分解成单色光能力的物体,即对入射的太阳光具有

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不仅改变了入射光的光强,也改变了入射光的光谱成分。

21、航空遥感:以飞机或气球作为工作平台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航空摄影和航空扫描

两种方式,其所获得的地面影像称为航空像片。

22、感光材料:摄影中记录信息的载体,包括感光胶片和感光相纸,它们都具有一定的

感光性能指标。

23、地物光谱特性: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这种特性成为地物

光谱特性。常用的是反射信息。

24、目视判读:借助于简单的仪器与工具,直接用人眼来识别遥感信息特征,从而判断

区分地物属性和自然现象的过程。

25、遥感信息:由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所获得的感光胶片影像和磁带数据,其中包括北

被测地物的信息数据以及运载工具上的设备仪器、环境参数等综合信息数据。

26、遥感传感器:收集、记录地物各种电磁波特征信息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系统地核心

部分。

27、主动式遥感:遥感仪器主动向目标物体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目标物体

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28、被动式遥感:不依靠人工辐射源,直接由遥感仪器接收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反射自

然辐射源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PS:GPS是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多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导航定 位的系统,它可以直接测定地球表面人一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2、遥感制图:是指以遥感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现代地图的 制图方法,按照地图的规定和用途(用图)需要,来完成遥感信息的制图表示和制作地图的过程。 3、系列制图:指是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取得的遥感资料所编制的不同专业内容的专题图 件。 4、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5、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做出评价与预 报的统称。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6、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 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7、遥感信息处理:(再处理)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处理, 使遥感资料更适于各个专题的分析应用。 8、监督分类:从分析研究的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地作为样本,建立具有代表性判别 函数或判读标志,然后对样区或样本进行分类。 9、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选择取样区和样本,直接依据象元间的相似度大小或仅依靠不同地 物的光谱信息和影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归类合并或分析判读的方法。 10、直接判读标志:指目标物体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们包括形状、大 小、颜色、阴影、组合图案等。 11、间接判读标志:指地物本身的属性不能在资源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是通过与判 别目标有联系的其它相关地物信息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来推断判别目标物体的属性及影像特征。如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等。 12、灰阶:地面上各种地物的辐射强度不同表现在五行图像上是色调的深浅不同,色调 深浅的分级为灰阶。 13、光谱效应:由于各种地物的物质成分、表面结构以及表面温度等的不同,造成了光 谱特性的差异。地面遥感是多波段的,不同地物在相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同一底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因此,对不同波段的图像判读,识别地物的能力和判读效果是不一样的,称为光谱效应。即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遥感探测能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管理学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管理学 领导 leadership: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下属达到实现组织和集体目标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使下属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的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激励 motivation: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组织:不是由管理部门规定,而是由于地理上的相邻,兴趣相似或者利益相同等而自发形成的组织。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由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制定,在工作中由员工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

控制的定义:就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对其内部成员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以政策、章程、组织结构等加以明文规定所形成的组织体系。 成熟度(maturity):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包括心理成熟度和工作成熟度。 人本管理思想:人本原理强调,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条件来尽量发挥人的能动性。要强调和重视人的作用,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搞好对人的管理。 外变量: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达到排除外变量的作用。 量性研究:通过数字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书上又称定量研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设计,是在实证主义哲学观下的研究流派,主要特征是强调客观、精确,确认食物是可以寻求规律的,真理具有惟一性,常常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研究结果量化。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1. 文化 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 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 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 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 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 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 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 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 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孟子

遥感类名词解释

遥感名词解释 模拟图像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连续变化,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又称光学图像 数字图像指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的、用离散数学表示的图像。数字图像的最小单元是像素 遥感数字图像(digital image)是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图像。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电磁波谱 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电磁辐射的能力,随所反射的电磁波波长变化而变化。如以横坐标表示波长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其反射率(或反射亮度系数)可构成反映反射光谱特性的曲线,称为反射光谱曲线 高光谱图像: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中获取有关数据得到的遥感图像,波段多,波段范围一般<10nm 高空间分辨率图像:空间分辨率<10m遥感图像 遥感影像地图以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为基础,经几何纠正,配合数字线划图和少量注记,将制图对象综合表示在图面上的地图。遥感影像地图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有丰富的光谱信息与几何信息,又有行政界限和属性信息,直接提高了可视化效果 遥感图像模型:传感器探测地物电磁波辐射能量所得到的遥感图像从理论角度归纳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 多源信息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复合后将更有利于综合分析,一般包括匹配和复合两个步骤 像素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像素是A/D 转换中的取样点,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像素值称为亮度值(灰度值/DN值)。亮度值的高低由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辐射强度决定。由于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性质不同且受大气影响不同,相同地点不同图像(不同波段、时期、种类)的亮度值可能不同,因此灰度值是相对的,仅能在图像内部相互比较。只有来源于同一物理过程或经标准化处理后才能将两景图像灰度值进行比较 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称为遥感图像解译,分为目视解译(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颜色、形状、位置)和计算机解译(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的系列操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遥感原理复习资料资料

遥感原理试题(1) 代码:428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4分) 1、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 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2、光谱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为探测光谱辐射能量的最小波长间隔,而确切的讲,为光谱探 测能力。 3、发射率为该波长的一个微小波长间隔内,真实物体的辐射能量与同温下的黑体的辐射 能量之比。 4、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 SAR) 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 象条件下得到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雷达图像。 5、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地物的反射波谱是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通常用 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λ,纵坐标表示反射率ρ。同一物体的波谱曲线反映出不同波段的不同反射率,将此与遥感传感器的对应波段接收的辐射数据相对照,可以得到遥感数据与对应地物的识别规律。 6、成像光谱仪 7、主动遥感又称有源遥感,有时也称遥测,指从遥感台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 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8、航空遥感航空遥感又称机载遥感,是指利用各种飞机、飞艇、气球等作为传感器运载 工具在空中进行的遥感技术,是由航空摄影侦察发展而来的一种多功能综合性探测技术。 9、数字图像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10、航片数字化 二、选择题(20分,每空2分) 1、下列遥感卫星中,图像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是() A 、IKONOS B、LANDSAT7 C、QUICKBIRD D、SPOT5 2、下列遥感传感器中,图像光谱分辨率最高的是() A、MODIS B、MSS C、TM D、HRV 3、下列遥感卫星中,由印度发射的是() A、NOAA B、EOS C、CBERS D、IRS 4、太阳辐射的峰值波长位于()波段 A、可见光 B、近红外 C、远红外 D、微波 5、常温地物发射辐射的峰值波长位于()波段 A、可见光 B、近红外 C、远红外 D、微波 6、干涉雷达的英文简称是() A、SAR B、INSAR C、DINSAR D、LIDAR 7、彩色遥感图像的三原色是() A、红黄绿 B、红黄蓝 C、红黄青 D、红绿蓝 8资源卫星一般选择太阳同步轨道,是为了() A、保持大致相同的比例尺 B、保持大致相同的光照条件 C、形成较大的区域覆盖 D、方便轨道控制 9、SPOT HRV图像的成像方式是()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护理 名词解释: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企业文化模式:是指一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特质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反映一类企业的整体文化面貌和一般精神状态。 3:企业价值观:是企业 __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乃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躯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5:企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道德是指用以调整企业内部各种关系以及企业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物质形态、经营管理行为和精神面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或者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认识和评价。 7:企业文化积累: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长的发展过程。 8:企业文化传播:是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 9: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10:企业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内部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11: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它是企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 12: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人物等。

自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填空题 1.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 两个方面。 2.孔子谈论文学功能的著名观点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4、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 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 3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b为常数2897.8 4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2)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光部分各有一个吸收带,近红外波段(0.8-1.0um)有一个有一个反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峰值。近红外波段(1.3-2.5um)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答案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答案 组织文化名词解释答案_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 D. C.一一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在组织行为学家看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是( A.安全需要 B.地位需要 C.38.动机动机: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动机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 39.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0.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群体凝聚力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41.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2.简述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 简述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 简述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正式领导者是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领导者;非正式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领导活动的领导者;具体来讲,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式领导者一般是工作领袖,非正式领导者往往是情感需要 D.权力需要 E.实现目标的需要) 22.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A.群体的竞争程度较低 C.群体凝聚力较高 D.群体目标较明确一致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C.能力能力 )23.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者要通过实现各种领导功能来完成基本任务。 这些功能主要有(A.创新功能 B. 激励功能 C.组织功能 D.沟通协调功能 E.服务功能 )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标准(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 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按心理活动的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角色知觉角色知觉 )24.领导权力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它们是(A.资源控制权 B.奖惩权 C.专长权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B.社会惰化效应 ) 社会惰化效应25.群体讨论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决策中,主要的群体决策技术有(A.命名小组法 B.头脑风暴 C. 电子会议法 E.德尔斐法三、判断改错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也称文学学。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1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 中国自考人(https://www.360docs.net/doc/0e2795374.html,)--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 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 A .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A .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 A .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 A .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 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 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 .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 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 A .“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 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 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 A .“无为” B.“无不为”

C.“自在” D.“逍遥” 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 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 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 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 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 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 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 A.三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 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 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 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考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理论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数字图像: 指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 续的、用离散数学表示的图像。 2.遥感数字图像: 是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图像。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 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3.像素: 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像素是A/D转换中的取样点,是计 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 4.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 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的系列操作过程。 5.频率域: 频率域基于傅里叶变换,频率域的图像处理是对傅里叶变换后产 生的反映频率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 二、简答 1.怎样理解图像处理的两个观点:离散方法的观点和连续方法的观点 答:(1)离散方法的观点认为,一幅图像的存储和表示均为数字形式,数字是离散的,因此,使用离散方法进行图像处理才是合理的。与该方法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空间域。空间域图像处理以图像平面本身为参考,直接对图像中的像素进行处理。 (2)连续方法的观点认为,我们感兴趣的图像通常源自物理世界,它们服从可用连续数学描述的规律,因此具有连续性,应该使用连续数学方法进行图像处理。与该方法相关的一个主要概念是频率域。频率域基于傅里叶变换,频率域的图像处理是对傅里叶变换后产生的反映频率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完成频率域图像处理后,往往要变换回到空间域进行图像的显示和对比。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答:(1)物理学中电磁辐射、光学和电子光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地理学知识是有效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认识地球客观世界的基本条件;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信息处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信息论的基础和方法,才能保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4)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知识。 三、填空 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增强)、(图像校正)、(信息 提取)。 2.图像校正也称图像恢复、图像复原,校正的方法除了图像增强中的一些方 法外,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其中硬件系统 主要由计算机、(数字化器)、(大容量存储器)、(显示器)和(输出设备)、操作台。 4.在计算机中,基本的度量单位是(比特(位))。存储一幅1024字节的8 位图像需要(1MB)的存储空间。一景正常的包括7个波段的LANDSAT5的TM图像文件,至少占用(200MB)的存储空间。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 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 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6、群体内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称为群体内聚内,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7、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1、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2、领导决策: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以此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3、权力:个体影响其他个体(群体)行为的能力。 4、政治行为:指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资源,争夺权力的活动。 5、领导效能: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