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21

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21
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21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瓦房店市高级中学十月份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2.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是

A.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下列叙述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种群是既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D.马和驴是不同物种,但是能交配产生新的物种-----骡子

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C.形成生殖隔离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比如三倍体西瓜的形成

D.基因频率指的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6.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的细菌出现抗药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D.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新的耐药细菌

7.关于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 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8. 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A.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9.某昆虫种群产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使原浅体色群体中出现少数深体色个体,其基因频率的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大约在第10代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A基因,随后A的等位基因

的频率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

向进化

C.若第24代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AA10%,Aa20%,aa70%,则下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小于80%

D.环境变黑有利于黑色个体的生存,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新物种即将产生

10.某动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0.2、0.4,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5

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11.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

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到达c

B.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b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若环境变化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5/11

1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⑨维生素⑩纤维蛋白原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⑩

D.③⑤⑥⑧⑨

13.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程2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有关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液和丙液中

D.乙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甲液和丙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14.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

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

C.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

15.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进食后血浆中增加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稳定不变

D.胰岛素、胰蛋白酶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6.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D.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17.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则必然有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18.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B.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转变

C.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D.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

19.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内流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钾离子外流

C.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20.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1.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不同区域的细胞膜都具有传导和传递兴奋的作用

B.神经细胞内的囊泡都包裹着神经递质,也都来自高尔基体

C.神经细胞外排钠离子时,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神经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其核仁与核糖体膜的形成有关

22.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23.体液调节中,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下面激素与靶细胞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

C.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

24.如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的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于核糖体中

B.若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

C.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为组织液,则b为淋巴液,c为血液

D.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后叶,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

25.下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两种调节方式,则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中A物质作用特点具有微量和高效性

B.甲图中调节方式作用范围局限,比较准确

C.乙图中B物质是神经递质,是神经调节的媒介

D.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包括甲和乙两种调节方式

26.如图是反馈调节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当人体受到寒冷或惊吓刺激后,图中的下丘脑、垂体、腺体分泌的激素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当受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的腺体分泌的激素浓度过高时,通过⑤—①使

浓度降低

C.当受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的腺体分泌的激素浓度过低时,通过⑥→②→

③→④使浓度升高

D.垂体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所以它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7.如图表示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的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B细胞受损

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28.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的机制: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腺只能靠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图1、图2分别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图解过程和Ⅰ激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图中Ⅰ、Ⅱ、Ⅲ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D.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含量并不低,病因可能是PEDF 降低了细胞膜上受体的敏感性

29.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 .当处于寒冷环境时,以物理方式①②和代谢方式③④⑤调节体温

C .当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温觉感受器通过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吸收

D .当出现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则产热增加,此时正常人体的散热同时在增加

30.图示为水盐平衡调节,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激素A 是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

B.图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C.B 为下丘脑中的渗透压调节中枢

D.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只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

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3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⑦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⑧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33.右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

C.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D.若图中抗原为麻风杆菌,则还会引起细胞免疫

34.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35.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需要经过抗原的刺激才能够分化形成

B.过敏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

C.一种记忆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受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将变短

D.T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36. 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

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37.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人因意外导致胸腺功能完全丧失,则此人丧失了一切免疫能力

B.细胞d可将靶细胞裂解后直接将抗原消灭,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a、d细胞能识别抗原,⑤免疫不能单独将结核杆菌完全消灭

D.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38.过敏反应是很多人存在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可以表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原理和过程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

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

经一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39.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组别处理方式检测结果

实验组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

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

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对照组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40.下图是某病原体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A.图中体现的是特异性免疫阶段示意图

B.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是非特异性的,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8分)据媒体报道,数十年前小龙虾因人为原因而进入苏格兰,但因为缺乏天敌,今年来在苏格兰泛滥,已成为入侵物种。

(1)被带到苏格兰的小龙虾和原产地的小龙虾存在,这样不同的小龙虾种群就会出现不同的。由于两地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

群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出现明显差异。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小龙虾就成了不同物种。

(2)在对引入苏格兰的一个小龙虾种群进行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小龙虾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若第二年对该种群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

化?(是或否),依据是

42、(8分)下列甲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或结构,乙图是甲图局部结构的放大,并用图示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刺激部位,测量结果如丙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反射弧结构中包括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C的胞体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 结构。

(2)乙图所示为时电流表的指针偏向左方,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填“双向”或“单向”)传导。膜外电荷移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丙图中钠离子的大量内流发生在段。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的浓度,则b点的值将____ (填“减小”、“增大”或“不变”),而静息电位将(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