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1

第一章的作业
一、名词解释
高古游丝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
《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鍊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此描法
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
吐丝描”。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石 窟:1.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2.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
曹 家 样: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
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
张 家 样: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
“张家样”

二、填空题

1、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 366 年。

2、我国画史上最早出现的两部关于绘画的理论著作是谢赫的《 画品 》和顾恺之的《论画》。

3 、宗炳和王微的两篇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分别是< 画山水序 >和< 叙画 >.

4 、顾恺之是(东晋 )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最早的(佛像画家 );有三件流传下来被认为是他的原作模本,即是<女史箴图 > 、
<洛神赋图 >和<列女传*仁智图 >?

5 、“秀骨清象”是(陆探微 )的创作风格类型?

6 、教材上所指“张家样”和 “曹家样” 分别指的是(张僧繇 )和(曹仲达 )的画风?

7 、(顾恺之 )、(陆探微 )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 ”;而( 吴道子 )则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
“疏体 ”?
8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是江苏南京( )桥( )墓出土的?其中荣启期是( 春秋 )时的隐士?

9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它属(砖 )塔,是什么时期的寺塔?北魏

三、问答

1、顾恺之在<论画>中关于描写人物形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对他的<洛神赋图>进行赏析。

答: 【作品赏析】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

特征,并直接脱胎于
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
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大青绿山水产生时的最初状态,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本着历史承传的基本规律,它一定保留有
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
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
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
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
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
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
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
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
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
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
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另外,值得
注意的是,在《洛神赋》图中一些树、石的表现上,作者以凹凸晕染的方法来增加立体感,这来自于对当时青铜铸造艺
术和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来自于那一时代随着佛教的不断传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此外,图中人
物的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人物虽散落于山

水之间,但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的顾盼呼应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
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脸上加三根毛一事,其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观
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脸上加三根毛对于绘画的教化作用来说,其实并无任何联系,而颐恺之却认为它能够反映出
裴楷的气质,这是属于一种极个性化的问题,而不是某一类人的典型化和抽象化。这种对个人精神气质的重视与追求,
表现在他对刻画眼睛的谨慎与仔细。他说:“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也。”很明显,
顾恺之对人物表现的要求是如实地反映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品格,而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
东晋顾恺之所作。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
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
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
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
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

2、敦煌莫高窟至今尚存有多少个洞窟?其中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有多少个?其窟型有哪三类?各有何主要特征?

答: 现有洞窟735个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主要盛行什么故事画?壁画中主要有哪些本生图?并请举例说明.

答: ①壁画内容有尊像(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本生、佛传、因缘故事、经变、供养等
②主要画本生故事(割肉贸鸽、舍身饲虎、九色鹿、太子施舍等)《尸毗王割肉贸鸽》、《毗楞竭梨王钉身》、《虔阇尼婆梨王剜身
燃灯》、《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

4、我国最早出现的绘画理论专著是哪两篇?它们各是谁创作的?谢赫的”六法论”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 谢赫的《画品》和

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

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
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
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
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
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
现的关系 ,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
“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
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
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第二~第七章的作业
一.名词解释
铁 线 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
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兰 叶 描: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的曲折向背为体现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
兰叶的线条。 
吴带当风:国画术语。是对吴道子人物画风格的概述。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在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了一种波
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他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这种画风在后
来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后人亦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
与飘逸的风格。 
青绿山水:山

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水墨山水:
唐 三 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
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二.问答题

 1.试比较阐述唐代仕女画家张萱与周昉画风题材的异同点.

 2.试比较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壁画与唐代宗教壁画在题材与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3. 石窟依据其时代、地域、环境、民俗等不同特征,主要分为哪几大形制?

4. 根据地域不同,主要分为哪四大地区的石窟艺术?各地区的代表石窟有哪些?其中新疆地区的石窟又以哪处石窟开窟最早,规模最大?
克孜尔石窟型大致有哪三种?龟兹形石窟的室内布置有何主要特征?克孜尔石窟顶部壁画有什么典型的图案(显著的特点)?

答: 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
新疆是中国接受佛教较早的地区,最早的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就在此地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
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龟兹风,汉风,回鹘风

5. 现存唐代著名的木构建筑是哪两座?各有何特征?

6. 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哪里的什么塔?属于么塔?高达多少?共有密檐多少层?

三、填空

1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 )年.佛光寺正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 )年.是晚唐重要的
建筑实物 .

2.河北赵县安济桥,俗称(赵州桥 )桥,是由(李春 )主持在隋大业年间( 公元605-618年 )修建的.

第四编 五代宋元美术
本编作业
一.名词解释:
米氏云山:“米氏云山”是指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开创的一种山水画派,山水以“笔墨积点”方式来营构山形树影,入色之笔墨肯
定,朦胧隐约。 
白 描:白描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有单勾和复勾两种。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
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

路刻板复迭一次,其目的是为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
使物像更具神采。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物象之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大。因取舍力
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 
飞 白 法:
风 俗 画: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南宋时在临安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
文 人 画: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
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
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二.问答题

1.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称谓,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北有荆关,南有董巨”指的是什么意思?并比较阐述他们画风的特点,举例说明.

3.简述宋院画的风格特征,并对宋徽宗在画史上的贡献作点评价

4.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的称谓,你对此作何理解?

答: 马一角是指马远,夏半边是说复圭,因为他们构图喜欢们重于一角和让另一边空白而得名。

5.试间述一下文人画的倡导者苏轼对绘画创作的审美理论?

答: 他首先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苏轼在谈到绘画的欣赏品评与创作时,虽然站在否定“形似”的角度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
邻”的主张,但研究表明,苏轼并非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而是注重作品的两个方面。苏轼的“形”、“神”、“理”的
观念,

6.宋代被称作是瓷的时代,出现了哪五大名窑?还有哪些民间窑?它们各有何主要特征?

答: 五大名窟 1 .定窑 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
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
2 .汝窑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
斑。
4 .哥窑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

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
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
5 .钧窑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

7.试述元代画坛上的领袖人物赵孟頫生平简历、传世作品及其画风特征.并举例说明.

生平简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
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僖
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师
垂,祖希永,父与,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
,与集贤大学士,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传世作品,《重汉叠嶂图》卷(在台湾),《双松平远图》卷
(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在东北)。
其《人骑图》等。画风特征,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自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如《人骑图》,人
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

8.试比较阐述“元四家”画风格局的异同点,举例说明之.

答: 同:因皆在笔墨技法上成就卓著,画山水以寄托清高避世的情感,对文人山水画典范的形成作出贡献,而在画史上被称作“元四家”。
异:1. 黄公望所作山水以疏体见长,用笔简远,若不经意,平淡天真之趣溢于画卷。他的《富春山居图》,村舍隐约,渔舟出没,
林峦森秀,笔墨苍简,颇得富春江两岸烟波浩渺、坡峦清润的情趣,被誉为“画中《兰亭序》”。
2、王蒙所作山水以密体见长,布局充实,结构饱满,用笔多变。皴法丰富,厚重繁密《清卞隐居图》,重山复岭,密树流泉,气
势苍郁;图上采用披麻皴、斧劈皴、牛毛皴和解索皴等多种手法,层层积累,多至数十重,极富质感,沉郁深秀,苍茫雄浑,
将归隐避乱、寄趣林泉的情感渲泄无遗。明人董其昌称王蒙“力能扛鼎”,评此画为“天下第一”。
3. 吴镇所作山水、人物、花鸟,以湿笔

见长,粗头乱服,淋漓浑厚,而淳朴天真,充满野逸之趣,以寄托自由不羁、归隐江湖的
志向。作有《渔父图》等。
4. 倪瓒作山水以“二岸一水式”构图见长,善用干笔皴擦,好作折带皴以见坡石的跌宕。他的作品不绘人物,简远平淡,具有超
尘绝俗的韵味。如《渔庄秋霁图》近处坡石上植数株枯木,中景不着一笔,空阔平淡,是为湖水,远处山坡如带,境界萧疏,
空旷中含有孤傲之气,被视为元画逸品的代表。


4、试述北宋院体花鸟画风格,并对宋徽宗在中国画史上的贡献作点评价?

答: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风格表现在:(1)、在创作上,提昌"形似"、"格法",要求画家具有相当高的写实功力,对物象作精细入微的刻画,力求表
现出物象的自然形态;
(2)、在构思上,讲求构思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3)、在笔墨技巧上,既重视传统、又不拘泥于古法。总而言之,北宋院体花鸟画注重观察生活,提昌精微
描绘,追求意境表现的趋向性和趣味性,从而酿成了宋代院画“精深完备、高洁为工”的鲜明时代特
征。给后来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但由于其过于追求法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一些画家的思想
,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挥和笔墨技巧的变化,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否定了它
在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和良好影响。
由于宋微宗对绘画的酷爱,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画院按职位高低设有画学正、艺学、待诏、
祗候等职,院画规模不断扩大,体制进一步完善,画家的地位大大提高。宫廷中及社会中上层对华美装
饰的需求,使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的地位。画院中出现了一大批花鸟画家,如黄居菜、崔白、
李迪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可以说,在宋微宗时期古代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微宗赵佶虽
是一个昏君,但他在美术上却造诣颇深。所创“瘦筋书“,纤而不弱,端而不板,精工秀丽,别具
一格。在他的重视下,画院人材隆盛。他的艺术观及作品,成为画院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他下
令鉴别内府收藏历代书画,分门别类,著书评论,编

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等,他还增
加画院画师的奉禄。将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中,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嫩绿枝头红一点
,恼人春色不须多”诗句为题考录画师,由于他的努力,许多画师如许道宁、李唐、苏汉臣、张择
端等,皆脱颖而出,树誉艺坛,使北宋后期的宫廷画院在政和宣德年间达到鼎盛。这位诗书画谦美
的皇帝,和南唐李煜一样,“以绝代才人,薄命君王”的地位,在历史的功过册上永远让人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