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 词 鉴 赏 的 基 础 知 识


(一) 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1、 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

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





(三)表现手法:

1、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4、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5、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6、 衬托 或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如:“今夜鄜州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

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乐景写哀: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
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
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7、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8、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9、 对比 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1、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2、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

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如: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4、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5、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6、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7、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18、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

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四)诗歌的语言风格:

①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②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
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
言外,隐于空白。

③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④形象生动: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
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⑤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
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⑥沉郁顿挫:如杜甫的《阁夜》。

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表达的感情:

①忧国伤时
?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
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
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
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②建功报国
?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

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③思乡怀人

?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生活杂感

?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⑤长亭送别

?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
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
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能力训练:(一)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二)、阅读下面两

首诗歌,回答问题。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①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②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①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②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③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②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③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五)、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①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②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六)、阅读杜甫《江汉》,完成后面题目。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一诗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②诗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①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②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

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附答案:

1、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
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
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
遇赦)。

3、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
世的沧桑。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
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4、 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5、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6、 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
快的感情。

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
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
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
”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②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
;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2、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②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凉来
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①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
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

客袖侵霜”“明年谁此”
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②“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①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
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
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②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
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③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5、①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
“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
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
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
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②“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
,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
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
眠不得”。

6、①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
之感。

②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
定的才识。

7、①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
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
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
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

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
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
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
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
的冷刺。

②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
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
,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
忘却国耻。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空中,柳絮飘飞,地上,梨花满地,洁
白如雪,同时也是感情至深的情语。富有寄托,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
舞,不管国事的做法。

古诗鉴赏能力训练指要

古诗鉴赏能力训练指要



新颁布的2002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对今年古诗鉴赏题的考查形式作了调整,由一贯的选择题改成了主
观题,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
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
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
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



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以下结合教学实例,从四个方面来谈高考古诗鉴赏
能力训练。



2004-6-12 13:19:24



hfoamy


个人文集



等级:论坛游侠

文章:494

积分:547

注册:2003-2-18

第 2 楼









 一、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从1996年把“诸葛亮”误为“刘备
”到1999年对“风灯”的误解,无一例外地涉及了诗歌词句的正确理解问题。今年高考,这仍应是我们备考中不能忽视的重要考点。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
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例1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客”指的是______,“低”字意为______。



例1中“客”应指诗人自己,如误为其他人,就说明未能准确抓住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诗人作客异地这
一背景。“低”字为动词,意为“使旷野之中的树显得低矮”,若解为“天的低矮”就是词性判定错误
,也是未能分析前后句对仗结构的结果。


2004-6-12 13:19:38



hfoamy


个人文集



等级:论坛游侠

文章:494

积分:547

注册:2003-2-18

第 3 楼









 二、准确把握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
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1999年的《漫成一首》和2001年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在命题
时都注重了对诗中景物环境的赏析,而2000年的《约客》则将误项设定为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凡此
都说明准确把握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
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
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往往表观为对人物的年龄外貌等外部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
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来源作出阐
释。



例2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
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
开阔苍凉的气氛。这里注意的就是景物的组合及传情效果分析。


2004-6-12 13:19:55



hfoamy


个人文集


等级:论坛游侠
文章:494

积分:547

注册:2003-2-18

第 4 楼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

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
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
后照应等内容。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
明。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明显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便是我们要重视的整体结构把握法。


2.表达技巧的赏析


这里首先要求我们能准确判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1994年高考《菊花》诗鉴赏中所谓“
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就属此类。其次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表达方式子类别的识别与分析。如1995年高考题选项将《如梦令》委婉含蓄的抒情判定为“直抒胸臆”。20 01年《赋得暮雨送李胄》则将直接抒情
说成“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这都是对诗歌抒情方式的考查。


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应澄清基本概念,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自的定义和特点
;其次要特别重视抒情的直接与间接、描写中的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和点与面等技巧的处理,品味其妙
处。


例3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解答此题,若注意到写景方法中的动静、点面问题,就能很快将答案明确为: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
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3.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
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如1997年高考题《望洞庭》、《题君山》的比较鉴赏中就涉及了比喻修辞格
的判定与效果分析问题。



这一考查点首先要求我们能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
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如分析上文例3中前两句诗中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这里两处运用了比喻。前句以眉喻

月,写出了月亮的清丽形态;后句以镜喻兰溪之水
,写出了水的清澈明静。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
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



2004-6-12 13:20:12


hfoamy



个人文集


等级:论坛游侠

文章:494
积分:547

注册:2003-2-18

第 5 楼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中国古代诗歌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是鉴赏古诗的常见考点。1994年《菊花
》诗赏析中所谓“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就属主旨把握歪斜;1998年《题李凝幽居》赏析第二题
说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也“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则属于对情感分析的牵强附会。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
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如分析上文例4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诗中的景物环境氛
围,还要注意“白发”、“泪”、“家万里”、“燕然未勒”、“人不寐”等词句,这样我们就能明确该句蕴含了诗人久戍边疆而战功未成、边患犹在的遗憾以及久在边塞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深沉
而悲壮。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欣赏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较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我们在平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求我
们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2001年上海市高考对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鉴赏
中,两题看似都是词句内容的理解,实际则牵涉到辛词好以春愁隐喻国家、身世之愁和好用典故的词风

,而这些内容在第五册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和第六册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
》中都被一再提起,其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


作品风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积累感性认识,如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
的豪放和柳永的婉约等;同时,诗歌的风格与作者的生平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的由
盛转衰时期和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生活在南宋以及苏轼受到儒道佛多方面思想的影响等,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背景因素。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

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
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往往完成了一首诗歌的意境分析
。



例4



双调·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
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高考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还涉及到语言的组织表达。考生既要能理解,弄得懂;还要
会表达,讲得清。因此,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熟能生巧,多练才能把握规律。



2004-6-12 13:20:27



hfoamy



个人文集



等级:论坛游侠

文章:494

积分:547

注册:2003-2-18

第 6 楼









强化训练



(一)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分)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

宿于鄂州职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
妇颜如雪。独依帆樯立,婢嫔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
,低眉终不说。


1.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1)飞鸟: _________________(1分)


(2)依然不负远来人: _________________

(1分)



2.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4
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嫦蛾”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五)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②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①宣室:汉未央宫前子室。②自:由,有尽管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见解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分)



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七)


湖上早秋偶兴
汪莘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1.首句,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你的理解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李瞡《浣溪沙》有“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句,同是写荷花(芙蓉、菡萏都指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4分)



_________________


(八)


紫 薇 花

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今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1.“桃李

无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紫薇花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2004-6-12 13:20:44



hfoamy



 参考答案 (一) 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二)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具体分析略)



(三) 1. (1)比喻“帆”,写舟行之快。(2)形容巫山景色浓秀。2.苏轼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苏辙诗着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注重色彩;节奏舒缓从容。


(四) 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
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五) 1.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2.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
被重用。


(六) 1.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
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
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
衬情。


(七) 1.写出了荷花之盛,且暗点题中“湖上”二字。2.李诗写秋末花残叶败之景,萧条凄凉,渲染
一腔愁情。唐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机盎然;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八) 1.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及花期之长。2.清新俏丽,独占秋光。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
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
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
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
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
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
“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

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
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
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
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
,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

诗前



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
”“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
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
,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
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
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
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
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
浓的愁意,水到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