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宗教论文

社会与宗教论文
社会与宗教论文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广而深刻的影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一种纵横的探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是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的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的相遇。我们虽然能看到他有一个传统的延续,但是不能以过去的模式认知或界定他今天的发展。而应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这回带来了显著地影响,本文带你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

宗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的建筑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乡镇,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福、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性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的艺术也有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早的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祭祀丰收,这就是舞蹈和

歌曲的起源。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带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在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忌神时演唱的歌。而近代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士,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种民间乐器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

经济方面

宗教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又反作用于经济。

宗教在它产生之初是和经济分不开的,原始社会,宗教行为也就是象征中的生产活动,经济组织与宗教组织是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发展成熟后,表面上虽然“远离”经济基础,但它仍然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一,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实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的宗教都有自己的财产。恩格斯在分析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时深刻的指出:“由一群在经常变化的相互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民族组成的西欧世界,则是通过天主教联合起来的。这种神学上的联合不只是观念上的。它不仅实际的体现在这种联合的君主制中心即教皇身上,而且首先体现在按封建和等级制原则住址起来的教会中,教会在每个国家大约有1/3的土地,它在封建组织内部拥有巨大的权势。拥有封建领地的教会是各个国家之间真正的联系;封建的教会组织利用宗教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这一时期在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起凝聚和促进作用的力量是占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基督教会。

第二,某些宗教经典中包含着经济生活的内容,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可用以指导一定经济社会的现实的经济活动。例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就有大量关于经济问题的论述,伊斯兰学者据此创立了独特的经济理论,用以指导现代伊斯兰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三,宗教有时也赞成和直接支持政府的经济活动。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加士顿县建立棉纺工业时,宗教领袖的支持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宗教领袖通过他们支持性的讲道与宣传,使人们赞同兴办棉纺织工业。为了集中资金办棉纺工业,宗教领袖就支持禁酒,使该县原来打算投资酿造业的资本转而投向纺织业,工厂的工人也为此不怎么饮酒了,以更清醒的精神状态投入纺织厂的工作。这些对于当时的该县棉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宗教信仰、神学观念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人们的经济生活,在客观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治方面

宗教与政治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教堂随处可见,教派五花八门,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却是那么举国一致,除去邪教之外,正常的人们从来不把自己的信仰当成美国社会的唯一真理,所以在政治生活中也从来不以教派站队。

从表面上看,政治与宗教具有“互补”的要求:政治需要宗教给自己提供合法性基础,宗教也力求政治得到最大益处。拿破仑曾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政府。精神的征服者是从来不同神甫争吵的。可以既迫使他们就范,又利用他们,你可以嘲笑占卜师,但最好还是同他们一起吃献祭的小鸡。”政治是世俗社会的中极关怀,宗教是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此外,政治与宗教虽然都是群体性活动,但在“推销”自己的理念时,二者的手段大相径庭。前者以强制性为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后者立于劝化说服,传教布道,如沐春风。虽然历史上不乏强制性“改宗”事件的发生,但这其实是变相的政治活动。

宗教与政治关系的疏密程度既取决于前者的世界观,也取决于后者对前者的信仰与利用。埃森豪威尔总统曾直言不讳的说:“我们的政治制度如果不建立在一种深刻宗教信念之上的话,就失去了意义,至于是哪一种信念我倒不在乎。”这深刻的说明了宗教对社会政治的重要意义。

宗教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宗教增添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使社会更新了前进的道路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进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品质,它在细微的改变着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

(2)《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4)《当代伊斯兰教》金宜久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5)《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何光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世界宗教》 L·M·霍普夫;张云钢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宗教文化期末论文

我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我对五斗米道教最初的接触,大概在玩的三国游戏时吧。其实刚开始并不知道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迷迷糊糊读了多年的三国演义书,看了几遍的电视剧,都没发现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直到高考后的暑假接触了一个叫三国全面战争的游戏,它里面各个势力有自己的特色兵种,而张鲁势力的信仰是道,特色兵种是鬼卒和鬼道祭祀,于是学生抱着勤学好问的态度,查了些相关的资料,算是对五斗米道教有了些最基本的认识,下面学生就谈谈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太清玄元道、正一盟威之道等。一般认为:创立者为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张道陵),创立地点为四川鹤鸣山。但也有人认为创立者为张修,甚至有张修,张陵,张衡三人共为首领创立等等说法不一。争议主要集中张陵和张修之间,原因如下是: 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的《典略》中有张修较详细的记载: 熹平中,妓贼大起,三梢有骆耀。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唯教民缅医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千米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而《三国志》——魏志中记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復行之益牧…… 故到底是张陵还是张修谁为五斗米道教真正的创立者是存在一定的史料不清的。不过我更赞同有学者给出的一种解释既:公元142,年张陵创立天师道"规定凡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之为五斗米道教。公元178年,张陵升仙,儿子张衡继承教主之位,不料却英年早逝,卒于179年。张衡去世后,其子张鲁因为年幼无法胜任教主一职,教权旁落,被张陵弟子张修暂掌。张修继承张陵父子的做法,继续以五斗米道教化民众,逐渐在汉中及巴蜀地区形成强大势力,其本人被称之为五斗米师。然张修终归不是张陵的直系子孙,执掌五斗米道名不正言不顺。可张鲁母子势单力薄无法与张修相抗衡,只好投靠益州牧刘焉静待时机。公元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张修在汉中积极响应。起义失败后,张修率领的五斗米道遭受沉重打击,只得投靠益州牧刘焉,张修被拜为别部司马。公元190年,张修被张鲁袭杀,此后张鲁接管五斗米部教教权。另外五斗米道诞生于巴蜀地区,此是传统观点,但也有分歧,主要是四川鹤鸣山与青城山之争。最早记载鹤鸣山的是陈寿《三国志·张鲁传》所载张陵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不过《华阳国志·蜀志》说张陵学道青城山,而《汉中志》则说在鹤鸣山。周九香《青城山与鹤鸣山》一文中统一了这一分歧,认为张陵在鹤鸣山修炼,在青城山传道,二者都是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然而,近年由于支持张修为创道者的呼声日高,张修是巴人,他在哪里修炼得道,史无明载,五斗米道的源起地又变得扑朔迷离。 至于五斗米道教为什么叫五斗米道教?一般认为: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有信教者交米五斗的特点,故时人将“三张”创立的教派称之为“五斗米道”。是否创教伊始就向信徒收米五斗呢?似值得怀疑,推测应是张陵在鹤鸣山“学道”之后,已经东入巴郡安区传教,并在那里有了大批信徒,宗教

1-3.《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引言》

[译者按:以下是未刊译稿。仅作为此次讲习班教学资料使用。请勿引用、转载。]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引言 一个现代欧洲文化世界的后裔,在处理普遍历史问题(Universalgeschichtliche Probleme)时,都不免会合乎情理地问:究竟哪些情势一起作用,导致了那些在西方,并且仅仅在西方这里,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至少我们通常都以为,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效力? 只有在西方,“科学”才发展到了一个我们今天承认为有效的阶段。在西方之外,特别是在印度、中国、巴比伦和埃及,也存在经验知识,对世界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反思,极高深的哲学乃至神学的生活智慧(不过,一种系统神学的充分发展只出现在受到希腊影响的基督教世界,而此外只在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几个教派中稍现端倪),以及达到非同寻常的精微程度的知识和观察。但在巴比伦和其它地方,天文学缺乏希腊人最初赋予它的数学基础,当然,这使得巴比伦星象学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印度的几何学缺乏理性的“证明”,后者又是希腊精神的一个产物,希腊精神还率先创造了力学和物理学。虽然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观察的方面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却缺乏理性的实验(它发端于古代,但本质上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和现代的实验室,因此,印度的医学虽然在经验和技术上高度发达,但却缺乏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的基础。在西方之外的所有文化地区都缺乏一种理性的化学。高度发达的中国历史著述缺乏修昔底德实事求是的程式(Pragma)。在印度我们可以找到马基雅维利的先驱,但亚洲所有的国家学说都缺乏亚里士多德那种系统的途径(Systematik),特别是理性的概念。对于理性的法律学说来说,尽管在印度(弥曼差派)出现了这种学说的萌芽,而且在近东存在全面的法典编纂,但印度和其它地方的所有法律著作都缺乏罗马法和受罗马法训练的西方法律的严格法学图式和思想方式。此外,只有西方才知道教会法这样的形态。 艺术的情形也一样。其他民族的音乐听觉,和我们今天相比,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加敏锐的程度,至少也毫不逊色。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着各种复调音乐,在别的地方也能找到各种乐器合奏以及多声部合唱。所有我们知道的理性的调性间隔,别的地方也算得出来,也都知道。但理性的和声音乐(无论是对位法还是和弦和声),是由以三个三度叠置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声调材料构成的。我们的半音和等音(不是在音程的意义上,而是就自文艺复兴以来理性的和声形式的意义而言),我们以弦乐四重奏为核心加上管乐团的组织构成的管弦乐团,通奏低音,我们的记谱法(它使现代音乐作品的谱写、排练以及完整保存成为可能),我们的奏鸣曲、交响乐、歌剧(虽然在各种音乐中都有标题音乐、音诗、变调和半音音阶这些表现手段),以及我们用来演奏这些音乐的基本乐器:管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所有这些都只出现在西方。 尖拱作为一种装饰,也出现在别的地方,在古代和亚洲都有;或许在东方也不会不知道尖拱和十字拱的拱顶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吧。但理性地利用哥特式的拱顶结构作为分卸推力和覆盖任何形式的穹顶的手段,而且特别是作为宏伟的纪念建筑的结构原则,以及作为中世纪创造的一种涉及雕塑和绘画在内的风格的基础,是别的地方所缺乏的。在西方之外也缺乏对圆穹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方式,虽然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基础就取自东方。所有艺术中每一种“古典”理性化的方式(在绘画中就是理性地运用线条透视和空间透视),都是文艺复兴为我们创造的,而在西方之外也都不存在。中国有印刷制品,但一种只打算用于印刷,而

社会与宗教论文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广而深刻的影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一种纵横的探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是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的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的相遇。我们虽然能看到他有一个传统的延续,但是不能以过去的模式认知或界定他今天的发展。而应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这回带来了显著地影响,本文带你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 宗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的建筑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乡镇,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福、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性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的艺术也有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早的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祭祀丰收,这就是舞蹈和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

从宗教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其本质内在蕴含的是一种社会形态整个发展历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文化。从一个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这个宗教在当今社会,在它所在的文明中的地位形态,我们可以很大程度的知道这个宗教所对应的文化体系的构成。了解东西方的各个主流宗教有益于我们知道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差异 【正文】 一、东西方宗教起源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形态也不同。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包括了宗教为文化的差异。其实,在不同的地域宗教产生的方式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东西宗教的起源,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方宗教文化是产生于当时士族的嫉妒奢糜物质追求下的欲望的扩张;西方宗教文化却相反,他是在血腥的政治斗争里,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的信仰。 在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都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物质的欲望。道教,产生时就是用来球不老之术的,炼仙丹,求福避祸,基本都是物质追求的寄宿地。 佛教,烧香拜佛,求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肉体上的平安。儒教,和前两个宗教不同,两千多年都是用于政治,统治者用它束缚人们的思想,现代,则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方,不管是哪个宗教,人们的信仰都是精神上的。信耶稣,真主安娜,圣母玛利亚,人们相信有上帝,相信有天堂,西方人进教堂就是释放自己精神的压力,把自己心里的负担告诉上帝,不会祈求物质上的富足,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解放。 二、宗教的发展 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着发展的如今的状态的。确实,东西方的宗教,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也渐渐发展到如今的状态。 西方地形相对破碎,海岸线极长,人们为在生存斗争中获得更多资源,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 任课教师:付优 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戏剧影视文学 学号:222013308022019 姓名:尹楚文 2014年12月20日 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

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即一定会有好报。元代的《三教平心论》中极力阐述了佛教的这种影响他说“释氏社教,非与儒相背驰,故释氏化人,亦与儒者无差等。儒者阐释诗书礼义之教,辅之以行政威福之劝,不过欲天下迁善而远罪耳。固然而又赏之而不劝,罚之而不惩,耳提面命,而终不率教者。及闻佛说为善有福,为恶有罪,则莫不舍恶而趋于善,是释者之教,亦何殊于儒者之教哉?”在他看来,尽管儒佛均劝善止恶,有益于社会的治化,但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比儒家更有效。因为“小人不畏刑,而畏地狱。若使天下之人,事无大小,以有因果不敢自欺其心,无侵陵争夺之风,则岂不刑措而为极治之世乎?” (二)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姻缘儒家高举道德的旗帜,让人行善积德,宣称德福一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现实生活中,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做恶之人飞黄腾达的现象随处可见。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就非常无力,有的学者就把这种情况归结为某些人天生的命好,秉受的是代表富贵的精而良的气。而佛教的这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理论,就给现实生活中的福德不一致以较好的解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定的因,必定带来一定的果,所造的业,必然有果报。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会在下一阶段的轮回中体现出来,人要想未来有好的结果,就要在现世努力造善业,这个善业也是儒家一直倡导的。佛教的这一理论就给现世中许多德福不一致的现象找到原因,即这些人在前世做了善业,所以在今生得到了好的果报。这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佛教的一整套关于轮回报应的理论虽然没

宗教与科学、文化论文

宗教与科学 王寒工商学院1404班 一、综述 宗教、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任何一个,人类文明就会有很大缺失。从过去几千年两者共存、共发展的事实来看,宗教与科学是可以、也应当携手并进的。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依赖科学而忽视宗教。加之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有些人就走上了极端道路,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不共戴天的,这显然是不妥的。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并不一味的是对抗,很多时候两者也能相互促进。个人认为,两者的关系应当分成四个大阶段来看待:原始宗教孕育科学萌芽、统治宗教初期推动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诞生后与宗教的冲突、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与科学。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在从历史角度来探讨两者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将理性的思辨穿插其中。毕竟我们探讨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给它们的过去加注释,而是为了给它们的未来作指导。 在辩论赛的结尾,陈教授引导我们从中国的特殊情况来看两者关系。这个问题将在本文末尾试做一定的分析。 二、宗教与科学的概念的界定 辩论赛上,正方辩手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信仰超自然;科学是一种“探索体系”,探索真理。反方辩手从本质角度对两者进行了界定:宗教的世界观是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方法论是纯粹的信仰;科学的世界观是坚信真理的存在,方法论是怀疑直觉并实践。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瑕疵。马克思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然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从人、自我意识层面的剖析。马克思又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从社会压迫的角度的剖

宗教社会学小论文

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 ——浅谈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摘要:在这个富于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客观世界上,人们常常被惊扰,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特别渺小,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和高度竞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变得更加紧张。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而宗教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适功能。 关键词:宗教学,心理学,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 在原始社会,由于主体生存危机,人们对自然以及自然之外的一切事物感到畏惧,他们开始寻找一种足以抗拒这种神秘力量的精神寄托。他们开始了自然崇拜,他们心理宇宙中的缺陷是对自然和人自身行为的迷惑以及对其肉体自然需求的忧虑,原始宗教就是心灵危机感的平衡物。在现代社会,不再是缺吃少穿,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衣食无忧,但却仍然感到精神空虚,孤独感和失落感压抑着自我,我们学会有意的逃避,一直在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这是情感与科学的抗争,时刻都在进行着,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在理性和感性之外开展着。 宗教对于人们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教条教训和繁琐宗教仪式的组织,宗教的魅力在于:它已经深深扎根在人的内心。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就像是大海最深处的平静的底部,无论在表面上发生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在大海的底部,仍然是一个平静的状态。宗教就是用其内在的力量去抚慰和支撑人,在宗教社会学中,我们把宗教的这一功能称作是“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即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功能,并由此使人们在心理、精神和行为上达到和谐的状态。 人,作为一种生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会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我想大多数人都逃离不开这个世俗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利益追求的社会中,想要做到心安理得,清心寡欲,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无论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追求。当人的需求超越了现实的范围或者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时候,我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1308533.html,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宗教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教学与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何虎生.王超. [2].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以河湟地区的道教文化为视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杨文炯.樊莹. [3].嘉绒藏族村落社会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为例. 《西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郎维伟.周勇军. [4].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朱益平.马彩梅. [5].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学术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孙浩然. [6].旅游表述语境下的中国宗教文化商品化解析. 《世界宗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黄秀琳. [7].传统宗教文化与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以胡润百富慈善榜闽籍企业家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界宗教文化》.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甘满堂. [8].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 《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李向平. 二、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宗教文化中空间的符号表征和实践.被引次数:2 作者:董琳.宗教学民族大学2013(学位年度)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一)、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作为宗教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是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又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但更侧重于宗教学。它是立足于宗教和社会的关系,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析、研究的。宗教社会学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1)宗教的起源及其原因。这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2)作为宗教活动主体的人及其行为。涉及到目前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信教、确定信教者的标准是什么、影响人信教的因素有哪些、信教者的活动包括哪些类型等问题; (3)宗教组织及其制度。用社会组织结构的理论来分析宗教组织,则宗教组织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类型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先后性、层次性及原因,宗教组织制度化对信徒、宗教自身和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必然和它发生相互关系,只不过社会决定着宗教的结构、性质、内容、形式及其变化。但宗教通过自身功能又影响着社会,包括对社会的正功能和负面功能; (5)宗教与社会发展变迁,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宗教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考察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6)当今宗教发展的总趋势。包括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宗教现状的准确把握; (7)宗教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宗教与经济、政治和阶级等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8)我国宗教现状、特征及趋势等。在研究宗教的一般发展规律后,还应研究我国宗教发展的现状、特征及趋势等,以利于采取正确的宗教政策。 (二)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宏观的理论研究和微观的应用研究。 宏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进化论。最早使用此理论的是孔德和斯宾塞。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宗

论文查重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论文查重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旅游宗教文化论文(一) [摘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的迅猛发展,使各国的旅游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既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又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大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宗教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来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业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愉悦身心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而要真正搞好旅游业,就必须处理好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如同鱼和水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

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本文拟就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供旅游者旅游观光的景点。如“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二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没有佛教和道教那样以名山大川为其修行的场所,但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总之,各种宗

中国宗教文化论文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藏族对自然崇拜和信仰 学院:医学院 学系:口腔医学系 专业:口腔医学 课程名称:中国宗教与文化 学生姓名:尤强 学号: 2005054695 指导教师:陈广恩 2009年 6 月 10 日

藏族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 分析对山神的民间信仰和崇拜 [摘要]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主要起源于他们对原始的自然的崇拜。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信仰藏族原始宗教、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是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由此而形成这种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藏族的对自然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对“白色崇拜”,“火的崇拜”,“白石崇拜”,“朝拜山神”和“圣湖崇拜”等方面。在藏族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和圣湖的崇拜是特别突出的。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藏族古老的神山自然崇拜信仰的起源、形成、发展、信仰、藏区著名山神,神山朝拜方式(转山朝圣)等方面作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 自然崇拜;民间习俗;神山;转山朝圣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的信仰,这些信仰主要由他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生活习俗和原始的信仰所逐渐演变而形成。所以藏族这个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佛教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入了西藏并形成了“藏传佛教”,大多数藏民也信奉藏传佛教。但藏族里无论是信奉原始宗教的还是信奉藏传佛教的,他们都一致认为藏区内高山都有神灵居住。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而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有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藏族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够带给藏族人民平安健康,牲畜兴旺,同时也能降灾降难,危害他们。他们认为膜拜与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全家平安,长者健康长寿、男孩子长得更帅、女孩子且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每年都丰收。 崇拜的起源和形成 本人认为他们对神山的信仰主要起源于西藏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对自然的崇拜(白色的崇拜)等因素逐渐形成的。青藏这个雪域高原,群山围绕而湖泊也成“满天星”式的分布形成了一片独特而神奇的土地。喜玛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横断山等群山在这个地区汇集。而且西藏境内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的总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公里。这些高山、湖泊将青藏高原造就成一个较封闭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西藏地区比平原地区气候严寒、人烟稀少、使它拥有无穷的奥秘。面对如此神秘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拥有无限神奇的大地上的藏族祖先们相信这个大地上的每座山、每条河、每个湖泊、以至每片森林草丛中都有神灵的居住,而他们主宰着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生老病死、祸福丰欠和一切一切。除此之外还与大自然的环境也有较大的关联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雹雪崩、地震天火、瘟疫灾害等。他们在这些自然的现象和灾害面前完全束手无策,所以他们就开始相信这些现象是由高山上的神灵所显示的超人的神奇力量。从而渐渐对这些高山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变化成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原始的游牧民族(古羌民)依赖白色卵石敲击而获得了火种,这使他们对白石产生了崇拜。再之在古代冬季的西藏高原上,每年都有从天而降的白雪使这片大地一片苍茫,这个时候生命经历着严酷的考验,因为这些种种原因白色使人们产生敬畏而演变成今天对白色的一种依赖。而白色恰恰是正是雪山的颜色,所以无数雪山多被信仰为神山而被朝拜。 藏区著名的山神 对于藏区的神山,民间流传着许多各异的说法。而且目前为止,人们对神山的了解和认知还很有限。但根据藏族古老的传统信仰,认为藏地有四大神山:卫藏地区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即念青唐古拉);南方神山库拉日杰;东方神山沃德巩甲。虽然现在民间对藏区的神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四座神山是藏区传统的古老信仰中的神山,是佛教进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然后四大山神与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组合在一起,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九位山神是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即阿尼玛卿山)、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

宗教社会学论文

在“儒家”与“儒教”之间 ——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引发的二三感想杨庆堃教授的这本《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写作于50年前,但其在宗教研究 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国宗教的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myer)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我并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先前对宗教的探究甚少,有幸在“宗教社会学”课上获知了这本书的名字并得以了解其内容及意义。以下我就这本书中对于“儒家学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的问题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儒家思想可以称之为“儒教”吗? 事实上,我在接触“宗教社会学”这门课程之前就一直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迷惑不已。从古至今,全体的中国人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宗教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在中国,被公认为宗教,并且有极多信众的莫过于佛教和伊斯兰教了,其次还有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在英国,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有英格兰教会和苏格兰教会。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成员占英成人的60%。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成年教徒79万。另有天主教徒570万,伊斯兰教徒150万,犹太教徒40万。在美国所有的宗教派别中,新教教徒最多,约有7200万,几乎占基督教会员的58%。加拿大全国主要宗教派别达30多个。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7.3%,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41.2%。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亿的绝对信教人数并非小数字,但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宗教呢? 作为中国人,似乎时常忽略在我们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从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来看——其宗教性影响不仅发生在读书人中间,也包括了普通的老百姓[1],将儒家称为“儒教”,将其视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似乎不无道理。我也赞成将儒家思想叫做“儒教”,称其为中国的“国教”。“宗教”这类观念, 则大多被划入了负面的和批评的行列。职是之故, 当时的传统学问均乐意于贴近“科学”, 有了“科学”的色彩或者标签, 便被“验收”和“放行”, 进入到现代知识的行列, 甚或身价腾起、获名百倍。反之, 如果被认定是属于“宗教”, 则多半就栖止艰难、无望翻身。在这种情况下, 远离宗教便成了传统文化自我救赎的最好方式, 越是和“宗教”没有关系的, 便越可能获得“科学”的接纳, 也就越有望确立其适合于时代要求的合法性身份。[2]恐怕正是因此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宗教包涵了许多迷信、落后的因素,而儒家思想中又有许多的理性要素,因此,否儒家能否被称为儒教确确实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说——儒教是否是宗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宗教的定义。[3]杨氏对于宗教的定义是:从一个宽泛的视角看,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类似于终极性、有强烈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实体的象征和崇拜与组织模

中西文化宗教差异论文

摘要:本文从宗教的来源、形成的心理基础、宗教的教义、对异教的态度、其社会地位、对人的影响、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角度,比较了中西宗教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沟通。 关键词:宗教文化神 一、宗教中神的来源: 代表西方人的基督教是以神的儿子--耶稣,来拯救人类而出现于世的。上帝是超脱、处于人类世俗之外的神,是永恒,绝对的,它创造了自然万物;并通过某个人向人类宣布自己的告示。例如摩西,摩西之成为神,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思想、学问或者德行超出常人,而仅仅是由于他转达了神的谕示; 而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非常平常的、现实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如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包括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等,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纯粹是因为他们或想探索人生的真理,或想解救无数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民,努力修行,体验,最终以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乃至成为人们崇拜并追随的偶像,而变成神的。 二、宗教的心理基础: 西方宗教的心里基础是他们的罪恶感。《圣经》中告诉我们,伊甸园里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偷吃禁果,犯了人类第一个罪--称之为“原罪”。之后被逐出伊甸园,到世间去经受生活的磨难。所以我们要赎其罪,其次,要为自己违背上帝意愿所做的事情悔过,求得原谅,以期获得上帝的拯救。 而中国宗教的心理基础则是“畏惧感”。人们认为个人的意志薄弱,面向社会和外来的威胁,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需要一个外在的,超强的力量来保佑自己,以避难获福。所以儒家认为,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保有一种畏惧心理,事事小心谨慎,深刻理解并体会自己力量的微弱,从而去尊重现实,尊重一切未知的、神秘的力量。 三、宗教的教义 西方的基督教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上帝他创造自然万物,为自然立法,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为人类赎罪;因此人都相信他们的前世是有罪的,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所以他们应该服从上帝,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主张善行,以期获得最终的拯救。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道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佛家注重因果,深信轮回。儒道则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 四、对异教的态度: 在基督教中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除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信奉这些非法宗教的人被称之为异教徒,是要受到惩罚的。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在中国,各宗教之间大多时候,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三教并存是一个最常见的局面。尽管各宗教之间也有教义上的论争,比如佛教与儒教之间在学理上的论争,但谁也不去消灭谁。而且,从唐代起,儒、道、禅三教逐渐走向融合。中国各教教徒对其他宗教的领袖大都抱有相当的尊敬。在他们看来,这些宗教思想都代表了人类中的最高智慧和最高人格,一样都能够得到人们的礼拜和尊敬。 五、宗教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往往是超越于政治、文化等。教权高于一切。例如中世纪罗马教皇的权利就高于国王。并置于其它一切政治、法律等文化权力之上,乃至于对国王的任命,宗教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绳。在当时,如果你是一个异教徒或一个无神论者,那你不仅毫无价值,甚至还可能是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 而在中国,由于各宗教的领袖都是世俗的杰出人物修炼而成,其宗教也是伟人对人生的憬悟和理解及对人生思考的结晶。所以它就只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世俗性。所以宗教永远也不能够与皇权相抗衡。并且,在中国许多大寺庙的兴废也往往是直接受皇帝的喜好影响。 六、宗教对人生的影响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 绪论宗教学学科源流及进展 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强调:“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西方宗教学研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1832—1917)、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和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六人最为重要。 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1背景:一些东方学学者,接触了大量的宗教资料;现代科学思维,打破了唯我独尊的宗教传统思维。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此外,西方社会学的出现对宗教学的形成亦有直接影响。孔德和斯宾塞分别在法国和英国提出了社会演化的学说,创立了现代社会学体系,并对宗教的起源和演变赋予社会学意义上的探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宗教学资料积累和各分支学科开创的时期。泰勒于1871年出版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为原始宗教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和素材;缪勒自1875年以来开始主编出版多达51卷的《东方圣书集》。 缪勒为我们展示了他那个时代宗教的真实状况“我们每天、每周、每月、每季,读者面最广的杂志看来都争着告诉我们:宗教时代过去了,信仰乃是幻觉或幼稚病,神祗已被最终揭穿,除了我们的感官之外别无他路产生知识,我们必须满足于事实和有限的事物,必须从将来的字典中把…无限'、…超自然'或…神圣'之类的词句一笔勾销。” 但是,这只是单一理性之哲学的必然结果,而宗教的真实意义并非如此简单,穆勒以为:“我们无论谈论智力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还是攀登上现代思维的最高峰,到处都会发现宗教是一种征服的力量,它甚至征服了那些自诩已经征服了它的人。” 而且宗教还有其更深的历史渊源,“在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学和宗教一样不是现代的发明。哪里有人类生活,哪里就有宗教……我们称之为哲学的首要问题,就是由宗教提出来的。” 即使是宗教的词源学意义的历史探究也渗透着西洋文化的一种不幸,“西塞罗认为…宗教'源于…再次聚会、组合、思考、深思'之意(与忽视相对)。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宗教'来自…使之牢固、阻止不前'之意。我个人认为,西塞罗的语源看法还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宗教的原意是注意、考虑和敬畏的话,那么显然它并没有长久地保持这一简单的意义。” 因而穆勒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概念: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潜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