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最新《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最新《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表1 新能源汽车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是一门能力拓展课。它的作用和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动汽车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原理和工作特性,了解电动汽车的基本设计方法,为做好毕业实习报告以及今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电动汽车类型、电动汽车主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电机、蓄电池、电动汽车维修与包养等内容,同时介绍了国家现行的有关管理法规和政策,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是从事汽车行业人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学习和参考的实用教程和资料。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内相关政策;掌握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了解电动汽车常用的动力电池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工作特性;了解电动汽车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功能;了解电动汽车常用驱动电机的基本结构原理与驱动特性;掌握电动汽车的行驶性能的基本计算方法;了解电动汽车保养和维护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优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毕业后择业提供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

新观念。

本课程建议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实践16学时。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知识;

2.熟悉新能源纯电动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

3. 熟练掌握新能源混合动力车电气结构基础知识;

4. 新能源汽车电子故障分级与诊断知识;

5. 熟练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维修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2.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

3.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安装、检测、调试能力;

4.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系统安装、检测、调试能力与管理岗位。(三)素质目标

1.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

4.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和科学创新的意识。

五、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表2 新能源汽车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二)课程内容要求

1.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

表3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

2.电动汽车基础

表4 电动汽车基础

3.纯电动汽车

表5 纯电动汽车

4.混合动力汽车

表6 混合动力汽车

5.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表7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6.其他新能源汽车

表8 其他新能源汽车

7. 电动汽车的维修与保养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能力导向、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具备沟通技能、调查和分析问题技能、对电动汽车简单问题实际处理能力,以便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工作,把课程学习内容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教学实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组织开展学生电动汽车知识竞答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使学生对电动汽车有更深入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使学生会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

源汽车控制系统的检验、安装及新能源汽车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和新能源汽车系统的生产工艺文件制定。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操作示范。课堂上示范讲解。

2.课堂模仿操作: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方法,进行现场测量。

3.学生课外作业:由教师提出一个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果。

4.作业展示结果:分小组展示作业结果,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结果。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1.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任务引领式集教室、车间一体化。

2.教学方法及手段:

方法:

(1)基于工作过程例分析教学法;

(2)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

(3)基于工作过程角色扮演教学法;

(4)基于工作过程现场体验式教学法;

(5)基于工作过程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法。

手段:

(1)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播放视频扩大学生视野;

(3)软件仿真教学补充实验室资源不足;

(4)网络教学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七、考核与评价

表2 课程考核与评价

八、建议教学资源

表3 推荐教材

九、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注重过程教学。

(二)教学评价建议:注重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

(三)教材编写建议:以本校教师合编教材为主。

(四)教学参考书:以偏于职业教育、技能训练多的教材为主。

(五)期刊杂志:通过相关杂志,了解最新技术进展。

(六)网络资源:精品课程、新技术等。

(七)社会服务(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此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年教育文档.doc

梳理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编者按: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

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验, 2.表现性评价, 3.真实性评价, 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幼儿园国家课程标准美国.doc

幼儿园国家课程标准 教育、科研,运动和文化部的174号通知 根据学校教育法的第76 条实施法规(1947 年教育、科研和文 化部法令第11 条),从2000 年 4 月1 日起,幼儿园课程标准(1989 年教育、科技、文化部的第23 号通知)可以做相应的修改和实施。 1998 年12 月14 日 教育、科技、运动和文化部 ARIMA AKITO 幼儿园国家课程标准 第一章一般条款 1.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想 2.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3. 课程规划 第二章目标和内容 健康 社会 环境 语言 表达 第三章规划教育计划中需考虑的要点

第一章一般条款 1.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想 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法律第77条法规的目标,考虑到幼儿的特殊特点,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想是以环境教育幼儿。 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努力建构与幼儿互信的关系,并且 给幼儿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考虑到这一点,应该从教育实践中来强调以下观点: (1)基于经验对幼儿发展的必要性,要通过一种情绪稳定的方式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鼓励幼儿进行自由活动,给他们提供一种 适合他们的生活。 (2)基于对游戏作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可以为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考虑,通过集中地游戏指导可以实现 第二章中所概括的目标。 (3)基于对幼儿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幼儿身心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以及每个幼儿生活经验的不同的考虑,教师要根据 每个幼儿的自身特点来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回应进而实现其发 展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创设以确保幼儿自主活动意图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要建立在理解和预期每个幼儿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在创设生理和心理环境时考虑到儿童与其他人、其他事物 之间联系的重要性,教师也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以应对每个幼儿活动 的情况以及努力使活动更加丰富。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前言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2回复: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二、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 2. 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3回复:国家课程标准专辑,,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三、设计思路 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 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文件,规定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或者说,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对国民在各方面或各领域应具有哪些素质,国家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总之,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既实实在在,又不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这也管那也管,不像教学大纲管得那么细那么死。这是在功能上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 课程标准要规定国家对国民在各方面或各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国民能够达到的。 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附件3:课程标准模板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编写人:魏建钢审核人:*** 审定单位:财信系会计教研室编写日期: 2010年 6月 1.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 1-1-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是讲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与贸易的经济分析。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利益,了解国际贸易的各种经济效应、国际贸易政策的演进和国际贸易的国际协调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发展经济。 通过对外贸行业,特别是本地区中小外贸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的外贸业务及进出口跟单、外贸单证制作兼货代、报关报检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国际贸易》课程为会计专业构建以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进出口业务链为主线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岗位为主的职业岗位能力。 本课程的作用是: 《国际贸易》是会计专业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已超过70%,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显然,每个中国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时刻影响着我们经济生活的对外贸易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析有关社会经济现象。

本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分析研究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对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目前运作机制以及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因素和内外条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广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涉外会计知识,同时也会该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1-1-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开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的涉外性已不用置疑。该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学习会计其它课程的基础。其后续课程是《国际结算》、《国际投资》、《电子商务》、《外贸会计》等。 1-2设计思路: 1-2-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为会计职业学生拓宽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为目的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与理念,《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坚持以国际贸易系统理论为基础,增加大量的合作交流成果,注重案例分析。强化技能训练,培养会计岗位职业的能力。 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包括三大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第二部分是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和非关税政策;第三部分是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世贸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内容。按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收集资料——课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知识需要和工作能力。 1-2-2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为基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注重课前资料收集和课堂分析研究,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具体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案例剖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知识能力。 1-2-3课时安排说明 《国际贸易》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8课时,实践教学6课时。 2.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有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和要求,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努力方向;有助学生对企业从事国际贸易能力的分析,正确判断国际贸易形势,把握国际贸易动态;具备对国家宏观外贸政策措施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及政策措施调整的预见能力;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和国际贸易规则,具有处理国际贸易过程中纠纷等相关贸易问题的能力。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

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一、全面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 二、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教学方式方面,课程标准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积累过程转化。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二、学习领域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 二、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 三、学习领域三身体健康 四、学习领域四心理健康 五、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课程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 四、教材编写 附录 一、名词解释 二、附表 第一部分前言(1-12'GYM'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1-12'GYM'1.1) (一)课程性质(1-12'GYM'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1-12'GYM'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1-12'GYM'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

(完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英语课程标准 四、教材编写建议 五、文化意识 第一部分 前言 (1-9'ELA'1)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 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 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 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 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1-9'ELA'1.1)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 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 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 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课程性质 、总目标 、语言技能 、教学建议 、课程理念 、具体目标 、语言知识 、评价建议 、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学习策略

(完整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体育与康健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体育与康健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二、学习领域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 二、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 三、学习领域三身体康健 四、学习领域四心理康健 五、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课程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附录 一、名词解释 二、附表第一部分前言(1-12“GYM“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康健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康健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亏,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康健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康健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美满都至关严重,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康健的严重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康健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兴旺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康健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康健(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崇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英勇顽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康健、调和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康健水平发挥严重作用。一、课程性质(1- 12“GYM“1.1) (一)课程性质(1-12“GYM“1.1.1) 体育与康健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康健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严重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严重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康健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1-12“GYM“1.1.2) 体育与康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康健水平,促进学生全面调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严重的作用。 1.增进身体康健(1-12“GYM“1.1.2.1)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简介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简介】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会研究课程标准。本专题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要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明确课程标准的特点,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能够意识到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对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掌握其学科性质、设计理念、内容构成,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学科教学设计中。 基于以上目标,本专题的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从总体上介绍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成、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第四部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操作模式与原则。 【课程特色】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课程主要特色之一是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在课程中从总体上介绍了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等相关理论,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学科,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其中结合了大量的学科的案例,使学员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学科的性质、理念、内容构成等。为了促进学员对本专题课程的理解与运用,还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源。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后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