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材分析

《力》教材分析
《力》教材分析

第一节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从“知识与技能”层面上来说,学生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其要点是引导学生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去亲自体验,去感受“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规律。

教学建议

课本提供了多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科学归纳就是要通过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中间的相关性、共性以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力概念的形成正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作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前先作一些铺垫或搭桥。比如,启发学生观察这些与力相关的现象必然涉及到几个物体,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不可以发生力作用等等。然后,利用“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概括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注意,作用就是力,不要造成“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个错误)。并进一步强调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我们通常都是说某某物体受了什么力,而不刻意指出是哪个物体在施加这个力。但要让学生明白,“不指出”是一种叙述的方便,但施力物的存在是实在的、必然的,没有施力物的力是决不存在的。当然,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个概念,只要教师在总结时给学生点明即可。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教学的重点不是去死背力的概念,更不要去背施力物、受力物这一大堆名词。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支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要让学生在书上的6幅图之外,再多举一些身边的力现象,巩固所形成的力概念。

关于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同样不应要求学生去背结论,特别是去背课本上“加油站”里的“运动状态变化”的结论。课本介绍这部分内容是通过一些人人都可做的小实验或大家都很熟悉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得到结论的。老师们还可补充些直观简易又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见实验指导),并通过交流与讨论多举一些事例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

的两类主要的作用效果。关于力作用的相互性,要让学生体会到出现力的作用时一定会同时出现两个力,而且这两个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对力作用的相互性讨论到这个程度就够了,切记不要再去向学生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老师们应当注意到这仅仅是第一堂力学课,学生才刚刚接触到力的知识,在这里展开无必要,也会无谓的增加教学难度。到第二节讨论过力的三要素之后则可考虑启发一部分学生思考和探究一下诸如想到作用的两个力方向怎样、作用点怎样、大小怎样等问题,既可巩固对“三要素”的认识,也可加深对力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补充点简易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的确会引起物体产生形变,哪怕我们“看不见”这种形变,它也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仪器的重要作用)。关于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也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去让学生感受、概括出来的。当然,老师们可有意提出力的效果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让学生去思考、辩论,为第七章埋下伏笔。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白家硷中学王永庆这是一节有关力学知识的内容。包含有: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涉及到的生活层面很广,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懂,但学生很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精辟的解释,容易在层出不穷的知识点中把握不住重点,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点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理清一条思路,配以自然的过渡衔接,巧设小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长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物理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本节课我以“课前热身”导入,让同学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同时不忘体验两腮的感觉。学生很兴奋的接受了这样的开始,带着老师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课堂中来。 学生的潜概念中,对力的认识还是有基础的。所以我在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同时给他们看了一组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产生力的场景,目的是激起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从而为学习”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几幅各物体产生力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问,因势而利导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情绪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这其中的衔接,会使得物理课堂变得过于生硬。所以,稍带有悬念的过渡或富有艺术性的转折,就有利于学生振奋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请学生举例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而后手拉橡皮筋问相同的问题,学生轻易能回答,正当他们觉得毫无难度时继而又抛出第二个问题:”手有什么感觉?”另外,讲授力的“作用效果”时当学生能了解:力作用在比较软的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生形变,那么作用在比较硬的物体上呢?是否也会发生形变?让学生畅所欲

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

最全的电路图专项训练

. 电路作图题 1.某家庭安装了如图1所示的门铃,请画出这个门铃电路的电路图。 2.下图2是手电筒的结构图,当开关向前推进时,电路接通,灯亮。请在方框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3.将下图3(a)所示的电路元件连接成简单电路(用铅笔画线代替导线),并在虚线框画出这个 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4.如图4所示,图(a)是玩具电扇的电路图,请在图(b)中连接它的实物电路。 5.请将下图5中的元件连接成串联电路。 6.如下图6所示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7.请将如图7所示元件连接成电路,使两灯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灯,要求最多只能用五根导线。 图5 图6 图1 图2 图3 图4 图7

. 8.用笔画线,将图8中的器材连成电路。(要求:两灯并联,开关控制两盏灯) 9.试画出如图9所示电路的电路图。 画电路图 10.将如图10所示的实物图连接成电路,要求两盏灯并联,开关只控制灯L1。(连线不许交叉) 11.根据下图11所示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12.试画出由两节干电池、一个开关、一个灯泡、一个电铃和一个电动机所组成的串联电路图。 框画出它的电路图。13.下图13中是一次电学实验的实物连接图,请在下面虚线 14.请根据图中14(1)(2)(3)所标出的电流方向,把电池组的符号填入方框并标出“+”、“-”极。 15.请根据如图15所示的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16.画出如图16所示的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相应的元件符号。 图13 图14 图15 图8 图9 图10 图16

. 17.根据17图中的实物连接图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流方向。 18.试根据实物图18画出的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S1、S2、S3、L1、L2。 19.如下图19所示,电灯L1、L2是怎样连接的?画出它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若L1的灯丝断了, L2会正常发光吗? 20.根据图20的实物连接情况,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1.按下图21所示的实物连接图,在右侧方框中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开关闭合流过各灯的电流方 向。 22.画出右图46所示实物图的电路图。 23.试根据下图23所示的实物连接图,在右边空白处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图17 图18 图21 图19 图23 图20

《重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学的第一课,与下一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李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1.课堂内容丰富,感性材料比较多,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重力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由牛顿故事引发学生联想,得出重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是本节重点,引导学生自己猜想,并通过小组实验,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获取实验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 “竖直向下”跟“垂直向下”,只有一字之差,但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这里通过课件展示挂有重垂线的铁架台分别放在水平面上和斜面上,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并通过一个课件图片,世界各地的苹果下落的方向,得出重力的方向也是指向地心的,让学生既轻松又清楚地知道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再通过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挂画,检查桌面水平等。 5.重心的理解是比较简单的,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高空走钢丝,不倒翁、比萨斜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最后,由提问结束,假如世界没有了重力,将会怎样?观看视频

给学生宽广的空间来思考和联想,以满足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知道物理源于生活,而有服务于生活,亲身体验物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效果来看,教材内容的安排与目标的制定较为恰当,学生学习效果较好。 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安排上,较为合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时间充足。 从设置的问题及练习来看,多数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成功的地方: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不足与问题:在媒体的展示中呈现的时间相对较短,让学生从图片和视频中现象归纳交流结论的小组不是太多。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力的教学设计

课 题 力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里的概念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有关概念 教具演 示 弹簧、钢尺、气球、磁铁、小车、可乐瓶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 自主探究构建力的概念讲“神舟七号”飞船及宇航员太空行走问:同学们知道火箭是依靠 什么力量升空的?模拟火箭升空实验引入 一.感受“力”的存在 情景:学生推桌子、举起椅子等。 体验:(1)用俩手指夹住书本,并尽可能太高手臂;(2)双手 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3)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感受?(酸痛) 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 存在的。 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十一放假收玉米等 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那位同学能用桌上的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依据是? 两手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 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 生形变。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能) 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实验:(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 (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 (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 听讲思考 体验力 全员参与 回答 进一步认识 实验 观察 体验 思考

电路图的画法及实物图的连接训练题

电路图的画法及实物图的连接一、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二、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三、设计电路 1. 给你两个灯泡L1、L2,一个开关S,还有一节电池和若干导线,请组成电路:两灯L1、L2互不干扰,开关S控制灯L1。 2.某次知识竞赛只有两个小组参加决赛,现请你设计一个抢答题的电路.要求不论哪一个组按开关电铃都能发出声音,而且指示灯会告诉主持人是哪组按的开关.用电路图表示你的最简单的设计. 电路图练习 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正确的是( ) 2、分析右下图所示的实物连接电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L1、L2是串联 B、L1、L3是串联 C、L1、L2 、L3是串联 D、L1、L2 、L3是并联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若要使两灯串联,应闭合开关;若要使两灯并 联,就要闭合开关________。 4、关于电源短路及其危害,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 A .短路就是连接电路用的导线很短 B .短路没有危害,并且节省导线 C .短路就是电路中没有开关 D .短路时,电源会发热而烧坏 5、如图所示,下列电路中,开关同时控制电灯和电铃的是( ) 6、请根据左边实物 连接的电路图,画出其电路图。 7、如图(7)所示电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只接通S1灯亮,电铃响 B .只接通S2灯亮,电铃响 C .只断开S3灯亮,电铃响 D .只断开S1灯亮,电铃响 8、如上右图所示,若要A 灯亮,B 灯不亮,应将开关闭合,若要B 灯亮A 灯不亮,应将开关闭合,若S2、S3闭合,S1断开,则A 灯,B.灯.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属于两灯串联的电路是_______, 属于两灯并联的电路是。 10、L1和L2并联,请在图中错误之处打上“×”,加以改正, 并在空白处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11、如图所示,按电路图用笔画线作导线,将元件连接起来. 12、用线条代替 导线,将图20中 的电器元件连成 电路,并在右边画出电路图。要求:(1)开关K1只控制电灯L1, 开关K2只控制电灯L2;(2)共用一个电池组 13、用线条代替导线,将两节干电池、两个相同规格的电灯泡,一 只开关(如图21所示)连成电路,要求使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 并在右边画出电路图。 14、根据图11—15(a)的电路图,在图11—15 (b)中画出对应的实物连接图. 15、在下左图中,根据实物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题 3题 5题 10题 11题

初二物理力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 1,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 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 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四,本节小结。由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好总结,所以学生看着板书能很轻松的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来。所以,板书和多媒体就像孙子兵法和核武器,缺一不可。两者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相互补充,才是制胜之道。 五,习题。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练习题,一个填空,一个单选,两个多选,起到了落实知识点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多选题,虽然考试中没有这类题型,但是多选题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却有很多好处。比如,多选可以让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出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总结正确与错误的选项,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好规律结论。 补充: 一,物理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虽然物理学的知识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却是日新月异的。比如上次讲到力学的时候引用用的是神舟五号,这次却变成了神舟七号。我的感觉是一堂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应该是一堂新鲜的物理课,而不应该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理课。因此,平时对于新知识应用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想到了地理组燕老师的省优课,地图的讲解不仅仅是平面、一成不变的地图,而且用到了googleearth这样动态的卫星地图。让学生能借助这以地图从浩瀚的宇宙中一点点放大,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这样新鲜的课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肯定好。 二,教学中要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以往上课之前总是习惯把原来的教案找出来,比着葫芦画瓢,结果讲的和去年甚至前年的课没什么两样。后来老的教案逐渐找不到了,反倒是轻松了不少,每次备课都能有一个新的思路,上完课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好的东西要保留住,但是不能一成不变,寻求教学中的改变其实也是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过去听过的一个说法是,老师只需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程春涛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6-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有关力的各种图片中的力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

八年级科学电路图专题练习

八年级科学电路图专题练习 1.用一只开关可以同时控制两盏灯,则这两盏灯( ) A .一定是串联 B .一定是并联 C .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 D .不能这样连接 2.以下关于电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B .在金属导体中,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C .只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D .只有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3.如图四个电路图中,与实物图对应的是( ) 4.同学们通过实践列出了白炽灯的常见故障与检修方法,其中一项的相关情况如下表所 示,这个故障的可能原因可以概括成一个,这个原因是( ) A .电路出现了短路 B .电路出现了断路 C .用电器太多 D .供电电压偏低了 5 .使用电池时,不允许用导线把 连接起来,造成短路,干电池对电路供电的时 候,它把储蓄的 能转化为 能。 6.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如果使L 1,L 2串联,应闭合开关 , 断开开关 ,如果使L 1,L 2并联,就闭合开关 ,断开开关 。 7.如右图电路中,①当S 1,S 2都断开时叫 路;②当S 1,S 2都闭合时叫 路;③当S 1闭合,S 2断开时叫 路;④当S 1断开,S 2闭合时叫 ____路; 8.教室里的灯是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的亮或熄,可见教室里的几个灯是 联。学校的总开关若断开,教室里的灯会全部熄灭,可见总开关是接在 路上的 9、 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元件组成。处处连通的电路叫做______路,_______路时电路中没有电流。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是_____联和_____联 S 3 L 1 L 2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物理《力》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力》 科目物理年级九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在八年级学习物理一年的基础上,在明确物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力》的学习,学生能从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比如: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推小车,小车能动起来等),学生大 多有感性认识,具体什么是力,怎样表示、定义等,学生有较浓的兴 趣,也渴望能尽快认识力。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并形成知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状的改变),认识力的单位、能用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通过对力的学习,认识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知识指导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感知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单位及表示方法。 2.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力的三要素。(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位置,让学生感知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在发生改变)。 三、知识与技能 1.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2.明确力的单位; 3.认识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及力示意图; 3.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资源哑铃、小车、弹簧、鸡蛋、测力计、推“门”、气球、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学活动2 1. 感知“力”: 1)让学生举哑铃,询问学生肌肉有什么感觉,提出问题:如何认识“力”呢?

电路图专项练习

背诵知识点: 1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只有一条电流..而且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电流.而且不一定相等 2连接电路口诀:串联很简单,各个元件依次连;并联有点难,连干路,标节点;支路可 要条条连,连好再检验。 例1.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 .将两个灯泡并联起来 例2.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例3.按照实物图作出电路图 例4、如图4所示电路中,当开关断开或闭合时,电路结构将发生什么变化?灯的亮灭情况如何?试根据下列条件画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图。 ⑴只闭合开关S 3,其余开关断开; ⑵只闭合开关S 2,其余开关断开; ⑶同时闭合S 1和S 3,其余开关断开; ⑷同时闭合S 1和S 2,其余开关断开; 例5.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⑴当只闭合开关S 1时,哪些灯发 光?其等效电路如何?⑵当开关S 1和S 2同时闭合时,哪些灯发光?其等效电路如何? 图4 3

L 1 L 2 S 1 图 8 例6(1)请你设计一个楼梯灯的电路图。 练习 1、图1中灯泡L 1和L 2串联,开关控制两灯的通、断电。 2、图2中灯泡L 1和L 2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灯的通、断电。 3图3中灯泡L 1和L 2并联,开关S 1同时控制两灯,开关S 2只控制灯泡L 2。 4图4、图5中灯泡L 1和L 2并联, S 是总开关, S 1只控制灯泡L 1, S 2只控制灯泡L 2。 5、图6中三个灯泡并联,S 是总开关,S 1只控制灯泡L 1, S 2只控制灯泡L 2。 6、图 7、图 8、图 9、图10、图11、图12、图13中两灯并联,S 是总开关,S 1只控制灯泡L 1,请将所缺的导线补上。 7 、在图13中只接通开关S 时,两灯都亮,同时接通S 和 S 1时L 1亮,L 2不亮。 8、灯泡L 1和L 2并联, S 是总开关, S 1只控制灯泡L 1, S 2只控制灯泡L 2。 L 1 L 2 图 1 L 1 L 2 图 2 L 1 L 2 S 1 图 3 S 2 S 2 L 1 L 2 S 1 图 4 S S S 1 L 1 L 2 图 9 S 1 S L 1 L 2 图 7 L 1 L 2 S 1 S 2 S 图 5 L 1 L 2 L 3 S 1 S S 2 图 6 图 10 S 1 S L 1 L 2 图 11 L 2 S 1 S L 1 S S 1 L 1 L 2 图 12 L 1 L 2 S 1 图13 S S S 2 L 2 S 1 图 14

力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节教材顺序作了改动,先通过学生利用身边的常见物体的使用,通过观察、亲身感受等先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再学习力的概念和力的特点。效果还是很好的 2、本节课,由于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特点”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时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双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 3、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较难深刻理解,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二、存在的问题 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三、今后措施 力的概念学习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深刻理解,在后续的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摩擦力等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电路图专题训练一

﹢ ﹣ S 1 2 L L S 2 S 1 L 1 S L 2 L M S L 2 L 1 S ﹣ ﹢ L 1 L 2 1 S 2 ﹢ ﹣ L 2 L 1 S 1 S 2 L 2 S 2 S 1 ﹣ ﹢ L 1 S L ﹢ ﹣ L 1 L 2 S ﹣ ﹢ L 1 S L 2 L 3 ﹣ ﹢ L 2 L 1 S S 1 S 2 L 2 L 1 电路图 专题训练一 一、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 1. 2. 3. 4. 5. 6. 7. 8. 9. 二、根据实物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电流和电路》作图训练 1.下图中是一次电学实验的实物连接图,请在下面虚线框内画出它的电路图。 2.根据图(a )所示的电路图,把图(b )中的器材连成实物电路。 3.下图是手电筒的结构图,当开关向前推进时,电路接通,灯亮。该电路的源是 ,用电器 是 , 是导线, 是开关。请在方框内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4.请根据图中所标出的电流方向,把电池组的符号填入方框内并标出“+”、“-”极。 5.如下图所示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6.在下边的虚线方框内画出如图(a )所示的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7.(1)把图甲中各电路元件连接成串联电路; (2)把图乙中各电路元件接成并联电路(开关接在干路上)。 (3)把图丙中各电路元件接成串联电路。 8.请将下图中的元件连接成串联电路。 图8 9. 某同学学习了“电路”知识后,自行设计安装了如下图所示的门铃,请在方框中画出这个门铃电路的电路图。 9题图 10题图 10.将下图(a )所示的电路元件连接成简单电路(用铅笔画线代替导线),并在虚线框内画出这个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11.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11题图 12题图 12.用笔画线表示导线,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中各元件连接起来。(导线不允许交叉) 13.请按照图(1)中的电路图将图(2)中的实物连成电路。 13题图 14题图 14.如图所示,A 、B 、C 、D 表示电路的四个接线柱,要使灯L1、L2并联连接在电池组的两极,试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有关接线柱连接起来。 15.用笔画线,将图中的器材连成电路。(要求:两灯并联,开关控制两盏灯) 15题图 16题图 S L 1 L 2 S L 1 L 2 L 3 L 1 2 S S 1 S L 1 2 S 1 2 L 1 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