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的分析报告

班级12会计2班

学号1211029108

姓名吕永生

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

人口普查指在统一确定的时点,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式、项目和填写方法,由政府组织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资料,逐人地进行搜集、整理、汇总、评价、分析和公布的全过程。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于分配人民代表或议员名额,进行行政管理,制定政策和拟订建设计划;用于商业网点的铺设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用于广泛的人口研究工作。,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本文先通过分析2012年之前总人口数变化,从而研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

关键词: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变化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4)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关联分析 (5)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参数估计 (5)

(二)我国总人口数的假设检验 (7)

二、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及补救 (8)

(一)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8)

(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 (10)

三、模型自相关的诊断及补救 (11)

(一)模型自相关的诊断 (11)

(二)模型自相关的补救措施 (13)

小结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15组有关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以及运用一些相关分析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说明因素间的关系,即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我国总人口数主要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一)我国总人口数要素的参数估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我国总人口数变化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选取我国1998年至2012年的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年份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98年124671 15.64 6.5

1999年125786 14.64 6.46

2000年126743 14.03 6.45

2001年127627 13.38 6.43

2002年128453 12.86 6.41

2003年129227 12.41 6.4

2004年129988 12.29 6.42

2005年130756 12.4 6.51

2006年131488 12.09 6.81

2007年132129 12.1 6.93

2008年132802 12.14 7.06

2009年133450 11.95 7.08

2010年134091 11.9 7.11

2011年134735 11.93 7.14

2012年135404 12.1 7.15

e(相关计算数据参照于表1),我们建立二元回归模型y=b1+b2X2+b3X3+i

把我国总人口数作为被解释变量y,人口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X2,人口死亡率作为X3,运行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上表中数据输入界面,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REGRESSION

/DESCRIPTIVES MEAN STDDEV CORR SIG N

/MISSING LISTWISE

/STATISTICS COEFF OUTS CI(99) BCOV R ANOVA COLLIN TOL CHANGE ZPP

/CRITERIA=PIN(.01) POUT(.10)

/NOORIGIN

/DEPENDENT 总人口数

/METHOD=ENTER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RESIDUALS DURBIN

/CASEWISE PLOT(ZRESID) OUTLIERS(3).

回归

数据集

描述性统计量

均值标准偏差N

总人口数130493.3333 3339.14678 15 人口出生率12.7907 1.13654 15 人口死亡率 6.7240 .31805 15

系数相关a

模型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1 相关性人口死亡率 1.000 .596

人口出生率.596 1.000 协方差人口死亡率425448.703 71012.207

人口出生率71012.207 33316.762 a. 因变量: 总人口数

GET

FILE='H:\未标题1.sav'.

DATASET NAME 数据集1 WINDOW=FRONT.

表2 模型汇总

据此,可得该回归模型各项数据为:

b 1 = 155.615

b 2 = 0.826

b 3= -56.433

=15620.507

2

Var (b 1)= 334530.365

Var (b 2)= 0.004

Var (b 3)= 989.606

Se (b 1

=578.386

Se (b 2

=0.064 Se (b 3

=31.458 t (b 1)=

=0.269

t (b 2)=

=12.990

t (b 3)= =-1.794

=0.989

df = 13

模型为:y =155.615+0.826X 2-56.433 X 3+

(二)总人口数变化因素的假设检验

令=0.01,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0:Bi =0,Y =B 1+B 2X 2+μi

y =b 1+b 2X 2+b 3X 3+

t(bi) ~t 0.01 (13)

在水平下,t 检验的拒绝域为:〔-∞,-3.01〕和〔3.01,+∞〕 所以t (b 2)落在拒绝域中,拒绝原假设,即X 2对于模型有意义; 1

1()

b Se b 2

2()

b Se b 2R i e

αi e α

t (b 1)、t (b 3)均落在拒绝域中,不拒绝原假设,即X 1、X 3对于模型没有意义。

对于该模型的社会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未偿付抵押贷款变动0.826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8.9%的真实情况。

联合假设检验: H 0:2

R =0 F ~F 0.01(2,13)

在α水平下,模型中的F 值落在F 检验的右侧拒绝域〔8.19,+∞〕中,拒绝原假设,即2

R

≠0

对于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如下:

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未偿付抵押贷款变动0.826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抵押贷款费用率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未偿付抵押贷款反方向56.433个单位。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8.9%的真实情况。

二、 模型多重共线性诊断

在以下分析中,将选取原数据所得模型:y =155.615+0.826X 2-56.433 X 3+

相关计算数据参照于表1。

(一)进行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1)=0.989 t (b 1)=0.269

t (b 2)=12.990 t (b 3)= -1.794

由此可看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各参数的t 检验值都较显著,所以,不能据此看出其存在多重共线性。

(2)X 2、X 3之间的关联度 如下表5:

表5 相关系数表

i e

2R

由此可看出,该模型的X 2与X 3是不相关的。 (3)辅助回归

针对模型:y =155.615+0.826X 2-56.433 X 3+

建立以X 2为因变量, X 3为自变量的辅助回归模型:X 2=c 1+c 2 X 3+c 3X 4+ 运行统计分析软件SPSS ,将上表中数据输入界面,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6、表7和表8所示。

表6 模型汇总

表7 ANOVA (b )

表8 系数(a)

i e

i e

据此,可得该回归模型为:

X 2=8819.399-449.181X 3+ 2.F 检验

H 0:=0

F ==65.561 F ~F 0.01(1,14)

在水平下, F 值落在F 检验的在拒绝域〔11.06,+∞〕中,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

(1)辅助回归

针对模型:y =155.615+0.826X 2-56.433 X 3+ 建立以X 3为因变量,X 2为自变量的辅助回归模型:

X 3=c 1+c 2 X 2+i e

运行统计分析软件SPSS ,将表1中数据输入界面,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9、表

表10 ANOVA (b )

i e

2

R 222

2/k 1

(1)/(n k)

R R ---αi e

据此,可得该回归模型为:X3=18.027-0.002X2+i

e H0:2

R=0

F =

2

2

2

2

/k1

(1)/(n k)

R

R

-

--

=65.561 F~F 0.01(1,14)

在α水平下,F值落在F检验的在拒绝域〔11.06, +∞〕中,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模型自相关诊断

(一)自相关的诊断

相关数据参照于表1。 (1)图形法

根据模型:y =155.615+0.826X 2-56.433 X 3+ ① 作i e 对1i e

的散点图,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 ② 作i e

对t 的散点图,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i e 对1i e -的散点图

i e

图2

i e 对t 的散点图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i e

是随机的,即不存在自相关。 (2)杜宾-瓦尔逊检验 H0:i e

是随机的

d =

2

12

21

()n

i

i i n

i

i e

e e

==-∑∑-=0.402142119

在α水平下,查D-W 表得D L =0.74、D U =1.25,

则4-D U =3.26、4-D L =2.75,所以d 值落在〔0,D L 〕的区域中,即拒绝原假设,存在负自相关。

(二)自相关补救

y t =b 1+b 2x 2t +b 3x 3t +e t -----① y t-1=b 1+b 2x 2t-1+b 3x 3t-1+e t-1 -----② ② * P (其中p=1-d /2=0.798928941) ----③

①-③得(y t–p* y t-1)= b1+b2(x2t-p*x2t-1)+b3(x3t-p*x3t-1)+e t

令y*= y t–p* y t-1

x2*= x2t-p*x2t-1

x3*= x3t-p*x3t-1

得 y* = b1+ b2x2* +b3x3* +e t

其具体数据如表12:

表12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的分析报告 班级12会计2班 学号1211029108 姓名吕永生 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 人口普查指在统一确定的时点,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式、项目和填写方法,由政府组织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资料,逐人地进行搜集、整理、汇总、评价、分析和公布的全过程。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于分配人民代表或议员名额,进行行政管理,制定政策和拟订建设计划;用于商业网点的铺设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用于广泛的人口研究工作。,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本文先通过分析2012年之前总人口数变化,从而研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 关键词: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变化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4)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关联分析 (5)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参数估计 (5) (二)我国总人口数的假设检验 (7) 二、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及补救 (8) (一)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8) (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 (10) 三、模型自相关的诊断及补救 (11) (一)模型自相关的诊断 (11) (二)模型自相关的补救措施 (13) 小结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15组有关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以及运用一些相关分析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说明因素间的关系,即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我国总人口数主要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一)我国总人口数要素的参数估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我国总人口数变化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选取我国1998年至2012年的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年份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98年124671 15.64 6.5 1999年125786 14.64 6.46 2000年126743 14.03 6.45

我国进入每年死亡人口千万时代,我国人口死亡数量和死亡率预测

我国进入每年死亡人口千万时代,我国死亡人口数量 和人口死亡率预测 为了让读者理解和辨别我的分析和判断,我首先介绍我是如何分析的,应用哪些理论分析。 第一步:我通过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我国2000年—2010年间的分年龄段人口平均死亡率。然后通过计算公式逆推出预测公式。用这个公式,我计算出2010年—2020年,这十年我国死亡人口数量。我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预测结果,我国202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2.48亿这个数据,结合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的死亡人口数据与我的相近,所以,这个方法是可靠的方法。 第二步:分析我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计算出的分年龄段人口死亡率。我发现,我国2010年—2020年有大量人口进入高死亡率期,我国60—64岁的死亡率为23.38‰(即超过10‰的死亡率),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进入人口数量为:1096万人,2010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进入人口数量为:1600万人,比上一个十年,平均每年增长了约500万人。2020年到2030年,平均每年进入人口数量是:2303万人,比上一个十年平均每年增长了700万人。由于大量人口进入高死亡年龄,这意味着,我国死亡人口数量将不断增加,结合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依据人口分年龄段死亡率数据,运用统计学理论,死亡人口数量最大的部分集中于74.83岁这个年龄附近,因此可以估计,我国2030年一年的死亡人口数量超过1600万人。估计这一年死亡人口数量为1800万人。 第三步:运用理想人口年龄金字塔理论和我国死亡人口数据,即人口死亡率计算公式和结论,一个社会的人口死亡率都应大于10‰,所以可以推论,我国的人口死亡率会不断上升,死亡人口数量也会不断上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情况,应用这个理论和我国死亡人口数据来验证和检验我的结论和预测,表明我的结论和预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符合科学要求的预测。 介绍预测应用的理想人口年龄金字塔理论 不增长理想人口年龄金字塔模型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人口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再生产动态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死亡率高显然意味着这个地区人口死亡的机率大,但这必须结合人口的年龄构成来考察,否则就会有假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率都大大下降了,相比起来,一些原来经济、文化最为落后的地区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其中有一部分近年已明显低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1989—1990年度,宁夏的粗死亡率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低的,比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都低得多,而后者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富裕程度大大超过宁夏。产生这种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口年龄构成的悬殊。 众所周知,在人的一生中,少年、青年和壮年时期死亡机率是最低的,而越往老年,死亡机率就越高,无论经济、文化水平有怎样的差异,这一总的趋势是决不会改变的。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总人口中青、壮年比重大,有利于降低平均死亡率;老人比重较大,就会使死亡率抬升。因此在使用“死亡率”这一指标时,要同时考虑到人口的年龄构成,最好将死亡率作标准化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控制死亡的成就。此外,计算和比较年龄别死亡率,各年龄组死亡人口比重或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很有意义。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中国的粗死亡率同日本这样的长寿发达国家十分近似,但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显著高于日本(表18),进一步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 人的死亡机率一般均以少年时代为最低(有的文献更指出12岁为最低),死亡率曲线从出生至少年时期逐渐下降,其中度过婴儿期以后下降得最为明显。自少年期往后即逐渐上升,起先缓慢,尔后加速,进入到老年期死亡率上升得特别显著。这—规律在各国都是普遍的,中国各地区也完全类似。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死亡率肯定是极高的。按一般估计,在小农经济以及中国传统的生育观的作用下,古代人口出生率无论如何不会低于30~35%的水平,但多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只有1~2‰,这说明死亡率也差不多高达30‰以上。直到民国时期情况基本上还是这样。据典型调查,1917~1918年间,广东省潮州的人口死亡率为34.0‰,1923年河北省盐山县为37.1‰,1924年河南、山西、安徽、江苏4省平均为27.9‰,1931年河北省定县为33.7‰。1936年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编的《中国经济年鉴》提供了全国的资料:粗死亡率27.6‰,婴儿死亡率156.2‰。两年后国民党政府内政部编的《卫生统计》提供的资料也十分近似:全国死亡率28.2‰,婴儿死亡率163.8‰。可以说,直到1949年,这种高死亡率的形势始终没有多大的变化。

河南省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河南省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针对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进行深度分析,并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主要指标即出生人口数量,人口出生率,死亡人口数量,人口死亡率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借助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整体状况,从全面立体的角度了解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现状,把握行业前景。 本报告借助权威多维度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当前郑州市连锁零售企业真实情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相信对了解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现状具有极高的参考使用价值,亦对商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洞察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数据公正、客观。

目录 第一节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现状 (1) 第二节郑州市出生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郑州市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郑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占全省出生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郑州市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郑州市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郑州市出生人口数量同全省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郑州市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 (7) 一、郑州市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7) 二、全省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郑州市人口出生率占全省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郑州市人口出生率(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郑州市人口出生率(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人口出生率(2016-2018)统计分析 (9)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出生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主页——统计数据——年度数据——2010年人口篇表 3-2) 由图分析得知: (1)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2)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3)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 (4)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于

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中国的人口出生情况(1954-2011年)

当年出生人口数,国家统计局并没有直接给出。根据“当年的人口出生率”乘以“上一年的年末人口数”,四舍五入。 1954年:2232万。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1960年:1402万。 1961年:949万。 1962年:2451万。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 1969年:2690万。 1970年:271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 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981年:2064万。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2年:2113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2003年:1594万。(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 2011年:1600万。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XX 16,470,000 20XX 15,990,000 20XX 15,930,000 20XX 16,170,000 20XX 15,840,000 20XX 15,940,000 20XX 16,080,000 20XX 16,150,000 20XX 15,740,000 20XX 16,040,000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我国人口出生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人口出生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除了GDP、受教育程度这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变量能影响到我国人口出生率呢,本文从计量分析的视角出发,收集1990年至2011年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做线性回归,并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异方差的检验及修正,进一步探讨出生率受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人均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等教育比例的影响程度,并得出结论。 【Abstract】Addition to well-known factors such as GDP, the level of education, what variables can affect the birth rat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etric analysis,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1990 to 2011,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to do linear regressionand, we inspect and correct model's multicollinearity, autocorrelation, heteroscedasticity ,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to the birth rate by the child dependency ratio, old-age dependency ratio, per capita GDP,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the propor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n concluded. 【关键词】人口出生率回归分析模型检验 【研究背景】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却总体上不断下降,在1978年至1987年的短暂上升后,自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连续下降,2006年人口出生率更是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12.09‰,长此以往,我国民众在普遍处于低收入阶段就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这一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是人口结构比例失调,还极有可能加重社会劳动人口养老负担,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加深,未来我国的经济也将收到负面影响,延缓发展。 【研究目的】 人口出身率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等,本文旨在通过选取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人均GDP、消费物价指数、受高等教育比例这五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探讨其对与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并借此对我国出台相关政策,防止人口老龄化,改善人口结构提出建议。 【理论综述】 相关文献说明,少儿和老人的抚养比与储蓄率是呈负相关关系的;经济增长导致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远高于老人抚养比升高的幅度,因此经济增长会伴随储蓄率的升高;此外,低出生率导致的老龄化过程会降低资本积累的动态无效率,但会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反方面再次作用于经济与出生率。 数量—质量权衡理论和时间选择理论都意味着经济增长和收人水平与生育率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收人水平越高,放弃工作和受教育的机会成本越高,储蓄的收益可能越大,因而越有可能减少生育数量和推迟生育时间,从而导致生育率下降。 妇女就业状况也是影响出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妇女的就业率、职业结构和在业妇女的文化水平。这三个方面都从价值观念上影响妇女的生育观尤其是生育意愿, 加之妇女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其抚育子女的影子价格, 进而影响家庭生育经济决策,大量的数据表明,生育率与妇女在业率、就业结构的层次和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而且相关度很高。如何养老是影响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中是否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内容的中心链条。 【变量选择】 参考文献后,我们初步选取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人均GDP,居民消费指数,受高等教育比例这五个变量。 少年人口抚养比也称少年儿童抚养系数。指某一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