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资料

桃花源记 资料
桃花源记 资料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成语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来源: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原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3、【豁然开朗】

成语释义: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原句: “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指人烟稠密。

原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原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原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原句: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无人问津】

成语释义: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原句:“后遂无问津者。”

词语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具答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本文具有传奇色彩

共分为5点“奇”:①渔人奇(1.一个以捕鱼作为职业的武陵人竟然会迷路。2.看见一个仅容一个人的小洞怎么敢一个人进去,按照常理应该找其他人一起去啊!)②桃林奇(数百步长的桃林是怎么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那怎么会没有杂树?是人栽的?那又是谁?)③洞口奇(一开始仅容一个人,为什么再走十几步就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呢?)④人物奇(桃花源里面的人外面的人一样,那又为什么生活几百年竟然从不出这个洞口呢?)⑤结局奇(渔人做的标记为什么找不着了呢?按理说,他应该记得怎么去桃花源,为什么又迷路了呢?高尚士刘子骥计划前往桃花源,为什么未果,寻病终了呢?)

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1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一、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一、注音。

1.垂髫 ( ) 2.豁然 ( )3.俨然( ) 4.诣 ( )5.骥 (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便扶向路()2.悉如外人()

3.欣然规往()4.诣太守()

5.缘溪行 ( ) 6.无问津者 (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1.妻子古义:今义:2.无论古义:今义:

3.交通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意即。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六、课外阅读题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tiáo huò yǎn qiān mò yì jì

二、1.沿、顺着2.全3.计划4.拜见5.沿6.渡口

三、1.妻子和儿女丈夫的配偶。2,不用说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3.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略

五、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豁然开朗”频繁的战乱

3.黑暗社会没有战乱、压迫和剥削, 和平劳动,自给自足,和平恬静。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①渔人在桃花源人家里作客。②辞去的经过。

6、乌托邦没有的地方

7、为了寄托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8、 C

六、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一)、《陋室铭》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或________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求_______ _。

2、《陋室铭》采用了的写法,借陋室的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室主人________的美好,用主人________的美好来说明陋室________,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仙”和“龙”比喻的人。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

6、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7、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8、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二)、《爱莲说》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2)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5)“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句。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属于正衬,属于反衬;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应该是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的人;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选文第1节从、、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5、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

7、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8、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案:(一)、《陋室铭》

1、警戒自己称述功德押韵

2、托物言志、陋品德品德不陋;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惟吾德馨(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品德高尚。

3、(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4、①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②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5、B

6、C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爱莲说》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比喻骈

2、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

3、菊花牡丹;莲花;道德高尚;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

5、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参考: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7、如:疏篱黄花暗香浮动;雪中红梅坚贞不屈

8、、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总结背诵——刘世颖(1)(1)

《桃花源记》文言文笔记归纳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延(各复延至其家) 三、古今异义 1.缘古:沿着,顺着=扶(便扶向路) 2鲜美古:新鲜美好今:食物味道好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4.云古:说今:云彩 5.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配偶 6.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7.间隔古:隔绝,不通音讯今: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8.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关联词(表条件关系,无论——都) 9.延古:邀请今:延长 10.不足古:不值得,不必今:延长 11.扶(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用手支持人、物或自己不倒 12.向(便扶向路)古:先前的今:向着,朝向 13.(未)果古:实现今:果实 14.开朗古:开阔明亮今:(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抑郁低沉 15.俨然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 16.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7.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似乎,好像 四、一词多义 1.为 ) 2.舍(1)shě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2)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shè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3.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4.其(1)欲穷其林(代词,那) (2)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所看到的景象)(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村子) (3)具答之(代词,代指村人提问的问题)(3)得其船(代词,他的,这里指渔人的) (4)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代这件事)(4)舍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这指村民们的)(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指渔人) (6)处处志之(音节助词—凑音节,不译) 5.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6.寻(1)寻向所志(寻找)=寻张怀民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居然)(2)寻病终(随即,不久) 7.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8.闻(1)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2)后遂无问津者(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名词,听到的事情)(3)遂迷,不复得路(最终,终于,竟然) 9.作(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10.志(1)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2)设酒杀鸡作食(做)(2)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做标记)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复习过程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 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最新整理)

五、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2、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答: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答:它与当时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六、迁移拓展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 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点拨: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文言文习题带答案班级:姓名: 目录: 第9课《桃花源记》 第10课《小石潭记》 第11课《核舟记》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桃花源记》习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为、。 27、【叹惋】。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扶,。向,。 32、【志】。 33、【及郡下】。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eí)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eí)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嫩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出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到处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村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大家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二) 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9.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读音 俨.yǎn然阡陌 ..qiān mò垂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四.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五.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⒂缤纷:繁多的样子。 ⒃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⒄遂迷遂:终天。⒅不复出焉焉:于此。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沿着溪水划船,欣赏风景,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偶遇一大片桃花林;林尽水源,有一座大山,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开始仅容一人通过,走数十步后忽然开阔起来。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桃花源里的风景,再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服饰、劳动、精神状态。由远及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shě,舍掉 屋舍俨然名词,shè,房屋 2.作 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动 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制作 3.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表时间的副词,不久 4.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5.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6.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指示代词,这景象 具答之人称代词,他们 处处志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 8.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三)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a)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ai)具言所闻,皆叹惋(w 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a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鸡犬相闻村中闻有此人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问今是何世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捕鱼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 2、选出下面划线字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选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 A、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B、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D、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4、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填空 1、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5、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时的感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某种道理。 8、《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人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9、《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10.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1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1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理解性默写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穷:()(2)才.通人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①____为线索。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___)→穷其林→( __)→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和桃源诗序》宋·苏轼) 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④水甘.而芳(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 A.不足 ..者 D.无论 ..魏晋 ..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 C.其两膝相比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选自《桃花源记》) 10.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11.(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12.(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13.(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分)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分)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教学文案

《桃花源记》重点知 识归纳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归纳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

【精选】人教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优秀教案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重难点】 重点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诵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晋朝有个文学家名叫陶渊明,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民饱受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之苦。于是,这位颇具正义感的文学家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此后,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他的作品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写作风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文本链接】 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2.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