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最常发生于初生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因哺乳仔猪下痢,机体迅速脱水,导致全身衰弱而死亡.另外,本病还见于断乳仔猪,使断乳仔猪拉白痢.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2003年3月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某养猪场发现有1头6日龄哺乳仔猪拉黄痢,1头断乳仔猪拉白痢。随后又相继有3窝哺乳仔猪拉黄痢和2窝断乳仔猪拉白痢,在2d时间里,哺乳仔猪因黄痢先后死亡5头,断乳仔猪因白痢死亡1头。

2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初期拉黄色糊状粪便,其中混有乳凝块,并沾污尾、后肢等处,后期水样腹泻.病畜表现为精神沉郁、不愿行走、不合群、吃乳减退或停止,消瘦、脱水、衰竭、昏迷而死亡。断乳仔猪拉灰白色糊状粪便,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粗糙无光、拱背、不愿行走、消瘦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可见肠道臌气、充满黄色液状内容物,肠粘膜有充血、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并有弥漫性的小出血点、切面多汁;胃粘膜红肿,肝、肾有小点坏死。断乳仔猪肠系膜毛细血管瘀血,肠道内充满灰白色糊状内容物。

4实验室检查

4.1触片镜检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脾、肾分别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卵圆形的短小杆菌,用显微镜测微尺测其大小为(1μm~3μm)×(0.4μm~0.7μm)。

4.2分离培养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脾、肾分别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无色的菌落,直径约为2~3mm。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其形态与病料中一致。

4.3生化试验取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接种生化培养基(半固体为穿刺接种),每种生化培养基接种3支,另设有对照管,将试验管与对照管同时放入37℃培养,每日观察至14d.可见分离菌株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果糖、木糖、树胶醛糖、山梨醇、甘露醇、蕈糖产酸,三糖铁琼脂斜面变黄;不发酵蔗糖和肌醇;赖氨酸脱羧酶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阴性;甲基红、硝酸盐、吲哚试验为阳性;H2S、V-P、柠檬酸盐和尿素酶试验为阴性。

4.4动物接种试验选健康仔兔5只,随机分成2组。第1组3只仔兔为试验组,每只仔兔臀部肌肉接种分离菌株18h的肉汤纯培养物1mL.第2组2只仔兔作对照,每只臀部肌肉注射肉汤1mL。第1组3只仔兔于接种后18~24h死亡,剖检3只病死仔兔均有相同的病理变化.取其心血、肝、脾、肾、肺做涂片、触片和分离培养,均能回收到与自然死亡仔猪相同的细菌。第2组2只仔兔观察至24d仍然健活。

4.5血清学试验从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中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鉴定,其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为09、078。

4.6药敏试验将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接种肉汤,培养18~20h取出,镜检无杂菌,在每个琼脂平板上放入菌液0.2mL,用灭菌“L”棒将菌液均匀涂抹在乎板上,待30min后,放入“套装新药敏纸片”(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生产),每种药敏片重复1次,置37℃培养24h。其抑菌结果(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单位mm):复方磺胺(SXT)35有反弹现象,头孢哌酮(CPP)29、妥布霉素(TOB)28.5、头孢唑啉(CPZ)27.5、庆大霉素(GEN)26、羧苄青霉素(CAR)24、头孢噻肟(CTX)23.5、链霉素(STR)23、丁胺卡那霉素(AKN)21.5、卡那霉素(KAN)21.2、利福平(RIP)20、四环素(TET)20有反弹现象、万古霉素(VAN)20、氨苄青霉素(AMP)19.9、

红霉素(ERY)19、氟哌酸(NOR)18、呋喃妥因(N1)16、青霉素(PG)16有反弹现象;头孢呋新(CFX)、氯霉素(CMP)、头孢三嗪(CRO)、头孢他啶(CTD)、苯唑青霉素(OXA)和氧哌嗪青霉素(PIP)无抑菌效果。

5

对患病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进行隔离,选用庆大霉素(25mg/kg)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4d。同时口服氟哌酸(10mg/kg),每日2次,连用4d,剂量减半,再继续使用3d,对下痢剧烈患病藏仔猪,再用生理盐水和维生素C进行腹腔注射,以补液和补充维生素C。采取以上措施后,患病仔猪逐渐康复,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6小结与讨论

6.1根据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某牧场的自然病死仔猪患大肠杆菌病而死亡。

6.2对假定健康仔猪采取紧急预防措施,逐头注射大肠杆菌疫苗预防。给临产前母猪紧急接种大肠杆菌疫苗,使初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

6.3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加强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西藏3月份天气寒冷,仔猪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本病.注意仔猪的保暖及防潮;注意哺乳母猪的清洁卫生;注意猪舍、用具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疾病的发生。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5.9;S852.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1-0031-01 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在 哺乳期及新近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 原虫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脱水,严重的可引起死亡,与仔猪黄白痢相似,但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发生在仔猪,其他日龄的猪多呈隐性带虫感染。近年来,猪球虫感染普遍存在,加之并发细菌、病毒或其他寄生虫病,死亡率相当高,呈世界性分布,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09年春荆州市某养猪专业户发生一起仔猪球虫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5月中旬,7~11日龄仔猪首先发病,表现腹泻,脱水,经两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发病率90%,死亡率5%。调查环境发现猪舍阴暗潮湿,粪便处理不及时,猪只密度较大,较拥挤。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粪便松软呈糊状,2~3d后粪便呈灰色的黄白相间的水样稀粪,异常酸臭,后期粪便呈黑红色,恶臭,肛门红肿,周围被毛被粪便污染。仔猪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无光,皮肤灰白,缺乏弹性,眼窝下陷,饮水增加,严重消瘦,喜卧,弓背站立。严重感染的哺乳仔猪最后因脱水死亡。 3剖检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内充满暗红色稀薄水样内容物,肠黏膜有大量出血斑和弥漫性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壁充血肿胀,其他脏器无肉眼可见病变。镜检: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似成熟的球虫裂殖体、裂殖子等。 4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肝、脾、肺触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未见细菌。 (2)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3d进行实验室检查,用常规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取病猪新鲜糊状粪便10g加入100mL饱和食盐水中,搅匀后用金属筛过滤,弃去粪渣,后静置10min,用接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 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 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 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 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 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 。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 在美国东南部也 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IebUrg 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 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 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 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最常发生于初生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因哺乳仔猪下痢,机体迅速脱水,导致全身衰弱而死亡.另外,本病还见于断乳仔猪,使断乳仔猪拉白痢.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2003年3月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某养猪场发现有1头6日龄哺乳仔猪拉黄痢,1头断乳仔猪拉白痢。随后又相继有3窝哺乳仔猪拉黄痢和2窝断乳仔猪拉白痢,在2d时间里,哺乳仔猪因黄痢先后死亡5头,断乳仔猪因白痢死亡1头。 2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初期拉黄色糊状粪便,其中混有乳凝块,并沾污尾、后肢等处,后期水样腹泻.病畜表现为精神沉郁、不愿行走、不合群、吃乳减退或停止,消瘦、脱水、衰竭、昏迷而死亡。断乳仔猪拉灰白色糊状粪便,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粗糙无光、拱背、不愿行走、消瘦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可见肠道臌气、充满黄色液状内容物,肠粘膜有充血、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并有弥漫性的小出血点、切面多汁;胃粘膜红肿,肝、肾有小点坏死。断乳仔猪肠系膜毛细血管瘀血,肠道内充满灰白色糊状内容物。 4实验室检查 4.1触片镜检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脾、肾分别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卵圆形的短小杆菌,用显微镜测微尺测其大小为(1μm~3μm)×(0.4μm~0.7μm)。 4.2分离培养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脾、肾分别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无色的菌落,直径约为2~3mm。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其形态与病料中一致。 4.3生化试验取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接种生化培养基(半固体为穿刺接种),每种生化培养基接种3支,另设有对照管,将试验管与对照管同时放入37℃培养,每日观察至14d.可见分离菌株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果糖、木糖、树胶醛糖、山梨醇、甘露醇、蕈糖产酸,三糖铁琼脂斜面变黄;不发酵蔗糖和肌醇;赖氨酸脱羧酶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阴性;甲基红、硝酸盐、吲哚试验为阳性;H2S、V-P、柠檬酸盐和尿素酶试验为阴性。 4.4动物接种试验选健康仔兔5只,随机分成2组。第1组3只仔兔为试验组,每只仔兔臀部肌肉接种分离菌株18h的肉汤纯培养物1mL.第2组2只仔兔作对照,每只臀部肌肉注射肉汤1mL。第1组3只仔兔于接种后18~24h死亡,剖检3只病死仔兔均有相同的病理变化.取其心血、肝、脾、肾、肺做涂片、触片和分离培养,均能回收到与自然死亡仔猪相同的细菌。第2组2只仔兔观察至24d仍然健活。 4.5血清学试验从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中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鉴定,其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为09、078。 4.6药敏试验将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接种肉汤,培养18~20h取出,镜检无杂菌,在每个琼脂平板上放入菌液0.2mL,用灭菌“L”棒将菌液均匀涂抹在乎板上,待30min后,放入“套装新药敏纸片”(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生产),每种药敏片重复1次,置37℃培养24h。其抑菌结果(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单位mm):复方磺胺(SXT)35有反弹现象,头孢哌酮(CPP)29、妥布霉素(TOB)28.5、头孢唑啉(CPZ)27.5、庆大霉素(GEN)26、羧苄青霉素(CAR)24、头孢噻肟(CTX)23.5、链霉素(STR)23、丁胺卡那霉素(AKN)21.5、卡那霉素(KAN)21.2、利福平(RIP)20、四环素(TET)20有反弹现象、万古霉素(VAN)20、氨苄青霉素(AMP)19.9、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67217.html,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作者:曹茹欣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6年第07期 摘要:仔猪球虫病通常是由于其小肠上皮细胞内寄生有猪等孢球虫以及部分艾美耳属球虫而导致,通常在哺乳期和进入断奶期时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仔猪单独感染该病往往具有很低的死亡率,但如果出现继发性疾病会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本文主要介绍该病的防治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球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137-01 1 流行病学 猪球虫主要是在小肠处寄生,有时也会在结肠和盲肠处寄生,比较常见的是空肠或者回肠处。该病通常是在哺乳期以及要进入断奶的仔猪发生,其中在8~15日龄容易发生,因此该病也叫做“10日下痢”。成年猪只通常是带虫者,往往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带虫猪,主要通过“病从口入”的途径传播,即经由消化道引起发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达到最高。猪球虫卵囊既具有抗干燥的能力,而且基本对全部的消毒剂都具有耐受性,因此大多数仔猪往往是由于感染栏舍内前窝病猪遗留的卵囊而引起发病。该病通常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但致死率相对较低,如果出现继发疾病会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同时很难进行诊治。 2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患病后会发生腹泻,且通常能够持续4~8天,初期排出黄色的水样粪便,经过数天排出淡绿色的糊状粪便。大多数情况下,仔猪患病后能够继续吮乳,但被毛粗乱,发生脱水,日增重降低。断奶仔猪感染球虫后,开始一切表现正常,从第五天开始发病,往往突然发生腹泻,精神沉郁,排出灰色的水样粪便,快速出现脱水,症状严重时嘴唇周围以及腹下皮肤呈紫色,往往在1h左右就出现死亡。腹泻初期,病猪体温基本正常;临死前,体温明显降低。 3 诊断 该病主要是根据患病仔猪在7~14日龄出现腹泻,且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没有效果等特征进行初步诊断。如果需要确诊还要对仔猪粪便进行检查,如果含有球虫卵囊则可确诊,目前主要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和乙醚法进行检测,其中乙醚法更为常用。另外,还要注意将该病与与其他能够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的疾病进行区别,如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类圆线虫病、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等。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与预防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防治 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细菌、病毒、支原体。以猪而论,常发疾病有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感冒、仔猪低血糖症和疥癣等病。 1 猪瘟 贯彻免疫程序,常发地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头份/头,1~2 h 后再喂初乳),3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头),6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6头份/头)。安全区35日龄首免(4头份/头),65日龄二免(6头份/头)。 种母猪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发生猪瘟的猪场应紧急“超”剂量接种猪瘟疫苗。 早期发病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药品和抗菌素类药物标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应的抗病毒药品增强猪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和杀灭病毒,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具体处方如下: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同时用氨苄西林钠配合长维舒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重症病例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C,将氨苄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如果病猪开始吃食,每头猪可喂1~2个生鸡蛋和适量奶粉,以增加机体能量,增强抵抗力。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与防治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鸡大肠杆菌病在国内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养鸡业的发展。并且该病在不同地区的致病菌血清型差异很大,导致发病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加之临床防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不断产生。本文主要从病原、发病机理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阐述,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从而为防止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用药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 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引起的禽类非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总称。鸡大肠杆菌病以幼雏和中雏发生较多,发病较早的为4日龄,通常以1月龄前后的幼鸡发病较多;资料表明,鸡大肠杆菌病居鸡细菌性疾病之首,占33%,我国每年因大肠杆菌病死亡鸡3170万多只,经济损失3亿多元[1]。本文主要从病原体、发病机理,对该病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重点对该病多型的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进行阐述,并针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该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1 病原菌特性 大肠杆菌属肠杆菌科埃希氏属,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不形成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菌毛,一般认为菌毛是鸡大肠杆菌致病所必需的。 大肠杆菌是需氧及兼性厌氧菌,适宜培养温度37℃,适宜PH7.4。在普通培养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h形成圆形,微突起、光滑、湿润、乳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普通肉汤培养基中生长24h呈均匀浑浊。在麦康凯平板上37℃24h培养成红色菌落,伊红美蓝平板上37℃24h培养,形成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柠檬酸盐利用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气体。 2 血清型 大肠杆菌目前有173个O抗原,103个K抗原,60个H抗原和17个F抗原[2]。O抗原是光滑型细菌溶解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其化学组成是多糖-磷脂复

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约占80%)和某些种类的艾美耳属球虫(约占20%)寄生于仔猪的空肠或回肠等小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原虫病。该病可严重危害仔猪健康发育、降低成活率、造成生产上的损失。随着养猪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仔猪球虫病在集约化养猪场普遍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然而养猪场普遍忽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猪场日常兽医管理工作较侧重于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防治,而放松了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对仔猪球虫病的防治。因防治措施不力,致使近年来仔猪球虫病的发生趋于更为广泛。现将仔猪球虫病的诊治方法总结如下。 1 发生原因 仔猪球虫病发生因素主要是高度集约化饲养,适宜的温度和易感染的猪群: 一是高度集约化饲养,密度过高导致球虫病流行越来越普遍,控制非常不易。 二是适宜的温、湿度和最易感的猪群,产房为球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并可造成在同一产房内的一窝窝仔猪的连续感染。卵囊常存在于粪便中及产房栏表面,常是前1窝仔猪遗留下来的。一般极少量的残存卵囊即足以导致这种连续感染, 1窝仔猪中只要1只感染,很快引起全窝仔猪同群感染,较短的潜隐期和孢子化时间及仔猪栏内较高的温度(可达35℃),使球虫生活史很易完成,可能是感染在同窝仔猪间迅速扩散的主要因素。 2 病原检测 感染率普查时,可抽检仔猪粪便进行虫卵的检查(可直接镜检或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后镜检)。对于病死猪,可直接刮取空肠或回肠的肠黏膜进行镜检。其中艾美耳属球虫可在肠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等孢球虫则在肠上皮细胞内可见双核形并以内出芽生殖分裂的I型裂殖体和多核的Ⅱ型裂殖体。拉稀发生4-5天后才能在粪便中检出猪球虫的虫卵。经患畜粪便镜检证实,猪球虫病分布广,对初生至6周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由于病原的繁殖(裂殖体)刺激肠上皮细胞而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3 流行特点 猪群常年可发生该病,在高温、高湿春夏之交的梅雨季节更为多见。不同日龄猪均可感染,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治

2019年第3期 吉林畜牧兽医23 ·养猪专栏· YangZhu ZhuanLan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治 桂 淦 安徽省合肥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仔猪肠道传染病,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春夏之交,气候多变的季节,疾病多发。仔猪最常见的大肠杆菌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在防治上要加强饲养管理,多观察检查猪群状况,发现病猪,及早采取隔离治疗等综合措施。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病;病因;防治 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导致仔猪患肠道疾病的传染病,大肠杆菌病主要包括猪黄痢病、仔猪的白痢病以及仔猪的水肿病等三种,这三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肠炎和肠毒血症,猪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疾病,也是在仔猪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对于养殖用户来说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1 病原大肠杆菌在人以及动物的肠道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常驻菌,大多数的大肠杆菌对于人体或者动物来说并不具备致病性,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为病原菌,大多数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能产生和携带肠毒素(LT.ST、SLT)、定居因子(CFA-I、CFA-Ⅱ)、K 抗原或类似物质以及带有性菌毛和分泌内毒素。对于这些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来说是一种非常容易引发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并且在动物体内大多数会产生毒素,从而导致仔猪患病。通常这类大肠杆菌会产生比较多种类的毒素,比如说内毒素、肠毒素和水肿毒素以及神经性毒素。其中肠毒素是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大肠杆菌产生两种肠毒素,一种是热敏性肠毒素,另一种是热稳定性肠毒素,其他的毒素,水肿毒素以及神经毒素则会引发仔猪的水肿病。2 流行特点以及病因分析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体是患病的猪以及细菌的携带猪,可以通过粪便的排出,污染猪舍喂食的水以及饲料,甚至是母猪的乳头以及皮肤等,当母猪哺乳、仔猪进行舔舐或者是在饮食过程中病菌会进入到仔猪体内。因为大肠杆菌在家畜的肠道中是一种常驻菌,所以在被污染的地面、饮水、饲料中会广泛的存在,仔猪通过饮食、吃奶等导致消化道感染[1]。 仔猪的黄痢病以及白痢病并没有很明显的季节性,一旦猪场中发生过黄痢病,就会出现经久不断的情况。比较容易发病的时间是在产仔比 较多的时候,炎热的夏天以及寒冷的冬天发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同时在雨水比较多的天气,由于天气潮湿通常会导致该疾病的病情严重,仔猪采用分散饲养时该病发病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份和九月份,仔猪的水肿病比较常见。对于幼龄的仔猪来说其身体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全,本身对于病毒的免疫能力就比较弱,尤其是在出生阶段到断乳的时候,如黄痢病在新生猪24 h 内最容易感染,白痢病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上,而水肿病一般发生在刚断奶的1~2周之内。 引发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和饲料以及猪舍的卫生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气温的变化比较明显,并且有时雨水比较多,导致生活环境比较潮湿,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做好及时的保温处理,会导致母 乳缺失现象,仔猪发病的概率比较大。如果在一 窝中有一只猪患病,则其它的猪发病的概率会大 大增加。猪圈被污染,没有进行良好的消毒,饲料的质量不达标等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下转第25页)

大肠杆菌的诊断与防治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姓名徐绍东 学号 10530337 专业畜牧兽医 班级 10级五年制畜牧兽医三班 所在系动物科技系 指导教师王恩玲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制 2015年月日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徐绍东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多发病。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应激情况下,细菌的致病性即可表现出来,使感染的鸡发病,本病常和某些传染病的并发病或继发病。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防治 鸡的大肠杆菌病是近年来养鸡业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它是由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致病菌株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各个品种和各年龄的鸡均可发生。鸡舍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卫生不好、氨味大,饲料质量不佳或人工授精操作不当时均易诱发。一旦发病不好控制,病鸡无特异症状,多见腹泻、腹膜炎、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下降、脐炎时见腹下垂。 1 大肠杆菌病的类型 1.1 胚死亡或育雏早期死亡于脐炎 由于鸡蛋被粪便污染或产蛋母鸡患大肠杆菌致使卵被感染,感染大肠杆菌的蛋孵化时出现死胚、出壳时死亡或出壳后陆续死亡。剖检见卵黄囊不吸收,囊充血、出血,内容物黄绿色、粘稠或稀薄水样,严重者卵黄内有脓、血样渗出物,脐孔开张红肿。 1.2 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5-12周龄的鸡(尤其是6-9周龄),单发或伴发于传支、支原体病(其中以支原体病最普遍)。主要见气囊炎(特别是胸气囊和腹气囊),囊腔内常含有白色干酪性渗出物,个别出现肺水肿,肺绿色、液化。 1.3 腹膜炎 腹腔及腹腔器表面附有大量黄白色渗出物,导致各器官组织粘连。有的表现为卵性腹膜炎,有恶臭气味。 1.4 肝周炎、心包炎 在肝表面和心外膜上覆盖一层黄白色的纤维素膜,肝褐色,脾脏肿大多发于肉鸡。 1.5 眼球炎 此型不常见(为大肠杆菌败血症恢复期的一种症状,多侵犯一只眼,表现为眼前房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无继发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因经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它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多发病之一。 2、临床表现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很大关系。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 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推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死亡不见明显高峰。 (2)在育雏期间其中包括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本病发生。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由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或正值潮湿多雨闷热季节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以原发感染为主。另外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白痢、新城疫、传染性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班级牧医062班 学号200601013206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姓名石培宇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吉俊玲职称副教授 日期2009-6-10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石培宇 【摘要】猪大肠杆菌病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症等多种症状。由于猪的生长日龄以及病原菌的血清型的差异,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具肠杆菌做分析。目的是为今后在养猪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猪;诊断;预防 前言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日益增多,在各地呈上升趋势,以成为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成为仔猪存活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确诊本病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保证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原 大肠杆菌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治病性菌株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一般有数根鞭毛,常为无荚膜的、两端钝圆的短猪的侵害较严重,常引起严重的腹泻与败血症,是致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原菌杆菌。对仔。按发病日龄和临床特征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本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60℃15min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特点 2.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无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多见,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同窝仔猪发病率常在90%以上,病死率几乎100%。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随着胎次的增加,仔猪发病逐渐减轻。这是由于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而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猪场,本病的危害严重,之后发病逐渐减轻也就是这个原因。新生24h内仔猪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在梅雨季节也有生后12h发病的。头胎母猪产的仔猪最易发生本病,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减少。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病在我国较多的猪场都有发生,发生最多的有三种,即生后3-5天以内发后的仔猪黄痢;2-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断乳前后(1-2月龄)发生的水肿病。 (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国较多的地区和猪场都有发生,是危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特点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同窝仔猪发病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有进可使全窝仔猪死亡。 临诊症状仔猪出生时尚还健康,快者数小进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色,后肢被粪液沾污;病仔猪精神沉郁,不吃奶,脱水、昏迷而死。急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剖检变化主要病变是胃肠他性炎症。表现肠壁变薄、松弛、充气,肠黏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胃黏膜红肿;肠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有的病猪无明显变化。 防治方法 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常发地区可以用大肠杆菌三价苗或者双价基因工程苗给开产前一个月的怀孕母猪注射。 治疗:开始发病时全群给药。常用药物有:新霉素、金霉素、磺胺甲基嘧啶、诺氟沙星等。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仔猪。在我国很多猪场有发生。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2-3周龄的仔猪。一窝仔猪中往往陆续发生或同时发生。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严冬、炎热或气候变换季节发病比率有所增加。环境恶劣、管理不良的猪群发病率高。饲料品质差、配合不当以及换料和维生素缺乏等会加重病情。有发病史的猪群往往会出现连续不同胎次都发病。 临诊症状体温不高,排除白色、黄白色或灰白色粥状稀粪。 剖检变化胃肠道卡他性炎症,胃内常有多量凝乳块。 防治方法 预防: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仔猪的保育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多发的猪群做好预防性投药。如果有发病史的猪群,彻底消毒是预防中最重要的措施。 治疗:及早治疗,全群消毒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的方法比较多。投药的基本原则是:抗菌消炎、收敛止泻、防止脱水、恢复体能为主。一般使用诺氟沙星、中药白头翁散、呋喃唑酮等作为抗菌的主选药;采用活性炭、普鲁苯锌作为收敛药;采用人工补液盐或者重症腹腔注射补液的方式防止脱水。现在也有采用生物治疗方法如投喂活菌制剂或者益生元(如寡聚糖),同时补充消化酶等。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有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引发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通常营养

浅谈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

浅谈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 摘要: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寄居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内,是人和动物消化道内占优势地位的需氧共生菌丛。本文主要综述了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对人体的作用,致病性及其防治。介绍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的区别,以及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预防措施。致病性杆菌引起的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关键字:大肠杆菌致病性防治 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1885年埃舍利希 氏首次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1]。大肠杆菌有致病性和非治病性之分。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丛,致病性大肠杆菌则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侵入型和毒素型两类。前者引起的腹泻与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相似,一般称为急性痢疾型;后者所引起的腹泻为胃肠炎型,一般称为急性胃肠炎型。毒素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分为耐热毒素和不耐热毒素。前者加热至100℃经30分尚不破坏,后者加热60℃仅1分即被破坏【2】。土壤、水源收费便污染后,可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婴儿易被感染。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可引起食物中毒。近年来,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病更是越来越普遍,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一、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 大肠杆菌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大肠杆菌没有真正完整的细胞核,只有一个拟核而且拟核外没有核膜包围。具有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荚膜,菌毛和鞭毛。荚膜由大肠杆菌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胶状物,主要由多糖组成,具有抗原性,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