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 认识风 这一课

如何上好 认识风 这一课
如何上好 认识风 这一课

如何上好认识风这一课?

北京北海幼儿园陶扬邹湘漪文毛允燕整理

“认识风”是大班每年必选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幼儿对这个内容还是挺感兴趣的。怎样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动幼儿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地学习,成了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一改往日教师讲授为主、幼儿配合操作的办法,采用合作研究式的教学,从制作风车,观察风车转动情况人手,支持、帮助、引导幼儿围绕“风”这个主题一步步深人研究:怎样让风车转起来?怎样让风车转得快?风是怎样形成的?风有什么作用?如何测量风向?

要制作风车首先就要选择制作风车的材料。(在以前的教育活动中,都是老师事先准备好材抖、幼儿只要制作就可以了。孰不知,这并既增加了老师的工作,又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其实,如何选择实、用、可用、美观的材抖本身就包舍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为此,我们全班展开了讨论:风车是用什么制作的?“塑料和棍子。”我们幼儿园没有塑料怎么办?”纸也行。”棍子一时找木到l可木可以用筷子来代替?我们按孩子的想法找到一些旧筷子,孩子们用大头针往筷子上扎,可是筷子太硬;大头针扎不进去,怎么办?用泡沫棒一个孩子的想法启发了大家。于是孩子们纷纷找来了袍沫棒,试了一下,果然大头针很容易就扎进去了。找来的泡沫棒有的很脏,而且不好看,于是孩子们给它缠上漂亮的彩纸。对自己选择的材料孩子们很喜欢,制作风车的过程非常顺利。

怎样让风车转起来?

做好风车后,孩子们都很兴奋,争先恐后地让老师欣赏他们的作品.我逐一肯定后,问他们‘“你们觉得风车在什么地方最好玩?”孩子们异口同声:‘操场!”来到操场,我还没有来得及布置任务,,孩子们就包经四散跑开丁拿着自制的风车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地跑过来,说:“我的风车在滑滑梯时转得快”,“我的风车在地上走时转得慢”......有的孩子风车坏了,来找老师修理。拿着风车跑来的张又驰对周宇说:“嘿,你那风车钉反了,让风轮朝上才行。在同伴的帮助下,他试着把自己的风车正过来,朝着风一试,风车转了!很自然地,孩子三五个人围成一堆,蹲在地上,寻找着风车不转的原因奋很快,、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风车钉反了,有.的孩子发现钉得太紧,有的发现没有让风车迎风……

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玩了一会儿后,我把他们集中起来,提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够让风车转起来?(户外活动过程中,孩子比较兴奋,很难在概念水平上把握住操作、疑问、假设、论证过程中的发现。这时教师高质量的提问,有利于孩子的发现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拿着风车转圈,风车就能转起来字”;“我顺着滑梯往下滑,风车就转起来了”;‘“我在操场上跑,风车也能够转起来…看来只要有风,风车就能转。-霍然小朋友的总结引来了大家的掌声。然后,我让孩子们带着怎样才能够使风车转得快的问题散开玩。孩子们带着问题,玩得更有意思了。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还不时交流着经验,“从滑梯上往下滑,风车转得快”,“站在高的地方风车转得快”……孩子们玩了一会儿后,我们进行了集体讨论。有的孩子说,“我跑得快,风车就转得快”;也有的说,“从滑梯上往下滑,风车转得快”……其中钱王的发现—“正

对着风的时候,风车就转得快”,引起了小朋友的疑问。为什么正对着风时,风车就转得快呢?还是让我们来试试吧。每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风车迎着风跑了一次,结果有的小朋友的风车转得快,有的小朋友的风车转得慢乙是什么影响了风车转动的速度呢?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用嘴对着风车吹气。(在表达经验的过程中,孩子间的质疑引出了几个孩子的问题。通过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逆着风跑一次沁使这一问题成为全班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借助于小实验让孩子自己发现答案。)我要求孩子分别对着风车的正中心和风车的侧面吹气,看看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从自己的实验中发现:对着风车的正面吹,风车也能转,但不如对着侧面吹转得快;使劲吹时,风车就转得快,轻轻吹时,风车就转得慢。孩子虽不能总结出风车的转动是受风力和风向影响的,但孩子对风力和风向已有了一些经验。

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户外玩风车时,幼儿有的跑,’有的吹,有的拿着风车从滑梯-上往下滑,都在想尽各种方法,使自己的风车转起来。、只有手尧奉奢风车站在那早,不一会儿,他大声说:“老师,快来看,我站在这儿不动,风军也能一转!”果然滩站在那里,手里的风车在快速转动着。其他幼儿听到他的话也都围了过来,可这时偏巧天公不作美,风车不转了。我问:“为什么风车刚才自己会转,现在又不转了?”子尧说不出来,前来观看的周宇说:“因为刚才有风,现在没风了。”那风是怎么形成的?“是树上刮下来的”,“是天上吹下来的”……那在屋里会不会有风呢?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于是我们从院子回到教室,让小朋友接着试,看在屋里风车能不能转?孩护和马上选择了用嘴将风车吹转起来犷我问:“为什么屋里没有大树,外面的风也吹不进来,风车还会转呢?”“是我们吹的。”你们用嘴吹就形成了风,风车就转了。那你们吹的是什么呢?有的孩子说:“空气。”那好,现在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到你认为有空气的地方,“捕捉”一袋。很快孩子们在教室里、卧室里、院子里,“捕捉”起来。孩子们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为什么吹空气就形成了风呢?“因为一吹,空气就跑了,就形成了风。”除了用嘴吹可以形成风,还可以用什么办法使空气流动形成风?孩子们开始在屋内屋外找起了风,室外的幼儿发现,一跑就能产生风,站在那儿不动也有风……室内的幼儿发现用扇子可以煽出风,用纸板也能煽出风,撩裙子还能形成风,电风扇也能吹出风.

风有什么用途?

为什么我们要用电风扇来吹风呢?“我们热时洲电风扇吹风就会凉快、”看来,风能帮我们做事。风除了让我们凉快,还能帮助人们做些什么?“风能把毛巾吹干”,“快下雨时,一刮风,就把乌云刮走,雨就不下了’,‘……风到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我建议孩子们自己看书,来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以往孩子遇到问题,一般都是直接找老师寻择答案,老师直截了当地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如今,他们可以通过小朋友间的相互切破、探讨寻术问趁的答案,还可以查阅资料,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也可以手求老师的带助。教师一改往日的做法,支持、帮助、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理解了书上原来肴不懂的东西,对书产生了兴熬,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同时书上的内容又引起了孩子继续探索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提高了探索、查找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对图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边看边进行讨论。一龙指着书上的一幅咫风图片问:“老师,这是什么风啊?”“这是飓风。”“什么才算是飓风?”“要·12级以上才算飓风。”少哎呀,真厉害!”“它能把房子吹倒。”旁边的子‘尧说。“看,我这书上有树,它能挡住飓风。”孩子们还从书中了解到,风还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传播花粉、发电……

在看书的过程中,钱王等几名男孩子对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他们要求我为他们讲这个故事,听完故事后,他们问:“除了东南风还会有什么风?”“为什么要借东南风?”“怎么才能看出风的方向?”孩子们一口气,提出了好几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建议全班小朋友回家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查查资料。

如何测量风向?

第二夭,我们全班一起讨论:“除了东南风还会有什么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还有南风”,“北风”,“东北风”,“西南风”怎么才能看出风的方向呢?“可以听天气预报”,.“也可以看职着的旗子”……“那我们怎么想办法测出风的方向呢?”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制作一个风向仪。于是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教师使自己的教育意图物化在材抖中,孩子在不同材料的选择、比校、操作中,了解了材料的质地、特征、形状、大小及其与风的关系):薄布、厚布、薄纸、厚纸、纸条、整张的纸,还有许多的辅助材料,如小棍、筷子、线、绳、胶条、胶水等。

小朋友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把纸或布固定一在小棍上。有的小朋友用胶布,有的小朋友用胶条,还有的孩子开始不知怎么办,看看别的小朋友,于是也拿来了胶布、胶条。思远开始用胶条把布固定在棍上,可过了一会儿布掉下来了。他跑过来阿我:“老师、怎么才能呆住?”“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们用线拴上,然后出去试试,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再改。”思远经过几次尝试,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用胶条粘上,然后再用线系上,·这样布就不会掉下来了。”

九思在外面玩了一会儿,愁眉苦脸地进来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纸动不动。”我身边的小宇说:“这我能看出来,我的布特别薄。”一龙说:“我这也是布,怎么就飘不起来?”“你这布太厚了。”“那你们看看为什么九思的双不起来?’,“你这个,纸太硬”,“你的纸也太小了”九思来回又试了几次,最后,用大的、薄的纸制作的风向仪终于双了起来。

丹宁也过来找我:“老师,我的风向仪也测不出风来,怎么回事?”

我看了一眼,心里有了底,问他:“你觉得,为什么你的风向仪测不出风来?”“我觉得我的纸太硬了。”“那你换一张软的、薄的纸试试。”她找来了一长条皱纹纸,然后用剪刀从上面剪下一小段,粘在小棍上,看了看我。我说:“你出去试试。”过了一会儿,她跑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不行。”“那是怎么回事,你可不可以去看一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一会儿,她举着自己的风向仪,很兴奋地告诉我:“老师,看我的风向仪能测风向了。”“那你以

前的风向仪,为什么不能测风向呢?”“以前,我的纸太短了。我看了一下,别人的都很长,我就剪了一块长的皱纹纸,出去一试,还真行。”(只要老师为孩子创造同伴相互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他们不仅能在相互模仿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且学会欣赏同伴的能力与长处;同时,感受和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如何向别人学习,如何在相互合作中解决问题。)

就这样,孩子们制作完风向仪后,就拿出去进行尝试,试完之后,他们又回来修改。他们一会儿用纸,一会儿用布,每个人都投人自己的制作和试验之中(在孩子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老师的控制减少了,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纪律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是孩子感到任务对他们或者太难,或者太易,从而厌烦,坐立不安,出现纪律问题。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和更有能力的同伴在活动的情景中,一直为孩子提出处于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同时又允许孩子用多种方式尝习,因此孩子一直注意集中,保持兴趁。)在此基础上,我们全班举行了一个经验分享会,让每个小朋友都讲讲自己的发现。

孩子们经常举着自制的风向仪测量风向,一还时常互相交换意见。一天,霍然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这个风向仪得用手举粉才能侧出风向来,要是我们能把它固定在一个地方就好了。”于是,围绕着霍然小朋友的问题,我们全班进行了一次讨论。固定在什么地方呢?“可以固定在纸盒上”,“还可以固定在泡沫上,··…那怎么就能知道今天是东风、南风、西风还是北风啊?“我们可以写上”,“我不会写字,我用图画代替行不行?”……我拿来一个大纸盒,问孩子们东、南、西、北写在纸盒的什么位置?有的孩子乱指,九思说:“我知道,在家看地图时,·我妈妈说在地图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我在纸盒上写下了东南西北四个字,问孩子们在两个方向之间叫什么?由于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孩子们没费劲就知道了风的八个方向。这时,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想改造自己的风向仪了。

他们从活动区找来了固定风向仪的底座,有的孩子把小棍往泡沫板上一插就固定住了,有的孩子用的是纸盒,怎么也固定不住,这可怎么办?钱王想了一个好主意:把小棍插在纸盒里,然后在小棍上粘上橡皮泥,再把橡皮泥粘在纸盒上,这样小棍就牢固地枯在了纸盒上。钱王的好办法引来了几个小朋友的争相效仿。

又驰找来了四个小管(一个粉色的、两个蓝色的、一个黑色的),把它们分别固定在泡沫板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上。我问:“你用这四个小管干什么?”“代表东西南北。”“那怎么有两个蓝色的?”“噢!”他又换了一个绿色的小管。做完了之后,他出去试了一下,回来说:“老师,我还是不知道今天刮什么风。”“你知道哪个颜色代表北吗?要是别人借了你的风向仪后,怎么知道那是北?”“我可以写字。”他把四个小管拆下来,在上面写上东、南、西、北,其中南不会写,我给他写了一个样子,他照着写(画)了上去。有的孩子直接在底座上写上了东南西北砰个字;有的画了图画,在旁边注上东南西北。

在制作过程中,不时地听到孩子们从外面进来说,“今天是西北风”,“今天是东南风”,“今天是西风”……孩子们差不多都制作完了,我们就一起来到了操场上扩让孩子们用自制的风向仪测测今天是什么风。孩子们说什么风的都有。我没有肯定谁的对,谁的不对,而是问孩子们:“大家看看你们的风向仪是怎么放的?风向仪应该怎么放?”“风向仪上的东西南北应该和实际的东西南北一样才行。”“可哪是北呀?”“小朋友看,你们对着我的方向就是北(这时老师站到全班小朋友的北边。”)“那我们这边就是南!”周宇说。对,你们这边就是南。这样,孩子们都放好了自己的风向仪。

那今天是什么风?“东南风”,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为什么说是东南风?“因为风向仪上的小旗子是往东南方飘的。”对孩子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评价,而是告诉他们,人们是这么称呼风的,从哪儿来的风,就叫什么风。比如说从东边吹来的风,就叫东风,从西边吹来的,就叫西风。现在咱们做一个小实验,你们用嘴从你们风向仪的东边吹风,看看上面的小旗子是往哪边职的,“往西边飘”。你们再从你们风向仪的西边吹风,看看上面的小旗子是往哪边飘的,“往东边飘”。我们明白了,今天是西北风。

就这样,孩子们每天用自制的风向仪测量风向。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还利用太阳来确定我们的方向,遇到阴天我们就用指南针帮助我们找准方向。孩子们还发现:树叶、小旗子被风吹的方向与我们风向仪的方向是一样的,这样即使忘了带风向仪也不用着急,也能知道今天是什么风。从此之后,我们班的气象站每天都有了孩子们轮流画的今日风向图。(从如何让风车转起来,到如何让风牟转得快,到风是怎么形成的,到风与人的关系,到最后的如何浏出风向,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理论”、作出假设、试验,还学会了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合作中解决自己的问题,验证、丰富、提升自己的理论。孩子们从中体验到的,是发现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在活动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似乎不明显,但非常重要:借助于“为什么不找别人帮帮忙”的建议,为孩子的合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借助于支持与鼓励的“你试试”,让孩子体脸探索的过程,尝试探索的艰辛与快乐;借助于“如何让风车转起来”“空气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自己测出风向” “风向仪应该怎样放”等等高质量的提问,使孩子零散的、感性的、操作水平上的经脸,得以在概念水平上系统化;借助于提供材料,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尽量多的机会与可能;借助于小实验,使孩子的假设得到验证,经验得到整理与提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观测风教科版

5.观测风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并且已经学会了气温和降水量的观测。本节课主要研究风的观测,自制小风旗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探索板块,简单介绍了利用地面物体来感知风,然后介绍风旗的制作,并利用自制的风旗测定风速和风向。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比较对地面物体和小风旗的观测结果比较,从而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 拓展板块,拓展是一个小制作活动,利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风向标,并用自制风向标测风向和风速。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而且适合小学生的制作活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蒲福风力等级”对学生来说相对复杂。本课中,学生是通过制作风旗,观察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和风向,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使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 小组: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组风的照片] 1.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预设:是风引起的。) 2.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3.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生自由回答) 4.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提问:我 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生自由回答) 5.揭示课题:观测风(板书)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空气 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 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 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 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 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 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 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 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 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4.用磁铁可以分离木屑和铁屑 5.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我们可以改变橡皮泥和纸的形状或大小,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2.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优秀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 【教材简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学生分析】 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硬薄膜、盒式蜡烛、火柴、蚊香、细纸条束、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观察图片,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你有哪些制造风的办法? 2.谈话:大自然中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或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2.讨论 (1)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 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课的探究与上节课的实验内容有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本环节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5.观测风 参考教案1

5.观测风 一、教学目标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3.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4.使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三、教学用具 为学生准备: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制作风向标.mp4、【活动设计】制作风向标.jpg。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聚焦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展示】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 【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 【预设】是风引起的。 【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 【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 【总结】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 【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

【新知讲解】 (二)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展示】展示小风旗或风向袋的图片。 【讲述】小风旗或风向袋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展示】展示小风旗的制作方法。 【教师活动】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学生活动】利用手中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风旗。 【教师活动】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可以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风向吗?我们通常用什么方位来描述风向呢? 【展示】展示风向图。 【讲述】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如北风是由北面吹过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方向吹过来的风。 【组织活动】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房的操场中央,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的风向。观测风旗的情况,让学生用 0、1、2 来表示当天的风速。 【讲述】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测量风速,并按照风力的大小将风速分为13个等级。 【展示】展示风力等级儿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讲述】回顾观测活动,说说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 【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 【预设】相同,若出现不同,可能因为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改变。 (四)拓展:自制风向标 【展示】展示风向标 【讲述】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 【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 【提问】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7.风的成因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观测风》教科版

《观测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风速和风向用来描述风的基本特征。聚焦部分以今天的风的观察与交流为基础,聚焦问题“风是我们周围流动的空气,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呢?”将感性的观察提升到理性的思考:风向与风速怎么测得的?探索部分简单介绍了利用地面物体来感知风,然后,介绍风旗的制作。利用自制的风旗测定风速和风向。要求学生在“天气日历”中记录风的观测数据。研讨部分主要包含两个讨论题。第一个问题是“利用地面物体或小风旗,如何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这是对前面活动的小结。第二个问题是“两种方法观测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地面物体与小风旗的测量结果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本节课的拓展部分是一个小制作活动:利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风向标,并用自制的风向标观测风。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而且适合小学生的制作活动。 【学生分析】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风是比较难观测的事物。教材中通过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这样的方法符合他们的能力。确定风向也是困难的,教科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蒲福风力等级”比较复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 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自制简易小风旗。能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

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利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难点:观测风向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4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师准备: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我们怎样知道风的存在呢?让学生描述今天感受到的风。了解学生是通过什么来观察风的。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关于风的前概念,同时,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会意识到风不容易观测。 2.聚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风的方向和大小。 二、探索 1.列举风吹动风向袋、树枝、风旗的情况(视频或图片),说一说这些风的特点。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 2.教师出示自制的小风旗,介绍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每人用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自制小风旗。 3.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7风的成因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7风的成因教案教科版【教材简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 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本课收 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 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 实验。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 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学生分析】 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当 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 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硬薄膜、盒式蜡烛、火柴、蚊香、细纸条束、学生活动 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 观测风(习题)

5. 观测风练习 一、填空题 1. 风向是指 _______________ 的方向。 2. 风向标是 _____________ 的仪器,测量风力的仪器叫 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是风每秒钟行进多少米。 4.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二、判断题 1.. 风力一般分为 13 个等级 , 级数越高风就越大。() 2. 西南风是往西南方向吹的风。() 3. 风车是专门用来测量风向的仪器。() 4. 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为北风。() 5. 风向能用风向标来测定。() 三、选择题 1. 我们可以用()方位来描述风向。 A 、四个 B 、八个 C 、十三个 2. 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时,数字“ 1 ”表示()。 A 无风 B 微风 C 大风 3. 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南方时,这时的风向是()。 A 、东风 B 、西风 C 、南风 4.下列各种现象不能用来判断风向的是() A 、树叶飘动的方向 B 、炊烟移动的方向 C 、汽车移动的方向 5.某一天正好刮东北风,乐乐手拿自制的风车,为了使风车转动的更快,乐乐最好将风车从朝向() A 、东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南方向

二级风举伞步行艰 四级风微风吹脸面 五级风枝摇飞纸片 六级风带叶小树摇 七级风迎风走不便 5、探究题 一天,贝贝同学运用科学课学到的知识,制作了一面简易的风旗和一个风向标准备去操场测验。 (1)来到操场,贝贝看到地上的落叶被风吹着一直往南跑,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判定时的风向是___________。她拿起风向标测量,此时的风向标箭头指向___________。 (2)贝贝拿起风旗,看见风旗微微被风吹动,根据此时的风速判断风为___________(填“无风”、“微风”或“大风”),并用数字记录在天气日历上,记为___________(填“1”“2”或“0”)级。 《风向和风速》练习答案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2 辨认风向 教案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2 辨认风向教案 2 辨认风向 【教学分析】 本节是第一单元第二课,在研究过天气中的气温后,紧接着研究天气中也十分重要的风。 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讨论的是如何判定风向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主题:风。 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关于风你有哪些已经知道的?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自己有关风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第三部分是阅读,本节是首次通过阅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了解到风向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风向。 第四部分是制作,在阅读了如何判断风向后,我们需要一个小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因为只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并不准确,第四部分以步骤图的形式向学生仔细介绍了风向标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第五部分是用自己做好的小小风向标实际观测试一试,通过使用工具和记录单,像上一课一样观测并记录下自己观测的结果。 学生对于风的感知是很深刻的,但是都停留在感觉上,没有对于风的具体的描述,特别是关于风的方向上,引导学生关注风除了大小不同方向来源也很重要。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语文的学习,阅读能力大大进步,通过简单地阅读进行学习并没有什么障碍,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在资料中寻找关键点的能力,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本节课由于需要记录户外风向数据,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好室外宽阔场地的选址,以及下雨预备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能够辨认方向来表示风向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向标的制作 (4)知道可以用风向来描述风 (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剪刀、铅笔、吸管、硬纸板、大头针、指南针 (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风吗?有人有注意到吗? 生1:今天没有风,如果有风会凉快很多 生2:今天有风,只是风很小 2.提出问题 师:看来大家看法还不太一样,那关于风你都知道什么?还有没有什么想知道的,有关风的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2:我想知道风是从哪儿来的? 生3:我想知道风的大小怎么判断。 3.阅读

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 观测风(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3.5《观测风》教案

风力是风的强度,气象上用风级表示。风级一般分为 13级,速度在每秒0.2米及以下的是0级风,速度在每秒32. 5米及以上的风是12级风。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对照蒲福风力等级表”(见下图)来记录风速和风力。 播放蒲福风力等级表相关科普视频。 你现在知道它们的风力了吗? 对比可知,图1 青烟飘动,风力大概为1级。 图2 红旗飘动,风力大概为3级。 图3 小树摇晃,风力大概为5级。 2.风向 谁来说一说方向? 那风的方向呢? 风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有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 东北),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 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学生对照蒲福 风力等级表判 断三张图片中 风的等级。 学生回答东南 西北等等 熟悉蒲福风力等 级表。 通过对比能知道 风的风力大小。 通过交流,教师 指导,知道风向 就是风吹来的方 向。

让袋口迎着风,在风的作用下,风向袋充满空气并飘向风吹去的地方。如风向袋飘向西方,说明风从东面吹来,此时风向便是东风。在有风的天气(风力最好在3级以上)到院子里或操场上,先辨认一下东、西、南、北的准确方位,再观察在1~2分钟里风向袋飘动的方向。在这段时间里,风向袋指向哪个方向的时间最长,那么该方向的反方向便是当时的风向。 三、利用风旗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播放视频《利用风旗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材料:风旗、方位图、指南针、粉笔等。 实验步骤: (1)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房的操场中央。(2)展开方位图,用指南针确定好方位。(也可以将确定好的方位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3)举起风旗,观察2分钟,用0、1、2表示当天的风速,分别代表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4)将风向和风速等级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要点提示:如果在测量时,风旗不是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可以多观测一段时间,看看这段时间,风旗指向在哪个方向的时间比较长,就把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 观察记录:观看视频 实验材料,合 作完成测量内 容,观察实验 现象并记录。 比较各组测得 的数据。 分析测量记录 并得出最终的 实验结果。 通过观看视频熟 悉测量的操作步 骤并学会记录。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目标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要点提示: 1.打圆洞的位置很重要,这两个方向比较容易看到烟的走向。 2.为了使烟雾看得更清楚,可以把纸盒内部涂黑。播放实验视频现象《风的模拟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烟雾进入纸盒中,并呈上升趋势,从上方的圆洞飘出,纸条抖动。 实验分析: 点燃的蜡烛加热了纸盒中的空气,使热空气上升,从上面的圆洞中跑出,吹动上面的纸条,纸条抖动。同时周围的冷空气从下方的圆洞补充进来,将洞口处蚊香的烟雾带进纸盒中。 实验结论: 纸盒中的空气冷热不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二、实验研讨 1.描述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交流实验 的结果,说说 自己的收获 和实验中存在 的问题。 学生描述观察 的现象,全班 讨论风的成 因。 向,进而留下清 晰、深刻的印象。 在观察中,学生 运用合情推理形 成自己的观点。 通过展示空气流 动图,盒子内外 空气的温度在加 热前后有何不 同,指引学生分 析风的成因与空 气的冷热的关 系。 通过全班交流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观测风》教案

《观测风》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并且已经学会了气温和降水量的观测。本节课主要研究风的观测,自制小风旗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探索板块,简单介绍了利用地面物体来感知风,然后介绍风旗的制作,并利用自制的风旗测定风速和风向。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比较对地面物体和小风旗的观测结果比较,从而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 拓展板块,拓展是一个小制作活动,利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风向标,并用自制风向标测风向和风速。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而且适合小学生的制作活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蒲福风力等级”对学生来说相对复杂。本课中,学生是通过制作风旗,观察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和风向,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使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 小组: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组风的照片] 1.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预设:是风引起的。) 2.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3.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生自由回答) 4.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生自由回答) 5.揭示课题:观测风(板书) 二、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制作小风旗材料、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图片,这面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2.学习教科书上自制小风旗的方法。 3.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4.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可以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5.介绍用小风旗测风向的方法,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强调“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 房的操场中央,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风的成因》教学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 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 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烟雾的运动的方向 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 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 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