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仙方言漫谈

福建莆仙方言漫谈
福建莆仙方言漫谈

莆仙地区通行的话早期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语基本上一致。但后来它又从闽南地区分立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自己特殊的声母。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类化的现象。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在莆仙人的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

一莆仙方言现在使用的口语与古汉语有大量相同之处

“箸”在莆仙方言中指筷子。吃饭前一般说:“快去拿箸准备食饭。”说的就是快去拿筷子准备吃饭。古文中如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箸”就意为筷子,心里茫然吃不下而放下酒杯和筷子。

“鼎”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锅,莆仙方言里让客人多吃不要客气时就说“煮了一鼎饭”,意思就是“煮了一大锅饭很多,不要客气”。鼎为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

“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怕,至今仍在莆仙口头语上使用。如“谁都不怕”叫“不畏一人”。倘若对某些权势不敢对抗,说:“畏你,还不行吗?”《战国策·齐策》中:“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意思是“我的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怕我。”

“厮”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相。莆仙方言里“相打”叫“厮打”,“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用法与古代类同。《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意思是“姑姑和嫂嫂多半是与他卖糖相熟悉。”

“凿”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用拳头打人的意思。如威胁别人的时候说:“小心我凿给你死!”就是“小心我打死你!”的意思。在古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粟暴。”意思是“那个老太婆抓住郓哥,狠狠地在他头上打了两个脑壳子。”

“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屎、粪,大人怕半大的小孩子夜里尿床常常会说:“你现在赶紧去屙矢。”意思是“你现在赶紧去拉屎去,不然晚上又吵闹。”《资治通鉴》卷六:“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返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意思就是“赵王派使者去视察廉颇是不是还能征战。廉颇的仇人郭开多给那个使者贿赂了金钱,让使者把廉颇说成不中用。廉颇见到了使者一次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且披上盔甲上马,用来显示自己还可以征战沙场。使者回去跟赵王说:‘廉颇虽然老了,但是还是特别能吃,可是跟我坐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以为廉颇老了,于是不召回廉颇重用他。”

“勘”在莆仙方言中是问的意思,“麻烦勘一下,去xx地怎么走?”意思就是“麻烦问下路,去xx地怎么走?”在古文中“勘问、推勘”意思是审问。《聊斋志异》:“当堂对勘”,意思是“在公堂上审问”。

“洗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洗脸,“赶紧去把面洗了睡觉”,就是“赶紧去把脸洗了然后睡觉”。《礼疏》则云:“《礼》:‘洗手谓之盥,洗面谓之頮。’”意思是“洗手叫做盥,洗脸叫做頮。”

“绝”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十分、异常,如“绝聪明”、“绝漂亮”、“绝调皮”等。《资治通鉴》卷二十八:“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

“暝”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夜晚。夜里”叫“瞑头里”。《齐谐记》“其子号泣而葬其母如法,朝瞑哭临”。这里“朝瞑”即“早晚”之意。

“册”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书,到书店买书就说:“我买本册。”意思就是:“我买本书。”老板就会明白是要买本书。“册”在现代汉语中为量词,在古文中是“书”的意思,如《尚书·金滕》:“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意思是“于是把书放在金滕的匮中。”

“使”这一词语在古代汉语里有各种用法,如“花钱”叫“使钱”,“出力”叫“使力”,“用人”叫“使人”,正与莆仙方言用法同。无曲选《救孝子》第四折:李万云:“张千,这钱这等好使,令史使我不肯去,你就去。”

“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绳子,爷爷山上砍柴时对我说:“给我拿几根索来。”意思就是“给我拿几根绳子来。”《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意思是“追到南度河,命令军官田晏、夏育慕先爬上去,放下绳子拉士兵上来过去。再次在罗亭大战,得了一场大胜利。”

“嚎”在莆仙方言中指哭,大人哄小孩:“你别嚎,我待会带你

出去玩。”意思是“你别哭了,我待会带你出去玩。”《老子》:“终日嚎而嗌不嗄”意思是“整天哭但是喉咙不嘶哑”。

“匿”在莆仙方言中指隐藏,小时候玩躲猫猫最后一个找不到会喊:“哈哈,我看到你匿在那了。”意思是“哈哈,快出来吧,我看到你藏在那了。”在古文中也有记载,如《史记·留侯世家》:“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意思是“张良于是改了姓名,逃亡躲藏在一个叫下邳的地方。”

“涂”在莆仙方言中指泥土,大人责怪小孩子出去玩得太疯会说:“去哪儿野去了,身上都是涂....”意思就是“你跑哪儿玩去了,弄得身上都是泥土....”古文中如《庄子,秋水》:“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意思是“是死了之后留下一副骨头在大堂上让人祭拜显得尊贵好,还是活着在泥土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好?”

“沃”这个词在干农活中用得比较多,指浇水。两个人一起在农田中相遇通常打招呼:“要给田里沃下吗?”意思是“你要去给农田浇水吗?”《说文》:“沃,溉灌也。”指出沃是灌溉的意思。

“伊”是莆仙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我在给我奶奶打电话时问到爷爷的近况。奶奶一般不直接提爷爷的名字而说:“伊还是爱喝点小酒....”意思是“他还是爱喝点小酒”。与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伊”的意思相同,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而且不分男女。

“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晚,“这么晏了你去哪儿”是“这么晚了你去哪儿”。陆游的诗《新晴出门闲步》:“废寺僧寒多晏起,近村农惰阙冬耕。”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早晨天气寒冷,寺庙里的僧人多半起来得晚,附近村子里农民也懒得起来而没进行耕作。”

昨暮:莆仙话“昨天”叫“昨暮”,“你昨暮在哪儿?”意思是“昨天你在哪儿?”古汉语中《史记》卷六十七:“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这里的“昨暮”就是指昨天。

明旦:莆仙方言中“明天”叫“明旦”,“明旦村里有唱戏你去不去看?”意思是“明天村子里唱戏,你去不去看?”六朝宋敬叔《异苑》:“洛城小人失妻者,管辂为卜,教使明旦于东阳城外……”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洛城有个人走丢了自己的老婆,管辂为他占了一卦,让他明天去东阳城外等……”

今旦:莆仙方言中“今天”叫“今旦”。“今旦你要是敢去....”

意思是“今天你要是敢去....”古汉语中《史记》卷七十五:(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今天苏代从外面回来,看见木禺人与土禺人在说话…….”

冰人:莆仙方言中媒人叫“冰人”。几个女人在一起闲话:“昨暮冰人去XX家了”,意思是“昨天媒人去xx家去了”。明·徐树丕《识小录》“冰人”条云:“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曰‘冰上阳,冰下阴,阴阳事也。诗:士如归妻,造冰未泮,婚姻事也。冰上与冰下语,为阳语阴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称媒为冰人始此。”翻译成现代汉语:“孝廉令狐策有一天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圆梦的人为他解释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主阴阳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人阳语阴,主为人说媒,因而你当为人做媒,冰河开了,婚姻也就成了’。由此后人称媒人为冰人。”

请告: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请假。“先生,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想请告回家休息”这个一般是学生由于身体不舒服跟老师请假所说的。《资治通鉴》二百四十三卷“憬由是深衔之,数以目疾请告”。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憬于是在心里深深地记住了,多次都用眼睛有疾病的理由来请假。”

先生:在莆仙方言中是老师的意思。“先生,我家孩子今年学习怎么样?”这个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问老师多半会用到的话。《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意思是:“老师请坐,有什么事情劳烦您到这来。”

青盲: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瞎子。“这个青盲好可怜啊,什么都看不到。”意思是“这个瞎子好可怜啊,什么都看不到。”秦汉古语中《后汉书》卷八十一:“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司同那冯信,并好学博古。公孙述连徵命,待以高位,皆青盲以避世难。”

街路:莆仙方言中称“街道”为“街路”。“你今天去逛街路买了些什么啊?”意思是“你今天去逛街买了些什么?”古文《资治通鉴》卷二“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还不如带兵快速地奔袭到魏都,占据他们的街道。”

目睛:在莆仙方言里指眼睛。“咦,你目睛怎么红红的?”意思是“咦,你眼睛怎么红红的,是不是哭了?”宋·赵令畴《侯鲭录》:“商臣、王敦蜂目”条:‘余昔年曾任汀州掌狱录,见杀母黄曾,其目睛小而光跌,宛若蜂状。’”

无好:莆仙方言中指的是事情不妙或不是好东西、好事。《资治

通鉴》卷二十九:伯超惧,说休茂曰:“主帅密疏官过失,欲以启闻,如此恐无好。”

新妇: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媳妇,家庭长辈或乡里皆可如此称呼。其源很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个媳妇年纪轻轻的就遭逢大难,一生所有的寄托就在这个儿子身上。”

大穷:莆仙方言中指事情很坏、处境很不妙、体力受不了。这里的“穷”字,意为“凄惨”、“悲惨”,非“贫穷”之意。这也是古代的用法。《史记》卷七十五:孟赏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丹书曰:“君闻秦欲以吕礼收齐……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意思是孟尝君很害怕,就给秦国丞相穰侯魏冉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秦国打算让吕礼来联合齐国....如果齐国不被攻破,吕礼再被任用,您必将陷于极端的困境中。”

小郎:已婚女子对丈夫弟弟的称呼。这种称呼自晋朝开始。《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上(唐宣宗)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其下注:自晋以来,嫂谓叔为小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哪里有丈夫的弟弟生病了不去探视,是呆在一旁看好戏吗?’下面注解:自从晋朝以来,嫂嫂称呼叔叔为小郎。”

小姑:在莆仙方言中已婚女子对丈夫之妹的称呼。古乐府《焦仲卿妻》: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外家:莆仙方言称已婚女子娘家为“外家”。每次跟妈妈去外婆家路上遇到邻居都会跟妈妈打招呼:“去外家啊。”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太夫人外家曹氏,有媪能视鬼。”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先太夫人的娘家曹氏,有个老夫人能看你到鬼。”

特故:莆仙方言中“故意如何如何”叫“特故如何如何”。如有人损坏东西,赔礼说:“对不起,我不是特故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赵盼儿唱:“我特故抄与你个休书题目……”

尽行:莆仙方言中“全部”、“全都是”叫“尽行”。如“你尽行说谎话。”“尽行”也是元代俗语。元·杂剧《东堂老》第四折,正末云:“……我存下这一本帐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条凳椅桌、琴棋书画,应用物件,尽行在此……”意思是“我这边有一本账目,你的房廊屋舍、条凳椅桌、琴棋书画,应用物件等全部都记录在帐……”

半中央:在莆仙方言中指事物之半或者事体的一半。如“你不能有头无尾,事体办到半中央,扔下不管”。明·徐树丕《识小录》“张

子房”条:“盖自家都不犯手,又凡事只到半中央便止。”

轻凫凫:莆仙话形容东西或人很轻,叫“轻袅袅”。《水浒传》四十四回:“布帘起处走出那个妇人来,生得如何?但见: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

祖公:莆田人叫祖先为祖公,元杂剧《虎头牌》第一折,正未云:“叔叔,休那般说,一半儿则俺那祖公是开国旧功臣。”

二方言话语与本地的民俗习惯

目狗针:眼疾,针眼,麦粒肿,莆仙地区狗比较多,到处溜达,经常看到一些不该看的东西,因此说别人眼睛乱转不老实就说目狗针。

涵空:谐音红腔,莆仙本地特色戏剧“莆仙戏”中花花公子唱戏时一般拿红腔,所以涵空有“骄傲”的意思,用来讥人太骄傲自负。

米汝:啤酒,这是一个外来词,由于莆田临海,受外国文化影响较大较早,啤酒的英语beer发音跟莆田的“米”字谐音,但是如果单纯的是一个米的话又不合常理,就加上酒的谐音“汝”,即是“米汝”以跟本地的“米酒”区别开来。

七寸:指的猪的肘子,莆仙一个村子的祖先原本是宁夏的一个乞丐沿途乞讨到该地,随后繁衍后代,由于是回族,对猪有讳称,所以称猪的肘子为七寸。

打浦:在莆仙方言里意思是成年男子,由于莆田地处沿海,莆仙人多以打渔为生,男子成年的标志就是单独能下海捕鱼,在莆仙方言中打渔也叫打浦,故而渐渐地用打浦来代替对成年男子的称呼。

桑叶或者室娘:妇女,古时莆田地区女子多在操劳家务的同时也种桑养蚕,也是一个代称。

牡蛎:在莆田发音中为单音节,与“活”的莆仙发音一样,所以莆田人经常谈及牡蛎以及于牡蛎有关的食品。

鳖,莆田土话,指团鱼,“鳖”与不会在莆仙方言中谐音,常用于讥讽推说“不会”的人。

尖嘴儿:莆仙方言里称老鼠为尖嘴儿,因为莆仙地区人迷信如果直接叫老鼠的话会被老鼠听到而导致家中粮食被老鼠发现,故而用老鼠的一个显著特点嘴巴比较尖而代称。

三莆仙地区地名

在莆仙地区的一些地名嵌入熟语,形成具有莆仙地区特色的熟语,以达到讽喻的目的。如“未有兴化,先有广化”说的是莆田广化

寺比兴化府还要古老;“清共木兰陂水一样”用来比喻清白之至。

在人名中有乳名跟学名并行,莆仙地区的地名则有俗名跟雅名的并用,俗名常从当地的自然特征取譬,雅名则经过深思,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地名的雅化多采取谐音的办法,就是选取同音词,如莆田市城郊的枋尾雅名为丰美,黄石乡的窑兜雅名瑶台;或者用音近的雅字眼好字眼去代替本来的俗字眼跟坏字眼,如忠门乡的下塘雅名霞塘,常态的庵口雅名为安口等。

莆仙地区的地名反映了莆仙特殊的地理环境。如埭意为汉唐围垦的涂堤,莆仙有洋埭,下埭,埭头等;礁、哆多用于岛礁名,莆仙有白礁、线礁、哆头、哆后等,这些都说明了莆田临海的特点。兴化平原沟渠纵横、水塘众多,在莆仙方言里也有所反映,如“坡”,“堰水为塘是为坡”,莆田就有地名为石坡、木兰陂的地方。莆仙地区也多村寨,坂意为村寨。带有坂字的地名有很多:沙坂、林坂、下坂、南坂等。

四莆仙方言里一些有趣的俚语

大吃盐,冲男廉;咳嗽又看着可怜:意思是看着你贪吃觉得可恶,但是生病了又觉得可怜。与鲁迅的“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意思相近。

出门无死,出珠也会死:莆仙方言出门时出麻疹,一种急性传染病,儿童最易感染,能并发肺炎、中耳炎、百日咳等疾病;出珠即天花,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既是治愈,也会留下麻脸。在旧社会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这两种疾病死亡率都很高,而天花比麻疹的死亡率更高。此言意思是始终难逃一劫的意思,意同“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少年无歹女:此言意为每个女子在年轻时都长的如花一样,没有丑貌讨人嫌。同女大十八变的意思相近。

孔明火烧葫芦谷,烧死魏延也好:烧死司马懿也好这个是出自莆仙戏传统剧目《六出祁山》。司马懿是魏军统帅,魏延是蜀军大将,当时孔明早已看出他的反相,久后必生祸害。“烧死魏延也好,烧死司马懿也好”。此言用来比喻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郑恩打输乞丐:此语出莆仙戏《高怀德》。郑恩自诩武艺高强,天下无敌,谁料被一个乞丐打败,原来这个乞丐是绿林英雄豪杰所扮,武艺更高强。此言告诫人们不可趾高气扬,以貌取人,亦不可欺辱弱势群体。

山里鹧鸪獐,海里马鲛鲳:鹧鸪是山里的一种飞禽,獐是山里的

一种的走兽,形体似鹿,但比鹿小;马鲛与鲳鱼都是海里的鱼,莆仙人认为这四种动物做成食品味道最佳,是山珍海味的代表。

结语:

现在使用莆仙方言的人逐渐减少,以上是我对莆仙方言的一些漫谈,由于能力上的有限,仅能在一些表层上展开,希望能对家乡方言的研究有用。

参考文献:

[1]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辞典(修订本)[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陈支平.闽南文化丛书-闽南方言[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冯志纯.现代汉语(上册)[M].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

[5]袁家华.汉语方言概要[M].方言出版社.2006

[6]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施耐庵.水浒传[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9]何怀远.战国策[M].远方出版社.2005

[10]刘义庆.世说新语[M].重庆出版社.2007

[11]司马迁.资治通鉴[M].北京出版社.2008

莆田的风俗有哪些

莆田的风俗有哪些 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不过我们年轻人偏偏挑这一天进行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因为街上人少,正合适。)白额春联 贴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

福建莆仙方言漫谈

莆仙地区通行的话早期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语基本上一致。但后来它又从闽南地区分立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自己特殊的声母。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类化的现象。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在莆仙人的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 一莆仙方言现在使用的口语与古汉语有大量相同之处 “箸”在莆仙方言中指筷子。吃饭前一般说:“快去拿箸准备食饭。”说的就是快去拿筷子准备吃饭。古文中如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箸”就意为筷子,心里茫然吃不下而放下酒杯和筷子。 “鼎”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锅,莆仙方言里让客人多吃不要客气时就说“煮了一鼎饭”,意思就是“煮了一大锅饭很多,不要客气”。鼎为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 “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怕,至今仍在莆仙口头语上使用。如“谁都不怕”叫“不畏一人”。倘若对某些权势不敢对抗,说:“畏你,还不行吗?”《战国策·齐策》中:“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意思是“我的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怕我。” “厮”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相。莆仙方言里“相打”叫“厮打”,“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用法与古代类同。《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意思是“姑姑和嫂嫂多半是与他卖糖相熟悉。” “凿”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用拳头打人的意思。如威胁别人的时候说:“小心我凿给你死!”就是“小心我打死你!”的意思。在古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粟暴。”意思是“那个老太婆抓住郓哥,狠狠地在他头上打了两个脑壳子。” “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屎、粪,大人怕半大的小孩子夜里尿床常常会说:“你现在赶紧去屙矢。”意思是“你现在赶紧去拉屎去,不然晚上又吵闹。”《资治通鉴》卷六:“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返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莆田话一些方言成语

莆田话一些方言成语 ●三岁两秋 此语用来讽刺某人如二三岁的幼童一样,不懂事,不知羞。 ●厝边隔壁 莆田人称房子为厝,此语即左邻右舍。 ●孤形独相 指某人喜欢单独行动,性格孤僻,与众不同。 ●单丁孤姓 指旧时某户人家在村里是唯一姓氏,家里又只有一个男子,常受到他姓大户人家的欺侮,此语用来比喻势单力弱。 ●日曝雨“沃”(淋) 指在外受到烈日暴日西,暴雨淋身。 ●起早冥晏 指早晚时间。 ●张形做状 故意做个样子给人家看,即虚张声势的意思。 ●嘴长目凸 指某人怒气冲冲,说不出话时的脸面。 ●嘴歪目目聂(眨) 在特定的场合下,用嘴巴和眼睛向他人发出暗示信号。 ●讲天对地 天与地相差甚远,此语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意思。 ●有头有尾 指某人做事善始善终,让人满意。 ●头叫尾应 前头呼叫,后头答应。比喻某人反应敏捷,听从指挥,对上级格外殷勤。 ●无面无目 即不给人家脸色看的意思。 ●渡船客店 人在过河时才呼唤渡船,在远出时才投宿客店,所以此语是临时处所的意思。 莆田古代的方言儿歌,短小精悍,风趣活泼,天真无邪。读之琅琅上口,富有民间口头文学意味和浓厚地方色彩,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在!现选析数首,以飨读者。 (一) 天没边,海没底。鸡仔出世没“佬贺”①,鸭仔出世没“娘妳”②。 ①“佬贺”:爸爸;鸡仔只由母鸡孵出。②“娘妳”:妈妈;鸭仔旧时是借谷壳烤热的适当温度孵出。 歌词是对不肯赡养父母的子女进行无情的谴责,把这种子女比喻为鸡仔、鸭仔。

(二) “月娘光轰轰”①,“‘阿咪’‘物’吃奶”②“娘妳要摧拍”③,“阿妈”④走出牵。 ①月光很亮。“②阿咪”,男孩子。孩子要吃奶。③妈妈爱意地拿起小棍子要打孩子。 ④“阿妈”:祖母。 歌词形象地描述在月光下小孩子要吃奶的情景:天上月色溶溶,孩子天真可爱,慈母假意要打爱儿,祖母真心疼痛孙子。描绘出一幅人间天伦乐趣图。 (三) “鄂椎”①树顶叫,“各蛋”②地下跳。先生爱“放课”③,弟子爱“搭聊”④。 ①“鄂椎”:斑鸠。②“各蛋”,八哥。③“放课”:放假。④“搭聊”:玩耍、游戏。 歌词是对老师不督促学生功课而让儿童们虚度光阴“教不严,师之惰”的讥讽。 (四) 阿公“舂舂”①,“阿妈”②扫扫;播箕播播,鸡仔“余余”③,“府去,府去!”④ ①“舂舂”:舂米。②“阿妈”:祖母。③“余余”,鸡啄米声。④“府去”,逐鸡声。 这首儿歌以简练的语言,描述老夫妻“舂米”时的操作以及“鸡啄米”的情景。“府去”是方言的逐鸡声,饶有乡土气息。 (五) “舅公你‘者等’①,孙阿去市顶。”“市顶买什么?”“随便!”“买蛏”“蛏糊土。”“买蚮?”②“蚮乌乌”。“台③鸡?”“鸡细头!”④“做粿?”“‘袂’当 ‘罩’”。⑤ ①这里等待。②蚮:蛎房。③“台”,杀。④“细头”:还小。⑤“袂”,不会。“罩”,午饭。 这首儿歌是以对话的方式,无情地刻划出口是心非、假情假意的人的嘴脸。 (六)

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俗语的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熟语关系图 语义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

莆田

目录 (一)莆田概况 (3) (二)莆田历史 (5) (三)莆田十大名片 (7) (四)莆田经济 (11) (五)莆田文物 (12) (六)莆田文化 (13) (七)莆田传统习俗 (16) (八)莆田旅游文化 (19)

莆田概况 莆田,别称“荔城”。史称“兴安”、“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古称“蒲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西南隔湄洲湾与惠安县相望,陆地南接惠安,南安,泉州。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下辖城厢区、涵江区、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人口306.97万人,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34.5公里。 莆田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 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莆田市不仅有令人心驰的山川形胜,并且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还有不少文明灿烂的历史名胜区。 莆田辖地西接德化、永春,东至南日东月屿,南至湄洲镇乌丘屿下屿,北至大洋乡科坪村北部。东北,千年以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新厝镇在1956年因为福清县要发展工农业而被划给福清县。原来的莆田县的苏田,安香,明朝时割给福清县,是今福清市渔溪镇西部、东张镇西部。明朝末以前,界山镇,特别是邻近枫亭的多个村的语言则是莆仙话,这些村一直隶属于兴化府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褥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 莆田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山海俱得,风光旖旎,有壮观奇特的高山,有一马平川的平原,有波光粼粼的海湾,春九鲤,夏湄洲,秋白塘,冬石牛;荔乡情韵,壶山雨景,兰溪流水,九鲤飞瀑,菜溪、麦斜、永兴三大名岩的风光,广化寺的千年钟声,南少林的武术渊源,风光无限,美不胜收。文坛泰斗郭沫若先生当年游览莆田,由衷地赞颂: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自古地少人多,迫使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移民外地,弃田另谋他业,养成了闯荡天下的习俗和形成

莆仙话

瞎马——吃饭 庵mui (二声)——稀饭 厚mui(三声)——干饭 蹋鞠——读书~~(踏读二声) 舞跟恩难豆~~靠KI~~!~~(有点难度,困难)(难读四声,豆读三声,KI读四声)这个准!跷席难---------笑死人 姨哑麦----小凳子(麦读一声) 晓醒__疯子,神经病(晓`醒均读二声) 哈邦----------下班(哈读二声) 姨哑----椅子 跨垫系---------看电视 静静不哈抖======》实在没办法(注:“静静,哈”读重音,“不。抖”读轻声。) 十在不哈抖======》实在没办法 系载不哈抖======》实在没办法 静静跨乃嘿————真的看不懂 果GE代GA拱~(我跟大家说) 少hing-------扫兴 薄良NIN---------没良心(NIN读一声) 阿爸------爸爸 妈妈------妈妈(妈妈都读一声) 阿码------奶奶 阿公------爷爷

阿哩-------弟弟 阿丫---------哥哥 捞里骂--------老太婆(老太婆就是爱骂人,所以叫捞里骂) 捞里供--------老大爷 病过-----------苹果(农药太多了,所以叫病过) 离-------------梨(这词不吉利,所以是离) 查------------书(天天都要翻,所以叫查) 垫瓦----------电话 打应gi--------打印机 骚凑----------扫地(这个读音准) 果爱敌---------我爱你~~ 舞跟楠豆-------有点难度 靠气------困难 蹋鞠——读书 达罗---哪里 哦女--------鸭蛋 等秋达楼踏聊瞎马本踹跨拐鸟瓜躲甲楼塌居跨垫系------中秋哪里玩吃饭了没出来看月亮我在这里读书看电视 还有几句 没连成----无耻 当你和朋友打游戏他用作弊时你可以说:你怎么这么没连成! 秋GI(阴平第一声)----手机 雕啊---------多少 当你看见一PLMM时想和他联系你可以说:秋GI雕啊-----手机多少 仅----钱

03唐、五代莆田百戏与莆仙戏述略

源于唐 唐、五代莆田百戏与莆仙戏述略 谢如明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 据戏剧专家考证,莆仙戏是在唐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百戏是我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一直沿用到元。《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那么?百戏?中是否有说唱技艺呢?李尤《平安观赋》中有?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记载,逗笑说唱的俳优当是?百戏?中仅有的曲艺节目。至南北朝时,?散乐?与?百戏?合称?散乐百戏?,涵盖面更加广泛。

那么,唐代?百戏?有什么特点?据载,唐代百戏十分流行,当时长安设有教坊,?以隶散乐,倡优,曼延之戏?,可见已有技艺的侧重,?倡优?重说唱技艺曼延之戏指杂技表演;还有一种由?俳倡?或?俳优?表演的节目。?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戏?,即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倡?,释为?乐?(音洛,快乐),即能使人发笑的滑稽性表演。黄翻绰、唐崇是唐代著名俳优,崔令钦的《教坊记》说他们一个?善僄弄?(黄翻绰),一个?善宣赞?(唐崇)。 根据现知史书记载,福建全省历史上最早演出百戏的是唐代莆田县。宋代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唐咸通元年(860年),福州玄沙山安国院宗一大师(835—908,法名师备,俗姓谢,闽县即今福州市人)?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来日师问小塘长老:‘咋日许多喧闹向什么处去也?’?当时百戏连演两天,次日,大师在看百戏演出时又笑着说:?今日更好笑!?这一条出于佛典史部的记载,是公元9世纪百戏在莆田民间盛行的确证。 还有,据《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记载:8世纪初,僧人千灵?辞六祖(慧能)入闽,六祖云:逢苦即住。至莆田苦竹山(九华山)住锡,山魈拒之;千灵曰:若能饮铁针,则吾去,不能饮,则吾饮,则若去;魈不能饮,自饮之,魈循去。遂于山西建苦竹院,所饮余铁针,封贮尚存。?这一条出于方志的记载,证实古代百戏项目之一的?吞针?幻术,至迟在8世纪初就已经在莆田

历史论文-莆田

莆田闹元宵 调查步骤:定位需求、需求来源、素材收集、素材加工、形成文字、讨论修改 调查目的:让莆田闹元宵的文化流传传播莆田闹元宵的文化节日气息 调查对象:莆田闹元宵的历史 调查灵感:家长老人对莆田人过元宵节的叙述与对莆田闹元宵的历史研究兴趣 调查方法:走访莆田向莆田人民询问闹元宵的民族活动、网络书籍查询莆田闹元宵的相关资料 参考资料:莆田文化网、“中国年”等 调查报告正文: 古时元宵节称上元节,在汉代始,皇城规定于每年这天夜上大放花灯,与民同乐。因正月又称元月,夜与宵同义,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称作元宵。不止是在唐竹枝词中《元宵》、《观灯》有相关词文描述到莆田闹元宵这一活动在唐盛行,在明代也有书仙游人郑纪写诗赞道:“最爱春光浮合月,好将福夜殿元宵。”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动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可谓是“十里不同风,一村

一习俗”。莆仙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莆田闹元宵的节目,来自民间,丰富多彩。有五彩缤纷的彩灯游行(大游灯),还有曲径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书画展览,也有雅俗共赏的诗谜竞猜;有“莆田一绝”的涵江区延宁社区延宁宫“叠蔗塔”(计划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有巧夺天工的“摆斋菜”……各乡镇村落都上演莆仙戏“大棚”、演木偶戏、游灯、踩高跷、放焰火、舞龙、戏狮等,几乎通宵达旦。 在莆仙地区,人们谈到元宵时,总离不开灯节的话题。游灯中各类彩灯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有龙灯、凤灯,有荷花灯、麒麟灯、月兔灯、鳌鱼灯,灯上绘有人物、故事、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楼阁等图案。游灯中,有走马灯、蜈蚣灯、彩蓝灯、菜头灯等。其中最为有趣历史的便是菜头灯,民间传说,菜头灯的出现始于宋代。在北宋年间,枫亭闹游灯,名扬京城,皇帝听说后,也为之动心,要亲自前往观灯。为迎圣驾,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盏精致的花灯,以供元宵灯会之用。当时,家居学士街的一位木雕老艺人也因制灯之事发愁,他气得拿起萝卜往地上狠狠一摔。这时,他忽然想起,我何不用白萝卜制作一盏灯?于是他立即把白萝卜精雕细刻成一朵花,再配些树叶,点上猪油,就成一盏晶莹如玉的花灯了。从此,这种用白萝卜制成的灯,便成宵

快学莆田话

快学莆田话 瞎马——吃饭 庵mui (二声)——稀饭 厚mui(三声)——干饭 蹋鞠——读书~~(踏读二声) 舞跟恩难豆~~靠KI~~!~~(有点难度,困难)(难读四声,豆读三声,KI读四声)这个准!跷席难---------笑死人 姨哑麦----小凳子(麦读一声) 晓醒__疯子,神经病(晓`醒均读二声) 哈邦----------下班(哈读二声) 姨哑----椅子 跨垫系---------看电视 静静不哈抖======》实在没办法(注:“静静,哈”读重音,“不。抖”读轻声。) 十在不哈抖======》实在没办法 系载不哈抖======》实在没办法 静静跨乃嘿————真的看不懂 少hing-------扫兴 薄良NIN---------没良心(NIN读一声) 阿爸------爸爸 妈妈------妈妈(妈妈都读一声) 阿码------奶奶 阿公-------爷爷 阿哩-------弟弟 阿丫---------哥哥 捞里骂--------老太婆(老太婆就是爱骂人,所以叫捞里骂) 捞里供--------老大爷 病过-----------苹果(农药太多了,所以叫病过) 离-------------梨(这词不吉利,所以是离) 查------------书(天天都要翻,所以叫查) 垫瓦----------电话 打应gi--------打印机 骚凑----------扫地(这个读音准) 果爱敌---------我爱你~~ 舞跟楠豆-------有点难度 靠气------困难 蹋鞠——读书 达罗---哪里 哦女--------鸭蛋 等秋达楼踏聊瞎马本踹跨拐鸟瓜躲甲楼塌居跨垫系------中秋哪里玩吃饭了没出来看月亮我在这里读书看电视 没连成----无耻

莆仙方言俗语

莆仙方言俗语 鸭卜管鹅。 [注]卜管:想要管。 [解]鸭子想要管束大白鹅。比喻小的要指挥大的,不自量力。 牛囝(亻不)别虎。 [注](1)牛囝:小牛、牛犊。(2)(亻不)别:不认识。 [解]比喻年轻人不知危险,无所畏惧。 牛囝勿曾桊鼻。 [注](1)牛囝:牛犊。(2)勿曾:方言字,“未曾”的合音。(3)桊鼻:穿鼻环。 [解]比喻年轻未经挫折,不晓得厉害。 半目睁,半目瞌。 [注]瞌:闭上眼睛。 [解]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义。比喻看到了但不想认真去计较、干涉。 龟笑团鱼无毛。 [注]团鱼:鳖。 [解]比喻缺少自知之明,五十步笑百步。 新粪池,好拉屎。 [注]粪池:厕所 [解]比喻抢先使用新工具,图新鲜。 乞食身,皇帝嘴。 [注]乞食:乞丐。 [解]出莆仙戏《丁花春》(后改编为《状元与乞丐》)。“乞食身,皇帝嘴”就是剧中讥讽当乞丐的阿毜的道白。比喻生活穷困的人却还要挑食。 酱虾起无浪。 [注](1)酱虾:海里一种很小的虾。(2)起:掀起。 [解]比喻小人物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庐鼠走铁钉店去讨食。 [注](1)庐鼠:老鼠。(2)走:跑。(3)讨:找。 [解]比喻讨生活选错了地方。

三斤半鸡母,复是惊老鹞。 [注](1)鸡母:母鸡。(2)复:还。(3)老鹞:老鹰。 [解]比喻外表虽硕大,但本质还是懦弱。 猛虎不敌地头蛇。 [解]古人有“恶龙不斗地头蛇”之谚,不知道怎么到莆仙却变成了虎蛇相配。喻指外地人再强大也斗不过当地势力。 猪母见糟笃醉。 [注](1)猪母:母猪。(2)笃:借音字,就。 [解]一看见某物就迷上了。多喻好色之徒。 庐鼠尾再揪亦无血。 [注](1)庐鼠:老鼠。(2)揪:借用字,扯、拉。 [解]比喻榨不出什么油水。 鸭母听雷公。 [注](1)鸭母:鸭子统称。(2)雷公:指雷声。 [解]比喻听不出所以然,一无所获。 乌贼死,嘴复卜硬。 [注]复卜:借音词,还要。 [解]比喻明摆的既成事实,还要狡辩。仙游说成“鸭母死嘴复卜硬”,喻意同。 鸡嘴捏做鸭嘴。 [解]比喻硬要歪曲事实。 鸡敖揣米。 [注](1):瘦:(2)敖:善于。(3)揣:装,此指吃。 [解]还有一句类似的贬义谚语为“狗会食屎”。讽喻瘦子还特别能吃。 猪母游四城门。 [注](1)猪母:母猪。(2)四城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 [解]谚语可能由“太子游四城门”讹变来。佛典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于19岁时骑白马游观东西南北四城门,遇见生、老、病、死四大苦难,乃心生厌离,于是毅然抛弃富贵与权势,出家追寻出苦之道。莆仙戏中有《太子游四门》名曲。比喻无所事事,四处游荡。 鸡母屎会做咧药。 [注](1)鸡母:母鸡。(2)咧:助词。 [解]比喻再没用的东西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莆田风俗文化

莆田风俗文化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莆田,,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中心,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的美称。有、、三大海湾。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立意)民俗文化: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只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莆田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袭。 白头春联 清军侵入福建时,莆田人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648年,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清兵第二次夺下的地方例要屠城示威。“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剃发令的威胁。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到了新年,清军强迫贴红联给“新朝贺岁”,否则死罪。按中国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因此人们不得已贴上红联,但巧妙地留出一段白联以示抗议。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一惨痛时刻就于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渐成习俗。 莆田闹元宵 莆田的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莆田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 莆田时,民间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不少人家带着“清明龟”和“卷”,以及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悼念。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清明节多逢下雨,百姓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 “清明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糖做成的,先将饭团或面粉加糖捏成一个个粉块,然后放入木刻的“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在主流与边缘间徘徊的文化矛盾_略论莆仙传统文化模式

收稿日期:2008-09-16 作者简介:王鸿(1974-),男,福建莆田人,现任中共莆田市秀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 在外地人尤其是本省人眼中,莆仙人是个极具个性又颇有争议的地域族群。这从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与莆仙人有关的俗语及称谓可以略窥一斑,如:“神仙难赚兴化钱”、“无兴不成镇”、“好女不嫁莆仙郎”以及“中国的犹太人”等等,可谓毁誉掺杂,但似乎贬多于褒。 从某种意义上说,莆仙人是福建人中一个具有明显双重性格的地域族群。其文化性格概括起来,主要具备以下6个特征:刚正诚直又中庸圆滑;敢闯敢拼又拘谨守旧;豪爽大度又促狭封闭;安土重迁又尚武冒险;团结协作又相互排斥;吃苦耐劳又投机取巧。这种文化性格的双重性,其深层原因是莆仙传统文化模式的特殊性。 一、传统文化模式下的莆仙人价值取向 莆仙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而是由多种文化融合构成的复合体。其成分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第一,古闽越族的文化遗存。莆仙古属闽越国领地,原住民为闽越族土著,崇拜蛇图腾,长期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第二,中原汉文化的传入。历史上中原汉民曾4次大规模入闽,其中相当一部分定居莆田,也带来了先进的以儒家为主的古中原汉文化。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宋代以后,随着东南沿海海外贸易的发展,阿拉伯、波斯及欧洲等海外文化相继东渐,对莆仙传统文化构成了一定冲击。第四,宗教文化的传播。除了古闽越族的原始信仰外,中原汉民带来的佛、道教(二者占主要地位)以及外来的伊斯兰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都在这里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还有自本土产生并向外传播的妈祖信仰和“三一教”信仰。第五,邻近地区文化的渗透。主要是与台湾和闽南泉州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上述文化结构中,除了古闽越族的遗存及外来文化成分,其他的如宗教文化(不包括宋以后的外来宗教)、邻近地区的文化等,基本上还是由中原汉文化派生、衍变出来的产物。所以说,“中原汉文化是其主体构成。”[1](P1) 在主流与边缘间徘徊的文化矛盾 ———略论莆仙传统文化模式 王 鸿摘要:文章指出莆仙人文化性格呈现出的双重性,是莆仙人区域群体意识和风尚、习俗长期积淀、交融的结果。文化思想上对儒家正统的迷恋、追求与地域处于边缘状态的矛盾,是导致莆仙人文化性格双重性的本质因素。 关键词:莆仙人;文化模式;价值取向;文化性格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9)07-0077-05

澳门歇后语总汇方言俗语大全完整珍藏版

澳门歇后语总汇-方言-俗语-大全完整珍藏版 001: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002:《三字经》倒着念----人性狗(苟) 003:坐着火箭登天----直线上升 004:嘴巴上挂笼嘴----吃不开 005:钻在水道眼里叹息-----低声下气 006:猪油倒进水缸里----昏(荤)啦 007:白玻璃瓶装清水----看透了 008:坐车不买票----白搭 009:作家的书包----里面大有文章 010:左脚穿着右脚鞋----错打错处来 011:祖坟上长棵酸枣树----尽出带刺子货 012: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013:罢鸡钻草垛-----顾头不顾尾 014:战场上用兵-----虚虚实实 015:做大衣柜不安拉手----抠门 016:总统府的客人----有来头 017:辗转没有轴----玩不转 018: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019:桌子上唱大戏-----摆布不开020: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021:重锤掉在钢板上----落地有声022:众人的马,公家的驴----谁爱骑谁骑023: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024:棕树的一生----任人千刀万剐025:自由市场的买卖----讨价还价026:摘到果子捧伤腿----得不偿失027:斋公吃羊肉----开洋(羊)荤028:专往肥肉上贴膘----势力眼029:拽着树叶打滴溜----险乎得很030:葬瓶里的骨灰----是不自由的鬼031:针眼里看天----一孔之见 032:竹子做篱笆----结缘(圆)033:喻巴狗舔脚跟----亲的不是地方034:浴室里的灯----模模糊糊 035: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036:野猪头做贡物----虚情假意037:玉石娃妹----宝贝蛋儿 038:终身当会计----一长期打算039:中药店的揩桌书----尝尽了甜酸苦辣040:珍珠没眼儿----瞎宝贝

莆田风俗文化

莆田,福建地级市,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立意) 民俗文化: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 年初二 游县是 等活动,系 各3 “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工成约三坟长的长方形粉块,在粉块当中压一条小线,然后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粉块中的小线会自然展开,形似书卷。有的人家还在“卷”上印制红花,寓意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清明节期间,莆田人上山扫墓,除以祭品对着墓碑“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新土,并放上一叠纸钱,用小石头压住,以示此墓的后裔已来祭扫。祭扫完毕,折下一枝松枝叶带回家,以示枝荣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另外,莆田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唱清明戏的习俗,所唱剧目多为人们所熟悉的莆仙戏《白蛇传》、《拾玉镯》、《人面桃花》等戏剧中有关清明故事的折子戏片断,用以烘托清明的独特气氛。 妈祖文化 妈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惟一的救苦救难的海神。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结婚习俗(用方言翻译)

象头句后梳前达xx头前 前梳后夫妻随老老 脚踏金肖物,越做越有 金肖物深深财发万金 仙椅后后有人让有人疼 赞十盘全 红团圆圆,新娘妇嫁人做夫人 橄榄生生,一结婚就生 线面,万寿无疆,xx 红枣,早生贵子 龙眼干,xx做大官 苹果,家庭做好好 梨,做事聊聊心 花生,博士研究生 上轿赞句 上轿变十八样,夫人奶奶了象象 赞轿脚,好达高 赞轿夫,好丈夫 赞轿底,早早做娘底 赞轿边,xx

赞轿后,夫妻随后后 赞轿顶,代代大发展 赞葫芦,葫芦双双层 夫妻幸福万万年 下轿赞句 新郎公开轿门,生子中状元 新郎牵新娘,家庭做有有 新娘妇牵厅前,金银珠宝xx来 拜堂 今日结婚好日子,亲戚朋友来xx 现在新娘妇花轿到,欢迎大家来放炮 大人小孩围去看,畏惧害羞用伞罩 新娘妇花轿到礼岳,大人小子跑去躲 灶里有火用水泼,以后合家xx 现在新娘妇花轿到门前,手提布花遮脸前想要新郎公跑去牵才肯满意到厅前 厅堂布置崭崭新 xx结婚姻 一拜天地xx,花开并蒂xx xxxx,下代xx传多多 xx二转,添丁添家尾

xx三下,新郎公亦早做爸爸 进房 脚踏新娘房喜葱葱 新娘妇遇到一个好xx 喊起四句齐喊好 新娘妇xx娶财宝 年头结婚年尾生 生了七男共八女 胜过唐朝xx仪 问候父母 xx父母大人亲,感谢父母xx 夫妻交拜心连心,相亲相爱进洞房交杯酒xx 一杯美酒xxxx夫妻两人结成婚 奴和xx吃美酒世代传出好xx 二杯美酒敬贤妻 好酒xx吃下北肚 三杯美酒实在xx 今生今世真有缘 四杯美酒齐来饮 百年好合心相印

五杯美酒满盈盈 美酒佳肴庆成婚 六杯美酒吃得意 同心努力齐生产 七杯美酒敬新人 糖果看烟大家分 八杯美酒重如山 情投意合精神爽 九杯美酒结同心 百年好合随到老 十杯美酒吃不醉 尊老爱幼xx名扬试比酒量谁高低咱是一对好夫妻 两人对面结成双 xxxx 美满姻缘今朝成 事业成功竹成林 君奴交杯xx饮 相亲相爱好感情 夫妻两人要和气 奴说这话xx记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 上海方言俗语汇集1、【扎台型】 上海人的“扎台型”說得好聽點是爭強好勝,說得不好聽點是自我感覺太好了。上海小市民芝麻大點的事兒也會搬出來在人前炫耀一番,如“阿拉上個月去泰國白相睞!伐要太開心哦!”“阿拉今朝穿的新褲子,靈口伐?嶄口伐?” 台型原本指表演藝術中的舞台造型,舊時有些藝人為突出、抬高自己的“台型”,出資收買觀眾為自己捧場,講作“扎台型”。而有些藝人演出不力或者失手,被台下喝倒彩就如戲台倒坍一樣可怕,所以“坍台”、“坍招勢”自然就是丟面子了。 解放前常有有錢有勢的戲迷票友,為了追捧自己心儀的角兒,不惜動用重金給足“台型”。據《中國戲曲志?上海卷》記載,1921年著名京劇演員余叔岩來滬參加賑災義演,同台獻藝的另有程硯秋,當時滬上程派戲迷為數眾多,他們除了贈送大量花籃、銀盾、緞幛、詩文以外,還覓得高約三尺的大銀瓶一對,並刻以上下款,插上大花枝,在程上場前,分置台口左右。余派戲迷見後,發誓要壓倒對方,便臨陣派人四處尋購更大更氣派的銀瓶,結果真搬來一對高過三尺的大銀瓶,並重新上光上色,于余氏上台之際將其置于台口,因高過前者數寸且嶄新,故更加白光耀眼,台下為之熱烈叫好,

可謂“台型扎足”。 不怕“坍招勢”的人一定不思進取,相反好“扎台型”的人一定上進心強,對于一座城市,這是一樣的道理。這兩年讓上海“扎台型”的事情很多,比如APEC會議,比如大師杯網球公開賽,2010年世博會……但是有些上海小市民“鮮咯咯”扎台型扎過了頭,未免就讓人反感了。很多外省人就抱怨上海人動不動洋洋得意說“阿拉上海怎麼怎麼好”,有一回幾位山東朋友來上海,遇到個上海司機,人很熱心,但是他們實在受不了司機那些個“扎台型”的話,一會兒“阿拉上海有東方明珠!你們有伐?”一會兒“阿拉上海有金茂!你們有口伐?”搞得幾個山東大漢一路上“胸悶”像“養媳婦”一樣抬不起頭。 2、【別苗頭】 凡是上海人都喜歡扎台型,大家的“台型”碰到一起,自然就要“別苗頭”了,尤其是上海女人。 “別苗頭”最初指農村莊稼漢比誰家的稻苗長得好,後來才漸漸變成了上海人“攀比”的代名詞。最近在上海舉行的什麼風尚大典,就是一個娛樂明星別苗頭的“莊稼地”,一個個明星得意洋洋從地毯上走走停停,供人品頭論足,仔細想來這些光鮮的姿態背後,卻也有著一點比試虛榮的農民意識。 女人之間攀比虛榮可不光是在“賣相”上,那些有知識

教你学莆田话

教你学莆田话 瞎马——吃饭 庵mui (二声)——稀饭 厚mui(三声)——干饭 蹋鞠——读书~~(踏读二声) 舞跟恩难豆~~靠KI~~!~~(有点难度,困难)(难读四声,豆读三声,KI读四声)这个准!跷席难---------笑死人 姨哑麦----小凳子(麦读一声) 晓醒__疯子,神经病(晓`醒均读二声) 哈邦----------下班(哈读二声) 姨哑----椅子 跨垫系---------看电视 静静不哈抖======》实在没办法(注:“静静,哈”读重音,“不。抖”读轻声。) 十在不哈抖======》实在没办法 系载不哈抖======》实在没办法 静静跨乃嘿————真的看不懂 果GE代GA拱~(我跟大家说) 少hing-------扫兴 薄良NIN---------没良心(NIN读一声) 阿爸------爸爸 妈妈------妈妈(妈妈都读一声) 阿码------奶奶 阿公-------爷爷 阿哩-------弟弟 阿丫---------哥哥 捞里骂--------老太婆(老太婆就是爱骂人,所以叫捞里骂) 捞里供--------老大爷 病过-----------苹果(农药太多了,所以叫病过) 离-------------梨(这词不吉利,所以是离) 查------------书(天天都要翻,所以叫查) 垫瓦----------电话 打应gi--------打印机 骚凑----------扫地(这个读音准) 果爱敌---------我爱你~~ 舞跟楠豆-------有点难度 靠气------困难 蹋鞠——读书 达罗---哪里 哦女--------鸭蛋 秋GI(阴平第一声)----手机 雕啊---------多少 当你看见一PLMM时想和他联系你可以说:秋GI雕啊-----手机多少 仅----钱 角----借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 上海话最新流行语粢饭糕: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 月抛型:隐形眼镜一种,又指每个月要换个恋爱对象的人。 排骨美女:以瘦为美的女性。 黑暗料理:路边食摊。 Old three old four:老三老四。 根号3:尚嫌矮的男青年。 跟包:跟在后面拎包。 跌停板:运气差到极点;绝对不受异性青睐。 死机:一时呆住了,反应不过来。 本草纲目:又笨又吵又戆又木。 奥特曼:落伍的人(outman)。 小花:花痴。 免提听筒:经常自言自语,没人爱听。 上海特有词汇 猪头三和寿头,洋盘和冲头,轧台型和出风头,大兴和大卡,赤佬、掼浪头、狗皮倒灶、扒分、吃生活,差头。 具体如下: 外加:而且;另外 撮几:吃饭

雷响哗西:打雷闪电 白相罐:玩具 行尽行是:非常多 熬少:赶快;抓紧 贼特兮兮:轻佻;不正经 闷特:吃瘪;没话说 架梁:眼镜 戳气:讨厌;烦人 洋盘:外行 辣手:厉害;特别麻烦 老派/黑猫:警察;条子 派派:堂堂;怎么说也算是... 弄松:捉弄 热昏:头脑发热或发晕,一时冲动 缺西:傻瓜 腻惺:恶心 寿头:吃了亏的傻瓜 敲边:托 小赤佬/小棺材:市井对小孩子的俗称;骂(年轻)人的话夜壶蛋:胡混、搅局、混水摸鱼 敲煤饼:嫖娼 轧姘头:婚外恋,红杏出墙

装无样:装傻 人来疯:过度兴奋下的装疯卖傻 触霉头:时运不济;倒霉 头皮矫:刺头;不服软 豁翎子:暗示 骂山门:骂街 饭泡粥:废话太多 洋泾浜:不标准的外文 拿母温:蝌蚪;后延伸为指旧时在上海的外国工厂内的监工内插袋:原指上衣内侧口袋,引申为通过关系做到一般做不到的事 脑力衰:形容脑子有问题 横竖横:豁出去了 捉扳头:找茬 敲竹杠:敲诈 立壁角:罚站 轧闹猛:凑热闹 拎勿清:看不清形势、搞不清状况 戆棺材(或戆大):傻瓜 吾册那:受挫折后发出的语气词。 吃家生:吃大亏,倒大霉或被硬物撞到 掼浪头:穷摆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