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论文导读::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兼语式的类别。兼语式与相关句式的比较。论文关键词:兼语式,概说,类别,相关句式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特点是一个动宾结构套在一个主谓结构上。两个谓语不连系同一主语。(吕叔湘,1979)

所谓的“兼语式”用符号可以表示为:(S)V1N V2。其中,S表示动词可能存在的主语,外加括号表示可有可无,V1表示动词,V2表示谓语,N表示V1和V2之间的那个名词性成分。各成分的语法关系是N 是V1的宾语;N 是V2 的主语;V2是N的谓语,不是其他成分。一、兼语式研究概况

汉语语言学界明确地对兼语结构进行的研究已经很多相关句式,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这种研究经历了由提出到论争,最后趋向统一的过程。第一阶段:兼语式命名及其定义

兼语式问题由来已久。最早是由王力(1955)提出的“递系式”,并将其定义为:“凡句中包含两次连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丁声树(1963)首次使用“兼语式”:“兼语式的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吕叔湘(1979)称为“递谓式”。名称虽然不同,但基本精神是想同的,都存在一个名词性成分既是前边动词的宾语或表位,又是后边成分的主语。后来才逐渐采用“兼语式”这个名称。即便是语法学家把它看作独立的句式,他们对其范畴的界定也不尽相投。主要有两类观点:“肯定说”和“否定说”。

㈠“肯定说”:在兼语式这一特殊句式被提出来之后,承认兼语式的存在的代表人物有: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1955),他们将兼语式的第一动词限定在致动意义这一范围内论文提纲怎么写。陈建民《记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法问题》(1960)从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分析兼语式。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1982)认为兼语式符合切分三原则,承认兼语式的存在。邢欣《论兼语式的生层结构》(1984)借用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深入这类结构的深层结构中去,认为兼语式是站得住的。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1980)着重分析了兼语句式的主要句法成分及于相关句式如宾语分句、紧缩句的不同之处。

㈡“否定说”:如:史存直《论递系式和兼语式》(1954)提出质疑,认为一个句子不能有两个叙述,这类句子大都为主谓补结构(少数为连环句)。李临定、范方莲《语法研究应该依据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1961)中认为“所谓兼语,它或者是前边动词的定语,或者只是后面词语的主语,不能一身二任。”萧璋《论连动式和兼语式》(1956)应该将兼语式和连动式划到主从词组和复句中去。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1977)也持有相同观点。张礼训《从层次分析作业方法的要求看兼语结构分析上的矛盾》(1977)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建议用“谓词性结构的连用”来取代兼语结构。朱德熙《语法讲义》中把“兼语式”和“连动式”并未一类相关句式,叫做“连谓结构”。

第二阶段:随着语言学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及应用,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吴竞存、侯学超(1982)以结构、功能、

意义三原则为依据,对兼语式进行层次分析。徐烈炯《话题的结构与功能》(1988)认为兼语式中存在次次话题--即兼语后加上提顿词。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2003)在Chomsky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运用相关理论对现代汉语兼语式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进行了探讨。杨大然《最简方案框架下的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2004)以Chomsky 《超越解释充分性能》(2001b)为背景,同时引入Martin的“时态假说”理论,对句法结构上呈现“NP1+VP1+NP2+XP”,谓语动词VP1的词汇意义带有[+致使]特征的兼语句的研究和探索。邢欣《论现代汉语兼语句》(2004)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功能语法理论总结出兼语式的框架结构特点。

二、兼语式的类别

关于兼语式的类别,语法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主要有:

㈠王力《中国语法理论》(1955)把这类句式分为三类:⑴目的位为主语;⑴表位为主语;⑴谓语为主语。

㈡从整体句型的形式上的特点来分类:陈建民(1960)将兼语式分为四类:⑴动·名·动;⑴动·名·形;⑴动·名·主谓;⑴动·名·名。吴竞存、侯学超(1982)认为还有第五种:动·名·数量结构。

㈢根据兼语式中第一个谓语动词的概括意义所进行的分类: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1955)认为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有致使的意义。丁声树等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将作谓语的动词1分三小类:⑴ “使、教、让、请、召集”等;⑴ “有”或“没有”;⑴次动词“被”。吕叔湘(1980)根据充当主要动词的语类不同分三类:

⑴含有使令意思的及物动词;⑴表示赞许或责怪的及物动词;⑴表示给予的及物动词。杨大然(2004)根据谓语动词的使令度由弱到强分:⑴隐性使令动词,包括买、收等动词;⑴使包括强迫、命令、鼓舞以及邀请类;⑴选举、命令类,;⑴单纯致使动词。

㈣兼语式的其他特殊类别

“V给”类兼语式也是特殊的兼语式。龚千炎?队伞癡给”引起的兼语式及其变化》(1983)把动词“V给”构成的“V1 给N1 N2 V2”格式看作兼语式。如:“我送给小孩一本书读”。周国光《现代汉语的双兼语句》(1983)把这些句式叫做“双宾兼语句”。林太安《“有”字兼语式初探》把由“有”字兼语词组作谓语的句子称为“有”字兼语式。龚千炎《论“把”字兼语句》(1988)根据“把”后面宾语的那个动词的控制能力,将这一兼语句分为隐性“把”字兼语句和显性“把”字兼语句论文提纲怎么写。其各自又分为若干小类。

三、兼语式与相关句式的比较

对于兼语式,一些学者通过与相关句式的变换来加以分析研究。与兼语式有变换关系的典型句式有:“把”字句等。任朝阳《兼语句变换为“把”字句的语法、语义限制》(2006)一文中指出:“兼语句和“把”字句都能表达致使义,这是它们可以互换的内在语义机制。”兼语式与小句作宾句、双宾句从外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结构形式和语义的相互关系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也有从不同语言中相似的句式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如宋丰存《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2003)这两类句式结构都表述“使其

他的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在共同的认知基础上对两类句式的语法结构及逻辑语义关系进行共时对比,深入分析了两类句式的共性及产生的差异。邢欣《时态限制词在区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语式与小句做宾语句的区别为例》(2004)从时态限制词来区分不同的句型,认为:“兼语式的V2是非时态小句,不能加时态限制词;而小句作宾语句里的小句是时态句,可以加时态限制词。”

四、兼语式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经历了长期的争论之后相关句式,兼语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对这一句式的研究还有些不足之处:首先,兼语式内涵仍旧不太明确。存在各种不同的兼语形式,如:单兼语式、双兼语式、带“得、把、有”的兼语式等。对兼语式包含的语法现象分析仍不全面。其次,对相关句式在实际交流中语用功能研究不足,只见限于表面形式和语义的比较分析,不利于句式的教学研究。

我们觉得要从现代汉语的整个句型系统去考虑,确定它们的恰当地位。尽可能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分析,发现这类现象的种种特点。同时兼语式问题还牵涉到许多相关句式的研究,如小句做宾语句、双宾句等。因此,对这类现象的探讨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上海:中华书局,1957.[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57.[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徐烈炯.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