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学重要实验设计课件

北京大学心理学重要实验设计课件
北京大学心理学重要实验设计课件

第一讲导论:心理实验研究的哲学基础

一、笛卡尔(1596-1650)和艾宾浩斯(1850-1909)

1.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我思故我在”,我的全部本性在于思维作用,认识外界事物必须靠心灵。心灵与形体彼此独立。

“身心交感论”:除了天赋观念、意志以及思维仍由心灵认识外,感觉、爱、恨、恐惧等是这一相互作用的结果。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的控制上。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词语学习的实验材料──如“DIQ”、“KOP”等。采用这些材料可以达到几个目的:(1) 控制难易度;(2) 控制熟悉度;(3) 控制单元间的联结强度。(4)使用德文字母组合了约2300个无意义音节,解决了词语材料可能重复的问题。

采用序列学习法:把学习材料的各个单元项目排成序列,形成一个词单,在学习时,每个项目都按词单中固定的顺序依次一一呈现给被试,词单呈现完毕,被试开始回忆每个单元项目及其序列位置。例如,第一单元项目是“DIQ”,第二个是“VIF”,中间的记不清了,最后一个项目是“KOP”,如此等等。如果被试不能正确回忆所有的单元项目,或达到预期的学习标准,就必须继续接受另一次学习回忆期,如此等等,直到被试达到预定的学习标准。

以节省百分数为因变量,研究了间隔时间与遗忘的关系,采用了6个不同水平的学习和回忆的间隔时间: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以及31天。

结论:开始一段时间遗忘较快,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遗忘速度减慢。

二、科学研究的实证原则:为什么艾宾浩斯的研究富有生命力?

1.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Karl R. Popper):可证伪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科学的研究程序:问题假设→实验研究→理论→新的假设……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直觉)

2.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科学的心理学旨在寻找心理行为过程的规律,揭示心理行为过程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三、为什么要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或人的心理)十分复杂

2.心理学存在着分裂的可能性?既有“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又有“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3.到目前为止,心理学之所以尚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能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体系,其根本原因何在?

按照库恩(T. S. Kuhn) 的所谓“范式”(Paradigm) 理论,目前的心理学仍处于尚未成熟的前范式阶段,还不是一门规范科学(normal science)。一个处于前范式阶段的学科要成为一门规范科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将是一不可缺少的过程。

4.在心理学尚无统一范式的情况下,研究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已成为资料获取的准确性、丰富性以及资料概括和提炼的直接制约因素。

四、心理研究的多种途径(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

解释学(或释义学、诠释学)方法:通过对心理现象的解释来达到对隐藏在心理现象背后的意义的理解(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例如,访谈法。

现象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描述,即面向现实中的事物本身(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二者均强调从精神的和社会文化方面研究人的心理。例如,观察法。

实证方法:强调心理研究的客观性,它要尽可能排除影响研究对象的任何主观因素

问卷法:一种相关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探讨变量间的相关,用于预测和估计

测验法:

实验法(狭义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揭示心理行为过程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现场实验研究(准实验法)

第二讲如何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一、心理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变量:在质或量上能产生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刺激变量

反应变量

机体变量

建立这些变量间的关系,最好是因果关系

Y = f(X1, X2, ……, Xn)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但是,除了自变量之外,还会有其它许多因素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都可称为有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变量都可称为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在有关变量中,实验者拟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不打算研究的那些有关变量称为额外的有关变量(extraneous relevant variable),简称为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由于实验中必须要控制这些额外变量,故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

因变量

因变量的信度:同一刺激情况下的变异程度

因变量的效度:能否真正测到因变量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下的变化程度

采用公认的因变量

避免ceiling effect与floor effect

采用多项测量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采用测量它的操作程序来测量

二、如何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穆勒五法

1843年,英国哲学家穆勒(John S. Mill, 1806-1873) 在其名著《逻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探求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为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心理行为过程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般方法论基础。

契合法

若A,B,C→a,b,c

A,B,D→a,b,d

A,C,E→a,c,e

A是a的因

差异法(使用对照组)

若A,B,C→a,b,c

B,C→b,c

A是a的因

契合差异并用法

若A,B,C→a,b,c

A,D,E→a,d,e

A,F,G→a,f,g

B,M,N→b,m,n

D,O,P→d,o,p

F,Q,R→f,q,r

A是a的因

共变法(当有些现象无法消除从而不能使用对照组时)

A1,B,C→a1,b,c

A2,B,C→a2,b,c

A3,B,C→a3,b,c

结论:A是a的因

剩余法

A,B,C,D是a,b,c,d的因,而A是a的因,B是b的因,C是c的因,则D是d的因

上述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应用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心理变量能否进行正确有效的分离

一个例子:Waugh和Norman关于短时记忆遗忘的研究

三、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将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消除;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同一主试、同一时间、同一仪器等;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特点相等(独立组设计);

(4)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综合平衡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重复处理设计所产生的顺序效应);

(5)随机化法:随机抽样并把样本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让刺激随机呈现等(已知有额外作用但不适于上述方法;无法确定起作用的额外变量来源);

(6)统计控制法:由于条件限制不能采用上述方法时,可在实验后采用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来控制额外变量。

四、心理实验中主试与被试的关系

指导语

主试的期待:实验者效应(Rosenthal, 1966) ,主试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其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被试的动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由于被试对实验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研究的自变量发生混淆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双盲控制

五、心理实验研究的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以内部效度为基础,没有一定的内部效度,永远不会有外部效度。

第三讲心理研究的程序

一、发现问题,陈述问题,形成假说

生活事件观察、文献阅读

Psychological Abstracts、PsychInfo

1. Cognitive Psychology

2.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Intelligence

4.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6.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7. Memory & Cognition

8.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9. Psychological Review

10. American Psychologist

11.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4. 心理学报

15. 心理科学进展

16. 心理科学

以假说的形式陈述问题。如果,那么。

假说如何形成?长期的思索、意外的发现、直觉与灵感

好的假说的特点:可验证性、简洁性、概括性

举例:“勤奋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其中,勤奋应该作具体定义,学习次数或学习时数。

二、确定研究类型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下观察、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Lorenz观察动物攻击行为、印记行为等,珍尼古多尔在原始森林观察黑猩猩行为;

调查研究

档案研究

准实验研究:不能以随机方式分配被试,只能根据已经形成的群体推论因果关系

社会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等

实验研究:随机抽样选择被试、操纵自变量,可减少误差,对实验研究的许多批评源于对实验研究本质的不甚了解。

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预备实验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陈述假说

2.界定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选择仪器

4.确定实验方案:选定何种实验设计

5.选择和分配被试:

界定总体和样本:所有可能参与研究的个体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实验受试者,为样本。样本应有代表性

取样:随机取样和分层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以获取等组被试;随机会产生波动,但仍是最好的方法。

6.数据采集与处理:计划、指导语、时间安排等

数据类型:

比例型数据:身高、体重、反应时间等,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可加减乘除

等距型数据:温度、智商、能力大小等,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

等级型(顺序型)数据:喜好程度等,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加减乘除

类别型数据: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加减乘除

数据处理:合理正确的统计方法极为重要,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

7.得出结论,检验假说

8.撰写研究报告

题目摘要正文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

第四讲随机组设计

一、双随机组设计

1.一个例子:维生素C对感冒的作用

从总体中抽取60名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服用维生素C

控制组:服用同样形状的淀粉颗粒

观察今后6个月内患感冒的次数

设计关键:实验前必须确定两组在各方面相等(包括要记录的因变量)

2.如何达到等组?

相对大的样本;随计化原则:随机抽样、随机分组

若为小样本,两组被试各方面容易波动,较难“相等”

大样本更容易减少两组之间的差异,但仍可能由于随机波动出现不等组。

另一例子:RNA是否与记忆有关?

3.统计分析

虚无假设:两组因变量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无差异;

计算平均数

计算t值。t值反映两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程度,若差异很小(即不显著),则差异是由于随机波动而产生的,反之则是实验处理导致的;

计算自由度:df = n1 + n2– 2;

若t(13) = 4.48 > 4.22 (此时α=0.001),可得出结论P<0.001,其含义是:两组之间的差异1000次中999次由实验处理导致,没有差异的可能性只有1次,由此而拒绝虚无假设。

P值的设定与实际要求有关,如要求高度安全,可设定得更保守(P值更小)。一般情况下设定为0.05就够了。

被试数量应该多大?每组30人以上可算大样本,足以达到要求。

4.讨论:如何使两组有效区分开?

尽可能选择同质被试;实验程序严格标准化;减少测量误差

二、多随机组设计

1.单因素多水平实验设计

自变量水平越多,评估它对因变量影响的准确度就越高。多随机组显然优于两随机组

不同水平的差别尽可能大一些

如gifted, Learning disability, normal 三组儿童的数学能力比较。

2.统计分析

为什么做两两t-test并不合理?

假定自变量设为3个水平,若显著性水平α=0.05,则正确作出推翻虚无假设的概率为95%,所有3次t-test都正确的概率为0.953,至少有一个t-test结论不正确的概率为1-0.953,增加了拒绝虚无假设的可能性。

改进方法:提高拒绝虚无假设的标准,对于本研究,修正后的α=0.05/3才等于单个t-test中α=0.05的情况。

Bonferroni test

虚无假设:不同组间因变量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无差异

计算总平方和SS T、组间平方和SS B、组内平方和SS w

计算自由度:

df T = N – 1

df B = 组数– 1

df W = N –组数= df T–df B

计算均方

组间均方MS B = SS B / df B

组内均方MS W = SS W / df W

计算F值:F = MS B /MS W

F =(组均差的估价值+误差的估价值)/误差的估价值

若F =1,则不存在实验处理效应,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无影响。若F显著,表示各组总体平均数间存在差异,仅表示至少有一对平均数间存在差异,要进一步明白此点可进行多重配对比较。

第五讲相关实验设计

一、相关研究

当无法控制自变量的变化时,可采用相关研究,它通过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衡量变量之间的联系。

1.相关研究的应用领域

变量之间的联系(如身高与体重、人口数量与教育程度)

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2.正相关、零相关、负相关

3.偏相关(部分相关)

4.相关研究的意义:预测功能

二、双匹配组实验设计

1.目的与意义:对于随机组设计,随机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为了达到实验前的两组相等的状态,可使用匹配组设计。

举例:性别对记忆是否有影响?以智力作为匹配变量

2.匹配变量的选择:(1)匹配变量应与因变量有较高的相关,相关程度越高,匹配或等组的可能性越大;(2)将因变量作为匹配变量,但可能产生顺序效应。

3.统计分析(paired t-test)

虚无假设:两组因变量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无差异;

计算平均数

计算t值(相关样本的t值)。t值反映两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程度,若差异很小(即不显著),则差异是由于随机波动而产生的,反之则是实验处理导致的;

计算自由度:df = n– 1(n:配对数);

4.讨论:采用随机组设计还是匹配组设计?

随机分配并不一定随机;

匹配设计应保证匹配变量与因变量的高相关,否则会对研究造成损害;

不合适的匹配设计降低了能检出两组存在差异的程度;

故,若找不到合适的匹配变量,则应采用随机组设计。

三、重复处理设计

1.二次重复处理设计

paired t-test

2.多次重复处理设计

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随机或抵消平衡法

虚无假设:不同组间因变量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无差异

计算总平方和SS T、被试间平方和SS B、被试内平方和SS w

SS T = SS B + SS w

SS w = 处理间平方和+ 误差平方和

由于进一步将被试内变异分解出了处理间平方和与误差平方和,从而大大降低了MSE,从而提高了能检出处理效应的程度。

比较:随机组设计

总平方和SS T = 组间平方和SS B + 组内平方和SS w

组内平方和SS w = 误差平方和

在检出存在总体显著差异后,如有必要,仍需做多重比较。

3.重复处理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经济利用被试;节约实验时间;减少实验误差

缺点:容易产生顺序效应

存在这种可能:对于同一问题,重复处理设计与组间设计可能产生相互矛盾的结果。

第六讲因子设计

一、几个例子

研究者甲: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大

研究者乙: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

研究者丙:年龄对记忆能力有很大影响

研究者丁:年龄对记忆能力的影响不如常说的那么大

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因兴趣的不同而有差异。

不同年龄人群的记忆能力差异可能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参对人体的滋补作用在有无胡萝卜的情况下是否有不同?

二、几个概念

因子

因子变化的水平

各水平的结合(组数、单元数、处理单元等)

主效应: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程度

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由于其它自变量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则这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三、统计分析

虚无假设

因子A的处理效应为零

因子B的处理效应为零

A、B两因子的交互作用为零

总平方和SS T的分解

SS T = SS处理间(组间平方和)+ SS处理内(组内平方和)

SS处理间= SS A + SS B + SS AB

自由度分析:设因子A有p个水平,因子B有q个水平,每个处理单元有n个被试,则

变异源自由度

A p-1

B q-1

A、B交互作用(p-1)(q-1)

单元内误差pq(n-1)

总计npq-1

计算均方

MS A = SS A / df A

MS B = SS B / df B

MS AB = SS AB / df AB

MS E = MS W = SS W / df W

计算因子效应(F值)

F A = MS A /MS E

F B = MS B /MS E

F AB = MS AB/MS E

四、交互作用的意义

人的心理行为通常由多种变量的交互作用所控制,仅研究一个变量的影响是十分简单的。例如一些简单的判断:“某人很聪明,在校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除智力高低外,其他因素如兴趣、动机等都影响学习成绩。

五、因子设计的价值

可获取较多信息,增强研究结果的概括力

经济

六、因子设计的类型

2×2

2×3

3×3

2×2×2

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完全重复实验设计

混合实验设计

七、总结:选择何种实验设计?

好的实验设计所具有的特点:

1.能回答要研究的问题;

2.通过同一批被试能给出较多信息;

3.可重复性强(较高的实验内部效度);

4.结论的概括性高(较高的实验外部效度);

5.经济可行

总体来看,不同的实验设计彼此间无绝对优劣之分,选择什么研究依赖于研究的问题和条件。但在一定情况下,存在一个最合适的实验设计。

第七讲准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设计的含义与应用领域

未能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实验设计,主要是,并未按随机的方法将被试分配到各实验组。

但任何实验设计都不可能达到绝对严格。即使最完善的实验设计,也可能得到错误结论,例如拒绝了一个不应该拒绝的虚无假设。

在无法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控制一部分额外变量寻求结论,此即准实验设计。如现场实验研究。

准实验设计采用的符号系统

X:实验处理;

O:对行为的观测,O1、O2、……代表观测次数

二、准实验设计类型

1.单组后测设计

X O

分析:总体上难以解释的设计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O1 X O2

Paired t-test

缺点:缺乏适当的对照组

可能存在霍桑效应或安慰剂效应:例如对新教学方法的期望会自动产生好的结果;

可能存在练习效应

结论:总体上难以解释的设计

3.不等同比较组设计

3.1 不等同比较组后测设计

X O

O

两组非随机分类,故只能看作比较组,非控制组,很难说明因果关系。

分析:将两组之间因变量(观测结果)的差异归于处理作用的可靠性仍很低,仍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仍属于“总体上难以解释的设计”。

一种改进的设计:

X4 O

X3 X2 X1 O O O O

例子:辅导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t-test

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更大了

3.2 不等同比较组前测后测设计

O1 X O2

O1 O2

可能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准实验设计

可先对每一组的前后观测值进行paired t-test,然后对两组之间的前后观测的差值作独立t-test。缺点:由于不是随机分配各组,仍无法排除各种额外因素的影响。

4.中断时间序列设计(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O1 O2 O3 O4 O5 X O6 O7 O8 O9 O10

适用于无法找到控制组的情形;可能存在霍桑效应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O1 O2 O3 O4 O5 X O6 O7 O8 O9 O10

O1 O2 O3 O4 O5 O6 O7 O8 O9 O10

例子:推行改革,先试点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问题:

观测变量变化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或难以观察到;

统计分析复杂;

数据采集不容易。

总体评价:

严格地说,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等同比较组后测设计没有控制任何变量,是一种自然描述,属于“非实验设计”,不是准实验设计。

第八讲小样本实验设计

一、大样本研究范式与小样本研究范式

1.大样本研究范式特点

随机化抽样、实验控制、统计程序的大量运用

但不适于临床心理研究、不易追踪测量和深入分析

2.小样本研究范式

组平均数仅是一抽象的数值,不能代表组内任何一个个体的实际状况

早期的研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斯金纳的研究、电生理研究

适宜研究的领域:临床研究(个案研究)、行为治疗、药物评估

二、小样本研究的程序

1.建立基线:确定研究对象的反应基线

基线:实验处理前因变量的变化水平,理想的基线是“稳定的”,即无明显变化趋向,随机起伏。2.施加自变量,观察记录因变量的变化,直到因变量变化再次稳定

3.撤除自变量,继续监测因变量的变化

若因变量变化回复到原来水平,可认为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

误差及其控制:被试间个体差异、实验过程的误差

小样本研究通常只有第2种误差来源,控制办法:消除、恒定(同一程序、主试、时间、地点、仪器等)

因变量的选择需考虑:客观性、重复性、敏感性

三、小样本研究类型

1.A—B—A设计

白鼠按压杆杠实验:禁食与行为反应

2.A—B—A—B设计(用于临床治疗、行为矫正等领域)

在A—B—A后再施加自变量,观察能否产生预期的变化

3.A—B—A—C—A设计

施加不同自变量

4.A—B1—A—B2—A设计

同一自变量施以不同水平

以上设计的前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是暂时的、可逆的。若撤除自变量后因变量的变化无法恢复到基线水平,则有两种可能:自变量的作用并非暂时;自变量的作用未明确证实,可能有其它额外因素影响。

讨论:A—B设计的缺陷

5.A—B多基线设计(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6.A—B多反应设计(multiple response design)

四、小样本设计优缺点

内部效度极高、外部效度低、费时、易出现顺序效应

第九讲反应时间与心理过程的分离

反应时间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反应潜伏期。包括感觉器官与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与传出、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唐德斯(F. C. Donders, 1818-1889) 对反应时间(RT, reaction time)的研究

1868年发表论文“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生理时间”

从行为水平观测并分析人的心理过程,唐德斯对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作了区分。

A反应(简单反应),要求被试觉察到一个灯光刺激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所测到的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记录为RT a;

B反应(选择反应):在复杂反应的实验中,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灯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后立即用左手按键作出反应,所测到的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记录为RT b;

C反应(辨别反应):另一种复杂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灯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则不作出反应,所测到的反应时称为辨别反应时,记录为RT c。

唐德斯认为,一个复杂反应只是在一个简单反应上加一些别的动作,这些动作所需的时间可用反应的全部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所需的时间求得。

由此可以推出,RT b > RT c > RT a,RT a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RT c在简单反应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刺激的辨别时间,因此RT c-RT a为辨别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RT b则在简单反应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刺激的辨别时间以及对反应作出选择的时间,因此RT b-RT c为选择过程时间。

该方法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故称为反应时间的相减法(subtractive method),但是反过来看,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这一减法逻辑在理论上有相当的合理性,在实验心理学中一直占有很高地位,后来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人脑功能时所采用的减法实验设计,正是在唐德斯的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作者:————————————————————————————————日期: 2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 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 (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电视的普及把绝对剥夺转化为相对剥夺)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观察学习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亲身体验其好处时,通过对别人表现 了攻击行为而未收到惩罚的观察,也会习得攻击行为。(自我控制、方式)。班 都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榜样的影响。 班都拉指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否真的发 起攻击,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a)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侮辱、拥挤)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b)唤醒唤醒状态会强化情绪 c)攻击线索如枪支 d)媒体的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针对女性的攻击;电视对行为的影响(用相 关研究的结论来间接推论因果关系、“潜变量”),观看暴力会导致攻击增加, 原因有三:唤醒状态、降低抑制、激活与暴力相关联的想法、引起模仿。电视 对思想的影响;电子游戏的影响。 e)群体影响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景能增强攻击反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2011-03-16 11:59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1、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2、课程架构简析 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途放弃的;但也不少一次考六门、七门、八门全过关的,一次过四门、五门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北京大学的心理学自考,到底难不难呢? 我的基础也不算好,没上完初中,专本科同时报考,三年里考完专科,本科还有五门。因为要挣钱养肠子,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没听过几次课,专科段是全自学的,第一次报考心理统计,我问一个北大讲实验心理的老师,她听我一说情况还自学心理统计,轻轻的摇头,意思是不可能靠自己学习考得过。看心理统计是很痛苦,不过我一次考过,八十八分不算太高,也是目前考得最高分了。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你想考过和想不想考好,并不在课有多难,关键还是在自己。老师讲不讲,只要你真想考过你就会去找你自己的方法。我也有重考的,不过我觉得是自己没学好的事,不关课程难不难和有没有听老师课的关系。所以,你要听了老师的课,别人考过,你考不过,至少自身的关系还是大一些。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总之是比较麻烦的。 做为公共的知识点,你想到了什么? 至少可以发现,公共的东西你学一次可以重复使用,第一次理解好学透,以后遇到了复习下就可以了,如果这一点你认为说得不对,那你真不适合参加这学习。 当你发现并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在自考的路上给自己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也减少了不少的负担。这些你也不一定非要认同,因为规律和方法的发现确实不能完全的为简便快速的学习和应考打下通往必然成功的基础。 对课程的设置架构和相互关系有一些基础的了解,我们再来看一下学习的过程。 学习这回事我也不觉得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必要的努力还是需要的。 如果你去听辅导班的课程,我觉得对于应考来说,虽然不能说像婴儿吃奶那么容易,至少和你搬张课桌的难度不会大多少,前提是你真的认真的听了,事后学习了,考前复习了。

北大 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 考试题

理教 207 208 考试题型说明 一、概念理解(每题3分,共18分) 答题要求:对所给出的概念加以解释,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如:归因:是指…………的过程,例如,……….就是归因。 二、简述题(每题6分,共24分) 什么是团体极化?它为什么会产生?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四、案例题分析题(16分) 给一段材料:刘力是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多烦心的事情,……………………..。 要求:用1-2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案例中的现象加以解释,限500字以内。 五、问卷设计题(18分) 富士康跳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争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请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编制一个简单的可以测量生命意义的量表,要求至少15个项目,并以该量表测量的概念为自变量,自己设定一个因变量,设计一个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理解题,解释名词并给出一个例子(3分*6) 1、归因 2、现场研究 3、偏见 4、情绪性寂寞 5、去个体化 6、改变型领导者 二、简述题(6分*4) 1、如何用“世界体系理论”思路看待华夏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要提出一个要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应该考虑什么? 3、社会生物学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4、什么事团体极化?并解释它是怎么产生的 三、论述题(10分*3) 1、谈谈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影响 2、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3、品味电影《浪潮》,并从团体规范角度谈谈极权的形成 四、貌似是情景题@@(10分) 某大学生面临毕业,但接连遭遇相恋几年的女友抛弃和美国大学的拒绝,他十分痛苦,甚 至想到轻生,但这是老师和同学都比以往更关心他,他渐渐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 用一个或两个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这个情境。 五、问卷设计(18分) 由富士康事件引出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针对 人生意义设计包含至少15个项目的量表,并对维度和评价尺度进行简要评价。

北京大学张智勇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提供者:s9076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张智勇 2000年9月 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 01.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2.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03.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04. 范式,是科学界广泛用来了解经验领域的一种宽泛系统的理论假设。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心理学的观点和范式一样,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05. 20世纪初,第一个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起源于德国,兴起于美国。起代表人物是 E. B. Titchener(1867-1927)。W. James(1842-1910)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心理学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受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功能主义则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有关。 06. J. B. Watson代表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B. F. Skinner指出,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习得反应,行为因其后果而得到选择。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必须用实验室实验获得资料。 07. 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08. 认知观点关注人们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加工指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认知观点将心理比作配有软件的电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09. 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获取数据的方式来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个案研究、调查、实验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可偏颇。 02. 良好的心理学研究一般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理论框架(理论和假设)、标准化过程(混淆变量、控制组、单盲和双盲研究)、普遍性(取样代表性)、客观可观察(信度和效度)。 03. 理论,是组织和解释观察的系统方式,它包括一系列有关各种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假设,是一种尝试的信念或有根据的推测,目的在于预测或解释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指随情境和个体而变化的现象。变量分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两种。 04. 实验研究要经历一系列步骤:提出假设、使变量操作化、指定标准的程序、选择被试、检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得出结论。操作化,指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由某种行动或操作所界定的具体变量。 05. 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改变情境的某些方面,检验这种操作对被试反应方式的影响,以评定因果关系。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为检测操作效果而观察测量的被试反应即为因变量。 06. 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淆的变量。 07. 控制组,不接受实验的操作,代而经历一个中性的条件。研究者常常进行“盲研究”,即被试不知道

北京大学心理学重要实验设计课件

第一讲导论:心理实验研究的哲学基础 一、笛卡尔(1596-1650)和艾宾浩斯(1850-1909) 1.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我思故我在”,我的全部本性在于思维作用,认识外界事物必须靠心灵。心灵与形体彼此独立。 “身心交感论”:除了天赋观念、意志以及思维仍由心灵认识外,感觉、爱、恨、恐惧等是这一相互作用的结果。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的控制上。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词语学习的实验材料──如“DIQ”、“KOP”等。采用这些材料可以达到几个目的:(1) 控制难易度;(2) 控制熟悉度;(3) 控制单元间的联结强度。(4)使用德文字母组合了约2300个无意义音节,解决了词语材料可能重复的问题。 采用序列学习法:把学习材料的各个单元项目排成序列,形成一个词单,在学习时,每个项目都按词单中固定的顺序依次一一呈现给被试,词单呈现完毕,被试开始回忆每个单元项目及其序列位置。例如,第一单元项目是“DIQ”,第二个是“VIF”,中间的记不清了,最后一个项目是“KOP”,如此等等。如果被试不能正确回忆所有的单元项目,或达到预期的学习标准,就必须继续接受另一次学习回忆期,如此等等,直到被试达到预定的学习标准。 以节省百分数为因变量,研究了间隔时间与遗忘的关系,采用了6个不同水平的学习和回忆的间隔时间: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以及31天。 结论:开始一段时间遗忘较快,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遗忘速度减慢。 二、科学研究的实证原则:为什么艾宾浩斯的研究富有生命力? 1.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Karl R. Popper):可证伪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科学的研究程序:问题假设→实验研究→理论→新的假设……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直觉) 2.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盛世清北】2021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参考书目

【盛世清北】2021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参考书目 盛世清北分享: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考试科目,适用北京大学以下院系+专业: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045400应用心理硕士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54汉语基础科目的考研参考书目为: 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朱永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参考书阅读方法,盛世清北建议采用: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除了参考书学习法,盛世清北还建议考生掌握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

(三)名词解释 1. 再社会化 答: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 社会角色 答: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 角色扮演 答: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4. 归因 答: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5.基本归因错误 答: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6. 自我设障 答: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7. 社会认知 答: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 刻板印象 答: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9. 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10. 社会比较 答: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11. 社会态度 答: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2. 利他行为 答: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3.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答: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4.责任扩散 答: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5. 攻击行为 答: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6. 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9 年度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说明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019年度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说明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采用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三种招生方式。申请人须按照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经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招生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材料审核评估后确认是否给予考核资格,对符合条件者,通过考核择优录取。具体办法如下: 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品行端正。 2、报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年9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满6年(到录取年的9月1日)的人员,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3、身心健康状况符合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二、报名申请 1、采取网上申报,请明确报考专业后填报,我院只接受一个报考志愿。 网报时间:2018年10月15日12:00至2018年12月10日12:00。 网报网址: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6467506.html,/applications/。 报名费每人次200元,须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f6467506.html,/applications/ )在线支付;报名费用不予退还。 2、网上报名后,请于2019年1月15日17:00前向我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北京大学海淀区海淀路52号王克桢楼11楼1109室)寄(送)达以下申请资料:

北大实验心理学之实验方法毙考题

2017北大实验心理学之实验方法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

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答题要求:对所给出的概念加以解释,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概念。 如:归因:是指????的过程,例如,???就是归因。 什么是团体极化?它为什么会产生? 三、论述题每题2分,共24 分)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四、案例题分析题(6分)给一段材料:刘力是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他遇到了 很多烦心的事情,???????? 要求:用1-2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案例中的现象加以解释,限500字以内。 五、问卷设计题(18分) 富士康跳楼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争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请根据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编制一个简单的可以测量生命意义的量表,要求至少15个项目,并以该量表测量的概念为自变量,自己设定一个因变量,设计一个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理解题,解释名词并给出一个例子(3分*6) 1、归因 2、现场研究

3、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预先判断 4、情绪性寂寞 5、去个体化 6、改变型领导者 二、简述题(6分*4) 1、如何用“世界体系理论”思路看待华夏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要提出一个要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应该考虑什么? 3、社会生物学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什么事团体极化?并解释它是怎么产生的 三、论述题(10分*3) 1、谈谈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影响 2Festinger等人是怎样证实认知失调理论的? 3、品味电影《浪潮》,并从团体规范角度谈谈极权的形成 @@(10分) 某大学生面临毕业,但接连遭遇相恋几年的女友抛弃和美国大学的拒绝,他十分痛苦,甚至想到轻生,但这是老师和同学都比以往更关心他,他渐渐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用一个或两个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这个情境。 五、问卷设计(18分)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北大心理学

第一章:导言 本章的重点提示与解读: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二、信度与效度 研究效度指一项研究的有效性,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是可 以被证明的。 信度指研究的可靠性,即研究的前后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它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同的研究者之间的一致性;二是一个研究者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进行重复研究时的前后一致性。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四、主试效应 在心理学研究中,当主试对被试有某种期望时,就会于无形之中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主试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 五、被试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 1927~1932年间,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西部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工作条件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工人的生产力随着照明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然而,当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工人的生产力仍在提高。研究者很快意识到,工人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是因为照明强度的变化,而是因为工人知道自己正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自己正在被研究。后来,人们把被试的行为改变不是因为实验处理,而是因为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这种现象,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实际上是一种被试效应,反映了被试对自身的某种期待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六、安慰剂效应 在心理学的研究情景中,当行为反映受到个人对作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本章的重点提示与解读: 一、感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有关的名词:绝对阈值与相对阈值、韦伯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像等。 (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绝对阈限:能够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此感受的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50%的机率被觉察到的最小的刺激物理量的差别或变化,叫作差别阈限,它的量值又叫最小可觉差。 (3)差别阈限与刺激量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4)感觉适应: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适应。 嗅觉: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视觉:暗适应: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5)感觉后向: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像。其又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分别表示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和相反的情形。 二、知觉的概念,知觉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过程的涵义。 (1)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2)自下而上的过程:这表示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3)自上而下的过程: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一般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三、错觉、似动及其表现形式。 (1)错觉知识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2017心理学考研:北大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1)-毙考题

2017心理学考研:北大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1)-毙考题

2017心理学考研:北大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1)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

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北大 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 考试题

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 1社会心理学导论 定义:研究人类的思想、感觉、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像的存在的影响。 社会影响的威力:超越人们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成为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性的基本动机:社会心理学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解读。一个人对社会的解读来自两种基本动机:维护自尊的需求;正确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只有考察人们如何解读社会环境的动机,才能了解社会影响的力量,避免归因错误。 社会心理学作用:应用到各种社会现实性问题解决,如减少偏见、遏制暴力及劝导人们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而不是依赖常识或长者的智慧。 2 研究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假说的来源自研究者的灵感或以前的研究和理论。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外部观察不会加入他们自己的任何预成观点;参与观察法,研究者和被观察者互动;档案观察法。 相关法:相关系数高并不能决定因果关系。 实验法:社会心理学偏好的设计,因为他能使研究者推论出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外,没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结果。 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确保实验结果能外化到不同的人群与情境中。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取舍被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困境:不要尝试在单个实验中做到滴水不漏,通过实验室实验可以确保内部效度,通过现场实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外部效度。 跨文化研究表明:在某些文化中的发现并不总是能类化到其他文化中去。 基础研究旨在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能随时离开实验的自由)、确保匿名性、私密性、实用后释疑(尤其使用了欺瞒手法的时候)。 3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 社会认知:关于人们如何选择、解释以及运用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的研究。 自动化:低付出思维,它不带意识、意图和目的,不需要努力。 图式对我们所识、所思、所记都有强烈影响,非常有用,也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人们自动形成刻板印象。 图式的可提取性是指图式和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先性,以及我们在做关于社会世界的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 图式的启动是指近期经验提高图式、特点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对图式影响我们行为的例子就是自证预言,即通过无意识中与我们图式相一致的行为对待他人,从而使图式变为现实。 除了图式,人们还会自动运用判断法则处理他们所面对的大量社会信息。 可用性法则是指我们能够想起某事的容易程度,对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 代表性法则帮助我们判读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似性以进行分类。

整理的普通心理学200概念!--根据北大和北师大教材[1]

我整理的普通心理学200概念!--根据北大和北师大教材(一)

我整理的普通心理学200概念!--根据北大和北师大教材(一)

有个别概念没找到的,请有心人补充。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成定论的为科学实践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4. 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既是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它不同于身体细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它可被输入的刺激所激活,引起神经冲动,进行冲动传导。其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即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就其功能和分布不同可分为传入,传出和联合三种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为突触传递。 5. 极化现象:这是神经传导的电化学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当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钾离子的浓度在膜内比膜外大30倍,而钠离子的浓度膜外比膜内大10倍。为维持他们的浓度,膜内外电位差允许钾离子透入膜内,而不允许钠离子渗入。于是形成了膜内负电荷、膜外正电荷的电位差。这就是膜的极化现象。这种电位被成为静息电位。 6. 去极化过程:当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电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钠离子迅速进入膜内,使膜内负电位差消失,即为去极化过程。 7. 动作电位:经过去极化过程,神经元便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形成了神经冲动,成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大约1毫秒。 8.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是以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数突相联系的,这种特殊的联系结构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就是突触传递,它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它是通过神经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这一神经细胞的工作方式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直接的。 9. 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大量的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使囊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之接触,这时储存于囊泡中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而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相结合。于是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这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电位的相互影响决定着特定的神经元是否有可能在特定时刻发放动作电位-----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 10.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机构,它包括从外周感觉器官内导到中枢的神经组织和从中枢外导到效应器官的神经组织。从结构上看,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和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 11. 反射: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的一种应答式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是一种刻板的简单动作,主要是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12. 反射弧:组成反射的内导、中间、外导神经3部分的功能联系,成为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基本模式。 13. 反馈: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 全校公共必修课: 31 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 课程名(英文) 周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English(1) 5 3.5 English(2) 5 3.5 English(3) 5 3.5 English(4) 5 3.5 Introduction to capitalist Economics 2 2 Philosophy 3 2 二上 04030140 邓小平理论 Theory of Deng Xiao ping ' s 2 2 三下 04031110 中国革命史 History of Revolution in China 2 2 一上 04130001 体育一 Physical Education (1) 2 1 一上 04130002 体育二 Physical Education (2) 2 1 一下 04130003 体育三 Physical Education (3) 2 1 二上 04130004 体育四 Physical Education (4) 2 1 二下 60730010 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 Military Theory and Military Training 2 2 一上 •; 院系必修课: 69 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 课程名(英文) 周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00130221 高等数学 ( C )( 上) Advanced Mathematics(C)(A) 5 5 一上 00130222 高等数学 ( C )( 下) Advanced Mathematics(C)(B) 5 5 一下 00130340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3 3 一下 00230020 概率统计 ( B ) Probability andStatistics 3 3 二上 00431231 物理学(C ) (一) Physics(C)(1) 4 4 一下 00431232 物理学(C ) (二) Physics(C)(2) 4 4 二上 00431261 普通物理实验( B ) Laboratory Physics 4 2 二上 01130310 普通生物学 General Biology 4 4 一上 01130320 普通生物学实验 ( B ) Laboratory General Biology(B) 2 1 一上 01130370 生理学( B ) Physiology(B) 3 3 一下 01130380 生理学实验( B ) Laboratory physiology(B) 2 1 一下 01630011 普通心理学(上) General psychology(A) 3 3 一上 01630012 普通心理学(下) General psychology(B) 3 3 一下 01630020 CNS 解剖 Fu nctio nal An atomy of Cen tral Nervous System 2 2 一下 01630031 实验心理学(上)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 2 2 二上 01603331 实验心理学实验(上)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 2 1 二上 01630032 实验心理学(下) Experimental psychology(B) 2 2 二下 01603332 实验心理学实验(下)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B) 2 1 二下 01630050 心理统计( 1) 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1) 2 2 二上 心理统计( 2) 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2) 3 3 三下 01603010 心理测量 Psychometrics 3 3 三上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 3 Abnormal psychology 3 3 三下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3 301630120 认知心理学 03835031 大学英语(一) 03835032 大学英语(二) 03835033 大学英语(三) 03835034 大学英语(四) 04030040 资本主义经济概论 04030120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上 01630060 发展心理学 01630090 变态心理学 01630100 生理心理学 二下 三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