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本书实际上就是围绕绪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所述的10大方面进行讲解,所以这10大方面即为本书重点(背此笔记即可,看过一遍书后,不用再看课本)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

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含义:

1.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

2.报纸。

3.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机构)

4.新闻报道(各类消息)

陆定一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一、真实准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最根本的属性和最基本的特征。

真实准确包括三层含义:

①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

新闻报道一般要具备“5W”,即when、where、why、who、what

②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实可信。

③新闻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

二、内容新鲜

新闻要新,是由新闻本身的功能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是新闻的天性。新闻之新,取决于事实之新,

内容新鲜,要求事实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是指事物新的变动。此外,新闻语言的时代性、现代感,对新闻内容的新鲜与否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旧事”有时也可能成为新闻。新闻就其个体而言,是“易碎品”,易逝的。今日新闻,明日旧闻。

三、报道及时

报道及时,是新闻求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必须具备的时间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时效决定成效。这一距离越短,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相对越大,传播效果越好。

报道及时并不是唯快是求,不问情况盲目抢快。既要反对无原则地抢先抢快,

也要防止任意扩大“慢闻”的范围,轻率武断地“压”新闻。不适当地设置或扩大报道禁区,将使新闻媒体失去生机与活力,也有损其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传播公开

公开传播是新闻固有的特性,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不断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越是开诚布公,越能取信于民,获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越能在道义上舆论上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

第二章新闻真实

第一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真实是新闻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是新闻的生命。

客观事实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可改变的,但对它的认识却是可以逐步深化的。

如果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最新发生的变动事实,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新闻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人民能否及时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新闻是否真实,最终还要接受人民群众和实践的检验。

二、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新闻报道应以事实为基础,依据事实进行报道。报道一定要真实、忠实地报告事实,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讲实情,说实话,反对弄虚作假。

第二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新闻报道的事实要真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构成新闻的“五个W”要准确无误。

2.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要求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应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去揭示事物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状态、特征和本质意义,不能歪曲社会生活。

从总体上反映事实的含义是:不仅每一则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都是真实的,而且它们的总和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

从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的含义是: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要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所谓全面,应做到:

1.对事实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对其中重要细节的描述,要力求完整详尽,防止仅从局部或片段来说明事实。

2.对新闻报道之所以要提出全面的要求,是因为新闻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又是纷繁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所谓客观,是相对主观而言的。

报道事实时,一般只作客观描述,如是呈现事实的原貌。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应多以第三者的口吻,尽可能采用客观报道的形式,运用准确的描述性符号系统(文字符号、声音符号、图像符号)去报道事实。

所谓公正,是指新闻报道应秉持公平的、平等的态度。

当人民群众对所报道的事实以及对事实所作的评论出现意见分歧时,应尊重他们表达意见的权利,保持公正的立场。

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事件时,要多方面听取意见,认真审视大局,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不同的新闻观对于如何把握和理解客观公正,集中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评论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必须站在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并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民利益作为评价新闻报道是否客观公正的根本标准。

新闻报道必须全面、公正、客观,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也是新闻传播内在规律的要求。三者之间互相联系。

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新闻的客观性与事实的客观性不是同一概念。

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作为客观事实在新闻报道者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虽然是第二性的,但其报道又必须是客观的。

客观性表现在:

1.新闻工作者要广泛采集事实,并以客观事实作为报道的依据。

2.新闻报道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对事实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必须与客观事实的性质、特征及发展规律相符合。

3.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使用的是客观手法,采用的是客观报道形式。

新闻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反映客观事实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倾向性产生的原因:

1.新闻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头脑加工后“反映的产物”。实际上也反映的是新闻工作者所属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和态度。

2.新闻媒体作为一定阶级、党派、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总是要按照它们的要求为其利益服务。

新闻客观性要求它必须是真实地描述事实,这种描述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真实地反映实物的客观状态。

新闻倾向性受客观性制约,倾向性也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事实是客观性和倾向性统一的基础,两性能否统一,关键在于能不能尊重事实。

第三节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为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分的条件。

1.信息源泉

2.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3.人民群众是受众。

人民群众的信任始终是新闻媒体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

新闻媒体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表明,是媒体通过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表现出来并获得受众信赖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信赖程度。

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时,这种评价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要素是新闻真实性。若一家媒体不能提供真实的信息,就谈不上什么公信力。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

新闻真实既然是新闻媒体具有公信力的前提,那么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抵制和反对虚假新闻必然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措施和要求。

虚假新闻的产生,既有新闻媒体自身职业道德、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有些媒体置真实性不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不惜丧失诚信,一味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损害媒体

公信力,败坏新闻工作者自身形象,削弱新闻事业应有的作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杜绝虚假新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必须依法规范,综合治理。

1.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媒体和工作者的自觉性。

2.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坚持以真实为荣,以虚假为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制诱惑,对党和人民、社会负责。

3.新形势下,针对媒体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体制,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能力。

第三章新闻价值

第一节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产生以来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是无限事实与有限传播能力的矛盾。二是新闻媒体的选择怎样才能同社会与公众的需要相吻合。

新闻价值表现:1.编辑、记者对事实的选定情况。2.受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

3.最终的社会效果。

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所具有的的某些特征,新闻价值通过受众的主观感受来体现,具有主观性。

新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要素满足需要的程度的评价。(新闻发生后先靠新闻工作者的预测,而后受众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价值是由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

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一)新鲜性:时间新近,内容新鲜。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内容越新,新闻价值也越高。

(二)重要性:事实所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

(三)显著性:显赫著名,知名度高。明星新闻。一般具有重要性的事实往往具有显著性,但具有显著性的事实不一定具有重要性。

(四)接近性。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的接近程度。

接近性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传播的地点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

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相接近,接近性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五)趣味性。它作为新闻价值要素,指新闻事实新奇曲折,人情味浓,知识性强。写作和表达的因素不包括在内。

上述五要素中,新鲜性必备,其他要素可多可少。事实具有的要素越多,所含要素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新闻价值客观性的表现:

1.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

2.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3.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

1.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凭主观意愿或是屈从于某种压力,臆造、拔高或增减事实的新闻价值。

2.要重视并努力满足公众与社会的客观需要

3.要认真听取受众的反馈意见,重视客观效果的检验。

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和判断是报道者的主观行为:

除客观事实之外,还要看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性质定位;以及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和工作经验。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一方面要考虑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社会与公众的需要。力争做到两者最大程度的吻合。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第二节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新闻价值的实现包括发现、呈现和检验三个阶段。

一、新闻价值的发现

新闻价值的发现首先取决于客观事实。发现新闻价值,必须把事实放在社会与公众需要的坐标上衡量,考察事实对社会与公众有无意义、有无益处、有无关系、有无趣味。

二、新闻价值的呈现

呈现需要新闻工作者把新闻事实转换成新闻文本。事实向文本的转换一般要三个步骤:1.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3.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新闻文本的制作包括,文字稿的写作和编辑,图片新闻,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新闻制作等。新闻文本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新闻价值的呈现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对新闻价值要素的具体理解不同、新闻文本制作不同和新闻传播方式不同等。

三、新闻价值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实现最终表现为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它体现在社会和公众对满

足程度的评价之中。预测的新闻价值是否符合实际,最终要通过社会效果来衡量和检验。

受众享有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权和接受权。

1.受众和传播者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完全不同。

2.完全不予选择,不读不听不看。

3.选择,部分接受。

4.选择,完全接受。

实践过程中两个问题:

1.不顾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片面突出新闻价值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

2.对有些新闻价值要素非常明显的事实,疏于精心选择和呈现。

第三节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阶级立场、社会和谐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等。

(一)阶级立场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资产阶级的新闻价值取向,在经济上唯利是图,以本媒体、本财团牟取最大份额利润为目的。在政治上为垄断资产阶级及其利益服务的。

(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能力。

(三)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新闻价值取向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对新闻价值取向直接发挥作用的是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

(四)新闻媒体定位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统领地位、最根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由之路)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神支撑)

4.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新闻价值取向,既是新闻工作的政治原则,也是新闻工作的价值尺度。

第四章新闻事业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制约着新闻事业具体媒体形态及传播手段的发展水平。

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关系。

三、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所谓社会需要往往集中表现为一定阶级的需要,表现为一定阶级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需要。

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的新闻事业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自由发展。

生产力和技术决定存在形式和传播手段。社会交往和阶级斗争决定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及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它产生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这一经济基础,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我国新闻事业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反映和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

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并最终将社会舆论引向既定的目标。

它面向社会与公众,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具有新闻信息服务、社会文化传播和舆论影响的作用。

三、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从一产生就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成为一定阶级、政党及社会集团从事舆论斗争的工具,成为适应并服务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工具。

新闻事业具有政治属性,“第四种权利”超阶级的“社会公器”从未真正存在。

新闻事业具有经济属性,报纸经营者把扩大发行、吸引广告、增加利润作为追求的目标。

新闻事业具有社会属性,新闻事业有别于一般产业和企业,它生产的多为体现不同程度意识形态属性的或公益性的精神产品。

四、新闻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具有 信息传播、文化教育和舆论引导功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三)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提供娱乐,丰富生活刊登广告,服务生活

倡导文明,宣扬道德传播知识,普及教育.4.3.2.1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新闻机构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其资产归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有。这是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区别之一。

新闻战线是党领导的各条战线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新闻工作者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新闻工作要置于党的领导和监督之下,严格按照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办事。

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把增强舆论引导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为人民服务是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新闻事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反映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

各类媒体在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有权自主肯定不同的报道内容,不同报道方式,不同定位。

(三)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新闻宣传的主阵地,是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及时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的贯彻执行情况和问题。反映群众的感受、情绪和愿望,表达群众的呼声意见和要求。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

????????????影响力促祖国统一,提高国际此外,维护国家利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促进社会和谐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育社会风尚舆论形成同意见整合,促进主流用社核心价值体系对不引导人民思想策向群众解读重大经济政策和涉外经济方针政策宣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作方针宣传党和政府的经济工推动经济发展--.4--.3--.2.3.2.1.1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第一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一)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当今任何一种新闻事业都有自己的阶级性和党性。

(二)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作制度坚持和完善新闻管理工和组织原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党的领导各级各类媒体自觉服从导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在组织上情况及时了解反馈政策执行方式宣传路线政策善于用群众易于接受的线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政治上立场观点报道事实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主义大众化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坚定加强理论学习三方面下功夫:义义、实用主义、教条主防止三种倾向:形式主传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生动科学地宣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在思想上.3.123.2.1.3.2.1.2.1

第二节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党性原则的立场、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立场。归结起来就是为了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为此,要努力做到:

???

????。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牢固树立对党负责和对靠群众的观点。

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谋利益的观点。牢固树立为最广大人民史创造者的观点。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4.3.2.1

二、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

??

???责性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负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建设服务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3.2.1

三、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

当前,党和国家的大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新闻工作为大局服务:

1.深入宣传大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为大众服务的自觉性。

2.深入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深入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4.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深入宣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

6.深入宣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工作部署,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第三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三贴近”的内涵

“三贴近”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二、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

“三贴近”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

“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新闻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形势下遵循和运用新闻规律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提炼,更是发展壮大主流舆论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有效方法和具体途径。

三、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二)立足于基本国情

(三)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第四节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意义

正面宣传也称正面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指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提供更好的媒体精神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改革深化,利益关系、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更趋复杂,我们处理好这些问题都需要新闻工作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化解深化矛盾,大力推进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条件。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新闻工作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当今中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主旋律。

对新闻报道的整体而言,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说好的,也决不意味着不能暴露问题。正面宣传为主的本义和实质,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还应讲求宣传的艺术性。要将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增强精品意识和提高宣传质量结合起来。

第六章新闻宣传

第一节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一、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一)宣传的含义及要素

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的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人们向别人公开说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就构成了广义的宣传。

宣传五要素:主体(人或团体等)、内容、媒体、形式、对象。

(二)宣传的特点

宣传是以说服对象为目的的传播活动。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1.主体通过披露事实或运用实例的方式

2.主体传播和阐释自己的观念、意见

3.主体通过传播事实与传播观念相结合的方式

宣传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传播形态的多样性。(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理论宣传、广告宣传等)

宣传主体以不同的方式表明其倾向和意见。

(三)宣传的重要作用

对个人来说,有利于塑造自身形象,有利于与人沟通和被人理解,有利于改善自己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

对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来说,可以表达自己的政策、主张、观点和要求。

无产阶级宣传的本质就是向人们揭示和传播真理,用真理说服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

(四)西方国家主流语境中对宣传的曲解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一)新闻宣传与宣传的联系和区别

新闻宣传是形式多样的宣传中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基本方式。

一般宣传时,主体总是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和意见并力图通过自己的观念

影响受众,其倾向表现得充分又明显,相关理念往往事先就形成了。而新闻宣传,必须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隐含自己的倾向和意见。

(二)新闻宣传的特点

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定的政治立场、主张和观点,反映的是阶级和政党的政治立场与思想观念。新闻宣传的倾向性常蕴含在媒体对新闻的选择与编发中。

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

我国新闻宣传的内涵是:党领导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主要方式是:

1.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求知及参政议政等各种需要

3.通过报道各类典型,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4.实行舆论监督,弘扬正气

第二节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新闻宣传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新闻宣传的立足点

1.正确认识国情

2.注重把握新情况(重大突发事件)

3.立足人民实践

二、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

新闻宣传的组织和动员作用,主要表现在:

迅速、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广泛反映群众的愿望、意见、要求和呼声;

及时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

三、新闻宣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第三节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一、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一方面为从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达到获知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对自己有益有用的信息,达到益己的目的。

要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和效果,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就需要牢固确立受众意识,形成亲和力。

二、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一)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兼顾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注意选择那些既含有宣传者自身观点,体现报道者立场倾向,并能对群众产生思想影响的事实材料,又含有群众关心的,对他们有益有用的最新事实信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把两者统一起来。(二)善于用事实说话

(三)善于从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

三、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第四节 对我新闻宣传

一、对外宣传的地位

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工作。它担负着对外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向世界介绍中国,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维护国家利益和树立我国良好形象的光荣使命。

二、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

???

????增进了解,消除误解论斗争

有针对性地开阵国际舆际地位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张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4.3.2.1

三、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求传播艺术权

努力掌握主动权、话语有的放矢,讲究实效观点)

说话(独立自主,坚持坚持以我为主,用事实准则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6.5.4.3.2.1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第一节 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闻舆论的内涵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

新闻舆论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公众——新闻舆论的主体

2.最新事态——新闻舆论的客体

3.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

二、新闻舆论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三个条件:

??

???新闻媒体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情的社会环境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闻事件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3.2.1

三个阶段:

??

???充分广泛的传播)论形成,通过媒体及时产生效应阶段(新闻舆)体传播后形成新闻舆论论形成的意见,通过媒形成阶段(思想交流讨)遍关注,引发不同意见酝酿阶段(事件引起普.3.2.1

三、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2.导向性:指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3.影响力: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马克思曾把舆论看做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而新闻舆论更是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影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所以可以说是一种隐蔽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人们产生道义上的压力,所以又可以说是道义上的一种强制力量。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

我国现阶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

1.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2.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

3.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4.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

5.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政治社会稳定的舆论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与祸。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坚持正确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如文化导向、消费

导向、生活导向等

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别忽视)

组织重大主题新闻宣传,要注意抓住四个着力点:

1.把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转换为具体的新闻媒体报道,着力反映人民群众实践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业绩,增强主题的说服力和凝聚力。

2.善于策划重大主题宣传,将策划的重点定位在以下六个方面:

???????????宣传策划

重要言论、重点观点的传策划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宣目的宣传策划

重点工作、重大建设项传策划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的宣重要节庆的宣传策划。

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策的宣传策划。想、战略任务、战略决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思.6.5.4.3.2.1 3.善于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4.善于运用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

四、做好典型宣传

典型宣传: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同类事物和人物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和人物所作的重点报道。

两个显著特征:典型宣传选择的是一定时期内最突出的人和事,具有时代性、先进性。选择的是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对全局具有普遍意义。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是新闻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应注意:1.真实、可信。2.深入挖掘。3.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五、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就是要用主流舆论引导非主流舆论,用正确舆论驳斥错误舆论。社会舆论引导工作把握好两个重点:社会热点引导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导。 (一)对社会热点的引导(重点和难点)

社会热点:一段时间内公众强烈关注的事态或问题。

如住房、就业、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保障问题等。

1.面对热点问题,媒体不能回避,应做到政治坚定,头脑清醒,正确分析,积极引导。哪些问题该冷该热,应根据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2.要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把握导向,阐明政策,消除疑虑,化解矛盾,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

3.善于运用群众参与、专家访谈、平等讨论、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引导。同时研究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从群众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遵循热点引导可信性原则、权威性原则、接近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准确把握好舆情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提倡积极主动稳妥,反对炒作渲染夸大。使得热点引导取得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效果。

(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引导(难点)

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1.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尽快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权威信息,争取舆论引导的“第一落点”,抢占舆论引导先机,防止炒作曲解。尽可能压缩流言谣言的传播空间。

2.主流媒体应及时报道,抑制谣言传播,维护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只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就能够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制止流言谣言传播,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形成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六、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把握三个方面:

1.对网上具有倾向性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应及早主动地进行引导。

对网上舆论热点问题力求及早发现、及早制定应对方案,防止形成被动局面。围绕舆情特点,阐明政策措施。引导网民理性讨论问题、表达意见,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在舆论热点高潮阶段,着力避免过激行为和情绪化反应,一旦负面舆论占主导,应强力干预,冷却热点。在舆论热点消退阶段,要保持一定的引导力度防止反弹,确保舆论热点平稳消退。

2.加强正面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

3.着力增强网上正面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

1.传媒体制的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

2.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人民诉求、参与意愿更加强烈)

3.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

4.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得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二、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2.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社情民意又称舆情。反映一定时期内,公众对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看法。

要重点反映三个方面的舆情:一是及时反映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舆情。二是及时反映突发事件方面的舆情。三是及时反映社会热点方面的舆情。

3.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三、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新报道手法不断丰富报道方式,创不断改进文风艺术技巧的统一坚持新闻报道思想性和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性息,增加透明度)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的重要作用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同时注重新闻评论在反原则一方面严守新闻真实性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3.2.1

四、建立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格局和新机制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以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和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实现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联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与专业类、都市类媒体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效应。

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机制。

1.健全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领导机制。

2.健全政府发言人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新闻发布制度。把握舆论主导权。

3.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唱响主旋律

4.建立报网互动机制,依法管理网站

5.强化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6.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即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形态。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控制力量,没有国家或社会的强制力或强制措施作为后盾,不具有法律控制力。实际上是代表公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主动回应。

新闻舆论监督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