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1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定位是让学生对地球家园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我们的地球家园有关的现象以及地球家园中的“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分析】

学生本就生活在地球家园上,对于地球家园中具体有什么,他们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聚焦问题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另外,作为低年级学生,他们也很喜欢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然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是在交流“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时能对自己所知道的地球家园中的“成员”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学生在绘图时添加的具体物体有可能是天然的,也有可能是人造的,有可能是有生命的,也有可能是没有生命的,教师在学生交流分享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2.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来说缺一不可。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一些物体。

2.能参与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讨论,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地球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离不开地球家园上的各种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知道人类离不开地球家园上的各种自然资源。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大白纸(大白纸上提前画好圆圈,代表地球)、彩笔。

教师准备:比较典型的在地球家园上能够看到的景观图片或视频、班级记录表、课后观察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神秘的信”------引入新课

展示一封来自宇宙的信,从“介绍地球家园”这个任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师:孩子们,今天你们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好,请看大屏幕!(ppt展示内容。)

师:你愿意帮助多多吗?

生:愿意!

师:一个优秀的导游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那老师要问问同学们了,你们了解地球吗?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二、完善前概念,构建地球家园图

通过视频,完善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同时构建地球家园图。最后通过交流与分享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抽象出地球家园中的各个部分,对地球家园建立起完整的认识。

师: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段视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展示视频)

师: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呢?

生:有山、田、瀑布……

师:山上有什么?田里有什么?(追问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渐抽象出各个具体的事物。)

师:地球家园丰富多彩,充满活力,那么多美好事物,就让我们把他们画下来,做一幅地球家园图吧!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中间的圆代表着?地球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把想得到的都画在地球上。小组同学围在一起,共同完成这幅作品。绘画的时候可以轻声讨论。听到铃声时,马上整理材料,停止画图!清楚了吗?

生:开始绘画。

绘画结束后,进入交流与分享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地球家园,在描述过程中帮学生归类,建立起地球家园的事物体系。(其中,日月星辰并不是地球家园中的一部分;看不见的空气需要学生体验!)

三、总结归纳,分析地球资源的关系

通过前面的交流与分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让学生明白地球家园中有:岩石,土壤,人,动物,植物,空气等。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水、土壤、太阳等资源都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生:岩石,土壤,人,动物,植物,空气。

(多个学生重复回答,强化知识。)

师:多多已经来到地球上了,它准备了几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

师:没有土壤怎么办

生:不能没有土壤,植物需要土壤……

师:土壤重要吗?

生:重要!

师:没有水怎么办?

生:人会渴死,鱼,水草需要水……

师:水重要吗?(同时ppt展示两张缺水的图片)

生:重要

师:没有太阳怎么办?

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没有阳光……

师:地球家园中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太阳虽然不是地球的一部分,但对我们来说也同样重要。

师:课到这里就快要结束了,但我们的探究并没有结束,请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跟爸爸妈妈一起,在田野、山坡等地方,细心观察,找一找,还有没有别的发现。当然,在野外观察,要注意安全哦!下课!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班级记录单

人空气

动物水

植物土壤

岩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目前,二年级的学生都已上过这节课,因此,本课在一年级段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专注力不够,容易分散注意力。同时,他们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是片面的。

因此,通过一封神秘的信引入新课,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带着任务进入今天的学习,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

在学生回答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的时候,学生习惯说出一个笼统的答案:山,海,田等。为了让学生对地球家园的事物认识更精准,我采用追问的形式,推动学生思考:山上有什么?海里有什么?田里有什么?从而让学生逐渐往“植物,动物,水,土壤,岩石等”概念过渡。

画一画环节是本节课的动手动脑环节,为了保留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有些小组在地球内画,有些在地球表面朝外画,我并没有做严格的规定。绘画过程中,大多数小组都能画出树、山、房子、人、河流等,但有一组学生在地球上画

了不同的国家,偏离本课主题,因此,我通过引导,尽可能让学生朝着地球家园中有什么事物的方向思考。

本节课,汇报环节,前几组都认为日月星辰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产生了一个误区。最后一组同学提到星星不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此时,激发学生思辨。最后,通过“多多”的flash讲解,解决了这个问题:日月星辰不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体验空气的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通过憋气,感受周围还有看不见的空气,提醒孩子们,空气也是重要的。

总的来说,学生通过本节课,知道地球家园中有岩石、土壤、水、空气、人、动物、植物等,了解到地球家园中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建立起了地球家园事物体系,为后续的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学生了解了“地球家园中有什么”之后学习的第一个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土壤。

教科书用一幅在土壤里生长的幼苗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从“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土壤上生活着许多动植物,都有哪些动植物呢?”这个问题导入到本课的研究重点——土壤中的动植物。教材的探索部分是让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记录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和植物”。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壤,自主发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动植物。教材中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这是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加有效率和质量。教材研讨部分“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的问题和“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小结并分享观察土壤时发现的动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靠土壤而生存。教材拓展部分的“观察蚯蚓的活动”,是为了有效弥补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内部的动物生活情况而做的补充观察。

【学生分析】

本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充满乐趣的,但对于教师来说是有一定组织难度的。因为学生对户外的观察活动会呈现非常兴奋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只顾着和小动物玩耍而淡化了观察的重点。为了保障观察活动的质量,教师的前期观察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观察内容是土壤中的动植物,观察的要求是“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并且要特别强调在观察活动中注意保护动植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2)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2)能够如实地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3)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放大镜、装有蚯蚓的透明观察盒。

教师准备:图片、班级记录表、土培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有一群植物宝宝,和你们一样,正在茁壮成长!看!。(播放视频)

2.植物宝宝们的家在哪儿啊?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王国。

3.这个地方大家熟悉吗?有没有土壤?(Ppt出示校园花坛一角的照片)

4.老师从花坛里取了一小部分土壤带到了教室,猜一猜,这个土里面可能有些什么?

5.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在土壤里呢?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很熟悉的校园花坛里的土壤入手,学生更有探究的兴趣,

在猜测土壤里有什么的时候,也就更有针对性,避免天马行空的乱猜测。)

二、分组观察活动

1.观察前,老师和大家有几个小约定:

A、请你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仔细的观察。

B、有发现的时候,可以像老师这样,用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的将发现记录到记录单上。

观察特别仔细,记录详细的小组,老师还可以再提供工具-----小铲子和放大镜。

小铲子怎么用?师示范:用小铲子铲出一部分土,放在白纸上再进行观察。

2.准备好了吗?请组长领取土壤盒,开始观察!老师巡视学生分组观察情况。

3.汇报、交流

(提醒听者:其他的小朋友们,当别人在给我们分享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请眼睛看着大屏幕,安静的认真听。如果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他说完以后可以举手补充。

4.师将学生的发现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

预设引导:

a.说出具体的名字时,但很少见的,再追问: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b.说不出名字,但能描述出样子的,可以展示出来再观察、描述,确认是什么。但是在大自然当中,我们还可能会遇到很多从来没见过也说不出名字来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办?直接不观察吗?-----------多观察。观察哪些方面?-----------颜色、大小、形状,还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尽量更多的去了解它,做好记录,照相再询问。

c.用了对比观察的方法的时候,引导归纳出,比如:蜗牛壳,与蜗牛进行了对比。

d.你们用听的方法了吗?没有听到也是一种收获,证明里面很……

有用尝的方法的吗?---不知道是否安全的前提下,不能随便尝,但是尝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E、如果明显不是亲眼看到的,比如:微生物。也许土壤里面确实有微生物,但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还需要工具才行。

5.仔细看一看他们的发现,再对比你们自己的记录单,有没有不一样的需要

补充的呀?

6.归纳整理出方法-------看(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结构组成)、

摸(软硬、光滑、厚薄)、闻(气味)、

听(声音,没有听到是不是就白听了呀?说明很安静),

尝(尝也是一种观察方法,但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不能随便尝)、

对比观察、借助工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并且借助工具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将学生在观察中运用到的方法进行提炼归纳,学生的头脑中也会对观察方法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总结发现,汇总观察方法

1.看!大家的发现可真多!原来土壤王国里这么热闹啊!

2.土壤里面住着小虫子、蚂蚁……这一些都属于“动物”,树枝、枯叶……这一些都属于“植物”,小石头这些呢,我们就称它们为除动物、植物以外的“其他类”。

3.它们都把家安在了土壤里,土壤简直就是动植物共同的乐园呀!(揭示课题)

4.孩子们,通过我们今天仔细的观察,和你以往对土壤的了解相比较,你有什么收获想和我们分享一下的吗?

5.你知道你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发现吗?刚开始老师没有发小铲子和放大镜给你们的时候,你们有那么多的发现吗?

师总结:我们今天能有那么多的收获,离不开-------我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离不开多种观察方法的运用,更离不开我们细致的观察态度!这些对于我们收集信息,都很重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除了帮助学生学生整理归纳观察所得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的回顾,意识到观察方法、观察态度的重要性,从而能逐渐树立起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深层思考土壤是动植物乐园的原因

1.你们有思考过吗?动、植物们为什么都喜欢住在土壤里呀?

2.所以,土壤里的动物和植物们相互影响,相互帮助,谁都不能缺少呀!

(提醒学生:是结合自己的观察进行的推测,比如:喜欢潮湿的地方是因为我们观察到了水,柔软舒适是因为我们观察到了很软而推测出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将土壤里面看似孤立存在着的这些事物之间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而意识到动物、植物、与其他类东西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关系,在以后的生活中,相信学生们也会更小心的保护它们,不随意的去破坏它们之间的生活,产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五、全课总结

总结:今天我们只是观察了这么一小块土壤,就有这么多有趣的发现,如果走进大自然再去观察土壤,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期待你们课后对土壤继续观察。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形成的观察态度能够伴随着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当中的土壤,甚至其他事物,对大自然产生更大的热爱。)【板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校园土壤“居民”统计

(班级记录表)

日期:2018年9月地点:操场边

动物:蚯蚓、蚂蚁、蛞蝓......

植物:桂花、小草、狗尾草......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将会研究在我们地球家园上经常看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地球家园的邻居——太阳。这一课主要研究我们在地球家园上如何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教材从一幅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的照片拉开本课研究的序幕。在聚焦环节,用“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在探索环节,教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利用太阳辨别方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研讨环节的第一个问题“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小结之前在操场上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它散发的光和热的联系。在拓展环节,通过“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举一个例子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的光和热与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能够发光和发热是很清楚的,对于太阳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是大致清楚的,但是对于自己置身于操场上根据太阳来辨别东南西北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如果上课时间接近中午,学生可能会对太阳当时所处的方向更加不了解,也就没办法判断其他方向。因此,在到操场上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关于太阳在一天中变换的位置及其所对应的方向做具体形象的指导,帮助学生先建立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再开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2)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1)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1.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2.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东”“南”“西”“北”方向卡片、“清晨”“中午”“傍晚”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太阳在一天中东升西落》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太阳的重要作用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学习,知道了土壤是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地球家园的好邻居——太阳。

没有太阳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1:因为如果太阳没有了,地球上所有热带植物都会死掉。

师:也就是没有太阳就没有什么?

学生2:没有太阳就没有光芒。

师:同意吗?你来说。

生3: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法生活。

师:为什么没法生活?

生3:因为太冷了。

师:太阳可以给我们带来光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地球家园是离不开太阳的。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联系之前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引入本课,引发学生以自己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太阳队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说明:】

上节课学习了土壤,了解了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巩固所学,引入本课的学习,提问“没有太阳行不行?”意在引发学生联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从而理解太阳的重要性。

二、根据作业交流,知道太阳的位置会变化,有规律。

师:上周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每位同学观察我们早上上学时,中午放学时,傍晚晚上放学时太阳的位置,都观察了吗?还记得老师提的观察要求吗?

学生1:使用小胶片观察,不能直视太阳。

学生2:站在同一个点上。

你们都是这样观察的吗?为你们点个赞!

我们先来整理并展示一下各组的观察记录,我们事先做了一周的记录,先把11月12日星期一的和11月14日星期三的记录拿出来。为什么选择这两天呢?因为我们周一和周三是晴天,可以看见太阳,天气晴好,而且我们都是整日课,观察记录的完整。

怎么整理呢?老师发给每组每组2个展示板,上面有4个格子。我们先把展示板两侧的双面胶揭开,然后将你们的记录按顺序贴在表格里,先把11月12日星期一的贴在一块板子上,再把11月14日星期三的再贴在另外一块板子上,贴好后我们把自己的记录对比着观察一下,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有什么发现。听懂了吗?我们开始整理。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贴展示板。

师:现在,我们把观察记录都贴在黑板上了,咱们一起看看吧!

我们每位同学记录的第一个太阳是什么时间的太阳?(早上)

(指着展示板比划)这儿呢(中午)?这儿呢(傍晚)?

一天中三个时间太阳的位置相同吗?(不相同。)

那就是说一天中太阳的位置会变化。

(板书:太阳的位置会变化)

我们来再来看看,我们每位同学的记录都相同吗?

生:不一样。

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或比较接近的地方?

生:早上和中午太阳的位置相同

师:它们几乎都在一条线,有什么不同?

生:傍晚的时候,因为有的同学早放学有的同学晚放学,所以不同。

师:你说的太全面了不仅说出了不同,还说出了为什么不同,我们来看一看,有的同学记录在这里,因为同学们放学时间不同,太阳的位置也不同,也就是说:一天之中,太阳的位置会随着什么的不同,而变化?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板书:在“会变化”前补齐“随时间不同”)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孟老师把大家的记录进行了整理,除了进校特别晚或特别早的,早晨我们进校时太阳大致的位置在这里,中午在这里,傍晚放学时在这里。(课件展示统一的记录)

师:通过观察记录,我们知道了一天中太阳的位置会随时间不同而变化。如果我们长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就会发现太阳位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板书:有规律)

太阳早晨,中午,傍晚在操场上的位置我们已经清楚了吧,你能不能根据太阳的位置在校园的位置辨认我们校园的方向呢?哪面是东?哪面是西?南和北在哪儿,你们能找到吗?今天我们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根据太阳的位置认一认方向(板书:和方向)。

【设计意图:】

整理并展示学生课前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发现太阳一天中的位置是有规律的,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太阳不同时间在学校的位置为通过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打下基础。

【说明:】

为了使学生掌握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运行的位置,养成科学观察整理的习惯,教师设计了以在学校场景上可以直接填画的观察记录卡,教师课前每位同学发放了胶片并带领学生使用胶片在操场固定位置正确观察并记录了一周早、午、晚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引导学生在组内整理观察结果,之所以选择周一和周三两天的观察结果主要因为这两天天气晴好并且学生是整天课,观察记录完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粘贴记录卡并在黑板展示,便于直接观察出太阳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位

置的规律。

三、通过立体模型,认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及相对关系,制作方向卡。

师:咱们的记录纸是平面的,不方便我们辨认方向。为了让大家观察起来更清楚,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立体的小模型(展示实物),这个模型是立体的特别像我们玩的积木,想玩吗?一会儿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个。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出示PPT模型图),这是什么?(介绍模型,模型是校园小人是我们和我们观察太阳的位置是一致的,面向教学楼的方向,这块板是教学楼,这条线是太阳运行的轨迹。)下面每组组长领走一个模型放在桌子上。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太阳,标着“早午晚”,我们按照统一的记录,先把早、午、晚太阳的位置摆在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运动路线的相应位置上。

摆的时候,稍微低点身子,视线与楼相平,这样摆的会更准确。现在我们试着摆一摆。

学生分组活动。

师:(用投屏找一个组)同学们你们来看一看他们组与你们摆的是否相同?一样吗?

师:大家摆放的都一样。现在太阳在校园的位置我们找到了,你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找找学校的方向吗?老师给还为大家准备了“东南西北”的小卡片,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再摆一摆。

学生分组活动。

(师投屏图片展示部分小组摆放情况)

师询问: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摆放的?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投屏

生1:我们组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你为什么这样摆?(你怎么知道这边是东?这边是西?这边是南、北?)生1:因为我们一年级时在语文课上学过的。

师:我们刚才要求应该按照太阳的位置进行摆放,这是第一种答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2:我们组是这样摆的因为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你是怎样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妈妈告诉我的)你是按照太阳的位置摆的?有哪些组和他们摆放一样,这是第二种答案。我们再看看别的组。

生3:因为太阳从东面升起,我们就找到了东边,太阳落下就是西面,再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找到的南和北。

师:有三个组和他们摆放一样,这是第三种答案。

生4:因为太阳在中午的时候会升到教学楼的上面,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东,然后按东西南北的顺序找到的。

你们组里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5:我跟她意见不一样,因为太阳东起西落,在湖北湖南这边……

师:你的地理知识很丰富,但是应该按太阳的位置来摆放,你们组意见不统一,再看看别的组。

生6:妈妈告诉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小人朝着教学楼方向是东,所以这样摆。

师:今天我们按照太阳在学校的位置找方向一共出现五种方案,只有一种是对的。孟老师带着大家找一找,我们先来找一找东和西,因为太阳东升西落。我们再来看一看模型中早上太阳和傍晚太阳的位置,这样我们能找到东和西吗?摆错的组调整一下。

(找一套材料放在实投下,让学生到实投下摆放,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师:我们都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但这是在地图上找方向的方法,我们今天主要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方向。你们都认可了吗,而孟老师又有了不同的答案。

(在实投下教师摆放另一种情况)

师:我们进行是7:45,老师做了一项调查,天津这两天太阳初升的时间大概是6:50分,那么,你们想想,我们进校时看到太阳的位置是刚刚升起来的方向吗?

6点50分,太阳在哪个位置呢?你们能在模型上顺着太阳运动的路线找找吗?

然后,你再来判断一下,我们的学校哪面是东?哪面是西呢?你们再摆摆。

能确定东和西了吗?组长用胶棒将这两个方向粘好。

学生分组活动。(课件展示3个正确方向)

师:东面、西面我们都找到了。那南和北在哪呢?老师告诉大家,在我们天津正午时太阳在南方,我们这两天观察中午时太阳在哪里?(教学楼)所以说教学楼的位置就是我们学校的南面。老师又帮大家找到一个方向,那么北在哪里能找到了吧。

(统一方向后学生把四张方向图片粘好。)

师:都贴好了我们再回忆一下,我们知道了太阳是从东面升起,西面落下,东和西是相对的,中午太阳在我们前面,这时,我们面对的是南,背对的是北,南和北是相对的。(出示PPT)我们把东西用箭头一条线连起来,南北再用箭头线连起来。我们发现无论在哪里东和西,南和北都是相对的。

师:把这张纸从模型上拿出来,你们也像老师这样用箭头将东西、南北连起

来。介绍这就是一张方向卡,同时介绍用途它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想不想每个人拥有一张自己的方向卡?每人发一张,把方向卡填写完整。介绍方向卡的使用方法(把方向卡平放,先找到南,把方向卡指向南后小手就不要动了,再找一找其它方向),先在教室里认知。怎么用呢?比如在沙漠中,周围什么建筑都没有,正午面向太阳时,太阳在哪个方向?

生:南面

师:对!这时,我们把方向卡平放于手中,用“南”的箭头指向有太阳的一面,这时不能动了。我们可以判断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会用了吗?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了:方向卡为什么要平放?

生:因为,竖过来地面就立起来了

师:对,我们刚才方向卡在操场上,所以它代表地面,它要和地面一个方向。所以,使用方向卡时一定要平放于手上。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了吗?

生:能!

师:嗯!因为,太阳一天中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不同发生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变化,所以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辨认方向。

(补全板书:辨认方向)

现在,我们带着方向卡到操场上练习一下,判断方向。

【设计意图:】

在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太阳在不同位置的规律后教师通过自制学校立体模型教具使学生将观察结果中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建立联系,掌握通过太阳位置找到模型中学校的方向,进而学习使用方向板及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的方法。

【说明:】

课前教师为本课设计制作了依据学校场景立体模型教具,通过带领学生在组内研究从教具上摆出早、午、晚三个时间太阳的位置,强化每天太阳三个时间的位置基本固定;再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拼摆出方位,在教师演示总结中明确了太阳东升西落来确定东西两个方向,其中东西两个方向并不是学生早、晚两个时间观察的结果,教师通过摆放使学生直观理解了太阳升起落下的正确的时间与位置使方向更科学,再依据正午太阳的方向确定了南方,从而总结出辨别方向的方法。学生在分组汇报时出现了多种答案,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通过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后为了使学生在室外能够快速判断方向教师设计了使用方向板观测的环节,从而使观测辨别方向更加便捷与直观。

四、巩固交流,反馈学习。

再一次巩固方向卡的用法,找一找南在哪里?借助方向板指一指其它方向,找一找现在太阳的位置,说一说方向。

我们现在站在操场上,比我们早晨刚进校时,要暖和一些。过一会儿,放学时,又会冷一些。说明,太阳给我们带来的热,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太阳到底对我们地球的动植物和人类有哪些影响?我们课下去交流,下节课再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教室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室外直观认识和体会了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关系,从而学会在室外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的方法,理论联系了实际。

【说明:】

带学生到操场实践需要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这里将学生按小组安排到不同位置站成弧形,既便于学生观察又便于教师指导,在实践中教师强调了胶片及方向板的使用,使学生养成了科学的观测习惯,树立了科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中午)南

(清早)东西(傍晚)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观察月相》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学生在上一课研究了地球的“邻居”太阳之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邻居”——月球。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月相是变化的,这一课就是研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材上的聚焦环节首先告诉学生月相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这节课要研究的月相的本质。“过去一周,你看到的月相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提示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月相。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描述月相”,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描述月相来对月相的形态变化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探索环节的第二个活动是“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在课堂上整理课前的月相观察记录。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记录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使用,但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反思过程。在研讨环节,“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和“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总结归纳月相的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月相是变化的”是有一定感知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总结过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的更替周期是一个月,月相有时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看不见,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可以从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在家观察和记录月相的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这种长期的观察缺乏耐心,因此需要教师定期用激励的方法去督促学生坚持记录月相。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2.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

【教学重点】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月相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引出月相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进入课堂,快速聚焦月相。)

1.(出示古朗月行的前四句)提问:小朋友们,这首古诗,谁还记得?叫什么?

预设:古朗月行

2.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古朗月行》预备齐: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提问:哇,读得真有感情!古诗中的白玉盘是什么呀?

预设:月亮

评价:你真聪明,是呀,它指的就是月亮!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 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 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 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 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 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 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部分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 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五、拓展大家可以走出去看一看,观察一下我们的树林、田野、绿地、山坡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里还能找到什么? 陆地:山川动植物人类地球【板书】: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水: (海洋河流)空气阳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年 级 科 教 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实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实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理解。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相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以前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以前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展开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第二单元: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街小学北校区乔R 第三单元: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章兴波第四单元:湖北省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余涛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2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玩具里的科学 时间 课时:2 课型:新授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前置作业: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作业:体验与探究 板书设计: 1、玩具里的科学(一) 一、玩玩具,说一说。 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