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描绘城市发展蓝图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只有将生态思想与技术措施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技术环节和实施层面,从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上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才能够协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得矛盾,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是生态学意义上健康的城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并不存在。但具备生态城市某些局部特征的零星片断已经出现在历史和今日的城市中,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及实践从萌芽状态中逐步壮大。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因工业化、人口暴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城市问题日益严重,规划界始终被一种彷徨、迟疑和忧郁的氛围笼罩,城市规划的危机感增强。针对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的健康与长远发展环境逐步得到各国各行业的重视,融功能、景观于一体的综合生态观逐渐产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生态城市规划”、“可持续城市规划”概念逐渐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热切讨论的方向。许多具有生态含义的城市生态构想及案例,依据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原则,提出新型的城乡关系、都市空间形式、交通运输原则与土地开发模式。近几年有关生态取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论述的兴起,主要来自建筑与规划专业界,各地的都市环境议题与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也纷纷提出,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讨论氛围。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城市生态论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雾霾治理 帅权芮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系,20125000) 摘要:我们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威胁。人类与自然环境已经不再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对2012年北京雾霾事件与治理雾霾措施进行反思,提出未来治理雾霾过程中应该注意注意社会生态责任的建立、个人生态意识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雾霾生态文明治理 我们的城市已经爆发,近年来,一件件大的雾霾事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不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被忽视的公害问题。 雾霾在京津唐地区更为严重,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四川未收。这些地区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有大,中型工业分布,人口密集。近年来,中国城市灰霾危害的爆发提醒我们,长长的雾霾天气,全市已造成了严重障碍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研究解决的办法,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 1 北京雾霾事件 1.1事件缘起 2012在冬季,空气污染就像一颗炸弹的威胁,使大多数的中国人忧心。在今年下半年到上半年,全国遭受了大面积的雾霾袭击,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在河北、石家庄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甚至爆表,局部地区的浓度超过微克立方米。持续的霜冻和大雾天气LED的道路能见度很低,能见度低,导致北方很多航班大面积延误,关闭了一些高速路,在这段时间开业之初,北方大部分城市气象台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由于风力逐渐增大,雾霾没有消散,一些公路,机场,车站被迫关闭。城市交通量巨大,车辆行驶缓慢,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外国朋友都会特别关注北京的雾霾,特别是雾霾天气。 2012年开年期间的雾霾,以北京为首的受污染的城市中,污染源囊括了常见的城市扬尘污染物、机动车污染的排放物和煤炭污染排放物,还包括了工业生产中喷涂产生的污染物。当然,雾霜不仅笼罩了首都北京,也笼罩了全国的大部分省份,这些地方的数据多次爆表,大气质量均遭受到恶劣影响,此趋势更加提醒我们治理雾霾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帅权芮(1993-),女,四川德阳人,在读本科生,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 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前工业社会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城乡分离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化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

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XX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都市休闲游的兴起,促使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持续增长。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开发运作模式。通过逐渐带动引导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地方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汕尾也不例外,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追求多元化、立体性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工作压力,调节生活平衡的愿望与日俱增。但是,全市境内目前尚无一处集休闲、娱乐、观光和健身于一体可供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生态园,建设一个生态园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红海湾xx村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淳朴,村内无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公路直达本村,距深汕高速入口20公里,离汕尾市区也只有25分钟的里程,距红海湾风景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经营目标:形成汕尾社会各界人士休闲养身会所,品味正宗汕尾海滨野生鱼类,虾类,果蔬园等健康食品,尽情享受农夫乡村田野农家生活,把红海湾xx村生态园打造成最具汕尾海滨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和农家休闲中心,提高红海湾、xx村社会知名度带动xx村经济发展。塑造“汕尾海滨,鱼米之乡”标志性绿色生态园。红海湾xx村生态园以村自然风光为主体,共计总面积xx亩,分三个方面形成。 一方面挖土坑面积为xx亩,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不仅可以提供外需也可以让宾客自己垂钓挑选入菜。 另一方面面积xx亩,是生态园的中心,园区的主要活动空间都布置在这一边,初步规划将在沿岸建成绿色长堤、垂钓亭台、休闲小筑、渔人码头,最浓墨重彩的要数点缀在水面如同绿色珍珠般的一个小岛,岛上将根据需要建设休闲烧烤区、垂钓台等一系列具有汕尾特色的建筑,营造汕尾海滨的生活方式。让在都市中疲惫的人们惬意地享受汕尾海滨的放松、舒适和毫无压力的生活。在岛上可以玩玩水、钓钓鱼、看看书或约三五知己打打麻将、打打牌,享受远离喧闹城市的快乐生活。还可以品尝汕尾特色的绝无任何污染的地方特色水产、新鲜的蔬果等,辅以农家土灶的烹饪方式,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汕尾农家风味。 再者以xx亩为种植区,周围都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草坪,与水面结合,四季常绿,草坪是我们生态园的一大特色,让宾客在休闲时体验农村的田园风光。分别开避名贵树种种植区,果树种植区,精品水果种植区,大棚生产区,家禽散养区五个区,让宾客在休闲之余各需所取,既给宾客提供了无污染、无公害的美味食物,又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之外体验轻松愉快的农家乐。

生态城市相关论文

论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 ——以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构思为例内容摘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 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在世纪之交,新旧文明转换之际,我国城市发展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走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最多只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化发展之路。第一种选择是危险的,"边发展、边治理"或"先发展、后治理"使人类"生存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甚至拖延解决,只会使为之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到最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愈来愈小。我国应该也必须选择第二种,尽管我国城市将在发展中

生态城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XX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X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X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XX 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XX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 第一章引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 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 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 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 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 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 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 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 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生态景观的特点

生态景观的特点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各种构成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居环境,而一个人居环境舒适的城市,其生态景观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 和谐性;即结构与功能,内环境与外环境,形与神,客观实体与主观感受,物理联系与生态关系的和谐程度。反映在人一自然统一体的各组成部分间,如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人与社会、社会各群体、人的精神等方面,其中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与社会上。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具有地理、水文、生态系统及文化传统的空间及时间连续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协调发展与限制,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多样性:是生物圈特有的生态现象,体现在景观、生态系统、物种、社会、产业及文化的多样性。生态城市改变了一般工业城市的单一性、专业化和理性化分割,进行多样性重组,它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生态城市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与类型,而是充分体现各地域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特性的个性化城市。 畅达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系统内部之问及与系统外部间存在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谐的生态城市则表现出城市内部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能顺利通畅,无障碍。 安全性:在城市的气候上、地形上、资源供给上、环境健康上及生理和心理影响上具有很强的安全性。为城市的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提供安宁祥和的环境。 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自调节机能,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护场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绿色植物等手法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这些手法为曰益枯竭的资源 和衰败的环境寻找新的发展平台,景观设计师从生态设计中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来考虑,以能促进地 球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为使命,即使是很微小的促进,也同样是生态的,都可以叫做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目前众多 的设计师在高呼“人性化设计”的时候,我们可能照顾到了诸如人与景观的尺度比例、人在游憩中的舒适性等等人性化原 则,但在设计这个景观之前是用推土机推为平地,然后设计一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起来的景观,维持景观的运行 又需要大量的能源,这叫人性化设计吗?生态的景观设计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着眼点,通过景观设计师对生态理念的理 解和生态原则的遵循不断使人类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因此,生态的景观设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 论园林景观建设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作用 (2012-04-09 11:25:34) 转载▼ 园林景观及水处理 杂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城市绿地、居民小区的景观建设也越来越好。如何成功运用园林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乃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其中公园绿地的建设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园绿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人们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

贵州大学土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贵州大学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特征极其环境质量评价 班级:城市规划091班 姓名:刘宇 学号:0908070156 指导老师:黄宗胜

贵州大学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特征极其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一段时间,为了更好的学习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新校区的生态系统的主要情况,贵州大学新校区的环境情况,做以下的研究。 关键词:贵州大学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 随着贵州大学新校区的建成,新校区绿化工程也投入使用。同学们对新校区的绿地系统的质量十分的关注。随着时代的演进,高校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现阶段同学们对与周围的开放空间关注度普遍不高。对于校园开放空间的绿化对于是不是对空间又加强作用,是不是有利于出事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研究的目的。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贵州大学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概况 1.1研究区概况 贵阳市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花溪位于城南,山水原生环境保存较为完整。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 1.2自然环境 贵州大学西校区周边有保存较好的自然山体,山上植物以乔木灌木为主。一般为松树。生态系统比较完整,很少有人类涉足。 1.3人工环境 贵州大学的绿化形式以花坛为主,种植多种植物,其中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其中灌木主要有五角枫、八角金盘、迎春花等为主;地被主要是马尼拉草。 2.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时空结构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 贵州大学新校区水平结构基本上一绿地包围建筑的镶嵌模式,由于设计缘故绿地生态系统呈现点状,带状分布。 垂直分布主要是以由于新校区高差不大,垂直方向主要是有植物本身的高低不同引起的。同时,垂直方向还有利用,高差地形做的下沉式院落,中键种植乔木。因为种植时间短,植物枝叶没有充分生长,垂直方向没有对阳光等形成有效利用。由于规划设计的需要,植物主要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乔木为辅。形成一定的心理空间。满足学生教师使用要求。形成开阔不影响视线的开敞空间以及用灌木形成的局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 3.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1生产功能 绿色植物主要承担光合作用进行初级生产的基本功能。产生氧气,净化空气。为以依赖绿色植物生存的动物提供食物。 3.2能量流动 主要是固定光合作用的留下的能量,为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固定一定的能量,同时为第二年的生长保存一部分能量。同时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增加周围空气湿度,满足学生对温度湿度的要求。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f9467927.html,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作者:张静,周秉根,张蕾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5期 摘要: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系统介绍生态城市的含义及其特征,从生态文明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独特性、美学性、循环性和持续性原则阐释了生态城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建设基础,为生态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生态转型服务,有助于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特征;建设基础;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72-02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1]。城市 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转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2]。生态自觉思想为代表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契机,也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但关于生态城市定义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当中。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Register)曾提出一个概括的定义: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3]。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4]。 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中外学者大都肯定了以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以美观、适居、稳定、和谐为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城市自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和谐有序地发展,构建人类的生态文明。 二、生态城市特征 生态城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生态城市的共性体现在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

生态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生态园湿地公园 方 案 设 计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 (1)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 1.3.1编制原则 (1) 1.3.2编制范围 (2)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2.处理规模与目标 (4) 2.1处理规模 (4) 2.2进出水设计指标 (5) 3.方案选择论证 (6) 3.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6) 3.2处理工艺简述 (7) 3.2.1水解酸化池 (7) 3.2.2接触氧化池 (8) 3.2.3辐流沉淀池 (9) 3.2.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9) 3.2.5污泥浓缩与机械脱水 (15) 3.2.6快渗基本原理简述 (16) 3.3工艺方案比选 (16) 3.3.1.方案一论述 (16) 3.3.2方案二论述 (17) 3.3.3方案三论述 (18) 3.3.4污水处理方案比较 (19) 3.4污泥处理方案 (21) 3.4.1污泥处理方案比较 (21) 3.4.2污泥处置方式 (22) 3.5选定方案设计 (22) 3.5.1工艺流程 (22) 3.5.2工艺设计参数 (23) 3.5.3主要构筑物 (26) 3.5.4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去除率 (27) 4.总平面与景观设计 (28) 4.1总平面布置 (28) 4.2景观设计 (28) 4.2.1设计依据 (28) 4.2.2设计原则 (28) 4.2.3设计目标 (30) 4.2.4设计理念 (30) 4.2.5景观设计构思 (30) 4.2.6种植设计 (31) 4.2.7道路设计 (32) 4.2.8服务设施设计 (33)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

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关键技术设计 课程作业1 案例分析 姓名:卢程 班级:1334501 学号:1133450116 提交时间:2016年10月8日

基于生态示范的乡村公共空间修复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设计 一、背景介绍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位于广州市从化区莲麻村村委会附近,包括村委会前已经硬化的场坝及南侧的空地,基地面积670m2。项目于2015年7—8月开始设计,整体于11月竣工。接手项目时,村委会前场坝空间局促单调。缺少活动及休憩设施;南侧空地原为废弃鱼塘,由于地势低洼,周围多个雨水口汇集于此,造成常年积水加之垃圾倾倒遍地无人清理,成为影响周围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地块。 莲麻村近年实施雨水工程和管线铺设,但由于沿用建设城市的惯性思路,地面过度硬化,农村区域又缺少人员及时管理维护,每逢雨季,地表径流大面积滞留,无法及时存蓄下渗到周边的自然土壤。在推进现代化市政设施建设同时,设计中忽视必要的生态措施,使自然生态的乡村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依靠排水管道的雨洪管理方式不能完全“代谢”;由于硬质化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局域本底环境改变、本地植物凋零等生态问题。 二、项目概述 设计以水为切入点。针对场地问题,试图塑造亲切闲逸的邻水活动空间,重拾岭南乡村以水叙事的传统,探索乡村公共活动与生态景观的融合。 生态雨水花园设计将雨水对抗变为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广州地区降雨充沛、气候湿润的特点,形成雨季旱季差异性景观,将环境教育、生态示范与景观结合。 三、主要特点分析 1)通过打破场地边界,将鱼塘与村委会广场连接为一体,破除村委会的行政化印象,提升村委广场的亲和力;增加滨水活动及亲水空间,将原本局促的车行道转弯予以拓展,提高舒适度;植入景观构筑,改变原有视线焦点,将人的活动引入场地,丰富场地的空间形态。 2)运用海绵效应,就地化解矛盾。将雨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即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解决低洼地的积水问题。形成了洼地与高岗地相结合的“海绵”系统。将雨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分析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7T16:38:38.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张博 [导读] 摘要: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惊人的全球城市化发展速度,环境问题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恶化,人们物欲的享受直接导致了各种资源、能源极速枯竭,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雾霾更是严重的侵害了人们的健康,气候变暖直接给个别国家造成了国土即将消失的威胁,这些问题还只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 津南区规划设计所天津 300350 摘要: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惊人的全球城市化发展速度,环境问题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恶化,人们物欲的享受直接导致了各种资源、能源极速枯竭,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雾霾更是严重的侵害了人们的健康,气候变暖直接给个别国家造成了国土即将消失的威胁,这些问题还只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成为了城市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策略;分析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上升,环保问题也随之发展成了世界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重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上演一场社会与经济发展走向的改革,生态城市的创建成为了全人类的目标。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等等概念的出现,使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蕰含了更丰富的内涵,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更符合当代人对生态城市的要求。 1绿色生态城市的概念 所谓的绿色生态城市就是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发展创建起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能够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是在最大限度上依靠环境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简言之就是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一个既高效和谐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2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 2.1保持各生态要素共生,达到和谐性 所谓共生就是在相同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态要素之间都能够建立起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生存关系。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还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绿色生态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自身的进化需求,还要充满文化气息、人情味,让自然与人、与社会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模式,达成绿色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2.2统筹规划,达到整体性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同时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要保证这三点能够统一,保证整个生态城市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 2.3达到高效使用可持续发展性 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各种资源、能源的高消耗性,以所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提高一切资源的使用率、再生性,从时间、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达到所建城市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3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3.1确保城市的发展和整体环境质量之间的平衡性 首先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的结构布局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做到实地勘查,整理出整个城市详细、可靠的数据、资料做为依据,要真正的做到心中有数,将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方案做的更加细致化、完整化。其次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加强对环境容量地控制,即城市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环境压力,其中包括人口容量及交通容量和绿化容量。要把全部的因素考虑在内,要做到人文居住要素、环保问题、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够相辅相成、共生共存,保证绿色生态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的平衡性,要将设计方案反复和所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保证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3.2加强绿色生态城市的街区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受到交通、土地制度、商业经济利益等区素的影响,城市街区的尺度正在不断的扩大,而在此过程中各种生态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为偏低,令城市的肌理、文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城市逐渐丧失了活力。首先根据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绿色街区的设计基准是有弹性的街区尺度,是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街区与建筑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气候因素、生态安全、技术条件、交通、居民需求和对空间的认知等等要素之间的和谐性,还要与当地的日照情况、绿色植被情况、水体情况等自然要素相结合,从而规划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绿色街区。根据世界各国的研究认为100m×100m左右的街区尺度最能满足城市所需功能布局,最值得借鉴的就是欧洲城市所使用的“窄路密网”街区模式,从社会中心步行到边缘地带以5min或者1/4路程为基准,是目前绿色生态城市街区尺度的基本依据。其次,依据街区地开发需要以及老百姓的认识和街道性质的因素,需要设计合理的街道、建筑之间的宽高比例即D/H,街道的宽度是D,建筑的外墙高度是H。D/H≈1时,街道尺度最符合人的心理和视觉的舒适度。最后,在进行街区设计时,通过不同季节产生的条件对街区进行风和光以及热的分析研究,再结合形态学的原则,总结出符合当地街区自然环境的模式,从而制定出基于不同季节条件因素的绿色街区规划方案。 3.3绿色生态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效益的日益增强,道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指数也是居高不下。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道路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①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尽量使用最简洁的路线,使道路长度缩短,从而使工程量减少到最大限度;优化道路线位的设计,减少对植被区和景观区的占用,同时在进行旧路改造时要充分利用旧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面上的结构材料,使资源再利用、重复利用;设计合理的道路横断面,加大绿化带科学合理的配置,减少噪声污染;②做好交通管理,合理配置各等级道路,减少车辆的绕行、拥堵,快速将车辆分流,减少交通压力,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4绿色生态城市的海绵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在整个绿色生态城市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绵城市就是指整个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有蓄水、排水的作用,干旱时可将所蓄之水释放的作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排水、蓄水系统,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海绵城市,可以保证生态城市在面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