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教师版)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教师版)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教师版)

(完整版)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 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二、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通“彩”,颜色 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 6.令将军与臣有却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 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6.若入前为寿上前 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二)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 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 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 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 (三)形容词作名词 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招教考试知识点

招教考试知识点 【篇一:招教考试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 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 (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 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 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是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小编整理了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1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

《师说》课堂练习教师版

《师说》课堂练习 韩愈传世名言:(要求背默)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5、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6、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9、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sì奖励。洎jì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bìn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zhuàn。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zh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è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帅本明整理 一、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 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 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若入前为寿(你) 二、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师说》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⑤行弗乱其所为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从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惑而不从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择师而教之 ⑧如是而已 2.之 ①青,取之于蓝。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内,通“纳”,接纳,进入。(《晏子治东阿》他库少内.)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5.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6.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0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抄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教学教材

《师说》知识点整理 教师版

精品文档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 预习自测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 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四、阅读 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 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梳理探究

学考复习1 《鸿门宴》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写作借鉴 (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项羽语言——骄横气盛刘邦语言——礼仪备至 范增语言——老谋深算张良语言——老练透辟 樊哙语言——豪壮威严项伯语言——似巧实拙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 ..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臣战河南 ⑥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三、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 ..?(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四、词类活用

师说教师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教师版)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如师。古义:今义: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四、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学习) ⑤齐师伐我。(军队)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②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⑤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五、解释一词多义(虚词)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并且,同时)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顺承,不译) ④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却) ⑤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但是) ⑥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不译) ⑦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而已,罢了) 2.之 ①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②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⑧彼童子之师。(的) 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3.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②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④而耻学于师。(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⑥其皆出于此乎?(从) ⑦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4.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 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⑤嗟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 ⑦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二、一词多义 1.去2.立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①哙拜谢,立而饮之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3.谢4.因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哙拜谢②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5.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君王为人不忍⑥为之奈何? ⑦客何为者?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幸 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 7.从 ①毋从俱死也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为之奈何?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乃 ①乃令张良留谢/乃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去 ①亡去不义②相去四十里 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 14.如 ①固不如也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沛公起如厕 15.请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寿毕,请以剑舞③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 16.置 ①沛公则置车骑②置之坐上 17.且 ①且为之奈何?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臣死且不避 18.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19.说 ①鲰生说我曰②而听细说 20.当 ①当是时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1.得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吾得兄事之 22.然 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今:。) .. ②约为婚姻(古:;今:。) ..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今:。)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 ..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及练习集合

鸿门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 ) 犒.劳(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玉玦.( ) 樊哙.( ) 目眦.( ) 参乘.( ) 彘.肩( ) 刀俎.( ) 杯杓. (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令将军与臣有郤 (5)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素善.留侯张良 (2)籍.吏民 ( ) (3)范增数目.项王( ) (4)因. 击沛公于坐( ) (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7)沛公起如.厕( ) (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4.名句填空。 (1)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3)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卮.酒(zh ì) 刀俎.(z ǔ) 杯杓.(sh áo) B .参乘.(sh èn ɡ) 瞋.目(zh ēn) 美姬. (j ī) C .鲰.生(z ōu) 左尹.(y ī) 戮.力(l ù) D .玉玦.(ju é) 隔阂.(h é) 披帷.(w éi) 2.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毫毛不敢有所近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旦日..飨士卒 B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C .此其志不在小.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旦日飨士卒..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 .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 .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D .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下列句子的句式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 .亚父者,范增也 C .得复见将军于此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 .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B .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C .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 .道芷阳间.行//间. 至军中 9.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公为我献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C .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10.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 .沛公安在 B .大王来何操 C .为之奈何 D .何辞为 (二)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姬(j ī) 鲰生(z ōu ) 以飨士卒(xi ǎng ) 按剑而跽(j ì) B .樊哙(ku ài ) 卮酒(zh ī) 瞋目视之(ch ēn ) 目眦尽裂(c ì) C .玉玦(ju é) 参乘(sh èng ) 切而啖之(d àn ) 不胜桮杓(be ī) D .刀俎(z ǔ) 彘肩(zh ì) 戮力攻秦(l ù) 从百余骑(j ì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亡去不义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④固不如也 ⑤秦时与臣游 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⑦不如因善遇之 ⑧且为之奈何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并解释。(5分,每个1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要项伯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2)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③何辞为( ) (3)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 (4)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5.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 范增数目项王,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8.对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C .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