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一、经济发展阶段定位: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

400多年前,法国人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假如你有坚定的方向和目标,整个大自然都会帮助你。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何等重要。对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定位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学术界认为,我国整个开放型经济已经经历和即将经历的阶段主要有三个,即规模扩张阶段、产业升级阶段和要素优化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正处于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同时,部分地区和产业正在积极发展创新产品和创新产业,提前向要素优化阶段迈进。

由河南省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状况看,现阶段的规模扩张特征十分明显;依据产业、产品结构状况分析,现阶段的劳动、资源密集特征比较突出;依据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分析,现阶段以学习、吸收、模仿为主的特征十分突出)判断,目前河南省经济整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从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发展需要以及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看,我们不能继续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把整个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当前迫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发挥市场的作用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可知,目前我国不少领域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很突出。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同时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河南省的一些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这个问题再度凸显,与“保增长”面临的压力是有关系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严峻局势,是捡起落后的产能,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适当弱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两高一资”类落后生产企业和项目的保护,注重用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前提。

(二)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推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下定决心,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首先,在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形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看GDP、销售收入、出口规模、利用外资规模等数量指标,更要注重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产业竞争力、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水平等指标的考核和评价。广东省在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过程中,规定了明确的衡量产业优化升级的量化考核指标,要求产业转出地(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率要高于GDP总量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促使转出地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做法值得河南借鉴。

其次,从舆论引导、工作部署、财政支持等各方面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足够的“推动力”。广东省为了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省财政5年内要拿出500亿元作为“双转移”的补贴,每个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都可以获得5亿元的扶持资金;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实行GDP分成,转出地主动给转出的企业赠送“陪嫁”等[1]。河南省也应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研究制定推进全省产业升级的政策和措施。

(三)把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升级的正确选择,但是,对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从国际上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但完全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起飞则是比较困难的。在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中央一再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国内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沿

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是有可能的,但是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自然和顺畅,而且,即便承接产业转移,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加快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河南省推进产业升级的最根本的措施。

进一步优化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避免产业发展趋同化倾向。一方面,要避免出现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与国内多数省份趋同的倾向。要立足于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项目,着力发展一批具有河南省特色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要避免省内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受产业存量和发展思路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各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各自为战,缺乏协调,区域之间在资源、资本、市场等方面形成内生性恶性竞争趋势;在项目布局方面层次性差,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分工不够明确;先进区域对落后区域的带动辐射能力不足。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增强河南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是十分有害的,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引以为戒。要尽快完善省内各市、县区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区之间的业分工和协作,将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成研发中心和发展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将一般的资源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市、县区转移,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链接,促进企业跨区域的深度分工和协作,形成以技术、资本、品牌和市场网络等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长期以来,河南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育,目前整体上还停留在以引进、学习、吸收、模仿为主的阶段,从而多数企业都陷入了“引进―――再引进”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不完善,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重视不够,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6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0.62%,全国平均水平为0.76%。同年,河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4.24%,全国平均水平为39%。2007年,河南省科研费用占GDP的比例为0.69%,远远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2000~2008年,河南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32.59%,全国平均水平为41.89%。河南省有一大批高层次的科研院所,但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这些院所对河南省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今后一个阶段,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的投入,将科技投入的增长纳入政府规划,以法律形式保证科技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二是要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三是要强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尝试重大项目公开招标,面向国内外寻求合作对象,共同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四是要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信息交流机制,形成适应自身技术创新需求的市场化模式。另外,要鼓励和引导省内企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尽快形成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2]。

(四)将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对产业集聚区的设立要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首先,要从推进产业升级的需要出发确定产业集聚区的数量,以能够做大、做好、做强为目标,而不要贪多,不要凑数。其次,产业集聚区以市(县、区)为单位搞平均分配的做法是否科学也值得研究。各个市(县、区)申报设立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评审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考察其产业基础和设立的可行性,充分考虑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等因素形成的驱动力,将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和帮助基础好、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聚区。着力推进产业层次的提高。在规划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项目布局时,要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在推进存量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将新增项目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主攻力量。

打破区域界线,推动跨区域的特色组合和层次链接,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带,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综合竞争优势。一方面,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项目评审、指导和监管职能,甚至在必要时可以成立跨区域的经济协调办公机构,建立跨区域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市场信息与政策信息的融会,以是否具有市场潜力和区域特色为标准,将近似产业进行跨区域的特色组合和层次链接,形成特色产业带;另一方面,区域内各

市县在产业发展规划上要有进有退,分工协作,合力完善产业链条,增强各个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产业层次性,从而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综合竞争优势。

二、优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强化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实施科学的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以往的实践中存在一种倾向,对比较优势做片面的理解,一味强调静态比较优势(现时已经存在的比较优势)战略。一些著名的学者也认为,现阶段我国应该以发挥静态比较优势为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转变为相对丰裕,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企业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就会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使静态比较优势自动、自发地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化。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的。其危害性集中表现为会导致产业低端化,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这种情况在河南省的电解铝行业表现得很突出:绝大多数多年前建设的电解铝龙头企业,在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方面一般都搞得不太好。电解铝生产规模很大,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企业不愿意抽出力量搞深加工,而在市场形势突然恶化之后,想搞深加工也来不及了,抽不出力量搞了。因此,要推进产业升级,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积极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

(一)树立全面的比较优势观,积极培育动态比较优势

任何比较优势都是阶段性的。所谓的比较优势都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管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优势、还是土地成本优势都不可能永久保持。近年在国际贸易中占相当比例的加工贸易之所以被称为“游牧贸易”,就是因为一旦东道国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要素不再具备优势,外商就可能随时撤资,将加工生产点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所以,试图靠某个或者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长期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低层次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竞争力是有限的。河南省大量的劳动力都属于较低层次的,而这类劳动力整体上处于过剩状态。从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方面看,低层次的劳动力决定了加工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相对也低,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全球过剩最严重的那一部分,销售困难,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河南的食品工业和纺织服装工业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特别是食品工业,虽然是河南省第一大工业部门,但产品附加值较低,原因就在于此。

资源优势只能有限度地利用。各类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发达国家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方面采取明显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保护国内的资源。美国对国内的资源开采一直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尽量通过进口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石油为例,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消费量逐年增长,而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则逐年下降,随着石油消费和石油产量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则逐年增加。2008年美国石油消费量为9.76亿吨,而同期国内石油产量为3.35亿吨,石油进口量为6.4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5.67%。美国一直十分注重加强与石油生产国、输出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动机也是为了维护石油安全。2008年,美国从欧佩克国家进口石油2.97亿吨,占美国总进口量的46.3%;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1.18亿吨,占美国总进口量的18.4%,美国当然不会对这些国家掉以轻心。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还希望发展中国家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发达国家需要的资源最好是节制地开采并低价出口。2009年6月23日,美国与欧盟还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WTO提起诉讼(此前,美国和欧盟未能说服中国削减出口关税并提高锌、锡、钨和黄磷等原材料的出口配额)。河南在某些方面资源优势比较突出,资源行业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近年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今后对各类资源都需要更加有节制地开采和利用。

总之,我们在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的同时一定要有危机感,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是指转换中的比较优势,是经过培育在未来某一时点可能形成的比较优势),适当延长产业链,从而在分工体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动权,进一步在利益分配方面获得越来越多的份额。

(二)积极实施竞争优势战略

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工业大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农业强省和工业强省,仅靠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竞争优势战略。竞争优势战略是与比较优势战略相对应的一种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它是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作为理论前提,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以追求贸易动态利益为方向和目标,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新型的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利益。由于该战略能够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有利于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因此已经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来源于企业具有完善的创新机制,从而能提高生产效率。波特所指的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乃至行业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支柱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政府的作用和机遇等六大要素组成。波特认为,这六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明星产业。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适用于一个国家,同样也适用于一个地区。“十一五”即将进入最后一年,我们的工作思路不能只局限于当前,而要更多地从“十二五”、“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如何构建河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早做打算,从各方面去铺垫、准备,积极推动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切实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自身赢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贸易利益,同时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依据恰当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大致的分类.最后,分别选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了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综合评价;聚类分析;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1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如何?发展是否均衡?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人们清楚认识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行政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对河南省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从GDP总量、人均GDP 等经济指标出发,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定性分析.为了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选用了聚类分析、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郑州市以绝对的优势领跑全省;济源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分列二到四位,处于第二集团,较其他

城市有较大的优势;其余城市的发展还有待努力. 图1论文结构图 2 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1 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河南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图2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省的经济总量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GDP总量低于1000亿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于2000年突破5000亿元的大关;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以此为契机,我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总量突破两万亿,仅次于广东、

(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这是已被世界所公认、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被理论界所肯定的事实。然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这三驾马车上施力和侧重是不同的,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主要是净出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突破50%以后,逐年提升,一直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后几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达到约58.5%,但是外贸依存度过大带来的负作用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急剧下滑而暴露无疑,面对持续的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推动措施,主要靠哪驾马车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课题。有人主张主要靠消费,有人主张靠投资。根据我的分析,应该在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最理想的是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短期内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增加国内需求,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坚定信心,使危机成为这一特殊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驾马车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使人又一次更加地清醒地感受到蝴蝶效应。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紧接着第三大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大摩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财务困境,美联储不得不拿850亿美元资金救助,华盛顿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不长时间就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摘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力发展工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点,同时县城工业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抓住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跃。 [关键词]县城经济;问题;对策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200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例,分析其特点 1综合实力显着增强。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2工业经济成为县城经济支柱。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3农村经济成效明显。2004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260万吨,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渐形成。 4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4年,全省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的29%。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有20个,超过30亿元有12个,超过50亿元有1个。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的县(市)有57个,投资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个。 5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突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全省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的巩义、偃师和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长垣、许昌等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扩权县(市)继续领跑县域经济。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河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4.16万,GDP平均规模43.19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财政平均收入为1.2亿元,人均GDP6312元,仅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总量大,但人均低、实力弱的特点十分明显。二是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2008-12-8 9:41:09 根据市委领导安排,8月下旬,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委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河南漯河市、长葛市、郑州市及所辖的新郑市和巩义市,考察学习当地发展县域经济及加强干部激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实地参观了一批工业企业和园区,并同当地组织部门和经委(中小企业局)进行了座谈。从我们考察学习的情况看,近几年来,河南省以县域经济为发展重点,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一、河南省经济概况 河南是湖北的近邻,地处中原,全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近年来,河南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经济总量扩大。2007年河南GDP突破1.5万亿,达15058.1亿元,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5位;地方财政总收入1529.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八位。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7年,河南人均GDP15257元,居全国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51.6元。 3、工业实力增强。近年来,河南工业由弱变强,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38.0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47.1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1959.55亿元,增长68.5%。原煤、铝、黄金、十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4、农业基础雄厚。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汽车作为高档消费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和事业有成的人群的青睐.近年来汽车贸易企业在沈城犹如雨后春笋迅速的发展. 汽车贸易公司的形式一般都是从外国引进的“4S”店形式.在国内汽车销售市场还不算饱和的情况下,这种以店销为主的方式占了销售量的90﹪以上,只有少量车型如:微型客车、小型客车、重卡、厢货等销售商在人员推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轿车走的都是店销形式. 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汽车已进入越来越多的百姓家庭,成为普通人出行的代步工具。 一. 实习目的: 1. 更快的适应社会,增强自身的素质学习更多的销售技巧,学会与顾客接触,交流 2. 了解北京现代的汽车各种品牌,价格,性能 3. 了解公司管理模式,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理论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 4. 通过实习加深我们对汽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激发热情 二. 时间:200*年6月4日——6月28日 三. 地点:北京现代 四. 公司组成:销售部维修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 销售部职员:经理:XXX 销售顾问:XXX 信息员:XXX 五. 实习内容: 1. 掌握北京现代的销售流程 2. 与销售人员搞好关系,从他们那里学习更多的经验 3. 学会运用相应的销售技巧 4. 更好的了解汽车各方面的信息,对各种车型进行比较 5. 真正了解“4S店”的含义 六. 汽车销售流程图: 接待——咨询——车辆介绍——试乘试驾——报价协商——签约 成交——交车——售后跟踪 1. 接待:接待环节最重要的是主动与礼貌。销售人员在看到有客户来访时,应立刻面带微笑主动上前问好。如果还有其他客户随行时,应用目光与随行客户交流。 目光交流的同时,销售人员应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并礼节性的与客户分别握手,之后再询问客户需要提供什么帮助。语气尽量热情诚恳。 2. 咨询:咨询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客户需求的信息。销售人员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来自客户的所有信息,以便充分挖掘和理解客户购车的准确需求。 销售人员的询问必须耐心并友好,这一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适度与信任。销售人员在回答客户的咨询时服务的适度性要有很好的把握,既不要服务不足,更不要服务过度。 这一阶段应让客户随意发表意见,并认真倾听,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在后续阶段做到更有效地销售。并且销售人员应在接待开始便拿上相应的宣传资料,供客户查阅。 3. 车辆介绍:在车辆介绍阶段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和专业性。销售人员应具备所销售产品的专业知识,同时亦需要充分了解竞争车型的情况,以便在对自己产品进行介绍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以突出自己产品的卖点和优势,从而提高客户对自己产品的认同度。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一、经济发展阶段定位: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 400多年前,法国人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假如你有坚定的方向和目标,整个大自然都会帮助你。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何等重要。对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定位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学术界认为,我国整个开放型经济已经经历和即将经历的阶段主要有三个,即规模扩张阶段、产业升级阶段和要素优化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正处于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同时,部分地区和产业正在积极发展创新产品和创新产业,提前向要素优化阶段迈进。 由河南省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状况看,现阶段的规模扩张特征十分明显;依据产业、产品结构状况分析,现阶段的劳动、资源密集特征比较突出;依据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分析,现阶段以学习、吸收、模仿为主的特征十分突出)判断,目前河南省经济整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从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发展需要以及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看,我们不能继续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把整个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当前迫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发挥市场的作用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可知,目前我国不少领域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很突出。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同时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河南省的一些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这个问题再度凸显,与“保增长”面临的压力是有关系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严峻局势,是捡起落后的产能,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适当弱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两高一资”类落后生产企业和项目的保护,注重用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前提。 (二)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推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下定决心,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首先,在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形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看GDP、销售收入、出口规模、利用外资规模等数量指标,更要注重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产业竞争力、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水平等指标的考核和评价。广东省在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过程中,规定了明确的衡量产业优化升级的量化考核指标,要求产业转出地(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率要高于GDP总量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促使转出地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做法值得河南借鉴。 其次,从舆论引导、工作部署、财政支持等各方面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足够的“推动力”。广东省为了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省财政5年内要拿出500亿元作为“双转移”的补贴,每个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都可以获得5亿元的扶持资金;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实行GDP分成,转出地主动给转出的企业赠送“陪嫁”等[1]。河南省也应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研究制定推进全省产业升级的政策和措施。 (三)把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升级的正确选择,但是,对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从国际上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但完全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起飞则是比较困难的。在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中央一再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国内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沿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因素在企业要素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饭店行业,其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在我国,饭店企业的员工流失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员工的高流失率一直是困扰饭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难题。员工是饭店企业宝贵的财富,因此只有认真剖析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找到解决该问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利于饭店企业的长远发展。 员工的高流失率几乎是每个饭店企业都存在的问题,但对解决该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却很模糊,没有针对性,缺乏应对的相关机制。 本课题内容包括四部分:1、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员工流失的现状及提出本课题的意义。介绍酒店员工流失的现状(方向、职位、时间),从社会、饭店企业、员工个人三方面分析其影响,进而引出课题研究的目的。2、分析员工流失的原因。从社会、饭店企业管理方面和员工自身情况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实地到酒店的工作,了解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福利待遇以及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等一些具体的情况,综合分析具体的成因。3、员工的流失对酒店的影响。从人力成本、酒店运营及信息、服务质量、品牌信誉、团队士气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表明员工流失对酒店而言是弊大于利。4、解决员工流失的对策。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符合中国人性格特征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措施。 本文从无锡市古罗马大酒店员工流失的现状开始谈起,从社会、饭店企业和员工自身三方面分析员工流失的原因,剖析员工流失对饭店企业人力成本、酒店运营及信息、服务质量、品牌信誉、团队士气这五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该酒店的自身状况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在借鉴国内外知名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员工流失管理的方法,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状况做出展望。 对于酒店员工的流动问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从酒店的角度来看,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优化酒店内部人员结构,使酒店充满生机和活力。适当的人员流动能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经营理念。然而,酒店员工流失率过高会增加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不利于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形成。 从学生角度看1.1观念上的误区是人才流失的主观因素。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属于伺候人的工作,低人一等,因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同时,在我国酒店行业中,普遍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干酒店工作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酒店员工,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很难安心工作,跳槽也就成为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大学生普遍认为,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盼来了大学毕业,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然而,当面对饭店严格的管理、高强度而又单调的工作时就显得无法适应,同时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期望过高而最终导致失望。1.2能力上的不足是人才流失的客观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多年高等教育的群体,成才欲望往往非常强烈,具有极高的职位期待和成就动机,急于想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好工作,做出成绩,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所以显得眼高手低、急于求成和不切实际而导致不断遭受挫折,继而导致对前途的担忧和迷茫,最终改变主意改换门庭,流失到其他行业。 2.从酒店的角度来看。2.1工资福利待遇偏低是人才流失的直接因素。员工是否愿意留在公司工作,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酒店管理也不例外。而在我国酒店业中,不同规模、档次与经济类型的酒店之间及酒店与其他行业间的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外资高档酒店员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要大大超过国内酒店;高新技术行业的工资水平又大大高于酒店业。我们将酒店与银行、医院、学校等行业的薪酬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80年代中期,一位中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开发、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切入点 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要确定好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定位,有利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切入点。具体应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城市。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中心镇,区分不同情况,把一些重点镇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县制历史久远,由于县域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各县域间形成了迥异的经济环境、不平衡的发展水平和各具特色的发展类型。对于河南省这个人口大省来说,其县域经济发展更是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实现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富裕与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对区域经济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 标签: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劳务经济;特色经济;支柱产业 1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为主要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具有地域性、不平衡性和相对开放性的区域经济系统。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的基础。 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2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包括20个县级市、88个县。108个县(市)合计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5%,县域人口8029.83万人,占全省的82.0%。2007年河南国内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其中县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生 产总值的比重达70.6%。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基础。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考察,河南省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 于全国经济强县仍比较落户,并且存在不少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且产业化程度低。河南省大部分县以农业为基础,县域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河南省经济文化

河南省文化厚重,山河壮丽,旅游资源丰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少林寺》的电影,启动了河南旅游,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中国旅游看“三南”/9海南,云南,河南)的说法,表明河南省很早就进入了中国旅游发展的第一方强省跨越,旅游产业在实施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旅游产业在实施经济强盛和文化强省战略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今,略有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等等.发展旅游业在当今社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旅游也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非贸易创汇的重要产业,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示出重要作用.截至现在,我国已经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把旅游业当作本地的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来发展,旅游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旅游业的有效性正从旅游部门,旅游研究者的话题发展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关注的工作议题,各级领导者和广大老百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同旅游业,支持旅游业,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交通,通讯,建筑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并使之不断完善. 许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证明,发展旅游业在增加国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同那些需要高度技

术和大量资金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发展经济,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近几年河南经济高速增长,这与河南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近几年来河南经济高速增长,这与河南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大旅游战略,始终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重点加以扶持,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道路,是河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有力的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活力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张最快的行业之一,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河南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带动整个河南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邮政,电力,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都将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来支撑其运作,这就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具有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同时旅游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超过了一般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简介就业机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旅游业使之发挥出就业效应.增加就业人数往往是取得旅游收入之外的最重要的目的. 2.优化结构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产业结构合理的变化方向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大幅上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例逐年下降,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具有很强的先导带动功能,有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发展,改善国民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基于SPSS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序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 专业班级:人力1114班 学号: 0802111401 姓名:司书红 2013年12月

多元统计分析答辩记录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差距较大且有逐年扩大的倾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国家、地区的动荡不安,引发各种矛盾、冲突。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缩小差距、协调地区发展凸显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制定出缩小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本文利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对31个省市区进行聚类分类,对缩小差距提供对策。 【关键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地区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和提高,各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造成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加上地域、资源、技术、政策等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趋于扩大。如何分类、比较和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便有针对的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只用GDP一项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渐渐引入多个指标进行分析。例如,唐晓东利用21个指标变量的函数模型评价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没有把所有反映经济情况的因素考虑在内,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本文采用2011年经济数据,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重点反映各地区纵向发展趋势。首先对所选的经济指标做主城成分分析,科学有效的缩减指标规模,得出较为明确的公共因子,再用这些公共因子对31个行政区域做聚类分析,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层次分布状况。本文考虑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在实际问题中,不同经济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尽可能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从而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简化了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 二、分析方法 1.主城成分分析法 1.1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一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在确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情况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问题。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在于利用p个原始变量(X 1,X 2 ,…X P )构造少数几个新的综 合变量,使得新变量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新变量互不相关,新变量包含p个 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这样定义X 1,X 2 ,…X P 为原始变量指标,Z 1 Z 2 …Z m (m≤p) 为新的综合变量指标,每个新综合变量指标是p个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同时要 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⑴Z i 与Z j (i≠j;i,j=1,2,…,m)相互无关。⑵Z 1 是X 1 ,X 2 ,… X p 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2 是与Z 1 不相关的X 1 ,X 2 ,…,X p 的所有线性组合 中方差最大者;Z m 是与Z 1 Z 2 …Z m -1都不相关的X 1 ,X 2 ,…,X p 所有线性组合中方 差最大者,则新变量Z 1Z 2 …Z m 分别称为原变量X 1 ,X 2 ,…,X p 的第一,第二,… 第m主成分。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2011-08-15 作者简介:霍清廉(1961-),男,河南杞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和区域经济学。 文章编号:1673-1751(2011)03-0004-04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 霍清廉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统筹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指出了河南 县域经济 “短板”的实质问题所在,探讨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关键词:县域经济;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对近1亿河南人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中,尤其是在“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中,县域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带动是两个重要方面,都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在河南省内部,县域的人均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无论是全国区域中心城市郑州和副中心城市洛阳,还是省域中心城市新乡、安阳、濮阳、平顶山、南阳等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能力相对县域来说都很强或比较强。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的县域经济也比较落后,多项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笔者认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发展县域经济是潜力最大、 任务最重、困难最多的重要环节。反言之,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这块短板能否被补上。古人曰:郡县治,天下安。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县域兴则中原兴。只有县域经济的振兴,才能最终实现振兴河南的宏伟目标。 2河南县域经济的现状 在2010年度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 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选中,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河南只占了8个席位,巩义市排名第39,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捆绑在一起排64位,永城市排第93位。整体位次比较靠后。特别是平原农区和没有矿产及其他资源优势的县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滞后。可以说中原经济凹地, 重要的原因在于县域不富,农村很穷。笔者近三年讲授《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接触的近百个县域经济体,多数反映说:“我们县是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 ”河南90%以上的县,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在提“工业强县”(或提‘工业兴县’)、“着力推进工业大县建设 ”、“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第一抓手’,毫不动摇地抓好抓实。”与重点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等等。这些干劲十足、鼓舞性很强的报告很感染人,也毋庸置疑地说明,河南县域的经济很落后,且仍然处在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的初级阶段;县里的同志和广大农民的信心很足,干劲很大。可是,当我们许多县域急急忙忙搞工业化的时候,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和先进地区早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或新型工业化时代,在信息化(或叫知识经济时代)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3河南县域经济的短板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目前国家在县域经济发 展优惠政策方面的缺失、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与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 第7卷第3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7,No.32011年9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Sep.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