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8-06-26T17:07:21.0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作者:刘荣荣[导读] 作为德育一体化课堂的主阵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2642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素养,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自我发展。

作为德育一体化课堂的主阵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品德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能从最底层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着力点,从这个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更主要的是能借助思想品德学科育人的“德”性,可以帮助学生矫正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

思品学科是最适合德育渗透的一门学科,教材中的或大或小的专题都指向德育渗透。借力思品教材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是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根本。如学习初一教材中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我设置了一个苹果削削乐游戏。让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进行削苹果比赛,并进行多组比赛。游戏结束,学生直观的发现有的学生削苹果的速度很快,遗憾的是果肉削掉的很多,有的学生削苹果速度很慢,果肉削掉的也不少,能够又快又好的削苹果的学生不是很多。接下来,我让学生自我总结、自主归纳,合作分析同学种种表现的背后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整的归纳表象是,同学在家都是小皇帝,上初中了,削苹果还不熟练。根本原因除了父母的包办外,自己的不主动、没有家庭主人公意识也是导致小事都做不好的原因。刘备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也通用于生活中的小事。或者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都是要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家庭中具有了主动劳作的主人公意识,到了学校,才能具有班级集体感、学校荣誉感,进而才能拥有国家自豪感,实现中国梦才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时,按照大纲是一课时内容。每接手一个级部,我都利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节课让学生去发现,第二节课让学生分享学习本课后的行动、感受,或者利用后面的课时前五分钟让学生互相推荐班级主人翁小达人。通过种种途径,将学生的劳作意识内化于心,培养学生的主人公精神。

二、时政热点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自强自立的案例,有时空的差距,学生感知不敏锐,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聚焦时政热点,选取典型案例,做成微视频,体现自强自立之人的成长历程,进行系列观看,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我们经常吟诵《少年中国说》,都能满腔热情的感知自强自立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前提,如果能经常得到通过聚焦时政热点片段视频、视觉、听觉的冲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将更易形成。

身边的反例也非常多,尤其是官二代、富二代的成长轨迹,为当下学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但象一度热点聚焦大学生因无法自立被劝退的现象、大学生不能自主就业的“啃老族”现象、富二代的没有自我规划的现象等等,这些热点没有深入挖掘的价值,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更符合德育渗透的本真。在文字材料介绍中,由于学生的体验不够,感知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所以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一个《自立自强的航天人》微视频,让学生从该视频中接受正面教育,感受到一个自强自立的人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力量。微视频从航天人杨利伟被选入航天员的过程介绍开始,让学生感知杨利伟在这一历程中所接受的非常规的训练后表现的不怕吃苦、自强自立的品质,让学生明确自立自强不是建立在小我上,而是大我;不是建立在个人上,而为整个国家,最终让学生感知到今天的自强自立就是明天的国富民强。

培养自强自立精神的时政热点很多,当下中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电视、报刊杂志等很多媒介有类似的宣传。如“感动中国”系列报道、《人物》杂志中人物报道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为此,我让学生围绕《人物》中的某个自己感兴趣的偶像,制作一期偶像初中阶段的成长历程简报,激励自我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中学生。

三、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保障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含苞待放、茁壮成长。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对授课的知识了然于胸,而且对于讲课的课程立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关注学生低层次的知识、能力素养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价值观的达成。这要求思品教师,必须要创新学科思维模式,把课程立意放在更高的思维高度上。

高维度意味着教师备课时要把课程放在更高的立意要求上,并且要真正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落脚到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不需要出现假大空的话或者情境。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节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立,如果设置的情境是“如果你想成为航天员景海鹏,你会如何自立?”这个问题设置的就很空,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远离他们的生活,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虽然听起来感觉思维高度很高,但是却不是个成功的、有意义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所以,高维度的教育思维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需要每分钟都必须时刻渗透,也不需要每个环节都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的道路,我们正在起航。因为这段道路的留白,给我们留下了更多可以施展的空间。作为思品教师,我也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实践,期待核心素养在学生的身上绽放出更闪耀的光芒。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化课堂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素质教育道路漫长、任重道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发展,学校层面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即“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教学已逐渐转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更注重“开放性、多元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学校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俗话所“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社会大课堂,强调“学生参与,

老师辅导,自治管理,突出个性”等特点。 二、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小学语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8

附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富的学习直感和丰富的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评价明确小学语文各个阶段应该关注那些词语的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对需要教学的词语明确列出必学必会时间表,不仅仅是完成教学计划,更加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的,增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语文甚至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评价的目标 分析一、制定评价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寻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都可以更好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评价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可以是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三、评价安排阅读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注点,读是理解,对文本读的越多,想的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四、评价研究探讨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展示点,阅读是吸收,作文则是内化的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 五、评价设计作业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拓展点,作业的设计,着重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涵盖万千,不仅包括学、哲学、历史,更包括地理、自然科学、艺术等各种门类的知识。可以说,语文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阅读则是重中之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高效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都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语文能力也会大有长进。拓展阅读资源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恰当的选择和运用阅读资源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文学素养也会增强、习作能力也是一样。因此只有选择正确的阅读资源并且有效利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源,才能培养出爱好广泛、写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杰出的优秀学生。结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核心素养的种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而具体到我们初中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应该是:一、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初中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三、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另外还有民主意识、正义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地选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系对今后加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习填空和问题准备,增强学生对政治课教材内容的熟知和初步认同。 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在教辅资料要求的相应部分,进行填空和问题准备。这对教与学的两面环节都有很大的益处。让学生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内容,填写教辅资料上空格的关键词、句,以及作答简要的探索式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了解教学知识和问题的思索,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节省教学时间,便于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能更好地进行深化和拓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知和解决能力,使得课堂更易生活化、生动化。授新课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保证讲授新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为授新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如果学生不作预习,上课就会感到生疏、突然,接受新知识就比较困难。相反,如果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听课时就有目的性、针对性,对所讲的新内容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是否预习教材,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为了使预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应给学生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二、精心备课,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

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

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2)

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出炉。框架中将科学性、时代性和名族性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其中体育核心素养是组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因素。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关注不够,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这次将体育品德纳入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可见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一、体育品德概念及具体内容 体育品德培养对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有着实际的意义,随着近年来中小学体育品德教育的缺失,学生在体育品德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中小学体育品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体育品德指的是什呢在对成都市武侯区32名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其中23名教师体育品德的概念和内容不够了解。而在对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的16个教学班的调查中发现,92%的同学不知道体育品德是什么。那么,什么是体育品德呢体育品德的内容包括的那些在2016年3月,国家出台的20种学科素养中将体育与健康学科也列入其中,并将体育品德作为体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体育品德是体育运动中应对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品德的具体内容有:自尊自强的心理状况;勇敢顽强、积极进取、主动克服内外困难的能力;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对待比赛胜负结果的态度(胜不骄、败不馁);判别自己运动角色的能力;在体育活动在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二、中小学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结合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的具体内容,对成都市武侯区中小学体育品德的培养,应细分到各个学段,针对学段特点,具体落实到体育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引起学生的重视,以促进中小学生体育品德的养成。 1、在技能难度的学习中培养中小学生的自尊、自强心 自尊与自强心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性的需要。而普遍的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而自强心还有待提高。如在对成都市武侯区川大附中、西北中学、武侯高中、太平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如学生在立定跳远的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很稳定,每学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虽然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跳的很好,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前进目标,课余时间也不会自己进行专门性的练习,而面对没有变化的成绩,却能够坦然接受,自强精神明显不足。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心理上加强自尊、自强心的教育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时,在对技能难度的设置中,体育教师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培养起兴趣,主动的寻求突破。而言语上的鼓励也能让学生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创造更好的成绩、使自强心不断得到增长。 2、树立学生信心,提升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能力 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困难会激发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Word编辑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

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 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 学生科学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在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实现对科学奥秘的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

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4158922.html,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作者:李耀峰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科学教学是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概念。其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对其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呢?本文根据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态度,以及课堂上师生如何实现 关键词:好奇心;态度;兴趣;学习过程 一、好奇心成就梦想 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梦想,那么小孩子有没有梦想呢?我说有,虽然不是像大人一样具体。但是,在孩子们脑海里会留下所看、所听、所想。那些奇妙的想法对孩子们树立梦想,以及实现梦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孩子的哪些奇妙想法从哪里来呢?——从孩子们的好奇心中来。好奇心驱使着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说,好奇心是干好一切的开端,因此,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就显得十分重要。 带着我对自然科学的迷恋,带着一份好奇心,我非常开心地从事着科学课教学,实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参与了双语、做中学等课题的研究。这一切对我的课堂教学都是受益匪浅的。我的梦想也从当一个合格的老师,上升到了成为优秀的骨干教师。而这一切,都是好奇心成就了我的梦想。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么做的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的思维呢? 二、态度决定一切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这个态度主要体现在学习习惯的管理上。在开学第一课中,我重点与学生探讨“课堂约定”,我实行了五星级管理,首先课前准备为1星,课前准备包括教科书、练习册以及其他的文本、图片等资料。课堂上积极发言为1星,认真倾听为1星,小组合作参与活动为一星,课后反思为1星。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是最基本的五个方面,每节课都由小组长来评价。实施一年来,反响还不错。今后为发挥自主性,还可以加入自评。 三、激发和保持兴趣

(完整word版)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1. 什么是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几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三是知行合一、综合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支撑点,通过学科知识兼顾在学生理解背诵和学生前期相关文化知识的搜集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积淀人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动手去画,逐步培养审美情趣。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精美的手抄报、精致的绘画、精彩的文章,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在探寻古迹遗址、回想远古

先民生活方式中培养关切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查询、询问亲朋、向老年人请教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暑假体验中走向大自然,走入田间体验农耕的辛苦;走进书籍体验科学的奥秘……用心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牢固、更深刻。 第三,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管理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信息收集、知识整理和总结归纳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自觉抵触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要求学生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自我发展。我们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培训学生的自救自护技能。我们还建议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孩子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看孩子自己能否处理,能否合理地借助周边的力量等,这些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课题组认为,走出校外、走进自然、走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极

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8-06-26T17:07:21.0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作者:刘荣荣[导读] 作为德育一体化课堂的主阵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2642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素养,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自我发展。 作为德育一体化课堂的主阵地,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渗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品德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能从最底层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着力点,从这个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更主要的是能借助思想品德学科育人的“德”性,可以帮助学生矫正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 思品学科是最适合德育渗透的一门学科,教材中的或大或小的专题都指向德育渗透。借力思品教材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是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根本。如学习初一教材中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我设置了一个苹果削削乐游戏。让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进行削苹果比赛,并进行多组比赛。游戏结束,学生直观的发现有的学生削苹果的速度很快,遗憾的是果肉削掉的很多,有的学生削苹果速度很慢,果肉削掉的也不少,能够又快又好的削苹果的学生不是很多。接下来,我让学生自我总结、自主归纳,合作分析同学种种表现的背后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整的归纳表象是,同学在家都是小皇帝,上初中了,削苹果还不熟练。根本原因除了父母的包办外,自己的不主动、没有家庭主人公意识也是导致小事都做不好的原因。刘备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也通用于生活中的小事。或者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都是要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家庭中具有了主动劳作的主人公意识,到了学校,才能具有班级集体感、学校荣誉感,进而才能拥有国家自豪感,实现中国梦才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时,按照大纲是一课时内容。每接手一个级部,我都利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节课让学生去发现,第二节课让学生分享学习本课后的行动、感受,或者利用后面的课时前五分钟让学生互相推荐班级主人翁小达人。通过种种途径,将学生的劳作意识内化于心,培养学生的主人公精神。 二、时政热点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自强自立的案例,有时空的差距,学生感知不敏锐,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聚焦时政热点,选取典型案例,做成微视频,体现自强自立之人的成长历程,进行系列观看,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我们经常吟诵《少年中国说》,都能满腔热情的感知自强自立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前提,如果能经常得到通过聚焦时政热点片段视频、视觉、听觉的冲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将更易形成。 身边的反例也非常多,尤其是官二代、富二代的成长轨迹,为当下学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但象一度热点聚焦大学生因无法自立被劝退的现象、大学生不能自主就业的“啃老族”现象、富二代的没有自我规划的现象等等,这些热点没有深入挖掘的价值,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更符合德育渗透的本真。在文字材料介绍中,由于学生的体验不够,感知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所以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一个《自立自强的航天人》微视频,让学生从该视频中接受正面教育,感受到一个自强自立的人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力量。微视频从航天人杨利伟被选入航天员的过程介绍开始,让学生感知杨利伟在这一历程中所接受的非常规的训练后表现的不怕吃苦、自强自立的品质,让学生明确自立自强不是建立在小我上,而是大我;不是建立在个人上,而为整个国家,最终让学生感知到今天的自强自立就是明天的国富民强。 培养自强自立精神的时政热点很多,当下中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电视、报刊杂志等很多媒介有类似的宣传。如“感动中国”系列报道、《人物》杂志中人物报道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为此,我让学生围绕《人物》中的某个自己感兴趣的偶像,制作一期偶像初中阶段的成长历程简报,激励自我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中学生。 三、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保障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含苞待放、茁壮成长。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对授课的知识了然于胸,而且对于讲课的课程立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关注学生低层次的知识、能力素养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价值观的达成。这要求思品教师,必须要创新学科思维模式,把课程立意放在更高的思维高度上。 高维度意味着教师备课时要把课程放在更高的立意要求上,并且要真正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落脚到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不需要出现假大空的话或者情境。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节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立,如果设置的情境是“如果你想成为航天员景海鹏,你会如何自立?”这个问题设置的就很空,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远离他们的生活,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虽然听起来感觉思维高度很高,但是却不是个成功的、有意义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所以,高维度的教育思维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需要每分钟都必须时刻渗透,也不需要每个环节都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的道路,我们正在起航。因为这段道路的留白,给我们留下了更多可以施展的空间。作为思品教师,我也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实践,期待核心素养在学生的身上绽放出更闪耀的光芒。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 “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