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docx

物理教学案例.docx
物理教学案例.docx

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

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

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

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

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 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

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度电。我们家少用度电。我们家少用度电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度电、度电、度电、 1 度电的家庭数字。师:好,少用度电的家庭数是 10 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

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

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

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

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

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

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

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

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

少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教具:音叉、小锤。

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

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

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

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

并填空。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

source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

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

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

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

a: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

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

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

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

就听不见。)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

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

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

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

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

33 页)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 t 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

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 。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

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v=s/t此计算方法可行。

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

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

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

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本节总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家庭作业探究声是否有能量。(见课本 34 页)板书设计

§1 什么是声音

一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水源、声源

二声的传播 1、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4.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

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5.、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

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

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课题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

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

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

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

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

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 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 多媒体投影 )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

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

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

—a、 b 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

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

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

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

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

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

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

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

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 穿插于过程 )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

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

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

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 ! 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

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摩擦力》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

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

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 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

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

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

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

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

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

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 莆田哲理中学物理组詹俊钦前言: 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逐渐向探究式教学转化;并且,在党和政府部门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教学设备和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也得到了培养。但,在当代个性飞扬90后的学生身上,个别教师却略显力不从心。今天我从教育心理学上分析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略举几例加以分析,兼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首先,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教师应该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时就着手培养,特别是有些教师把必修1中绪论这一章节的内容忽略。其实在笔者看来,绪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兴趣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本章节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是问题:“曲线式射门(香蕉球)”“海市蜃楼”“穿越”“徒手辟砖头”等等,这些问题与90后学生的爱好或兴趣相近,可以吸引不少的学生。 接着,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笔者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均有出试卷的机会,试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之一,但是成绩却是一部分学生兴趣的杀手,所以在试卷选题上要注意,让尽量多的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如果整体上都没考好,那就要进行鼓动学生的学习,对于个别成绩较差或是退步的学生,应该帮忙学生一起找原因,争取下次能考好。成绩的优良直接关系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最后,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其实就是说学生喜不喜欢这个老师。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包括老师的外表形象和上第一节课的内容。②课堂中教学中略带幽默,不在言语上打击学生,眼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练习时略微指点一下。③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可适当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浅谈物理学科德育育人

浅谈物理学科德育育人 江夏区法泗中学张武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科学性极强。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主要可以渗透三个方面的情感教育,即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教育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结合我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加以阐明: 1.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根据德育目标和中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学科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力争迈好中学物理学习第一步,为八年级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开一个好头。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等向学生大力宣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我国古代物理化学上的发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通过这些生动史实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现代化学学科的伟大成就: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应看到由于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多数领域里还比较落后。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3)我国现当代著名科学家的爱国事迹:例如我国制碱的先驱者——侯德榜、“两弹”元勋邓稼先。回顾中外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那些真正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科学领域里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都有着热爱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的崇高理想和在科学上楔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因此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为中华的振兴作贡献。通过以上材料介绍大大激起了学生爱国、报国的巨大热情,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2.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教育

物理教学中如何育人

物理教学中如何育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一、利用科学家的事迹进行思想教育 物理课本中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的内容很多,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准备的利用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物理学家是如何用物理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研究探索问题的,以此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启发,从而萌发攀登科学高峰的远大志向。如用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焦耳花了“四十年’’用不同的方法做了“四百’’多次试验得出了热功当量等实例,对学生进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敢于献身的科学精神的思想教育。又如用牛顿对物理学研究如醉如痴;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学说而被教会终生监禁;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等实史,对学生进行不惜牺牲、不慕利禄、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务实求真的思想教育。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思想教育 物理知识与科技知识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举世瞩目、辉煌的中国科学技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如讲到核裂变与核聚变后,介绍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及其产生意义;讲到火箭后介绍我国的火箭技术、神州1-5号飞船的相关知识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介绍火药、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但却填进了英帝国主义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激励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去,以此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的思想教育。此外注意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坚持实践第一的科学思想,增强鉴别伪科学,抵制伪科学的敏锐性和自觉性。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人与机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安全生产和物理知识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可运用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如讲到惯性后,介绍汽车上“保持车距”字样的安全意义;分析碰车后交警根据测量两车的刹车距离判断事故的主要责任人的依据;又如讲过向心力后,分析汽车高速过拱桥时方向盘“失灵"的原因。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安全意识。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三.利用课堂小事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事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但如果有意将其利用起来进行思想教育,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将坏事变成好事,成为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如利用学生迟到现象进行守时教育;利用学生不完成作业并说谎,进行诚实教育。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不完成作业,追其原因“不会做”,但发现很简单的题目也不做,这与他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以此在全班同学中开展诚实教育,帮助他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这样那样的毛病很多,教学中常用严肃批评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改正错误,但独生子女较多,有的不接受批评,有的批评后情绪低落很失望,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前者进行自尊自爱意识教育,对后者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利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小事,有意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四·利用教学活动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只要挖掘潜力可充实、丰富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新意的

物理教学案例 (精选)

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

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 1.问题的产生 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 ●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 ●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 ●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 ●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 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 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 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 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 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 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 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 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程背景材料 我校进行物理教研活动中,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1)班,授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如图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完整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与新课程配套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再好的课程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物理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即使这样,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想必这一点你也有很深的体会吧?你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的基本方法出发,与同志们共同研究物理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和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并试图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各种实施建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有哪些?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教法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2、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3、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4、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5、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6、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凡是先进的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 7、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 8、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了主体的确立,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要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水平来衡量。教师的善教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乐学善学上。 9、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的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_电功率的计算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电功率的计算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 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欢迎阅读参考使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

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

物理教学教师情感教育的作用

物理教学教师情感教育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2-06-01T16:27:53.2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5月总第84期供稿作者:李泽锋 [导读] 教师情感的力量就在于激发新的情感,在于以情动人 李泽锋河北省武安市第八中学056300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本文就情感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阐述了几点个人研究心得。文章关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绪、教材及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情感教育教师情绪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年初期的初中生具有自我意识强但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初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而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公式推导的逻辑思维的严谨性,电学、热学部分的抽象性,决定了物理学科枯燥的特点,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教师,作为普通人的一员,也有喜怒哀乐。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则会使学生情绪压抑,思维的积极性受挫。 另外,教师的情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最具感染力、感动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方式。教师情感投入状况不同,学生的体验和反应就不同。你投入热情,他反应的就是热烈;你投入的是感动,他得到的就是触动。教师对令人感动的作品进行激情洋溢的教学,学生的反应便是群情振奋。如果教师对令人愤慨的事件毫无愤怒的表情,学生面对这些事件也会麻木不仁。教师投入什么情感,在学生那里就会产出什么情感,教师情感投入影响着学生情感世界的变化。因此,我建议,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最好多投入一些情感,少投入一些强制。 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善于投入情感资源、合理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教师。富有激情的演说,富有热情的关爱,富有喜怒哀乐的表达,都能带给学生情感世界的震撼。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机械运动式的流程,而是伴随丰富情感交流的人际互动活动。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说: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教学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的交融。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发展。教师的感染力就在于其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 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一种情绪,教师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力正确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方式,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情绪情感,一个带着如阳光般明媚笑容的老师走进教室与一个愁眉苦脸走进教室的老师,哪一个更受学生的欢迎,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多时候是跟着老师去改变的,教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等表现出来的高涨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沟通师生的内心感情,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教诲。尤其是在以知识为主体、情感内容较少的物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主要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物理课堂的润滑剂。例如:在讲《电流和电路》一节时,抽象的电子和电流让学生始终弄不明白,如果教师不能保持冷静,负面情绪显现,则学生情绪就会压抑,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愈加搞不清楚;反之,教师面带微笑,耐心讲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激励,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以使中学生建立乐观情绪 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学生拥有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教师是分不开的。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当教师一脸笑容走进教室,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用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时,学生的心情自然会舒展、轻松,心理就会充满幸福的喜悦和成就感;当教师一脸怒气地走近学生,并对学生横加指责、挖苦和嘲讽,学生则会心有恐慌,害怕自己撞到老师怒气的枪口上。这无疑会给学生心灵的天空蒙上一层沉重的乌云,不仅会对学生的情感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当然更无法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 三、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以使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适应良好生活的场所,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主动帮助学生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消除疑惑,最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不爱说话、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多提问、多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爱说废话的学生,可敲敲他的桌子、拍拍他的肩膀,使他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影响了他人,使他学会自律;对回答问题过于积极的学生,可当众与他商量“可不可以让一让,让其他同学也有机会”,使他学会谦让。 教师情感的力量就在于激发新的情感,在于以情动人。情感的力量就是熏陶情趣、感化心灵。在诸多教育情境下,情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力量是任何训练、规劝、强制、惩罚都不能比拟的。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充沛的教师总能令学生激情洋溢、充满热情。可以说,没有情感参与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一个有品味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情感丰富、充沛的教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初步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 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 1.3 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 2 教学流程与类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2.1教学类型选择设计 探究教学类型设计按教学阶段和教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维度设计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师√学生 2.2 实施方式设计

(完整)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用实验! 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