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题目: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2)班

姓名:舒志刚

学号:1021630210

指导老师:汤江龙

2013年4月10日

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介绍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技术原理,分析了“3S”技术在提供土地利用规划所需准确现状数据、集成多源信息、建设规划信息系、管理规划成果和监测规划方案执行情况中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

Abstract The paper expatia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roduced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RS),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principle, analyzed the "3S" technology in the accurate status data needed to provide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planning results and the role of monitoring plan for implementation.

Key wards Land use plann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设计和安排,是依据区域近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过程,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地)、县(区)和乡(镇)5个叫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在,优化组织土地利用,协调供需矛盾,从而引导可持续发展维持人类生和存保护整个人类利益上有重要意义。【1】我国从20 世纪80 年

代以来先后 2 次大规模地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成果对合理利用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新型产业大量涌现,利用需求出现新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新形势土地与保护耕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新型产业大量涌现, 土地利用需求出现新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新形势, 全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统称,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2】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并能够准确加以储存和处理的特点其中,遥感技术是以通过从高空或外太空收集地表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摄影传输和处理来达到对地表现象进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遥感技术(RS)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卫星遥感技术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关于地理信息的管理系统,它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的信息学和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3】。而全球定位系统(GPS)则是一种可以授时和测距的导航系统,它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和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该系统主要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三大部分组成。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GPS的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GPS的地面监测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用户部分主要是GPS信号接收机和处理软件。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

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和应该广泛等特点。【4】

目前土地开发整理的进程日益加快,为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跟踪管理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机制尤为重要。但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相应的土地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而“3S”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以GIS 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使用可视化技术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结束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基本上靠人工管理的存取效率低下、信息形式单一、难以保存质量易损坏等问题。为土地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5】

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信息的处理与利用都与现代科技信息处理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根据土地规划利用的工作阶段,对信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数据阶段,主要包括土地数据收集和土地数据处理2个方面。【6】土地信息涵盖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及其价值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数量巨大动态性和相关性的特征。其中动态性特征不但包括其周期性还有渐变性和波动性。传统的通过实地踏勘的工作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获取土地信息的方法具有相当的优势,将获得的数据传输给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处理和分析可以及时准确的得到反映土地的性质、质量和分布的理想的数据与图件。地理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基本都是静态的,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快速更新。然而, 遥感数据缺少精确的空间参照数据, 需要采用 GPS 系统获取高精度的地面控制点数据, 校正遥感数据, 才能建立具有同一坐标系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规划的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地块时也需要采用 GPS 系统测定精确的定位数据。对于少量数据变更, 也可以采用GPS 系统直接测量。

长期以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基本上都是以图纸、文本的形式保存和管理, 存在共享性差、利用效率低、形式一、成果保存难度大等缺点, 无论在对公众宣传推广的范围与效果、传播形式与信息获取方式, 还是应用灵活性

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对于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宣传、贯彻、实施与科学管理的要求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为了更加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与数据, 提高规划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 从而更好地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效用,可以借助“3S”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辅助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决策支持系统, 具有空间数据采集、规划编制、规划成果管理、日常规划工作管理和规划执行情况监测等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系统主要分为土地利用规划GIS 数据处理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子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管理子系统、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此外,借助“3S”技术还能在空间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空间数据模型从而帮助编制土地利用方案。

随着“3S”技术的发展, 利用“3S”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已日趋完善。它在宏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上具有其他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 可以及时地反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格局。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信息丰富、量大繁杂,而且多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和规划,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3S 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集、集成、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成果管理与应用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新一轮规划中, 编制基于“3S”平台的功能齐全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工作已经先行。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除了原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外, 还需具有辅助规划编制的专家系统功能。GPS技术可以对空间数据快速定位、RS技术利用航天、技术利用航天、定位、定量到地块,直观地判读地面物体特性、资源的现势信息。GIS 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可以把属性数据的管理完全一体化,存储和分析处理多种性质的数据。因此,“3S”技术能有效地管理各类地理信息、统计分

析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和信息处理。伴随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3S”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更具有深度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应用者不但促进了该监控系统和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更使其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为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和实施方法,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王万茂, 韩桐魁. 土地利用规划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2】王振中.“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10

【3】龚健雅.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其运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5】王辉,李艳.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

【6】赵旭. 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学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4)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一) 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是在土地资源详查和变更调查基础上,汇总各分类土地面积数据获得的。据统计,至2005 年底,南昌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743218.34 公顷,其中农用地473761.63 公顷,建设用地86377.85 公顷,未利用地183078.8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63.74%、11.63%、24.63%。 1、农用地 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其中耕地262302.43 公顷,园地9979.48 公顷,林地131713.82 公顷,牧草地990.44 公顷,其他农用地68775.46 公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29%、1.35%、17.72%、0.13%和9.25%。 南昌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只占农用地面积的2.31%。从南昌市目前农业用地结构及资源特点看出: 耕地和林地是南昌市的主要农地资源,传统种植业仍占较大的比例。 (1) 耕地 截至2005年10月30日,南昌市共有耕地262302.43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55.37%,占土地总面积的35.29%。受自然条件、耕垦历史、种植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境内耕地在利用构成、面积比重、地域分布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从耕地利用类型构成看,南昌市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共有176627.55 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34%,其次是旱地和望天田,分别为41404.12 公顷和35958.74 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的15.78%和13.71%,水浇地最少,仅占耕地的 0.08%,这种耕地以灌溉水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状况,与南昌市地处滨湖、江河冲积平原、江河湖水系稠密、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生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心得体会(范文7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土地利用规划》这门课程我学习到了较丰富和全面的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知识,这是能较好的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的基础;在学习中,老师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能够把握业内的最新方向,使我在学习上有很大的提高。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 1.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安排。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利用为中心,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做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编制程序是: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报告书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规划的协调论证;规划的评审和报批。 2.土地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的构想和设计,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组织土地利用的专业知识,合理地规划、利用全部的土地资源,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监督土地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任务;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调

整用地结构,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落实各项土地利用任务,包括用地指标的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指标的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城乡用地之间的关系,协调耕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批准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通过充分协调和综合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即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布局。其中,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5项为控制性指标。 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通常的实施措施包括:制定年度计划、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查、严格城市、镇、村建设规划审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1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 今年6月中旬,我们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土地利用规划室内实习,这次实习,受益匪浅,我不仅深化了课本以及课堂上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而且还增长了许多学识和见识,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另外也认识到自己部分知识的浅显和缺乏,这些不足,更加激励了自己以后更好的学习,以下是这次实习中的心得体会。 我们首先进行了冯老师的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的实习,利用综合法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土地用途变更计划表和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从而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这是实习第一天的内容,欣喜却又不安,欣喜的是我们掌握了方法,各成员分工协作,非常融洽,在制作过程中不断交流心得,解开了一些曾经在课堂上的疑惑。不安的是数据出错,没能当堂交上作业,幸好老师体谅了我们的难处,承认发给我们的那个地区确实有些复杂,同意我

们课后再交上。这次经历告诉我们干什么都不能马虎,一定要把好关,否则,既费时又费力,后果也许是不可估量的。 随后,我们又先后进行了五个专题的实习,第一个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这个专题使我们对易县的基本情况及土地利用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专题的任务是通过分析易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总结出它的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措施。其中我参与了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的制作。这个专题也是实习的第一个专题,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我们在组长的安排下,两人一组,各负责某一方面的问题,有条不紊的完成了作业,并成功的做成了PPT,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我对这个专题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它让我明白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让我认清计划的重要性,怎样更有效率的工作,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集体的力量,团队协作真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PPT的报告中,我看到每组的内容,各有各的特色,内心不禁一阵感动。 第二个专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其中我参与了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价的制作。这个专题确实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制作,老师讲完以后,我们就在组长的带领下找了自习室讨论起来,一直到下午,大家翻书的翻书,上网找资料的找资料,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我觉得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价是最难的一个部分,涉及到计算问题以及图表的制作,本来觉得有点无从下手的事情,在大家的讨论中一点点被整理出来,完成以后的那种成就感是我难以忘记的。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 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义重大。 《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心得【模版】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甘肃靖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评价 姓名:赵景辉 学号:61110803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王建国

时间:2014年5月28日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有限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外、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希望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达到合理协调协调人与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国家《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有效地促进了耕地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也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在土地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起到了积极地效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在具体实施工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加以重视,并进行有效地解决。实施评价既是对上一轮规划的总结,也是对将开展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做出理论探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靖远县1996 年至2010 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客观的评判。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靖远县土地数据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相关数据,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作以分析评价,对规划的执行情况实施评价。研究表明,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效果一般。针对研究结果,对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首先处理好刚性与弹性,近期与远期、保护与发展,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它各规划之间关系;通过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政策建议完善规划;运用法治、行政、经济、社会监督、技术措施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总结

( 实习报告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总结 Summary of land use planning practice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总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俞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在这个学期的第16周,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目的在于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规划学,及其研究方法,增强我们队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这一专业以后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提高我们的观察与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实习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3)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4)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研究;(5)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上研究内容均已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为基础。 而实习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首先是分组,每个班级分成3组,每组13-14名成员,有组长与副组长,由这两名同学分配以后实习过程中每个组织员的任务与安排;接下来是教师对我们进行实习指导,指出这次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数据要求,并进行实习讲解;最后是教师给我每个组分发实习指导课程书。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实习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做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实现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一、研究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意义 1、研究制定实施保障措施是土地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保证规划所确定的规模、结构、布局等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得以实现。 3、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是加强和改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上一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1)通过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社会的综合方法,探索实施规划的激励、约束、保障和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规划的实施。 如:许多地方建立了规划实施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乡镇规划公告制度,加强了实施规划的目标考核和社会监督;逐步总结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存在的问题: (1)是规划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2)是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行政方法尤其是行政审批手段,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规划常见的社会方法、经济方法等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3)是规划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4)是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有待加强。 (二)主要任务 1、研究制订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部要抓紧《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的研究起草;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2、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比如,要研究改进对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等等。 3、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要探索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4、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比如,研究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制度,研究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等等。 5、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比如,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高规划管理科技水平等。 (三)有关要求 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既要落实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要有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 作业题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题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答:一、面积的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二、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地球公转和自转等产生的地质结构的作用下,各种土地形态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三、整体性,土地是地表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四、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使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再生性。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土地资源即被破坏。 五、多用途性,土地资源根据各类土地质量状况的不同而具有多少不等的多用途性。 六、社会性,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答:一、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二、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三、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为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或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一、政策性二、整体性三、兼容性四、折中性五、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或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二、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其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二、温度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三、水份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四、风对土地特性有影响。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山地丘陵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因此一般有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二、平原,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份条件比较好。因此,平原区的 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 7.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答:1).降水,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 2).蒸发与蒸腾,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农田总蒸发。 3)城市给水水源,给水水源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 4)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5)地下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6)水资源的三要素,包括水资源量,水资源变率,水质。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材料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1. 实习目的 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主要是为增强学生对己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目的有: 1.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 2.掌握遥感影像图的纠正、镶嵌和标准分幅影像图的制作及影像判读; 3.掌握利用航片或卫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技术方法; 4.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内容和外业工作方法; 5.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后期内业工作内容与方法; 6.掌握利用MAPGIS软件建立实习区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完成面积 统计和制作专题图; 7.完成调查实习区内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的 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 2.前期准备和室内预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我们的调查实习按照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速度,使调查的成果符合生产,科研的要求,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与实地保持一致性,就必须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和土地调查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任何一项工作的前奏,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根据我们实习的要求,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设备准备、经费准备、其他生活用品准备等。 2.1.1组织准备 实习是专业教学必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同学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实习的内容和土地调查的特点,特做如下安排: 1.老师安排 每班配2—3位专业老师或研究生和已经作过这项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学生野外调查的技术要求、进度安排、质量把关、以及学生思想、生活等一切事宜。 2.学生安排 为了能尽快掌握调查的技术方法,使每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将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具体安排是:每三—四人一个小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身体状况是分组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即将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相互搭配、尽量使每个组的情况基本相同。 3.总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