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

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新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国家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特色产业发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在过去的两年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构成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差距

2004至2005年东部十一省市生产总值从95305.5亿元增加到116614.3亿元,西部十二省市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3132.0亿元增加到33360.3亿元;200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69.6%,西部地区仅占16.9%,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为64.0%,西部地区为18.3%,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东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仍然有很大差距。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10561元,东部地区为19351元,西部地区仅为7728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9.3%。2005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13493元、23042元、9536元,西部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1.4%,东西部差距虽然略有缩小,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仍然存在。

(二)产业结构差距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2]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趋于上升,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则趋向稳定,到经济走入工业化后,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来看,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4年的15.2%降低为2005年的12.4%;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52.9%降低到2005年的47.3%;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31.9%增加为2005年的40.3%。同期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9.1%下降为8.0%,第二产业的比重由52.9%减少为51.6%,第三产业比重由38.1%增加为40.8%;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呈现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趋同的趋势,对照上述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和高级化。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2004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9.5%,而东部地区仅为9.1%;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4.3%,东部地区则为52.9%,比西部地区高出8.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6.2%,东部地区为38.1%,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9个百分点。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7.6%,而东部地区仅为8.0%;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2.7%,东部地区则为51.6%,比西部地区高出8.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9.6%,东部地区为40.8%,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的特点,以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来说,西部地区就远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差距非常大,200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54805.1亿元,东部地区为36951.1亿元,占全国的67.4%,是西部地区的5.2倍,西部地区为7104.7亿元,仅仅占到全国的13.0%。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较之于2004年有所提高,提高到了14.3%,但比重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说明西部地区工业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由此反映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不及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东部地区为4565元,西部地区为2192元,仅为东部地区的48.0%,2005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所提高,但西部地区仅为东部地区的44.2%,较之于2004年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西部地区为8031元,为东部地区11523元的69.7%;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从2004年的8031元提高到2005年的8593元,但西部地区占东部地区的比例仅为66.7%,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但是城镇居民收入较之于农民收入而言,东西部差距要小许多,说明东西部的差距很大的根源和症结在于西部农村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四)城市化水平差距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和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3]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还会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我们以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由表5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0.81%,东部地区为39.40%,西部地区仅为22.99%,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16.41个百分点。

(五)经济发展外向程度差距

经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也总是从经济开放部门与经济开放区域起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状况是反映地区产品和资本要素市场化的重要内容。

(六)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别

投资规模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西部,所以不仅中央投资大大集中于东部,而且西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外资也大量流向东部。我国在投资建设方面的大部分投资向东部倾斜。在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债资金的引导下,西部十二省区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477.4亿元,东部占全国的57.3%,西部占19.5%,东部所占比重是西部的2.94倍。从人均投资占有量来看,全国人均固定投资占有量为5421.8元,东部地区为人均8205.3元,西部地区为人均3704.7元,东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远远高于西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投资占有量都有所加大,占全国的比重也增加。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之于西部地区而言资金充足,在发展的质和量上有了充分保证,而西部投资比重低,资金来源紧张,发展底气不足。这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向东部倾斜的情况是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七)非国有经济发展差距

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东西部存在明显差距。2005年,西部地区省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要高于东

部地区,表中的几个西部省份的数值都在50%以上。从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来看,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5.51%,东部地区为29.07%,西部地区则高

达52.57%,比东部地区高23.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国有经济贡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及近两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体制变迁、中央政策导向、地方改革力度、区域战略决策等因素综合而致的。“改革滞后”和“体制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4]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东部体制改革超前,创新精神较高,观念更新,能利用中央给予的良好的政策环境,而西部由于改革滞后,中央政策出台时,各种软硬件条件跟不上,无法实施操作,只能跟在发达地区后面步其后尘,刚能放手大干时,政策的时效性又结束。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障碍。东部地区思想解放较早,能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公众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潮流,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用足、用活中央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由此带来了东部的繁荣和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西部最大的差别就是观念上的差别。最后,东西部投融资体制也存在差距,目前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还较为单一,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来拉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尽管如此,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人们市场观念的增强和旧有文化桎梏的破除,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日益增强,在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先进地区差距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的因素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将促使经济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东部地区也将充分发挥优势,依靠原有基础加快发展经济,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二者将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经济差异的成因

我国东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自然原因

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对阻碍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土地肥力的差异,土地肥力是土地的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综合表现。从自然肥力角度看,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中,除了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平原、陕西的汉中平原等地区的土地自然肥力比较高以外,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新疆、江南丘陵等主体面积的土地自然肥力较低。人为肥力主要是指土地施肥水

平与管理水平等。中西部土地综合肥力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的落后。从三大地区的主要谷物(稻谷、小麦、玉米)单位产量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二)社会原因

1.历史原因

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加之水陆交通发达,人口聚集,解放前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总体实施的是以重工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向内陆地区倾斜的“均衡布局”模式,基本建立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但以采掘和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低、与周围经济联系松散,没有发挥大的扩散和带动效应。[5]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确立了向东部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走上了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20多年来,从总体上讲,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又有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政策,但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释放出令人满意的活力,除了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外,这就要从主观方面来分析原因

2.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

经济的发展是众多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微观主体的活跃是经济发展最内在的动力机制。回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历程,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和农户,经济才得以快速的发展。在80年代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抓住了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日用品工业,成千上万的农户以家庭经营的方式加人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积累了最初的物质资本和实践经验,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了企业家精神,这为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遭遇产品和技术的转型时,东部的乡镇企业已积累了相当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而此时西部的乡镇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和粗放的规模扩大阶段。

3.资本投入的差异

物质资本存量的多寡,尤其是物质资本形成速度的快慢,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即使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资金要素投人也是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资本对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部分地由资本投人的差异来解释,2003年江苏省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额为1319.66亿元(不包括个人投资),同年陕西省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78.72亿元,农村包括个人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9.64亿元,陕西省全社会的投资水平达不到江苏省农村的水平,而农村的资本投人量不及江苏省农村的1/10,两者资金的投人差别极其悬殊。分析资金的来源结构发现,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其次是利用外资和国内贷款,而陕西省自筹能力差,对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外借款及政策性借款的依赖较大,说明自筹能力和市场化融资的能力不足。

4.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从农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到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次之,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次之。对于国民经济中较低

层次的县域经济,由于其地域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区域分工的不同,产业结构演变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一般的演进规律,但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受产出水平和需求收人弹性的限制,其发展的空间有限。而滞留于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人的必由之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县域农业产值及从业人数的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的上升,仍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从县域产业的构成来看,2003年江苏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平均为21%,46%,33%,同期陕西省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约为30%,34%,36%(根据部分县市平均所得),两省的乡村就业结构也有很大不同,这些数据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产值的比重高,说明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化程度低。在农村地区,江苏省到2003年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52.31%)从事非农产业,而陕西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足30%,且进程缓慢,2001-2003年,陕西省农村有38%的劳动力转到非农职业,而江苏省为7.5%。在农民收人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情况下,意味着西部农村居民缺乏就业和收人的支撑。

5.文化观念及制度因素

微观经济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其背后隐藏的是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东部农村地区受地域商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其经济意识非常强烈,懂得抓住商机,扩大投资,开拓市场。而西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活动都是在封闭和半封闭模式下运行,传统文化思想浓厚,市场意识淡薄,人们不善于从商品交易中获取正常的利润,轻视资金的生产性再投人,经济主体更注重安稳,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扩张和发展的动力不足。

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主化进程的建设,农民不再容忍一些无效率的行为和制度存在,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力,争取民主决策,在民间推动和县域政府顺势而为的双重作用下引领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如市场化改革、乡镇企业的崛起、民营经济的发展、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专业市场及块状经济的形成。宽松和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政府更多的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于市场,“小政府,大市场”是东部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生动描绘。而在西部地区,缺乏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政策的执行往往发生滞后和偏差,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力量过大,办事效率低下,权力寻租行为普遍,服务意识差等问题,整体制度缺乏对经济主体的有效激励。

总结

总之,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原因来自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东部地区由于自身的天然地区优势、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倾斜的优势,其引资能力高于西部地区,进而经济增长率和收入都高于西部地区,引起了我国经济增长

的不平衡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通过地区差距的成因分析可以为我国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资源配置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夏永祥. 重建中央政府与东部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3)

[2] 李靖,陈兴鹏. 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几点设想[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3] 刘立新.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缓解方式[J]. 唐都学刊, 1996,(03)

[4] 王增健.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J].中国电子商务, 2010,(12)

[5] 陈雷.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因素浅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AUS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bstract:China's vast territory, large population,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history cultural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bjective existence, especially in the large z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ings.In recent years, China's western underdeveloped provinces and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and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is quite prominent, it caused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ide public concern.This paper aimed at the integrated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method of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China,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differences and its rea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history cultural, detailed and in-depth research, in 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ew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multiple factors.In this paper,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ne i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the second i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a's eastern and western economic disparities cause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