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美术

非洲美术

非洲木雕

非洲黑人部族创造的艺术,包括人物雕像、动物雕像和人们参加各种仪式时戴的面具。

班巴拉人木雕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慧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

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他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在尼日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

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像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蜥蜴、马、小羚羊),并且在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班拉巴人祖先雕像

多贡人木雕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南方迁徙来定居在廷巴克图以南的。其木雕艺术,同多贡人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产生在200多年以前。这是一种举着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雕像的特征是:木料坚硬如石,多为灰色或斑红色,动态生动优美,极其富于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面部有胡须,乳房突出,脐带显著,后背弯曲,臀部线条突出并猛然折断,多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宝,有的拿着斧头,还有抱着孩子的。

较近代的多贡人雕像,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

静之感。特征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形似宝石的切面,脐带呈金字塔形,头部往往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额处切断,两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两耳为半圆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两个人像并排安放在一个台座上。

多贡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练、大胆而概括的形式处理的。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凹颊与鼻梁明显分开,鼻梁呈长方形或人字形,富于装饰性,口形好像一个突起的圆锥体,人面造型与动物形象混合在一起。

多贡人还有一种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高达 5米。卡纳加面具是一种有“□”式图案的圆形面具,顶上有祖先像。对这种图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猎取飞鸟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多贡人神话鳄鱼的象征。多贡人面具种类多达80余种,都用于舞蹈装饰。

塞努福人木雕塞努福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边以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某些地区。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雕刻作品大体上分为5类:

①德布勒雕像。身躯与四肢细长并呈圆柱形安放在一

个狭窄的底座上,头部有时很小,颈部细长。举行祭祠仪式时使用这种雕像。

②德格勒面具。夜间举行葬礼时使用的一种形状不大的盔形面具。顶上有一个抽象人像,没有胳臂。构图对称、工整,面部表情庄严宁静。

③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身体各部(头、乳房、脐带等)形成一种韵律感。发饰有一遮盖前额的下垂物,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在脐带处向前突出,两臀细长,手脚有时夸大形似兽爪。肩膀后倾,背部弯曲,具有一种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骑马像,在送葬时把雕像放在带盖的祭皿上,有时把雕像装饰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农民举行农活竞赛时则把雕像放在田地里。

④鸟的雕刻。鸟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征,雕刻形式简单,往往雕成展翅的样子,有时鸟的形象也作为装饰品安放在面具上。

⑤喷火兽面具。这种面具用于宗教仪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围,有各种动物形象,如野猪、袋狼、水牛、羚羊、鳄鱼、猿猴、鹤、兀鹰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巴加人是从尼日尔河发源地迁徒到几内亚来的。雕刻风格与班巴拉人有些联系。特点是:形式简单,头大,有尖尖的鹰钩鼻,发式新颖;头部前倾,由两只无手胳臂支撑着;身躯庞大而呈桶状,有的腰部紧缩,两腿短小粗壮。巴加人各阶层都有相应的面具。在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体积庞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 4个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这种面具的光滑面与雕出的线条、鱼脊骨花纹及其他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铜钉作为装饰,形成平衡和谐的感觉。还有一种高 2米的班达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较高阶层人的代表。

巴加人木雕面具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鲍勒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鲍勒人同居住在这里的古罗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鲍勒人和古罗人对象牙海岸的艺术都曾做过贡献。鲍勒人和古罗人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如果认为非洲艺术风格粗野、形式原始,那末看到鲍勒人和古罗人这种有素养的艺术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雕刻是鲍勒人和古罗人用来给他们的祖先和神祗造像

的。他们在塑造对象时,总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在遵循传统习惯时,没有放弃对人物个性的典型刻画,因此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

鲍勒人雕像姿态肃穆雅静,多为立像或坐像;双手放在胸前或抚摸胡须;双腿粗壮丰满,两膝微向内转;身躯修长而圆润,并雕有明显的装饰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发亮,涂油抹黑。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细。

鲍勒人的面具也很优美动人,面部表情安静古雅。胸部极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头发,脸庞的曲线轮廓,都证实鲍勒人艺术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阿散蒂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他们的木雕艺术十分雅致。如阿库阿巴雕像,是民族风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这种雕像是妇女带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够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权。“金凳子”是一只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叶包镶的。这种神凳的基本样式不断地改变,后来以金银薄叶镶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镂空细工雕成的。

古罗人混合式舞蹈面具

约鲁巴人木雕约鲁巴人是非洲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定居在尼日利亚西南部广大地区,并且深入到达荷美(今贝宁共和国)、多哥和加纳境内。这个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他们创作的木雕多以象征手法表现对象,雕像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而人和动物形象相配合又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约鲁巴人木雕种类有: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回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征是:嘴唇丰满前突,眼睛大睁、瞳孔圆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硕大下垂。

约鲁巴人妇女雕像

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并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两种:①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前额向上倾斜,发饰复杂,双目圆睁,表情丰富。②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被雕成大张着嘴,眼睛突出的双面头像,在头顶上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伊博人木雕伊博人居住在尼日利亚东南及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以务农为业。他们的面具作品有白脸女人和黑脸

男人,人像雕刻,身躯及颈部细长,头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尔宽果河、卢伊河及因济亚河之间西部,他们的面具形式新颖,构图协调,其特点是,睫毛弯曲,眼睑下垂,前额突出,颧骨高突,下颏细尖,鼻尖稍微上翘,鼻孔露出。

巴库巴人木雕巴库巴人居住在扎伊尔开赛河及其支流桑库鲁河之间。雕刻艺术丰富多采,保存下来的19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叉盘坐的坐像,并佩戴刀剑及其他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

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①邦博面具。一种外表镶有铜叶的大型木盔面具,额头显著突出,用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参加会社仪式戴这种面具。②马桑博面具。这种面具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用缝上去的附属物如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作为装饰。只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长从前佩戴它,用来强迫女眷服从他的领导。现在舞蹈演员佩戴它,在市场上表演节目。③谢纳-马卢拉面具。这种面具色彩鲜艳美观,装饰富于变化,丰富多采。眼睛雕成圆

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伊帕面具顶饰

巴卢巴人木雕巴卢巴人居住的范围,包括扎伊尔的东南部,远至坦桑尼亚和姆韦鲁湖一带。他们的雕像没有粗糙怪诞的形式和忧郁的内容,其特征是:发饰复杂多为十字形或波浪形,头发与前额分界明显,两眼成杏核状,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见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则以部落英雄为主要对象。每个酋长都有威严的雕像。一种称作“乞妇”的女人像更富于表情。孕妇在临产前经常把这种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门前,过路的人把礼物放在那里,产妇在产

期可以不致于因为不劳动而生活困难。

“乞妇”跪像

在巴卢巴人的风俗习惯中,面具没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们也雕刻一些生动的面具。如基佛韦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纹,并在沟纹内涂上白色。这种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长和访问高官显赫时佩戴的。

阿罗

非洲岩画

约始于公元前9000年的非洲岩石艺术。撒哈拉沙漠和南部非洲是发现较多的地区。东非也发现过这种艺术。根据风格、技术、石垢的色泽、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服饰及武器等差别进行大体的分期和分类。

分期和分类①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前6000年),以单独动物、大动物群及绝种动物的写实图像为代表,是古代狩猎生活的反映。②牧养公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1500年),大型的写实家畜图像,以风格化的大动物群图像为代表,包括大批的公牛图像,有点风格化的细线刻,程式化的大型野生动物图像。③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纪),包括风格化的人物图像、马拉的板车及大型马车、钟形样式的服装、风格化的公牛及其他家畜图像。④骆驼时期(约始于 2世纪),在线刻的骆驼图像中,以概括的几何图案居多。这一时期用简单粗糙技术刻成的小型晚期图像,混合有题记和象征性标志。

撒哈拉岩画阿杰尔高原位于离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边界不远的撒哈拉中部。1932年,法国人布伦南在这里初次发

现岩石图像,当时就报道了这一发现。4个月以后,法国考古学家H.洛特和其他3名学者到达那里。他们确认这里的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洛特在深峡谷里工作了1年半时间,作了大量的临摹,仔细地研究了所见到的岩画。后来,在1956~1957年,由法国画家和摄影家组成的一个考察小组,在高原进行了16个月的研究工作。1959~1960年,还有两个考察团在阿杰尔高原进行过研究工作,每个考察团工作6个月。世界各国学者现在公认,阿杰尔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洛特在谈到考察感想时写道:“作品以其丰富的想像力使我们感到万分惊讶,这里有数以百计的岩画,成千上万件人物和动物图像;有的是单一的形象,而另一些则是完整的构图,有时也可看出描绘部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面,它们在现今业已荒凉的地方已渡过了好几个世纪。”

阿杰尔高原岩石图像,小自几厘米,大至6米。大多数彩色图像是用各种土色颜料绘制的,其中有褐色、红色、淡绿色和黄色,还发现有白色和天蓝色。图像一层一层地画在岩石上。有些地方,较晚期的作品画得与早期形象相似。有时一些完整的场面在内容上毫无任何关系却彼此覆盖着,有的

多达12层。

阿杰尔高原写实岩画的高度发展与畜牧部落的出现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牧养公牛时期图像都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当时,牧人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人物和动物的特征。

洛特认为,阿杰尔高原岩画风格是和远古时期居住在阿杰尔高原的许多不同种族的部落有联系的,从前至少有16种部族在这里居住过。岩画中所表现的人物,很明显是属于不同部族的。他们的服装、人体比例及面部特征都说明了这一点。

阿杰尔高原岩画“圣牡绵羊”

继牧养公牛时期之后,在撒哈拉还有一些不同类型的岩画风格出现。在有些岩画作品中能够看到与埃及艺术相似的成分。岩画《双角女神》就是如此。这是一个掌管五谷的女神,她头上有羽毛饰带,面部周围有斑点状帷帘及一片播撒种子的庄稼地。

在牧养公牛时期较晚的岩画中,出现了迈锡尼式奔驰的大型马车图像。这类图像很可能是希腊影响从地中海沿岸渗透到撒哈拉的结果。这种岩画的时期最早为公元前1650年,

十分准确查明马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岩画《射手的搏战》就是在这之后出现的。这两组射手为了争夺一头母牛正在进行激烈的搏战。

在撒哈拉南部和西部,普遍盛行牧养公牛时期最后阶段的艺术。仅在毛里塔尼亚和西撒哈拉就有 100多处,共2000多件岩刻。尽管数量这样多,但是题材却非常雷同。有些地方能够遇见大象图像,这些图像还有程式化的倾向。在这一辽阔地区的岩刻中间,没有任何能够与费赞或阿杰尔高原古代水牛时期雄伟的岩画媲美的作品。在阿海奈特(阿尔及利亚境内)和霍加尔另外有两个岩石艺术区域。阿海奈特岩刻在特点、风格、技术和题材方面与撒哈拉岩刻有很多共同之处。这里没有绝种动物图像,大型野生动物岩刻也很罕见。大部分遗物属于牧养公牛时期或稍后时期。马和骆驼的图像居多。

贾多和提贝斯提的岩刻与费赞艺术有许多相似之点。像在费赞一样,在这里出现过岩石艺术的一些主要时期,其中包括最早的古代水牛时期。该区域的艺术特点是,在古代岩刻中有风俗情节场面。

在伊福拉斯高原已发现的岩刻所在地约有50处。这里没

有高大的写实的野生动物图像,不过有时在优美的岩刻中间遇见过难以辨认的程式化的犀牛图像。有些风格化的带有蝴蝶翅膀耳朵的大象图像表明,这些图像出现的末年,约相当牧养公牛时期的中期。

在因弗里的山岩上,有凿刻细腻的大象形象。离这个形象不远,有一些运用同样技术和风格完成的公牛图像,这些公牛图像和上述的大象图像大概是属于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牧养公牛中期岩画“公牛和大象”

南部非洲岩画南部非洲岩画,主要分布在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及纳米比亚(西南非洲)的山区。这种描绘在不很深的洞窟和地穴壁上的彩色岩画,是古老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布须曼人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创作出来的。但是,一些外国学者对南部非洲岩画的分期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以现今绝种动物为依据,认为最古老的南部非洲岩画是公元前9000年创作的,而有的人却认为,现在所发现的岩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岩画层层覆盖,形成了很厚的颜色层。底下几层是用一种颜色,多半是用赭黄颜料画出来的动物侧面像。后来,岩画逐渐采用两种颜色作画,并出现了宏伟的场

面和合乎透视规律的构图。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中期起,开始出现多色岩画,构图也更加复杂起来。在这一时期的题材中,一些风俗性情节,狩猎、舞蹈及休息场面极为常见。在表现休息的场面中,还能看到坐在茅舍旁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等。

布须曼人喜欢描绘人身兽首的图像。这种图像多为幻想中的生物和披着兽皮戴着动物形象面具的舞蹈人形象。有的化装成各种野生动物,手持弓和矛的动物型猎人形象,或上身用羽毛作为装饰,或头部形似长脖子的鸵鸟。一件在南非开普省赫舍尔地区发现的描绘鸵鸟与伪装鸵鸟的布须曼猎人的岩画就是这类作品。有的是佩戴羚羊头或公牛头面具的人物形象。根据布须曼人的神话传说,这种半人半兽图像是作为图腾来崇拜的。

羚羊形象在南部非洲多色图像中极为常见,这种形象为原大的单独形象和不到20厘米的小型形象。有的也构成岩画群像或排成一长列鱼贯而行的动物行列。它们之中有些作品是用准确而优美的线条表现出来的,合乎透视规律。南部非洲到处都有羚羊形象,其表现手法十分雷同,好像它们很可能与某种祭祀有联系。早期的岩画层完全没有家畜形象,它

们出现的时间较晚,是与身高肩宽的黑皮肤的人物形象同时出现的,估计所画的这些人是从北方迁徙来的畜牧部落──班图人。

一件最著名的南部非洲岩画叫作《白妇人》。它是德国地质考察家 R·马克在纳米比亚西部布兰德山的一个洞窟里偶然发现的。

南部非洲岩刻的主要表现题材是动物,如野象、河马、犀牛、羚羊、长颈鹿、斑马等的单独形象。这里的岩刻技术与撒哈拉的岩刻技术有些区别,这里经常在刻出或凿出的图像轮廓内刻出平行细线条或密网状小坑,有的刻面好像砂纸一样。因为是用石制工具凿成的,这时期的岩刻大概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

在德兰士瓦省西南部还发现一种粗底子岩刻。这种岩刻的凿刻手法,是把图像的岩面凿得粗糙些,或者选择粗糙的岩面凿刻图像,而把图像周围的岩石磨光,再现了动物毛皮那种毛茸茸的外表特征。

可以确定,南部非洲的写实的岩刻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而程式化图像应比新石器时代初期稍晚一些。

阿罗

布须曼岩画

20世纪初,考古学家们在南部非洲一些低矮的洞窟和洞穴的砂石上发现了岩画。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布须曼人居住过的地方,所以就把这种岩画叫做布须曼岩画。沿卡拉哈里沙漠东部往下行进,在荒野草原的漂石上,在河边和干涸河床的铁石上,可以看到岩刻。人们把这种岩刻称为布须曼岩刻。布须曼岩画和岩刻又合称布须曼岩画,遗址有3000处,作品总数超过10万。关于布须曼岩画的创作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大约从公元前6000 年至公元19世纪。

这些地区的土著居民对这种布须曼岩画都曾作过贡献。南非的许多地方,最古老的岩画作品是尚未证实的史前先民及继后的布须曼人和班图人创造的。另外,在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赞比亚,有一种多种风格混合的

岩画。因此可以推测,除史前先民、布须曼人和班图人之外,其他部族对岩画也曾作过贡献。

布须曼岩刻布须曼岩刻主要分布在南非奥兰治自由邦西部、德兰士瓦省西部、西格里夸兰、开普省西北部和纳米比亚。这种岩刻大都凿刻在平原地带小丘上的铁石、角闪石和漂石上,有的是河边动物,有的是他们狩猎的对象,如正在奔跑的野猪形象。在林波波河附近发现了一件2米高的岩刻,凿出一只长颈鹿大轮廓,其风格同在纳米比亚一些洞穴里发现的长颈鹿岩刻颇为相似。在津巴布韦尚未发现这种岩刻,只能在岩石上看到一些凿得很深的曲线和圆圈。

从已发现的布须曼岩刻来分析,这些作品多半是中石器时代创作的。早期布须曼岩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18~19世纪的布须曼人很可能模仿史前艺术所创作出近似古代风格的艺术。因此对布须曼岩刻还不能做出具体的分期。

布须曼岩刻的表现对象多为图腾崇拜物,犀牛形象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德兰士瓦省较多。但也屡见长颈鹿、象、海马、斑马、角马、水牛、大羚羊、食蚁兽等动物

形象,此外,还有野猪、狒狒、驼鸟、飞禽以及各种稀有动物。少数则以树木、花草、果实、种子等植物作为题材。

南非德兰省岩刻《大羚羊》

岩刻的人物形象大多数为布须曼人,其风格与古老的大动物岩刻风格不同。看来,这些人物形象是后来凿刻在早期的庞大的动物形象周围的,虽然人物刻画得很小,但具有动势,表现出人能战胜猛兽的无畏气概。这就出现了两种艺术风格,即静态动物和动态人物。在人物岩刻方面,有些佩带武器的人物形象,也是在早期出现的。然而,由于缺少面庞细部和服装的表现,武器模糊不清,因此难于确定表现的对象是哪一种部族。另外,也不能从携带弓、箭和箭囊就肯定他们是布须曼人,因为除了布须曼人之外,在南部非洲还有其他部族使用弓箭。

布须曼岩画从发现岩刻的地区往东行进,渐渐离开半沙漠地带,自然风貌大大改观,特别是在奥兰治自由邦,可以看到一些平坦的小山,山顶上有许多砂石洞窟和洞穴,就在这些地方发现了史前岩画。在纳塔尔省的德

拉肯斯堡山脉和莱索托的马洛蒂山的很多洞窟里发现了岩画。在奥兰治自由邦的莱迪布兰德、扎斯特龙和鲁维尔,在开普省的格雷夫人镇、东巴克利、麦克利尔、多德雷赫特、昆斯敦、卡斯卡特及东格里夸兰等地区的大山谷中,岩画之多令人惊讶。也许,这一地带是世界史前岩画最丰富的宝库之一。在德兰士瓦省北部,从林波波河流域一直到彼得斯堡、波特希特勒斯和内尔斯特鲁姆区域的砂石山上都有岩画。开普省南部,有岩画的地方较为分散。主要的地区是克尼斯纳、普莱滕贝赫拜附近的沿岸和齐齐卡马森林里的一些地方。从津巴布韦一直延伸到纳米比亚的西部,是漫山遍野散布着大块花岗岩的地带,在一些岩石下端也发现了史前岩画。

布须曼岩画,像岩刻一样,对动物的表现是从图腾崇拜物逐渐发展到只把动物作为整个构图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描绘的。有的是单一的动物形象,有的是完整的场面,诸如捕鱼,围猎大象、驼鸟和大羚羊,放牧牲畜,布须曼人同异族人搏斗或两个相同部族之间的搏斗、厮杀及向敌人射箭之类。

南非开普岩画《驼鸟与伪装的布须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