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课后反思一

古诗《赠汪伦》课后反思一
古诗《赠汪伦》课后反思一

古诗《赠汪伦》课后反思一

作者:陈吉维

我非常喜欢古诗,这次在选择上课内容时,我特意选择

了这册教学中古诗两首中的《赠汪伦》一诗。尝试着让学生

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在教学古诗之前

我觉得教师要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

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现以教《赠汪伦》为例,说说

我的教学思路。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我们学校重视小学生的古诗积累背诵,每星期吟颂古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课前如能创设情景,展示背诵,奠定古诗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

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

统化。我有层次地安排了三个环节:“看谁最聪明,能让动

物巧进诗句笼”,“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背一背,填一

填,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诗句,通过活泼新颖

的方式,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

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活。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

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

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李

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结交天

下的朋友,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李白应邀来到

美丽的安徽泾县游览,据说李白这次他是被骗来的呢。你想

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吗?”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

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

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

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顺势利导引入新诗教

三、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

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

较浅显,诗意较明朗,因而,在自读古诗后,我放手让学生

质疑,“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欲”“忽闻”

“踏歌”“不及”,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上。在这个环节

上我的教学手段还不够具体形象,我用同学之间自主释疑和

老师讲解相结合,解释诗意。后来在评课时,竺老师给我了

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就是直观教学,无痕解释。可以出示

教学课件,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哪一个是汪伦并说明

理由时,自然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这一句,其实这句诗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汪伦虽是用计

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

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让学生找出重点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水深和情深的对比,用上“即使……也……”说话,理解诗意,体会是诗人和汪伦之间的

深情厚谊。

四、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古诗不断吟诵,才能感悟其中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特别是古诗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需要设身处地,想象体验。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师:假如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他会怎么想?”

生: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生:舍不得这美丽的桃花潭,更舍不得好友汪伦

师:是啊,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请一小组依次朗诵,情感逐渐强烈)师: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

生:很难过

生:在岸上踏歌相送

师:李白看到此情此景,心里有千个不舍,万个不愿,于是他依依不舍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请一小组依次朗诵,情感逐渐强烈)

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反复诵读诗句、递进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朗诵,一举两得

《赠汪伦》是一首优美的送别诗,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惆怅的《长亭送别》曲响起时,让学生代表李白和汪伦来吟颂一句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给对方,体会俩人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的心情吧。既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也通过精读一首,带读几篇的方式,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这堂课教提醒我: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教学古诗在继承传统的模式的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

题目)此文于网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

赠汪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大量积累送别诗。 教学重点: 学会吟诵古诗,积累送别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 师: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教室里坐的老师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有朋友远方来——不亦乐乎,和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师: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以诗会友,在诗歌的殿堂里尽情遨游,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 (师吟诵《望庐山瀑布》)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出示李白图)李白生活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飘逸洒脱,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仙”。“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大量积累送别诗。 二、学、议

1、出示自学提示 师:孩子们,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16页,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朗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 2、议 (1)师:争争就能行,试试就能赢。谁来试着朗读一遍?(指名读) (2)师:这首诗中有一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读错的字,是什么字?(出示“舟”)老师这儿有一张图片能帮你准确地记住这个字。(出示象形文字图片,师讲解每一笔像什么) (3)师:中国汉字中很多象形字都能望文生义,以后我们再见到“舟”,你的脑海中一定能出现小船的样子。下面我们把“舟”字送到田字格中吧!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 第一笔是“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二笔是“竖撇”,要先竖后撇,在“短撇”的下方起笔;第三笔“横折钩”横要上扬,折的时候要注意顿笔;后三笔的笔顺是“点、横、点”,要按照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来书写。 (师范写,生书空。) (4)师:中国汉字如诗如画,中国古诗美轮美奂,接下来卢老师将用一种新的诵读方式——吟诵,来展示这首古诗的魅力,先听老师诵一遍。 (出示古诗,师范诵) 师:这种诵读方式美吗?想学吗?首先你们要记住两个吟诵要点: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意思就是:一声和二声诵得长一些,三声和四声诵得短一些,要根据字的读音吟诵出正确的腔调。老师诵一句,你们跟着诵一句。 (师领诵两遍) 师: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真强!老师诵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反过来再诵)师:孩子们吟诵的越来越好了,我们一起来一遍!(师生齐诵) (5)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这么多遍的诵读,相信大家已经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下面老师说一句诗意,你们用吟诵的方式诵出相对应的诗句。(出示文白对读)你们的小脑瓜可真聪明,全都答对了!那反过来,老师吟诵诗句,你们说出相对应的诗意吧!(师生对答) (6)师重复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回答诗意。 师:孩子们,桃花潭水真的有一千尺那么深吗?(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赠汪伦》教学反思.doc

《赠汪伦》教学反思 在教出这节课的时候,我想到底怎样导入学生才对这首古诗感兴趣呢?后来我想到用故事导入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比较高,于是我 就和他们讲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出这节课的时候,我想到底怎样导入学生才对这首古诗感兴趣呢?后来我想到用故事导入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比较高,于是我 就和他们讲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

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出这节课的时候,我想到底怎样导入学生才对这首古诗感兴趣呢?后来我想到用故事导入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比较高,于是我 就和他们讲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春雨》、《春晓》) 这一课的两首古诗都是作者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一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另一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对于小学生来说,琅琅上口。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存在着理解和感悟的难题。虽然有的同学早就能够背诵下来,但他们理解诗意吗?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从学习《春晓》这首诗来说一说我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地识字。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春晓》这二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春”要读翘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于是我又让学生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晓”,学生马上联系到我们班同学的名字来记住“晓”。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描写的季节?学生很快就明白诗名所包含的意思。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诗人到底想告诉我们有关春天的什么呢?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中体会诗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于是我问学生:当春天来了,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你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这时学生的话可多了,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于是我相机地引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想象春风来时,春雨来时大自然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比动作,有的拿画笔画了起来。在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时地引导他们说说诗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时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引导,当我们再次朗读起诗时,我感觉到了学生把诗人、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读了出来,这时我想他们不再仅仅是会读会背诗句了,更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蚕姑娘》一文教学反思 说是巧用媒体,其实是课堂中一些常见的教学手法,在这里有点自吹自擂、班门弄斧了,见笑!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一些情况。 《蚕姑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应该来说,这篇文章条理是十分清晰的,但是课前我调查了一下,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同,他们很少见过蚕,更不用说接触、熟悉了。所以,在备课时,我就上网收藏好了有关蚕的一生的视频资料,以备课前用。很可惜,学校的功能室电脑坏了,不能播放,所以孩子们未能在课前欣赏到。没有了直观形象,就更加提醒我,一定要在课中好好地把握。为了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我想到了下面的几个办法: 一、用填空引导学习 1、如果借助视频,那么孩子们对于蚕的一生可能会更快更深地了解。所以,在印象不深的情况下,我采用了小黑板出示的形式,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 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醒了,醒了,变成()姑娘。 学习第二小节,借助挂图,我让孩子们观察蚕从蚕卵里出来的形态,孩子们在预习和观察的

古诗复习教学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复习》教学反思 沙朗民族实验学校陈昆梅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共学习了六首古诗,学生们已经对六首古诗有了一定的掌握,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古诗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复习积累古诗,提高学生诵读、理解、借鉴运用古诗的能力。2、激发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和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古诗复习应该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我不想像平时的教学一样,把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起按照“讲练讲”的方式进行,总觉得那样复习,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总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闷,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几个板块,以游戏“快乐大闯关”的形式进入古诗大观园进行复习,一关接一关,块块推进的方式设计古诗复习。主要分为找一找、背一背、说一说、默一默、用一用五关,由浅入深,由背到用,高效率的实施复习。 成功之处: 教学中,轻松学习,没有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学生在找一找、背一背、默一默、用一用这四关中反馈积极,有所收获。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诗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给

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设计了古诗借鉴这一关,使学生知道了古诗的用处其实很大,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起到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我们知道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所以教学中,还设计了两个拓展,一是诗人作品的拓展;二是介绍学生诵读《唐诗宋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反思不足: 首先,由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了解,在古诗意思写一写这个环节中,出示的诗句学生不能熟练的写出来,从而耽误的过多的时间,以致结尾是有点赶。其次,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一直都是让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觉得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孩子们和我一样也有所收获了,这就是我想要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觉得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孩子们和我一样也有所收获了,这就是我想要的。

对赠汪伦的理解和感受

篇一:《观《赠汪伦》有感》 观《赠汪伦》有感 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赠汪伦》一课,尝试看让学生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现具体谈谈对孙双金老师这节课的做法。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 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好多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孙双金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归纳如下"李白的诗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取材十分广泛有表达思乡情怀的《静夜思》,有赞美锦绣山河的《望庐山瀑布》,有描绘山寺高楼的《夜宿山寺》,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实际创作而成的。”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

活。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爰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于是,紧 接看复习,孙双金老师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由于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爽, 喜欢亲近大自然,安徽泾县桃花潭的汪伦便诚邀李白去做客。"接看,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当讲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与"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并无万家酒店"这些内容时,孙双金老师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语气"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说者的语言旁白了一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 不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 三、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现在有讲故事时的旁白作范例,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更是如鱼得水。因而,当孙双金老师出示教学挂图,让他们说说哪一个是李白,明个是汪伦并说明理由时,学生摆出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当孙双金老师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还在领会”忽闻”的基础上添上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山行》和《枫桥夜泊》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1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古诗《赠汪伦》课后反思一

古诗《赠汪伦》课后反思一 作者:陈吉维 我非常喜欢古诗,这次在选择上课内容时,我特意选择 了这册教学中古诗两首中的《赠汪伦》一诗。尝试着让学生 对学古诗感兴趣,并且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在教学古诗之前 我觉得教师要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 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现以教《赠汪伦》为例,说说 我的教学思路。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我们学校重视小学生的古诗积累背诵,每星期吟颂古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课前如能创设情景,展示背诵,奠定古诗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 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 统化。我有层次地安排了三个环节:“看谁最聪明,能让动 物巧进诗句笼”,“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背一背,填一 填,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诗句,通过活泼新颖 的方式,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不仅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使学生懂得了写 作的取材广泛必须源于生活。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爱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 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为后面的学习作 了铺垫。于是,紧接着复习,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李 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结交天 下的朋友,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李白应邀来到 美丽的安徽泾县游览,据说李白这次他是被骗来的呢。你想 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吗?”接着,我便有声有色地讲起《李 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 禁被汪伦的巧妙机智所吸引。到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 道李白写诗怎样答谢汪伦,“……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顺势利导引入新诗教 三、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 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 较浅显,诗意较明朗,因而,在自读古诗后,我放手让学生 质疑,“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欲”“忽闻” “踏歌”“不及”,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上。在这个环节 上我的教学手段还不够具体形象,我用同学之间自主释疑和 老师讲解相结合,解释诗意。后来在评课时,竺老师给我了 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就是直观教学,无痕解释。可以出示

9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

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

校本教材教学阶段反思 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我们继续开展以“经典古诗文鉴赏”为基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古诗文背诵和鉴赏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回顾半学期的教学历程,我总结出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多么重要。吟诵古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还能增加其艺术修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边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远景碧空尽的情景?李白为什么站在江边那么久?他在想什么?学生了解了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居多。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譬如,了解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它侧重于“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并“以清奇生新深隽瘦劲为尚”的特点,则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诗教学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了解历史,了解诗人,则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动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赠汪伦》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赠汪伦》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古诗三首赠汪伦_人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古诗三首赠汪伦人 教版(2019)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而本次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我又有幸抽中了《赠汪伦》这首大诗人李白的诗,向老师们展示处的古诗教学,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次“极限挑战”,原因有三:其一,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教师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储备,就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二,《赠汪伦》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而本来就在四五年级时才会出现的这首诗,却堂而皇之地,眼巴巴地出现在新教材的二年级上册中,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了。其三,本人从教毕竟只有三年有余,教学经验的馈乏是必然的。而本人今年虚岁25,还站在人生的头人,可以说阅历赏浅也是必然。 既然说到挑战,上述三点都是我这次教学技能赛中必须竭尽全力跨越的一道坎,那俗话说得好“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但这声场教学者才智的挑战比拼对于我来说并非是一帆风顺,细细回味着这一个月有余的心路历程,真如品茶一般“甘苦自知”,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知晓。回顾这两周前的展示课,仿佛还历历在目,亦久弥新。

还记得教案现场设计大赛中,我因忙于其他的事,在毫无准备,报有侥幸心理——必然不会上古诗的大胆中,匆匆忙忙上场,结果那就是一定了,简直是笑料百出,不妨说说,我连汪伦是谁也未尝在教参典故中读懂,结果将理论这个普通的农民比划成了诗人。但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知错就改,有自知之名之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广泛地收集与《赠汪伦》相关的各种资料,职《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这个汪伦和李白结下深厚友情的典故,网上观看CCTV电视散文《赠汪伦》诗歌欣赏,《烟雨桃花潭》,反复读阅了名师孙双金的《赠汪伦》教学设计和其他一些教学案例中有关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并在空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于送别的诗。还查找了最近一两年中关于古诗教学的论文与教学反思。在其间我五易教学设计稿。三改课件,当然更少不了两位前辈周老师和刘老师的真诚帮助,她们不迟辛劳地,放弃休息时间,给我出谋画策,让我终于确定以“情感”这主线来展开这堂课的教学。回想起来真是不易。 《赠汪伦》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我想我的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但也许也会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是啊!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那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课稿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

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

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 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

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教学时突出下面几点。 1.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创设情境。 情境: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3.品味语言。 示例: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反思二:赠汪伦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怎么教都要在学生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古诗先要诵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情感,编写故事。还可以吟唱古诗,打着节拍唱诵古诗,诗配画,诗配乐这

些学习古诗的形式都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学习古诗,让孩子们喜欢古诗。我在讲这一课时就想;要让学生更加走近古诗,古诗跟我们并不遥远,不是那么艰涩难懂,遥不可及的。就像这首古诗意思简洁容易理解,表现诗人和好朋友汪伦的深情厚谊,如果按部就班的朗读,讲解,背诵。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是加入了古诗新编的内容,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这样要学会编新诗必须先掌握古诗的结构,意思。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古诗诗意,相信孩子们一定理解了诗意,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做古诗。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接受,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只要孩子们能够学完之后有所收获,这就是一节好课。我现在也终于知道古诗怎么讲了,一般要经历四个步骤:导入、初步感知古诗意思、细读古诗,想像意境、拓展延伸。 反思三: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深长的情谊,又没有分离的感伤。 全诗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当讲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时候,我说:桃花潭里的水有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看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回答非常积极。 有的说:他们两个的感情真深啊!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的说:如果我的朋友离开了,我也会送他,并永远都记着他! 有的说:真羡慕他们有这么好的朋友,我也想有这样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教《古诗两首》之前,心里有着两种不同的想法:一是准备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分别按照解字词、明诗意、悟诗情的一般步骤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没有新意,恐怕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种就是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教材培训时区教研员的建议,将两首诗进行对比教学,可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恐怕难以适应。经过一番考虑,最终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对比教学。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一.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

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