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情况

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十年间全国总人口增加5.84%,回族增长8%,维吾尔族增长20%,哈萨克族增长17%,东乡族增长22%,满族下降3%,壮族增长4.6%,藏族增长了16%,蒙古族增长了3%。看来未来中国的第二大民族非维吾尔莫属了。

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古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第六次人口普查云南人口5000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是多少?

5月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发布了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下同)主要数据公报,全省总人口45966239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3.37%,增加了118.4万人,增长了8.37%。彝族人口为502.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增加了32.2万人,增长率为6.84%,两次普查中,彝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均居第一名。哈尼族人口为163.0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0.5万人,增长率为14.39%。“五普”中,哈尼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居第3位,“六普”中,排名居第2位。白族人口为156.1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5万人,增长率为3.65%。“五普”中,白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居第2位。“六普”中排名第3位。傣族人口为122.2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8万人,增长率为7.01%。“五普”中,傣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居第五位,“六普”中排名居第四位。壮族人口为121.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7.1万人,增长率为6.21%。“五普”中,壮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居第4位,“六普”排名居第5位。苗族人口为120.3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6万人,增长率为15.3%。两次普查中,苗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均居第6位。回族人口为69.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5万人,增长率为8.55%。两次普查中,回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均居第7位。傈僳族人口为66.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82万人,增长率为9.54%。两次普查中,傈僳族在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均居第8位。拉祜族人口为47.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7万人,增长率为6.03%。两次普查中,拉祜族在各少数民族人

口中排名均居第9位。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回民人口数据及相关分析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回民合计四族占总人口

比例(%)

增长率

普相比

全国1058608762150013060720074113582680.852北京24922348464424250375 1.277天津17773412112210177987 1.376河北5701707813175703860.794山西597093043597820.167内蒙古22148357453902222000.899辽宁245798278822459150.562吉林118799325061188870.433黑龙江10174919731017780.266上海7816336294116794820.345江苏130757420353321315620.167浙江3819232242417389550.072安徽32806211278153282670.552福建1159783398051164020.316江西8902494489950.020山东53567912660975364210.560河南957964722794958319 1.019湖北67185671356673930.118湖南94705627913948590.144广东4507340382325463240.044广西32319171281324650.071海南106701921107100.124重庆905610271992380.032

四川104544191223431050010.131贵州1847889589981858530.535云南69826518126549698760 1.520西藏1263075725515136570.455陕西13871611615641389920.372甘肃1258641546255135171817018365837.181青海834298633110708990494862216.859宁夏217382012617221217517434.519新疆9830156161337285681048924 4.808

简要分析:

1. 回民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甘宁青新四省区回民

占全国的53%,且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 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回民人口增长为8.67%略高于同期全国的

5.84%,但同期藏族人口增长率为15.87%、维族为19.88%、哈萨克族为1

6.8%,

回民的人口增长明显偏低于这些族群。

3. 部分省份回民人口变动剧烈。31各省市区中有13个回民绝对人数减少,其

中黑龙江减少18%、湖北减少13.5%、江西减少10%。浙江、西藏、上海、广东、

海南等地增长率较高,其中浙江达98%(这些地区主要是从西北地区净迁入的人

数比较多,浙江主要由于义乌商贸的需求,上海为拉面经济,广东有拉面经济和

商贸的双重因素,海南则为三亚地产的带动)。

4. 甘青两省为回民主要的净迁出地。十年间宁夏、新疆回民增长近16%,而

甘肃为10%、青海为12%,但据本人估计甘青两省的实际增长率不会跟宁新两

区有较大差别,甘青增长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拉面经济等的发展,使得两省

回民迁出数量较多,其结果之一是青海回民人数在全省的比列下降了一个百分

点。

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使得回民人口在部分地区下降(包括人口数绝对

下降和人口比例的相对下降)?

可能的答案:

1. 人口老龄化。本人认为这一理由并不合理。首先,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

速,但并未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并且,依常理判断,回民的人口解构相对与

同一地区的汉族应该更加年轻。

2. 回民人口净迁出。这一理由也不合理,十年间在回民人数减少的这些省

份并未发生回民相对大规模迁出的现象。

3. 回民更改民族成份。(这里不讨论回民内部更改民族的现象,如甘肃回族大量改为东乡族。)本人认为这一理由可能合理。因为已经被完全同化,没有了任何回民特征,有些地区的一些户口本上的回族可能觉得回族身份已经没有意义了,将自己或者子女的民族成份改为汉族;或者已经被玩全同化了的回族跟汉族结婚后将子女的民族成份报为汉族。此一条理由虽有合理性,但与通常汉族改为少数民族并享受民族优惠的常理有些相悖。

4. 统计数据造假或者误报。本人认为这一理由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欢迎大家讨论并提供相关线索。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55个少数民族上海全都有

东方网2011年11月22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昨天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市。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31.3%)比全市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口所占比重(18%和3.5%)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7.1个和1.6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