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2)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2)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2)

简论19世纪末中日两国间的修约交涉

张兆敏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内容摘要:1870至1871年间,日本积极寻求与中国立约通商,企图仿效欧美列强从中国攫取特权。在清廷涉外政要的坚拒下,双方于1871年9月签订了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清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从而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外国多签不平等条约的惯例中出现了一个少见的例外。未达目的的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或趁中国外交陷入困境,或利用中日关系的相对缓和对中国发起了两轮修改1871年约章的交涉。清醒认识到不平等条约危害性的清廷涉外官员有礼有节地阻止了日本的修约要求,使后者一直到甲午战前终未在中国享受到内地通商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权利。对当时中日两国间的这项重要外交活动,目前尚未见到专文论及。笔者将梳理该修约交涉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脉络,并进而批驳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揭示晚清中国人在条约认识史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清日修好条规》日本中国修约交涉

一、19世纪70年代初中日立约、换约的艰难实现

1870年9月,日本政府派遣外务大丞柳原前光等人来到天津,要求与中国订约通商。日本之所以主动向中国求约,出于诸多切实的政治、外交需求:想借助可能获得的外交成果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稳定国内政局,并企图从中国、朝鲜方面捞取或多或少的好处。中国应允来年议约,则耽于笼络羁縻日本、联东制西的幻想。

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改革派武士为中心的明治政权。新政权建立伊始,一些内政举措导致众多势力对政府不满。如实行“奉还版籍”和“削藩”(即废除藩主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并减少藩主、藩士的俸禄)政策,引发了众多藩主、藩士对新政府的不满。继续按旧年贡标准向农民征收沉重的土地税,导致多地多次出现农民的反抗事件。在此情况下,新政府欲以外交的进展来转移内部矛盾。1869年2月,向美国和荷兰公使表示希望提前修改不平等条约,被答以期限到达前不予考虑。同年1月起,日本试图与最近的邻国——朝鲜建立近代的外交关系,并向后者通报天皇新政权的成立。因为改变了交往惯例及文书中充斥“皇”、“敕”字样,朝鲜一直拒绝接受来书。由于与欧美和朝鲜的交涉均不顺手,新政府无法以两者的进展来转移内部斗争的视线。鉴于中国已与欧美多国订立近代条约,新政府认为与中国议约将会比较顺利,很希望借此走出外交困境,提升政府权威并稳定国内政局。日本政要也了解到不少清廷要员昧于近代国际关系大局和国际法知识,认为利用该有利情况,求约于中国,可能同欧美列强一样在中国享受到特权,自然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借助与中国立约,铺平与朝鲜的缔约之路,更是日本政府的一个重要考虑。在日本看来,与中国签约后,日本就取得了与中国平等的国际地位,而此时的朝鲜仍是中国的藩属国,自己得享与朝鲜宗主国平等的地位后再与朝方交往,定能取得优势地位;况且,朝鲜尚未与任何国家签定近代条约,若见宗主国与日方立约,就有可能答应日本的立约要求,甚至有可能让自己享受条约特权。至于清廷在1870年10月底应允来年与日本议约,则是幻想用“天朝的恩德”笼络日方,并借以联合抵御欧美诸强。出于如此考虑,总署于10月31日照会日方,允许日本次年派大员来华议约。

1871年6月,日本政府任命大藏卿伊达宗城为与中国订约的全权正使,外务大丞柳原前光为副使,择期来华立约。7月29日,伊达一行在天津与清廷任命的全权代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式开始缔约谈判。8月1日,日方向中国代表提交了柳原拟订的约章草案。该草案充斥着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和最惠国待遇等规定,而且将上年旧草案中的有

关对等原则和“双向条文”一笔勾销,只载明日方享有各项特权。至此,日本欲在中国攫取条约特权的野心彻底曝光。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清廷政要此时已初步认识到中国与欧美列强所签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曾、李等人在年初有关中日议约的奏折、书函中都提出,将来的中日条约中要载明两国有对等的领事裁判权,并且废除最惠国待遇的条款,双方均不享受此前各自出让给欧美国家的权益。针对日本的企图,李鸿章于2日提出了贯彻中方上述原则的约章草案,并坚持不对日人让步。日方代表见初衷无法奏效,也只能在9月13日与中国签订了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清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归纳《条规》和《通商章程》的诸多条款,包含着如下主要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两国均可派使臣进驻对方首都;建立正常的通商关系,但两国商民只准在对方已开放的口岸经商,均不得进入对方内地;两国均根据对方与欧美国家确定的协定关税进行通商;两国均可在对方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均可对本国商民行使领事裁判权。1可以看出,日本向中国求约的主要目的之一落空了——没有在中国攫取到内地通商权、片面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日本政府对贯彻对等原则的约章甚是不满。加上欧美列强对写有“通好后自必相互关切”字样的《条规》第2条2的质疑,也助长了其换约前即想改约的决心。日本政府隐忍数月后,便迫不及待地遣使来华,决心打破国际惯例,在换约之前修改条约。1872年春,日本派柳原前光第三次来华交涉。柳原于5月间在天津向李鸿章面呈了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要求改约的照会:撤消中国在日本行使领事裁判权的规定,而不废止日本在中国运用领事裁判权的条款;取消一度引起西方国家不满的《条规》第2条。对于日本这种破坏两国立约对等原则、违反国际法的举动,中国坚决抵制,柳原的交涉只能无果而终。到了1873年,日本当局感到短期内难以实现对中日约章的修改,加上想利用琉球渔民在台湾被害事件,其外务卿副岛种臣最终于4月间在天津与中国全权大臣李鸿章完成了换约事宜。此时距约章签署已过一年半之久,纯粹因为日方的原因,违背了缔约双方理应在一年之内完成换约手续的国际惯例。

中日作为具有悠久友好关系的东亚邻国,在近代之初又同受欧美列强侵略,在自愿的基础上缔结平等的条约本非难事。日本在立约谈判中的企图,是造成缔约艰难实现的唯一原因。当然,换约遭延宕,同样是日本不改对中国觊觎之心的结果。纵观日本方面从遣约到换约的所作所为,足可以预示以后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日方必将提出修约要求以期从中国获得特权;修约与反修约的交涉将成为中日之间的一项长期外交斗争。

二、80年代初的修约交涉

如上所述,《清日修好条规》未载明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可以修改条款事宜,并规定两国对等享受领事裁判权,也严禁两国商民进入对方内地进行贸易。它作为两国签署的基本条约,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短期内不修改基本条约,也是当时国际法的通识。看来,无论是按照《条规》具体条款,还是援引近代国际法准则,日本都无理由在短期内向中国提出改约。实际上,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屡次提出改约的依据是与《条规》同时签署的《通商章程》。该《章程》第32款规定:“两国现定章程,嗣后若彼此皆愿重修,应自互换之年起至十年为限,可先行知照,会商酌改。”《通商章程》只谈两国货物进入对方开放口岸应纳税则等通商问题,并不涉及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日本人以其为据提出修约,自然只能修改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17-324页。

2(1)《修好条规》第2条的原文:“两国既经通好,自必相互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为调处,以敦友谊。”(2)《清日修好条规》第2条实际上模仿了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的第1款——“嗣后大清与大合众国并其民人,各皆照前和平友好,毋得或异;更不得互相欺凌,偶因小故而起争端。若他国有何不公轻藐之事,一经照知,必须相助,从中善为调处,以示友谊关切。”(3)这种条款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生活中并无任何得以实现的可能性,但西方国家获知中日约章有此条款后,却颇为疑忌,因为他们不喜欢东方国家哪怕字面上的联合团结。

《通商章程》,不能奢求修改《修好条规》以得到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不遵守既定约章和国际法,是近代日本政要对待东亚邻国的惯用伎俩。日本政府为借修约在中国攫取特权,于是故意混淆《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的区别,以后者的条款为据,从1873年起到甲午战前,在中国外交困窘或中日关系相对缓和之时,多次提议修改中日约章。两次大规模的交涉集中在80年代,发生在1880至1881年间的交涉是约章生效后的日本首次强求修约。

1879年3月底4月初,日本不顾琉球自为一国和500年来臣属中国的事实,悍然吞并了琉球。其后,清政府基于“兴亡继绝”的传统政治理念,对日本开展了复琉运动,以使琉球王室后裔能世代相传宗庙祭祀权为基本目标,要求日本让琉球完整复国或部分复国。1879年夏秋间中国从事的复琉斗争,目标是使之完整复国,并维持与中国的传统关系。其间,清廷先是与日本进行单纯的外交交涉,后又敦请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调处,均没有整军备武以配合相关的外交活动,自然无法让日本吐出到口的果实。首轮复琉交涉虽无果而终,但日本政要也认识到如果中国不停止复琉活动,自己也难以稳定地对琉球进行统治;倒不如在琉球问题上让中国接受日本微小的让步以消除中方复琉的口实,同时借机提出修改1871年约章从而在中国享受特权。1880年2月,清廷正式声明拒绝批准崇厚与俄国擅自签定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基亚条约》,后者即向两国边境地区增派军队,威胁要与中国开战以期使中国屈服。眼见中国外交陷入困境,日本政要认为有机可乘,一致认为己方可做出与俄联手的姿态,配合琉案上的微小退让,清廷定然不敢拒绝修约。3至4月间,日本政府制定了“改约分琉”的方案:(1)琉球的北部和中部划归日本,南部的宫古、八重山二列岛划归中国。(2)不待《中日通商章程》第32款所定修约需换约后的十年之期到来,提前修改《条规》和《章程》,抽去两约章程中不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通商的规定,并加入“一体均沾”条款。(3)以日本将取消欧美国家在日领事裁判权和提高关税率为借口,要求中国放弃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并同意日本大幅度增加中国货物进入日本的关税。1

6月29日,日方任命驻华公使宍户玑为全权办理大臣。7月30日,清廷也下达上谕,派总署王大臣与日本使臣交涉琉案及改约之事。8月18日,交涉正式开始。24日,日方向中方正式提出了“改约分琉”方案。此后,双方围绕着日方草案开始反复交涉。奕 等总署王大臣对日俄勾结的情形深信不疑,认为分琉与改约联结,是了结球案、杜绝日俄共谋的良策。10月21日,总署参照日方草案与日本全权公使宍户玑议定了分琉联结改约的一系列条约约稿,允许日本在中国享有内地通商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至于日方要求的按照日本法律管理在日中国商民及提高海关税则诸事,则“俟(日本)与他各国订定后,再行彼此酌议”。另外,双方还商定:一俟约稿为两国御笔批准,即于三个月内在大清国都互换,并在光绪七年正月交割两岛后之次月,开办加约事宜。228日,总署将琉案专条底稿和加约底稿一并奏请朝廷批准。至此,日本梦寐以求的改约企图眼看即将实现。虽然总署王大臣相信存在日俄勾结的情形,不惜答应日本修约要求以求得杜绝日俄共谋并借机了解球案。但李鸿章、何如璋等清廷官员基于对国际事务较多的了解,认为日本不可能与俄国勾结起来对付中国,同时感到采用日方的分琉方案不足以使琉球复国,更反对在修约问题上对日本让步。这年7月间,清廷驻日公使何如璋向总署寄送了一份新的讨论琉球问题的信函,认为日本政局动荡、财政困难,难以与俄联手对华开战。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晚清外交的实际负责人李鸿章也在10月19日致书总署,认为日俄不会真正勾结,中国无须因畏惧日俄勾结而匆忙与日本敲定“改约分琉”约稿。同时何如璋、李鸿章通过寻访球王后嗣或流亡在华的琉球官员,也认识到接受贫瘠的南二岛无法让琉球复国。使日近三年、熟悉日本国情及近代国际事务的何如

1[日]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6-118页。

2《总署奏与日本使臣议结琉球案折》(光绪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第8-10 页。

璋写下了《内地通商利害议》,在10月间和11月初先后寄呈总署和李鸿章,全面批驳了日本的修约要求。在这篇著述中,何如璋提出,对于日本的修约要求,“盖有不可轻许者故五”;若允许日本内地通商和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则“有贻害极大者四”。纵观何如璋所列举的九点,如影响国内产品的生产、销售,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加大中国的外贸入超和白银外流从而进一步动摇国家的根本,另外谈及引发犯罪现象飙升,中国国威下降,人民怨声载道,促使日本和欧美列强竞相掠取在中国的权益等,总之是会多方面损害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何如璋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极大地影响了正准备上奏折大力反对总署做法李鸿章,在接到何的书函后,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正筹思善全之策,适接出使大臣何如璋来书,并抄所寄总理衙门两函,力陈利益均沾及内地通商之弊,语多切实。”1李鸿章吸取了《内地通商利害议》中的大量论据,本着自己对与日立约的一贯立场,于1880年11月11日呈上了一份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奏折。此时俄国态度转缓,也证明日本借助俄国势力共同谋华只不过是虚声恫吓。因此,李氏在此奏折中再次说明了自己10月19日给总署复书中的观点,认为日俄不会真正勾结,中国无须因畏惧日俄勾结而匆忙与日本敲定“改约分琉”约稿;中国应明确拒绝日本图谋单方面获得特权的修约要求:“日本必欲得均沾之益,倘彼亦有大益于中国者以相抵,未尝不可允行。若有施无报,一意贪求,此又当内外合力坚持勿允者也”。2李鸿章还建议朝廷:“此时似宜用支展之法,专听俄事消息,以分缓急……若俄事于三个月内即已议结,拟请旨明指其不能批准之由,宣示该使。”3清廷非常重视李鸿章提出的意见,随即对总署与日方议定的“改约分琉”约稿采取了暂不批准的策略。宍户见议定约稿难以被清廷批准,遂于1881年1月17日向总理衙门发出照会,指斥中国“自弃前议”,声言“琉案破约之责在中国”。420日,宍户奉命离开北京回国。2月24日,曾纪泽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使上年年初以来的中俄伊犁危机得以解除。清廷信心大增,认为不必再顾忌日本利用中俄争执,遂于1881年3月5日发布上谕,正式否决了总署同宍户玑商定的分琉改约约稿,同时命令总署继续与日使商议。5至此,中国击败了日本1873年来的第一次修约阴谋。

三、80年代中后期双方的再度修约交涉

1885年4月,中国与日本签订了《天津条约》,最终了结了上年12月发生的中、朝军民与驻朝日军的冲突问题。7月下旬,中日军队均按约如期从朝鲜撤军。此后,日本面对俄国欲染指朝鲜半岛的最新举动,基于自身尚无实力立即驱逐中国在朝力量并占有朝鲜,开始执行一种与中国“妥协”、支持中国干涉国政、利用中国来对抗俄国的政策。1885年10月,李鸿章借助在朝鲜问题上英国、日本支持中国的有利形势,应朝方所请,委任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赋予其干涉朝鲜国政的权力,从而使清廷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保持中国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如此一来,自1885年下半年起起,日本在朝鲜半岛上与中国争夺优势的斗争出现了缓和的局面。日本高层即决心利用中日关系间这一新形势,引诱中国同意改约,同时也想以此推进与欧美国家改约的步伐。

1885年12月,日本任命盐田三郎为新一届驻华公使,令其承担在华与清廷交涉改约的任务。次年3月,盐田来华就职,在途经天津时,即向李鸿章表露了日本的修约意图。9月4日,盐田向总理衙门正式提交了日方改订约章的底稿。这次日本向中国提交的改约方案,与其1880年所提草案基本相同:仍是要求加入“一体均沾”的条款,允许日本到中国的内地通商;另外,还以日本将取消欧美国家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为由,要求在保留日本在中国

1《直隶总督李复奏球案宜缓允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第14-17页。2《直隶总督李复奏球案宜缓允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第14-17页。3《直隶总督李复奏球案宜缓允折》(光绪六年十月初九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第14-17页。4[日]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第14卷,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51年版,第283-284页。

5《军机处寄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上谕》(光绪七年二月初六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第37页。

领事裁判权的情况下取消中国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这次修约活动正式开议不久很快因8月中旬发生事涉两国的“长崎事件”而暂时终止。在该事件中,长崎地方排华势力殴杀访日中国水师官兵50余人,日本方面却采取拖延解决的手段企图使案件不了了之。中国只能被迫把它作为1886年秋冬对日外交的中心任务,暂时中止了与日本的修约谈判。延至次年2月8日,双方才最终了结了“崎案”,中国方有较多余力应对日本的改约交涉。即便如此,在1886年秋冬两国修约谈判暂时停止期间,总署王大臣、李鸿章对日本的改约方案也进行了研究,同时饬令属员和第三任驻日公使徐承祖等人对日方草案提出意见。1886年10月21日,熟悉日本情势和近代国际法的徐承祖致电李鸿章,对日方草案痛加批驳。如徐氏指出日本以与欧美国家改约成功后将取消后者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为说辞,其实是要提前废除中国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属于“西人给倭权利,我皆遵行”。还谈及日本准备按西方法典修改本国法律并在本国法院中聘请外籍法官以换得西人取消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却不给中国法律和华籍法官同样的地位是“倭给西人利益,我则概无所要”。徐承祖更反对日本欲在中日约章中加入“利益均沾”条款,认为该条款是“语多含混,流弊甚多”。徐氏由此提议李鸿章和总署王大臣拒绝以日本的草案为基础讨论修约:“鄙意请明却盐田,云条约必彼此利便,兹来稿非特无益我商,且多窒碍,未便商改。”1天津通商委员朱干臣也对日方草案“逐细复校,加以按语”。李鸿章对二人的工作特别满意,故在1887年2月27日给总署的信函中对他们大加赞语:“徐(承祖)朱(干臣)两人之议较为简明醒目。”李鸿章还决定把天津海关道周馥等人所呈旁注稿一本、盐田三郎的原约稿、徐承祖的改稿和朱干臣的驳语一并上呈总署,请后者参酌。面对本轮日本的修约要求,李鸿章仍然坚持自己1871年以来与日立约的基本立场。故在这件寄交总署的信函中明确要求后者应继续维持中国与日本的旧约:“原约分《修好条规》、《通商章程》为二,颇具深心。《条规》首段声明,彼此信守,历久弗逾。《通商章程》第三十二款则声明现定《章程》十年重修,是《章程》可会商酌改,《条规》并无可改之说。今日稿混《条规》、《章程》为一……我既不能拒绝(日方修约要求),唯有多方辩难,籍词延宕;或将无甚关系利害之事酌改一二。”2鉴于1886至1887年间并不存在中国外交特别困难的情况,总署王大臣这次也决定不屈服日本的修约要求,早在1887年2月19日致函李鸿章时,即表明了自身对日本方案的态度:“旧约只可酌量修改;(日本)所开方案不可行者居多。”3总署王大臣2月底了解到李鸿章、徐承祖等人的意见后,更坚定了其保持两国旧约章的态度。6月17日,总署向盐田公使正式提交了中国方面的改约方案,断然驳回了日方的要求,继续坚守1871年约章的对等原则。两个方案所持原则如此大相径庭,两国开议修约自然不会出现日方满意的结果。延至1888年9月,日本政府见本轮修约谈判无法压服中国,只好训令盐田向总署通告中止改正条约的谈判,日方仍未能从中国获取特权。

甲午战前的中日改约交涉主要发生在1880至1881年及1886至1888年间,两轮交涉均为日方发起,规模也较大。除这两轮之外,中日之间就改约问题还进行过两次小规模交涉,分别发生于1882至1883年、1889至1891年。前者由中方发起,后者则是中日双方相互试探。这两轮小型交涉活动的中方主角是中国第二任及第四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经朝廷允许,他向日方有关官员提出球案与修约并议,意欲借商谈修约让日本与中国再议球案以实现琉球复国。对黎氏的试探,日方官员均以1881年初其政府的表态来回复——中日间的琉案已结,而只愿与中国商议改约以期取得在华特权。看来,在修约问题上日本方面的意图与两轮正式谈判所持立场并无不同,与中方的态度仍大相径庭,双方均不愿做出大的让步以进行紧凑的

1《徐使致译署》(光绪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电稿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732页。

2《论日本修约》(光绪十三年二月初五日),《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9,第1-2页

3《论日本修约》(光绪十三年二月初五日),《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19,第1-2页。

谈判,故两轮交涉均没发展成大规模谈判,双方的交涉初衷没得到实现,相关交涉自然是无果而收场。

综观19世纪末中日间的修约交涉,两国围绕改约问题的大规模交谈判有两次,小规模的试探也不少于两次,但由于双方目标迥异又互不让步,这些交涉均无果而终。就两轮正式谈判而言,从修约交涉的结果来看,主动出击的日本并没有达到目的,日本始终没有从中国获得内地通商、片面的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而被动防御的中国方面则始终坚持了立约对等的原则,中方在立约之时从日本获得的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项权利也得以保留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修约交涉中取得了胜利,挫败了日本的企图,保护了国家主权。从这一结果而言,也体现了中国涉外官员在条约认识问题上的重大进步,他们的相关认识为中国维护条约权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简介:张兆敏,山东菏泽人,1964年出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0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大学生读书报告七篇

大学生读书报告七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

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例7篇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例7篇 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平凡如河水般地淌流不息……——题记 这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部小说,因为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在读高三的时候,当时正面临着考学的压力,是它给我带来了动力,并让我对文学有了另一种释意——朴实无华便是真,善,美。多年过去,再次拿起这本厚厚的书,再次让我闻到了那黄土高坡的气息。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

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du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集合5篇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集合5篇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范文集合5篇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生个人学习总结篇1 一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个人来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的过度时期。从以前对摄影认识的幼稚到如今的略显成熟,从高谈阔论对所谓艺术的追求到实事求是对现实的残忍,我都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身的许多转变都是自己始料不及的。 我记得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上讲台自我介绍时,我对同学们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同学们,我非常开心和你们渡过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豪华和奢侈的一年读书时间。我没有想到23年后,我又重新回到大学的生活里,真是梦幻般的感觉。” 当初,我来北影学习摄影的初衷仅仅是作为来北京做一年的深度旅游的,我是一个喜欢摄影也爱好旅游的驴友。只是在京城学习的日子里,我才渐渐的明白,摄影真的是一门,这是一门五分钟能学会照相,却可能永远也精湛不了的技术,那就别说什么艺术了。这一学年

里,我不想为自己留下的遗憾太多。所以越学就越沉下心来好好的学习和进入了这片属于专业的天地。也许能进入艺术宫殿里找到一个入门的台阶。 总之,对理想的渴望自始自终我真就抛开一切,放弃了在家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我也真的离开了奔驰,而仅仅是用小电瓶车代步。尽全力的学习和吸收光与影的知识,倾了心,结果会是如何,我根本就没有关心过,我只知道,我的付出,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但是,如果我不付出,我将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所以,我全力以付了。我有理由相信,毕业的那天,我将问心无愧。 在已过去的这个学期里,我觉得没有虚度,用一句话概括:“我觉得这学期,我学到了很多,我得到了很多,但同时我也失去了很多。”我还是过的比较充实。在学习方面,我记得老师第一节课就说了,摄影师应该是一个不要脸的人,并要有一个流浪的心,下课后,我回到宿舍就照镜子,从镜中,我马上就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老师的要求,我绝对的超标。接下来的所有在校读书,我都能克服住自己,不落下功课。无论冬天的被窝是那么温暖,也不理会首都的护士长得有多么迷人,我真就从来没有为自己早退和请假或旷课找一个自己认为是理由的理由。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班里一位年龄第二大的同学,我更是以应该树立起榜样作用,坚持以身作则。我总是时刻的要求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求自我约束力的提升及谈吐的适度。 最后,我期待通过努力学习,能拍出自己的理想,我也将为之而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

第八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 ※“近代化”:日语中至今仍单纯使用“近代化”,不使用“现代化”概念。所谓“近代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体制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罗荣渠的“现代化”定义:以工业化为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并引发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重建的大转变历程。(《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1993年版)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罗荣渠教授的遗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1997 年),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经过了三次模式的转变。 一、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历程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经过了从低层次改革到高层次变革两个发展阶段。所谓低层次的改革,就是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而高层次的变革则是国家政冶经济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改革派或革命派参与以至掌握国家政权。近代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但发展的进程及其成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1、日本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天保改革: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德川幕府和西南各雄藩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由于连年饥荒,各地民众不断暴动,为加强幕府的统治力量,幕府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于1841-1843年推行改革,由于没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故收效甚微。而各雄藩同时期的改革却取得了一定成就。长州藩于1838年压制豪商,保护中下级武士,开展往来大阪的海运贸易,改善了本藩财政。萨摩藩拖延偿还债务,控制糖的收购和销售,充实了本藩的海军力量。肥前、土佐等藩也进行了改革。通过各藩的改革,中下级武士及部分豪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各藩的实权,为西南四强藩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安政改革:1853年培理舰队入侵后,为应付外国侵略,幕府和西南各藩在安政年间(1854—1859)进行的改革。幕府在首席老中阿部正弘主持下进行了幕政改革,如创办洋学所,翻译西书,吸收西洋文化;编练新式海军,加强海防等。在幕政改革的同时,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藩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破格提拔有才干的武士参与藩政,发展藩营企业和对外贸易,鼓励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创办军火工厂,购炮练兵等。改革进一步增强了西南各藩的实力,为未来的倒幕维新运

大学生读书心得2000字左右

大学生读书心得2000字左右 大学生读书心得2000字左右(一) 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 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 有一番胭脂味。作为当代大学生,下有几条真知拙见, 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 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 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 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 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 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 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 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 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 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 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 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

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 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 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 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 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 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 一种新模式。待以后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做个中 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 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 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 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 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大学生读书笔记(共4篇)

篇一:大学生读书笔记 大学生读书笔记一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说自己笨,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天才,也没有笨蛋。天才和笨蛋是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决心学习,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路途坎坷、崎岖,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和毅力去把它踩在脚下,一步一步登上成功之路。 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 《雾都孤儿》是本世界名著,它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书中的主人翁奥利弗·特威斯特是一个孤儿,他出生在济贫院,出生不久他的妈妈就死了。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怜的奥利弗在已经失去亲人的痛苦下,受了这么多折磨。真不知道在他瘦弱的身体下,有着怎样的意志,能使他坚持不懈,使他在饥饿、寒冷、孤独下顽强斗争,向美好的生活前进。最令我感动的是奥利弗遇到强盗集团的那段经历。奥利费在路上走上了七天七夜,饥饿难忍,疲倦不堪。他遇到杰克一个小偷。杰克把奥利弗带到了贼窝,小偷们想把奥利弗训练成一个小偷。但奥利弗受尽折磨也不愿意,逃了出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孔子又说:“智者不惑。”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大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

大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 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一)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俺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俺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

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

最新大学生读书笔记1500字

大学生读书笔记1500字 第一篇:简爱读书笔记1500字 简爱读书笔记1500字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简爱》读后感1000字。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读后感《《简爱》读后感1000字》。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

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 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

中日曾经友好过吗——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

中日曾经友好过吗?——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 史与现实非常明确地显示,中日友好的提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综观中日两千年的交往,中国与日本之间,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从来没有过平等友好的关系。 宋朝以前,日本称臣于中国,而中国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文化与技术,特别是在唐朝,日本人多次派人到中国留学,而中国也有鉴真东渡等。从明朝开始,则是日本人对中国不断侵略、破坏,不断残杀中国人的历史。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而中国人奉日本人为上宾;中国衰弱时,中国人却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鬼。 中日之间过去没有过友好,现也在没有。将来会不会有?现在言之过早。中日友好,充其量只是一个虚幻的愿望。中国发展对日关系时,必须以史为鉴,而不能以虚幻的愿望为基础。 “东夷貌柔顺”的伪装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时即已显露无疑。唐大宗时朝鲜内乱,中国应新罗之请以宗主国身份平乱。唐高宗龙翔三年(公元六六三)日本以援助百济为名,出动舟师数百。占领锦江口。唐朝不得不遣刘仁轨领兵击之,“仁轨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贱众大渍”。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甲午战争与这一幕何其相似,同样是朝鲜内乱,中国以宗主国身份平乱,然后日本乘机寻衅。然而,强弱易势,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割取台湾、牟获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给日本国民带去了巨大的欢乐和利益。 显然,日本人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不过是他们崇拜强权的特性的表现。当时的日本尚处于近乎蒙昧的时代,无论在文化技术和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大唐。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卧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完成所谓大化革新。日本人向唐朝称臣的目的,无非是要通过引进文化来改善他们蒙昧落后的状态。当时日皇即告诫其使者:“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疑,毋为诡计”。史称东夷貌柔顺,没有识别倭人的伪装。 崇强鄙弱的日本人二战后,日本对美国千依百顺,连天皇也每天早晨起来就去给麦克阿瑟鞠躬行礼,获得美国的信任,以从中国和亚洲掠得的资金购买设备和获取先进的技术,如汽车、电器、半导体等。一旦感到羽翼丰满,就开始看不起美国人。把美国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说得一无是处的《日本敢于说不》,就是一个例子。 然而,美国在计算机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把日本远远抛在后面。而南朝鲜等生产的随机存取芯片也侵蚀了日本的市场占有,这无疑是给那个狂妄无知的索尼总裁打了一计耳光。他曾狂言日本的一兆位的存取芯片能打破美苏的战略平衡,认为日本人的智力无与伦比,殊不知日本不过是在做计算机里最简单重复的一个部件而已。而现在,这个日本人在藐视中国人之余,又对美国人毕恭毕敬了,连声说他不反美国,他最佩服民美国人。

《从现在出发-大学生的七项修炼》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从现在出发-大学生的七项修炼》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我的大学 这篇文章的开始我先说说我的大学。其实在大学里我所读的专业并不是当初高考完所报考的专业,而是调剂到我们专业的,当初我所报考的全部都是有关汽车维修的专业,但后期因为分数不够,被同一所学校调剂,也就是现在就读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当我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心情非常不好,因为我的兴趣被逼的转移了,于是拖着很无奈的身子来到了大学,一开始也是混,后来发现大学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他可以让我认识很多人,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想法促使我开始在大学的学生会和社团里做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说上面的一些事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如果想,就一定有所作为” 再看了《从现在出发-大学生的七项修炼》这本书之后给我的感触很多,虽然我在之前读过很多这类的书籍,但都是大致掠过,没有像读这本书一样,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得看每一句话,看的仔细感触也很多。 下面我就把我的那些感触与你共分享。 这本书的开头讲了一封信,我觉得这封信的主人公和我的经历差不多(至少在大学校园里是),当我走进大学校园里也是怀着梦想,兴奋和激昂,而面对的却是大学的迷茫,但时间不长,我便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开始奔波于学生会和社团之间,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相信只要找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成功指日可待。 成功的四个基本认知。 我把这四个基本认知合成了一句话就是:“当你具有强大的内心时,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为这个目标而持之以恒的行动那么你一定能取得惊人的成就走向成功。”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能做到的真的是寥寥无几,但是大部分是目标有了,也为之奋斗了,但是没有持之以恒,我觉得大部分是这样的(仅指那些没有成功的)。我从石家庄来到深圳,相隔千里,我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一定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第一项修炼:永远怀有梦想 那些颓废的大学生大家一定有所耳闻,我在这里就不说那些教育制度的问题了,因为与本话题无关,那些大学生是没有梦想吗?不是,如果你问他大学毕业去干吗?他估计说的比你还有梦想,但是说完可能就去网吧玩游戏。他的梦想我想相信不会长远。可能明天再问他同样的问题,他的答案就改了。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华中科技大学;曾奕昂;U201212022;15 摘要:一个国家想要成立,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军事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从古至今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对国家关系所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关系近现代军事 一、明治维新之前 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的中国,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日本作为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国家,以大化改新为代表,积极的学习中国的知识文化。从那时起中国就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日本从来都不甘于屈居人下,从在600年和602年,推古政权曾派兵征新罗,但没有获得成功。同时,先后四次派使节访隋,其中在607年派小野妹子使隋时,在国书中使用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语;608年,再次派遣小野妹子与8名留学生、留学僧赴隋时,国书中带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其中用语中表达的希望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欲望显而易见。 在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也与日本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战争,其主要焦点也集中在朝鲜半岛。如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唐军凭借着优良的造船技术与丰富的作战经验。以13000人,战船170余艘战胜倭军42000人,战船1000余艘。而当时,而当时的中国,光北京的范阳节度使就管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远非日本可比。 而到了中国明代,日本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群雄割据时期。最终由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大部。而那时日本大的战役也不过是过万人的军队,例如奠定了秀吉统一日本基础的山崎合战中明智军有1.6万人,羽柴军也仅有3.5万人。而当时的明朝,则是强过日本数倍。以捕鱼儿海大捷为例,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通过记载,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共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在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来看都远超日本。 而到了1585年,一统日本后的秀吉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并于1592出兵朝鲜,意图途径朝鲜进攻中国。丰臣秀吉还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但在明朝政府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 二、明治维新到918事变 1598年的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2019尔雅答案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 1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是()A ?A、 以日本为师 ?B、 求富 ?C、 求强 ?D、 中体西用 2 《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C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43年 3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4 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5 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B

?A、A中美 ?B、B中日 ?C、C中俄 ?D、D中印 6 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B ?A、1852年 ?B、1854年 ?C、1860年 ?D、1864年 7 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 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

?A、1840年 ?B、1846年 ?C、1940年 ?D、1946年 9 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C ?A、A《日本国志》 ?B、B《劝学篇》 ?C、C《日本变政考》 ?D、D《康南海自编年谱》 10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正确 11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错误 12 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正确 13

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错误 14 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正确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 1 《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 ?A、王晓秋 ?B、康有为 ?C、黄遵宪 ?D、李大钊 2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B ?A、A室町时代 ?B、B幕末和明治初年 ?C、C大正时期 ?D、D战国时代

大学学习总结模板集锦七篇

大学学习总结模板集锦七篇 大学学习总结篇1 转眼间大二即将结束,在将近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有欢乐和泪水,有成功和挫折!有人总结,在任何一个学校,平庸的大学生是相似的,不平庸的大学生各有各的辉煌,我们不能满足于平庸,应该以更好地方式开始新一天,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每个上午醒来。大学,是我们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地方,在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能力,那么,我在这里谈谈关于我在大学里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 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相较于轻松,大学里的学习主要是靠自觉,除了掌握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还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其他相关的书,查找资料,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如果说高中时的学习是幼儿学路由老师领着,那么大学就是大人式的学习,我们接过学习的接力棒成为了领跑者,在这一场比赛中,可以跨栏可以抢道可以跳跃,而绝对不能在起跑线上等待老师牵着你跑。只有自主自助自信的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正如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他不能只听教练的意见,而应该自己进行思考,因为毕竟,在场上铲球,抢球,过人,射门的都是你自己。 至于学习方法,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找到适

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像现在考研一样,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辅导书才是最好的辅导书。我不是很聪明,但我知道“笨鸟先飞”,我应该属于那种兢兢业业型,每次都早去上课,不逃课,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关于学习,我觉得兴趣与目的是最重要的,比如数学、会计课和比较重要的科目我上课就比较专心一点,二对于其他无关紧要的课程只是上课听一下,做到主次分明。在此我做以下简单归纳:做好准备,提前预习,这样在课堂上能够比较顺利的跟上老师的节奏,取得更好的听课效果;认真听讲,做好记录,随堂记录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听课,并且在期末备考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减少盲目性;定期复习,注意交流,要避免因时间过久而遗忘所造成的重复性工作,掌握好复习的间隔;还有要多与同学交流,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和对不同问题的意见,将更有助于拓宽思路。 关于大学上课还有就是如何表现自己,比如说老师会问问题,你可以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你不仅表现了自己而且还会增加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我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一般我不会举手回答问题,但我会抓住一些机会来锻炼自己,比如说大学里面少不了课程老师都会要求学生组成小组,然后做一个大作业,并且会抽出时间让你上台用PPt做介绍。议案我会作为组长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并上台演讲,并做到切合题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样就会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了。 考试是学校生活里必要的一部分,要以端正的态度来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