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

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19年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

伊丽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势也有对伊丽莎白有利的一面。她执政期间英国教徒总是担心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而伊丽莎白对此有所防御。这确实是她受广大教徒欢迎的主要原因。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国之间的战争大概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

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假设真的死在苏格兰的玛丽之前任何时候),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

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她公开宣称操守贞洁终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认为她是异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她喜欢男子,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他从1558年直到1598年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本册中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本书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创立新思想或改变政策的人物。伊丽莎白不是发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谨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统治下所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那些认真实行改革的大多数统治者在当权中所取得的进步。

伊丽莎白无心处理议会和国王之间相对权力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不当暴君,这对于发展不列颠民主也许比她颁布一部民主宪法更有利。伊丽莎白不追逐军事功勋,对建立庞大帝国也不感兴趣。的确,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英国不是一个帝国。但是她给英国留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在海外众多附属国是在伊丽莎白死后获取的──大多数是在她死后很久获取的。许多其他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全盘扩张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应该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为巨大的海外帝国。

同样,伊丽莎白在反对西班牙的威胁、保卫英国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夸大。回过头来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对英国的独立构成真正严重的威胁。我们应该记得英国舰队和无敌舰队之间的战斗根本没有完结(英方未损失一只军舰)。进一步来说,即使西班牙军队在英格兰登陆成功,也极不可能会征服该国,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其它地区也未

取得显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兰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实际上它就不会有征服英国的机会,这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6世纪英格兰的民族主义非常强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么应该给伊丽莎白排个什么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人物,与俄国彼得大帝相比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虑到彼得的创造精神远比伊丽莎白要大以及他将俄国引上了崭新的行程,我觉得要把伊丽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难于说服一个不偏不倚的俄国人。但是考虑到英国和英国人自从伊丽莎白以来几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丽莎白远远排在彼得之后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俩相匹敌,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如此,现代的研究表明,伊丽莎白一世的功绩显然没有人们所料想的那样伟大。一方面,英西战争未能真正使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受到了重创,但它并没有真正被消灭。西班牙依靠它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富庶的经济轻易的弥补了战争造成的财政损失。西班牙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另外,伊丽莎白在处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问题上也有失偏颇。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之前,由于信仰新教英格兰已经成为英伦地区的绝对主宰,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又因为信仰新教而被罗马教皇开除教籍,她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这引发了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烈不满。此后英格兰和爱尔兰矛盾连连,直到1921年英国政府承认南爱

尔兰地区独立,而北爱由双方共管。

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为后来的英国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宝贵遗产。1603年,女王去世于格林尼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兼领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和英格兰出现了短暂的统一。而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王朝斯图尔特王朝的开始也宣告着封建时代的结束。

编辑词条

从囚徒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58年,25岁的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生死磨难后,终于登上了英国的王位。在前去加冕经过伦敦城时,她特意停留片刻,对夹道欢迎的人群作了简短的演讲。她激动地说:“是时间把我带到这里,并承认我为女王。”

伊丽莎白生于王室,然而这位“千金”在继承王位之前,却很少享受到王室的荣华与富贵,相反,却被宫廷一系列阴谋、迫害所包围。

复杂的家庭背景

1533年9月7日,伊丽莎白降生于格林威治宫。她的母亲是安

娜·博林,父亲是英王亨利八世。

博林临产前,亨利让人把一张雕刻精致、装饰华美的床搬进了产房。这张床是法国国王送给英国的礼物,一般很少使用。此次,亨利希望这张床能给他带来福音——一个梦寐以求的儿子,以保证王室后继有人。伊丽莎白的降生又一次使亨利失望,父亲抱怨她为什么不是男孩。但伊丽莎白毕竟是亨利八世与博林合法婚姻的产物,因此,她被确定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伊丽莎白的降生不仅引起了父亲的不快,而且也引起了比她年长18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的忌恨。玛丽这种忌恨又源于父亲亨利与其生母的一段不幸婚姻。

玛丽的母亲凯瑟琳是一位西班牙公主,先前嫁给亨利的哥哥亚瑟,但婚后不久亚瑟去世。亨利贪求凯瑟琳的美貌,即位后便娶了寡嫂,生下了玛丽。然而,在此之后,凯瑟琳却未能为亨利留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于是,亨利渐渐与之疏远,并与宫廷女侍官安娜·博林发生恋情。为了同博林结合,1526年,亨利八世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的申请。通常教皇会同意一位国王的这种要求。但此时,凯瑟琳的侄子正带兵攻进罗马,教皇不敢得罪西班牙,因此,对此案一拖再拖,实际上是拒绝了亨利的离婚请求。亨利看到自己的期望落空,暴跳如雷,他决定按着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1533年他宣布英国为新

教国家,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英王成为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亨利的离婚纠葛由此而得到解决。经议会批准,亨利八世与博林正式结婚。

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离婚,影响了玛丽的地位,为此,她迁怒于伊丽莎白。另外,玛丽保持着天主教徒的身份,而伊丽莎白生来就是一位新教徒。宗教信仰的差别也导致玛丽对妹妹的敌视。

伊丽莎白出生后的头三年是位无忧无虑的小公主。然而,好景不长。1536年1月,博林身怀的男胎先期流产,亨利为此龙颜大怒。3月,便以“乱伦”、“通奸”罪名逮捕了博林,不久,又将其处死。随着母亲的去世,伊丽莎白的地位急剧下降。1536年6月,议会宣布取消她的王位继承资格。随后,伊丽莎白与父王和宫廷的正式联系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甚至她的衣食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博林死后,亨利八世先后又娶了四个妻子,但只有简·茜摩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在后来的继母中,只有帕尔对伊丽莎白影响最大,因为帕尔酷似其母。1543年在亨利与帕尔结婚时,伊丽莎白不知何故得罪了父亲,一气之下,父亲将她驱逐出宫,并拒绝接见她。1544年,伊丽莎白无法忍受这种孤独的生活,于是写信给帕尔,求她向父亲说情,以返回宫中,帕尔满足了她的愿望。从此,伊丽莎白把她视为最亲近的人。

然而,与帕尔的亲密又把伊丽莎白拖入到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中去。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幼的爱德华即位,由萨默塞特伯爵摄政。亨利去世不久,帕尔便和摄政大臣的弟弟西摩秘密结婚。西摩是位花花公子,他把帕尔弄到手后,又把眼睛盯到少女伊丽莎白的身上。他常常跑到伊丽莎白的房间与其戏耍,借此欲与她同床。帕尔对西摩的行为充耳不闻。

西摩的行为对伊丽莎白造成了极坏的后果,以至从宫廷中传出各种流言蜚语,使她的名声受到损害。由于绯闻,又把她卷入到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事情是由西摩的阴谋引起的。西摩对其兄的摄政权早已垂涎三尺,阴谋取而代之。1547年9月,在帕尔难产死后,西摩提出与伊丽莎白结婚,他企图利用伊丽莎白的特殊身份为自己篡夺王权做准备。西摩的自负和野心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祸根。1549年1月,他哥哥以“叛国罪”逮捕了西摩。为了搜集西摩的罪证,伊丽莎白和有关人员遭到监禁。

伊丽莎白受到一连串的审讯。她承认与西摩的戏耍是愚蠢的行为,但这绝构不成叛国罪。她否认与西摩私订终身,并申辩说:“我知道没有政府的批准,我是不能同任何人结婚的。”为尽快摆脱险恶处境,她给摄政大臣写信:“我殷切希望你能作出一个决定,让我返回宫中,当面向你证明我是清白的。”经过调查和审讯,最终证明伊丽莎白是

无辜的。西摩事件后,伊丽莎白住在了她的切斯海脱庄园里。

从伦敦塔囚徒到英格兰女王

1547年爱德华即位,在位仅6年。新王身体羸弱,患有肺结核。因此,王位的更替只是个时间问题。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有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还有亨利八世的侄女珍妮。为了能在将来控制朝政,大臣们围绕着王位继承又开始了新的阴谋活动。按照王位继承习惯,玛丽应为首选王位继承人。

1550年,诺色伯兰伯爵取代了萨默塞特的摄政地位。这位野心家为了能够长久地占据这一位置,阴谋以珍妮 诺色伯兰的继女取代玛丽。1553年7月,在爱德华生命垂危之时,诺色伯兰私下要求伊丽莎白放弃王位继承权,并拒绝到伦敦支持玛丽政权,作为交换条件,她将得到用不尽的土地和财富。

此时,经过政治磨难的伊丽莎白已经成熟起来。她不想放弃王位继承权,更不想参与到这种冒险的阴谋中去,但她又不敢得罪这位权势人物。因此,对诺色伯兰的要求作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复。她说,目前自己病情严重,不能活动。不久,诺色伯兰阴谋失败,伊丽莎白立即表示支持玛丽,并陪同新女王一起进入伦敦。这样,她巧妙地绕开了诺色伯兰设下的政治陷阱。

尽管伊丽莎白对玛丽政权表示支持,但是玛丽并不放过她。玛丽在执掌权力后,便把久已积压的忿恨,公开地向伊丽莎白发泄出来。

玛丽登上王位后,天主教在英国复活。玛丽不能容忍伊丽莎白的新教信仰。为了争取生存,缓和与玛丽的矛盾,伊丽莎白违心地接受了天主教,但还是遭到玛丽的攻击。伊丽莎白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地离开玛丽。1553年10月,她回到的阿什瑞泽庄园。

不久,一场残酷的迫害又降临到伊丽莎白的头上。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553年,38岁的老处女玛丽,无视枢密院的劝告与西班牙王室联姻。英国政府担心与西班牙联姻会把英国拖入对法国的战争中去,因为西班牙与法国存在尖锐矛盾 后来,在1557—1558年英国参与了西班牙对法国的战争。于是,以托马斯·怀亚特爵士为首的一批贵族密谋废黜玛丽,以伊丽莎白取而代之。但是,怀亚特无意中泄露了天机。于是,政府加强了戒备。1554年1月,怀亚特等人见事不妙,仓促行动,结果失败了。

怀亚特事件再次把伊丽莎白牵涉进来,她将受到生死考验。阴谋事件是由少数贵族搞出来的,伊丽莎白对此毫无所知。由于伊丽莎白的特殊身份,使她像扑克游戏中的“王牌”,在一些政客和阴谋家的手中掂来打去。玛丽感到,伊丽莎白的存在是对她王权的最大威胁,

因此,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怀亚特事件引起玛丽极大愤怒,也使她找到了严厉制裁伊丽莎白的机会。她命令伊丽莎白立即来伦敦,准备把她囚禁起来。伊丽莎白自从回到庄园后,便患上了猩红热病,她的双腿浮肿,肾脏也遭到严重损伤,身体极度虚弱。因此,她写信告诉玛丽自己不能前往,请求原谅。玛丽怀疑她的病情,亲自派医生前往检查。医生的结论是:如果有舒适的马车,前往伦敦还不至于丧命。于是,玛丽命她立即前往。

人们用担架把伊丽莎白抬到马车上,因为她的双膝肿得厉害,关节几乎不能活动。伊丽莎白估量这次生还的可能性很小,她穿着一身白衣,蜷缩在马车的窗户旁,以便最后看看英国的山川原野。

2月22日,伊丽莎白被押解到伦敦。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幅可怕的景象:怀亚特的头颅挂在伦敦城门口,他的尸体仍吊在绞架上。昔日伦敦城的喧闹不见了,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巡逻。伦敦城笼罩在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中。

伊丽莎白来到白厅,玛丽命令她在枢密院审查其问题期间严禁与外人接触。在枢密院会议上,加德纳爵士说:“只要伊丽莎白活在世上,我就看不到英国和平的希望”,要求处死她。然而,其他成员则担心,如果处死伊丽莎白,无子女的玛丽死后,英国王位继承必将陷

于混乱。谨慎处理伊丽莎白不仅关系到王室血脉的继绝,还关系到国家政局的安危。3月15日,枢密院作出决定,将伊丽莎白送进伦敦塔,以待审问。

伦敦塔是一所皇家监狱,专门囚禁政治要犯。进入伦敦塔的犯人像被装进铁桶一般。早在西摩事件时,伊丽莎白曾被关进该塔。如今,她将再次被关进这座密不透风的“铁桶”里。但伊丽莎白还是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被送到监狱,她写信给玛丽,否认自己与怀亚特事件有牵连,申诉自己是无辜的。为了防止外人篡改这封信内容,她将信纸最后一页的空白部分划掉。她期待着玛丽能够倾听她的申辩,然而,当这封信送到玛丽面前时,她连信也没拆便把它丢掉,并坚持认为伊丽莎白有罪。此时,伊丽莎白感到绝望,她认为,不日将会步母亲的后尘,从伦敦塔走向断头台。

3月17日,一艘驳船载着伊丽莎白驶向伦敦塔。当驳船进入“叛逆门”时,伊丽莎白不禁失声痛哭。此时大雨如注,闪电挟带着雷鸣在伦敦塔的上空轰鸣。伊丽莎白在滂沱的大雨中对天呼叫:“我是一个真正的臣民,而不是一个囚犯。上帝,我在你面前祈祷,我已没有一个知己,只有与你同在。”随行的贵族、绅士也都为她惨遭不幸而落泪。

几天后,加德纳和其他9名枢密院成员来到伦敦塔。审讯的主要

问题是伊丽莎白与怀亚特事件的联系。加德纳能提出的惟一根据是怀亚特曾写信给伊丽莎白,劝她到伯克郡的多明顿城堡,以远离政府。伊丽莎白坚决否认收到过怀亚特的信件。至于去多明顿城堡,她是这样抗辩的:“多明顿是我的庄园,我为什么不能自由地到我的庄园去 ”几次审讯都无法证实怀亚特与伊丽莎白有书信往来,而且怀亚特直到上绞架前仍然声明伊丽莎白与这次阴谋无关。阴谋的参与者也拒绝指控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5月19日,政府下令将伊丽莎白从伦敦塔释放出来,将她流放到牛津以北约40英里的伍德斯道克,由伯丁弗尔德爵士监护。这样,她总算逃脱了这场劫难幸存下来。

伍德斯道克偏僻、荒凉,伊丽莎白只能住在破败的土屋里,而且她的一切活动都受到那位性情古板的爵士的监视和刁难。当她要求自己的私人医生为其看病时,这位爵爷却给她找来一位牛津医生;当她要求读新教圣经时,送给她的却是一本诗集;当她要求给玛丽写信时,受到的是严厉警告。后来,伊丽莎白说,她在这里受到的待遇甚至不及其他囚犯,因为其他囚犯还被允许向当权者递交请愿书。

在伍德斯道克,伊丽莎白度过了10个月艰难的流放生活。1555年3月,玛丽最终下令释放她。在以后一段时间,姐妹俩仍然存在着不可弥合的裂缝。伊丽莎白在玛丽的威胁下苟且生存,而玛丽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她一方面要警惕自己的王位不受阴谋者的篡夺,另一方面,无子女的痛苦以及由于与西班牙丈夫分道扬镳所带来的情感

创伤也在折磨着她。

1557年11月17日,玛丽终于在痛苦与孤独中去世。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种种打击与苦难后,终于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伊丽莎白时代

伊丽莎白在位44年。这位饱经了凄风苦雨的女王在即位后,以她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政治经验,把玛丽遗留下来的财力匮乏、军事软弱的英国,带进了一个政治稳定、财力充实、军事强大的时期,从而出现了一个被英国人称之为“光荣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

伊丽莎白即位时,罗马教廷拒绝承认她的王位合法性。伊丽莎白像父亲亨利八世一样,断然决定脱离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宣布英国为新教国家,确立了女王在国教中的最高地位,从而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在处理同议会的关系上,女王则采取一种谨慎态度。她既保持国王对议会所拥有的权力,同时,也尊重议会的传统权力。当议会与王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她又会以灵活手段,甚至以妥协方式加以解决,保持王室与议会的继续合作。1601年,当她要求议会通过她所开列的某些商品为王家专卖商品时,受到议会的激烈反对和抨击。此时,她

没有滥用国王权威去解散议会,相反,还表扬了议会的行为,并且还作了些自我批评,从而避免了王室与议会间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在处理国事上,女王总是以灵活的政治手腕,保持英国政治的平稳发展。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财富积累加快。女王即位时,英国还是一个外债累累的国家,到16世纪80年代,英国的财政比1568年增加了两倍。英国不仅偿还了外债,而且国库已有相当积累。国家财富增加如此之快,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女王以她的个人品性造成了一个追求金钱、利润的社会氛围。

女王生性节俭,却追求金钱。对宫廷开支,她总是精打细算,省之又省。因此,伊丽莎白时代的宫廷开支不到玛丽时期的1/3。女王的节俭近乎到吝啬,如她喜欢跳舞,但盛大的舞会通常不是在宫廷,而是在大臣的庄园和官邸举行。当然,这笔巨额开销要由这些大臣来承担,许多大臣为此而叫苦不迭。

女王的节俭影响着大臣,他们知道女王喜欢节俭,因此,也不敢过于奢侈。

伊丽莎白一方面厉行节约,另一方面拼命追求金钱。在理财、投资上,她借助于商人和海盗。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女王聘请被称为“商人之王”的格勒善为财政顾问。1560年,格勒善在伦敦市中心建立起

一座巨大的交易所。这个交易所将交易、仓储、服务融于一体。女王参观后感到十分满意,下令将该交易所取名为“王家交易所”,由格勒善掌管。交易所云集英国和欧洲各地商人,生意红火兴隆。交易所的开办使女王的钱袋很快地鼓了起来。

女王在经商同时,还做投资生意。她将资本投向最具冒险的行业——海盗抢掠。16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海盗巨头霍金斯、德雷克、雷利、夫洛比塞等组建起海盗企业股份公司,女王成为这些公司最大股东之一。伊丽莎白为这些海盗企业提供资金、船只,然后与海盗坐地分赃。1561年女王拨船参加夫洛比塞的海盗远征,她从这次冒险中分得可观红利。获利最多的一次是女王投资于1578年德雷克的海盗远征。德雷克率海盗船队劫掠西班牙在南美领地的沿海地区,抢劫了巨额的金银财宝。为了使这笔财宝安全运入英国,女王密谕在德雷克可能登陆地区的地方官,加强戒备,并协助他将财宝隐藏起来。此次,女王投资5000英镑,得到的是26万英镑的优厚回报。在伊丽莎白的带动和丰厚利润的驱使下,许多大臣也纷纷投资于海盗活动。

女王对金钱的追求,在英国社会掀起了拜金热。在这种狂热中,无论是羊毛买卖、土地投机、企业经营,还是直接掠夺,都让人们觉得津津有味,而这一过程又加快了国家原始资本的积累。

在伊丽莎白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女王与海盗非同寻常的关系。

女王虽然有时也发布缉捕海盗命令,那只是做做样子,而霍金斯、雷利、德雷克等海盗巨头都是女王的座上宾,受到女王的呵护和褒奖。当西班牙要求英国处死德雷克时,女王却把他封为骑士。当贵族出身的女海盗克力格鲁夫人洗劫了西班牙的船只,并把海员沉入海底,西班牙政府要求处死这位女海盗时,女王却下了一道特赦令,使她安然返回领地。

女王支持海盗,一方面是通过海盗掠夺充实国库,另一方面是作为和平时期打击西班牙的一种政策。伊丽莎白即位后,西班牙的天主教势力对新教的英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袭击西班牙的船队,成为防止西班牙天主教的侵略,保卫英国的一种措施。更重要的是,伊丽莎白把海盗看做是未来海战的军事力量,因为英国没有常备军。可以说,伊丽莎白对海盗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为后来英国战胜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

1588年西班牙与英国矛盾激化,西班牙的一支由134艘舰只组成的舰队 又称为“无敌舰队”,向英国扑来。伊丽莎白迅速组织起由14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昔日的海盗成为皇家的海军,霍金斯、德雷克、雷利摇身一变为海军将领。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加之海盗的亡命精神,都使英军战斗力强于对手。为了鼓舞士气,女王亲临部队,向士兵们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让昏君去害怕吧 ……我到你们这里来,决心在激烈的战斗中与你们共存亡。我知道,

英国概况 英格兰面积最大 苏格兰

英国概况英格兰面积最大苏格兰,爱丁堡为首府威尔士,加的夫,Cardiff为首府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Belfast为首府伦敦,UK首都,皇家法庭royal courts of justice 及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在这里。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伦敦市的一个行政区,也叫西敏寺,这里有议会houses of parliament,包含大钟楼big ben,白厅whitehall即英国政府,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即英国皇宫,还有st james’hall 圣詹姆斯宫。The great charter in 1215,1215年大宪章,亦称the great charter or Magna Charta,确保一些平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保障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国王及王室官员的行为。议会雏形,1265年,Simon de Montford 召集the Great Council在西敏寺开会,就是最早的议会,后来发展了House of Lords上议院,House of Commons下议院。玫瑰战争和英国宗教改革:Richard 三世和Henry Tudor都铎(duduo)打了玫瑰战争,都铎胜利,终成五代都铎王朝。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想切断英国教会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使英国教会独立起来。宗教改革的真正进行是在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时期,新教是Protestant,即基督教,改革叫做“The Reformation”。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为女王统治英国,她是基督教徒,大力推行新教,从此英国都是信奉新教。文艺复兴运动The English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从1350-1650,有300年,从意大利发起,达芬奇等人为代表。在这段时期,罗马教会经历新教改革,人文主义兴起,海外探索(大航海时代?)。英国内战The Civil Wars 是国王和议会间的战争,Norttingham King Charles和议会开战,国王军是Cavaliers(骑士),议会军是Roundheads(圆颅党),因为他们短发。查尔斯战败,克伦威尔Cromwell称王。英国内战又称清教徒革命,因为国王的反对者多是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这场战争颠覆了英国的封建制度,甚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王朝复辟The Restoration 克伦威尔死后,儿子Richard 继位,但是统治失败,议会选择让上代国王流放法国的儿子King Charles 二世回归。光荣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奥兰治王室(William of Orange橘子?英国的名字真搞笑),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夺了王室的权,William and Mary 共同接受了Bill of Right(1689)权利法案,英国“光荣革命”后巩固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联合专政、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宪法性文件之一。君主立宪由此开始。辉格党和托利党(Whigs and Tories)两党名称来自光荣革命,辉格党就是后来的Liberal party,托利党是Conservative party 宪章运动Chartist Movement 由于对改革法案《Reform Act》和新贫困法《New Poor Law》的不满,工人组织了伦敦工人联盟London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起草了人民宪章《People’s Charter》,想让议会通过但是失败,宪章运动是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工会和工党Trade Unions and Labor Party 工人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于是工会出现,Grand National Consolidated Trade Union成立,是全国的大公会,后来Trade Union Congress 开始。殖民扩张Colonial Expansion 自1583年开始,英国在新大陆Newfoundland开始殖民统治,1900日不落帝国形成,“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君主政体英国是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元首head of state is king or queen。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是女王,现在是伊丽莎白二世。议会组成House of lords 上议院house of commons 下议院下议院最有权力政党:工党Labor Party 和Conservative Party保守党,政党的领导人是总理Tony Blair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工党领导人,总理。枢密院the Privy Council,是国家执行力机构,chief source of executive power in the state,可追溯到King’s Council 司法特点:no single legal system, no complete code,法律的来源包括:statutes法令,大量的common law,equity law衡平法,european community law。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50s-60s稳定发展阶段,70s经济萧条,80s经济恢复:撒切尔夫人Mrs. Thatcher 当选总理,推行中期财政计划Medium-term Financial Strategy 国教established chruches:在英国church of england,在苏格兰church of scotland 非国教unestablished churches:英国圣公会anglican chruches,自由教free churches,天主教roman catholic

应县木塔之名的历史演变

应县木塔之名的历史演变 蔡升元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简称应县木塔)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奇塔。而这座奇塔之名的历史演变更让我们对木塔十分敬重,对它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深刻的意识。 (一) 应县木塔北魏时称“应州崇虚寺木塔”。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至太和十五年(491),这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口急剧上升,居舍建到了静轮宫的四周,人神混杂,无法清净神道,于是孝文帝就于太和十五年(491)将静轮宫移到了“桑干之阴”的应州,改名“崇虚寺”。《魏书》有证:“八月戊戌,移道坛于桑干之阴,改曰崇虚寺。”(《魏书·高祖纪》168页)《资治通鉴二》第137卷767页也有同样的记载。 (二) 应县木塔唐代称“应州宝宫寺木塔”。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十分崇道,为了提高其地位,便把皇家敕建的道观升格为“宫”。这样一来,“崇虚寺”这个北魏孝文帝敕建的道观就更名为“宝宫寺”了。也有人讲,因崇虚寺内藏珍宝而改名。《山西通志》记载:“兴光元年秋,敕有司马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像,各长一丈六尺,用赤金二万五千斤。”(《山西通志》第57卷4129页) 宋雍熙三年(986),著名画师冯清云游应州,写下了《登应州宝

宫寺木塔》之诗篇,这就告诉我们“崇虚寺”已改成了“宝宫寺”。 (三) 应县木塔五代时称“应州兴王寺木塔”。 明《应州志》载:“天王词,在古旧城帅府东北隅。唐魏公李靖创建。相传晋王李克用母,尝祷于祠,见壁裂,金甲神人跃出。后生克用。”(《应州志·营建志》第2卷49页)《大明一统志》云:“天王祠,在应州城内,旧为天王村,晋王李克用母祷此祠,有金甲神人跃出,果生克用。”天王祠即李靖的家庙,也有人叫“天王寺”,为纪念李克用出世,后改名为“兴王寺”。 “考异《地理志》云,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军还,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因移木叶山,建庙告赛,尊为家神。纪未载。”(《辽史纪事本末》第10卷249页)据《辽史》记载:太宗天显十一年(936)冬十月甲子,封敬瑭为晋王,幸其府。十一月丁酉,册敬瑭为大晋皇帝。十二月庚寅,发太原。戊戌,次雁门,以沙太保所部兵分隶诸将。庚戌,幸应州。由上可见,大悲阁隶属兴王寺。而历史上人们曾把“应州”讹称“幽州”,宋辽大战中的幽州,也是根据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实际上辽太宗“军还”时所幸的正是应州,并非“幽州”。 “《元一统志》云,大悲阁在旧城之中,建自有唐,自辽开泰中重修,圣宗遇雨,飞驾来临,改寺圣恩,而阁隶也,金皇统九年重葺,元至元壬午春复修,中奉大夫领道教事安藏撰记,二十四年四月立

伊丽莎白一世婚姻与国家

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与国家 [摘要] 近代早期,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政策颇有特色。她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在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强国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同时她利用自己的婚姻巧妙地处理了国内政治、宗教等事务。在她统治英国期间,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很有利,英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关键词] 伊丽莎白婚姻外交 [abstract] in early modern times, there were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reign policy of elizabethⅰ’s marriage. she made her own marriage serve as the bargaining counter and the balance among european countries, especially between france and spain to wi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to a great degree. elizabeth used her own marriage to deal with the religious problem and the foreign affairs. she tied her marri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er country. this foreign policy of marriage not only embodied the diplo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sovereign states in modern times, but also started diplomatic policy of power balance to some extent in england. [key words] elizabethmarriageforeign policy i. introduction elizabeth i (1533 - 1603) was queen of england and queen

西方文化论文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浅析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辉煌 她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她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人们至今崇拜着她,称之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并以其名来命名那个时代。在第二个千禧年来临之际,她亦曾被推选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文化正是在她的手中迎来辉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中即位,采取宗教兼容政策和重商主义政策,稳定了统治,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英格兰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遍布英国的思想领域,各个文学大家以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马洛,培根等为代表,佳作竞出。由此,英国文学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那么为何英国文化能在伊丽莎白一世手中开启“黄金时代”呢? 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戏剧的繁荣上(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繁荣)。下面仅以诗歌和戏剧上的创作为例,浅谈当时的文化盛况。 在诗歌方面,英国文学家们,除了引入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也进行了一些其他诗体的创作,在内容和格局上都有了很大突破。诗歌方面又以斯宾塞成就最大。他的主要作品《仙后》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徵的伊丽莎白女王﹐其中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在主题或歌颂对象方面,英国诗歌也和欧洲其他经历文艺复兴的国家一样,着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发理想、信念、感情,鞭挞黑暗、腐败,赞扬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赞颂美和爱。此外,彻底改变英国诗歌面貌的主力军却是——白体诗。它主要包含在戏剧创作之中,其代表人物则是两位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洛和莎士比亚。 戏剧无疑是英国这一时期最骄傲的文学成果。16世纪80年代起﹐英国戏剧家们摆脱了中世纪神秘剧﹑奇迹剧等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起了一种新戏剧,赋予其更加丰富的表达和人文气息﹐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以《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为代表作,马洛一生创作了7部悲剧。而作为英国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著名的代表人物,英国戏剧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等作品皆是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的明珠,它们探讨了友谊和虚伪、爱情和阴谋、权利和道德、生存和死亡这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主题。那些生动

英国历的重大事件简介

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简介 公元1840年 ·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英国在世界上首次发行邮票——“黑便士”实行邮资制 ·英国J.P.焦耳发现电热当量,并测试了热功当量,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作出贡献 公元1840~1842年 ·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 公元1841年 ·英国W.菲利肯斯提出第一个地层系统表 公元1842年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英国J.B.劳斯建成第一个过磷酸钙厂生产氮肥 公元1843年 ·10月,中英签订《虎门条约》 ·英国A.拜恩发明了可以传送文字和图形的自动化记录电报装置

公元1845年 ·英国R.W.汤姆森获充气轮胎专利。数十年后用于自行车和汽车车胎 公元1846年 ·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两年后废除航海条例,自由贸易替代了保护贸易 公元1848年 ·英国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和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公元1849~1851年 ·英国考古学家A.H.莱亚德在伊拉克摩苏尔发掘古代新亚述帝国都城尼尼微遗址时,发现大批艺术珍品和新 亚述国王“阿苏尔巴尼帕图书馆”中的大量楔形文字,轰动欧洲 公元1850年 英国伦敦用漂白粉消毒饮用水 ·英国E.福布斯编成第一幅海产生物分布图 公元1851年 ·英国建成水晶宫,为现代建筑先驱工程之一

·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公元1852年 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H.斯宾塞的论文《进化的假说》发表,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公元1853年 ·英国同俄国的克里木战争发生 ·英国W.汤姆森给出电路振荡方程,并导出振荡频率,为电振荡理论的开端 公元1854年 ·英国J.斯诺调查伦敦霍乱大流行,证明霍乱与水源卫生的关系,促进城市公共卫生运动 ·英国F.南丁格尔率护士赴克里木战场,返英后于1860年创办世界第一所护校 公元1856年 ·英国H.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 公元1856~1864年 ·英国K.W.西门子和法国P.E.马丁发明平炉炼钢 公元1857年

英文有关时间的优美句子

Rumi: Come out of the circle of time And into the circle of love. Salman Rushdie: Reality is a question of perspective; the further you get from the past, the more concrete and plausible it seems -- but as you approach the present, it inevitably seems incredible. Seneca: Whatever begins, also ends. Thomas Hardy: Time changes everything except something within us which is always surprised by change. Unknown Author: Quotes on Time Ordinary people think merely of spending time. Great people think of using it. Sir William Osler: Quotes: Time Let each hour of the day have its allotted duty, and cultivate that power of concentration which grows with its exercise... Tagore: Quotes: Time Let your life lightly dance on the edges of Time like dew on the tip of a leaf. Benjamin Disraeli: Quotes: Time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small. Francis Gray: Quotes: Time Look well to this day. Yesterday is but a dream and tomorrow is only a vision. But today well lived makes every yesterday a dream of happiness and every tomorrow a vision of hope. Look well therefore to this day. Proverb: Quotes: Time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Samuel Smiles: Quotes: Time

应县木塔之结构定性分析

应县木塔之结构定性分析 结22班江中华 2002010385 一、 背景知识 山西应县木塔建于公元 1056 年、现高为 65.86 米、塔底直径以木柱外接圆计算为33.15 米,平面呈八角形,有明层五层及明层间设平座层(暗层)四层,实际上是九层高耸木结构建筑。塔身全部用木材建造,各层均设内外两槽。在各层内外槽均有 8 个弦面,以柱、柱间叠枋和斗拱形成弦向平面构架,在角柱处交汇。在内外槽的径向,以内柱、外柱和梁栿及斗拱组成空间构架,内槽内供奉佛像,外檐柱内为游人空间。它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年代最早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木结构楼阁式宝塔。1961 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右图就是应县木塔的实体照片,可以看出 有以下建筑特点: 二层以上各层均以斗拱挑出平座并设置栏 杆供人登临凭栏远眺,塔身逐层向内递收,上 部高达十余米的相轮铁刹耸立,造型优美,轮 廓线变化富于韵律感,塔身雄壮巍峨,挺拔向 上,稳如泰山,正如古人赋诗赞曰: 远观擎天柱,近似百尺莲。 二、塔的结构定性分析 中国的塔不在少数,但是能够流传上千年 而依旧巍然挺立的并不多,而像应县木塔这样 有特色的更是寥寥无几,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了。要想知道为什么唯独此塔能够经历住 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地震、雷电、兵事而不倒,这里面的确有不少偶然的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反映了事物必然性的原理,因此不可不从其内部结构去进行探究。 塔属于高耸建筑物,对于高耸建筑物常常需要以下问题得到解决方能流芳百世: z沉降; z结构抗震; z抗水平荷载的能力。 下面分别对塔的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探究。 1.沉降 对于高耸建筑物,沉降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因为它上部荷载大,截面小,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就高,为了防止出现沉降差,对地基土的均匀性要求也高。著名的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在尚未建完时就明显的有大倾斜,就是地基土承载力不够,最关键的是承载力不均匀。 现代也有不少大型或高层建筑发生整体变形或大规模损坏,大多由于地基选择、处理不当或基础达不到设计施工需求,导致地基或基础失效,从而发生不均匀沉陷、变形而造成,应该让我们引以为戒。 要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要么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要么减轻结构本身的自重。对于应县木塔而言,前辈建筑师们既对地基做了适当的处理,如用灰土夯实作为垫层,同时在减轻结

莎士比亚-sonnet-18-29-66的中文翻译及评析

18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总体上表现了一个思想:爱征服一切。他的诗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赞颂了人的尊严、个人的理性作用。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用可感可见的物质世界,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文主义的命题。 诗的开头将“你”和夏天相比较。自然界的夏天正处在绿的世界中,万物繁茂地生长着,繁阴遮地,是自然界的生命最昌盛的时刻。那醉人的绿与鲜艳的花一道,将夏天打扮得五彩缤纷、艳丽动人。但是,“你”却比夏天可爱多了,比夏天还要温婉。五月的狂风会作践那可爱的景色,夏天的期限太短,阳光酷热地照射在繁阴班驳的大地上,那熠熠生辉的美丽不免要在时间的流动中凋残。这自然界最美的季节和“你”相比也要逊色不少。 而“你”能克服这些自然界的不足。“你”在最灿烂的季节不会凋谢,甚至“你”美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有所损失。“你”是人世的永恒,“你”会让死神的黑影在遥远的地方停留,任由死神的夸口也不会死去。“你”是什么?“你”与人类同在,你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朽。那人类精神的精华——诗,是你的形体吗?或者,你就是诗的精神,就是人类的灵魂。 诗歌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四四三三体,而是采用了四四四二体:在前面充分地发挥表达的层次,在充分的铺垫之后,用两句诗结束全诗,点明主题。全诗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华美而恰当的修饰使人物形象鲜明、生气鲜活。诗人用形象的表达使严谨的逻辑推理变得生动有趣、曲折跌宕,最终巧妙地得出了人文主义的结论。 二十九首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热情地歌颂爱情,诗人在创作这首诗 时,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 扬”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道出了诗人的思想 感情发展变化过程,开头四句这样写道: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 eyes , 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 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 , 从这四句我们可以读出,一开始诗人悲悲切切地 唱出自己的悲惨处境“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 men’ eyes (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慨叹自 s )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上海大学2010~2011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 课程名称: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编号: 21103916 论文题目: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研究生姓名: 范广寅学号: 10720290 论文评语: 成绩: 任课教师: 徐善伟 评阅日期: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范广寅 专业:世界史学号:10720290 【摘要】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即位时,英国国内矛盾剧烈而国际处境也不如人意,英国需要一个代表民族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女王适时承担了这一角色。伊丽莎白和其宫廷极力挖掘女王的个人魅力,塑造了一个整合君主的神性与人性、神秘与热情的女王形象,并因此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巩固了都铎君主专制统治,更为日后英格兰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伊丽莎白一世、宫廷政治文化、女王崇拜 作为站在时代分岔路上的领导人,伊丽莎白一世无疑是成功的,她为中世纪末的英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可以使英国人摆脱贫穷和经常被法国人嘲笑为“乡巴佬”的道路,一条为英国日后带来无数荣耀和梦想的道路。作为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女性领导人,伊丽莎白一世无疑是最具有的魅力的,她终生未婚却使得整个英国为她疯狂。在一个男权占主导的世界里,伊丽莎白一世聪明的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更为明智的是她懂得如何运用这种优劣势,积极在王权中寻找一个模糊的象征与符号,努力塑造了一个神秘而不朽的女王形象。“没有哪个欧洲国家能够像英国那样集中宗教改革前的忠诚和热情于国王身上”,不知究竟是这神圣化了女王崇拜帮助她完成了父亲与祖父所没有为国家做到的事,还是其丰功伟绩助长当时愈加疯狂的女王崇拜。 塑造女王崇拜的原因 在迈入近代社会以前,君主的人格魅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至关重要,君主的神圣化和对君主的奉承歌颂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屡见不鲜,而在都铎王朝更是风行不止。正如伊丽莎白一世的重臣沃尔辛厄姆所言:“人们需要有高远的东西供自己敬仰崇拜,需要在人世间能触摸到。1”理性未开,而宗教已然岌岌可危的年代,人们需要信仰、需要智慧、需要引导前进的方向,而这一切无疑都指向了君主。作为最高统治阶层,王室一向是神秘的代表,这迎合了人们的心理也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然而,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于君王的崇拜之情达到了巅峰,更是因为女王并非简单的需要崇拜,而是更加需要崇拜。 众所周知,亨利八世终其一生都在为男性继承人来烦恼,即使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女性的继承权依旧是不牢固的。伊丽莎白一世虽然最终荣登王位,但是危机始终四伏。我们可以想见,众多重臣和王室成员并不习惯或者说是愿意看到一位公主最后成为他们的主人,想取而代之或者心存不服的大有人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伊丽莎白女王必须具有神性,必须威严与神圣,就如同圣母玛利亚。在英国历史上,圣女开创的和平与富足的黄金时代传说久盛不衰,是世世代代英国人向往的理想境界。而伊丽莎白女王需要如同圣母玛利亚一般,令英国人相信她能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富足,相信她的统治权不仅是名正言顺的更是上天神圣赋予的。这是其一。 另外一点是宗教上的。由于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公然反对罗马教廷,积极发展新教并将其立为国教,而之后的玛丽女王又宣布恢复罗马天主教,大肆捕杀新教徒,这使得人们宗教信仰的混乱和惶恐。而伊丽莎白一世作为君主和女性合二为一的形象成功填补了宗教改革后偶像崇拜留下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在统治初期,英国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反宗教改 1 刘淑青:《论宫廷政治文化中的女王崇拜》,《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第188页。

英国历史电影

《勇敢的心》: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与抗击英格兰侵略的电影。 《伊丽莎白》:关于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和天主教徒的反抗。 《伊丽莎白:黄金年代》:上一部的续集,关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一系列事件。 《爱国者》:18世纪70年代的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当1763年漫长的英国对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殖民扩张战争终于结束,曾经是战斗中的英雄本杰明·马丁也回到了他的南卡罗莱纳州的农场,战争的残暴使他厌恶,他希望从此和妻子孩子过上平静安静的生活。然而,在战争之后,英国统治者并没有报答曾经为他们而战的殖民地的侨民们,相反为了进一步巩固对殖民地的绝对统治,开始采用高压手段剥夺当地人民的自由权力,征收众多不合理的高额税赋,殖民地的移民们开始了反抗。 《祖鲁战争》:影片以1879年发生于非洲伊森瓦纳之役背影,导演在处理双方的对战的场面时,不只传达英国士兵的爱国情操,也同时表现祖鲁战士为保护乡土,誓死如归的勇气。 《理发师陶德》:英国人本杰明·巴克(约翰尼·德普饰演)和妻子鲁西还有女儿约翰娜一起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本杰明是个理发师,平日生意不错,一家人的生活也颇为幸福美满。但是,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美好的总是短暂的。当地法官因为觊觎鲁西的美貌,巧立名目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本杰明·巴克投入大狱,后又将他驱逐出了英国。就这样本杰明一家人的命运轨迹被完全的改变了……许多年后,一个名叫斯文尼·陶德的理发师在一家馅饼店的二楼开张了自己的店铺。人们都说那家馅饼店味道怪异,理发店的感觉也不对。邻居也称经常在馅饼店的地下传来恶臭。而许多光顾理发店的人也是只见进不见出……这一切的答案都很简单——馅饼店用的制作原料是鲜活的人肉,而“供应商”就是楼上的理发店。理发师陶德的剃刀上沾满了前来剪头的人的鲜血。而他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了宣泄心中那满满的仇恨——他就是当年被驱逐出境的本杰明·巴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和那之后自己妻儿的不幸将火一样的仇恨注入了他的心里。他不再是本杰明·巴克,仇恨的火焰点燃了他心中原始的狂躁本能,一个彻头彻尾嗜血成性的魔鬼理发师陶德就此诞生了。多年后,他重返英格兰,与馅饼店女老板拉维特(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一起联手,开始了血腥的复仇之路……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亨利五世》(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冬狮》、《勇敢的心》、《阿尔弗雷德》《伊丽莎白》、《亚瑟王》

初一下英语课文翻译(M9-M12新版)

Module 9(Unit1) 贝蒂:你在读什么? 托尼: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我正为我的英语课写关于他的文章。 贝蒂:我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非常好!嘿,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关于他的信息。 托尼:是的!.....好了。看这个!他的真名是塞缪尔.克莱门斯,于1835年出生于密苏里州。他12岁时离开学校开始工作。 贝蒂:他(那时)做什么? 托尼:他为一份报纸写稿。不久他在一艘船上找到了工作。 贝蒂:他留在密苏里州了吗? 托尼:没有,他去了纽约和其他城市。 贝蒂:他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托尼:他在1861年开始。他用马克吐温作为笔名变得非常出名。他也去了欧洲。但是他没来过中国。 贝蒂:是的,我知道这些。好好看这本书吧。托尼:恩,这本书挺好的。 Module 9 (Unit 2) 威廉.莎士比亚生平 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一生写了38部戏剧、154首诗歌和一些长诗。他的两部著名的剧作是《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于1564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斯特拉福德。像很多400年前的人一样,莎士比亚的父母没有学习读书和写字。在学校里他喜欢看戏剧,因此,他14岁毕业那年他决定成为一名演员。他在1582年结婚并有了3个孩子。 当他28岁时候,莎士比亚去了伦敦并加入一家戏剧公司。他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并开始写戏剧。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很喜欢他的作品。 1599年,该公司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建立了环球剧场。现在你(仍然)能参观这个剧场。但它不是同一幢建筑。旧剧场发生了一场火灾,他们在1614年和1997分别进行了重建。 威廉莎士比亚在52岁时去世。他很富有并且很成功你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英文版和许多其他语言版的戏剧。他声名显赫。 Module 10(Unit 1) 玲玲:托尼,你打算去哪里度假? 托尼:去洛杉矶。 贝蒂:哦,真的吗?你会喜欢那个地方的!我两年前去过那里,我非常喜欢它。 托尼:到哪儿要多长时间?你是坐飞机去的吗? 贝蒂:是的,我们坐飞机去的,花了大约九个小时。然后我们的朋友来接我们,开车载我们去他们家。 玲玲:你跟谁一块去的? 贝蒂:我父母。 玲玲:那你们都做什么了? 贝蒂:哦,首先,我们去了迪斯尼乐园,你猜怎么样?我看见了白雪公主和米老鼠!我太激动了! 托尼:哇!你们在那里待了多长时间? 贝蒂:我们在那儿待了两天。然后我们去了好莱坞。 玲玲:你们见到电影明星了吗? 贝蒂:没有,但是我们在圣.莫尼卡那里的太平洋里游泳了。太棒了! 玲玲:你们今年假期打算去哪儿,贝蒂 贝蒂:巴黎。 Unit2 收件人:祖母 发件人:贝蒂.金 主题:我在巴黎的假期 日期:6月1号,星期五 嗨,祖母!我现在在巴黎。我和珍妮前天乘飞机到达。琼阿姨和皮特叔叔接的我们。我们很累,所以在家休息,昨天才开始我们在这个城市的观光。 昨天我们去了卢浮宫。它有很多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晚上我们在家法国餐馆吃的晚餐。食物很美味! 今天早上我们散步了。到处都是商店和餐馆,我喜欢街上的市场。他们卖优质的水果和蔬菜。我们还买了些东西。我们还买了些东西。我给您买了一件礼物,希望您喜欢!3点左右我们乘巴黎地铁去了埃菲尔铁塔。它真高。(那里)有很多游客,所以开始时,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

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19年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

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 伊丽莎白和她的黄金时代——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文郁文斌(student)评郭火火(teacher)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底涌起一股对伊丽莎白一世的崇敬之情。(评人到中年的伊丽莎白一世褪去青涩,政治手腕娴熟,面对政治劲敌、宗教问题、国家战争,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关于伊丽莎白登基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观看98年的第一部《伊丽莎白》,同样有凯特布兰切特主演。)伊丽莎白一世为人谨慎,她的座右铭是我观看,而且我沉默。她喜欢投资于昂贵的珠宝的衣服,华美的衣服凸显了的她的高贵和美丽。"光彩夺目的四轮马车闪着金光,扬起了一片尘埃。里面的她穿着一身华丽的锦衣,珠宝垂在她的颈上,装饰在她美丽的金发上,她……仿佛就是画笔下的一尊庄严女神。"这是加罗利·埃里克森对她的描述。在我看来在她的一生中,褪下华服的庄严形象后,她的内心柔软与坚强永远并存。(评从伊丽莎白一世的人生信条中不难看出她的谨慎性格,因她一举一动都牵涉国家。她也有女性爱美的天性,似乎向我们揭开了女政治家这一身份下的人性柔软部分。)她的柔软在于她一生未嫁,有时她的内心特别希望能被爱。关于这点,不妨借鉴《英国通史》里的评价。"时代的辉煌伴随着个人的辉煌,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君主之一,她的时代也跻身于英国最辉煌的时代之列,但公众生活的辉煌却以个人生活的黯淡为代价、伊丽莎白一世终生不嫁,其中的原因,就是只有她终身不嫁,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和谐,从而保证都铎王朝的繁荣昌盛。"(评呼应上段伊丽莎白辉煌的公众生活,揭示出这是牺牲黯然的个人生活为代价。国家-个人维度的取舍既有令人惋惜之处,更不乏令人敬佩之处。)当大臣们劝她在邻国的王子中挑选合适的人来作为丈夫时,她拒绝了,因为与外国联姻会让英国无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她被后人著称为"TheVirginQueen"("童贞女王")。可这又怎样呢,她从小受到教育与艺术的熏陶,会说六国语言,在凯瑟琳·帕尔和教师的帮助与循循善诱下,她成为一名知性优雅、高贵美丽的女子,爱慕她的人比比皆是。她的坚强在于在1558年,她继位成为爱尔兰和英格兰的统治者。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分裂的混乱状态,为了巩固统治,缓和国内外压力,她采取了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稳定统治基础,成功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此后,在她的统治下,英格兰越发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更是达到了顶峰,著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在此期间出现了。除了文学家,还有许多航海家出现,这极大力度的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使英国国力更加强大。(评开始着墨伊丽莎白身为女政治家的坚强一面"既能一笑泯恩仇,又能一掷决生死".)更令我佩服的是,在敌国从海上入侵时,她也未曾慌乱不已,在她的指挥下,西班牙落败,人民都安全了。她临危不乱的想办法解决这场战事,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即使是男子又有多少人能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中机智应对敌人。罗马教皇西克斯图斯曾说"她诚然是一位伟大的女王……是她使得西班牙、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和一切国家都畏惧她。"撇开别的都不说,她是

浅议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的戏剧观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代表了人类戏剧艺术的巅峰。几百年来,他的戏剧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并对中国的戏剧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十分明确地谈到的,是戏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熟悉他作品的读者都知道,他爱把世界或人生比喻为舞台。把世界或人生比作舞台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又把舞台比作人生。强调戏剧是人生或时代的缩影。莎士比亚把戏剧视为人生的“一面镜子”,把现实生活看作戏剧的本源,这是在时代精神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之下,通过创作实践和学习古代名家的见解形成的看法。世界是舞台,舞台时人生的反映,这无疑是莎士比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他的不朽巨作能够如此真实与丰富的根由所在。 联系莎士比亚的各种剧作,我们可以认为莎士比亚对于两个相关的问题相当明确:(一)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戏剧艺术是最贴近人生现实的。(二)戏剧是空间艺术,需要三维空间的条件。他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见解,一方面是因为近代黎明的到来产生了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新型世俗戏剧出现了并引发了具有反映论倾向的新的戏剧观念。随着近代黎明的到来,出现了世俗的、非教会的文化思想;新兴市民、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潮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极大。莎士比亚相信“人性论”,然而他决不是抽象孤立地描绘人性本质,而是展示具体的、处于某种情景之中生活着、行动着的人们,因此也是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感受、唱和或斗争着的人。他也有理想的“爱”或“忠贞”等德性的化身以及“邪恶”的体现者,但总能给他们足够的“生命力”,使他们活跃起来。 一、关于“人”的新观念 生活在近代黎明的莎士比亚,看到了人的复杂性。人的性格往往是多侧面的,而不仅是简单的“更好”、“更坏”、与“一般人一样”。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不只是受一种激情或愿望所支配;他的反面人物,如夏洛克,可以有引人同情的方面。莎士比亚又看到了人性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可以发展的、变化多端的。莎士比亚看到除外在环境、生活遭遇和黑暗势力等影响外,人还有内心世界,埋藏着往往连本人都不知道的“恶”的种子。而这,一遇适当的气候、情景,就会滋长、膨胀起来。人的精神世界常有复杂微妙、深不可测的意识被动。莎士比亚看到了一种令他吃惊的现象:人可以用某种完全不符合自己本质和愿望的言行作为“面具”,来演示内心的肮脏和邪恶。这一切都可以包含在“反映自然”之内。 二、同“人”的观念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善与恶的新标准。 莎士比亚在第十四首十四行诗里表明:“真美善,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美善,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他在各种戏剧里是根据这种真美善的标准塑造理想人物,写他们同假恶丑的抗争。“真美善”的提法有如“人性”的提法一样,是抽象的,但在莎剧与诗中也并不抽象,而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于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的理想与要求。十四行诗中的“爱友”之美,他对朋友的友谊与崇拜,若按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标准来看,则纯粹是世俗的、亵渎神灵的,因为那种友爱超过了对“神”之爱。又比如苔丝德梦娜的爱情向往,使她根据“心灵慧眼”的选择,和黑皮肤的异邦人私奔,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是美德,而贵族布拉邦德则认为是莫大的逆行。莎士比亚不可能清楚,他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如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和谐等,只能是为一小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宣扬争取的,其实质上个人主义的。它有反对封建的进步性,却可以发展变异为极端的自私自利或自我扩张。 三、关于世界的崭新观念 恩格斯说过:“数千年来的传统的中世纪的思想方式的范围也随着旧的狭隘的故乡界限而一起崩溃了。在人的对外的和对内的实现面前,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当时人们还相信“超自然”,在那以外是真正看的到的大自然,因此地球之外还有巨大无垠的宇宙;地球之上,又有多少邦国社稷、登记阶层、崇高卑下和极乐极悲啊!难怪莎士比亚的剧院就起名“环球”,在入门处以赫库力斯背负地球的形象作为标志。莎士比亚戏剧不局限于一个地点、一个行动,不截然划分悲喜的界限,总是广阔复杂地反映现实,塑造有世界性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完全不是偶然的。 四、关于时间和时代的崭新的感觉与观念。 莎士比亚对于时间的感受极其敏锐,他决定了戏剧的形式和运用时间的手法。他对时间的观念和感受是和时代意识密切相联的。他的剧作第一个特点是反映时代精神,人类、民族大跃进的欢乐奔放的进去精神、极大的能动性和冒险性以及要求迅速发展的心情。第二个特点是在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过渡阶段的大动荡、大骚乱,各种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乃至战争,各种悲惨惨酷的社会现象以及人民的重大灾难,都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大悲剧和问题剧中表现得极为充分和惊人。第三个特点是出现于文艺复兴末期、英国16、17世纪之交人们的怀疑、彷徨的情绪和思索的精神。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剧作家,以超人的艺术天赋“忠实地撰写自然”,从而使其悲剧成为“真实地反映人生”的“完美典型”。从现代艺术的视角来看,莎士比亚对传统戏剧的超越更体现在他对人类自身心灵世界的关注。 浅议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的戏剧观 唐山师范学院左春雷李景峰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陈翼龙 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