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幼稚封闭自甘堕落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幼稚封闭自甘堕落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幼稚封闭自甘堕落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幼稚封闭自甘堕落

除了爱做饭、观念传统、读书用功这些老标签,外国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怎样的观察?来自世界各地的5名学生,讲述了他们接触到的中国同伴,或许你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些什么,从而改变些什么。

“中国留学生可被分为三类”

卡罗琳·哈维来自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她说自己和中国学生算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住的学生公寓楼里有5个中国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应俱全。“他们大都很友善,和其他国家学生没什么不同。一样爱笑爱闹,喜欢朋友聚会,噢,惟一不同就是他们都特别热衷做菜!”(你的外国朋友是不是也在尝过你做的菜后,边点头边说:“Good,Good”?)她笑道,“他们真的特别厉害,每顿饭要做好几盘菜,不像我,用一个盘子就解决了。”

在卡罗琳眼中,中国留学生也要细分成至少3类:愿意接受并尝试融入西方社会的;有些抵触但仍努力改变的;彻底将自己隔绝在一个小团体里的。她说,同住的中国学生中有些非常西化,听英国乐队,开寝室派对和外国学生交朋友。但有些就很封闭,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卡罗琳认为这和他们出国前的经历有关:“比如那个很少和大家交流的男生,应该是第一次出国还不适应国外环境,加上语言障碍,就干脆把自己给封闭起来。”

说到适应新环境,她无奈地讲述了全楼最严重的“中印危机”:一个中国女生每次都会在冰箱和橱柜里囤积很多食物,导致其他楼友没地方

存放食品。一个印度女生对此就特别有意见,经常抗议性地把中国女生的东西直接拿出来丢在外面。“这多幼稚啊,就像小孩子闹脾气。”卡罗琳叹了口气说道,“基本每次都是我去调停,感觉自己跟联合国中印关系大使似的。”

“我不敢邀请中国学生”

艾柯·范·格罗宁根来自荷兰第二大城市乌特勒支,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奔放热情的性格让他的朋友成群,其中也不乏中国学生。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普遍家教严格。他对某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他家真是一尘不染,进门脱了鞋还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我坐在客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家庭管教严格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课业勤奋。在艾柯看来,中国学生几乎就是“用功狂”的代名词。“我们班有两个中国女生,每次老师开出的长长一张书单,能认真看完的,大概全班也就只有她俩吧。”他感慨道,“不过,总分却还是我更高,因为她们从不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50%呢。”(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中国学生不喜欢讨论不喜欢发言。你是否也曾经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你身上时,你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爱热闹的艾柯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他一般不敢邀请中国学生,尤其中国女生,“我担心他们会不习惯我们的玩法。毕竟,我交谈过的大多数中国学

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艾柯曾尝试邀请一个在他看来言谈举止都相当西化的中国女孩,结果发现她整晚都很不自在:“或许传统观念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脑中了吧。这并不是一个好坏价值判断的问题,只是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了思想极端开放的人来说,他们让我觉得有些难以接近和不好相处。”

“语言是他们的最大障碍”

萨科斯·欧哈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就读。她和3名中国留学生共租一个房子,遇到了一堆让她头疼的问题。

萨科斯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实在让她没办法很好和他们沟通,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误会。“当我被告知他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时,我简直太吃惊了。”萨科斯说,“因为他们的口语能力完全不能正常对话,更别说讨论问题了。”

就是因为语言障碍,她和同住的一个中国男生特别不和。“我负责电费水费等各种账单,和采购基本公用物品比如卫生纸和清洁剂。但那个男生,无论我跟他说多少遍,就是不肯出凑份子的钱。他说他会用自己的卫生纸,真是把我给气炸了!”但她后来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个男生蛮不讲理,而是他根本就没明白她的意思,经过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转述,这个男生才了解了状况,补上了该交的钱。

“我们都是在一个陌生国家,都需要适应新环境,他们的语言有障碍会更困难些,这我都理解,但至少要努力。”萨科斯说,“就拿我的合租者来说,有两个女生一直在尝试和我交流,还给我带来中国绿茶,她们的语言进步就很快,比刚来时好多了。可那个男生,见面连招呼

也不打,除了固定的两个中国同学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朋友,这样怎么可能有进步呢?”(刚出国门,语言障碍是每个留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别说你英语多牛,雅思多少,GRE多高的,一律歇菜。这个障碍不克服,想接着混很难的。)

“他们特别爱热闹”

威廉·巴莱特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现任职美国某投资公司,并曾在该公司成都分部工作过一年。他与中国学生的接触主要是在大学期间,他当时已学习了3年汉语,并参与学校华人团体,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威廉认为自己和中国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他的父母也特别重视学业,而不像多数美国家庭那样期望孩子成为NBA巨星。但在和中国学生一起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仍发现了不少差异——“每当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我希望可以大家摆上台面来公开辩论,而他们却总是希望台下解决,避免冲突。另一个让我很困扰的细节是,他们总临时改变计划,比如一个会议的时间地点,明明早就定好了,但都会突然变卦。”

威廉很羡慕中国人那种互相之间特别亲近的感觉。“他们特别爱热闹,会花很多时间来和朋友、家人相处,一起聚伙吃饭,一起打牌开派对。不像我们美国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你是不是也经常参加华人组织的派对?你参加派对时有没有注意到,也许周围正有个老外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呢?)

在成都一年的经历让威廉喜欢上了这个温情的城市,“我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难忘的5·12地震,以后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再回去那里工作。”

“他们丢失了探索和思辨能力”

塞缪尔·利波夫来自美国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大学,现攻读麻省理工大学生化系博士学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说一口略带京腔的流利汉语,参加各种中国学生组织的活动,并经由学校项目多次到过中国各地。从8年前刚迈进哈佛校门,他就开始了和中国学生的亲密接触——合住的学生套间中有4个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可谓少见。“我特意选择和中国学生一起住。”塞缪尔·利波夫说,“因为当时我已学习了两年汉语,对中国也有很大兴趣。”

回忆起当时的合住经历,塞缪尔对室友间时常自发辩论国家大事的氛围印象深刻。“我的室友来自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因此对国家政治经济问题的看法很不同。其中一个女生的父亲当时是北京部长级官员,而另一名男生的父亲则是中国一份刊物的负责人,他们经常激烈争论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塞缪尔对此种辩论颇为赞许,认为其争论非常深刻,即便有再大意见冲突也能理智探讨,互相尊重。

相较之下,他发觉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正逐渐丢失这种思辨能力,“他们更实际,更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对政治则比较漠然,更不会去深究”。塞缪尔认为这非常让人失望,“在哈佛读书的中国学生都是佼佼者,他们之中很可能就会出现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如果连他们都丢失了探索和思辨的能力,一个国家该怎样不断前进发展?”(越来越多人出国不是为了将来拯救中国政坛,把探索和思辨能力用在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上也是不错的,但问题关键是探索和思辨能力,有多少人在意呢?)

德国亲历:迅速堕落

今天和在德国的一个好朋友聊天,言谈之中,感觉他似乎心情不好,问他怎么了,他说最近遇到的几个事情让他很烦躁,这个朋友是中国政府驻德国的办事机构,朋友刚去不到一年,问他到底怎么了,他讲述了自己最近遇到的几个事情。

第一个让他头疼的事情是一个自己朋友托付照顾的女孩在德国出事情了,这个女孩子家境不错,初到德国,20 出头,人也比较漂亮在德国学习,后来遇到了当地一个东北小混混,这个男的是远近闻名的花花公子,仗着有钱在当地和一帮德国流氓鬼混,不知道怎么的,这个女孩居然和这个东北人在一起了,很快的同居,出入歌厅酒吧,课基本上不上的,钱还没有少花,最可气的是,这个东北混混还用这个女孩子的钱,半年就花掉了她6000多欧元,女孩学习的很不好,花消又大,家里人很不放心,托付我朋友照看,可怎么管的了呢?钱很快花掉了,女孩问家里又借了7000欧元,结果被这个东北混混给偷走了!一年不到,这个在国内很优秀的女孩就被中国人骗色骗财,学上不成,钱要不回,身体也不好了!这件事情让朋友很头疼,他想不明白,都20 多岁的人了,怎么一出国就这么随便呢?就这么不负责任呢?半年花了2万多欧元!朋友最后把这个女孩子送到机场的时候,看到这个女孩一脸的迷茫,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既然这样,何苦来德国呢?第二个事情是朋友和当地的教育机构搞一个活动,其中邀请了几个中国大学生参观博物馆,这几个大学生也在德国呆了几年了,按道理素质应该不错吧,可结果让朋友大跌眼镜,参观博物馆,大家都很礼貌,

不高声喧哗,可这几个大学生,兴奋的打电话,吼的周围的人都面露厌恶的神情,朋友小心提醒以后,老实了,看到一个老钢琴,估计几百年了,上面写着不要触摸,估计大家都看的懂,朋友不放心,特地嘱咐这几个大学生,不要摸,遵守博物馆的规矩,可一会儿却听到博物馆人员,一个老头大声的呵斥,回头一看,自己带来的一个中国大学生正在那里按琴键,看有没有声音,这个举动招来了周围一片哗然,很多德国人都很厌恶的看着这几个大学生,老头要求他们立刻离开博物馆。朋友的脸红的发紫,发誓再也不相信这些出国大学生的品格了。返回途中,这几个大学生还很轻松,朋友问他们学习什么,有的是经济,有的是德国文学,结果朋友问了几个德国有名的诗人,作家,一半答不上来!晕倒!从他们口中,却知道怎么逃避老师的课,怎么泡妞,怎么玩,一个学技术的大学生居然理直气壮的说,文学有什么用?看着这些眼睛,朋友眼睛一闭,想杀人的决心都有了!就是4头猪也问不出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事情是国内某外语学院来了几个交换生,这些MM都是外语学院品学兼优的学生,所以才有资格来这里上大学,可来了之后,几乎都逃课,上网玩游戏,不到一个月,3个女孩无一例外找了男朋友,搬出学校,在外面同居了,其中一个居然还找了一个非洲大学生。问她们为什么这样做?(她们在国内可都是有男朋友的),她们说在国内太苦了,被父母管,被老师管,被班主任管,到了德国该解放了!还有一个更有理由,她说,自己来到这里才知道,德国女孩子在18岁还是处女是很羞辱的事情,换男朋友很正常,别人都这样,自己为

什么不能!看的出来,即使那个找黑人的女大学生(我绝对没有诋毁大学生的意思,也没有种族偏见)。她分明感觉只要是外国人,都比中国人高贵!所以心甘情愿!而那个黑人则在外面宣称,自己要找白人女孩有难度,但是最好找的是中国女人,一泡就上床了,这言论在当地成为黑人的笑谈。至于另外找白人做男朋友的女大学生,也是换了不少男友,有时候,请吃一顿饭就可以带回宿舍了,虽然这种事情在德国大学里不少,但是才短短的时间这些女孩就变化这样快,真是让朋友叹息。最可恨的是这些人严重败坏了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女留学生的名声,似乎真的是公共汽车,随便都可以上,还觉的自己被上的很爽,毕竟是出国了!这些事情让德国一些保守的人士很看不习惯,对中国留学生的反感越来越强。

由于朋友主要和教育系统有来往,这样的事情看的很多,对于70年代出生,思想还比较保守的他很是打击,他说,作为个体,你怎么闹是你的事情,可你是中国人啊,你一个人出的事情,让整个中国人蒙羞,这就不对了!另外的一件事情也让他很是难堪,一个德国的教授公然说,你们中国大学生为什么喜欢作弊?为什么喜欢撒谎?为什么来申请读书的时候,上面写的都那么好,结果来到德国都是骗子?为什么?朋友很尴尬,虽然是吃饭闲谈,但这些问题让他没有办法回答,这个老教授说,以前听说中国学生都是很勤奋,努力的,但是,为什么我就遇不见这样的中国学生呢?这个老教授说的很多都是实情,朋友心里也明白,来这里读书的一部分是家里有钱人,新贵,一些来到德国发现跑车好便宜的中国人!这些人只会花钱,逃课!另一部分家

里没有钱,虽然也打工,很辛苦,但是却不怎么好好学习,钱花在了别的地方,中国人逃避规则的天赋表现的最好,什么借口啊,作弊啊,撒谎啊,总之,管理不严格的德国大学是很好糊弄的!

来这里的中国人很多,所以很多地方,即使你一句英语,德语不会,没有关系,照样生活的好!这里有东北人开的超市场,有福建人的饭馆,总之,你想什么都有!一个高中生被送来学语言,3年时间,在网上玩游戏的技术见长,上黄网的时间比上课还多,最后和一帮德国混混一起,小小年纪就打架斗殴,欺负中国人,外国人不敢欺负,专找自己人下手,德语除了几句骂人的,什么都不会,什么河南话,东北话,广东话倒是学的很好!说到这里,朋友也纳闷,这些家长送这些小留学生来干吗???真是钱多烧的?

听到这里,我也心情郁闷,为了找点平衡,问道:那其它国家的留学生怎么样?朋友想了想,说差不多吧,都不怎么的,但是在德国,像日本留学生的口碑就比我们好,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们的留学生不管大小,都几乎没有礼貌,不懂文化,不会吃苦,崇拜外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什么都不知道,英语好的,不知道中国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的,学习经济的,连德国总理是谁都不知道,反正,糟糕!

无语!沉默了一会,我问道,难道就没有遇见一个上进的中国留学生?他说,有,肯定是有,只是自己没有看到!我想100个总有一个吧,他最后又说了一句。大浪滔沙啊!

说到这里,大家也不说话了,电话挂了!心情却不平静,是啊!反正

不关我什么事情,为什么自己心里就难受呢?我想不明白,中国的报纸,电视都说中国怎么好了,怎么站起来了,GDP怎么高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站起来了吗?我们还有尊严吗?还有自己骄傲的民族情感吗?国外真的尊重我们吗?我们真的还记得自己的过去吗?这些年的教育,真的有用吗?

没有信仰是可怕的,想想中国在被列强轰开国门的时候,中国有了真正意义的留学生,在这个之前,都是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啊!多少日本人,高丽人,阿拉伯人,越南人,俄罗斯人因为中国唐朝的宏伟街道,整洁的市容,中国人优雅的仪态,丰富的文化而陶醉,马可波罗来中国的时候,他惊叹中国人居然这样的富饶,他感觉自己是乡下人一样,看到京杭大运河两边繁华的建筑,他想起了威尼斯,可中国的杭州比威尼斯繁华何止百倍!中国5千年文化,到了我们80年代出生的独身宝贝脑袋里,这简直就是神话,中国有这样繁荣过吗?外国人居然还羡慕过中国?他们会这样疑问!

中国第一批的留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我们知道,有一大半是成材报效祖国的,詹天佑就是典型的例子,那时候的中国留学生至少有强烈的信念,那就是报效国家,拯救中国,所以才努力学习!后来的中国留学生,虽然也有废物出现,但是成材的很多,国共两党的将领,当时的文学家,金融家很多都是留学贵归来的骄子,还有就是新中国时期的留学生,都是为了祖国强大而回来的,他们依靠努力和自尊赢得了别人的尊重,那现在呢?我们的现在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留学生又在做什么呢?他们有什么信念?有什么理想?没有,当然这不能怪

他们,他们从来没有受过这个方面的教育,从小就是苹果要吃大的,父母宠大的,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告诉过他她还有一个中国的概念吗?没有,只有个人,只有个体,这样的一代人出现,中国的GDP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还是那句话,中国不要把经济建设当兴奋剂了,国民的素质才是最根本的,看过日本人写的一本书,名字忘记了,主要写日本二战后的40年,很多中国所谓的专家还说,日本人是靠美国人,是靠牺牲一代日本女人成长起来的!胡说!

日本如果真的是依靠美国人起来的吗?美国会培养一个挨自己原子弹炸过的对手吗?日本当年是很多色情业,可靠这个日本能迅速崛起吗?看看今天的中国哪里没有色情业?那它贡献了多少GDP呢?日本战败后,穷的裤衩都没有,他们比中国还穷!他们靠什么?靠的是提高国民素质,靠的教育,靠的是教育下一代国家的意识,所以才有了日本经济奇迹,才有了日本一代代人拼命努力的为民族为国家努力!书中的一段我很清楚,当时日本要发展汽车工业,技术很差,于是他们也派遣了很多留学生,到美国,德国学习,他们为了学习技术,为了偷技术,即使在日本是经理级人物,也愿意去德国的汽车厂当小工,一干就是很多年,一点点学习,然后都学成回国!这些我们的专家怎么看不到?我们为什么不学习?

中国还在加强英语学习,加强素质教育,加强教育产业化!可培养了一代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爱国,没有自尊,没有能力,没有上进心的,没有行仰的人,比海啸更可怕!

中国人这些习惯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人这些习惯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化习俗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深刻,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祢散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时间纬度看,它又延续在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属于不同的民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反应到日常生活中,自然在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多不同。下面这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就令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 大多中国人喜欢把遥控器包裹在塑料袋中使用。 1、电视、DVD等电器的遥控器,买来时都包装在塑料袋内,西方人使用时,会丢掉塑料袋,直接用,但大多中国人却依然把遥控器包裹在塑料袋中使用,这样既可保护遥控器,也更卫生。 2、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赌场和彩票,但比起大多数西方人,中国人更喜欢小赌博或买彩票。 中国人认为,洗碗机当碗橱更合适,洗碗还是亲手洗干净。(fotolia) 3、在西方社会,洗碗机司空见惯,几乎家家必备,但中国人认为,洗碗机当碗橱更合适,洗碗还是亲手洗干净。

4、西方人喜欢在大餐厅的大餐桌上进餐。但对中国人来说,做好饭,直接在厨房的小餐桌上用餐,多方便。 5、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且,在中国长大的人是喝热水长大的,即使出了国,也要喝热水和热茶,所以每家都有热水瓶。 6、果酱和咖啡吃完了,西方人直接丢掉瓶子,但中国人却变废为宝,把空的果酱瓶或咖啡瓶改做水杯,并随身带着。 中国人用筷子打鸡蛋。(网络图片) 7、搅蛋器现在也很普及了,但中国人依然觉得不好用,打鸡蛋还是用筷子利索。 8、泡茶一定要用杯盖,所以中国人家里的茶杯大多有盖子。但对海外的中国人来说,买个磁的杯盖可不容易,不行的话,就求助国内的亲友了。

9、生孩子对中西家庭都是大事,但外国女人生孩子2、3天就出门。中国女人分娩后一个月内不让出门,叫“坐月子”。 10、西方人身上卡多现金少,数钱的机会不多,银行数钱,也是机器上阵,而中国人数钱,喜欢用手指沾着口水数,而且点钞的速度大多比机器还快,银行出纳更是技高一筹。 11、西方人办事按照规章制度,不可违反。中国人办事则以人情为重,先找熟人,求人办事前往往还要送点小礼。 12、热情的中国人送客,会送出家门很远。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了。 中国人居安思危,有点余钱就存银行。(fotolia)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外国人眼中的xx 留学生 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 2011 年中国占世界第一位: 总人数 12.8万,中国留学生带来的花费大概 31 亿美元,随着人数的增加,影响力和出事率也增大。 前几天,有感于加拿大华裔留学生林俊惨案的启发,写了博文: xx 留学生在海外该怎样保护自己? 很多博友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提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是一个弱势群体,同时有些留学生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其中,有地域文化的差别因素,也有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留学生到了国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些人很不习惯,度日如年。 学业的繁重,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文化难以融合,再加上语言问题,导致有些留学生困在自己中国同学的圈子里,没法融入到美国当地的文化中。 问题到底出在哪?俺高娓娓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专家学者,只是听到一下说法,看到一些报道。 那些中国留学生身边的老外们,是怎么看中国留学生的呢?或许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 yahoo 上一篇报道,讲几点老外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很有意思。 评价一: 读书用功,看重成绩,却缺乏创造力 美国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太用功,对考试过于重视,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却不注重。只顾埋头学习,却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缺乏思考。 有一个老外说,中国学生都是“用功狂”。他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会列出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但经常都是只有中国学生会认真看完的。而且中国学生的总分却还是

比不上外国学生,因为他们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 50%。 我有几个教授朋友,他们也和我聊过,说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讨论不太喜欢发言。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不敢说。网上有一个留学生说: 课堂讨论时,我经常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我身上时,我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评价二: 缺乏幽默感,开不起玩笑

美国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各种主题,各种玩法,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奇怪的是,很多老美学生,很少邀请中国留学生参加这种聚会。

因为他们担心中国留学生会不习惯他们的玩法。毕竟,大多数中国学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

国际汉语教师弘扬中华文化 教老外古诗词

国际汉语教师弘扬中华文化教老外古诗词 中国文化走出去,我认为古诗词是翻不得的,论格律,气质,神韵,再厉害的翻译家也传达不出汉语的美感。所以,这就需要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让外国人来学汉语,他们才能够正真了解中国文化。 三月,草长莺飞,诗意盎然的季节。近年来有不少的老外来到中国,有许多老外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但是,就像我们看外国诗词一样,文化差距太大,很难看懂。除非,老外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文化,不然也是一头云雾。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用什么样的语速、词汇和句式、怎样的话语策略才是恰当的?课堂导入语该如何说才更有效、更生动?课堂提问有秘诀,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也是很多正在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师需要面对的,ICA对外汉语一位资深的教学专家说道:“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趣味性,趣味性具有极大的依附性。趣味性原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身上。第二语言学习中趣味性对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文化影响力挺大,若善用,一国可提升国际影响力、一城可扩大旅游兼品牌效应、一人可完善素质修为。趣味性的教学,可以让很多的老外热爱上中国文化,让枯燥泛味的词语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样我们也能够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变得更加强大。 “汉华博文的朱老师,他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简单实用,浅显易懂,还有汉华博文的黄老师,他的讲课风格,做过多年的一线老师,实战经验丰富,通俗易懂,能够调动学生兴趣。”一位ICA对外汉语的学员说道,趣味性教学真的很帮助,他深受汉华博文老师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IC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指定报考机构汉华博文的教师团队是由数百名北京语言大学、北大、北师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签约教授、博士、博士后们组成,汉华博文的师资力量无疑是最专业和最权威的。同时,汉华博文所有核心员工都具有多年工作、教学经验,二者强强联合之下,绝对是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最专业和最突出的。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汉字故事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汉字故事 刘为:林西莉女士是一位作家和汉学家,她来自瑞典。她写了一本畅销书《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在瑞典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本书,并且它出版以后,很快就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还有芬兰文和挪威文,现在又有了中文版,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下面我们想先请林女士谈一下她怎么对汉字发生兴趣的。 林西莉:我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妈妈送给我一把伞,在伞的顶端印着一些非常漂亮的汉字,跟我们所用的字母比较,这些汉字真是漂亮极了。后来我跟瑞典著名的汉学家高本汉学习汉字,他教给我有关汉字的构成以及起源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1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学- 习汉语,对汉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在这之前我还学过中国的艺术史和考古学,这些都为我以后研究中国的汉语打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非常地美,而学习中国的历史、艺术也是我学习汉字的一种途径。 刘为:看起来你学习汉语的方式确实和其他人不一样,也就是 说你是从汉字人手来开始学习汉语?

林西莉:对,非常地对。因为我的老师高本汉他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他在中国只待过二三年的时间。但是他的汉字知识非常地渊博我记得在50 年代末的时候我跟着高先生学习汉语,我们学习 了孔子、孟子等等,我们不说汉语,只是对汉字本身进行分析。我们朗读其中优美的句子,比如说有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行为准则等等。但是我们从来不说汉语,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只学习汉字。 刘为:这的确是一种非常非常有趣的学习汉字的方式。 林西莉:对。从70 年代开始,我开始教授别人学习汉语和中国 的历史。我发现对汉字的起源讲得越多,比如说像甲骨文和金文,而学生就越容易记住这些汉字,并且对汉字产生更大的兴趣。我的这些学生经常对我说,你能不能多讲一些汉字的知识?例如它们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开始进一步地研究汉字,以便能够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时也因为我个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这本书创作的初衷。 15 年来我一直在搜集资料,我每年都要到中国到处看一看,拍一些照片,采访一些学者,买一些相关的书。15 年后我对自己说,行了,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我和一位喜爱亚洲文化的欧洲朋友交流,他对中国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评价,整理后诸位看看可否客观。 正面: 1、中国人吃苦耐劳,尤其生活较苦的家庭,吃苦耐劳、意志坚韧的精神更为著。 2、注重家庭。中国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为个人生活,中国夫妇考虑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满为不伤害孩子,仍选择共同生活,一定程度减轻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3、中国人比较讲交情。开始时可能对你有防范,只要你入了圈子,他们就会对你真诚相待,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4、注重孩子教育。中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课也很重视文体美等素质,因为中国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国人各个好厨师。你要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饭菜,外国人去一趟就中国在中国城吃中餐不是中餐,只有到中国才能吃到最纯正的中餐。很多西方人从中国回来后,很多年仍对中国餐年年不忘。 中性: 1、中国人爱虚荣,好面子、讲攀比。中国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先看对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国人爱炫耀,披金戴银,不像西方社会看重个人举止、修养和个性内涵。中国人爱面子,所有行为原则都能与“面子”挂钩,有时候面子比生命还重要。中国人爱攀重,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互相之间明争暗攀,攀比范围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孩子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国人爱当官,古代“学而优则仕”,现代做官更富优越感。当官能名利双收,一个人当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几代人打拼而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明争暗斗、你争我夺,都为“当官”,中国人认为这是“人往高处走”,当官是一切价值的最高体现。 3、中国最崇拜名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国度,名人在中国的日子最好过,可以躺在过去的名声上吃一辈子。不比西方社会名声只代表过去,即便获过诺贝尔奖而再无创造,就会被淘汰。想名人躺在过去的名声上过好生活,好似痴人说梦。 4、中国人好客,但总有私人目的。一般而言,中国人请你多了,不拿你当外人的时候,也就是要求你办事了,中国人好客之外,总有个人目的。 5、中国人说话声音大。这是外国人到中国最深的感触之一,中国还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国外。走在西方国家街头,不用多问只听他们说话就知道他们是哪儿个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幼稚封闭自甘堕落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幼稚封闭自甘堕落 除了爱做饭、观念传统、读书用功这些老标签,外国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怎样的观察?来自世界各地的5名学生,讲述了他们接触到的中国同伴,或许你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些什么,从而改变些什么。 “中国留学生可被分为三类” 卡罗琳·哈维来自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她说自己和中国学生算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住的学生公寓楼里有5个中国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应俱全。“他们大都很友善,和其他国家学生没什么不同。一样爱笑爱闹,喜欢朋友聚会,噢,惟一不同就是他们都特别热衷做菜!”(你的外国朋友是不是也在尝过你做的菜后,边点头边说:“Good,Good”?)她笑道,“他们真的特别厉害,每顿饭要做好几盘菜,不像我,用一个盘子就解决了。” 在卡罗琳眼中,中国留学生也要细分成至少3类:愿意接受并尝试融入西方社会的;有些抵触但仍努力改变的;彻底将自己隔绝在一个小团体里的。她说,同住的中国学生中有些非常西化,听英国乐队,开寝室派对和外国学生交朋友。但有些就很封闭,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卡罗琳认为这和他们出国前的经历有关:“比如那个很少和大家交流的男生,应该是第一次出国还不适应国外环境,加上语言障碍,就干脆把自己给封闭起来。” 说到适应新环境,她无奈地讲述了全楼最严重的“中印危机”:一个中国女生每次都会在冰箱和橱柜里囤积很多食物,导致其他楼友没地方

存放食品。一个印度女生对此就特别有意见,经常抗议性地把中国女生的东西直接拿出来丢在外面。“这多幼稚啊,就像小孩子闹脾气。”卡罗琳叹了口气说道,“基本每次都是我去调停,感觉自己跟联合国中印关系大使似的。” “我不敢邀请中国学生” 艾柯·范·格罗宁根来自荷兰第二大城市乌特勒支,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奔放热情的性格让他的朋友成群,其中也不乏中国学生。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普遍家教严格。他对某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他家真是一尘不染,进门脱了鞋还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我坐在客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家庭管教严格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课业勤奋。在艾柯看来,中国学生几乎就是“用功狂”的代名词。“我们班有两个中国女生,每次老师开出的长长一张书单,能认真看完的,大概全班也就只有她俩吧。”他感慨道,“不过,总分却还是我更高,因为她们从不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50%呢。”(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中国学生不喜欢讨论不喜欢发言。你是否也曾经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你身上时,你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爱热闹的艾柯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他一般不敢邀请中国学生,尤其中国女生,“我担心他们会不习惯我们的玩法。毕竟,我交谈过的大多数中国学

外国人眼中的广州人

外国人眼中的广州人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都不尽相同。与此相类,各地人的性格、气质等也有一定差异。于是一些人喜欢研究各地人的特点,发表了不少“高论”。尤其对“广东人”和“广州人”的特点,社会上流传着不少说法。但由于论者本身的局限(如地域、识见等),有些观点未免存在偏见甚至误导。相比较而言,一些外国人的评价倒更值得重视。这里不妨让我们看看几位外国人对广州人的评价吧——— 1894年,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揣着向母亲借来的40英镑,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只身从中国上海溯江而上,穿越中国西南至缅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旅行。他将这次不平凡的经历写进《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中,翌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写到这年5月3日,他离开云南大理,沿着一条江前行,傍晚在一个“迷人的小村庄合江堡”的客栈投宿。在这里,他碰上一些“从西藏集市返乡的广州人”,便把自己对广州人的了解写了下来: 广州人,从广义来说,中国人指的是广东省人,他们像苏格兰人一样富有创业精神,能迅速适应环境,忍耐性强,节俭,能赚钱,在中国最偏远的地方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靠双脚长途跋涉至很远的地方。中国人认为他们最机智……他们的穿着打扮,大大的油纸遮阳伞,以及把货物高高挑在竿子上的习惯,使他们在各地都很显眼。他们总是穿整洁的深蓝色衣服,头剃得干净,脚蹬矮帮鞋,小腿裹着整齐的绑腿。他们风尘仆仆,自视比那些与他

们交易的、不外出做生意的蛮子要高明。他们对我总是既有礼貌又友善,把我看作与他们一样的背井离乡之人。 莫理循所写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而对当今的广州人,有一位叫史密斯的美国人,也作过精要的评价。史密斯1990年就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香港都长期居住过,是个“中国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频繁往来于这5个城市,对这些城市有较深的了解。他心目中广州人是这样的: 这里的市民与上海的市民一样,堪称中国小市民中的代表。但与上海人的极度虚荣和好吹牛相反,广州人虽也斤斤计较,胸无大志,但他们敢于承认,非常低调。而与北京人相反的是,他们重视物质生活(尤其舍得吃)、轻视精神生活(如果旅游不算精神生活)。由于广州人比上海人勤劳和头脑灵活,加上财富积累时间较长,所以生活要比上海人好得多,也比中国大陆除深圳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好得多。 还有一位长期在广州居住的菲律宾驻穗总领事馆的总领事,他对广州人的看法是: 广州人总是精力充沛、灵活和欢迎变化。他们有很多困难和忧虑,但是更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 以上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来自的国家不同,也无任何关系,但他们对广州人的看法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聪明,务实,勤劳,刻苦,富有不怕困难和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这些,应该不是虚与委蛇的夸大之词吧。 诚然,社会和人生都是复杂的,要准确地给某个地方人作出评价,是很困难的。关键是在评价时不带个人成见,不以个人好恶恩怨说事。否则,就会像有些评价那样,说好就“一朵花”,说坏就“豆腐渣”;不但有失公道,而且很难服人。这些外国人对广州人的某些缺点尚未提及,但他们的评价不带个人成见,不掺杂个人的好恶恩怨,比较公允正确。这,也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 的广州文化频道

中国古诗词美文欣赏 (中英文版)

中国古诗词美文欣赏(中英文版) 01、Thinking of You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1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华盛顿8月1日电: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日本 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日常生活 新华网东京8月5日电:家住在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50多岁男士对记者说,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在日本的大商场、连锁店和百元店里到处可见。而且,中国产品的价格比日本本国产品价格低很多,从电器、玩具到衣服、食品等各类产品应有尽有,一般老百姓都愿意买,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 俄罗斯 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命运变迁 新华网莫斯科8月4日电:作为法国大型连锁店“欧尚”在莫斯科梁赞大街分店的收银员,伊斯坎德罗娃和同事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小到钓鱼竿,大到液晶电视,种类非常多。“只要是质优价廉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伊斯坎德罗娃对新华社记者说。 俄罗斯人离不开中国货 国际先驱导报:从事日贸商品批发零售的俄罗斯人米罗诺夫和中国商人打交道已经有几年了。他最常去的是莫斯科集装箱大市场(俗称“露天市场”),那里销售的日贸商品基本都是来自中国。预定4月份“全面禁止不具俄国籍的外国人在零售市场(主要针对露天市场)工作”的规定发布后,米罗诺夫的生意习惯可能也会因此而被打破。 英国 伦敦哈姆利玩具店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伦敦8月1日电:英国连锁玩具店哈姆利对小朋友们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位于伦敦著名商业街摄政街上的哈姆利总店总是一派热闹景象。在这家店里,带“中国制造”标签的玩具比比皆是。店员和顾客也都称赞说,来自中国的玩具造型可爱,是孩子们的好伙伴。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幼稚封闭自甘堕落——【转自雅虎】 除了爱做饭、观念传统、读书用功这些老标签,外国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怎样的观察?来自世界各地的5名学生,讲述了他们接触到的中国同伴,或许你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些什么,从而改变些什么。 “中国留学生可被分为三类” 卡罗琳·哈维来自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她说自己和中国学生算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住的学生公寓楼里有5个中国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应俱全。“他们大都很友善,和其他国家学生没什么不同。一样爱笑爱闹,喜欢朋友聚会,噢,惟一不同就是他们都特别热衷做菜!”(你的外国朋友是不是也在尝过你做的菜后,边点头边说:“Good,Good”?)她笑道,“他们真的特别厉害,每顿饭要做好几盘菜,不像我,用一个盘子就解决了。” 在卡罗琳眼中,中国留学生也要细分成至少3类:愿意接受并尝试融入西方社会的;有些抵触但仍努力改变的;彻底将自己隔绝在一个小团体里的。她说,同住的中国学生中有些非常西化,听英国乐队,开寝室派对和外国学生交朋友。但有些就很封闭,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卡罗琳认为这和他们出国前的经历有关:“比如那个很少和大家交流的男生,应该是第一次出国还不适应国外环境,加上语言障碍,就干脆把自己给封闭起来。” 说到适应新环境,她无奈地讲述了全楼最严重的“中印危机”:一个中国女生每次都会在冰箱和橱柜里囤积很多食物,导致其他楼友没地方存放食品。一个印度女生对此就特别有意见,经常抗议性地把中国女生的东西直接拿出来丢在外面。“这多幼稚啊,就像小孩子闹脾气。”卡罗琳叹了口气说道,“基本每次都是我去调停,感觉自己跟联合国中印关系大使似的。” “我不敢邀请中国学生” 艾柯·范·格罗宁根来自荷兰第二大城市乌特勒支,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奔放热情的性格让他的朋友成群,其中也不乏中国学生。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普遍家教严格。他对某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他家真是一尘不染,进门脱了鞋还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我坐在客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 家庭管教严格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课业勤奋。在艾柯看来,中国学生几乎就是“用功狂”的代名词。“我们班有两个中国女生,每次老师开出的长长一张书单,能认真看完的,大概全班也就只有她俩吧。”他感慨道,“不过,总分却还是我更高,因为她们从不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50%呢。”(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中国学生不喜欢讨论不喜欢发言。你是否也曾经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你身上时,你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爱热闹的艾柯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他一般不敢邀请中国学生,尤其中国女生,“我担心他们会不习惯我们的玩法。毕竟,我交谈过的大多数中国学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艾柯曾尝试邀请一个在他看来言谈举止都相当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变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怎样变化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梨学号10650142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的人也千差万别,要说清楚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的确十分困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形象总是有一些关键的点,它们是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关键的点描述出来,也就差不多呈现了一个大致的中国国家形象了。这些关键点,也是构成国家形象的维度。具体而言,这些中国形象的关键点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纵向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横向维度。 西方看中国形象总得经历了一个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过程。自《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整个西方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元朝富强、繁荣,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写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作品中不乏有很多夸张和虚构成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由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创造的“真实乌托邦”形象,也正是马可·波罗的描绘,使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财富和强大有力的君权,这是贫穷、动荡的西方人最为向往和羡慕的。因而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典型的“乌托邦”形象。 18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对于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正

面的,但是少数作家的创作中,中国形象却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反的。如孟德斯鸠《法的精神》总体上把中国政府看成专制的;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嘲讽中国人缺乏“斗争精神”;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续编》等作品中把中国人描述为贫困、奸诈、愚昧而又自以为是。再如18世纪70年代之后,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 而到了17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中国和乌托邦形象只是为了批判本国的现状,中国的乌托邦现实假的乌托邦形象。1250年到1750年前后,西方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乌托邦的,肯定和美化的成分多,这是由这一个时期西方文化的需要所决定的。处于现代性萌发阶段的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关心异己世界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价值,而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是使西方文化超越自身和改造自身。启蒙运动使中国形象向负面转化,中国形象中否定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出现,不是要昭示西方文化的缺憾,而是要印证西方文化的完美和优越。 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形象就全面变成了“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完全是负面的,1966年文革时期的中国唯一一次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真正乌托邦,1968年西欧发生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时,学生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人道,并视中国为一种不满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想象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道”的中国,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历史事实。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老外眼里的中式英语——看看你说过哪一句

在各个英语学习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文章,但一般都是中国人写的。不过我看到过一篇长文,也是有关Chinglish的,但却是美国人写的,很有意思。这篇长文的标题是Chinglish 2 English(从中式英语到标准英语),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美国外教Chuck Allanson,内容则是Chuck在中国五年任教期间所听到、所看到的各种Chinglish说法。 比如Chuck第一次来中国,下飞机后,负责接待他的东北某大学英语系陈老师说:您刚到,我们吃点饭吧。我们要点Chinese dumpling(饺子)和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吗?Chuck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两种东西,但出于好奇,就说可以,结果饭菜端上来一看,原来就是ravioli(饺子,来自意大利语)和tofu(豆腐,来自日语)。Chuck 当时心里暗想,这两种东西,国际上早已经有通用的说法(ravioli和tofu),他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那种生僻的说法呢?以后Chuck跟陈先生混熟了,就问他,当初你为什么不说ravioli和tofu呢?陈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说,我真的不知道这两个词,而且我们的《英汉词典》上也没有这两个词。于是Chuck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本、甚至英语词典肯定存在问题,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在中国五年的任教期间,Chuck收集了大量的Chinglish说法,从中挑选出一组最常见的,编写了上面提到的那篇长文。下面就是这些Chinglish说法,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①欢迎你到...②welcome you to ...③welcome to ... ①永远记住你②remember you forever③always remember you(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 ①祝你有个...②wish you have a ...③I wish you a ... ①给你②give you③here you are ①很喜欢...②very like...③like ... very much ①黄头发②yellow hair③blond/blonde(西方人没有yellow hair的说法) ①厕所②WC③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 ①真遗憾②it's a pity③that's too bad/it's a shame(it's a pity说法太老) ①裤子②trousers③pants/slacks/jeans ①修理②mend③fix/repair ①入口②way in③entrance ①出口②way out③exit(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 ①勤奋②diligent③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 ①应该②should③must/shall ①火锅②chafing dish③hot pot ①大厦②mansion③center/plaza ①马马虎虎②so-so③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 so-so) ①好吃②delicious③good/nice/tasty/appetizing(delici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尽我最大努力②try my best③try/strive(try的本意就是try my best) ①有名②famous③well-known/renowned/legendary/popular(fam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滑稽②humorous③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 ①欺骗②to cheat③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 ①车门②the door of the car③the car's door

外国人在中国留学情况统计

外国人在中国留学国情况最新统计 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一、按洲别统计: 二、按国别排序前15名:韩国70,540人,美国23,838人,泰国23,044人,巴基斯坦18,626人,印度18,717人,俄罗斯17,971人,印度尼西亚14,714人,哈萨克斯坦13,996人,日本13,595人,越南10,639人,法国10,414人,老挝9,907人,蒙古8,508人,德国8,145人,马来西亚6,880人。 三、按省市排序前10名:北京市77,234人,上海市59,887人,江苏省32,228人,浙江省30,108人,天津市26,564人,辽宁省25,273人,广东省24,605人,山东省19,829人,湖北省19,263人,云南省14,925人。人数超过10,000人的省(区)还有黑龙江14,310人,广西区12,189人,福建省12,180人,四川省10,796人。 四、按学生类别统计: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09,966人,占来华生总数的 47.42%,比2015年增加25,167人,同比增加13.62%;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63,867人,比2015年增加19.22%,其中,硕士研究生45,816人,博士研究生18,051人。2016年,非学历留学生232,807人。 五、按经费办法统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49,022人,占来华生总数的11.07%;自费生3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