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的生产资料

过氧化氢的生产资料
过氧化氢的生产资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1.1 产品简介

双氧水又名过氧化氢,分子式H2O2,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液体(也可描述为具有刺鼻嗅味和涩味的浆状物),溶于水,且可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在一定条件下,还溶于许多有机溶剂,如醚,酯,醇,胺等。对皮肤有一定的侵蚀作用,产生灼烧感和针刺般疼痛。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当遇重金属、碱等杂质时,则发生剧烈分解,并放出大量的热,与可燃物接触可产生氧化自燃。双氧水产品根据其浓度的划分可分为浓品和稀品,质量分数在 50%以下的称为稀品,50%以上的称为浓品;我国工业级H2O2产品规格为27.5%,30%,35%,50%,70%。常用规格为27.5%和30%。同时,双氧水产品根据其纯度的划分又分为工业级、电子级和食品级,工业级H2O2主要应用于纸浆漂白、化学合成、织物漂染、废水处理、冶金和环保等领域;电子级H2O2主要用于航空和电子行业,如:电子芯片的清洗、印刷电路板蚀刻,半导体材料处理及作为火箭动力推进剂等;食品级H2O2则主要应用于食品的加工与生产。

具体应用为

(1)造纸工业:目前世界上双氧水应用最多的行业是造纸,普遍用于纸浆漂白,循环纸脱墨所以双氧水取而代之已是必然趋势。另外在废纸再生循环利用中,双氧水的氧化作用可使废纸脱去油墨后达到与原始纸桨同样的白度,比新造一吨纸可节约原木700kg、烧碱300kg、煤500 kg、水100 kg、电800 度。所以双氧水在这一领域是最有前途的。

(2)纺织工业:用于纺织、针织品的漂白,并具有对纤维强度损

伤少、织物不易返黄等特点,取代“氯漂”可避免废水排放中有机氯的环境污染。

(3) 化工合成:双氧水作为一种强力氧化剂用来生产大量有机及无机过氧化物,主要包括过硼酸钠、过碳酸钠、过氧化钙、水合肼、氢醌、邻苯二酚、胺的氧化物、洗涤剂和化妆品用的表面活性剂、聚合引发剂等。

(4)环境保护:除了在纺织和造纸业代替“氯漂”消除有机氯污染外,还能对城市废水中硫化物进行氧化而除臭;对由硫化物、氰化物、亚硝酸盐和酚类引起的污染有特效;废渣可以通过喷淋双氧水就地消除污染,双氧水用于高化学耗氧量的工业废水湿法氧化处理已取得成果。

(5)冶金工业:可用于提炼铀、钴、金等金属,用双氧水代替硝酸清洗不锈钢,不但使用简便、经济,还能解决了硝酸酸洗时难以克服的污染。

(6) 电子工业:用作硅晶片和集成电路元件的清洗剂,以制成优质的绝缘层。

(7) 食品工业:用作消毒杀菌及纤维的脱色剂。

2.1.1 产品工艺概况

工业上生产双氧水的方法有酸解过氧化物法、电解-水解法、蒽醌法、异丙醇法、氢氧直接合成法和氧阴极还原法。我国99%的 H 2 O 2 采用蒽醌法合成,蒽醌法又分为固定床法、流化床法及悬浮床法。

本项目采用节能型蒽醌法固定床生产工艺。该工艺近年来有下列改进:

(1)对传统固定床法工艺中的氢化塔、氧化塔、萃取塔等主要设备在结构上做了多项独特改进并对溶液成份进行调整。因此,可从萃取塔直接得到27.5%的双氧水。

(2)由于对氢化塔、氧化塔、萃取塔等主要设备采取了优化设计,提高了设备的生产强度,装置规模国内最大生产能力达到 3.3万吨/年(以100%H2O2计),降低了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

(3)利用合成氨生产系统的液氨作为冷冻剂,回收氧化塔尾气中的芳烃,降低了重芳烃的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

(4)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实现了安全生产。

,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的过氧化氢,国内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出口量也逐年递增。

产品应符合国标(GB1616-2003),详见表3-1。

表3-1 双氧水产品质量指标

名称35% 规格27.5% 规格一级品优等品一级品优等品

浓度%(wt) ≥35 ≥35 ≥27.5 ≥27.5 酸度%(wt)(以H2SO4计)≤0.05 ≤0.04 ≤0.05 ≤0.04 不挥发物%(wt) ≤0.1 ≤0.08 ≤0.1 ≤0.08 稳定度%(wt) ≥97.0 ≥97.0 ≥97.0 ≥97.0 外观无色透明无色透明

4 工艺技术方案

4.1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本设计主要集中于蒽醌法固定床工艺制取双氧水氧化工序的氧化塔的设计

一、传统固定床技术

其工艺路线如图 1 所示,工作液组分为 2-乙

基蒽醌、磷酸三辛酯和重芳烃。氢化塔为二节或三节

串联使用,氧化塔为二节串联,萃取塔塔板数为

55~60 层

氧化塔的气液流程

--.产品国外市场主要消费去向

世界过氧化氢产品有工业级、试剂级、食品级、医药级和电子级等多种,按浓度分有质量分数3 0%、27 5%、30 0%、35 0%、50 0%和70.o%等多种规格。各种浓度过氧化氢产品主要用途见表3—4。

4 工艺技术方案

4.1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2.1.1 产品工艺概况

工业上生产双氧水的方法有酸解过氧化物法、电解法、蒽醌法、异丙醇法、氢氧直接合成法和氧阴极还原法。一.电解法

电解法又分为过硫酸铵法、过硫酸钾法和过硫酸法三种。(1)过硫酸铵法

通过电解硫酸氢铵水溶液,生成过硫酸铵,再在减压下进行水解蒸馏而得H202。

(2)过硫酸钾法

通过电解硫酸氢铵水溶液,生成过硫酸铵后,使过硫酸铵连续通入复分解反应器,并投入硫酸氢钾结晶,待其反应溶液冷却后,用悬浮液离心机分离,即得过硫酸钾结晶;反应式如下:

(NH4)2S208+2KHS04———K2S208+2NH4HS04

再将过硫酸钾结晶和硫酸分别投入水解釜内,在减压条件下进行水解蒸馏而得H202成品。

K2S208+2H20——2KHS04+H202

(3)过硫酸法

即通过电解硫酸水溶液,生成过二硫酸。再在减压下进行水解蒸馏而得H202。

H2S208+4H20——2H2S04+2H202

上述三种方法中,过硫酸铵法具有电流效率高,工艺流程短,电耗低等优点,是电解法中的主要方法。但电解法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由于消耗高而被淘汰了。

2、蒽醌法

将烷基蒽醌衍生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在催化剂存在下与氢气作用,生成相应的氢蒽醌,再经氧化,萃取,即得H202产品。

3、异丙醇法

在异丙醇中加入过氧化氢或其它过氧化物做为引发剂,用氧气或空气将其进行液相氧化,即得丙酮和过氧化氢。

(CH3)2CHOH+02———CH3COCH3+H202

再将氧化生成物通入蒸发器,使过氧化氢与丙酮等有机物及

与其中混杂的水分分离,再经有机溶剂萃取净化,即得所需H202产品,且可得副产物丙酮。

此法只有少数国家采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壳牌公司建成一套异丙醇法生产装置,由于燃料和原材料价格太贵而被迫停产。

4、氢氧直接合成法

该法是一种具有环保意义的最简捷和最经济的合成方法,是将氢气、氧气直接通入存有液体介质的反应器中,在催化剂和高压条件下,使氢气和氧气于其中反应,产生过氧化氢。

早在1914年,该法就已发明,并获得专利,可是该法在以后的50年中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近十年来,以美国的杜邦公司和日本的三菱瓦斯公司为代表,将该法开发成功,并取得了专利权,同时走向工业化。该法的主要特点:(1)采用几乎没有有机组分的水反应介质。因此就不存在高浓度双氧水与有机溶液共存时而产生爆炸;同时也避免了大量有机溶液循环,可不设后处理和产品净化系统,从而降低了双氧水成本;

(2)可用活性炭粉做载体制造钯触媒,减少了钯触媒的成本,也降低双氧水成本。此法生产的双氧水成本仅为蒽醌法成本的一半。

然而,虽然该法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但大规模工业化装置的生产仍尚待时日。

5、氧阴极还原法

该法是Traub于1882年发现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经美国DOW化学公司与加拿大Huron化学公司的研究改进,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其工艺是在含强碱性电解液的电解槽中使氧在阴极还原成羟基离子,然后再在回收装置中转变成过氧化氢。

该法的优点是生产装置费用低,产品成本低,缺点是产品为含碱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且浓度偏低,只能用在纸浆和纸产品的漂白上。

6、真空富集法

该法是一种新的方法,由Kvaemer公司在2000年提出。该法解决了过氧化氢直接生产方法中反应混合物净化效率不高的问题。与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方法相比,此方法中反应混合物的反应是在一种有机溶剂中发生,而不是在水中进行。

目前,这一方法仍然处于中试前的开发阶段。

结论:虽然氢氧直接合成法和氧阴极还原法这两种工艺已经取得了成功,并已小规模的实现工业化,但到装置大型化,尚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成熟阶段,而真空富集法则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才能投入使用。所以,目前使用最广的还是蒽醌法。国内几乎99%的过氧化氢工业生产都使

用蒽醌法,且国内蒽醌法工艺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提升。蒽醌法也分三种,即固定床钯触媒法,悬浮床钯触媒法,流化床钯触媒法;而国外则采用流化床钯触媒法;目前在国内固定床钯触媒法占一定优势。

4.1.3工艺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上面谈到国内有两种蒽醌法生产双氧水-----固定床钯触媒法和悬浮床钯触媒法。两种方法的工艺特点:

4.1.3.1.悬浮床钯触媒法

设备结构复杂,制造要求严格,造价高,流程复杂,特别是溶液过滤系统;氢效高,氧化收率与萃取收率高;装置容易大型化;但触媒靠进口。

4.1.3.2固定床钯触媒法

(1)氢化反应器结构简单、造价低、容易操作。由于氢化反应器结构简单和新触媒采用及工作液的改进,使双氧水装置也可大型化。

(2)对于固定床,尽管钯触媒一次填充量大,但使用过程中可以再生,消耗低,在空气中不易自燃,较安全;流程简单,省略了触媒制备系统,简化了后处理系统。

(3)对于固定床来说,在国内钯触媒和组成工作液的化工原材料易得。

4.1.3.3 两种工艺的消耗及操作费用(见表4-1)

表4-1 固定床鈀触媒与悬浮床钯触媒消耗及操作费用比较表(t35wt%计)

4.1.3.4 两种工艺能耗

悬浮床鈀触媒工艺每生产一吨双氧水(35%)总的综合能耗2.26kw,固定床鈀触媒每生产一吨双氧水(35%)总的综合能耗为1.51kw。悬浮床工艺的综合能耗高于固定床工艺。

4.1.3.5 两种工艺生产装置投资

两种装置均按20万吨/年(35%)规模计算,固定床鈀触媒工艺基建投资为20559 万元,悬浮床鈀触媒工艺基建投资为26236(同一规模参照价)万元。

4.1.3.6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共识:

从工艺技术特点看,悬浮床鈀触媒工艺优于固定床鈀触媒工艺。主要表现在工艺装置易大型化和露天化,流程简单,设备和系统容积小,化工原材料一次性投资较低;从操作费用和能耗方面看,固定床鈀触媒工艺占优势;从化工原材料、动力消耗、总能耗和总投资等方面综合分析,两种工艺各有利弊。但是悬浮床鈀触媒工艺,钯触媒国内产品质量还达不性能要求,需要从国外采购,价格昂贵。根据以上的比较,本装置的工艺路线确定为固定床鈀触媒工艺。

4.2 工艺流程及消耗定额

4.2.1工艺流程概述

本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工作液配制、氢化、氧化、萃取、尾气处理、净化、工作液再生及成品包装、储存等操作单元

4.2.1.1氢化工序(详见氢化工艺流程图)

A、配制工序(详见配制工艺流程图)

①重芳烃蒸馏

外购来的芳烃(通常用镀锌铁桶装运) 往往含有微量的胶质物和铁锈等杂质,有时外观呈微黄色,为了保证工作液的洁净,防止触媒中毒和双氧水分解,需将新购入的芳烃进行蒸馏。又为了安全和节省动力,蒸芳烃要求在减压条件下进行。

由芳烃泵(P501A/B)或真空抽吸泵将芳烃储槽(V506)内的粗芳烃打入芳烃计量槽(V501)计量后送入工作液配制釜(R501)(每次注入芳烃8立方米),开启水环真空泵,使釜内真空度控制在0.01-0.02MPa,同时开启配制釜搅拌,向夹套内通入蒸汽加热(釜内物料升温速度不超过2~3℃/nim),釜内芳烃沸腾后,其蒸汽经工作液配制釜(R501)顶部出来后进入芳烃冷凝器(E501),用冷却水将其冷凝成液体后流入芳烃冷凝罐(V507),并定期用氮气将槽内芳烃压入芳烃储槽(V505)待用。釜内残液从釜底排出,收集于桶内或直接排入污水池处理。

注: 由液环式真空泵(VP501)向配制釜(R501)抽吸真空,在真空泵(VP501)和配制釜(R501)之间设置一台真空缓冲罐起到保护真空作用。釜内真空度的调节由真空泵进出口管道之间的调阀控制。

②工作液配制

工作液配制是在工作液配制釜中分批进行的。

用芳烃泵将芳烃贮槽(V507)内蒸馏过的洁净芳烃送入芳烃计量槽(V501),由纯水站将纯水送入纯水计量槽。芳烃靠位差流入工作液

配制釜(R501),以体积计量;磷酸三辛酯(桶装)靠工作液配制釜内真空抽入。芳烃和磷酸三辛酯经过准确计量后将按75/25或80/20比例加入工作液配制釜,将计量好的2-乙基蒽醌(浓度控制在180~200g/l)由工作液配制釜上的手孔加入,开启釜上的搅拌器,并向釜内盘管和釜外的夹套通入蒸汽,将物料加热至50~60℃,以加速2-乙基蒽醌的溶解。自纯水计量槽中将适量的纯水加入配制釜,洗去工作液中的杂质(不溶物),直至洗水呈清澈透明为止。再用少量10%的过氧化氢洗涤,待其静止分层后,放出过氧化氢,再按上述纯水洗涤的方法洗涤工作液,至其中过氧化氢含量低于0.3 g/l即可。至此,一批工作液配制完毕(对于每釜配制的工作液均要进行洗涤、搅拌、静止分层等。这一过程要反复3~4次)。配制好的工作液借助氮气压力经工作液过滤器(X501)压入氧化塔事故槽(V208)或萃取塔事故槽(V307)。再由工作液泵(P303A/B)将配好的新工作液送到工作液计量槽(V401)。

洗涤和处理工作液时放出的污水及废过氧化氢排入污水池,经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③碳酸钾溶液的配制

配制碳酸钾溶液仍在工作液配制釜中进行,由配制釜手孔加入经称量的碳酸钾,再从纯水计量槽加入一定量的纯水,开动搅拌至完全溶解,控制其密度为1.38-1.42 g/ml,然后用氮气加压将碱液经碱过滤器(X502)送至浓碱液贮槽(V405),通过碱液泵(P502A/B)将其送入干燥塔(T401)上部。

④稀碳酸钾溶液的蒸发浓缩

碳酸钾溶液在干燥塔内吸水后回到稀碱液贮槽(V406),其密度降至1.2 g/ml左右,由稀碱液泵(P502A/B)送至碱液换热器(E502),与来自碱液循环泵(P501A/B)110℃浓碱液进行换热,使浓碱液冷却到60℃,稀碱液温度升至71℃后在碱蒸发器上部循环碱液入口管汇合进入蒸发器内进行蒸发。蒸发后的浓碱液经碱液过滤器压入浓碱液贮槽。

注:碱液蒸发器(E503)是一台降膜蒸发器,其目的是为节省蒸汽。110℃浓碱液是从碱液蒸发器底部出来进入碱液循环泵(P501A/B),再将其送到蒸发器顶部入口,进行自循环。再从碱液循环泵出口管上引出一部分浓碱液与稀碱液换热,之后流入浓碱槽(V405),再由碱液泵将其打到干燥塔上部。稀碱液和循环碱液在蒸发器顶部一起进入降膜蒸发器内,并沿着换热管内壁形成薄膜与产生的饱和蒸汽进入底部分离器。分离出来的饱和蒸汽进入蒸汽冷凝器(E502),通过冷却水将其冷凝。冷凝液进入芳烃分离器,回收芳烃后,冷凝液排至碱性地下收集槽(V506A)。

B、氢化工序(详见氢化工艺流程图)

由后处理工序再生工作液泵(P401A/B)从再生工作液循环槽(V404)抽送来的温度约为45℃的工作液,经由工作液过滤器(X103C)、工作液换热器(E104)后,待工作液温度升至为53℃后,送至工作液预热器(E106),使其充分预热到57℃后与经由氢气输送泵抽送的经由氢气过滤器(X101)过滤的氢气在静态混合器内充分混合后进入氢化塔(T101)。氢化塔是一个三节的由钯催化剂填充的固定床反应器,

经常使用二节,另一节供再生时备用或串用。工作液和氢气混合后的气液混合物同时经第一节塔塔顶分布器均匀分布后喷淋而下,在氢化反应器中工作液和氢气沿着触媒床层并流而下时,其中工作液中的2-乙基蒽醌和氢气在钯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氢化反应,生成相应的2-乙基氢蒽醌和少量的四氢-2-乙基氢蒽醌,以及少量的降解物,反应过程如下:

EAQ+H2→EAHQ?????????????????????????????(1)

EAQ+2H2→THEAQ???????????????????????????(2)

THEAQ+H2→THEAHQ?????????????????????????(3)

THEAQ+EAHQ→THEAHQ+EAQ???????????????????(4)

其中(4)式是主要反应。

其中通过控制氢化塔内的操作温度和操作压强以及操作时间,可改变主反应和副反应的氢化程度

此时的工作液称为氢化液。氢化液与未参加反应的氢气从氢化塔的第一节塔的下部出料,进入第二节氢化塔,经第二节氢化塔的塔顶气、液分布器再次均匀分布后并流而下,在第二节氢化塔床层内继续进行上述反应;经过该段后,氢化反应结束。

气液混合物从第二节氢化塔塔底流出后,进入氢化液气液分离器(V103),分离出的氢气(夹带部分芳烃)经再生蒸气冷凝器使其中部分芳烃冷凝后进入冷凝液计量槽内,这部分芳烃回入工作液配制釜,经蒸馏后仍可作为工作液的组份。氢化液气液分离器内的氢化液一部分经循环氢化液泵(P102A/B)打入工作液予热器(E106)再生工作液的管道内,再次进入静态混合器(N101),与静态混合器内的氢气

充分混合后进入氢化反应器顶部,形成氢化反应器自循环系统。另一部分(约90%)氢化液借助氢气压力压入氢化液过滤器(χ103A/B),滤去从氢化塔内冲刷出来的催化剂及载体粉末,以防触媒粉尘带到氧化工序引起双氧水的分解。经过滤后的氢化液分两部分:一部分约占总量的10%进入氢化液白土床(V104),使氢化过程中副反应生成的少量降解物得到再生,而后进入氢化液过滤器(χ103A/B),经过滤后,和其余部分工作液一起经工作液热交换器(E104)与后处理工序送来的再生工作液进行热交换,将其本身温度由65℃冷却到55℃;再生工作液温度被换热到53℃。53℃再生工作液去工作液予热器(E106)将自身温度予热到57℃后,去静态混合器N101。55℃氢化液去氢化液循环槽(V105)。在此借助氢化液泵将氢化液送入氢化液冷却器(E107),让其被冷却水冷却到45℃后送入氧化工序。该温度的控制是通过冷却水流量调节阀完成。同时在氢化液泵入口管处滴加一定量磷酸,把氢化液调至微酸性,以便抑制氧化塔内副反应,特别是环氧化物。

由氢化液气液分离器(V103)分离出的氢化尾气经由分离器(V103)的上部侧面出来后,经氢化液尾气冷凝器(E-102)将其中所含溶剂冷凝分离后,再经放空管上的阻火器放空。冷凝液回流到冷凝计量槽B(V102)。通过视镜控制先将冷凝液放入碱性地下收集槽(V506A),再将冷凝的芳烃压入芳烃冷凝罐(V507)。

注:在氢化气液分离器底部液位设有低限报警和联锁。当液位低于正常液位的15%时,要发出低报警信号;当液位低于正常液位的5%时,系统将自动停车。

催化剂再生:经运转一段时间后,钯触媒的活性逐渐下降,当某一台某段触媒工艺参数达到极限值而氢化效率仍达不到要求时,则需要进行催化剂的再生了,再生是在不停车情况下进行的。首先将需要再生的塔节切换出来,将其中的工作液放入氢化液气液分离器,由蒸汽总管来的低压蒸汽经蒸汽净化器除去可能夹带的铁锈和其他杂质后进入再生的塔节内,将吸附于催化剂上的工作液及有害物质吹出,进入床层的蒸汽量根据床层触媒的装填量通过冷凝液量控制,以每小时2~3吨蒸汽为宜。即每吨触媒需再生蒸汽2吨左右;如蒸汽不足可延长再生时间。

经床层吹出的含水蒸汽经再生蒸汽冷凝器(E103)冷凝后进入冷凝液计量槽A(V102),冷凝液排入工作液回收槽,用真空抽入配制釜,以回收其中的工作液,废水排入污水站碱性地下收集槽(V506A)。当床层通蒸汽16小时后,关闭再生蒸汽管道阀门,向床层内通入100~110℃热氮气,用氮气将床层吹干。氮气是通过氮气预热器(E101)将其温度预热到100~110℃的。

氢化液白土床活性氧化铝的更换:更换氢化液白土床活性氧化铝之前需将床层中的工作液先用蒸汽吹出,然后蒸汽和冷凝液以及其中夹带的工作液进入再生蒸汽冷凝器(E103)管间,冷凝液流入冷凝液计量槽A(V102);工作液将在冷凝液计量槽中分层,通过冷凝液计量槽底部视镜将工作液回收到芳烃冷凝罐,冷凝液排放到碱性地下收集槽(V506A)。当床层基本无工作液时,切换成氮气将床层吹干;

待床层逐渐冷却后开始卸白土。

C、氧化工序(详见氧化工艺流程图)

氧化塔系三节串联带内冷却器的筛板塔。

氢化液经冷却后与预先在磷酸贮槽内配制好的并经磷酸计量泵送入的磷酸水溶液混合,然后进入氧化塔(T201)上节底部。压缩空气经空气过滤器后分为两股:一股进入氧化塔中节底部,另一股进入氧化塔下节底部,两台氧化液气液分离器(V202B)分离出的尾气并流进入氧化塔上节塔底部,空气在塔节底部经分散器分散成气泡。来自氢化工序其温度45℃,压力0.4MPa(G)的氢化液进入氧化塔上节底部,并与进入上节塔底部的尾气并流向上,经过塔内各层筛板完成传质和传热,进行氧化反应,此时氢蒽醌被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反应式如下:

EAHQ+O2→EAQ+H2O2????????????????????????(5)

THEAHQ+O2→THEAQ+H2O2????????????????????(6)

其中(6)式为氧化反应的控制步骤。在塔内的反应温度为55~59℃(该温度是通过冷却水流量调节阀来控制),压力为0.35~0.25MPa。此时的工作液称为氧化液。未反应完全的氧化液与反应完全的氧化尾气(主要成份为氮气,并夹带有少量芳烃蒸汽和剩余的氧气)一起从上节塔顶部流出,进入上塔氧化液气液分离器(V202A);分离出的氧化液经过氧化液冷却器(E201A)将其温度冷却到45~48℃

后直接进入氧化塔中节底部,并与进入中节塔底部的由空压站来的经空气缓冲罐、空气过滤器和流量调节阀过滤和调节后的新鲜空气并流向上,同样在塔内各层筛板间进行上述氧化反应。反应温度为55~56℃,压力0.4~0.35MPa(g)。而中节塔的氧化液与尾气一起进入中塔氧化液气液分离器(V202B),分离出的氧化液经氧化液冷却器(E201B)冷却后,进入氧化塔下节塔底部,在氧化塔下节塔底部重复进行上述氧化反应,然后下节塔的氧化液与尾气一起进入下塔氧化液气液分离器(V202C),分离出的氧化液经氧化液冷却器(E201C)冷却后进入氧化液贮槽,借助氧化液泵将其送入萃取塔。

氧化尾气的处理:经氧化塔上塔氧化液气液分离器(V202A)分离出来的氧化尾气经尾气水冷器(E202),将尾气温度由55~59℃冷却到35℃,冷凝液和尾气一起进入氧化尾气分离器(V205A);经分离后,尾气从分离器(V205A)顶部出来进入氧化尾气换热器(E203A),将热侧尾气温度由35℃冷却到10℃,将冷侧尾气温度由2℃加热到28℃,热侧的冷凝液和尾气一起进入氧化尾气分离器(V205B);经分离后,尾气从分离器(V205B)顶部出来进入氧化尾气换热器(E203B),将热侧尾气温度由10℃冷却到2℃,将冷侧尾气温度由-5℃加热到3℃,热侧的冷凝液和尾气一起进入氧化尾气分离器(V205C);经分离后,尾气从分离器(V205C)顶部出来进入氧化尾气换热器(E203A),如同前述,被加热到28℃尾气进入活性碳吸附器(V206A/B),尾气经吸附后将其中的微量芳烃和水蒸汽全部除掉。以避免在涡轮膨胀机入口处结冰而引起涡轮振动。经过涡轮膨

双氧水MSDS

双氧水(MSDS)安全使用说明书 1.产品/公司标识 商品名称:双氧水 英文名称: 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H 2O 2 分子量: CAS号:7722-84-1 MSDS编号:06 生效日期:2009-5-15 2.组分信息 化学物质英文名称CAS RN 含量(%)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 7722-84-1 % 3.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类氧化剂。 燃烧爆炸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接触途径: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 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

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中加入 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不复燃,但说明了“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结论。显然这样的结论会使学生感到矛盾。将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放置一天(用橡皮塞塞紧),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就会复燃,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学生对“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就会变得清晰。 (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因过滤操作安排在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中,在本课题的学习中较难安排将催化剂二

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条件为常温,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所选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缺点: 1. 在实验操作中,很难做到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即很难做到使过氧化氢溶液 粉末分离而使反应停止)。 与MnO 2 2. 无法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浪费药品。 因此做了适当的改进: 改进一 1. 改进所需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 2. 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下图2所示: 3. 操作方法 ①先将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放入大使管的底部。 ②然后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打开活塞,逐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使 反应停止。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活塞关闭,使反应停止。 4. 改进后发生装置的优点 ①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向试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来控制反应的速度,可以得到 平稳的氧气流,同时也便于收集。 ②可以控制所加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节约药品。 ③操作简便。 改进二 1. 1. 改进所需器材 吸滤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 2.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3 1. 操作方法 ①按上图将一根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伸入到吸滤 瓶底部。 ②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加入5℅过氧化氢溶 液,使反应发生,产生气体。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铜丝向上拉起,将小砂袋脱离液面,使反应停止。

(完整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1,1,1-三氯乙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1,1,1-三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 1,1,1-trichloroethane 中文名称2:甲基氯仿 英文名称2: methyl chloroform 技术说明书编码: 612 CAS No.: 71-55-6 分子式: C2H3Cl3 分子量: 133.4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 1,1,1-三氯乙烷≥95.0% 71-55-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轻者表现为头痛、眩晕、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嗜睡等;重者可出现抽搐,甚至昏迷。可引起心律不齐。对皮肤有轻度脱脂和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燃烧,并产生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烟雾。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能发生强烈反应。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 引起分解。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20 TLVTN: OSHA 350ppm,1910mg/m3; ACGIH 350ppm,1910mg/m3 TLVWN: ACGIH 450ppm,2460mg/m3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级一级≥95.0%; 二级≥91.0%; 三级≥90.0%。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 pH: 熔点(℃): -32.5 沸点(℃): 74.1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

作业名称 学员培训帐号:xy5011094 学员姓名:吴红 所在学校名称:织金县珠藏中培训所在班级名称:织金、纳雍初中化学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化学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九年级1、2册 4)课题名称: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过氧化氢的颜色状态,知道过氧化氢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2.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为过氧化氢的分解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 3.能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比较,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氧气的制取,在氧气的制取中学生一个明白氧气制取的原理,反应式的书写,气体的收集装置等部分,掌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明确气体制取的装置,知道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2.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的相关内容,以这个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氧气的制取及收集进行一些讨论。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300-600字)

(一)知识点的过渡和连接:本届内容是探究氧气的制取,以氧气的制取为例,对学生教授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探索新的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的教学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虽然过氧化氢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化学试剂,但学生对过氧化氢一点都不了解,它为什么会分解生成氢气,这学生就更不知道了,所以如何让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是一个问题。 (二)对催化剂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去理解的问题,这里提到过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如何提高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参加反应了吗?这都得给学生做相关的解释,但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个问题,这就得老师把握好一个度了,这个度是最不好把握的,但是在处理的时候一定不能违反科学规律,如不可以说催化剂不参加化学反应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这也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除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外,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能够当场做出评价或者能在探究过程在红体现出来,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变得具体使用而且有操作性。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 n peroxide 中文别称:双氧水 CAS No.: 7722-84-1 分子式:H2O2 分子量: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 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 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 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爆炸性强氧化剂。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 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 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 pH 值为 ~ 时最稳定, 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 在遇强光, 特别是短波 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C 以上时,开始急 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 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 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 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 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 大多数重金属(如 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 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 尘土、香烟灰、 碳粉、铁锈等也能 加速分解。浓度超过 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 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氧气、水。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 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 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直至灭火 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 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 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 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 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 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食入: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 灭火剂: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小量泄漏:

过氧化氢MSDS

过氧化氢 HS ;2847000000
过氧化氢化学式为 H2O2,俗称双氧水,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强氧化剂,适用 于伤口消毒及环境、食品消毒。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化学式: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 双氧水 H2O2
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品类别: 管制类型: 储存:
34.0
无机物--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易制爆)
用瓶口有微孔的塑料瓶装阴凉保存
球棍模型
[1]
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中文同义词:双氧水;氢过氧化物;二氧化二氢;过氧化氢(85%);双氧水(85%);50%双氧 水;HTP 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英文同义词:PERONE;PERHYDROL;PERHYDROL(R);PERDROGEN;PEROXIDE; SUPEROXOL;60%solution;60%solutioninwater;Albone 35 毒害物质数据:7722-84-1(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职业标准:TWA 1.4 毫克/立方米; STEL 4.2 毫克/立方米[2]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CAS 号
7722-84-1
[2]

熔点(℃) 沸点(℃) 折射率 EINECS 登录号 密度 闪点
-33 °C
[2] [2]
108 °C 1.3350
[2] [2] [2]
231-765-0
1.13 g/mL at 20 °C 107°C
水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溶于水、醇、乙醚,不溶于石油醚。[3]纯的过氧化氢是一种淡 蓝色粘稠状液体。[4] 纯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粘稠液体,熔点-0.43 °C,沸点150.2 °C。凝固点时固体密度 为1.71g/cm3,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它的缔合程度比 H2O 大,所以它的介电常数和沸 点比水高。纯过氧化氢比较稳定,若加热到153 °C 便猛烈的分解为水和氧气。
纯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分子为椅型结构,左图为气态时的结构,右图为固态晶体时的结构。 过氧化氢可溶于乙醇、乙醚,不溶于苯。对有机物有很强的氧化作用,一般作为氧化 剂使用。[5]
MSDS
Name: Hydrogen Peroxide 35 wt.% Solution in Water Stabilized P.A.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Synonym Carbamide peroxide; Hydrogen dioxide; Peroxide; Hydroperoxide; Urea peroxide; Hydrogen peroxide 100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

过氧化氢制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过氧化氢的颜色状态,知道过氧化氢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2.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为过氧化氢的分解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 3.能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比较,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氧气的制取,在氧气的制取中学生一个明白氧气制取的原理,反应式的书写,气体的收集装置等部分,掌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明确气体制取的装置,知道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2.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的相关内容,以这个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氧气的制取及收集进行一些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进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复习知识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在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 那么当时我们用什么药品制 取了氧气?制气装置是怎样 的?收集装置呢?书写比较三 个化学方程式 (回忆)用高锰酸钾 作药品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 内容,也为下面的新知识 打下埋伏。 2.课题引入 对比之后发现由过氧化氢制 取氧气比较简单环保,认真听讲学生能比较出用高锰 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制 取氧气实验的不同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 为下面的实验方案选择 提供依据。

3.学习活动1通过实验方程式2H2O2MnO2 2H2O+ O2↑,分析理论实验 步骤。 【提问1】打开漏斗的活塞 会看到什么现象? 认真思考做笔记 代表上台观察,描述 现象 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方法 现象:过氧化氢接触二氧 化锰,反应剧烈,导管口 有气体产生。 学习活 动2 【提问2】在实验室氧气的收 集装置该怎样确定呢? (提示回忆上节课内容) 从下图中选择: 小组的成员回忆、讨 论 希望同学们记住向上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制取 氧气的方法。并注意能与 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 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反 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 收集。并得出“气体收集 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气体 的密度和水溶性”的结 论。 教师要补充说明:在“塞”好带 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后 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若 为分液漏斗,则打开塞子,缓慢 滴入溶液(根据反应速度确定滴 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 回忆固、液试剂加入 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们想到先“固” 后“液” 的顺序。 待气泡均匀且较快放出时,用排 水法收集气体。【若为分液漏斗,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从水槽中取 出导管。】 清理实验台。 学生体会制取到氧气 时的快乐 体验分液漏斗与长颈 漏斗在制取气体过程中 的不同之处。同时让学生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0%过氧化氢 MSDS

物料安全资料(MSDS) 30%过氧化氢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30%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30%water solution 企业名称:广州市新港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74号首层 邮编:510280 电子邮件地址:xg108@https://www.360docs.net/doc/1112049112.html,; xghg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1112049112.html, 传真号码:(86)(020)(84314925) 企业应急电话:(86)(020)(84307896) 技术说明书编码: 生效日期:年月日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化学品名称:过氧化氢30% 化学品分子式: H 2O 2 分子量:34.1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号 过氧化氢 30% 7722-84-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剂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刺激黏膜。呼吸道受损。皮肤灼烧。 环境危害:在高浓度下对浮游生物有毒性。 燃爆危险:引发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轻敷聚乙二醇400。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0 分钟。立即就医。 食入:让受害者饮足量水,避吐(有穿孔危险)。立即就医。不要试图中和。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几乎不燃。如果有氧气泄露,会加大火势。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注意事项:没有配备化学防护衣和供氧设备请不要待在危险区。防止化学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不要吸入蒸汽/浮质。避免物质接触。确保室内空气畅通。 环境保护措施:化学品未经处理严禁向环境排放。 清洁/吸收措施:采用安全的方法将泄漏物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根据化学品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材《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在过去的人教版《全一册》初中化学教科书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只提供两种: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②单独加热高锰酸钾。而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2005版)第二单元课题《制取氧气》中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提供了3种: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③单独加热高锰酸钾。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多数学校都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虽然高锰酸钾稍热就能产生氧气,但由于其受热,高锰酸钾粉末易随氧气流喷出而污染器材、或导气管被堵塞、或水槽中的水被污染,且其中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只有1/4,其价格较高,所以并不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选择。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微热,可迅速产生大量氧气,且氯酸钾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可达到100,故二者混合共热一直是实验室制氧气的重要方法,是许多化学老师认同的方法。 近年来偶见媒体报道氯酸钾制氧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一些人员伤害,主要原因是误把木炭粉等可燃性物质当作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引发爆炸,可能是为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2005年版前教科书都删除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氧气的方法介绍,取二代之是用稀的.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常温制取氧气。 回顾新教材2005年版前的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用5的双氧水制氧气。书上设计了三个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本,并分析原

因。然而,其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却值得商榷和反思。 【教材叙述】实验(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发现:带火星木条不复燃,这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双氧水在常温下可缓慢分解,该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并非因为没有氧气,而是氧气量太少、浓度太低所致。 【教材叙述】实验(2):微微加热(1)中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木条伸入复燃,说氧化氢溶液受热后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验室多次进行预做实验或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均不能出现带火星木条复燃现象。教科书提供的步骤和示意图给教学带来了困扰。 【教材叙述】实验(3):往另一只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伸入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可迅猛反应冒出大量气体和大量热,由于水蒸气的大量产生而干扰对“氧气使带火星木条持续复燃”的观察,不易达到最佳效果。 在开展“活动与观察”时,若使用双氧水制氧气,不仅仪器成本高昂,而且双氧水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可靠,其危险性或许比氯酸钾更大,双氧水作为产氧剂存在隐患甚多。进行学生实验时,我们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作为反应物,只要教师高度负责,不把木

过氧化氢SDS (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20/4/3SDS编号: 产品名称:过氧化氢版本:第1版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过氧化氢[20%≤含量≤60%] 化学品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aqueous solution(with not less than20%but not more than60%hydrogen peroxide)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邮编:传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漂白及去除纺织品,木质纸浆,毛发,皮革等之味道; 有机及无机过氧物之主要来源;纸及纸浆工业;塑化剂;火箭燃 料;泡沫橡胶;甘试药;环氧化;羟基化;氧化及还原;淀粉及纤 维素之衍生物的黏度控制;金属之精炼与清洗;食品漂白与氧化 剂;酒蒸馏中和剂;种子消毒剂;水及污水处理时氯气之代替品。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具强刺激性,强氧化性。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氧化性液体-1,皮肤腐蚀/刺激-1A,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1,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3, 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2,急性毒性-经口-4,急性毒性-吸入-4。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强氧化剂;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 睛损伤;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昏昏欲睡或眩晕;对水生生 物有毒;吞咽有害;吸入有害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远离衣物和其他可燃物保存。采取一切预防措 施、避免与可燃物、无机化合物等混合。戴防护手套、穿 防护服、戴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操作后彻底清洗身体接 触部位。避免吸入粉尘、烟气、气体、烟雾、蒸汽、喷 雾。仅在户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禁止排入环境。作业场 所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事故响应:如溅到衣物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的衣服和皮肤, 然后脱去衣服。如果发生大火和大量物质着火:撤离现 场。因有爆炸危险,应远距离灭火。如皮肤(或头发)接 触:立即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服,用水冲洗皮肤、淋浴。 如眼睛接触:用水细心地冲洗数分钟。如带隐形眼镜并可 方便地取出,则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如食入:误服 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如果感觉不适,立即呼叫 中毒控制中心或就医。如吸入: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 处,休息,保持利于呼吸的体位。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 控制中心或就医。收集泄漏物。火灾时,使用雾状水、干 粉、砂土。 安全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处储存。上锁保管。 废弃处置: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 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 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 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物理化学危险: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当加热到100℃上时,开始急剧分解。遇铬酸、高锰酸钾、金属粉末等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 应,甚至爆炸。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 故。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 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结膜和皮肤出血。个别病

35%过氧化氢的msds

物料安全资料(MSDS) 35%过氧化氢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35%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35%water solution 企业名称:广州市新港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74号首层 技术说明书编码: 生效日期:2006年10 月19 日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过氧化氢30% 化学品分子式: H2O2 分子量:34.1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号 过氧化氢 35% 7722-84-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剂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刺激黏膜。呼吸道受损。皮肤灼烧。 环境危害:在高浓度下对浮游生物有毒性。 燃爆危险:引发燃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轻敷聚乙二醇400。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0 分钟。立即就医。 食入:让受害者饮足量水,避吐(有穿孔危险)。立即就医。不要试图中和。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几乎不燃。如果有氧气泄露,会加大火势。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注意事项:没有配备化学防护衣和供氧设备请不要待在危险区。防止化学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不要吸入蒸汽/浮质。避免物质接触。确保室内空气畅通。 环境保护措施:化学品未经处理严禁向环境排放。 清洁/吸收措施:采用安全的方法将泄漏物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根据化学品性质进一步处置。 清理污染区,洗液排入废水处理池。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杨国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课题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省九台区第八中学 国琴 2016年11月2日

一、教材分析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制取氧气》的第二课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利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实验,而且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探究及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中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并且学习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思路及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氧气的制取→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分小组制取并收集氧气→小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双氧水MSDS

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物质安全数据 双氧水 1. 标识 (1)化学名称(2)分子式(3)结构式(4)相对分子量(5)CAS号(6)危险性类别(7)化学类别中文名双氧水英文名 日文名 H2-O2 34.0 2. 主要组成与性状(1)主要成分及其含量(2)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深层时略带淡蓝色。浓度高于65%的过氧化氢溶液结冰时体积收缩,不会破坏容器。它是微酸性液体,具有漂白作用,其分子内含有活性氧47%。它本身不能燃烧,但它分解时放氧能强烈地助燃。遇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时也可被还原。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热量和水蒸气。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热量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作用。 过氧化氢在pH为4±0.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也能发生分解。其分解速度在65℃时每周约1%;在100℃时每天约2%;在140℃时发生迅速分解并爆炸。它的爆炸极限为26~100%,74%以上的过氧化氢,其上限可达26%,遇电火花会发生气相爆炸。但实际它的爆炸危险性主要是由于它与有机物反应或由于杂质催化分解而发生爆炸。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的混合物是敏感的,在冲击和热量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它与可氧化物混合存在潜的危险性。杂质污染可大大加速它的分解。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炭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3. 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2)健康危害 它的毒性主要是由它的活性氧化作用所引起的,如对眼睛、粘膜和皮肤的化学灼伤,以及使普通衣物着火等。过氧化氢可通过呼吸道吸吸,皮肤接触吸收和吞入等途径引起中毒。但是,它的蒸气压小,挥发性低、吸入蒸气中毒的可能性较小,且它具有强烈烧灼感,故吞入的可能也很小。主要是皮肤接触引起的烧伤。使局部皮肤和毛发发白(但过一段时间后可复原),产生刺痛、搔痒。由于量、时间、作用部位不同,产生程度不等的化学灼伤。渗入皮肤角质层后分解产生氧,使表皮起泡、手掌、指尖及甲床等处角质层较厚,末梢神经丰富,疼痛更为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因此坐立不安,情绪急燥,不易入眠。剂量较大,冲洗不及时,可留下永久疤痕。蒸气刺激眼睛,脱离接触后症状迅速消失;液滴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角膜上皮变性、环死和混浊,影响视力或导致完全失明。 4.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也可用3%高锰酸钾或2%碳酸钠溶液冲淡。如皮肤烧伤剧痛不止,可给苯巴比 妥钠或吗啡,并防止继发性感染。 眼睛接触立即用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就医。 吸入、食入立即催吐或洗胃,送医院急救。 5. 爆炸特性与消防 (1)燃烧性(2)闪点(3)爆炸极限(4)引燃温度(5)危险特性(6)灭火方法过氧化氢本身是不燃的,但它能与可燃物反应并产生足够的热量而引起着火,又由于它分解所放出的氧能强烈助燃,最终可导致爆炸。 用水扑救,并用水冷却其他容器。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容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操作人员均应做到全身防护。 6. 泄漏时的应急救援措施操作人员应穿戴全身防护物品。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泄漏,用水冲洗泄漏液,若发现温度比外界温度升 高5℃以上,可加入适量安定剂(磷酸)或用蒸馏水稀释,若无法控制分解,温度比大气温度高10℃以上,可 将过氧化氢紧急泄出,若发生着火,用水扑灭,并用水冷却其它容器,若发现容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 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当过氧化氢喷溅在衣服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并脱掉。20~60%过氧化氢泄漏用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中没有具体谈及此项内容,但是根据中考的要求以及当下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认为有必要设计此课题。 首先,我先对教材以及本节课做出以下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这节课是典型的气体制取探究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复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从而设计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它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我设置了以下目标:认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会解释用过氧化氢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原因,并会从优比较并改进实验装置;认识“万能装置”及其作用;初步学会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操作。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丰富学生们的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另外通过思考和讨论,增进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比较和改进。 其次,来谈谈学生们的情况。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中,初步了解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步骤及方法进行拓展归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题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氧气制取的相关知识,并且要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的具体实验相结合,能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相关结论。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用“演示法”来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用“实验仪器”作教具,充分发挥它们在化学课中的独特作用。而学生主要是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发言提问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 当然,课前还必须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所需的仪器用品有: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气管、带导管的橡皮塞(单孔、双孔)、锥形瓶、集气瓶、水槽、棉花、玻璃片、药匙、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止水夹、火柴等。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教学流程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怀安县左卫中学:李媛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学生能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中获得新知识,感受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更优化的选择,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高贵品质; 2.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过氧化氢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装置优缺点的比较。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教学器材:仪器:试管、药匙、火柴等。药品:5%的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教学过程:

除了试管,还可用 活动探究 通过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 思考:使用这套装置需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斗的末端必须插入液体中,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所以必须液封

那么在实验室氧气的收集装置该怎样确定教师拿出下列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其特

3.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和氮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5.(1)仪器⑤的名称是;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2)如果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氧气,制气装置应选仪器(填序号)。 (3)如果用H2O2分解来制取氧气,制气装置最好选用仪器(填序号); (4)比较(2)和(3)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好选用方法(3)的原因是。 6.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1)要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____; 收集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者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觉得其中相对比较好的方法是:_____ _____ __ __ ,其理由是________ _ ; (3)装置A中反应十分剧烈,据此提出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一、提出问题: 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二、猜想与假设: 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三、进行实验: 1、取三支试管编号成a、b、c,称取1g二氧化锰,木条4根,备用。 2、将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a试管中,用一根的带火星木条伸入a试管内,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此时过氧化氢分解速度比较缓慢。 3、将称取好的1g二氧化锰加入b试管中,用一根的带火星木条伸入b试管内,木条不能复燃,说明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 4、再将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b试管,用一根的带火星木条伸入b试管内,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在加入二氧化锰后的分解速率加快了。 5、将试管b中的试液过滤,将滤渣干燥后称重,发现质量还是1g。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6、将干燥后的二氧化锰加入试管c中,再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一根的带火星木条伸入c试管内,木条复燃。说明此时的二氧化锰还是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可以多次的重复使用,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四、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2、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过程中加快其分解速率。 3、根据前面两点,可以得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五、实验反思: 1、不能比较实验4和实验6氧气产生的速率,不知道两个实验产生氧气的速率到底是不是一样快。 2、不知道实验2中不加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是不是能分解产生氧气还是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比较缓慢。 3、课堂上做这个实验所耗时间太长,最好能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实验,然后让几个小组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4、本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基本能说明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过程中的作用。

双氧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双氧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双氧水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过氧化氢 化学品俗名:双氧水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peroxide 企业名称:武汉传茂社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武昌区丁字桥99号 邮编:430000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01 生效日期: 01月01日 企业应急电话: 传真号码: 国家应急电话: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过氧化氢 浓度 27.5% CAS NO.:7722-84-1 第三部分:危险品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剂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征: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 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 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