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题教学提纲

开放课题教学提纲
开放课题教学提纲

目录

1.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2.附件一、开放课题申请书

3.附件二、开放课题任务书

4.附件三、开放课题年度进展报告

5.附件四、开放课题结题报告

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并不断加强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凝固实验室)在凝固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凝固实验室面向国内外科研人员设立开放课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开放课题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开放课题研究人员,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开放课题是实验室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实验室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是实验室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凝固实验室鼓励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作为访问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第三条凝固实验室开放课题主要支持涉及凝固过程的先进材料及其加工制备成形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凝固理论和技术的前沿研究,鼓励创新性或交叉学科的探索性研究。

第四条凝固实验室开放课题经费由实验室开放运行费支出,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申请

第五条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希望利用凝固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开展研究工作的国内外科研人员,均可申请凝固实验室开放课题。实验室固定人员不得承担开放课题,但为了保障开放课题的执行和课题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期间生活工作顺利,每项开放课题必须至少有一名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课题联系人。

第六条凝固实验室开放课题分为重点项目、普通项目和探索性项目三类,执行期限为1~3年。重点项目主要支持海外学者作为访问学者来室开展研究工作,每项资助金额不超过10万元,每年支持2~6项。一般项目主要

支持国内学者作为访问学者来室开展研究工作,每项资助金额不超过6万元,每年支持5~15项。探索性项目主要支持具有新意的创新性项目,每项资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每年支持3~5项。

第七条申请者须参照本管理办法独立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填写并提交《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1)纸质版一式二份及相同内容的申请书电子版一份。申请书为A4幅面,双面印刷,用两颗订书针于左侧装订成册。申请书正文为宋体小四,标题黑体四号,行距1.5倍。课题起始时间为申请当年的下一年份的1月1日。

第八条开放课题由实验室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进行初审,主要根据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和现有条件,评估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初审的课题提交到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经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批准确定资助课题和资助金额。

第九条根据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和现有条件,凝固实验室开放课题优先支持与下列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

1.现代凝固理论:包括凝固科学前沿问题、工业与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凝

固问题和先进的凝固科学研究方法等,例如:

凝固与晶体生长理论

凝固组织形成原理

凝固过程中的热量、质量和动量传输

熔体结构和熔体处理

2.材料精确成形:包括精确凝固成形、精确塑性成形和定向凝固等,例如:

复杂薄壁件铸造技术

先进定向凝固

激光立体成形及再制造

深过冷快速凝固

连铸技术

半固态铸造

单晶生长

高能束流焊接与扩散连接

难变形材料塑性成形

3.先进材料设计制备: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先进材料及利用凝固技术制备新

材料的研究,例如:

先进镁合金

难熔金属

纳米及非晶材料

超高温热结构材料

半导体材料

磁性材料

复合材料

特种玻璃材料

人工晶体

第三章资助

第十条开放课题资助经费用于开放课题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材料费和外地访问学者在本室工作期间的往来差旅费,其中使用凝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支出费用应不低于总经费的50%。

第十一条开放课题经费由凝固实验室办公室主任统一管理,限于在西北工业大学校内进行财务结算。研究工作所需经费开支必须开具国家正式发票,付款单位写明“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课题负责人批准并签字后由凝固实验室秘书统一报销或支付。利用开放课题经费购置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归实验室所有。

第十二条开放课题完成后的结余经费可顺延二年使用,用于支付在课题支持下发表论文的费用。

第四章管理

第十三条课题负责人须在接到开放课题批准通知书后两周内向凝固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任务书》(见附件2),经实验室审核批准后执行。该任务

书起合同作用,课题负责人不得擅自更改任务书的内容,实验室依据课题任务书检查课题执行情况。

第十四条课题负责人须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凝固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年度进展报告》(见附件3),报告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应用推广、成果或获奖等情况。相关重大事项请及时与实验室联系。

第十五条课题负责人须在课题结束当年的12月31日前向凝固实验室提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见附件4),全面总结课题执行情况。需要实验室负责组织鉴定的项目,请及时与实验室联系。

第十六条凡在凝固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下发表的论文或取得的其它成果,必须注明“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开放课题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the fund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in NWPU)字样,并加注课题批准号。在成果鉴定和申报各类奖励时也必须做出同样的标注。

第十七条重点课题/普通课题须至少发表3/2篇被SCI原刊收录的论文,其中一篇必须是国外期刊,且该篇国外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必须注明为“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探索性课题须在项目起始时间起两年内至少发表1篇被SCI 原刊收录的论文,且必须注明“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the fund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in NWPU)字样,并加注课题批准号。

第十八条由凝固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获得的成果归凝固实验室和作者所在单位共享。课题负责人必须通过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向实验室如实汇报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经济效益等相关情况。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条本管理办法由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解释。

附件1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开放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人: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申请金额:

起止时间:

填表日期年月日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

填表说明

一、申请书电子版1份,文字版一式2份,以A4形式装订成册。

二、无单位意见(含公章、签字)的申请书不予受理。

三、本室联系不要列入参加人员名单中。

简表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附主要的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

2、工作条件

3、申请人简历

4、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三)经费预算(严格执行预算比例)

(四)申请人所在单位意见

(五)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附件2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开放课题任务书

课题名称:

课题批准号:

负责人:(签字)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起止时间:

联系人:(本室合作人签字)

200 年月日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

一.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二.研究方案

三.年度研究计划和目标

四.经费预算(严格执行预算比例)

注:提交电子版和签字打印版各一份。

附件3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开放课题年度进展报告

(年度)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签字)

所在单位:

资助总金额:

资助起止年月:

填报日期: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

请参照下列提纲填报(可根据需要另加页)

1、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成果。需说明哪些内容已按时或提前完成;哪些内容未按时完成,原因何在;哪些内容根据国内外新发展作了必要调整和变动。

2、下年度研究工作安排和对完成研究总目标的预计。

3、存在问题、建议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4、研究成果和论著目录(格式见表一、表二)

5、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并签字盖章。

说明:

1、研究工作进度和成果指获开放课题资助后所取得的进展成果,资助前的成果不要填入。

2、务必提交所有获奖成果及专利证书原件扫描文件和发表论著原件。

表一、开放课题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目录

课题名称:(年度)

2. 本表如填不下,可按同样格式加页。

表二、开放课题资助项目完成论著目录

2. 本表如填不下,可按同样格式加页。

附件4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开放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资助总金额:

资助起止年月:

填报日期: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

结题报告正文请参照下列提纲撰写(可根据需要另加页)

1、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成果。完成的研究内容,做出的成就,达到的目标及水平。

2、比照研究工作计划,分析超过或未达到预定目标、进度和研究内容的原因。

3、研究期间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对改进研究工作的设想、建议。

4、存在问题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说明:

1、研究工作进度和成果指获开放课题资助后所取得的进展成果,资助前的成果不要填入。

2、务必提交所有获奖成果及专利证书原件扫描文件和发表论著原件。

课题摘要

课题负责人签字及审核意见表

表一、开放课题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目录课题名称:

2. 本表如填不下,可按同样格式加页。

表二、开放课题资助项目完成论著目录

2. 本表如填不下,可按同样格式加页。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40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总学时:32 学时 总学分:2 开课学期: 5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后续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大纲执笔人:FGFG 参加人:FGFHHH 审核人:FGFD 编写时间:2012 年8 月 编写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 )年版 一、课程介绍 工程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综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机械设计》、《化工容器与设备》多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一门多学科、理论与实用并重的机械类教学课程。这门课程有利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无须设置多门课程,比较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继化工工艺专业之后,像轻工、食品、制药、环保、能源等非机械类专业,也在开设类似或相同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杆件、平板、回转形壳体的基础力学理论和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具备设计、使用和管理中、低压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和杆件弹性变形的一般规律。它不仅是工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化工、生物、轻工、食品及制药等工艺过程需要由设备来完成物料的粉碎、混合、储存、分离、传热、反应等操作。化工设备是化工、生物等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课程是化工、生物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它们在石油,化工中的基本应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程。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外压容器的设计原则,掌握中、低压设计的一般方法,能准确为容器选配法兰、支座、人孔等零部件及标准件,了解塔设备、换热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具备对塔设备和换热设备进行机械设计及校核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化工机械基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及应用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程如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的重要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第一章】物理的受力分析及其平衡条件(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如何从构件所受的已知外力求取未知外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是通过受力分析,确定未知的约束反力力线方位;第二步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平衡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求取未知外力。 2、教学内容: (1)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刚体的受力分析 (3)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4)力矩、力偶、力的平移定理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大纲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项目管理》是一门技术和管理交叉型、指导软件开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的学科。其旨在培养软件项目管理人才。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流程和工具;培养在软件开发组织中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的基本能力,并将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应用于软件项目的实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的。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 ⑴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资料编制。 ⑵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软件项目管理的发展前沿,讲授的实际内容可随软件项目管理领域的发展动态有所变动。(四)实践环节 1.实验一 (1)名称:了解Microsoft Project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Microsoft Project的安装; ②了解Microsoft Project的环境要求; ③了解Microsoft Project的基本功能; ④了解Microsoft Project基本结构。 (3)学时分配:2 2.实验二 (1)名称:熟悉Microsoft Project操作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Microsoft Project的信息输入、鼠标操作、插入/删除等操作; ②管理任务级别; ③改变任务层次; ④操作时间条。 (3)学时分配:2 3.实验三

(1)名称:创建项目计划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创建项目高级别的阶段; ②增加具体任务; ③调整条形图。 (3)学时分配:2 4.实验四 (1)名称:资源管理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用Microsoft Project的“资源表”记录项目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情况; ②用Microsoft Project的“文件”菜单下的“属性”选项中的“摘要信息”记录项目的有关管理信息; ③用Microsoft Project的主菜单中的“工具→跟踪”菜单下的“保存比较基准”选项保存新的计划基线; ④用Microsoft Project导入/导出计划; ⑤熟悉甘特图向导。 (3)学时分配:4 5.实验五 (1)名称:跟踪和报告项目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完善项目计划; ②熟悉任务对话框; ③用Microsoft Project自动制定项目计划; ④关键路径计划制定和人员管理。 (3)学时分配:2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解析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华南理工大学东莞东阳教学中心 课程名称:项目管理(英文):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 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科中一个日显突出其地位的新分支。项目管理学科主要探索、研究和发现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最佳实践。项目管理的对象----项目,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一定的目标的一次性活动,是组织增强环境适应性和应变性、实现变革和跳跃式发展的有效的运作方式和实施载体,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先进的组织形式。它已不局限于工程领域,而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项目管理不再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它正迅速地成为商业活动的标准形式。项目管理课程传授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与控制的现代理论以及社会实践案例,它涵盖了项目的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等九大领域以及企业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软件等。 2、教学方法 1)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多以案例和实例为依托,对理论知识特别是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及其提出的背景、实践应用情况等进行阐述、介绍和分析。 2)开展以学生为本的互动教学:以提问、作业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加入教学环节中。 3)以仿方案实践培养理论知识系统应用能力。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执行项目任务书并进行项目过程和最终成果演示和评估。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同时辅以团队仿案例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和正确地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并解决项目管理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中级项目管理课程,要求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具有一些项目管理工作背景和实践经验;而由于堂上时间有限,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新内容及案例进行预习和提前思考、在课后读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文献,及在课上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4、课程类型 专业课 5、先修课程:

发酵工程试卷(1)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学生考试用) 课程名称:发酵工程学分: 4 教学大纲编号: 试卷编号:考试方式:满分分值:考试时间:分钟组卷日期:年月日组卷教师(签字):审定人(签字):2.发酵过程中合理的微量使用的促进剂和抑制剂的共同作用是(2')。 3.为了保证纯种生产,稳定生产和提高产量,通常要把在出现退化现象群体中的少量变异细胞除掉,以保持群体的纯正,这种操作叫做。(2') 4.若右图为酵母菌从摇瓶对数期接种到发酵罐后测得的生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曲线AB形成的最可能原因(2'),试举一基 因表达调控的例子(2')。 (2)衰亡期对应图中的(1')段,其主要特点是 (3')。 (3)在生产上,要想扩大培养需选用BC段菌体;如要获得 较多的产物,则应该注意缩短BC段时间,延长CD段时 间,延长方法是进行(1')(填发酵培养方式)培养, 采取的主要措 施。(2') (4)假定测得酵母菌消耗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他发酵产物,其余1.5%则用于用于 (2')。 三.简答题(25分) 1.比较一般情况下孢子培养基和种子培养基成分及其C/N的区别。(5') 2.简述连续发酵的优缺点。(10') 3.分批发酵中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有什么影响,染菌如何控制?(10') 四.计算题(35分) 1.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符合Monod方程,测定实验数据如下: S(mg/L)100 120 153 170 220 μ(h-1)0.667 0.706 0.754 0.773 0.815 (1)计算在该培养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饱和常数K S (2)比生长速率为μMAX时的倍增时间τd。 (3)说明Ks值的大小与该菌种对培养基营养物质的亲和力的关系。(15') 2.以葡萄糖为碳源,NH3为氮源进行酵母厌氧培养。培养中分析结果表明,消耗100 mol葡萄糖和12 molNH3生成了57 mol菌体、43 mol甘油、13 mol乙醇、154 molCO2和 3.6mol H20。 (1)求此培养条件下酵母的经验分子式。 (2)求Y X/S。(10') 3.在理想条件下用CSTR反应器串联进行酶反应S→S1→P。假设当有底物流入反应器便会有产物流出,且进入反应器的底物都会完全反应为产物。底物S的进料浓度随时间变化恒定,料液的体积流速为F,两个反应器的体积均为V,设t为反应时间。 试求:(1)先用示踪剂对反应器进行测试,在dt时间内加入浓度为c0的示踪剂,其他条件同上,试求单个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2)当开始进料后F=0.5 m3/min,V=1m3,物料浓度恒定为c0=1mol/L,求第二个反应器终产物的浓度变化函数。(10分) 一.选择题(2×10=20) 1.放线菌作为工业生产常用菌种的最重要价值在于() A.作为真核表达载体 B.产生抗生素 C.作为食用菌 D.酒精发酵 2.常作为生产菌种和科研材料的细菌群体,应该是代谢旺盛、个体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的。 所以应选择在它的( ) A 稳定期 B 衰亡期 C 对数期 D 延滞期 3.农副产品在发酵工业培养基中广泛使用,下列对于农副产品的作用说法错误() A.提供生长因子 B.作为氮源 C.作为磷源 D.为一般菌种提供微量元素 4.分批发酵的优点不包括() A.菌种不易变异 B.不易染菌 C.设备成本要求低 D.劳动强度大 5.流加补料是发酵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通过补料维持发酵液中高含糖量的目的是(B) A.增加目标代谢产物 B.菌体数目迅速增加 C.抑制杂菌生长 D.有利于溶氧 6.发酵法生产酵母菌时,正确的措施是() A、密闭隔绝空气 B、用萃取、离子交换获得产品 C、在稳定期获得菌种 D、使菌体生长长期处于稳定期 7.下列物质中,不能为异养生物作碳源的是() A.蛋白胨B.含碳有机物C.含碳无机物D.石油、花生饼 8.发酵接种量最大的是哪一种菌体() A.大肠杆菌 B.酿酒酵母 C.产抗生素放线菌 D.黄青霉菌 9.酿酒过程中,要使产量提高,必须要有足量的酵母菌。在扩大培养阶段,相应的条件及酵母菌 所处的生长期是() A.无氧条件,调整期 B.无氧条件,对数期 C.有氧条件,调整期 D.有氧条件,对数期 10.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已成功的培育出生产干扰素的酵母菌。某制药厂引入该菌后进行生产研究。 下表是在一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内培养该酵母菌,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基的pH及菌体数量(万个/ 毫升)几次取样结果如下: 样品代号 a b c d e f g h 菌体数量32 56 127 234 762 821 819 824 pH 6.0 4.7 5.9 4.9 5.7 5.3 5.1 5.6 由于取样时技术员的粗心,忘了标记取样的时间。下面对该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取样次序:a→c→b→g→f→h→d→e B.g样时次级代谢产物已有相当的积累 C.如果要扩大培养,可在c样时期选取菌种 D.d样时培养基中的养分几乎被耗尽 二.填空题(20分) 1.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1'),其原因是 (2')。 第 1 页共 1 页 时 间细菌数目对 数 A B C D E

道路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道路工程 学时与学分:2.5/40 先修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地质》等适应专业: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卓越工程师班)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严作人,陈雨人,姚祖康主编.道路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08 参考书目: 1 徐家钰,程家驹编著.道路工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 2 张雨化主编.道路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0 3 邓学钧编著.路基路面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5 4 陈洪仁主编.道路交叉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道路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道路工程的有关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道路工程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道路工程的有关基本概念、道路的分类分级、道路的组成、道路工程的施工与 养护管理等基本内容; 2.初步掌握道路线形设计和路基路面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道路工程的初 步设计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 1.绪论 道路交通运输系统,*道路的分类与分级,*道路的组成,我国道路建设概况。 2.道路交通流特性及通行能力

道路车辆类型,*设计车速,*△交通量、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 道路规划 道路规划的目的意义和步骤,规划的基本要求、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交通规划的调查与分析,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4. 道路的几何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行车视距,*△道路线形几何设计质量评价, 5. 道路交叉设计 交叉口通行特点,交叉口分类,*平面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 6. 道路结构设计 路基路面的基本要求,路基横断面形式,路面的结构层次,*一般路基设计,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7. 道路排水设计 地表排水,地下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 8. 道路工程施工 *△路基土石方施工,*底基层和基层施工,*沥青面层施工,*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 9. 道路交通安全及环保设施 护栏、隔离及防眩设施,*标志和标线,通信与照明,绿化工程与声屏障。 10. 道路设施管理 设施管理系统,*道路使用性能评价,道路使用性能预估。 四、实验要求 无 五、课程学时分配

《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蒋永莉编写日期:2012年11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0L656Q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课 3.学时/学分:80学时/5学分 4.先修课程:物理Ⅰ 5.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工程力学(A)Ⅰ》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包括静力学及材料力学。本课程揭示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合成,力系平衡规律,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为构件提供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后续专业课及今后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的分析、计算、思考、判断、自学及理论联系实际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初步具备综合应用所学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力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并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教学安排 (一)课堂教学及要求

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要求主讲教师应认真备课,不断提高书写教案基本功,教案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学步骤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求科学性、教育性和探索性。讲授中应尽量做到:(1)脱稿讲授;(2)注重启发性,讲求逻辑性;(3) 教学用语清晰生动,有吸引力,教态自然、大方;(4)板书布局合理,能体现教学内容重点及逻辑联系,字体工整、美观。 要求:基本概念讲的透彻,内容前后融会贯通。 注意:结合典型工程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可利用多媒体及训练型CAI课件、工程录相片(如构件承载能力,力学发展史)等辅助教学。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任课教师可跟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水平,灵活选择、安排适当的学生自学内容。注意加强对自学部分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查。 (二)作业 独立解题是掌握本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必要实践,通过解题可使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掌握主要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作业题数量应完成100题左右,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基本运算题和概念题,少量的综合分析题,个别较难的题。对课内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强调概念清楚,条理分明,计算准确,布局美观,图形、字迹工整。习题内容和题量要求如下:习题内容和题量要求如下: 静力学 (1)受力图:8-10题 (2)汇交力系:3-5题 (3)力对点之矩、力偶系4-6题 (4)力系的简化2-3题 (5)力系的平衡:8-10题 (6)摩擦3-4题 材料力学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50—60题 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12题左右 能量方法6题左右 (三)研究性学习内容及要求: 研究性学习能够锻炼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本课程建议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要求如下: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各位任课老师根据各自课堂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就四个基本变形的强度、刚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学生提交小论文或课堂讨论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建议安排学生在自学四个常用强度理论时重点关注各个强度理论的失效原因、失效准则、强度条件、适用条件等。 综合应用:各任课老师根据各自的科研特色,安排适用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内容。 五、课程的考核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 纲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工程项目管理 二、学分:5三、先修课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工程监理》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这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设立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为学生建立管理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应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史,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本章要了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清楚项目与工程项目的关系,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理解以及工程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建设程序,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程序。重点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及系统结构,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影响工程项目管理成功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第二节:工程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系统结构、基本内容以及成功的工程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以及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工程项目的实施程序。 第二章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及发展趋势,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如何进行划分,理解工程项目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各自进行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关系,各自进行的项目管理在目标、范围等方面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我国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和任务,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咨询的产生和发展,咨询范围,咨询单位的委托; 第四节: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范围和职能; 第五节: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实施的有效性,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与政府工程项目管理的区别,国外政府对工程 项目的举例1; 第六节:承包商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的范围、特征、主要工作内容;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工业发酵分析 3.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实验、发酵工程、发酵食品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 课程性质: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2. 课程目标:工业发酵分析为工业发酵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独立应用物理的和化学的分析方法,对工业发酵中有关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副产物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新型的、现代化的分析仪器应用到工业发酵中以及工业分析的发展方向。 工业发酵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部分是体现其实践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也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通过介绍我国发酵工业分析的方法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二)教学具体内容 1. 概述 2. 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 3. 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第二章化学分析(6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熟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了解相关化学物的作用和测定意义,了解相关试剂的制备,掌握相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计算方法和公式。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水分的测定 3.糖类的测定 4.含氮量的测定 5.酸的测定 6.白酒中总酯的测定 7.白酒中总醛的测定 8.原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9.原料中粗纤维素的测定 10.啤酒花中单宁的测定 11.酒石酸的测定 12.原料中磷的测定 13.酿造用水的硬度测定 14.废糖蜜中总胶体的测定 15.废糖蜜灰分的测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分,糖类,含N量,酸,醛,酯等含量的测定,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水分、糖类、含氮量、酸等的测定方法。 (四)思考题 1.水分、糖类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章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了解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悉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比色分析与可见光分光光度分析 2.紫外光分光光度分析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11114 课程类型:道桥方向专业课 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学分: 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专业课,是一门研究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能、道路选线要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 2. 掌握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道路勘测设计》以土木工程测量为基础,是一门道桥方向专业课,与《交通工程学》、《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相配合,为毕业后从事道路方向有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1.《道路路线设计》,张廷楷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城市道路设计》,周荣沾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交通部行业标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设部行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讲解。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采用闭卷考试,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30%。 第二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大纲(含随堂讨论、习题课等) 本课程内容建议开设32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道路运输的特点与组成;熟悉我国道路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道路分级与技术标准,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设计依据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 1.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道路运输的特点;基本组成;作用)。 2.道路的分类、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类与技术分级(道路的分类分级;技术标准)。 3.公路勘测设计程序。 4.道路勘测设计依据。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行驶条件;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了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二、教学内容 1.汽车的驱动力及行驶阻力(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与行驶条件)。 2.汽车的动力特性及加、减速性能(汽车的动力因素;汽车的行驶状态;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的加减速性能)。 3.汽车的行驶稳定(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 第三章平面设计(5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道路平面的基本线形概念;掌握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方法;掌握平面线形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10305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 学时/学分:96 / 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机械设备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应用技术、金属材料工程 开课院系:基础教学学院工程力学教学部 开课院系:基础教学学院工程力学教学部 教材:《工程力学教程》西南交大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编 2004年7月 参考教材:《理论力学》第六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力教研室高教社2002年8月教材: 主要参考书:《材料力学》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月第二版 《材料力学》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四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这两门课的主要部分内容,是机电、材料、汽车等工科大学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简单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对这些力学模型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包括瞬时与过程)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同时对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等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能力。能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判断分析结果正确与否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理论力学内容部分和基本要求: (一)静力学: 力的概念;约束及约束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各种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摩擦和物体的重心。(二)运动学: 描述点的运动方程、在其基础上求点速度和加速度;刚体的平动与定轴转动方程的建立、如何求其速度和加速度;重点讲授点的复合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 (三)动力学: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应用,惯性力的概念及达朗伯原理。 学完理论力学后,应完整地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达到下列要求: 1、具有从简单实际问题中提出理论力学问题的初步能力。 2、能选取分离体并正确画出受力图。 3、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的简化;能熟练运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简单物系的平衡问题(包 括考虑有摩擦力的情况)。 4、能正确地运用分解和合成的方法分析点的运动。能熟练运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熟练地计算 刚体作平面运动时角速度和刚体上点的速度。 5、能正确运用动力学普遍定理求解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6、能熟练地运用达朗伯原理求解简单的动反力问题。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大纲(新版)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大纲(新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The FIDIC Clause) 2. 课程代码: 143C211 3.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课 4.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5. 学时/学分: 32/2 6. 先修课程: 建筑工程法规 7. 适用专业: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与工程管理专业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目的: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是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工程的各种项目管理模式、国际工程 风险管理和索赔管理的概念与方法;熟练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基本要求;掌握国际工程通用模式的工程采购合同文件的内容与编制、FIDIC有关合同条件、国际 工程有关的几种主要合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具备在国际工程承包过程中按国际惯例编 制、运用国际工程合同和进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了解:国际工程和国际程的各种项目管理模式。。 理解:国际工程项目的项目各方 掌握:国际工程合同的类型 重点内容:国际工程合同的类型 教学难点:国际工程项目的项目各方 知识点:国际工程,各种项目管理模式,项目各方,国际工程合同类型 第二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合同(2学时) 理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采购标准招标文件,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 掌握: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此案够招标文件的基本内容及开标、评标和决 标 重点内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此案够招标文件的基本内容及开标、评标 和决标。 教学难点:开标、评标和决标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概述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的流程及世界银行贷款的条件 第二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采购标准招标文件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采购标准招标文件的内容 第三节: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 知识点: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的要求 第四节:开标、评标与决标 知识点:开标、评标与决标的程序及废标的情况 第三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咨询服务合同(4学时) 了解:咨询合同和个人咨询专家咨询服务协议标准格式 理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重点内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教学难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第一节:概述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咨询服务合同相关概念 第二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内容及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编号:MAGT3785 学时:32(理论学时:32,课外学时:8)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公管学院本科生 先修课程:管理学、经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周跃进、杨东朗等:《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年 [2]杰弗里k 宾图:《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3]骆珣:《项目管理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4]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丁荣贵:《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的关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基础课 目的:项目管理是指按工期、预算和要求,应用科学方法去优质完成项目目标的简明技术、技巧和方法。项目要想成功,管理是关键。本课程在吸收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阐述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强调项目管理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系统地介绍项目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吸收当代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土地的政策、法规,以及项目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项目经管理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加公共项目管

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以期学生在掌握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 基础上,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公共项目管理应用角度介绍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突出系统管理思想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新经济环境变化导致项 目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新变革。本课程分别介绍项目和项目管理概念,项目管理中的系统思维方法,项目管理环境与企业战略,项目论证与评估,项目计划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信息与沟通管理,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介绍。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掌握系统科学的管理思想; 2.熟悉工业环境中的项目管理及流程; 3.灵活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工具; 4.较好地分析项目管理实践案例的能力; 5.培养贯彻、执行标准的意识和查阅相关手册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项目和项目管理 第一节项目概述 第二节管理的系统方法 第三节项目观点和传统管理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1)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药-0801-X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一、前言 《药学概论》是概要地介绍药学各学科的历史沿革、学科范畴、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就,以及药学领域未来发展前沿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2.药物化学;3. 中药、生药与天然药物化学;4.药理学;5.药物分析学;6.药剂学;7.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8.药事管理学等药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应用领域及其学科关联。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了解药学领域的基本概况,对所属各学科的地位、研究内容及其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阔眼界,明确专业方向,为深入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学时为32。学分2.0。 教材选用吴春福主编《药学概论》(第四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出版。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基本内容] 药和药学的概念与范畴。药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国内外药学发展的现状。药学的发展简史、药学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药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基本要求] 掌握:药和药学的概念;药学的主要任务。 熟悉:药学的发展简史以及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 了解:国内外药学发展的现状,药学在自然科学中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章药物化学(4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药物化学和药学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基础。药物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化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化学的定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熟悉:药物化学和药学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基础。 了解:药物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化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大纲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制定时间:2016.11.06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 制定人:批准人: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学时:64 先修课:无 授课对象:初中起点中职学生后续课:《建筑CAD》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道路工程技术、造价、管理专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绘制、阅读公路运输类专业图纸,掌握投影理论与表达方法,为以后的学科做好准备。 ①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具有较熟练的绘图技能。 ②能够掌握建筑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建筑工程图样。 ③能够运用投影理论,进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④能够运用正投影原理,绘制平面体及曲面体的三面正投影,正确对形体进行表达。 ⑤能够绘制轴测投影。 ⑥能够熟悉组合体视图及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⑦能够熟练识读道路施工图。 ⑧能够运用道路施工图的知识绘制施工图。 (2)知识目标 ①熟悉国家建筑制图标准的有关规定。 ②掌握投影的基本理论,熟练绘制形体三视图。 ③了解制图原理,熟悉对形体的表达方法。 ④掌握道路工程构造原理和主要构造方法。 ⑤了解道路工程施工图规范,掌握道路工程施工图的读图方法与内容。 ⑥掌握道路工程施工图绘制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②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工程图识读两个模块,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分为六个项目(制图基础、投影知识、形体视图、轴测投影、工程形体表达、道路工程图的识图与制图)。 本课程必修64学时,其中讲授44学时,实训20学时。教学4学时/周,共16周。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学时: 72 课程学分: 4学分 开课专业: 工程管理 开课学期: 第2学期 参考教材: 1. 《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主编:单辉祖,谢传锋) 2. 《工程力学》,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7月(主编:孟凡深) 一、课程性质 《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后续其它各门力学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直接应用。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具备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二)职业技能目标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技术及管理人才。(三)素质养成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四、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教学学时数:1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国内外力学发展史及概况,并对其发展与展望作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2、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教学难点: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 三、主要教学内容 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2、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 3、国内外力学发展与展望简介 四、考核点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2012-9-3 11:27:38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62501 课程名称:工程项目管理 英文名称: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学分:3 适用对象: 建筑工程技术专科 先修课程: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管理学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执笔人:宁蕊蕊审定人:夏红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须的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的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在建设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为学生建立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应使学生: 1、了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主要阶段管理活动的容、重点和特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建设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HSE管理的主要容。 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的策划、组织与采购模式。懂得项目管理的组织与发包方式。 3、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费用、进度、质量等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法,掌握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沟通管理、信息管理等主要职能中的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4、初步具备应用本课程所学工程项目管理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涂绍勇)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执笔人:程爱芳 审定人:黄芳一 一、实验的性质与任务 实验课程作为发酵工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一直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建立一整套的实验管理体系,形成了我们学校实验教学的特色。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且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使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掌握扎实,熟悉发酵工程实验技术方法,了解发酵工艺生产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实验准备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4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的基本内容,掌握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的基本操作。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移液管、平皿、接种环、烧瓶、涂棒、棉花 掌握要点 几种棉塞的制作和基本的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操作。 实验内容

1、观看30分钟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录像。 2、几种棉塞的制作 (1)试管棉塞的制作 (2)锥形瓶棉塞的制作 (3)发酵瓶棉塞的制作 3、几种器皿和用具的包扎 (1)培养皿的包扎 (2)移液管的包扎 (3)其它用品的包扎:试管口、锥形瓶口、发酵瓶口 4、发酵工程实验技术基本操作 (1)平板操作:到平板、划线、涂布 (2)斜面操作:斜面制作、划线、接块、穿刺 (3)摇瓶操作:接块、接菌苔、接斜面孢子、移液等 5、几种接种用具的制作 (1)接种环的制作 (2)涂棒的制作 (3)接种铲的制作 (4)接种针的制作 (5)酒精灯的制作 6、实验室10L小型发酵罐的系统组成及其使用讲解。 实验二产植酸酶黑曲霉的分离(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从自然界分离目的菌种的基本方法。 2、从土壤中取样分离产植酸酶黑曲霉菌株。 方法原理 植酸即肌醇六磷酸酯。植酸及其盐类是植物中磷的主要贮存形式,其贮存着植物总磷的60%~90%。在营养研究中,发现植酸具有比较明显的抗营养作用,且不被人和单胃动物所利用,最终绝大部分从粪尿中排出体外,造成环境的磷污染。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成肌醇与磷酸的一类水解酶的总称。植酸酶可将饲料或食品中的植酸及其盐分解成肌醇和磷酸,增加可利用磷的含量,抑制植酸对矿物质和蛋白质的亲和力,解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玉米等植物的种子中,但含量较低。细菌、酵母和丝状真菌等也是植酸酶的重要来源。 本实验利用选择培养基(透明圈法),从土样中筛选分离植酸酶的黑曲霉菌种。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1、土壤样品 采集自稻米加工厂堆积米糠或谷壳处的土壤,或将少量谷壳和麸皮埋入土壤中2个月后取土样。 2、培养基 (1)1%脱氧胆酸钠溶液。 (2)氯霉素注射液或氯霉素眼药水。 (3)筛选培养基0.2%植酸钙(没有植酸钙,可用0.14%植酸代替,用氢氧化钙溶液调pH5.5即可)、3%葡萄糖、0.5%NH4NO3、0.05%KCl、0.05%MgSO4·7H2O、0.003%MnSO4·4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